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731阅读
  • 6回复

关 于《一 座 楼 的 客 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09-12
                                                         [创作随记]      关 于《一 座 楼 的 客 家》
     长篇纪实散文《一座楼的客家》是中国第一部一座土楼的速写画,更是第一部描写土楼客家家族真实生活的素描画。
      多少年来,我读过大量的描写土楼的作品,包括散文、小说、文史、论文等,给我一种感觉是:文学作品太虚假太虚浮,散文只报喜不报忧;一些非土楼作家写的小说,把客家土楼人的生活写得很残忍,完全扭曲了客家文化背景下的土楼生活,显出对客家文化的盲目、无知与亵渎;而非文字作品则存在太虚幻的缺陷,很难让读者对土楼生活产生真切的印象。许多游客、网友渴望知道:客家家族几百人共处一楼是如何生活的?另外,许多描写土楼的作品重楼不重人,读者很难感觉到土楼人真实的生存本相与精神状态,客家人具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但客家人同样存在不少在特殊生态环境下滋生的先天缺陷,不敢反思客家的不足是懦弱的表现,对重塑客家精神、建构客家文化有害无益。其实,每一座土楼都是每一个人,每一座土楼都是设计者的精神图象。了解一座楼的文化,大概就可以了解楼中人的精神品位与学识修养。每一座楼都是一个社会,楼与人的影响是双向互动的。除此,我在奋耀堂土生土长几十年,我能真切地体会到土楼人的酸甜苦辣涩,土楼人的性情气质、为人处事、心理状态与精神品位,楼中幼稚孩童到耄耋老妇四代人的性格特征与生活轨迹。望着奋耀堂日渐破败崩坍,听到熟悉的老人一个个去世,我有一种书写楼事楼史、留下历史流痕、还清心灵之债的愿望,萌生了写《一座楼的客家》的冲动。它是写楼,但更是写生活状态下的土楼客家人。
     这部书构思了好几年,却迟迟无法动笔。一是我在高中教学中几乎没有闲暇,心境无法沉静下来,心浮气躁,缺乏创作氛围。二是为如何处理它的结构费尽了心思,本想借鉴意识流小说的“鲜花结构”,但考虑到读者的承受能力,我放弃了,最后只好采用传统的散文结构法。三是我遭遇了如何处理真人真事的困扰,你将如何对待熟人族人的局限?最后,我还要处理好艺术层面的一些技巧问题。我不能仅仅写一座奋耀堂,还应该以点及面,以小见大,以“个性”观照“共性”,调控好“意”与“象”的艺术关系,因为只写一座土楼不及其余,同样是不完整不真实的;事象浮华与空洞枯燥同样令读者生厌。我要尽力回归中和均衡的艺术状态,让读者真正感受客家土楼与客家生活的原生状态。其实,不论创作勇气还是艺术功力,我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无管如何我想为一座土楼作传,想为其它土楼作出个人化的阐释,想为客家人的精神世界描出一幅探索性的心灵景观。
      今年暑假,2008届学生高考结束,我才有时间坐下来写这部已构思几年的作品,整整二个月第一次用电脑敲出了初稿,并作了修改。至于它有多大的艺术价值,把它交给专家与读者吧。
                                                                                                                                                            胡赛标
                                                                                                                                       2008年8月26日于怀亲楼
     [作者简介] 胡赛标,福建师大中文系毕业。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闽西文学院聘任作家,永定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永定县政协委员,《永定文史资料》编辑,高级教师。
    
     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微型小说选刊》《短篇小说》《儿童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国际日报》《美国侨报》《华人世界》《名人传记》《中国旅游报》《人民政协报》《教师报》《长江日报》《海峡都市报》《福州晚报》《炎黄纵横》《福建老年报》《福建侨报》《客家》《环球客家》等发表文学作品40多万字。作品曾几十次获新浪网、人民网、《中国校园文学》《福建文学》等举办的全国性征文一二三等奖。有散文作品被海峡卫视、梅州电视台、龙岩电视台制成专题节目,选入龙岩市期末统考试题、《新课程复习指导丛书》。作品集《九级半的土楼村》曾获“中国当代校园图书奖”、第三届“闽西文化奖”。小传收入《小小说作家辞典》《全国中学教师作家十八家》。
弘扬胡氏文化!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9-12
有的字怎么不能显现?
弘扬胡氏文化!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9-12
祝贺赛标兄的新作杀青问世。近两年的时间里,赛标兄在宗亲网论坛发表了大量散文作品,许多作品被收入了“论坛精华”和《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他关心宗亲网的发展,还担任了论坛“宗亲互助”栏目版主。他是宗亲网成长过程的见证人,他的心一直和宗亲网牵连在一起。我们期待赛标兄的新作早日出版发行,祝愿他教学、写作双丰收,祝愿所有像他一样的宗亲朋友事业有成,为胡氏大家族增光添彩。
南山 2008.09.12

