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395阅读
  • 4回复

承事郎胡君墓志铭(胡仲舒)——宋代魏了翁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10-13
故朝请大夫 利州东路安抚司参议官 晋原胡君以乾道九年(1173)通判卭州 嘉定十一年(1218)夏 其孙台符承嗣厥官始至 即治寺之东偏 肖参议君之象而奉祠之 既属郡人 魏了翁为之记 其年天子敷祭泽扵群臣 台符以升朝 赠考承事郎 封母阙氏太孺人 因以密章告扵祢庙 扵邑不自持 入白其母曰 我先君以淳熈之元易箦扵斯 今四十有五年矣 而居处笑语廞 其如存昔者之葬也 台符尚幼弗克谒铭 扵闻人以光昭先君之令徳 今年迫始衰大 惧即没扵地 赍恨罔极 我将复请扵魏公 母曰 汝其往哉 台符以告 则为迹其行事 盖参议之元妃曰 髙氏无子 继室以刘 绍兴监察御史长源之女也 生一女二男 而承事君为幼资明悟 居以孝谨 称凡经史百氏之书 过目成诵 至扵纂言稡事 往往充物箧牍 一时知名之士如碧山卢甫 眉山宋君兴 皆闻风愿交 成都吕周辅为郡校官 君往从之 与同郡阎广道 樊子南 宋正仲 为研席交讲 切问辩率至夜分 尤工为诗 参议如卭之明年 而君年二十有八以卒未瞑 参议抚之曰 期汝大 吾门今止 此命也 晚遇恩濡则爵尔 子是时台符方五岁 后七年参议守大宁 遇宗祀恩乃诵前言 且戒台符曰 汝其勉诸 呜呼 韩文公所谓 吾时虽能记忆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非台符所闻 扵是言者邪 余既拜兴受之弗敢辞 无何台符又以书来曰 昔者之请 公忘之乎 尝阅王父手泽 有祭吾父之文 其略曰 汝生绍兴丁卯(1147) 两岁失母刘 乳哺未絶口 气质已自不凡 父再取杨氏 汝方六岁 奉亲色难如成人 子孝母慈 人无间言 既长 刻意问学 乾道戊子(1168)父调官䕫门 留汝居守 五月六日 汝丧母杨 不茹荤饮酒 哭甚哀 见者怜之 未几 父归则又官无留赋 庾有积粮可了伏腊 时汝之能 郡校官亦竒汝 进修汝能忘寒暑从之 乾道癸巳(1173) 汝忽染疾 无何疾间侍我扵卭 明年而汝疾作 三月汝乃弃我而长逝 长者如此 幼者果可保其成人乎 台符每读至此 则搏膺而踊殆无以生也 公其为我 并识之了翁 窃惟先正欧阳崇公之卒 文忠才四岁 徒恃母太夫人以立 故泷冈阡之表 凡六十年而后作 且曰修非敢缓也 盖有待也 今承事君之葬三十有四年矣 台符独非有待者与 而属之了翁则非其人然 窃惟承事君生平驯 行孝谨自诚 身顺亲以行乎 州里信乎 朋友亹亹乎如川之方至 而未有已也 盖胡氏之桢干也 而亟夺之故 其祖孙之词 肫切慨慷如此 矧老而哭 子少而丧父 凡皆巨痛 穷罚人情之所甚 不可制者 莫为之铭 扵人心独无恔乎 然则敢不敬诺 承事讳仲舒汉卿 曾王考(王考:对已故祖父的敬称)不仕 王考以子贵 赠奉直大夫 考参议君讳 子男一人即台符 今以奉议郎通判卭州 孙男阙人 孙女阙人 葬以淳熈十二年(1185)阙月某甲子 墓在晋康之善化乡阙山 祔参议君之兆

铭曰

吁嗟胡君 美具美并 扶木之东 而夷其明父兮 畴畀伤乌哭鲤児兮 畴依孀机 嫠纬州有西原草庑栢丸 既固 既安后人其蕃

来源: 鹤山集卷七十二    宋 魏了翁 撰
[ 此贴被咕咚冰鱼在2007-10-17 07:30重新编辑 ]
QQ:190596259    E-mail: hl_1226@126.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10-13
冰鱼宗亲:
台符不知哪支胡氏的先祖?晋康之善化、嫠纬州、卭州、 利州应是否在现浙江一带?
胡宏言:“行贵精进,言贵简约”
涌田博客:http://blog.sina.com.cn/jtgs305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10-13
铁华总斑竹:
  由于铭中未提及胡仲舒及台符的族源,所以我也不知道源自何处.根据他们当时的居住地,我觉得他们可以作为四川的胡氏先祖。
  根据墓铭中的介绍,结合以下附录资料,可以肯定晋原应为今四川省大邑县晋原镇。邛州为今四川省邛崃东南。利州是今广元市。铭中“墓在晋康之善化乡阙山”目前无资料,但可以肯定就在邛州境内。纬州目前不知道在哪里。

