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家谱是四川省盐亭县巨龙镇和射洪县伏和镇的胡姓族谱,现居住胡姓人家约2万,都是该族谱的后裔。谱中所说的祠堂大多不存在了,具体情况不胜了解。希望了解的人员多联系,多沟通。
我们属于该族谱后裔,离开家乡已有30多年,从族人中获得该影印件,经过整理翻译成目前模样,希望知道该谱的人士进一步的整理完善。
胡氏宗谱序 (译文)
长期定居一处的家族有族谱,就象国家有历史一样。以前熊明寓说:“一个国家有三大,即天大、道大、史大。”这就是重视国家的历史啊!一个家族有族谱,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如果国家无历史,那么,这国家的兴盛、衰落、安定、动乱就无从知道;如果一个家族无族谱,那么,这家族的世系源流就无从分辨。所以,国家的历史和家族的族谱这两种东西,都是不能没有的。何况国的根本在家,必须家整肃齐全后国家才能安定,因此,怎么可以轻视族谱呢!现在有的编修族谱的,经常援引世代为官的,附会有名的贤良,说我的祖先是某大官的后代,或是某贤良的后代,其意都是想借他们的名气为家族增光,却不知自己真正的祖先在地下都感到羞愧。窦韬去拜郭子仪的墓,哪里比得上狄青不接受编入仁义的图谱!王侯将相本来就不是天生的,一个人要立志高贵,又何必拉大旗作虎皮呢!
然而,世上有的人是同姓但是不同宗,例如姓刘的,有发源于陶尧的,又有发源于元海的;姓王的,有源于元城的;又有源于宜春的;姓马的,有马服的后代,又有马授的后代;姓石的,有周祖的后代,也有后赵的后代。凡是象这样的,本来不容许混淆,如果是赐姓的,原本就很特殊,而且世系无从考查,所以不是我一族的,就更不能编进族谱了。因为世系无从考查,而勉强穿凿附会把他编进族谱,这又不是历史缺文的本意了。老泉《论谱牒》中说:“有案可查的编进去,不可查的就让他缺着。”虽然荆公常常认为他的话不很正确,但他的话的主要精神却没有什么不对的。焕亭兄与我族三世联姻,他的言行,仪表很受亲族的敬重,大家都称他“端人”。他考虑到天下的定理,安定久了一定要动乱,值此国逢盛世的时候,忽然想到不能忘了祖先的恩德,于是很感慨地对我说:“我们胡家没有族谱,现在我想来从新编修它。它的宗派系序,不知的,不敢乱猜测,已知的,不能有一点疏漏。现请你说几句,写在族谱的前面。”我说:“胡氏是一个大族,因此,源流甚远。从以前的宾衍绪妫发源,到胡公满作周朝的陶正,周天子很器重他,称赞他是神明的后代,还把元女太姬嫁给胡公为妻,封胡公在陈这个地方。他十分恭敬的在那里守职。后来就把谥号作为姓,居住在安定,子孙繁衍。到汉朝,家族兴旺,子猛作谓城令,重孝道,讲究中庸。到了晋朝,文德大都督各御有方,伯武尚书郎请正严明;到唐朝,吟诗作文,族人均十分敏捷,香山会桌上往往也受称赞;到了宋朝,胡氏家族达到极盛,言行身代,可作湖、川的表率,在当时极为突出。康候写《春秋》,政堂作《读吴管见》、仁仲著书立论,借谈先生为宋子所事,西湖讲学、痛斥秦桧;其他如双胡,永清等,在元明的历史中,均有案可查,大家都认为是世宦之家,缙绅之族,虽然其间战乱不断,时局多次变换,但世系不绝。断断续续的记载十分简略,哪能没有遗漏,盼望有一本同根同源的族谱,传之于万世永远。现在你要新修族谱,去伪存真,上告慰祖宗百代的神灵,下开启子孙千秋的业绩,确实是壮举,也是最好的事情。新族谱脉络分明,条理清楚,后世的人才不会弄错。乐子说:“人安居三代,不修族谱是不孝的。”今天,借表兄的孝,来开启后世子孙的孝,也是很好的事。
光绪六年庚辰天节中 表弟贡生李伯仙拜撰
续宗谱序
宗高宗编修胡铨曾说:“山一定发源于昆仑山,千峰万山都是它的支脉;水一定发源于天的精,千川万河都是它的支流;人,一定要以出生发源的人为祖先,千万子孙都是他的后代。”现在看胡氏谱牒,往上直追溯到胡姓的开始,往下直叙到各世各代,按源流,辈份,年龄分脉归宗,孝子慈孙,家藏珍玩,都一一记载,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凡记载的资料都反复研究考正过,不是谁随便编造的。
