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758阅读
  • 5回复

元代诗人、作家-----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东湖十一世祖胡助公年谱表共计11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9-04-13
以下为根据论文的PDF文件格式,整理成Word版,以便查阅 
胡助 年谱

(1278—1362?) 

徐永明

引 论 
 一

明代人庞龙在论及胡助的诗时曾说:“胜国之文何其盛也,虞、揭、黄、柳号‘四大家’,而以诗名家又称虞、揭、范、扬,初岂如是。尝阅《元文类》及《续文章正宗》二书,珠玉灿然。苏天爵、郑栢皆自以为空冀北之群矣,孰知东阳纯白胡先生之著述,实其沧海之一遗珠哉!”(见本集卷首《纯白斋类稿跋》)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庞龙对元诗、文“四大家”的说法及苏、郑二书不收胡助诗文的做法颇有微词。苏、郑二氏为什么不收胡助诗文我们不得而知,但元代诗、文“四大家”的提法确实使其他一些当时也颇有声望的作家在后世变得湮没无闻。

胡助字履信,一字古愚,婺州东阳人。其祖先是由湖州的霅川迁居东阳定居的。曾祖父居仁是个学官,曾从理学家吕祖谦学,与同里曾官至国子祭酒的葛洪为友。祖父中行,隐居行义,被乡人称为善士。父亲祐之,在宋时为乡贡进士,曾做过史馆实录院主管文字的官。胡助自称“早失怙恃”,但家庭的影响在他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应受到忽视。由于刻苦自励,胡助年少时既已博览经史诸子百家之书,“悉究其大旨”。当胡助读到《论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及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一段话,幡然有省,决定外出远游。至大元年(1308),胡助三十一岁,因举茂才授建康路儒学学录,兼太学斋训导。金陵为六朝古都,又是南来北往的要冲,故胡助在金陵为教官的期间结识 不少人物,其中胡助自认为最相知的有治书侍御史赵宏伟、监察御史周驰、礼部尚书曹鉴等。周驰向朝廷举荐了以胡长孺为首的七位宜入馆阁的江浙之士,胡助即为其中之。皇庆元年(1312),在京师任国子司业的吴澄辞官南归,见胡助所作诗,大加称赏,以为乃诗之上品。吴澄的称赏使胡助的诗名为之大振。

延祐元年(1314),元廷废止数十年之久的科举考试恢复,这对于大失其业或沉沦下僚的汉族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胡助虽为教官,也欲往一试。但囿于省台的规定,胡助不得与试。延祐二年(1315),各省乡试中举的考生会于京城参加礼部春试,胡助也于是年来到了京城。胡助来京城的目的可能是想走“上层路线”,既以自己的才学干谒名公大卿。在京城的两年多时问里,胡助确实结交了不少馆阁之臣如王士熙、元明善、马祖常、袁桷等,但胡助最后仅是依常调获得了一个美化书院山长的职位。“美化在处州万山中,今鲜知学。”胡助在任山长的几年里,除了游山玩水,赋诗作文外,似乎没有什么可与人道及之处。泰定二年(1325),胡助因秩满赴选吏部受九品初职,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胡助没有马上被授予职位。时任太常博士的乡友柳贯为此深抱不平,他说:“孰不叹其淹滞而悼其屈,虽予亦不能不为之慨然也。”后来,朝廷授胡助为温州路儒学教授,又用荐改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这已是泰定五年(1328)的事丁。在待职的几年时间里,胡助“贫不能归.尘衣垢面,憧憧往来”。对所见所闻颇有所感,于是发而为诗,便有了《京华杂兴诗二十首》。从今天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当时为《京华杂兴诗》题过诗的馆阁之臣和名士有王上熙、马祖常.虞集、欧阳玄、贡奎、曹元用、谢端、段辅、李端、赵由辰、张起岩、周仁荣、汤弥昌、王肖翁、龚璛、刘汶、杨刚中、黄清老、苏天爵等.可见《杂兴诗》在当时的影响。至顺元年(1330),胡助随元主清暑上京(今内蒙古正蓝旗)。“羁旅之思,鞍马之劳,山川之胜,风土之异”使诗人诗兴大发,一去一回,又创作了五十首《上京纪行诗》,一时间又引得不少馆臣为其题诗作跋。国史院编修官任期满后,胡助回到了南方。

后至元四年(1338),胡助调为右都威卫儒学教授。右都威卫在涿州(今属河北),是军队的所在地,顾名思义,这里驻扎的军队是为保卫大都的安全而设立的。“更无人问字,终日面颓墙。”无所事事的生活,使胡助在这里感到异常的寂寞。至正二年(1342),胡助再度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三年(1343),朝廷诏修辽、金、宋三史,总裁官为张起岩、欧阳玄、吕思诚、揭傒斯等。“一时后生奔竞图进,挟势求为之。中书总史事者,往往视人情选择非才,贻笑当世。”作为翰林国史院的编修官胡助却不能参与修史,未与选的同僚怂恿胡助一起提出辞职,胡助以过去修史“不有人祸,必有天刑”且韩愈职在史馆也不肯为史为例,劝勉同僚不必计较是否与选,他这种淡然处之的心态,深为同僚所敬服。至正五年(1345),胡助擢太常博士,时六十八岁。也就在这一年,胡助告老归田。他的《告老得请留别诸公》诗表达了他致仕时的心境:“来往京华三十载,自怜孤苦傍人门。白头始遂归田志,朱绂新承致仕恩。上苑莺花春梦老,故园松菊晚香存。太常博士古官职,赢得虚名遗子孙。”

