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引自“韩山书院论坛” 查考人物的工具书,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有人名辞典、人名索引(包括生卒年表)与人物传记资料汇编等等。人名辞典比较简明扼要地介绍人物的小传,人名索引或是提供查找人物的线索,或是解决姓名、字号、生卒年代等问题;传记资料汇编则较详细地收录人物的原始材料,供研究参考,可说各有各的用处。
一般说来,我国古代着重于编纂人物的传记资料,后来鉴于这类著作极为繁富,所收人物日渐加多,故又从事于人名索引和人名辞典的编辑。下面,就这类工具书的源流和使用方法,分别予以介绍。
一、正史和地方志中关于人物列传的编纂
查考人物的工具书,有着悠久的渊源。我国先秦时代的古书如《禹本纪》,周朝的《牒记》,《世本》中的“帝系”、“世家”、“氏姓”诸篇,都是较早出现的记述人物的著作。西汉司马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编写《史记》一书。《史记》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述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另有“书”“表”统系年代、世系、人物和典章制度的原委等等,这是继编年体史书之后又开创的一种新的史书体裁,即专详社会变化尤其注重人事活动的纪传体史书,成为后代编写“正史”的典范。
《史记》从黄帝起一直写到汉武帝时代,是一部划时代的通史,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它除了写帝王将相和文人学士以外,还注意到社会的下层,抒写的面十分广泛。总之,《史记》把许多古代人物事迹汇为一编,是我们今天查考上古至西汉初期的历史人物所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值得我们加以重视。
东汉班因沿用司马迁《史记》的体裁,截取西汉一代的事迹,编成了《汉书》。《汉书》断代为史,此后纪传体的史书,都采取班固的办法,基本上一个朝代写一部历史,有所谓“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乃至“二十六史”等名称。所有这些正史和《史记》一样,系统地叙写了大量历史人物的传记材料,是我们查考古人事迹的重要资料来源。当然,由于这些史书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编写的,从观点到史料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分析鉴别。
班固的《汉书》,除本纪、列传以外,更创立《古今人表》以备查考远古至楚汉之际人名之用。由于《汉书》断代为史,《人表》则纵贯古代而不及西汉,故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批评班氏自乱体例;此外,班固站在儒家的立场,以孔子“上智”“下愚”的唯心史观为准绳,把历史人物划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这种做法也有些荒谬,但是,今天从查考古人姓名的角度,还是有用处,不可一笔抹煞。
以上主要就正史而言。我国古代还留下大量的地方志,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宋代开始,方志特别注重人物事迹的搜集和编纂,往往可以补正史之不足,应予特别重视。(关于方志的作用,后面还要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二、独立成书的人物传记资料汇编
西汉末年刘向在皇室校书时,根据他所接触的材料,选辑《列女传》、《列士传》、《高士传》等书,这是按专题把许多人物传记汇编成独立专书的开始,给予后世影响也不小。这种人物总传,和上述史书列传以及后面要介绍的碑传集等等,都是属于人物传记资料汇编的性质,是我们今天查考古代人物的又一项重要资料。
两汉以后,关于人物传记的著作日益增多。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各类传记约有二百多种,而经清人章宗源、姚振宗等考证,实际多达四百余种;其中总记历代人物的,有魏明帝的《海内先贤传》、李氏的《四海耆旧传》,颇为著名。这种总括历代或一代人物的总传,唐宋以后更为发展,如明代李贽的《藏书》收编了大约八百人的历代传记材料,而《续藏书》又专记明代的历史人物;至清代阮元等编写的《畴人传》,则是我国第一部科学家列传。
在传记体史籍中,尚有碑传集的编纂,它专收历史人物的神道碑、墓志铭、别传、行状、行述等类文字,自成系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墓碎最盛于东汉,别传则盛于汉魏之间,由唐及宋,撰述弥繁。但把这类材料搜集起来汇编成书,却始于南宋杜大珪的《名臣碑传琬琰集》。由于这类文字多出当时人之手,一般说来史料比较详实可靠,而编纂时又进行细致的分类,也便于检查,所以使用价值很高。当然,如唐代韩愈乐于替人家写墓志铭之类的文章,其载笔“不乏谀言”,其他文人也有这种弊病,这又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倾向。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明徐纮《明名臣琬琰录》,都是有名的著作;清钱仪吉《碑传集》、缪荃孙《续碑传集》和闵尔昌的《碑传集补》,在同类著作中尤为著名。
三、专传和年谱的产生与发展
除正史和方志列传、人物总传以外,尚有用一本书记载一个人的事迹的专书,梁启超称之为“专传”。这种专传,据隋志有《曹参传》、《东方朔传》等十余种,今天已全部散佚。目前存留的著作,以唐释慧立所撰《慈恩三藏法师传》为最古。有的书目把《穆天子传》和《晏子春秋》也列为传记,则此类著作的起源可上推至春秋战国。