我家原谱是皇祖焕亭公收订,从始祖以上的远祖,虽然有表事,但属传闻的,不敢乱编乱造,到始祖以下的祖先,他们的宗功祖德,有的从前辈老人处谈论得知,有的从父兄的叙述中得知,确实有依据的,才记载而表彰他。至于叔伯兄弟中已亡故的,则是自己耳目所及,如果有好的言行,也在他的名下简列数语,待后人得知其一二,也可窥见他是怎么样的人,又一定详列他的生殁年月日,故墓葬在何处,坐向何方,待后人能够查找,不致于五父殡葬相同,而且可感动后人追念远祖的诚心。读族谱的人应一打开族谱就可条分细缕,全族世系的源流都可追溯,长幼尊卑一目了然。而大家都叹息说我族的族谱可惜只修了一半,倘若再有人续编,使各位族人能够看见全本族谱,就很幸运了。我听了后,很惶恐,才激昂地说:“我皇祖既然能编修在前,而曾孙就应继后续编。”于是,我独自担任编修,按原谱续写,利用空余时间,详细稽查考证,经过几个月才编成,打算付石印印刷,但资金不够,过了一年因社会动乱而多处辗转,半年后刚平手下来,倭寇又来侵扰,由此引发中日大战,全国起兵,我国两京失陷,震动全川,事情到了这一步已迫不及待,恰逢我模兄毅然担起了印族谱的职责,从而请各位族人资助终于成功。于是再寻找木刻印刷,刻印三年才完成。我族人各拿一本,在这种动乱的时候,一定要家喻户晓,不管迁移或定居都要带着它。以后相聚的时候,还需要依靠它,才不致于象始祖那样避明末张献忠之乱,失掉了原族谱,而使宗谱紊乱。得全本族谱是很幸运的,即使分支很多,但都出自一源,哪怕族大人多,但都不是出于两个根源,明了了他的意义就一定不敢因亲疏关系而存在歧视的思想,也不敢因贫富不同而互相歧视。人们所说的宗族和睦的方法道理,全在这族谱中了,然而,谱不迅速续好,才确实是最大的危险,这就是我急急地续修,而不推诿的原因。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岁在壬午清和节九代列,督军署一等书记国梓撰
玉屏山胡氏源流考
胡公满是舜的后人,本姓姚,由妫分出的一支,周武王时封于陈。胡满的儿子名非,他就用胡非为姓。所以战国时有胡非子所著的书。这是复姓。又再姓胡。也是胡公后代的齐宣王母弟,封在母乡,到汉朝还有“胡母生诗,燕燕于飞,章言戴妫,大递于陈”的诗句。这说明姓戴、姓妫和姓陈的都与姓胡的同宗。宋朝胡瑗,海陵人,字异之,在湖广教授经术,管仲淹把他推荐给白农,到崇政殿与人同订雅乐,被授与校书郎职务,他所教授的湖川弟子数百人,都熟知经义。后来,他以太常博士的身份为官,大家称他安定先生;又有胡安国也是宋朝崇安人,作官四十年,学训渊博,努力著述,著有《春秋传》和《细滥举要》《补遗》三本书,死亡后谥文定;又有胡铨,也是宋朝卢陵人,字帮衡,举进士,担任枢密院编修官,曾上疏要求斩王伦、秦桧和孙进三个人的头,后来当工部侍郎,去世后谥忠简,曾著《谈安集》一百卷。明朝时胡惟庸,定适人,明太祖时官至左丞相;胡应麟也是明朝兰溪人,字元瑞,年幼时就会写诗,是万历年间举人,长期不能考取功名,便在山中修小屋写书,著述甚多,因依附王世贞得名,著有《少室三房笼丛及类稿》;胡居佐也是明朝余千人,字叔心,跟随吴与弼游学,以对主忠信为重,著有《居业录》,万历时崇记孔庙,追谥文敬;清朝胡谓德,字日出号明焦,年幼时进入太学,专门研究经义,尤其精通舆地的学问,著有《 》,胡天游也是清朝山阴人,字稚威号云持、雍正时副贡、乾隆时中举鸿博石遏,善于骈文,得到唐代燕许的遗诗,雄健有奇气,著有《石苟山房集》;胡林异也是清朝益州人,字贶生号润之,是道光年间进士,官至湖北巡抚,治军于武昌,特别注意将才,他曾说:“无纪律的军队不行,爱贪的将领没有不胆怯的,有才的人对天下没什么要求,天下应当自去寻找他。”这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很正确的话。后来他死于军中,赠号文忠。他们都是胡氏的支族。只有我的祖先胡正扬,江南安定人,明朝洪武二年同儿子先蔚避乱入蜀,住在南部高桥,传到胡腾凤时才迁居到妻县玉屏山麓,即今射洪县东北隅。