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155阅读
  • 0回复

江西脖子最硬的人——胡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10-03
江西脖子最硬的人——胡铨
胡铨,字拜衡,号澹庵。 生于1102年【宋建中元年】6月初三日,卒于1180年【宋淳熙庚子】5月29日。 南宋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道院】人。南宋爱国名臣、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词人,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以刚直忠义名昭史册。
胡铨出生于一个以耕读为本的家庭。胡铨在家庭环境熏陶下,自幼聪慧好学,潜心学问,强记博览,胡铨幼年跟随萧楚习读《春秋》,能得其精髓。这为他为学从政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基。年甫弱冠,胡铨便才气横溢,初露锋芒。1126年胡铨中“国学”乡举举人。胡铨生活在北方金兵不断南侵的时代。他关心时事,面对严峻的形势,胡铨逐渐成为一名以天下为已任的有为青年。把一生奉献给抗金事业,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操。
南宋建立伊始,朝廷急需人才。1128年【建炎二年】,宋高宗赵构在淮海【今江苏扬州】开科取士,并亲自出了“治道本天,天道本民”的题目。当时金人铁骑捉拿高宗,高宗四处躲避,提出这个题目是想找一条化险为夷之良策。年方25岁的胡铨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参加应试,在对策中,,胡铨从民本思想出发对策主张“君主治政应听于民而不迷信于天” 。胡铨答策万余言,借题发挥指出“商汤、周武王听民而兴,荮听天而死。”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听从民意。尖锐地批评高宗为政听于天而不民,没有一切以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出发,恃天命而不修人,所以才致祸乱叠起,在充分阐述“国交示例,听于民,国将灭,听于天”的道理之后,胡铨又具体出了高宗教为政当之处。引古证今,层层剖折,对高宗用人秆政的错误作了无情的批判,对如何治国兴邦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充分阐明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方略。他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力于犯颜直谏,勇于变革现状的可贵精神给朝廷上下留下了深刻印象,高宗皇帝见到胡铨的试文后大加赞赏 ,想点胡铨为状元,只因有的考官以为胡铨的言 词过于直率,把他排在第五名,而中李易榜进士第五名。授任抚州【今江西临川】军事判官。
因父去世,胡铨回家守孝,没有赴任。当时时局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兵大举进攻南宋,朝廷节节败退。宋高宗率百官从东线南撤,自建康(今南京)经镇江、常州、湖州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想就此安居下来。而金兵不让南宋君臣有须臾安宁,兵锋继南指,宁迁不得已又狼狈南奔至绍兴、宁波,自宁波乘船改从海道逃命,直到温州。当此危急之秋,各地将官的腐败状况暴露无疑。多数州县不堪一击,官将们逃的逃,死的死,降的降,更有甚者,则临阵倒戈,挟众为乱。年轻的胡铨,面对如此混乱、艰难的局面,毅然挺身而出,把自己忠君报国的理想付诸实践。建炎三年(1129),隆裕太后【哲宗孟皇后】为躲避金兵追击,逃至吉州(今吉安市)。正在家中守孝的胡铨闻讯后,立即招募成千上万热血子弟,组成义勇军,与抚州太守张循相配合,入城固守,协助官军抵御金兵,保卫家乡。金兵退后,由于胡铨抗敌有功,他被起用为承直郎兼吉州军事判官。
绍兴五年(1135),抗金名将张俊开都督府,辟胡铨为湖北仓属,他没有答应。兵部尚书吕祉以贤良方正举荐胡铨于朝,授为枢密院编修官,掌管全国军事文件。