又,个别文字不能显示,是因为本论坛最近采用了屏蔽敏感文字措施,以防发生意外封站。这给我们看帖又带来不便,建议站长能不能放宽敏感限度,减少被屏蔽的文字数量。南山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9-12
我也是客家人的后代,一直向往有朝一日能到永定客家土楼,领略一下陌生的客家风情(我们祖上离开福建已近三百年了)。赛标兄采用纪实散文体裁来写客家土楼的人和事,我感觉是很恰当的。既避免了长篇小说的虚构情节,又能通过纪实方式反映真实,还能借生花之笔抒发感情,读过赛标兄的其他同类作品,相信他定能驾轻就熟,按照自己的行文套路,奉献给读者一部精彩之作,也能让我走近土楼,回归客家,从作品中了解我们先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南山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09-13
南山兄:中秋节快乐!
    您过奖了!《一座楼的客家》正想法筹钱出版(因还未出书,暂没在网上发布)。现在纯文学作品不好卖,许多文友辛苦创作,还要倒贴钱。我们毕竟不是畅销书作家。如书出,定会寄一本给兄指教。您是客家人,欢迎在合适的时候(最好是春节假期,现在双休日都被补课剥夺了,教育真是成了悲哀)邀铁华兄等一起来参观永定土楼,文人的乐趣不就在这了?朋友说我当导游比导游小姐更好,他不知道有的导游词是我写的。朋友参观时,眼睛看小姐,耳朵听我的,差点跌倒。我说:你是来看小姐还是看土楼。朋友说:二个都要。我说:你还没长大啊!
    顺问:您父亲那一代人,在家是讲四川话,还是客家话?我想你们的人数少,可能已经受周围环境影响不会讲客家话了,对吗?据有关资料,四川客家有近300万人,是中国五大客家聚居地之一,四川客家第一镇是洛带镇。
    怎么专门屏蔽非敏感字(中蝈、缺线 ,逼我写错字呀,我真的没见过这样的屏蔽呀,编辑了五次了)啊,建议:如果技术上不能调控,还是先取消这一做法,采用笨办法——有敏感的,删。
[ 此贴被九级半在2008-09-13 17:09重新编辑 ]
弘扬胡氏文化!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8-09-13
哈哈!还不晓得赛标兄也有幽默的一面。我知道土楼的导游词是你写的,看过几遍,已烂熟于心,尤其是那个“九级半”掌故,不用导游小姐介绍也罢,免得心存旁鹜,从土楼上跌落下去,也未可知。中秋节到了,赛标兄快乐,宗亲网的朋友们快乐!

我们是标准的客家人。从福建迁到四川,到我已延八代。遗憾的是早已不讲客家话,估计是受生活环境影响。现在四川还讲客家话的大都是客家人集中的地方,就你说的的洛带镇,他们是从广东梅县一带迁来的,为数众多,至今不改客家生活习性。我们郫县那里,当年只过来三兄弟,居住分散,早已不讲客家话了。我家祖先很有意思,前三代都是娶入川的福建闽侯邱家女为妻,到我父亲,仍是如此,他说我们和邱家是老亲。客家话不会说了,还保留了几个称谓,与当地语言迥然不同,如祖母叫“家家”,父亲叫“伢”,爷爷叫“达达”。我肯定是使用这种称谓最后的一代。

南山 2008.09.13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8-09-13
      中川的词是我写的,其它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的词是请龙岩市的作家写的。初溪土楼群的词是以前张总经理写的,现县旅游公司收回管理后,叫我去修改,我还没出发,太忙了。您对四川客家的了解,了如指掌。
     说到客家真有意思!中川迁出的胡品琦一族也不会讲客话,广西胡逢涛一族与我打电话也是广西普通话,我都听得稀里糊涂,我说:你会说客话吗?他说:不会。他问:“你会说广府话吗?”我说:不会。那就边听边猜吧!中央党校郑必坚校长来闽西突然发现自己是客家人,原来他在家中叫上辈也是与周围人不同,发现是闽西搬去的。这种感受是很复杂的,只有经过大迁徙的人才能体会。你的称谓是长汀称呼,但与永定相同。永定人叫爷爷也是叫“阿达、达(da  阴平)”,叫祖母是“jia (去声)写作‘阿毑’”,称别人的父、母是“爷(伢)、娭“,叫自己的父为“伯、叔、满”;母为“嬷”。
[ 此贴被九级半在2008-09-13 18:22重新编辑 ]
弘扬胡氏文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