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254阅读
  • 2回复

转帖:关于族谱编修的几篇文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12-03
家谱的体例演变暨格式编排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08-11-22【字体:小 大】
收藏到                    
--------------------------------------------------------------------------------
http://www.zhxgly.com/zpxz/view.asp?id=117

    家谱的体例卷帙浩繁的中国家谱,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特的家世记录而流传于世,尽管有“人自为书,家自为说”的说法,但它还是有规律、有体例的。所谓家谱的体例,就是指家谱的编写格式,即如何合理地将家谱所记载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排例起来,以充分表现其自身特点。这些方式或方法,主要包括文字组织形式、图表组织形式以及全收的整体格局和结构形式。、

    家谱的体例,是家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并完善的。

     汉代以前,由于中国家谱处于草创时期,其体例自然相当简单,一般都只是按照世系的先后,简略地叙述家族的人名,交待人物之间的世次关系,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说,先秦家谱体例的基本特征是“独记世谥,其辞略”。  

     汉代,中国家谱进入全而发展时期,家谱的体例也开始有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记事范围有所扩大。汉代家谱不仅记人名(即世谥),而且记得姓的起源;不仅记字号,而且有官位者还记其官位。第二,在表现形式上,汉代家谱已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一为横格制,分代分格按顺序记载;二为以姓为单位,先叙得姓的起源,再叙世系和官位;三为一贯叙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的体例又有新的发展。一方面,由于门阀制度的兴盛,出现了反映婚姻的综合家谱。另一方面,这个时期产生了目前所见最早的以世系图表来表示世系的家谱,这表明我国宋代以前家谱已有了图的形式。

     唐代家谱的体例应是以图表式为主,辅以文字叙述;图表用来表示世次关系,一般是分代分格填写;文字则用来叙述得姓源流、迁徙情况等。

     宋代是我国家谱体例发展了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家谱体例经过宋人的改造和确定成为后世的定型,一直指导着后人的修谱。家谱体例之所以能在宋代确定下来,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经过唐末和五代时期的战乱频繁,在唐时就开始衰落的门阀世族彻底土崩瓦解。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败和寒族地主的崛起,唐代私家谱牒得到迅猛发展,谱学由官向生转换。到北宋时,政府已罢谱局,每个宗族都可自行修谱,政府不加干涉。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学士积极参与修谱活动,使家谱、宗谱的质量大大提高。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曾肇、苏洵等人除参与修谱外,还对家谱的体例、格式等进行了探索。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促进下,家谱的体例才得以定型。

     欧阳修和苏洵创立的体例即“欧苏体例”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代表,被后世奉为私谱体例的楷模。欧、苏体例,重在图表之创新,每图只记五世,五世以后,格尽另起。在形式上,欧体是横行的,每图五栏;苏体是上下直行的,每图也只列五世。自上而下五代世系条理清晰,依次为高祖之父、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右而左为同辈兄弟由大到小排例。五世排满一图后,则另起一图,但第五世必须同见于第一图的末一栏与第二图的第一栏,两图共列九世。第三图则由第九世到第十三世,余此类推。

     苏体的区分世系原则大体与欧体相同,但更为严格。他更强调宗法,则不标明始迁祖,而只详细地写清自己这一支的世系,如高祖姓讳、祖父仕与不体、父娶某氏、享年若干、某日某时卒等,这就是所谓欧、苏之区别。

     欧、苏体例成为后世修谱的楷模,但相较而言,人们运用欧体者较多,这是因为“谱之法欧书尚矣,但苏则散见而难稽,欧则合收而易考,自上而下直书相承,(则)见高曾祖考儿孙;自右而左横书相属,(则)见伯叔昆季。自一世至数十世,虽有亲疏远迩之不同,而昭继以穆,穆继以昭,罔不丝联绳贯,井然不紊,秩然于条,(故)一本欧家之法也”。(《义门陈氏族谱·凡例》

     苏洵在谱例上还有一项贡献,即创大宗谱法,即以宗之组织之宗之记载的根据,也就是将组织法与记载法合二为一。

     元代已出现了由亲及疏、由远及近、一体共载的现象,不拘泥于欧苏小宗谱法的限制。谱图也突破了五世为图的限制,出现了以大宗谱法做的大谱图。

     明代家谱不仅书五世之近亲,而且书五世以外之远亲,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使为百世之纲纪。明代家谱记事范围之扩大,记述内容之丰富,也是对欧、苏体例的进一步改造和发展。

