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374阅读
  • 3回复

农村族谱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1-25
— 本帖被 南山 从 世系研讨 移动到本区(2008-01-25) —
一、背景与现状
    志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现在却面临着各种尴尬的局面。据了解,有的农村人口只有几十人或百余人,村庄人口不是很多,建村的时间也比较短,加上没有引起重视和缺乏修谱和保存意识,有的村庄至今甚至连家谱都没修过,这种现象在我们老家山区比较普遍。笔者所在的村在我们县算是比较大的村,历史至今也曾修过十余次谱书,由于保存不善,如今有的谱书已经遗失,现存的也不够完整,由于修谱的时候只备1-2本,保管谱书的人如今也往往不在村里居住,看的人又少,所以谱书有面临着消失的可能。
    历史至今,修谱几乎是民间自发行为,政府对此并没有具体的法规和规定,修谱是由各自村庄的自发行为,这种民间自发行为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和不足。虽然每个县都相应设有地方志办公室和文史办公室的机构,这些机构并不负责姓氏世系及修谱之事,即便政府部门会编写县志,但不可能对每个村的世系族谱做详细的记录,即便偶尔有出现,也是零星地点到即止,笔者看到有些新县志,对本县大的姓氏世系只字未提,对世系方面的描述更是没有,因此,世系和谱书的续写仍然落到民间自发的层面上。个人认为,这是志谱发展滞后或停滞不前的关键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如今中国广大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的居住人口在快速下降,就如笔者所在的村庄,2003年之前村里尚有1500余人口,而今在村里长住的已经不到200人,而且都是老年人在居住,40岁以下的人口据说只有一个,其他人口都以各种原因和途径迁移到全国各地工作和生活,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原先村庄,这种现象附近村庄也是一样的情况。笔者出差内地及中原地区一些山区农村,也发现有类似情形,村里住的基本都是老年妇女,村庄也没有什么建设和发展的迹象,山区农村人口急速下降,这是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市迁移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农村人口大量向外迁移,人口迁移速度之快,辐射面之广,势必对世系和修谱带来更大的难度,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
    在物质经济日趋发展的社会,随着人们经济观念和功利思想的浓重,对知识和文化的学习相当程度上已取决于是否具有实用性,而对于志、谱一类的传统文化已很少被年轻人所重视,如今年轻人甚至连志书、宗谱、家谱是什么东西都没听说过,坦率地说,由于现实等各种原因,笔者也从未曾看到过这类书籍,对这类书籍的概念也仅仅停留在听说之中,更无法谈及如何去阅读和探究,在客观上也阻碍了世系族谱文化的传承。
二、发展趋势与解决途径
    如何续写世系及族谱传承,如何发展传统志、谱文化,在现实社会当中确实是个很大的难题,一是思想观念上没有形成足够的兴趣和重视;二是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引导和重视;三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这是目前社会客观存在的又一个基本事实。
    历史性的公众事业,仅仅依靠民间力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如今的功利社会,即便是村级机构对此亦毫无思想意识,不可能起组织和带头作用,关注此类公众事业的则往往是几位热心的老人或退休老教师,会组织修谱的人员也非常少,即便如此,由于资金、资料收集、专业知识等各种原因也不可能修出完整的谱书来。所以,如果政府尤其是乡村一级的基层单位能在组织宣传、专业知识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政府负责组织引导,民间参与收集资料,资金又民间募集或相关人员摊派,共同延续和发展谱书文化是有可能和具有可行性的,但要做到这一点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过去的志书都是手写的,而且均为毛笔字书写,所用的纸张质量也不够好,不容易保存,再者由于编写的数量就少,所以没有把谱书大众化,更不可能随身携带,这也可能是谱书发展滞后的另一个原因,有资料记载,历史上徽州一带的人很注重修志和谱书文化的传承,有的徽州人迁移或外出随身携带的书籍就是自己的谱书,可见,在一定时期谱书是很受重视的,但我相信如今的徽州后代也很难做到这一点。那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发展谱书文化呢,正如南山先生所设想的那样,那就是电子版和电子网络化。
    电子版和电子网络化是现代和未来修谱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如今修谱已经很难做到如旧时代那样用纸张和毛笔书写,电子版将势必取代这种古老的方式。电子版的覆盖面广,不像过去那样只编写个一两本,想看的人看不到,一旦电子版出来之后,可以很方便地传输到自己宗族的相关人员,每个家庭可以保留,而且可以很方便地随自身的迁移而携带,与此同时,每个家庭也可以续写,差错地方也可以随时修正。对于过去总的世系则按照原先的抄录下来,形成电子版本,并截止到某一个时间段为止,每个家庭自己续写自己家族的部分。这种方式不仅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而且也会增加人们的兴趣,社会覆盖面也随着扩大,材料也不容易丢失。
    电子版或网络化也许是目前社会或未来修谱的发展有效手段,当然,族、家谱的电子版和网络化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首先是怎么组织的问题,如何把原先的宗谱、族谱、家谱电子化掉,只有把这个头开好了,接下来才有可能更好地实施和延续,当然这也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但这或许是未来发展的有效和必然途径。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1-25
我认为huyongdong 宗亲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目前农村中的谱牒文化现状是带有普遍性的。在我外出访问的许多村庄各种情况都有存在,但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受到了重视,旧谱的保存和新谱的重修都在有计划的进行之中;一种是受到了冷落,旧谱残缺不全,散落民间,新谱的重修无从谈起。往往这样的现状与农村中的族人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关系,另外,农村中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是导致上述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我认为调查研究当前农村中的谱牒文化现状是属于农村社会学的一个方面,现在已经开始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相关论文并不多见。

