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186阅读
  • 3回复

明寿官胡公墓志铭(胡汝宽)—— 明代温纯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11-14
隆庆三年(1569)己巳七月十九日寿山胡公卒 先是戊辰 公伯子太学君桂 梦公谓吾仲为阴府理 吾少选亦从仲之 官去太学 君惊觉以其言言余 余未之信也 明年 公果以疾不起 余愕然异焉 公仲先公三年卒 讳汝安 故长沙二千石也 公故谨事神 捐赀修葺诸庙宇 诸庙宇多公扁 又尝刋施真武垂训 倡众修清谷桥 延僧为汤施曹池凹侧 又见人择茔地 叹曰 茔地善孰与心地善会 屠牛跪作咆哮声 輙易为耕作用 比卒竟如梦异矣 余与太学君善 故以太学君状铭公 公讳汝宽仁甫 寿山 美丰仪 居常豪放 不覊言笑 怡怡如也 初在塾 即能属对 已坐当户 罢学就贾 尝典市交 无论里中即晋人多倚公 卒之亡 不得利以去 里俗出粟收息 䫫与母捋公减息之半 以是远近人困者 又多仰给公 又公间宽期约 即有以田蓄质者 固辞不取 然当出粟偿者来不偿者 亦来竟人人如其愿 久之 竟以此大 其家故里中称 数以济人 饶积著者必曰胡某胡某云 公既佐其仲学 官长沙显耀矣 然折节遇乡人 乡人有争数 得公居间而觧以公平直 能不枉曲直也 公性又孝友 初母李夫人逝也 公才垂髫 即哀毁不食已极意事 大理公为膝下驩比卒葬 祭如礼事继母袁 孔如事 大理公云 始公游姑苏 梦宴宾侍其母李 感泣而寤人 以是卜 公孝思时有为 梦萱口号以咏者 公兄弟四分制衣饰 必先兄若弟 寿官公及长沙公疾 公为制药视食 不遗余力 既又抚其孤 其后两家门户 犹倚太学君 盖公教云 初公兄弟难子 公三赴太和山代祈 已各举子比析 着以太学君诸子中独长争厚 太学君产公曰 桂小宗且诸子俱幼 独安忍厚其长者 竟不从议 光禄马先生以闗西一夫称公 又以 孝敬慈爱 扁公 居盖重公云 公即隠市贾 然独喜儒 故以太学君为儒 即又自督太学 君学又暇则阅古图书 吟咏诗章 对客谈古今事 类儒者 当岁时 诸兄弟亲 故相与称 觞尽驩道 故旧有白乐天风 藩使髙其行荣以冠带 时贺客阗门 乃未几而公不起矣 公疾革时 太学君以方药进公 輙麾之曰 而忘而梦中语也 今且其时矣 即医之何为己 第首太学兄弟前付以所彚 持身保家书乃卒 卒十四年太学君卒 太学君余别有铭 公上世故虹县人 胜国时有干以武功为元功臣 泰定间有大卿以贡为长乐丞 值元兵变 避地三原 丞生天祥 天祥生元亨 元亨生邑庠生信 生乡耆善 生寿官鳌 彦昭即大理公 以长沙公贵 封评事 配李赠孺人 继袁封孺人 又继孔李 生四男子汝宁 亦寿官公 次即长沙公 次公 次汝宏 公生正德五年(1510)十二月二十四日比卒 得寿六十 公配王氏 邑大姓经女 生二男子 长太学君() 取袁氏 周府典膳汝述女 侧王氏周氏 次 太医院医士 取雒氏 户部侍郎雒公子保徳吏目 复亨女 一女子 适邑贡士孔有仁 俱王出 桂生一男子 崇熤 周出 林生三男子 崇辉 取赵氏生员应芳女 崇烺 取袁氏吏目绩女 崇炳幼 三女子 一许骋王锡印 一许聘来临 崇辉生二女子俱幼 葬得日为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九日 墓离山坎向

铭曰

为子而欢大理于家为弟而宽二千石于长沙信二千是从即不药 奚嗟

来源:温恭毅集卷十    明代温纯撰
QQ:190596259    E-mail: hl_1226@126.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11-14
附录:

【温纯】(1539~1608)明代官吏。字希文(一作景文),号亦斋。咸阳三原人。少时为人凝重,寡言笑,稍长知读书。26岁时举三秦乡试第一。1565年中进士,出任山东寿光县令,劝民耕耘,使风俗淳厚。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著有《宪纪》,旨在整顿吏治。任左都御史时,倡诸大臣伏阶泣请皇帝罢矿税,清白奉公,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晚年兴修三原龙桥,创建耆英会,讲究《雅约》,使三原乡俗为之一变。一生为官忠清正直,为学讲求精一一贯与为仁之旨。著有《历官谏草》、《学一堂全集》、《杜律一得》、《大婚礼汇笔记》等书。今有《温恭毅公文集》传世。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由寿光知县征为户科给事中。隆庆三年,穆宗既禫除,犹不与大臣接。纯请遵祖制延访群工,亲决章奏,报闻。屡迁兵科都给事中。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初,赵贞吉更营制,三营各统一大将。以恭顺侯吴继爵典五军,而都督袁正、焦泽典神枢、神机。继爵耻与同列,固辞。帝为罢二人,尽易以勋臣。纯请广求将才,毋拘世爵,不纳。已,复命文臣三人分督之,时号“六提督”。纯以政令多门,极陈不便,遂复旧制。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万历初,用荐起河南参议。十二年,以大理卿改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入为户部左侍郎,进右副都御史,督仓场。母忧去。进南京吏部尚书。召拜工部尚书。父老,乞养归。终丧,召为左都御史。

  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四方无赖*人蜂起言利:有请开云南塞外宝井者;或又言海外吕宋国有机易山,素产金银,岁可得金十万、银三十万;或言淮、扬饶盐利,用其策,岁可得银五十万。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缅人方伺隙,宝井一开,兵端必起。余元俊一盐犯,数千赃不能输,而欲得五十万金,将安取之?机易山在海外,必无遍地金银,任人往取;不过假借诏旨,阑出禁物与番人市易,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当是时,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广东李凤、陕西梁永、云南杨荣并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随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地方*民窜身为参随爪牙以万计。宇内生灵困于水旱,困于采办、营运、转输,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愿即日罢矿税,逮凤等置于理。”亦不报。

  先是,御史顾龙桢巡按广东,与布政使王泮语不合,起殴之,泮即弃官去。纯劾罢龙桢。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倡同列救龙桢,显与纯异,以胁制纯,又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并及文蔚,语颇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给事中陈治则、钟兆斗皆一贯私人,先后劾纯。御史汤兆京不平,疏斥其妄。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及妖书事起,力为沈鲤、郭正域辨诬。楚宗人戕杀抚臣,纯复言无反状。一贯怨益深。三十二年,大计京朝官。纯与吏部侍郎杨时乔主之,一贯所欲庇者兆斗及钱梦皋等皆在谪中。疏入久之,忽降旨切责,尽留被察科道官,而察疏仍不下。纯求去益力。梦皋、兆斗既得留,则连章讦纯楚事。言纯曲庇叛人,且诬以纳贿。廷臣大骇,争劾梦皋等。梦皋等亦再疏劾纯求胜。俱留中。已,南京给事中陈嘉训等极论二人阴有所恃,朋比作*,当亟斥之,而听纯归,以全大臣之体。帝竟批梦皋等前疏,予纯致仕,梦皋、兆斗亦罢归。

  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赠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