     清代是中国家谱体例发展最为完备的时期。这个时期里,家谱的记事范围几乎涉及到家族、宗族事务的各个方面。中国现存历代家谱中,清代纂修的家谱最多,占总量的50%以上。这些家谱的内容,包括谱序、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仕宦、传记、行状、志录、寿文、贺文、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年表、余庆录、领谱这等20多项,使家谱或宗了家族史或宗族百科全书。

      中国家谱经过近三千年的发展,体例日益完善,记述内容日益广博。记事范围日益扩大。从家谱体例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宋代以前,由于家谱主要是用来“奠世系,辨昭穆”或是“别郡望,辨婚姻”,因而谱书的内容非常简略,家谱体例也相当简单,仅以记载家族成员人事资料为主。宋明以后,修谱的目的发生变化,修谱也由官修为主变为私修为主,这就为体例的完善、内容的丰富创造了条件,于是就有了欧苏体例,有了明代的统宗世谱,家谱的记载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这样不仅使家谱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也大大加强了家谱的功能和作用。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 谱名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 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 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 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 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 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 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 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 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元定论,不过至迟已在南宋时出现,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 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 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 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 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任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有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从为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 此贴被南山在2008-12-03 16:3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12-03
谱志合一是续修宗谱的最佳选择
谱志合一是续修宗谱的最佳选择

作者:王远 来源:寻根网 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08-11-18【字体:小 大】
收藏到                    
--------------------------------------------------------------------------------
http://www.zhxgly.com/zpxz/view.asp?id=113


    要解决当前续修宗谱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遗憾,在不断提高参与续修宗谱的编修者的宗谱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采用谱志合一的编修法,我看是最佳的选择,也是最实惠的捷径。

从史学界目前情况来看,不少专家学者利用宗谱资料进行关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发族学、遗传学、民俗学、人口学等方面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的基本史料,不少是来源于前代编修宗谱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对于宗谱的价值和作用,梁启超在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文中如是说:“族姓之谱,……实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亲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之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谓史界瑰宝。”梁启超先生对宗谱评价如此之高,实乃肺腑之言。历代所编修的宗谱,其内容相当丰富,信息量也非常的大,既有谱序、谱论、恩荣录、遗像及像赞、姓族源流、先世考、世系图表、世系考详,还有家传、人物传记、仕宦录、科第录、著述录、艺文志、祠宇志、墓茔志、族规家法、五服图、族产、派语、领谱号等等,这种采用谱志合一编修法所编修的宗谱,信息量非常之大,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面貌、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是研究社会历史的资料来源。既然宗谱有如此高的历史地位和如此大的社会价值,我们在续修宗谱工作中,更有责任提高续修宗谱的质量。只有这样,才无愧于逝者,有益于来者。

    那么,如何提高续修宗谱的质量,我想采用谱志合一的编修法是最佳的选择。

就目前而论,无论是编修新方志,还是续修宗谱,往往没有很好地吸纳家谱中有关名门望族中记载的相关内容,造成了新编地方志的某种缺陷。可喜的是,目前正在编修的市级地方志的续志《金华市志》,编修者不但意识到这一问题,而且已经付诸实践。在新编续志的纲目中,就设立了“浙中饮食文化”、“太平天国在金华”、“金华山道仙黄初平”等专题同时列入“专题”编中,这无疑是地方志和宗谱有机结合的一种有识之举和范本。在“浙中家族文化”专题中,选择了几个大家族进行剖析,从形成原因、发展脉络、繁衍迁徙、居住建筑、名人名流、家训族规、婚姻人口、社会影响等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挖掘研究,形成文字材料载入新编地方志中。这种对于家族文化进行专题研究,记载于新编地方志中,既利于对现存旧宗谱的深入研究,使研究成果为当今社会服务,又有利于增加新编地方志的可读性的存史价值,是有百利而无一弊之举,实乃理智之识。

    在当今农村,由于诸多的社会原因,尚存的旧谱已经为数不多。不少农村想续修宗谱也只能望谱兴叹。如果采用谱志合一编修法,就能扬长避短。如由金华寻根文化艺术开发有限公司执行编修的《上境村志》,在没有完整的旧谱情况下,采用了谱志合一的编修法,村志中尽量选用残缺不全的旧谱内容,进行抢救式的予以录存,对于能回忆起来的祖孙五代,采用当代世系编修法进行入志载录,以存后世。同时在村志中,凡居住于同村的任何姓氏,对每个姓氏都进行源流考和播迁繁衍情况的纪实。这样编修的村志,比单一的续修一个姓氏的宗谱,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更有积极意义。