又有年谱,亦系统地叙述人物一生的活动,并严格地按年月顺序加以编排,对于查考人物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年谱约于唐末兴起,南宋以后尤其是明清两代日见发达,在史学界占有重要位置。现在留传下来的作品,以北宋吕大防所撰杜甫、韩愈二人的年谱为最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年谱二千二百余种,这也是极可宝贵的史料。
四、家谱和姓民书籍的兴衰
由于东汉以来大地主阶级长期把持政权,形成了许多官僚世家大族,魏文帝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更加强了官僚地主的门第声势,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就是很好的写照。当时只要出身高门大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就有种种特权。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有关氏姓、家谱之类的所谓“谱牒之学”特别发达。隋文帝开皇年间,宣布废除九品中正制,大业时建立了科举制,唐太宗修《氏族志》,规定凭官爵高低定等级,武则天又下令修《姓氏录》,列武氏为第一等:凡五品官都升为“士流”,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此后谱牒之学与魏晋相比,显然衰落。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自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其学不传”。这与隋、唐废九品中正制和科学取士有极大关系。谱牒记一姓一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的系统、人物传记以及有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作为一种史料还是有一定的用处。如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方腊,一般史书多说他家有漆园,出身于富户,而《文物》1974年第十一期载中国历史博物馆冠倬《关于方腊的出身和历史——介绍浙江淳安〈桂林方氏宗谱〉中的几条史料》一文,根据北京图书馆藏1911年木活字本《桂林方氏宗谱》所收宋元人的记载,方腊实出身雇工,有力地纠正了史书的谬误就是一例。此类著作,据隋志起源于《世本》,汉有《帝王年谱》、后汉有《邓氏官谱》、晋有挚虞的《族姓昭穆记》,“齐梁间,其书转广”。当时有皇帝家谱、大姓家谱、地方诸姓谱、百家谱、氏姓考等多种类型。唐以后它虽由盛转衰,但仍延续至近代。而东汉应劭《风俗通•姓氏篇》、唐林宝《元和姓纂》、宋邓名世《古今同姓氏书辨证》、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则是有关姓氏(也包括人物小传)方面的名著。
五、人名索引与人名辞典的编制
《汉书古今人表》、梁武帝《古今同姓名录》可算是早期的人名索引或人名辞典。清汪辉祖《九史同姓名略》、《三史同姓名录》、《史姓韵编》专供查检史传人名及同姓名者之用,其中《史姓韵编》尤为著名。1935年开明书店刊印的《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和1936年中华书局刊印梁启雄的《二十四史传目引得》,盖受汪氏《史姓韵编》的启发而编成。
近代以来,人名辞典、人名索引之类专供检索人名或人物传记资料的工具书大量出现。其取材范围,基本上就是我们上面介绍的正史、方志中的人物列传,人物总传,专传,年谱,碑传等等。了解目前这类工具书大致有多少,哪些特别重要,它们的性能或作用如何?这对我们能否迅速找到我们所要查考的人名或人物传记资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因此,这类工具书将在下一节作专门介绍。
一、查几种最常用的工具书
查考人物,可以首先查检几种最常用的工具书,如臧励龢等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彭作桢的《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姜亮夫编、陶秋英校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的《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杭州大学图书馆编的《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等等。
1.要了解一个人的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及其简单的生平,可查《中国人名大辞典》。该书内容丰富,共收上古至清末四万多人。自1921年由商务印书馆刊行后,至1949年已印至九版,1958年又予重新影印,可见很有使用价值。但它也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是观点陈旧,没有注明人物的生卒年代和传记的出处,以及部分材料失实等,这些都值得使用时注意。
由于大辞典按姓氏笔划编排,而同姓者太多,查检时颇感不便,故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又编四角号码《中国人名大辞典索引》附于书后,也有单行本,读者可加以使用。
此外,有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在《辞海》也可以查到。