 



 

婺州为理学之乡,素有“小邹鲁”的美名,胡助出于是乡,其受到理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和多数婺州文人一样,胡助也强调道统和文统,他在《纯白先生自传》中为自己“好文辞懒著书”辩护时说道:

道六经而文不六经者有之,未有文六经而道不六经者也。道其体也,文其用也,体用一原,文所以明乎道者也。斯道也,自尧、舜、禹、文、武、周公、孔子、颜、孟既没,而不得其传。至宋,濂洛诸大儒起,唱鸣道学,以续其传。南渡,朱、张、吕三先生继起私淑,其徒相与讲贯,斯道复明。而朱子晚年,又集诸儒之大成,然后圣人之道昭揭日星,诸子百家之言折中归一,如水赴海,学者唯当服行而已。若夫近世著书之士,徒剽窃古人糠秕,或执己见穿凿其说,是书之蠹也,何补斯道邪?

元代后期,理学已上升为官学,如果没有深厚的儒学修养,胡助不可能有三度为儒学学官,两度为翰林国史院

编修官的经历。不过,我们在指出胡助受到理学影响的同时,也应看到道家思想对胡助的影响。与被誉为“儒林四

杰”中乡友柳贯、黄溍不同,胡助是一个有着浓厚道家色彩的儒家文人。表现在:

1.“纯白道人”的自号表明胡助对《庄子》思想中那种原始、真朴、恬静、没有机心境界的认同和向往。《庄子’天地篇》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见一个菜农为了浇灌一片菜园,竟然不辞劳苦凿开一条隧道入井,用瓮取水浇灌,费力多而见功少于是,子贡出于好意建议那个菜农改用机械灌溉,说这样可以事半功倍,不想那菜农听后很不高兴,说:我从老师那儿听说,用机械操作必然有机巧之事,有机巧之事必然有机巧之心,如果机巧之心存于胸中,那么他的心就不可能纯净洁白,心如果不纯净洁白,就会导致心神不定,如果心神不定,则原有的道也将失去。我不是不知道用机械灌溉,只是羞于用它罢了。子贡听后,惭愧得不敢作答。《庄子》这个故事的实质是对儒家文明的解构,而胡助却从中拈出“纯白”二字作为自己的号,不能不说他受道家思想影响之深。

2.《大拙先生小传》是一篇充满道家意味的寓言小传。大拙先生虽然有名有姓,但实际上是胡助自我的化身。他看似像一个儒者:“恒以孝悌忠信语人,独好儒学 “间与释老二氏游,而不崇信其法。”实际上更像庄子之徒:“尝自吟大拙诗曰:‘我有大拙,知巧灭绝。不贵王侯,不爱田宅。衣冠不饰,饮食不择 五湖四海,到处为客。一片襟怀,风月白。,世莫测其何如人也。”这篇文章作于胡助晚年,观其内容也并无什么特异之处,而胡助这么写,无非是想表明他对道家出世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

3.胡助的朋友黄溍曾撰文指出陶渊明的诗文不能用来说读,因为陶渊明的诗文有浓厚的出世思想,与儒家提倡积极人世的精神背道而驰。但胡助却毫不隐瞒他对陶渊明诗文的喜爱,他借大拙先生的口说道:“醉后,喜诵陶渊明《归去来辞》和苏子瞻《赤壁赋》,慨然慕其人。”在《自传》中也说道:“诗好渊明、山谷之诗,怡然自得于心间。”

有一点奇怪的是,像胡助这样一个两度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的人,《元史》的编纂者们似乎没有理由不为其作传,何况《元史》的总裁官宋濂、王神与胡助为同乡且有文字之谊。是胡助这种儒道两栖的身份使得同样以醇儒自命的《元史》总裁官宋濂和王棒不愿为其立传呢?还是因为胡助生前曾立下遗嘱不让儿孙丐乞他人为其作碑传墓铭以致宋濂、王韩等不愿为其立传?个中的原因尚需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探讨。

 



 

胡助七十三岁前曾编有《纯白斋类稿》三十卷行世,但胡助作品留存至今的只有《纯白斋类稿》二十卷,其中收

有胡助七十三岁以后的作品,故胡助亡佚的诗文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现存的集子中,诗歌十六卷,文章仅四卷。寥

寥的几篇文章不足以观其为文之整体风格,这里仅就他的诗歌作一简要的评论。

胡助诗的内容主要有酬和题赠和写景咏物两类。由于胡助常年在外做官,尤其是两度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宫,故他集中僚友间酬和、祝寿、送行、题赠的诗较多,这些诗大多为率尔应酬之作,除了可以考知作者的交友和他们的活动外,很难谈得上有多大的成就。胡助价值较高的诗为写景咏物诗。这些诗又可分为两类:即一般写景咏物诗和纪行诗。一般写景咏物诗包括的范围较广,举凡山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寺庙、道观、月色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胡助均有吟咏之作。这些诗或客观描摹、或借景抒情、或渲染气氛、或营造意境,大多写得明丽清雅,诗意盎然。举两首如下:

一轮桂魄桂长川,百顷寒潭古岸边。水影净涵天上月.上光清澈水中天。洗空河汉秋无际,冷射蛟龙夜不眠。收取钓丝归去好,三更冰雪满渔船。(《秋月寒潭》)

武夷新采绿茸茸.满院春色日正融。浮乳自烹幽谷水,轻烟时飘落花风。醉欹纱帽扃双户.静听抡涛起半

空。唤醒玉川招陆羽,共排闯阖诉诗穷。(《茶屋》)