    在续修宗谱时,也同样可以吸收地方志中关内容,使修志和修谱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就目前新修的宗谱来看,存在不少遗憾,续修的宗谱既缺少时代特色,又缺少资料信息含量,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倾向。续修的《让河西湖思永堂何氏宗谱》是谱志合一的一部力作。卷目设计中,除保留旧谱模式的相关卷目之外,特别重视将社会和经济的相关内容融入宗谱中,如设立村落建设、村名由来、村落变迁和整治、体制变革、教育事业、民间娱乐、轶闻传说、重大建设项目、人口构成、村民生活、杂记丛录等有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内容单独设置卷目,记载于宗谱中,一改旧宗谱轻社会经济重人文传记的倾向,使之修编的续谱融入了有关地方志中记载的内容。这样编修出来的宗谱,既继承了传统的编修法,又有创新,时代特色更为明显,存史价值也就更大。以此为例,在编修续谱过程中,只要编者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一点,事情也并非十分难办。续修的宗谱中,在世系衔接无差错的同时,另外精心策划几个具有时代信息的卷目,如前届修谱十分注意朝廷恩荣,虽然现在没有朝廷恩荣的内容,但获省部级以上的劳动模范,先进集体或先进个人的奖章奖状这类的实物原件,也可复制在族谱中,卷名可称“荣誉彰显”。又如某个姓氏的居住村落,可以设置“聚居村落”卷,具体记载村落的变迁和扩大,族人居住条件的改善,村庄整治等相关聚居村落的内容,记载于宗谱中,既可反映族人们在新时代中的所作所为,也可反映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又如“名人传记”卷,对已故县级以上的先进人物,担任村级干部20年以上的老干部,乐于施善济贫的慈善人士,为国捐躯或舍己救人而牺牲的烈士,担任科局级以上或营级以上的地方干部和军队干部,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知识分子等等,这样一大批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过贡献而今长眠于九泉的先哲,应当在续修的宗谱中占有一席之地。再如可以设立“艺文技巧”卷,对于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诸如画家、作家、诗人、手工艺制作者等创作的作品,有选择地精选一部分载于续谱中,使续修的宗谱加大非物质文化的内涵。诸如此类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现实资料载入于宗谱中,既可加大续修宗谱的容量,也可使续修的宗谱具有较高的存史价值。

    以上是我对续修宗谱的一孔之见,一家之言,仅供参与续修宗谱的编辑者参考,并恳请专家学者、志士同仁不吝赐教。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12-03
当今续修的宗谱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遗憾
当今续修的宗谱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遗憾

作者:王远 来源:寻根网 点击数:36 更新时间:2008-11-18【字体:小 大】
收藏到                    
--------------------------------------------------------------------------------
http://www.zhxgly.com/zpxz/view.asp?id=112

    宗谱是人类血缘世系的纪录和反映,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对于宗谱编修法,历代谱牒学家多有建树。欧苏体例,重在图表之创新,采用五世则迁的小宗谱法。每图只谱五世,即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五世以后,格尽另起。这种编修法其实都由《世纪·三代世表》演化而来。元代修谱,早已不受欧苏体例小宗谱法限制,出现了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一体共载的现象。有的宗谱记载条目有姓源、正谱、支谱、遗文、遗事、碑碣、传记、祭田、墓地等项,这些内容的记载,事实上就揭开了仿照正史体裁编纂宗谱的序幕。至明朝,谱牒学家又在宋、元时期编修宗谱的理论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改进。明初谱学家方孝孺在《逊志斋集》卷13《族谱序》一文中,就又为打破欧苏体例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说:“谱者,普也,普载祖宗远近、姓名、讳字、年号。”又云:“谱者,布也,敷布远近、百世之纲纪,万代之宗派源流。序述姓名,谓之谱系;条录婚宦,谓之簿状。天子书之谓之记,诸侯书之为之史,大夫书之为这传,总而言之谓之谱。谱者,补也,亡遗者治而捕之。故曰,序得姓之据源,记世数之远近,父昭子穆,百代在于目前。郑玄曰,谱之于家,若网在纲,纲张则万目具,谱定则万枝在。”方孝孺还说:“宗者,总也,总统相连。族者,宗也,非类不聚,各相尊荣。” 方孝孺之理论,不仅主张书五世之近亲,而且还书五世以外之远亲,要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一体共载,使宗谱成为百世之纲纪。明清时期直至中华民国年间,宗谱编修基本上采纳了欧阳修、苏轼,还有方孝孺等谱学家的理论,因此编修出不少上乘之作,留传后人。