经历六世到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大肆杀戮,胡天右严氏迁到南部葫芦坝住姓杨的那里,当时有三个女儿,其中一个嫁给杨文炳为妻。康熙命肃王平蜀,把张献忠射死在西充凤凰山,张献忠余党溃散,人民才得安居。右祖在玉屏山一带购置田地,周围十里,割让五岔树一段给杨家耕种,其余的全留给自己的儿子世代相守。他有三个儿子,九个孙子,后代人丁兴旺,繁衍很多。雍正时胡永吉被封为武略将军,胡永元开科采芹入泮;乾隆三年戍午科,胡全玺榜上有名;胡全宗进入了地方学校;乾隆五十四年巳酉科胡万超乡试高中;嘉庆庚午科胡长发考中,胡冕当上了新都儒学正堂,同时入泮的有七人,当时被称作胡半榜。清末民国时期,胡氏的后代有千多家,称得上是大姓了。
民国三十一年重九日 九代孙国梓考略
文渊公自咏,临流殚思虑,登高旷耳目,居闹读几卷古书,出进畅一生幽拂,悠哉游哉,余于是乐。
①文渊公遗像和赞
虬髯伟貌,云鹤精神,林泉高趣,富贵浮云,游心山水,跋足风尘,是谐汉阴老 每里先生。
族晚 清御史 思敬题
②玉屏山麓形势略图
③玉屏山附近胡氏祠墓坐向山水图。
腾凤祖燕怡堂志
我祖从江苏发详,高阳县西二十里胡瑗庄是他的故址。腾风祖是明朝永乐年间举人,到我祖正扬娶妻,姓陈父先蔚,妻姓李,洪武二年,因元帝奔和林之变,我祖避乱到了四川,寄居南部。后来回到原藉,享寿九十六岁。去世后与妻子陈氏合葬于江南东门外草桥镇关墓志辛山乙向。明朝宣德九年,瓦刺刹阿鲁台打仗避战乱,蔚祖带全家再次放川。只有五个人,把船停在白帝城边,访问了诸葛亮的八阵图,十分感叹,经过遂宁桂花园时,他对儿子说:“所说四川山川风景天下第一,现在看了这些景色,确实令人不忍离开。”到了胡才镇,看见风景和荆州差不多,他不禁叹息说:“这就是小荆州啊!”这段时间他就游山玩水,寄情诗酒。他感到身体有些不适,就把儿子叫来说:“你赶快去南部寄居处,那里的人都是老朋友,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应就在那里安家,我死后就葬在那里,不要随便说回原籍的事。你们兄弟二个,可留一个在我身边,以便率领子孙们。你们要很很好的对待你母亲。交待完后就去世了,享年九十三岁,葬在南部县高桥,我祖腾凤来到射洪玉屏山下剪除了荆刺,具有三间古房,于是就靠近古房居住下来。他看见屋额匾上有燕怡堂三个字。这个时候,土地很多,他在玉屏山购置了方圆十里的田地产业。传到六世明末清初,李自成入北京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西逃窜,张献忠进入四川,四川人民几乎被杀绝。始祖胡天右到南部葫芦坝女婿杨文炳家居住。到康熙戍申,祖妻严氏去世,葬于请雨山下。事情办完后,就带外孙杨亲升、杨元升仍回玉屏山,把三岔树地段给予他们居住,右祖同成,凤,珂三个儿子就以燕怡堂为家。民国二十年青龙湾改建吉庆合祠,就是燕怡堂故址。回忆当年聚居在一处,历经了九代,世德书香,绵延不绝,都是我祖入川的时候,给后人开启的福气啊。现在我特叙迁入四川的轶事,是为了告诉后人,以免忘掉了宗族的源流,于是,我才作了《燕怡堂记》来记载它。
民国三十一年寒食节后三日 九代孙国梓拟
始祖文渊公墓志铭
太祖腾凤是江南人,明永乐举人,寄居南部高桥,随后迁到射洪玉屏山。到始祖天右,家现溪,谥文渊,清赠文树郎,聚严氏,有三个儿子,九个孙子,三十六个曾孙,文武联科,名登半榜。始祖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九年辛亥十一月初九子时,殁于清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十二月十八日午时,享年一百零五岁,葬于大考湾乾山撰向。原本刻有石碑为记,但因年代久远,字迹都模糊了。我族子孙昌济感念先人的大恩,在大清嘉庆十四年已巳季冬月下浣,重新修碑修墓,叙述本族渊源繁衍,希望后世子孙好好看管,保存到亿万年。以前有进士李杜老先生称赞我的孝心,写了两首诗来作为歌颂的文章,这两首诗是:赫赫太祖粤若稽古,不哉我祖,灵注斯土,名书竹帛,弥滚滚补,遗泽绵运,永绳祖武,俾我后人,循规蹈矩。