吴澄评胡助诗“如春兰茁芽,夏竹含箨,露滋雨洗之余,馥馥幽媚,娟娟净好”。大体指的是这类写景咏物诗。不过,从今天的眼光看,胡助最有价值的诗还在于以二十首《京华杂兴诗》和《上京纪行诗》为代表的纪行诗。二十首《京华杂兴诗》记录了作者在京城的所见所闻:宏伟的都城,壮丽的宫殿,繁荣的市场,富庶的物品,显赫的宗教,发达的教育,豪奢的贵族,穷困的贫民等等,为我们今天了解十四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大都的风物和生活提供了形象和生动的画面。《上京纪行诗》则是胡助随从元帝清暑上京时沿途的所见所闻,美丽的塞外风光,引起我们无穷的想象。现各举若干例如下:

通门十有二,万雉雄都城。崇天壮宫阙,朝贺临大明。礼乐参今古,郊庙荐德馨。中书总庶务,比屋皆公卿。时有能赋者,扬扬颂休声。

嗟彼西方教,崇盛何炜煌。至尊犹弟子,奴隶视侯王,禅衣烂云锦,走马趋明光。民赋耗太牢,永言奉祈禳寂寂东家老,弦歌守其常。

翠华慰民望,时暑将北巡。牛羊及骡马。日过千百群。庐岩周宿卫,万骑若屯云。毡房贮窈窕,玉食罗羶荤。珍缨饰驼象,铃韵遥相闻。

久安诚富庶,豪华恣奢淫。优坊饰文绣,酒馆书填金。市中商贾集,万货列名琛驰骋贵游子,车尘如海深。翩翩江南士,骇目还惊心。

畜馔有臭肉,贫衣无完襟。贩夫逐微未,泥巷穿幽深。负载日呼叫,百种闻异音。马流争决拾,曝藏比干薪。苦乐谅习惯,贫富何由均

以上为《京华杂兴诗》,以下为《上京纪行诗》:

龙门两岸倚霄汉,禹凿神功壮九围。日月东西自吞吐,乾坤南北总枢机。片云作雨千峰瞑,顷刻流泉百道飞。老病词臣逢伟观,吟鞭缓策不须挥。(《龙门》)

涧谷才容两轨行,全燕阨塞自天成。折冲险道四十里,制胜中原百万兵。过者但知今北口,居人不识古长城清泉白石幽深处,署气绝无寒气生。(《上京记行再赋居庸关》)

家家绮席设中庭.儿女喧哗拥碧耕。天上楼台当七夕,河边机杼会双星。桥横鹊背秋凝恨,窠结蛛丝夜乞灵。晓剐西风洗车雨,龙沙漠漠远山青。(《滦阳七夕分韵青字》)

总的来说,胡助的诗没有脍炙人口的名句名篇,这是影响胡助诗广为传诵的一个主要原因。

胡助,字履信,一字古愚,号纯白道人,婺州东阳人。著有《纯白斋类稿》三十卷。

详见丛书集成初编本《纯白斋类稿》(以下简称本集)卷十八《纯白先生自传》(以下简称《自传》)。

曾祖胡居仁.南宋时任学谕,从吕祖谦学,与葛洪为友。

《自传》:“曾祖讳居仁,任学谕,从东莱吕成公学,与葛端献公为友。”

祖胡中行,隐居行义,乡称善士。

《自传》:“祖讳中行,隐居行义,乡称善士。”

考胡祐之,宋乡贡进士,史馆实录院主管文字。

《自传》:“父讳祐之,宋乡贡进士,用荐者授迪功郎,辟史馆实录院主管文字。今赠承事郎、秘书监秘书郎,从子请也。”

夫人陈氏,赠封宜人。死于做产。

《自传》:“先生凡两娶,皆陈氏,赠封宜人,俱先卒。”

继室陈氏(1271—1346),东阳甘泉乡太平里人,年三十七归助为继室。至正六年(1346)卒,年七十六。

详见《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十九《宜人陈氏墓志铭》。

子胡璋,前妻生。辽阳儒学正,后归隐。次子胡瑜,字季城,继室生。荫贺州通判,擢杭州路总管府照磨,后为广西阳

朔主簿。著有《甑山存稿》。

详见《自传》,参见张以宁《胡太常甑山存稿序》。

女某,前妻生。适温州阴阳学正陈樵。

《自传》:“女一,适温州阴阳学正陈樵。”

宋端宗景炎三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 戊寅(1278) 1岁

正月十五日生。

本集卷十七《初度寓普照院》:“正月正当十五日,揆余初度寄僧家。”

由本集卷十六《庚寅岁旦》诗“新年七十又三岁”,推知是年出生。

是年,胡长孺三十九岁。方风三十九岁。柳贯九岁。许谦九岁。黄溍二岁。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丁末(1307) 30岁

娶继室陈氏,时陈氏三十七岁。

见《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十九《宜人陈氏墓志铭》:“吾父之前夫人生一女而没,未有适嗣,闻母贤,乃聘为继室,越二年而瑜生。”

元武宗至大元年戊申(1308) 31岁

举茂才,授建康路儒学学录,兼太学斋训导。

本集卷十八《纯白先生自传》(以下简称《自传》):“年逾三十,郡举茂才,为教官,行中书授建康路儒学学

录。建康,六朝故都之地,今行台治为监察御史。日至泮宫,勉励诸生。先生之为学官也,实兼太学斋训导 ”