咕咚冰鱼2007/10/13  15:20


附录:
    大邑县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山水灵秀,人文荟萃,素有“山川灵秀之乡”的美称。远在汉代,境内的名山大江就已载入史册。明代文学家杨升庵说:“大邑是蜀之望县,沃野千里。名于三蜀。仙佛同源,萃于二山(鹤鸣山、雾中山)”大邑以其奇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吸引了许多文人学士。西汉司马相如,唐代杜甫,北宋范缜、文同,南宋陆游,明代杨慎等都曾来游,并有咏怀、记事诗文传世。尤其是神奇的大自然风光,使人难以忘怀。
    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大邑的土地上即有人类生产劳动,生息繁衍的踪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大邑这一片土地已经是蜀人的膏腴之乡了,境内盛产的桑、麻、漆、垩等物产为三蜀大地的居民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
    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原巴蜀之地分为汉中郡、巴郡、蜀郡。蜀郡治成都,下辖15个县,江原县为其中之一,今天大邑县的大部分原隶属江原县。汉朝继续承袭秦朝旧制,江原仍属蜀郡。北魏宣武帝时废江原县,改设多融县,北周于益州置总管府,废东益州,改多融县为晋原县,仍划归蜀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益、锦、嘉、邛等十九州,晋原县属益州。唐高宗李治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割晋原县之西部设置大邑县,隶属邛州。从此,大邑和邛崃各自为县。大邑县建县之初,其西北与汶川、芦山交界,东南与安仁(安仁县于元朝时并入大邑县)、唐隆接壤,地方百里。唐朝初年,因南北朝战乱刚结束,官员越设越多,县越划越小,在相当于今天的邛崃、大邑、蒲江三县的范围内,即有七个县之多。相对而言,大邑县这样的百里疆域,无疑是说得上广袤的。所以《太平寰宇记》有记载:“(大邑)县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民国初年,大邑县属四川省建昌道,后属四川省温江专员公署,最后改属四川省眉山专员公署。1949年12月20日大邑县解放,初属川西行政公署眉山专区,后属川西行政公署温江专区。1952年四川建省后,大邑县一直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温江专员公署。1983年温江专区并入成都市,大邑县因此成为成都市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邑县是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1548平方千米,人口50万。邮政编码611330。县人民政府驻晋原镇。行政区划下辖15个镇、13个乡。
来源:  http://www.dz-history.cn/_private/dayixianqing.htm


利州:广元旧称。北朝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改西益州为利州,是广元称为利州之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朝统治者取《易经》中“大哉乾元”的句子,显示其统治“德威广播、疆土广大”之意,将利州更名为广元(元、明、清、现代)。

广元市辖3个区4个县,分为35个县辖区,174个乡、8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

广元市   面积16314平方千米,人口305万人(2004年)。
利州区   面积1482平方千米,人口46万。邮政编码628017。
元坝区   面积1435平方千米,人口24万。邮政编码628021。
朝天区   面积1618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628012。
旺苍县   面积2976平方千米,人口45万。邮政编码628200。县人民政府驻东河镇。
青川县   面积3269平方千米,人口25万。邮政编码628100。县人民政府驻乔庄镇。
剑阁县   面积3204平方千米,人口67万。邮政编码628300。县人民政府驻下寺镇。
苍溪县   面积2330平方千米,人口77万。邮政编码628400。县人民政府驻陵江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7年4月;面积、人口截至2004年底。
广元市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北靠甘肃、陕西两省,南接南充市,西临绵阳市,东界巴中地区。市境历来为出川北上的交通必经之路,有“蜀北门户”之称。元置广元路。取扩充元朝疆土之意。明置县。一说以土地广大为名,取广为阔,“元”为大之意。一说元初用兵四川,而取“广找元路”之意。远在西周时,今广元市中区昭化一带即有先民聚居为邑。战国时,昭化是苴侯国国邑所在,地名葭萌。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兼及苴国,置葭萌县,隶属蜀郡。汉代葭萌县辖境包括今市中区、旺苍县全境及青川、剑阁、苍溪、南江和陕西宁强县的部分或大部分。蜀汉、西晋先后改县名为汉寿、晋寿县。隋代为义城郡,唐代为利州都督府,宋代为利州益川郡昭武军、利州路。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利州路为广元路,取元朝德威广播、疆域广大之意,这是广元名称的由来。明代初设广元府,旋降为州,洪武二十二年降为县,属保宁府。清代属保宁府、川北道。民国初年广元属嘉陵道。1933年初至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解放初期,先后为剑阁、广元专署所在地,1953年3月并入绵阳地区,1985年,撤销广元县,设立地级广元市和市中区;将原绵阳地区的青川、旺苍2县划归广元市管辖;将南充地区的苍溪县划归广元市管辖。

邛州:南朝梁置。唐时治所从依政(迁临邛(今邛崃)。民国改邛崃县。 

来源:百度百科
QQ:190596259    E-mail: hl_1226@126.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10-13
哦,是这样?我都把方向搞反了,西南变成了华东,出笑话了。看来我们对这些知识了解太少了,真是学无止境啊!谢“冰鱼”宗亲的点拨,你辛苦了!
胡宏言:“行贵精进,言贵简约”
涌田博客:http://blog.sina.com.cn/jtgs305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10-13
铁华总斑竹:

    点拨谈不上的,您太谦虚了。我也是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得到相关资料。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太广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相信我们的知识会越来越充实,我们的宗亲网也会逐步走向成熟。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QQ:190596259    E-mail: hl_1226@126.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