绍兴七年(1137年),被囚在金国的宋徽宗和宁德皇后逝世,讣告至临安,主和派趁机又大肆鼓吹和议,以和可以迎回徽宗梓宫及尚健在的钦宗和太后为口舌。于是朝廷派遣王伦为使者,出使金廷。金国派其宣院事徽哲,左司郎中张通古为“江南诏谕使”,与王伦一起到临安,以宋不是与金国对等的国家,而只是金所属国,并且使用皇帝“诏谕”字眼这种侮辱性的使节名称,已经激起南宋官民极大的愤怒,加之萧哲等傲慢无礼公然要求宋高宗到他们下榻的馆驿接受诏书更激起朝廷中义士的义愤,许多人上书抗论,宰相秦桧却抓住高宗想早日实现徽宗梓宫和太后归还的心理,宣言“屈己议和,此主之孝也”。
    奸相秦桧迎合金人,决策主和,朝野舆论一片哗然。当时,朝中就金国入侵战和问题斗争十分激烈。在这一关键时刻,身为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挺身而出,对此坚决抵制。胡铨闻知秦桧于1138年8月派王伦为计议使出使金国乞求和议,屈辱称臣,即以“冒渎天威,甘俟斧”的气魄,奋笔写下著名的《戌午上高宗封事》,直截了当指出秦桧卖国求荣、朋比为奸、欺君误国的险恶用心,劝诫高宗“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声明自己“义不与桧等共戴天”!要求高宗皇上砍下秦桧、使臣王伦、参政孙近三贼的头颅,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如若不然,他宁愿“赴东海而死”,也“决不处小朝廷求活”。这篇奏疏【史称“斩桧书”】,不仅“当日奸谀皆胆落”,而且使“勇者服,怯者奋”;浩然之气充于肺腑,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戊午上高宗封事》一出,京城文士争相抄阅,先睹为快,时人称之为“中兴第一,可与日月争光”。此书一上,在临安引起轰动,数日不定【当时宜兴进士吴师古将此书刻板印行,南宋上至官吏下至百姓争相传诵。金人闻讯急忙以千金购得此文,读后“君臣失色”,连连惊呼“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此后20年金人不敢贸然举兵进犯南宋。25年后[孝宗乾道年间]金国使者再次来到临安时,仍怀忐忑之心打听胡铨的情况】。
  秦桧读到“斩桧书”后,以“狂妄上书,语多凶悖,意在鼓动,劫持朝廷”的罪名加于胡铨,想把胡铨处死。后因人反对,而下诏除名,将他编管昭州【今广西平乐】,永不收叙。后因朝中大臣给事中龙如渊、谏议大夫李谊、户部尚书李弥逊、侍御史郑刚中等人都出面为胡铨鸣冤叫屈,纷纷为他说情,想方设法为胡铨辩解、援救。秦桧迫于公论,只好对胡铨从轻处置,将胡铨谪广州监管盐仓。次年改为签书威武军【今福建】判官。
绍兴十二年(1142)七月,一个附和秦桧,名叫罗汝辑的官员弹劾胡铨“饰非横议”,胡铨再次遭道秦桧的迫害,被除名发配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编管。在新州时,广州元帅王铁问知新州张棣“胡铨为什么没有被贬谪到海南去”?胡铨听说后写词说“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张棣知道后上奏秦桧,秦桧认为胡铨心怀怨愤,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11月又将胡铨移谪吉阳军(今海南省三亚市)。
胡铨不以个人的生死为虑,非常关心海南文化教育的进步。他克服重重困难,著书立说,执经授徒。为发展海南的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至海南的五位贤臣名相,在海南海口市区东南和琼山市交界处,建有五公祠[这五位历史名臣是:唐朝时曾两度出任宰相的李德裕,他因朋党之争而被贬海南岛,并死于此。另四位是南宋时期的主战派,他们是曾两度拜相的李纲、赵鼎和参知政事的李光、枢密院编修胡铨。他们四人都是在金兵入侵的年代被秦桧投降派迫害而贬到海南岛的]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楼上悬挂着“海南第一楼”金字横匾,赫然醒目。楼下大厅的环柱上有两副脍炙人口的楹联:“唐嗟末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另一联为:“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忧,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前一联是清末海南才子文昌人氏潘存撰,后一联为建祠人琼崖道台朱采撰】。