学生有吕思诚(仲实)、刘沙剌班(伯温)、廉惠山海牙(公亮),赵琏(伯器)等。

《自传》:“凡御史台郎子弟悉从授书,去后登科入仕者众。其最显者,前中书左丞吕仲实,江西监宪刘伯温、

辽省参政廉公亮、今礼部尚书赵伯器是也 ”

元武宗至大二年己酉(1309) 32岁

在金陵为教官。子瑜生。见大德十一年系年。

虞集是年由崇仁返京师,过金陵,与助相识。

虞集《题胡古愚诗集序》云:“是以如胡君古愚之气韵清雅,集所以敬爱而不忘者。廿年前,尝以所著示集

……。”按:虞集序作于泰定五年(致和元年)(1328)。参见泰定五年系年。

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1310) 33岁

在金陵为教官。

是年,宋濂出生。

元武宗至大四年辛亥(1311) 34岁

在金陵为教官。

元仁宗皇庆元年壬子(1312) 35岁

在金陵为教官。

是年周驰荐七人宜入馆阁,助也在其中。吴澄南归,过金陵,见助所为诗大加赞赏,列上品,由是名振一时。

《自传》:“周御史荐江浙士子博学通经能古文宜居馆阁者七人,首胡石塘(长孺)、徐方谷,而先生与焉。故

侍御史刘公辅之时为台郎,赠诗有日:‘作者七人尔,君才十倍加。’士大夫欣艳之。会司业吴草庐先生南归,过

金陵,见先生所为诗,大加称赏,列在上品,由是名振一时,实皇庆初元也。”

按;吴澄曾为助作《题古愚诗集》、《跋古愚銮坡小录》,见本集附录。吴澄所题助之诗集,当为《巢云稿》或《白下稿》。吴澄(1249—1333),字幼清,晚字伯清,抚州崇仁人,人称草庐先生。至大间授国子监丞,升司业,旋辞归。至治三年(1323),擢翰林学士,泰定元年(1324)进经筵讲官,修《英宗实录》毕,辞归。元统元年(1333)卒,柳贯来金陵,相见而定

本集附录卷二柳贯《题康里子渊赠胡助古愚序后》云:“皇庆初,予识东阳胡助古愚于金陵,嘉其资质粹美,辞章俊拔,意士之遇小遇有命焉,不系乎学与r也”柳贯,字道传,浦江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与赵宏伟、周驰、曹鉴等相知。

《目传》:“治书侍御史赵公子英、监察御史周公景远、礼部尚书曹公克明,皆一时明德,最相知。”

按:赵宏伟(1244-1326)字子英,号松涧,许州襄城人,许谦《白云集》卷一有其行述。曹鉴(1271—1335),字克明,号以斋,宛平,、寓镇江人,《元史》卷186有传.周驰,字景远,聊城人、至元二十年(1283)任秘书监校书郎,迁翰林应奉,至大二年(1309),累升南台御史终燕南宪?

元仁宗皇庆二年癸丑(1313) 36岁

住金陵为教官

许谦过金陵.相见而定交。许谦作《酬胡愚二首》。

本集附录卷二许谦《送胡古愚序》“皇庆二年夏,余游金陵,而君尚在讲席。”许谦诗见《白云集》卷四。许谦,字益之,号白云,金华人。“金华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之一,朱熹五传弟子。其及门弟子逾千人。

元仁宗延祐元年甲寅(1314) 37岁

在金陵为教官。

开科举,各哲乡试,,囿于哲台章格,不得参加。

《自传》:”明年,科举开,台章例格不行,复就行省,调美化书院山长。”按:“明年”应为“后年”之误。调美化书院山长应在延祐三年后,因助延祐三年尚在京师。

元仁宗延祐二年乙卯 (1315) 38岁

是年礼部试,各省乡试中举者会于京师。胡助因省台之规定不得参加乡试,然或也于是年至京师,疑其至京师之目的乃欲为变通就试作努力。考试官为元明善拜谒元明善。与士士熙游。

本集卷十八《庆云颂并序》:“昔助尝馆于元氏,而参议故所交游。”按:是颂及序作于泰定二年(1325)。

元明善(1269-1322),字复初 大名清河人 累官至授翰林学士,《元史》卷181有传。王士熙,字继学,东平人,

王构长子。至治初为翰林待制泰定四年(1327)由治书侍御史迁中书参政 后累官至南台中丞,《元史》卷164有传:

黄溍就试礼部,中进士,授宁海县丞。

元仁宗延祐三年丙辰(1316) 39岁

是年三月,马祖常扈从仁宗至上京,助为其送行,作《和袁伯长韵送继学伯庸赴上都》。同来为马祖常送行的尚南袁桷、柳贯等。

见本集卷十一。袁桷有《送王继字修撰马伯庸应奉分院上都》、柳贯有《次伯长待制韵送王继学修撰马伯庸应奉扈从上京。

元仁宗延祐四年丁巳(1317) 40岁

秋,归里(东阳),日涉秀野园。

本集巷一《秀野园赋并序》:“仆营小圃入矣,顾以奔走南北,遂就荒芜。丁巳秋,来归日涉,始一构茅亭。”柳贯在京师

元仁宗延祐五年戊午(1318) 41岁

或于是年始任美化书院山长,或于是年作《括苍道中》、《赴美化书院别亲友》。

《元史》卷一百九有周仁荣传美化在处州万山中,今鲜知学。”参见延祐元年系年。

是年。汪泽民中进士,柳贯在京师

元仁宗延祐六年己未(1319) 42岁

任美化书院山长。

夏四月,游美化小赤壁作《小赤壁赋并序》、《游小赤壁》诗。

见本集卷一。序及赋云:“延祐六年夏四月,望后一夕,宋氏子具舟邀余,同二三客游于小赤壁之下,明日既归,乃为之赋。”诗见本集卷十一

柳贯为国子助教。

元仁宗延祐七年庚申(1320) 43岁

任美化书院山长。

元英宗至治元年辛酉(1321) 44岁

任美化书院山长。

是年,方凤卒(1240—1321),卒年82岁。助作有《挽方存雅先生二首》(本集卷七)柳贯为国子博士。

元英宗至治二年壬戌(1322) 45岁

任美化书院山长。

是年八月,马祖常被召为翰林待制。

元英宗至治三年癸亥(1323) 46岁

任美化书院山长。

胡长孺卒(1249~1323)。长孺,字汲仲,号石塘,永康人。助作有《挽石塘先生二首》(本集卷七)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1324) 47岁

是年礼部试吕思诚得中进士。

助于是年因考满赴礼部选,再游京师。黄溍送行,作《送胡古愚兼简道传博士》。

《自传》:“考满赴礼部选,再游京师。”黄溍诗见丛书集成初编本《黄文献公集》卷二。

柳贯为太常博士。

元泰定帝泰定二年乙丑(1325) 48岁

初授温州路儒学教授(九品官),不遄得。见知于元明善,王士熙、袁桷、虞集、贡奎、马祖常、宋本诸公。与王士熙相知尤深。与柳贯相见。

《自传》:“见知于翰林学士元公复初、中书参政王公继学、翰林侍讲袁公伯长、虞公伯生、集贤学士贡公仲彰、御史中丞马公伯庸、国子祭酒宋公诚甫(夫),皆待以奇士。而继学公尤深知,日相唱和,俾二季从游。既授温州路儒学教授,需次差远。”

本集附录卷二柳贯《题康里子渊赠胡助古愚序后》:“皇庆初……逮今十有四年矣,再见之于京师……”

冬十一月,在万安寺观英宗皇帝御容,作《庆云颂并序》(本集卷十八)。

柳贯为太常博士。

元泰定帝泰定三年丙寅(1326) 49岁

在京师。

是年前后作《雨中谢王治书作松石见赠》、《青青柏一首寿王治书》等与王士熙唱和之诗十馀首。

按:王士熙是年前后任治书侍御史。

是年前后作《寿马伯庸学士廿韵》。

见本集卷十二。按:马祖常于泰定二年迁翰林直学士。

元泰定帝泰定四年丁卯(1327) 50岁

是年礼部试,马祖常充读卷官。

馆于王士熙家。与张以宁交好。

张以宁《翠屏集》卷三《胡太明岁目月记序》:“予忝泰定丁卯进士,时东原王公继学参大政与文事,府君馆于其家,而予获与交好也。”

杨维祯等登第,作《送胡允文杨廉夫赵彦直登第归越(原作赵,误)》。

见本集卷四。胡一中,字允文,诸暨人。杨维祯(1296—1 370),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山阴人,胡、杨二人于是年登进士第。

是年前后作《京华杂兴诗二十首》。杂兴诗后有王士熙、马祖常、虞集、欧阳玄、贡奎、曹元用、谢端、段辅、李端、赵由辰、张启岩、周仁荣,汤弥昌,王肖翁、龚确、刘汶、杨刚中、黄清老、苏天爵等的题诗。

杂兴诗见本集卷二。题诗见本集附录卷一。按黄清老题诗又见《元诗选》二集黄清老《樵水集·题胡修撰《<金华杂兴小稿>》。

作《和马伯庸同知贡举试院记事》。

见本集卷八。按:马祖常是年春同知礼部贡举,取士八十五人,充读卷官。见苏天爵《马文贞公墓志铭》是年袁桷卒(1266-1327),作《挽袁伯长学上二首》(本集卷七)

元泰定帝泰定五年(致和元年) 戊辰(1328) 51岁

是年,改授国史院编修官。王土熙有《送胡古愚升翰林编修》诗(本集附录卷一)。六月,助得官先归故里.有王士熙、欧阳玄、马祖常、王士然、宋沂、赵由辰、汤弥昌、龚璛、于肖翁、刘汶、金寿袒等赋诗赠别。贡奎作《送胡古愚除翰林国史院编修序》。

赠别诗均见本集附录卷一贡奎序文见本集卷首一

有诗结集,虞集、贡奎为其作序

见本集卷首。

八月,泰定帝病死于上都(1293-1328)。九月,皇太子阿速吉八(九岁)在上都即位,改元天顺,怀王在大都即位.改元天历,是为文宗。十月,大都军围上都.天顺帝死。

元文宗天历二年己巳(1329) 52岁

是年回京;任翰林围史院编修官

是年,张养浩卒(1270-1329)。贡至(仲章)(1269-1329)卒。

是年.周王和世疎在和宁北即帝位,是为明宗,封弟图帖睦尔为皇久子。八月.明宗和世辣与弟图帖睦尔相会于王忽察都,被毒暴卒。皇太子图帖睦尔驰辽上都.即皇帝位。

元文宗至顺元年庚午(1330) 53岁

任国史院编修官。

五月.扈从上京,因微疾迟一月至滦阳,同行者为吕思诚,在上京.颇得虞集指教。作《上京纪行诗》五十首:《上京纪行诗》后有王思诚、于上点之题诗(见本集附录卷一),有虞集、王守城、手士熙、苏天爵、王理、黄溍、孛术鲁种、吕思诚、陈旅、曹鉴、吴师道、王沂、揭傒斯之题跋(虞集跋见《元诗选》三集庚集《纯白斋稿·龙门行》后。馀见本集附录卷二)。