关于第二个话题,我记得在我们论坛上,胡位柏宗亲和胡铁华宗亲都曾有专文论述,大家可找来看看。现在huyongdong 宗亲也把目光聚焦在族谱编撰电子版和电子网络化上,再次引发了我们对这个话题的关注。新时代修谱应该有新思路,可是目前不少地方和机构却是采用新工具(电脑排版)旧方式(印谱发行),技术上是否有可取代的方法,值得研究。前几天还看到有采用活字排版印刷新族谱的报道,可谓是一脉相承,原汁原味,但不知如何解决印刷完成后的勘误问题。我认为族谱电子化网络化应该可以提上议事日程,作为全国最大的胡氏宗亲网站,我们愿意在此与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合作,共同探讨实施的可行性。

huyongdong 宗亲自加入宗亲网以后,就一直关注宗亲网的发展方向,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在此我很感谢他的热忱,也希望各位宗亲朋友就此话题发表高见。胡氏宗亲网论坛鼓励这样的原创文章发表。

南山 2008.01.25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1-25 16:13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1-25
此文对农村现状了解分析透彻,对未来农村族谱发展趋势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意见。如政府有关部门能对族谱文化加以指导、敦促、规范,不仅有利于谱事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1-26
未来谱牒的电子版和网络化,关键在于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是否重视的问题,政府如果能做到宣传、组织和引导,那技术、资金等问题将迎刃而解。

就如我们村有2000多人,尽管都散落全国各地,资料收集上也没什么大的问题,一旦有组织宣传,百姓自发会去联络并把资料提供上来,资金上也积极跟进,同时在技术问题排除的情况下,那就按部就班地运行了。

其他地方我不太清楚,即便我们村庄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比较多,而且很分散,但运行资金估计最多也在20000之内即可解决,而这个数字是比较容易筹集的(资金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故此,个人认为如果有政府有关机构组织宣传在前,技术跟进,民间参与,资金到位,运行起来那就不存在什么困难了。笔者相信,这个方式是可行的,而且具有操作性的,民间也是会积极响应的。关键的难题还是在于开头所提的那个。
[ 此贴被huyongdong在2008-01-26 11:17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