脉从走马,山列我风。鱼池跃鲤,龙洞蟠龙,前临大鼓,后听洪钟,玉屏高耸,护荫灰风,子子孙孙,祖豆尝从。
继志承光烈,贴谋启后人,芳馨照百代,遗泽荫古今。
并严孺人碑序说:锡光有庆,树德务滋,嗣清白之芳声,泽留再世,绍箕裘之令绪,枯笃一堂,孺人换鹿车而相夫子,誉著贤媛,和熊胆以助诸昆,躬勤母教。并作铭说:
至乐至贵,天舜天则,惟孝友子,治基于国,从致匪殆,孰失孰得,矧室有人,以德配德 ,宜尔子孙,永照燕翼,奕冀发祥,昌其有报。
暮铭流水汤汤兮,云山基基,神龙蟠踞,任尔翱翔,佳城永固兮,长发其祥,天麻毕兮,俾炽而昌。
玉屏山麓胡氏祠记
涪东有许多山峰,玉屏山最雄伟,该山山势秀丽,峰岭高隆,气脉雄厚,胡氏子孙靠着山脚居住,左边有青龙环绕,右边有白虎蟠旋,傍晚月亮倒映在鱼池里,早晨,烟云僚侥在龙洞边,山光水色,天然艳丽。中间有峨峰山作为屏障,山苍牦 盒作为它的护卫,从这里往下,地势逐渐低下,变成了一层层丘陵,回头一看,就象一层层的浅水,波澜荡漾。远处有天生桥作为门限,花溪夹岸,东边有大鼓堡,西边有串珠岭,彼此交错,象龟蛇锁水。往前远望各山,隐隐约约看不清楚。山的北面有佛堡场作为尾巴,有凤凰狮象作为羽翼,这山确实雄伟壮丽,整齐严格,就象用刀斧砍削而成的。胡氏祠刚好位于山南麓,乾隆中期修建,是员外郎全录公的府第,到咸丰甲寅年我族买来从新修整后,作为楼神室。光绪丙子年,买还遗业三千两银子,又花了数千緍钱购置东西,凡是春秋祭祀等用品,没有哪样不充分完备。今年春,我与各位族人子弟外出踏青春游,看他们虽然有的聪明,有的愚笨,但大多规规矩矩,光明磊落,我认为这就是我祖功德的缘故,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将来一是能恢复胡半榜的美誉。清谈中,远眺山川形胜,大家都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好,也是玉屏山深厚的气势造就的。没有作坏事的人,也是峨峰山象锁钥的力量保佑的。然而大大夫立身应不受到地区限制,应该海阔天空。既有天资,为什么不努力学习,争取达到圣贤那样,成为真正的磊落的人呢!规规矩矩,只不过是不干坏事罢了,既不干坏事,为什么不崇尚美德,多做好事,走一条更好的路,超出一般人见识之外呢!各位子弟如果不违背我的话,将来一定光彩荣耀,英才辈出,往大处说是为国家建功立业,往小处说是光耀了祖宗,使我族昌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地脉有灵,山水也光彩了。各位父老说:“你说得很对,可惜我已经老了,老马伏在马槽上,怎么能日行千里呢!只能寄希望于后世子孙了。应把这些话写下来,让后人看。”我按照父老的话做,回家后点燃蜡烛,喝着酒, 挥笔写了玉屏山麓胡氏祠祀。
清宣统巳酉寒食节写于主身草堂经义斋九代孙国梓指撰。
孝子传
古时乡评清议,选取品行好的人,舜时就有这种办法。汉晋时候,这种风气都还存在。惟曹孟德, 宋武帝只取人材一技之长所用,即使大家谈到这人做过很坏的事,都可免去,以收到实际用人的效果。君子和小人混杂,好人坏人难以分辨,长期以来都是如此。天下品行好的人,多埋没在农村中了,确实令人感叹:“纲常名教,首先是君相要体现,其次是士大夫要 注重。”然而现在却是世风败坏,缙绅和市井无赖上下横行,而乡间平民,反而还能达到古人的要求,不让圣贤有愧。例如国模的孝心仁爱,即使那些读书谈道的人都不如他。孔子说:“十家人的小地方,都有忠信仁爱,象我一样的人。”我看到国模的忠孝事迹就更加相信了。
节妇传
《周易》节封又叫节享,又叫若书。既然已经享通了还有什么不痛快呢,更有天下的富贵福泽,都可以凭运气侥幸得到,有些很平庸的人也得到了,只是有关纲常名教的大事,即使是圣贤也不易处理好。保持贞节操守,是刚常名教依赖立足的重要方面,如果一个人没有骨气、志向、精神和涵养,不能藐视 患难,经历千辛万苦,一定不能保持住贞节操守。那些平时读书谈道、侈谈忠义的人,尚且随风而倒,何况妇人呢!