来源:http://www.xyren.cn/Article.asp?articleid=40788
QQ:190596259    E-mail: hl_1226@126.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11-14
    横跨清峪河上,连接三原县南北二城的三孔石桥——龙桥,据说原先是座木桥,宋代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木桥倒塌,后来屡建屡被汛期暴涨的河水冲毁。明代工部尚书温纯倡导集资修建石桥,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破土动工,经12年建成,命名龙桥。    
    龙桥长110米,宽11米,高26米。采用三孔拱桥形式,中孔大,两边孔小。桥体石构铁钳,石缝用糯米石灰汁粘合;桥面用长方青石筑砌,安排整齐匀称;桥上两边修有石栏,上刻人物、花卉。宏伟壮观,雄浑厚实,异常坚固。虽经多次劫难,仍巍然屹立。如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6月22日,河水暴涨,洪水滔滔,越桥而过,桥身坚如磐石,安然不动。民国22年(1933年)5月29日,暴雨倾盆,狂风怒吼,波涛滚滚的河水奔腾咆哮,龙桥却砥柱中流,稳如泰山。建桥专家和人们常把她与山西的飞虹桥,河北的赵州桥并提为三大石拱桥。她是我国古代石拱桥有代表性的杰作之一。    相传龙桥建成后,用拆下来的搭架料修建了距桥约十里的文峰木塔和一座占地30多亩的寺院——木塔寺。从这一点也可想见当年龙桥修建工程规模的宏大和浩繁。我们更可以从古画《龙桥落成工峻图》中直观看到她的精致、美妙和气势。
    “龙桥夕照”还是关中一景。历代游历秦川的文人墨客,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像“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就是对她的形象描绘。在当地群众中还广泛流传着“三原桥(即龙桥),泾阳塔,高陵的牌楼一枝花”,更是人们对龙桥发自内心的赞颂。
    时间的长河流淌到改革开放的90年代,龙桥随着时代的洪流方开拓出了全新的篇章,在小清河两岸的塬上——龙桥原址的上空,架起了联结三原县南北城的钢筋水泥斜拉桥,使得原来的龙桥所在地形成了“桥上桥”、“龙驮龙”的更加雄伟壮观的景像。人们往来于南北二城的道路更为宽阔、平坦,更加方便,再不会有为过桥而先下坡后上坡的麻烦了;人们真正是在“苍龙背上行”了。
来源: http://wuran2006.blog.hexun.com/8156241_d.html


      “白煨鱿鱼丝”是陕西省三原县著名的风味菜。它是为纪念明代万历年间工部尚书温纯而创制的,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三原位于陕西省中部,泾河流经此处。由于明代后期水利疏于治理,泾河下游每年都有洪水泛滥。又因三原地势较低,所以每逢雨季便闹水灾,庄稼全被大水淹没,房屋也大片倒坍,可苦坏了当地百姓。万历年间,祖籍三原的工部尚书温纯,长期在京师做官。他听说老
家水灾的讯息后,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这一年,温尚书回乡省亲,会见了许多父老乡亲,对他们饱受灾害之苦深表同情,便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捐给地方。在治理河道的同时,又让地方官在南北两城间建筑一座石桥,起名为“龙桥”,以便利交通。
  在温尚书的带领之下,地方官也做了不少有益于老百姓的好事。就在“龙桥”竣工的时候,温尚书特地从京师赶回老家,与父老乡亲一起庆贺。为了表达对温大人的感激之情,三原厨师精心烹制了多款菜肴。在盛大的庆贺宴会上,父老频频向尚书敬酒。温纯也尽情与百姓同饮同乐。当地名厨特献精制鱼馔,请尚书大人品尝。温纯非常高兴,连声称绝,说是京师地面上也不曾品尝到如此美味佳肴呢。当温尚书动问菜肴名称时,厨师只说是用鱿鱼切丝制成,还不曾命名。温大人高兴地说:“我看此馔就叫做‘白煨鱿鱼丝’吧。”众人齐声赞同,于是“白煨鱿鱼丝”便应运而生,从此成为三原地方一道名菜了。这道菜后来进入古都西安,成为三秦名馔代表作之一,早已扬名中外了。
  “白煨鱿鱼丝”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鱿鱼500克,水发木耳25克,水发香菇25克,花生油40克,香油10克,淀粉20克,葱、姜、蒜、精盐、味精、料酒各少许,花椒4粒。
  制作技艺——
  1.把鱿鱼去掉头、皮,洗净后切成1寸长的丝,投入放有4粒花椒的开水中汆一下捞出。
  2.将花生油倒入炒锅里,烧到冒烟时投入姜末、葱花、蒜片、鱿鱼丝。翻炒数下后放木耳、香菇丝、精盐和料酒,拨匀后放少许开水和味精。汤开后淋入水淀粉勾芡,出锅后淋上香油即成。
来源: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else/1100671693_dijiangandmeishi/74.shtml
[ 此贴被咕咚冰鱼在2007-11-15 18:03重新编辑 ]
QQ:190596259    E-mail: hl_1226@126.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11-15
这样的资料阅看起来既有史料印证价值,又增加了我们一些历史知识,不管是胡氏宗亲研究家史的还是休亲游览网页的人都有收获,好帖!
我阅帖后让我知道了河北的赵洲桥之外,还有龙桥,飞虹桥,这三大石拱桥。她是我国古代石拱桥有代表性的杰作之一。
胡宏言:“行贵精进,言贵简约”
涌田博客:http://blog.sina.com.cn/jtgs305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