2.中国历史很长,出现了许多同名同姓的人物,读书时容易混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查彭作桢编、1936年北平好望书店出版的《古今同姓名大辞典》。该书根据梁元帝《古今同姓名录》、余寅《同姓名录》、陈棻《同姓名谱》、刘长华《历代同姓名录》、汪辉祖《九史同姓名略》而编成。收五万六千七百人,依姓氏笔划编排。
哈佛燕京社1931年为清刘长华《历代同姓名录》编制一部专门索引:《历代同姓名录引得》,可供迅速查找刘书所录人名之用。
3.如果你主要想知道人物的生卒年代,可查姜亮夫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是书原名《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1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所收材料包括钱大听的《疑年录》、吴修《续疑年录》、钱椒《补疑年录》、陆心源《三续疑年录》、张鸣珂《疑年赓录》、闵尔昌《五续疑年录》和作者自编《六续疑年录》,以及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梁廷灿《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张惟骧《疑年录汇编》中多于上述七种疑年录的人物和大量的碑传资料。解放后经作者订正错误、补充脱略、删汰芜杂和增补若干新的碑传材料,1959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并改今名。全书收春秋末期至1919年以前去世的人物约一万二千余名,按人物的生年顺序排列,末附人名笔划索引。由于该书引用资料不尽可靠,某些人物的生卒、里第有脱漏和错误,但总的来说还是一本有用的工具书。又旧的《总表》收有名僧,再版时已删去,因此,若查佛教徒的生卒年代,可查陈垣的《释氏疑年录》(中华书局1964年版)。此书根据七百余种佛教典籍、僧传、语录,参考诸家文集、方志和金石碑拓等材料而编成,计收晋至清初有年可考者二千八百人,书末有僧人法名通检,是查考历代僧人事迹,包括名号、籍贯、生卒年月等等的重要工具书。
4.研究历史人物,需要查找较详细的传记材料,《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的“备考”栏注明了人物传记的出处,尽管也有错误和遗漏之处,还是可根据这个线索进一步查阅原始资料。另外,可以通过《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查阅史书列传。
清人汪辉祖把二十四史中的人名编成《史姓韵编》,曾受到当时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但因所收只限二十四史,而且不载帝王后妃及外国诸传人名,又依旧有韵目编排,查检甚不方便,所以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搜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玩史》、《新元史》、《明史》等二十五部正史中全部列传及附见的人名,编成四角号码索引,人名下注明见于某史某卷和开明版二十五史总页数及栏数。又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梁启雄等编的《二十四史传目引得》也可以利用,不过此书不及《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方便。
5.关于人物一生的活动,最详尽的记载莫过于年谱。哪些人物有年谱可供阅读?一般说来各大图书馆都有书目可查。解放后作为单独的书目出版的有杭州大学的《历代人物谱集目》。该书于1962年铅印,收录年谱约一千八百余种,可以作为参考。但据赵国璋《语文工具书使用法》称,汪訚编《中国历代名人年谱综录》(稿本),收有年谱二二一四种,可见杭大书目失收尚多。此外,李士涛《年谱目录》(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梁廷灿《年谱考略》(载1929年7—11月《北平图书馆月刊》第三卷第一至五号),可以参考。
二、按时代或地域查考人物
除了查上述常用的几种工具书外,也可确定人物的时代和地域范围,利用另外一些工具书试加搜寻。
1.先秦人物,可查《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燕大引得第40号,1947年出版)、钟华编《史记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和班固的《汉书古今人表》。
《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中有关人名的部分,可供查检先秦至西汉初期人名之用。《史记人名索引》系根据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校点本编制,以姓名或曾用称谓作主目,其他称谓如别名、字、号、封号、谥号、绰号等附注于后,并一律作为参见条目,可以从不同名称进行翻检,是专查《史记》人名,也即查先秦至汉初人物极为重要的工具书。
清梁玉绳《古今人表考》、蔡云《人表考补》、翟云升《校正古今人表考》,可供查阅《汉书古今人表》时作参考。又日本重泽俊郎的《左传人名地名索引》(弘文馆1935年版),也可查找见于《左传》的先秦人物。
2.两汉人物,可查明傅山《东西汉书姓名韵》(山西铅印本)、庄鼎彝《两汉不列传人名韵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前书是两汉书的传记索引,后书辑录两汉书中没有专传而散见于纪表或他人列传中提到的人名。另有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的《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后汉书及注释综合引得》,也都有人名可查。