积善的家庭,一家有很多福气。贞节,是最大的善,自古忠臣烈女,都能留福给后人,哪里是用花很多钱去救活很多人才行呢,只要对天地不感到盖愧,做事不违背纲常,就一定有神明保佑帮助,由困难变成通达。天道从来都是公正的,不会败坏,渐愧的是人们不知自勉而已。胡何氏,字性,真的子孙,虽然比不上陶欧,也超越了一般人,多次考查,她很好的保持了节操。那些违背纲常,只图一时欢快的,顷刻成泡影,不只是名教的罪人,还留给后世耻笑。
忠义表
古人说:“国乱识忠臣”。不一定非要将相大臣士大夫中读书知义的人才是忠臣。那些枕着戈柔睡觉,穿着甲胄冲锋陷阵的兵士,用性命换功名,只有前进死亡,没有退着生存。朝廷官位有限,不能人人都得到表彰,使得他们牺牲后含恨地下。他们名字虽然不被人知道,但也是忠义的人。因此,从中兴战定以来,地方城市纷纷建祠昭宗来表彰他们。曾文正公在武昌金陵两地作昭宗祠祀,词意凄切,情感深厚,好象因自己享有功名而感惭愧,而这些牺牲的将士却成了孤魂野鬼,姓名湮 没,无人知道。以前有人作诗道:“死是军人死,功是将军功。”语言真实痛切,令人不忍读下去。所以只要是英勇战斗牺牲的无名将士,朝廷不知道的,将帅知道了要宣传他,地方上知道了要记载它,至于永久记载,就需要修家谱或传订族谱的,让他们发出光彩,让他们的大节明白表现出来,使他们的忠魂永远得到慰藉。现考证,腾凤公的二儿子永吉,于乾隆巳未同鲍超赴台湾的战役,他在沙场上肉博,壮烈牺牲。谥赠武略将军。后来,有胡景公的大儿子士栗字万超,见东京盗贼作乱,平乱时,被贼杀死,因此作了这篇表。
节孝表
《易》说:“地道、妻道,臣道。”一个臣子给两个君主办事,叫做不忠。一个女人嫁了两个大夫,叫做不贞。天下大乱的时候,学习古训懂得礼议的男子,为了得到一时的荣利而不顾羞耻,和那些妇女、老弱、孤儿寡毋却奉行教道的人相比,真要羞愧死了。虽然说男子的性刚烈,不象一般人的行为;女子的性专一,只要跟随一个大夫就可以上,但也是人的禀赋不一样造成的,另外也由于男子读书不认真,立志不坚定,做事犹豫不定,所以只能让妇人、女子得到赞颂。我接近知识分子,稍微懂得一点纲常礼义,看到妇人失节,大家就耻笑她。但当谈到有些当官的不义时,他们就不开腔,甚至还夸奖那些官,如果有机会,心里还想悄悄去拜在那些官的门下,依附他。我不知道这些男人,口是心非,装模作样是安的什么心!这就是古今多难,纲常扫地的原因!现在考查开续的妻子李氏,二十岁时大夫就去世了,独自生活了五十多年,所以我为她写了节孝表来表彰她。
世上的妇人、女子,不识字,不会写文章,却能与千古英雄比美,与他们百代争辉,可以说是很不一般的了。天下的事,不担心不能成功,而担心不能坚持下去罢了。诸葛亮对刘禅鞠躬尽瘁,多保持了汉代五十年的正统,张泉业投到克用部下,才报了唐朝三百年的深仇。臣道和妻道是一样的道理。后世不知羞耻的人,危难将到就变心,遇是危难就变节,只图苟且富贵,还自以为得意,看见那些忠义节孝的人,不是认为他们迂腐,就是以为他们失去了理智。这样不讲伦理道德,不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的事,是什么居心就很清楚了。
贤妇表