本集卷二十《上京纪行诗序》:“至顺元年夏五月.大驾清暑滦阳,翰林析僚佐扈从,而助亦在行中。会微疾差后,至六月下游,始与检阅官吕仲支偕行……是时学士虞先生乘传赴召,先生至于堂上,留数十日,日侍诲言,先生属以目疾惮书,凡有所作往往口占,而助辄从旁执笔书焉,助或一诗成,必正于先生,而先生亦为之忻然,其所以启迪者多矣,兹非幸欤!……羁旅之思,鞍马之劳.山川之胜,风土之异,亦略见焉。至京师,辄录为一卷,凡得诗总五十首,以俟夫同志删云,其年八月吉日自序。”

虞集为助父作《墓志铭》

《自传》:“虞公为表先君之墓而铭焉.今刻诸石。”

元文宗至顺二年辛未(1331) 54岁

任国史院编修官。

九月十日,黄溍为助作《题上京纪行诗后》

见本集附录卷二。

是年,黄溍擢翰林应奉文字.国史院编修

元宁宗至顺三年壬申(1332) 55岁

为河南乡试考官。余阙、张桢、乌马儿中举

本集附录卷二曹鉴《跋上京纪行诗》:“至顺壬申,河南大比.行省驰使朔南,延余二人主较秋闱……”

《自传》:“先生凡两任史官,适遇大比之岁.三中书选,为河南、山东、燕南乡试官,所取多得人。于河南得余廷心进士第二,乌希说(马儿)、张约中(桢)为时闻人。燕南得张仕坚进士第一。”

作《送苏伯修南台御史》

见本集卷九。按:是年苏天爵升南台御史。《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十五《苏御史治狱记》:“至顺二年冬十有一月,赵郡苏公天爵由翰林为御史南台,……三年春正月公甫就职,即分淮湖北。”

元宁宗至顺四年(元顺帝元统元年) 癸酉(1333) 56岁。

是年礼部春试,为考官。余阙、张桢、乌马儿中进士。

四年二月四日,揭傒斯作《跋上京纪行诗》。

见本集附录卷二。据文末年款系。

约二月,因秩满离京,四月至吴中 四月九日,与干文传、柳贯、钱良佑、王克敬游天平山、灵岩。作《至顺四年四月九日,陪尚书王公叔能、常博柳公道传、州尹干君寿道、钱翼之文学同游天平,赋近体诗二首,范氏诸孙在焉。》、《自灵岩登天平山次柳道传韵》、《自天平游灵岩复成古诗》、《敬题范文正公书伯夷卷尾》。

见《元诗选》三集庚集《纯白斋稿》。

《元诗选》三集己集干尚书文传《仁里漫稿》录有《至顺四年四月九日,同王叔能、柳道传、钱翼之、胡古愚游天平山,次韵古愚韵》、《自天平游灵岩次韵胡古愚韵》二诗。

《元诗选》三集己集录有钱良佑《江村先生集·至顺四年四月九日,同王叔能、柳道传、钱翼之、胡古愚游天平山,次韵古愚韵》。

钱良右(佑)(1278—1344)字翼之,长洲人。工书,至大间署吴县教谕,得代不复仕,自号江村民。至正四年卒,年六十七。

是年,吴澄卒。

元顺帝元统二年甲戌(1334) 57岁

是年,宋本卒(1281—1334)。助作有《挽宋正献公诚甫二首》(本集卷七)

元顺帝元统三年乙亥(1335) 58岁

十一月,诏罢科举。

元顺帝至元二年丙子(1336) 59岁

黄溍至京,任国子博士。

元顺帝至元三年丁丑(1337) 60岁

许谦卒,助作有《挽许益之二首》。

见本集卷七。

元顺帝至元四年戊寅(1338) 61岁

冬,调右都威卫儒学教授。终日无所事事。作《除卫教》、《苦寒行》。右都威在涿州,离大都甚近,今属河北。胡滅作《送胡古愚赴古威卫教授》。

《自传》:“秩满久之,以例格保举,调右都威卫儒学教授,卫文庙在涿州新城白沟之浒,昔者宋金之界,其地荒凉苍莽,皆屯田士伍、羽林老兵之居,无所事教也。”

胡滅诗见本集附录卷一。

马祖常卒(1279—1338),助作有《挽马伯庸中丞》二首(本集卷七)。

是年,黄溍至任国子博士。

元顺帝至元五年己卯(1339) 62岁

在涿州为右都威儒学教授。

元顺帝至元六年庚辰(1340) 63岁

在涿州为右都威儒学教授。

是年,李好文为太常礼仪院事、王思诚为司业,司虞为监丞,赵琏为典簿。黄溍任国子博士。

元顺帝至正元年辛巳(1341) 64岁

在京师。作《赋青门送李侍御惟中》。

见本集卷三。李好文,字惟中,大名东明人。至正元年(1341),累官至国子祭酒,改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迁河东道廉访使。《元史》卷183有传。