最近,李裕民编著的《后汉书人名索引》,中华书局已于1979年出版。该书系据1965年出版的《后汉书》点校本编制,收录两汉及三国(魏蜀吴)、两晋的人名。两汉以前的人名,凡属纪传追述世系或有重要价值者,也予收录。这是查找汉代人物尤为重要的工具书。由于此书与前面提到的《史记人名索引》以及下面要介绍的《晋书人名索引》、《隋书人名索引》等等是根据新点校本二十四史编制的,使用较方便,希特别留意。
3.三国、两晋和隋代人物,可查王祖彝编《三国志人名录》(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张忱石编《晋书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77年版)和邓经元编《隋书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79年版)。
卢弼《三国志集解》于《吴书•吕蒙传》“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为孙规所破”句下,用小字加注:“或曰,此语不可解,疑有脱误。”《三国志选》、新标点本《三国志》出于误解,于孙规均不作人名标注。而《中国人名大辞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等又查无孙规其人,读书至此,就不知“孙规”究作何解?一查《三国志人名录》,才知孙规实是人名,除《吕蒙传》外,还见于《孙权传》。该传下有“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等语,一看便知孙规是东吴将领,所以《三国志选》、新标点本《三国志》于此均作人名标点。可见《吕蒙传》不作人名标注,显系因卢注而产生的偶然疏忽。《三国志人名录》因是索引,在编制过程中很自然地将两处关于孙规的条目合并起来,就可避免上述差错。
通过这一番周折,再读一下《三国志人名录》的出版说明,就进一步了解这部工具书的重要性。原来《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三国部分仅以陈寿《三国志》为限,旦只收列传及附见人物;《三国志人名录》除了列传及附见人物外,还把文章中提到的人名,甚至裴松之注解中的人名全部收录,而裴注文字要多出陈书数倍,所以查三国时代的人物,一定要知道利用《三国志人名录》。旧燕大编的《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把陈书及裴注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综合排比,收录的人物极多,关于孙规也有两个出处,可见其用处和《三国志人名录》一样,甚至更为广泛。由此也可以推知前面提到的有关史、汉的三种引得的用处,它们所收的人名同样远远超过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值得加以重视。
《晋书人名索引》据1974年11月出版的《晋书》点校本编制,收晋代(包括十六国)、三国(魏蜀吴)及由晋入刘宋的人名。但关系到晋代人物世系的古代人名,仍予收录。书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录。本索引以姓名或常用的称谓作主目,其他称谓如字、号、小名、绰号、官名、爵名、谥号等,附注于后。为了方便于从各种名称进行翻检,主目后面附注的所有异称,另立参见条目。全书按四角号码检字法排列,后附笔画检字表,极便查阅。
《隋书人名索引》,据1973年出版的《隋书》点校本编制。该书收录隋代、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北齐北周)以及入唐的人名。纪传中上溯隋代人物世系的人名,不受此限,仍予收录。书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录。但《隋书•经籍志》中的作者名,一概全收。
另有《新旧五代史人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在排印中,不久将出版发行。以上二书,为查考隋代及五代人物提供了便利。
4.宋辽金元人物,主要的可查旧燕京大学编、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的《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
《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都提供搜寻古代人物传记资料的重要线索。由于宋辽金元四朝时间上是交叉的,有些见于宋代传记引得的人物,在辽金元传记引得里也能够查到,这两部书有相互补充的作用。兹摘录两书所收传记如下:
(1)四十七种宋代传记表数码
(续表)
宋代和辽金元的两种引得采用了一些不属于传记性质的书,前者如《桐阴话旧》、《万柳溪边旧话》、《宋诗钞》、《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后者如《辽诗纪事》、《辽大臣年表》、《辽方镇年表》、《元诗选》、《元行省平章政事年表》等,或为史表,或为诗选、诗话。从体例上说有问题,但从查考人物来说,资料愈多愈好,这并不算是太大的缺点;相反,诗文集和笔记里还保存着不少关于人物的记载,传记引得为了体例的关系又没有采用这类的书,因此我们如果要比较全面地了解某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还不能以引得里所指出的线索为满足。日本梅原郁、衣川强从一三二种宋代文集中收录三千二百人的传记资料(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传),按笔划顺序编成《辽金元人传记索引》(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2年版),朱士嘉则从三十二种宋元方志中搜集三九四九人的传记资料编成《宋元方志传记索引》(中华书局1963年版),正好弥补上述不足,有相互补充的作用。