家道的兴衰,在于家长,尤其关键的是在内助。关瞧麟趾有说:“五代之始,恪守不二,如朱翁子的落度,冯敬道的怀愤。”娶妇的贤惠不贤惠,虽然说是天注定的,也是人使他这样的。没有妇女贤惠而家庭不兴旺发达、顺畅安康的。所以贤明的妇人,学识不必象班妹,才干不必象左分,只要能够克勤克俭,必敬必戒,对舅姑尊敬,与妯娌和睦,就可以使家业兴旺,给子孙们带个好样了。五胡之乱,不是因八五引起,而是由贾氏引起的。两京繁盛,提倡妇道贤明,其他城镇都很重视。姜家有贤明的妇人,就使得家族得福,亲戚街坊都有光彩,重视妇女的贤惠明达,事情好象很小,但功效却十分显著。现在考查胡氏贤妇有三十多人,所以写了这贤妇卷。
缙绅表
国家选人,有科道和史道两种途径,科道得到的人特别多,上等的进朝廷作官,或到边疆效力,下等的有的作小官,有的根本就当不了官,只好开馆教学或写书立论。他们在地方上,解决了很多问题,功劳也很大的。他们教弟子学习经义,学好了就可以应用,收效是很显著的。后来,兴起了用钱买官,史治衰落, 凭裙带关系当官的多起来,凭真本事选拔上去反而不行了。军队里也只重视那些吃喝送礼的人,以致那些乱七八 的言论,传进学校,搞乱了学校,到现在都还不舒服。但是我祖却重视教养,鼓励子弟们认真学习,二百多年来,出了不少学问渊博的著名大臣,影响很大,即使司马迁善于写揭短的文章,魏牧工作秽史,本来也不是把好的掩藏起来,专门去寻找坏的。现在查胡氏缙绅达到二十多人,这一方面表现出了朝廷培育人才的好效果,另一方面是显示出了祖宗“燕怡堂”的光彩,所以写了缙绅表。
士表
稷下三千多人,孟子第一,云台二十八将,都比不上一个严光,人在这世上,不在乎顺畅或坎坷,在于你学什么,操守怎么样。不学无术,不讲操守,即使侥幸考中,或督率八军又有什么可取的呢。胡氏是涪东大族。二百多年来,作官的和有名的人士很多。至于那些没去科考的住在乡间,他们在家注重孝道,在外也和顺,学问渊博,坚持操守,虽然头发都白了,但把他们与那些文人名士排列在一起也不会渐愧。现在考查胡氏名士五十多人,所以作士表。
老寿表
古人年龄大了就调到太学,用这来表现敬老的意思。结婚、成年等大事,都必须请高龄的老人表示崇敬。汉初楚南公、董生,他们的有名言论和突出的行为,都记在史册上,有德有年,是合乎礼的。汉朝以后,风俗渐变,调到太学去的老人,大都是大臣中年龄大的,世事动乱,缺乏人才,地方上著名的贤人极少,即使有也躲起来,朝廷无法表彰。由此也可看出世事变化了,年龄达到极高,除非有德,否则不行。这种人有的作官,有的长期讲学,他们学识足以教育年轻人,仁爱可以融给亲友,地方上有一个这种老人,整个地方的风气都可以变好,这确实是令人憧憬希望的。就是对那些不太合礼教的个别老人,人们也只追究他为什么不去世,这又是另一种说法。本朝例典,考查三代,凡老年有德的,由地方官向上禀报注册,然后予以表彰,让老人的美誉由传下来,这就是古人用年老的人来教育大家的意思。现在考查胡氏相当年老的男女有四十多人,因此写了老寿表。
纪事
顺治元年甲申,康熙元年壬寅,雍正元年癸卯,乾隆元年乙卯,
嘉庆元年丙辰,道光元年辛巳,咸丰元年辛亥,同治元年任戌。
光绪元年乙亥,宣统元年已酉,民国元年壬子。
前面的族谱是用来考查世系,追溯源流的。我族因战火丢失了族谱,从江南迁到川北的启祖,已没有依据可查。只有从南部迁射洪的始祖谱序很详细,今天续修,只取有据可查的,详细记载在谱上。始祖以前谱序来记载的,就是前人没有传述这原本没有确凿的依据,就不敢用不准确的材料来乱加猜测。
前谱记载出生和死亡时间,颠倒错乱。我详细校对,仍然担心有误,于是将皇上御极之年是什么甲子,罗列清楚,以便后来的人订正补缺有所依据。
一、前人有芳型,后人应该表彰他。自始祖以下的祖先,如果有好的德行,都详细列于他名字的下面,不敢掩没了祖宗的功劳。损伤了祖宗的大德。而且想表明他的言行,给后人作个榜样。