1156年【绍兴26年】秦桧死后,胡铨由海南移往衡州【今湖南衡阳】,处境稍有改善。绍兴31年,胡铨得到自由。胡铨结束了23年的岭海流谪生活。,隆兴元年(1163),孝宗即位。即位后,彻底平反了胡铨的冤案,胡铨又被起用,孝宗皇帝对他优宠有加。以奉议郎为饶州(治今江西波阳)知州。旋以“直谏”之臣被任为吏部郎官。上书建议修德、结民、练兵、观衅四策,受孝宗所赏识。隆兴元年,授予秘书少监,提为起居郎。后又兼侍讲、国史院编修官、兵部侍郎等要职。
1163年5月3日【隆兴元年】晚上,孝宗在临安内殿密阁亲自接见胡铨,赏赐金凤笺、玉管笔、龙脑墨、凤味宴,并命潘妃唱《贺新郎》,宫女兰香执玉荷杯,天子亲自注酒给他。酒间,孝宗又唱《喜迁莺》。孝宗问:“久闻你喜直谏,你就谈谈该如何执政吧!”胡铨当即提出“修德、结民、练兵、观衅”等4点意见。孝宗在席间对胡铨说“卿真忠臣,汉之及黯、唐之魏征,也不过如此”。从此胡铨尽心辅政,主张修复中原。随后,胡铨被加封为吏部郎官。针对当时朝中议和之风,胡铨多次上表予以反对。隆兴二年(1164),胡铨升任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当时,金兵向商、秦之地进发,楚荆、昭关、滁等地先后失守,只有高邮守臣陈敏顽强地拒敌于射阳湖(今江苏东部)。形势十分危急,胡铨一面上表弹劾拥兵不救的大将李宝,敦促他迅速出师救援;另一方面又亲自带兵上前线抗金。时值严冬腊月,河水冻结,胡铨身先士卒,手持铁锤下河击冰。将士们深受鼓舞,一鼓作气,奋勇作战,终于击退了金兵的入侵。
胡铨屡次劝说孝宗要坚决信用张浚主持抗战恢复大计,不要惑于谗言,动摇既定的抗战方针。这一系列忠言谠论,对于孝宗一朝的朝政裨补甚多。然而,孝宗的对金政策也有动摇的一面,对胡铨的意见通常只是口头赞许,实际上并不采纳其意见,反而常常受主和派汤思退等人的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胡铨再次成为反对议和的杰出人物代表,与宰相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展开了坚决的斗争。请孝宗迁都建康【今南京】,作恢复中原光兴之计。胡铨坚决站在主战派一边,反对议和,抗金爱国之心矢志不移。 隆兴元年(1163年)宋金交战,符离(今安徽宿州市)一役宋军大溃,金方趁机要求宋朝割让海、泗、唐、邓四郡(分别为今江苏连云港、盱眙,河南唐河、邓县)。主战派以张浚为首,坚决反对割地。主和派以汤思退之论,于次年罢免张浚相位,命思退作书,许金四郡。隆兴北伐失败后,胡铨又勇敢的站起来,上书孝宗道:“臣窃以为思退又一秦桧也!思退不去,国体弱矣!”奏请皇帝不要因小败而气馁。在胡铨精神的感召下,太学生张观等72人上书,论思退等奸邪误国,招致敌人,请斩之。前此已被贬官谪居泉州的汤思退闻讯,忧悸而死。胡铨领导的反抗投降运动,取得了局部的胜利。胡铨正直之声满誉天下。时逢旱、蝗之灾,胡铨上书数千言,言政令阙失十事及上下之情不合者十事。当庭责斥主和派。一日,孝宗召以和戎使者,在宫廷询问侍从、台谏,主和与可否者各半,只有胡铨一人言不可和。除权兵部侍郎,上疏言朝廷当以赈灾为急务,而议和为阙政。乾道初,为工部侍郎。又任措置浙西、淮东海道,抵御金兵进犯。
淳熙年间,胡铨见孝宗倒向主和派 ,自觉无力扭转乾坤,遂有退归田里,保持气节的念头。屡次向孝宗提出辞官退休的请求,皆不获批准。直至淳熙六年(1179年),胡铨已届78岁高龄,疾病缠身,不能再上朝了,孝宗才准许他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退休。定居家乡青原山南麓。1180年5月,胡铨病危,弥留之际,仍口授遗表,悖悖期望孝宗“舍己为人,安民和众”,牢记家仇国恨,收复失地。他自己则愿学习唐代安史之乱时忠贞杀敌、以身殉国的张巡,“为厉鬼以杀贼,死亦不忘!”就在忠君爱民、杀敌报国嘱咐声中,胡铨溘然辞世。死后,谥“忠简”。历任历国史院编修官、宗正少卿、宝文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
胡铨虽颠沛流离,半生岭海,但志苦心劳,好学不厌。对经史百家之学均有所得,而且通晓绘画艺术。他推崇韩愈、欧阳修,主张以文"传道"。著有《澹庵词集》、《易解》、《春秋解》、《周礼解》、《礼记解》,有《澹庵文集》100卷行于世。其中《澹庵集》一百卷(本集宋杨万里序作《澹庵文集》七十卷),已佚。今存《澹庵文集》六卷。《宋史》卷三七四有传。他的文章,内容丰富,驰骋古今,多长篇大论。代表作如《上高宗封事》,决然表示"不与桧等共戴天","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并主张"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文章一出,群臣振奋,奸佞失色。其他文章,如《应诏言事状》、 《应诏集议状》、 《上孝宗封事》、《与王中丞相书》,也都痛快淋漓。题跋如《跋陈了翁帖》,也写得激昂慷慨。杨万里曾为他的集子作序,说道:"先生之文,肖其为人。其议论闳以挺,其叙记古以则,其代言典而严,其书事约而悉。"是中肯之评。反对和议的愤世之作都笔墨酣畅,意气雄迈。