作《送祁伯温御史》。

见本集卷十。祁君玉,字伯温,兰陵人。后至元六年(1340)由国子助教迁秘书监管勾,明年拜监察御史。

是年复行科举。黄溍为江浙儒学提举。

元顺帝至正二年壬午(1342) 65岁

是年礼部春试。

是年助应在京师赴选。再授国史院编修之职。授官后先归故里。作《南归舟中杂兴七首》。

诗见本集卷十五。

作《送王继学中丞》(本集卷四)。王士熙于是年升南台中丞。

元顺帝至正三年癸未(1343) 66岁

再任国史院编修。黄溍作《送胡古愚》诗。初春,北上京师。过吴下,与钱良右游,示良右所作《大拙先生传》,良右作《跋大拙先生传》。

黄溍诗见《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五。

《大拙先生传》见本集附录卷二。跋云:“警未初春,古愚父再游京师,道经吴下,江村民既往见,即忻然示所作《大拙先生传》,……于是相与觞酒,酒尽,书以识别,江村民钱良右,时为至正三年正月十九日也。”按:据本集附录所载,为《大拙先生传》作跋者尚有王士点、陈旅、揭傒斯、李好文、苏天爵、周伯琦、吴师道、王守诚、赵亨、张雨、李源道等。

本集卷十《再调编修》:“一生清苦惟文学,十载迂回复史官。”按:是年距上次任史馆职之末年恰为十年

朝廷修辽、金、宋三史,助未能秉笔,有同僚为其鸣不平,助发“不有人祸,必有天刑”之论。

详见《自传》。

元顺帝至正四年甲申(1344) 67岁

各省乡试。助应是年为山东乡试考官。

本集卷十五《过涿州驿》:“秋闱再辟喜文明,犹记河南旧驿程。惭愧白头留滞客,又从东鲁试诸生。”作《初度偶题》诗。

见本集卷十六:“加我三年七十人,劬劳思报志空勤。行抽手板归田里,远碧山中有白云。”

揭傒斯卒。作《挽揭曼硕学二首》(本集卷七)

是年,吴师道卒于家。

元顺帝至正五年乙酉(1345) 68岁

作《元旦即事》诗二首。

见本集卷十六。其二云:“新年佳气满皇州,南雁回时春水流,白发史官几七十,上章告老觅归舟。”

作《和欧阳丞旨金坡图》、《和欧阳圭斋除翰林承旨》

见本集卷十一。欧阳玄(1283 1357),字原功,号圭斋,浏阳人。至正五(1345)年进翰林承旨。

儿瑜来京师省父。作《示儿》。

见本集卷十七。诗云:“衰老情怀只自知,尔来迎我正维时。到家须及身强健,今日归田已觉迟。”

参见《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十八《送胡季城序》。

授承事郎、太常博士,致仕归。助作《告老得请留别诸公》。张起岩、许有壬、冯思温、述律杰、苏天爵、汪泽民、冯福可、干文传、仇济、刘尚质、吕世元、吴当、张翥、方道壑、班惟志、王土点、陆宗亮、林奇等有赠别诗。

《自传》:“秩满,授承事郎、太常博士,年几七十。竞告老于朝,致仕以归,实至正五年也。”

本集卷十一《告老得请留别诸公》 诗云:“来往京华三十载,自怜孤苦傍人门。白头始遂归田志,朱绂新承致仕恩。上苑莺花春梦老,故园松菊晚香存。太常博士古官职,赢得虚名遗子孙。”

诸公赠别诗见本集附录。

过梁溪,作《春草曲》。过吴中,郑元祐作《胡古愚南归》。

见《元诗选》三集庚集《纯白斋稿》。诗题下自注云:“余为太常博士归田,道出梁溪,为华彦清赋此。”彦清名幼武,号栖碧,无锡人。

郑元祐诗见《侨吴集》卷一。郑元祐(1292—1364),字明德,号尚左生,遂昌人,寓钱塘,又徙吴县。《新元史》有传。

是年,辽、宋、金三史修成。

元顺帝至正六年丙戌(1346) 69岁

正月四日,继室陈氏卒。

五月,助与子瑜抵家。

《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十九《宜人陈氏墓志铭》:“时瑜适往省吾父,闻讣南奔,抵家已五阅月。”

吴全节卒(1269-1346),作《挽吴大宗师三首》(《珊瑚木难》卷三)

九月九日,作《胡氏族谱序》(本集卷二十)

元顺帝至正九年己丑(1349) 72岁

十二月某日,葬继室于乡之履善原。

见《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十九《宜人陈氏墓志铭》。

元顺帝至正十年庚寅(1350) 73岁

在吴中养病。

本集卷十六《庚寅岁旦》:“元日春回已一旬,老夫就养客吴门。新年七十又三岁,后饮屠苏望白云。”

或于是年与杨维桢访顾德辉,并在玉山草堂题诗。

《草堂雅集》卷十二有胡助小传,传云:“胡助,字古愚,金华人,……与铁崖杨先生访予里舍,其所题玉山草堂诸作,别刊于精舍云。”《草堂雅集》录有助《送赵季文之湖州知事》、《送陈玉林南还》、《滦阳十咏》等诗。作《纯白先生自传》。

见本集卷十八。传云:“今先生年七十三……”

作《跋余廉访(阙)所篆东浙第一家五大字后》(本集卷十九)。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 75岁