而且,正史和许多传记资料汇编收录的人物,一般都是全国性的知名人士,它们不予收录的人物,文集和地方志中往往可以找到。这里着重讲一下方志的作用。如李贽《焚书》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赞刘谐》,《中国人名大辞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查无刘谐其人,而近年来根据李贽生前的活动范围,终于从《麻城县志》中找到了刘谐是隆庆辛未年进士,做过余干知县,“喜奖寒士,抗上而不慢下”。又如有人整理和研究林则徐的史料,看到有一个名叫李芸渠的人,与林书信往还,甚为相契,但只知此人曾在云南做官,要进一步了解他的情况,查《中国人名大辞典》、《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清代碑传文通检》等都查不到,一查《云南通志》才知李是江西南城人,原名熙龄,芸渠是其字,曾任云南澂江府及广南府知府,主编过《广南府志》、《澂江府志》、《普洱府志》等书。若是根据这个线索再去查有关的府志县志,当有更详尽的材料。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
宋元方志较少,已有朱士嘉《宋元方志传记索引》可查。明代有方志八百多部,清代有五千多部,民国一千多部,要编制传记或其它专题索引,规模太大,恐一时难以办到。所以要从明清以来的方志中查找人物,目前只能通过了解人物的出生地(包括生前主要活动地区)而后查阅有关方志。又据朱士嘉介绍,《吴县志列传人名索引》(1939年版),是我国第一部方志人名索引;1934年商务印书馆在影印河北、山东、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各省通志的时候,书后都附有四角号码索引,人名当然也包括在年,故查考上述地区的人物,可加以利用。
再附带说一下,按地域查考人物,也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除了查考省志、府州县志乃至镇志、村志以外,尚有备查地方人物的专书,如河北省,可查清孙奇逢《畿辅人物考》;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河南省,可查孙奇逢《中州人物考》;浙江省,可查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广东省,可查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又日本梅原郁编《续资治通鉴长编人名索引》(京都同朋会1978年版),若城久治郎编《辽史索引》(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1937年版),小野川秀美编《金史语汇集成》(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60年版),田村实造编《元史语汇集成》(京都大学人文科学部1961年版),也可以查辽金元之人物。
5.明清人物。
明代,可查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的《八十九种明代传记
综合引得》;清代,工具书较多,而以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的
《三十三种请代传记综合引得》和陈乃乾编、中华书局1959
年出版的《清代碑传文通检》最为重要。
《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所收传记书名如下:
(1)八十九种明代传记表
明清两种引得是查考明清两代人物的重要工具书。明代传记引得在排列上偶有疏忽;清代引得只录本名,不列字号,与前几种引得不同,是很大的缺点。
《清代碑传文通检》收有关文集一千零二十五种,分列碑传主人的姓名、字号、籍贯、生卒年代和碑传文的作者及所载书名、卷数,依碑传主姓名笔划排列。凡明朝人死在1644年(崇祯17年)以后及现代人生在1911年(宣统三年)以前的人,一律收入。一人两名或更改姓名的,在附录中作“异名考”;一人数传,而所载生卒互异的,作“生卒考异”。总之,这是一本研究清代史料和查考清代人物的极有用的参考工具书,可与《三十二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参照使用。
此外,如蔡丐因编、世界书局1937年版《清代七百名人传》等可以直接查找人物小传的工具书也还不少,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6.近代以来至解放初,可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中的人物传记、人名辞典。人物传记约收一千人,人名辞典拟收四五千人,另有若干人物表。
徐州师范学院郑云波、魏云卿编《中国近代作家传记暨著述要目》(1964年铅印本),将近代作家239人的传记资料出处和他们的生平著作汇集在一起,甚便检索。另有杨家骆编、1937年辞典馆出版的《民国名人图鉴》,日本桥川时雄编、1940年中华法令编印馆出版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任嘉尧编、1947年东方书店出版的《当代中国名人辞典》,樊荫南编、19sl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当代中国名人录》,香港《周末报》编辑委员会编、1950年永发印务有限公司印行的《新中国人物志》亦可查考。
[ 此贴被胡秋源在2009-09-28 08:1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