    就当今续修的宗谱而论,出现了既不能很好继承欧、苏、方等谱学家的理论进行编修,又不能在古人所创造的理论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创新。因此,从我接触过的一些续修宗谱,暴露出种种遗憾,不能不引起续修宗谱界人士的注意和重视。我对我接触过的已经续修好的宗谱的初步印象是,都延续了前届谱书未上名的新生裔孙的世系,这是一大成绩,也出现如《让河西湖思永堂何氏宗谱》这样有创意、有新意的续修宗谱的上乘之作。但从总体上说,质量方面良莠不齐,次品较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遗憾。其遗憾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部分续修宗谱成为简单的世系户口登记谱,简单地把前届修谱未能入谱的子孙后裔,以花名形式续条尾巴而已,其信息量少得可怜。过去续修的宗谱尚有恩荣、源流考、传记、遗事、遗文等文化内涵相当高的内容,因此为今人查找古代的人文史迹提供了正史中没有记载的史料。而今续修的宗谱,仅有花名册之类的貂续狗尾之内容。如此续修的宗谱,存史价值不高,后人不能从续修的宗谱中查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资料。这是一大遗憾。但是,也有好的谱作问世,如由金华寻根文化艺术开发有限公司编修的《天钟湖叶氏宗谱》,就有村落发展概述、人物传记等具有较多信息的内容,为后人提供了村庄变迁和族人贤明风范之史实。

    二、大部分续修宗谱对前届所修之谱盲目地认同认可,不加考辩地翻印重印,没有对前届所修之谱中的正误进行认真的考辨,出现了人云亦云,无所作为,亦步亦趋之弊端,出现了以讹传讹,贻误子孙后代的不良现象。但是,也不不少续修宗谱能够十分注意对前届宗谱的考辩,如续修的《让河西湖思永堂何氏宗谱》。就十分认真地对何氏源流和播迁支派进行考辩,其中发现不少谬误之处,在续修过程中矛以一一考辩订正,为后代子孙澄清了历史事实。这种敢于对续修宗谱认真负责的精神,在续修宗谱中实在是凤毛麟角。这又是一大遗憾。

   三、由于从事续修宗谱的大部分编者,缺少基本的文言文知识,对前届谱中的诸如序言、诰命、源流考、传记、赞叙等文言文,因为编修者自己都读不懂,就更无从为其断句点校,因而出现了全盘不动地以旧面貌式出现在续修的宗谱中。这也是续修宗谱的一大遗憾。有的续谱虽然对旧谱的序言之类古文进行过断句,但因古文知识浅薄,出现该断的地方不断,不该断的地方乱断,造成不能卒读现象。而由金华寻根文化艺术开发有限公司编修的《沂山徐氏宗谱》则不然,他们把旧谱中将近八万余字的序言、赞叙、传记之类古文,逐篇进行点校。通过对旧谱中的古文断句,既可纠正谱中的古文,再者也能使续修的宗谱更具有时代特色。

四、不少续修的宗谱,对宗谱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体例,不是刻意的创新,而是任意删改,随心所欲,缺少基本的宗谱知识。出现了诸如不谱宗谱凡例、目录、源流考、序言等十分重要的基本要素,甚至出现了没有规矩的编修法,如给健在的父母立传,虚辞溢美,夸大其辞等不合谱例的现象也有发生。还美其名曰:“这是创新。”创新固然重要,创新并不意味着破坏符合规矩的有章可循。尤其对于续修宗谱这种非常严肃的事业,更不能轻率为之,而是要谨慎其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固而然,能不遵循乎?这也是续修宗谱的一大遗憾。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对于已经出版的续修宗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能不正视所出现的种种遗憾,否则是对历史不负责任,对子孙不负责任,对当今时代允许续修宗谱的和谐社会不负责任,这并非危言耸听。每个从事续修宗谱的工作者,只要冷静的加以思考,我想会与我有同感的。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