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竹斋画谱》八卷,明胡正言辑选,明高阳、凌云翰、吴士冠、魏之璜、魏之克、胡宗智、高友及行一和尚等同校。胡正言、汪楷等刻。明崇祯十七年(1644)南京胡氏十竹斋彩色套印本。蝴蝶装。
胡正言,徽州休宁人。字曰从,别号十竹主人、默庵老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经历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六代,寿高命长。南明时曾官中书舍人,入清后不仕,三十岁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鸡笼山侧,专心从事刻书、藏书之事。因所居房前院内种竹十余竿,故室号为十竹斋。胡博学多才,精擅六书,长于书画、篆刻,又能制纸墨,并喜藏书、刻书。著有《印存初集》、《印存玄览》、《胡氏篆草》《词林纪事》等书,刻有《六书正》、《千文六书统要》、《牌统孚玉》、《古今诗余醉》、《诗谭》等。但最具有代表性的当为他辑选并采用饾版和拱花技术套印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二书。刊版套印之精、施墨着色之娴雅妍丽,在印刷技术上可以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世界印刷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胡正言的《十竹斋画谱》,全部采用饾版法印成,所谓饾版,是将彩色画稿按不同的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种颜色刻成一块小木板,然后依次逐色套印或迭印,最后形成完整的彩色画面。印一幅画,多的能用上千块版,少的也要十几块。因为一块块镌雕的小木板形似饾饤,故称饾版。用这种办法印出的画面,其色彩的浓淡深浅、阴阳向背,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出来,几乎与原作无异,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在中国版画史上,明代彩色套印版画所遗作品最多,成就也最高,自宋、元以来,人们长期探索的木刻彩印技术,至此产生了质的飞跃。饾饤版的出现,使中国的版刻和印刷能随心所欲地调节浓淡色调,不仅仅是彩绘,就是单色绘画,也达到了与画家手绘同等的效果。可以说这是中国雕版木刻印刷术的又一场革命,对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我们不能说是胡氏发明了这一技术,但可以说胡氏将这种技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直到今天,木版水印全过程中的具体分工,大体上还是沿袭胡氏的模式。
《十竹斋画谱》属于画册性质,兼有收录名画讲授画法供人们鉴赏和临摹的功能。分为《书画谱》、《墨华谱》、《果谱》、《翎毛谱》、《兰谱》、《竹谱》、《梅谱》、《石谱》等八大类,收入他本人的绘画作品和复制古人及明代的名作三十家。每谱中大约有40幅左右的画,每幅都配有书法极佳的题词和诗,总共180幅画和140件书法作品。
《十竹斋画谱》中《翎毛谱》卷首有天启七年(1627)杨文骢(字龙友,贵阳人,万历举人,善书画,崇祯时任江宁知县)序。《书画谱》有崇祯六年(1633)醒天居士序,应为序文最晚的年代。说明胡正言在天启初已致力版画套印技术的研究,将研制样本分批刊出,至崇祯六年(1633)将全套《十竹斋画谱》完成。胡正言不仅是画家和书法家,他对雕刻和印刷也很有研究,这使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完成这部《画谱》,胡正言呕心沥血,集中了当时一流的刻工,并与刻工朝夕研讨,十年如一日。由于饾版技术繁复,要求高,分版、刻版、对版、着色、印刷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在付印前他都要亲加检校,以保证质量。所以,印出来的作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化境。可称“浓浓淡淡,篇篇神采;疏疏密密,幅幅乱真。”(杨文耿《十竹斋画谱》小引) 胡正言因此堪称是印刷史上的杰出人物。
《十竹斋画谱》原版初印本用开化纸印制,传世稀少,在版本学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现行世的多为清人翻刻,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刊胡氏彩色套印本、乾隆年间重刊胡氏彩色套印本、嘉庆二十二年(1817)芥子园重刊胡氏彩色套印本等等。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这部《十竹斋画谱》原为郑振铎先生旧藏,画面上展示的是取自《书画谱》的高阳“菱藕莲实”、凌云翰“秋海棠等花草”和取自《墨华谱》的高友“墨华海棠”、胡正言“灵芝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