黄溍至东阳渴胡助。随从有黄溍门生王棒、李唐。黄溍《次韵胡古愚博士》

嘉庆刻本《王忠文公集》卷二有《陪黄先生至东阳谒胡先生有诗次韵》诗,又是书同卷有《陪侍讲常侍二先生宴赵氏家园次常侍韵》诗。

丛书集成本《黄文献公集》卷十二载有李唐《壬辰春陪侍讲黄公太傅胡公及诸友饮于越园分韵得林字》诗。

黄溍诗见《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六。诗云:“麻衣草座老仙翁,曾及清时侈际逢。行殿晓趋开豹尾,禁林秋宴出孽钷峰。休官尚想英游并,爱客何嫌异味重。况乃东阳山水窟,主张风月有诗宗。”

是年前后,宋濂来访,且有书信往来。为宋濂作《宋氏世谱记》。

本集附录有宋濂致助之三封书札。记见本集卷二十。记云:“国朝至正庚寅三月三日,濂又迁浦江感德乡之青萝山……助与濂为文章交甚密,因为著此世谱记,俾之刻石先祠,庶几观者有所兴起也。”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丁酉(1357) 80岁

闰九月五日,黄溍卒。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戊戌(1358) 81岁

是年八月,朱元璋取兰溪,十二月朱元璋取婺州。改婺州路为宁越府。

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己亥(1358) 81岁

朱元璋聘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戴良为学正,吴沉、徐原为训导。

元颇帝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 83岁

三月戊子,朱元璋征宋濂、刘基、章溢、叶琛至应天。七月,朱元璋以宋濂为江南儒学提举。十月,宋濂人为朱元璋长子授经。

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壬寅(1362) 85岁

是年前后去世。助子胡瑜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至京师参加礼部试,求张以宁作《胡太常岁月日记序》,知助已于此前去世,则至正二十三年为助卒年之下限。又戴良至正二十三年至苏州后作有《吴中追哭胡古愚博士》,则知助应在此前去世不久,故助之卒年姑且定于是年。

《翠屏集》卷三《胡太明岁月日记序》:“岁月日记者,东阳胡瑜记其先太常府君纯白先生出处本末之详也。

……瑜字季城,今杭州路架阁,耻事藩侯(张士诚),而航海来京师,是尚义也。”

本集附录马国章《送胡主簿诗序》:“至正癸卯(1363),余以兵乱寓吴门,回视故乡,恍如隔世。方将访其乡先生子弟之在吴者,而胡君季城自京师至焉。……会大都乡试,季城以流寓与贡,及试春官不利,而京师诸公无能以馆闵为荐者,仅取广西一簿司以去。”

本集附录张以宁《胡太常甑山存稿序》:“而故太常博士古愚公,……瑜,字季城,以任子仕而益学.荐浙江亚榜,擢照磨杭州。耻屈藩侯(张士诚),航海而来,复以流寓贡于大都,待试丁南宫,盖志于忠孝者。”

《九灵山房集》卷二十三《吴中追哭胡古愚博士》诗云:“少小媚桑梓,薄晚远材榆。因念平生友.长恸千里

途。……窃禄逐云旅,载笔预人徙。摛辞空有属,搦管若为书。”

《九灵山房集》卷七《送傅子异序》有云:“癸卯秋,余游吴门,乃即予异而敦其世契焉。”

按:朱元璋下婺州后,戴良受聘为府学学正,然终因心怀元延,离朱氏集团而去。至正二十三年(1363)戴良

抵苏州,就任元廷授予之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

(作者单位:浙江图书馆古籍所      邮编:310007 责任编辑:牛辛)


元代诗人、作家-----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东湖十一世祖胡助公年谱表 第1到5页 共计11页

胡助

  助字古愚,一字履信,婺州東陽人。好讀書,蔚有文采。身形瘦弱,若不勝衣。舉茂才,授建康路儒學錄。臨川吴澄伯清過金陵,見其詩文,大加稱賞。用薦改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陞修撰,後以太常博士致仕,卒。遺言勿丐人狀其行、銘其墓,自著《純白先生傳》。有《純白類稿》三十卷。伯清評其詩如春蘭茁芽,夏竹含籜,露滋雨洗之餘,馥馥幽媚,娟娟淨好。五七言古近體皆然。子瑜字季城,官杭州路架閣,亦能詩文,有《甑山存稿》。

其中有22卷收入《四库全书》,其它已遗失。
[ 此贴被胡正良在2009-04-29 16:4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4-13
Re:元代诗人、作家-----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东湖十一世祖胡助公年谱表第1到5页 共计11页
元代诗人、作家-----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东湖十一世祖胡助公年谱表第1到5页 共计11页  PDF文件格式,摘自原文(供核对)
注:如果只显示每页部分内容,刷新一下即可。

 






[ 此贴被胡正良在2009-05-11 23:3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4-13
Re:元代诗人、作家-----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东湖十一世祖胡助公年谱表第11页 共计11页
Re:元代诗人、作家-----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东湖十一世祖胡助公年谱表第6到11页 共计11页 







[ 此贴被胡正良在2009-04-21 17:1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4-14
元代诗人、作家-----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东湖十一世祖胡助公年谱表,是篇难得的资料。可能是扫描贴上的,一些字句不够清晰,整篇看起来颇为费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4-14
古戈宗亲:
        非常感谢你的关注,原件就不是很清楚。 
        不过可以双击扫描  文件,缩小后再双击文件,出现放大图标,再点击图标即可,这样字可以放大很多。

        真过意不去。

        我已经整理成 Word 文本文件发邮件给你了,请查收。 

胡正良
    
[ 此贴被胡正良在2009-05-15 14:4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11-15
不知道这个胡璋是不是就是我们的始迁祖?

我们的始迁祖,从行来说,是全(还有单位人旁)98公
班主能否帮个忙,看看是否为同一人。先谢谢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