      胡铨能文工词。词作不多,但风格较为多样。胡铨的诗,颇具风采,一如其文。如《次雷州和朱秀才韵时欲渡海》,虽再遭贬斥,意气不衰。其词亦多激愤之语,抒发爱国忧愤之情怀。代表作有《好事近》、《菩萨蛮》、《醉落魄》、《玉楼春》等。其中在《好事近》里,胡铨对“豺狼当辙”的现实进行了怒斥,直斥"豺狼当辙"。表明自己“处涸辙以犹欢”的志向情操,写得一气呵成,慷慨激昂。秦桧的私党张棣迎合意旨,以此词为据,向朝廷检举他"谤讪怨望",以致被远谪海南岛(《四朝名臣言行录》)。而词《菩萨蛮》则是另一种风格,写情人恨别,竟至于发痴愿,希望老天垂怜,使“今宵长似年”,真是良宵苦短,离恨绵长,令人不禁同情感伤。
胡铨作品散失不少,今传本有《胡澹庵先生文集》32卷,《补遗》1卷,有道光十三年刊本。其词集《澹庵词》1卷另行,有《四印斋所刻词》本。其诗以清光绪刊《庐陵诗存》所收为最多。今以《庐陵诗存》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澹庵文集》(简称四库本)等,编为第一卷;残本《永乐大典》所收诗,编为卷二;此外散见有关典籍之诗,编为第三卷。

胡铨的一生是忠诚的、正直的、爱国的一生,正如他在《乾道三年九月宴罢》一诗中所写:“久将忠义私心许,要使奸雄怯胆寒。”胡铨的一生,始终坚持抗金,反对议和。胡铨被流放23年,但始终坚持抗金、反对议和,爱国之情长存。为了保全国家的完整,人民生活的安宁,他不辞辛苦,上下奔波,胡铨的这种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在广大人民心中永不磨灭。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者。他的事迹和精神当与当时的岳飞、文天祥一样,永垂青史。为了纪念胡铨,人们把他与欧阳修、杨邦义、周必大同誉为“庐陵四忠”,并修有胡忠简公祠。2000年元月,江西省的新闻媒体搞了一次很有价值的“千年回眸”,选评本省千年之中最杰出的十位历史名人。胡铨被评为江西“脖子最硬的人”。


【江西遂龙律师事务所 胡琼芬】
    2007年3月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辞海》卷3“中国历代名臣”,《现代汉语辞海》编委会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修订版。
    2、《百家姓书库-胡》,任崇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远东出版(新加坡)公司出版,2002年4月第1版。
3、《胡氏史话》,黄启昌编著,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第1版。
4、《中华姓氏通史-胡姓》,黄启昌著,东方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第1版。
5、《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王大良编著,气象出版社出版,1996年1月第1版。
    6、《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王大良、程有为编著,气象出版社出版,1999年9月第1版。
    7、《取名查典》,阎海清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12月第1版。
    8、湖南《桂东东门胡氏族谱》,2001年第8次续修版。
    9、《新林胡氏十修族谱》,1998年第10次续修版。
    10、《中国人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1、《泊庵集》卷5《庐陵胡氏族谱序》,明代梁潜著。
    12、《文毅集》卷8《胡氏族谱序》,明代解晋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