一、我族各位父老和兄弟中已经去世的人,很多都有好的言行,不是仅仅听说,而是自己看见的,都写几句在他的名字下,也有留传后世的意思。
一、始祖以下的列祖出生、死亡的年月和埋葬的地方,都没有可查的,所以没有详细记载在谱中。从高祖以下,族中坟墓立有碑的,一定详载他的出生死亡年月,坟墓的山向,以便后人能够查核,不改遗忘混淆,而且让后人油然发出悼亡怀念的感情。
跋
族谱经过再续,好似已不象文章。我大概可以原谅自己的,正是用这不象文章的东西,保存了真实的材料,保存了成周父子以后世德几家。祖先因避乱入川,从明朝到今天传了十六世,如果不是有大德就不可能这样。如果事事都道听途说,勉强凑合,胡编乱造,就不是文章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违背了修族谱的原意了。我以前各方面很差,哪有资格来修订族谱。但是,对家法不敢丢弃,愿意来修族谱的原因,是长久思念祖先的大德,想让他发扬光大。今天这不象父章的族谱,以后就会变成大文章了,这就是我希望的。
国梓再记。
国家历史,家族的族谱,是树的根,水的源,朝廷和民间都很珍重。知晓祖先并开启后人。要家族兴旺,就要考查世系,祖是根本,后代是支脉,这需要慢慢来说,家族繁衍很多代,一一说清,族谱就是最好的。例如我安定的后代,从唐朝开始,后代繁盛,素来是大族,孝文良模,后来世系很多都无从考查了。现在修谱清宗,按可考查的续上他,不可考查的就缺着。至于传述我启祖正扬由江南入川,传到五代,各自搬到不同的地方,散漫四处,无从考查就暂且写下他的名字,仍然缺着他。从始祖天右定居在玉屏山麓,后世都可考查,到六代士字班,丁口繁盛,周围数十里,人数多,还有外出搬到很远地方的人名字相同,班派混淆。后来,三房人又各立字派,中间有不管字派的,仍然有很多紊乱的,后世人无法考证,例如,长房取中正玉是一班,接议正乾()三字;二房取中克二字,是一班,接议明大德三字;三房也取中字在名字最后,以某中来区别,接议开国成三字。其实中某、克某和某中都是一班,以下都照这样办,差不多就没有错乱辈份的问题了。追忆先人一派,就派分三房,直到千代,又要把字总统起来,派相同就合在一起,以表示很亲近的意思。但是长期合在一起也不行,为什么?家族传得愈远愈久,人就愈来愈多,仍然有名字重复的危险,所以台楼人由这个字以下各议十个字来区分,记载在各家谱上,作为后世的依据。不得私定字派,自己获取乱伦的罪过。倘若再修谱立派,不能够跟随一般俗气,或取与祖先相同的字。以后或分或合,待以后更通达的人来解决。
长房后裔迁居大碾坪,石墙湾,新房子,双 垩,青龙湾,赵家沟,瓦窑沟,桥沟,凤凰山,观沟,三母石、短沟湾,此数处自其字派以下,又订十字云:“怀安崇礼厚,辉映启祥之。”
二房后裔迁居桅杆湾、石岩子、二郎庙、赵家沟、( )子湾、青龙湾、观沟、柏树坝。此数处自其字派以下又订十字云:“文学长登进,光宗绍泽之。”
三房后裔迁居何家湾、黄连坪、金竹林湾、长茅沟、龙洞沟、鸡心( )、乌冠坪、桥沟、老房子、三母石。此数处,自其字派以下,又订十字云:“道远昭隆庆,熙和秀毓之。
玉屏山麓天顺祖祠,购自咸丰甲寅主办士梯中美士俊。
龙洞沟祠基尝户买自光绪甲子执事,正柱汲中明诲。
克达治平开贵
胡家桥文渊公别墅,购自光绪甲辰祠首 大同 开绪
乾保大善 成元。
佛堡场成 合祠建自民国已卯首事大保 德品
怀德 其冤。
青龙湾吉庆合祠建自民国庚申首事大同 坤钰
双 武。
大地湾呜珂支祠建自民国丁丑首事其钰,国友、成贤。
黄连坪华镒公专祠成于同治丙寅执事玩中,开富,开贵。
金竹林湾波公家祠建自宣统已酒督修开绪、开福、国梓。
桅杆湾永秦公祠建自光绪辛丑,首事中衍、定发、大明。
金竹林湾附立中孝节义祠建自民国已卯昌修、国模。
族谱修自光绪已卯主修汲中土稿明诲采访正柱书绿明锡。
笔克达 明锡 明海。
笔国梓 坤年、国尧、开柱、其钰、其祥
宗谱续自民国任午土修国模经理 德品
稿 亨 德保、坤全、其钦、德门、坤培、
清华、成贤
其宽
宽 王见之 德 恒 满
书手其 梓人成 成 国 成衍冯永法
国 赵德年 徒 山 同
世系考
《礼》说:尊祖,所以敬宗,敬宗所以收族,这就是清楚知晓祖先渊源。家族有族谱,好象国家有历史记载。如果国无历史,国家的兴衰就无从考查;家族无族谱就象树根没有着落,两者虽然不一样,但实质是一样的。考查我玉屏山麓胡氏原籍江南,启祖名叫正扬,明朝洪武二年避乱入蜀,定居在南部高桥,传到三世,瓦刺之变,长子先庚,次子先春遇难,只有次子先蔚的长子腾凤转射洪县玉屏山,周围购置产业定居下来。次子腾蛟统系之下通正,公惠都没有记载,公进、天良、天奇,更不知在什么地方。至于腾凤以下,通上祖以上,中间经历了一百零五年,按照当时情况推理,从中一定有一代数至六世。明未清初张献忠侵犯四川,我祖天右带领全家到南部葫芦坝,依他的女婿杨文炳居住,到康熙七年乱平后,同外孙杨来升、杨元升回到射洪,割五岔树地段给杨家耕种。追溯右祖以下,生了三个儿子,九个孙子,于是家族繁衍兴旺,蒸蒸日上,出了不少人才,世称胡半榜,名声传得很远。然而我族为什么能繁荣昌盛,人才辈出呢?第一是地灵人杰,天地山川喜爱我族,神明相助,第二是我祖大仁大德积累的功劳,遗留给后人得福。希望读族谱的人,不只是打开卷本草草过目,而要仔仔细细看,懂得追本溯源,继承祖先德行的意义。如果族谱编修纲目清楚,有条不乱,就体现了尊祖敬宗收族的意思,也就可以和以前的比美了。
一世 正杨 生元至元已卯五月十
日申时
妣陈 生元至正壬午七月十
二日丑时
注 公生三子先蔚先屏先春,
蔚迁蜀、庚春失传,公
寿九十六与妣合葬江南
东外草桥关。
杨祖之次子
二世 生明洪武戊午年正月
十二日亥时
先蔚 殁明成化辛卯年吉月
吉日吉时
注 公生二子名腾凤腾蛟
公寿九十三,妣卒年无
考,葬南部高桥。
蔚祖之长子
三世 腾凤 生明永乐己亥年十月
九日未时
妣张 生明永乐辛丑年二月
二十九日寅时
注 公生二子名通上通正二
人卒年无考
蔚祖之次子
三世 腾蛟 生明永乐壬寅年三月
二十九日戌时
妣何 生明永乐乙巳年九月十
三日未时
注 二人卒年后嗣俱无考,不
知所终
凤祖之长子
四世 通上 生明嘉靖癸未年冬月十
八日卯时
妣彭 生明嘉靖丙戌年六月十
六日巳时
注 公生二子名公惠、公尚,
祖妣二人卒年葬所字向无
考。
四世 通正 生明嘉靖丁亥年六月十
十九日亥时
妣杨 生明嘉靖丙戌年七月十
八日未时
注 二人卒年厝址及支裔失传
无效
上祖之长子
五世 公惠 生明隆戍辰年六月二
十六日卯时
妣彭 生明隆庆庚午年七月二
十三日酉时
注 二人卒年厝址后裔失传
上祖之次子
五世 公尚宇复山
妣彭
生殁葬址俱失传,生一
注 子名天右字现溪以下接
六世天右祖为一代祖。
[ 此贴被胡铁华在2008-08-04 16:4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