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帖:
http://xiaoliwb.blog.sohu.com/63026988.html一惑 祖籍
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记载,胡广为南郡华容县人,《东观汉记》也是如此。南宋·熊方所著《补后汉书年表卷六·异姓诸侯》隽录“安乐乡文恭侯胡广(渔阳)以定策功建和元年封”。在清·钱大昭撰写的《后汉书补表卷第四·桓灵献功臣表》中则有“育阳安乐乡文恭侯胡广(按后汉纪做文侯)〔南阳县乡〕(按熊表注渔阳,误)以太尉定策安宗庙侯,建和元年四月封。”
以三种关于胡广祖籍说,史学界多采“南郡华容县”说,但又因为华容地望考证争议最大。
1. 东汉华容县城位于今湖北省潜江县西南,或监利县北说。
2. 东汉华容县城位于今湖南省华容县说。
潜江县古为云梦泽一角,历经江水复合冲积和湖水缓慢沉积而逐渐形成。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潜江县南部的岗后和北部的平原上出现了章华台、竟陵等邑居,其地属于楚国。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其后在章华台设置了华容县,潜江分属竟陵、华容。而宋范晔《后汉书·郡国篇》中记有“华容,侯国,云梦泽在南”。而据郦道元《水注经》所记,云梦泽从西汉初年到三国时变迁的大致路线是以今潜江县和云杜县一线,自北向南,倾斜下沉,泥沙向南汇集,至西晋灭孙吴,始在新扩展的三角洲设立监利县。
今天湖南省华容县位于长江以南,也就是说位于古云梦泽以南。两汉之间,现今的华容县分属于南郡和长沙两郡,且未设县。直到西晋灭孙吴,设南平郡,始在今华容县设置南安县。而持华容一说的主要论据,就是华容县留有胡广遗迹数处,诸如在华一水库西北的靖庐山下,有胡广少时读书处——伯始书堂;在终南乡北里村,有胡广建过别墅的小山——伯始山;在县城南街,有胡广住过的故居遗址——胡太傅宅;胡广的祖父胡善、胡广的父亲胡宠两墓分别位于华容县城以北石山矶和县城荷花市场东南部;在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夏水又迳交趾太守胡宠墓北,历范西戎墓南”。以上观点都是以文物遗迹来论证的。伯始书堂和伯始山,在后汉至隋唐之间,并无正史可以稽,因此并不能做为可信的论据。在东汉时,今天的华容县城则位于南郡和长沙两郡的边境,澧水以北,基本都是属于南郡辖下的华容县,以南则隶属长沙郡辖下的益阳县。再则,东汉时的华容县以南至长江以北之地,多为沼泽,不符合中国古代择墓之法。而与此同时或者前代已发掘的帝王、诸侯墓也不在古华容县江北境内。胡广及其子的墓地在洛阳,而胡善、胡宠之墓地在今华容县境内,并不足以证明东汉时的华容县治在今天的湖南省的华容县。我曾经看到一篇湖南省原移民局局长、原华容县委书记熊金香同志撰写的《华容道之我见 (2)》,其中引述了《宋书·州郡志》等史料。作为南朝的刘宋政权,已经经历了两晋北方流民的数次大迁徙,而地出荆襄腹地潜江、监利、天门、公安、华容等地更是首当其冲,东晋以来侨州、侨郡、侨县更迭繁杂。所以《宋书·州郡志》等地理史料为据,去考证东汉时代地望,特别将东汉胡广与华容变迁关联,就有待商榷了。
持华容县说的最关键有两方,一方面是胡氏后裔,一方面是华容县政府和人民。做为胡氏后裔,《华容胡氏族谱》中关于两周秦汉部分,很多人名的考证并不是很严谨,很多都存在断代补遗问题,每每看到这些,我就想到曹魏尊崇西汉曹参为祖、刘宋尊崇西汉楚元王刘交为祖……做为华容县政府和人民,发表了很多否定《辞海》中关于东汉“华容”和“华容道”的论点,我没有足够地考证资料去全盘否定他们的论点,但是仅就局限到东汉那个时代的可稽历史资料来看,不得不让我浮想到关于诸葛亮之南阳争论。,为今为古?为史为利?……诸多疑惑油然笔端。
由华容地望争论,还引出了关于赤壁之战曹操败退路线和云梦泽、洞庭湖变迁分属问题的争论,在此,我提供两张赤壁之战曹军败退路线图:一是根据西晋·陈寿《三国志》所记载所绘,一张是根据江良发先生撰写的《论华容道在华容县的几个相关问题——兼与张修桂先生商榷》的文章绘制的。
另外,熊方所著《补后汉书年表》所写胡广为渔阳说,在清朝钱大昭在他撰写的《后汉书补表》说“按熊表注渔阳,误”,应为“南阳县乡”。范晔《后汉书》记载“广典机事十年,出为济阴太守,以举吏不实免。复为汝南太守,入拜大司农。汉安元年,迁司徒。质帝崩,代李固为太尉,录尚书事。以定策立桓帝,封育阳安乐乡侯。以病逊位。”这里面提到的“育阳”为东汉时荆州辖下南阳郡之一县,“育阳邑。有小长安,有东阳聚”,大致在今天河南南阳市南,“淯水之阳”。而胡广的封地安乐乡就在育阳县。我查找了很多东汉一代的地舆史籍,也没有找到关于“南阳县乡”的记载。所以,我揣测钱大昭应该是注释胡广封地之域。而“渔阳”在东汉时为幽州之一郡,大致在今天北京城密云县附近,详查胡广生平,也没有找到其任职或者所经之地同渔阳有关系。不过,从发音来看,渔阳和育阳比较容易混淆,所以,熊方所著《补后汉书年表》所写胡广为渔阳说,也应该是考证“安乐乡侯”封地之意,并应为育阳。
二惑 孝道
偶然读到南梁·殷芸《小说·卷三》有这样一节“胡广本姓黄,以五月五日生,俗谓恶月,父母恶之,藏之葫芦,弃之河流岸侧。居人收养之。及长,有盛名,父母欲取之,广以为背其所生则害义,背其所养则忘恩,两无所归;以其托葫芦而生也,乃姓胡,名广。后登三司,有中庸之号。广后不治本亲服,世以为讥。” 据唐·姚思廉所撰《梁书》记载“殷芸,字灌蔬,陈郡长平人。性倜傥,不拘细行。然不妄交游,门无杂客。励精勤学,博洽群书。”
小说本就可无稽之谈,也可荒诞无奇,或可假托明叙。但是,看过这篇小说,我的确没有想明白殷芸所“讥”胡广“不治本亲服”之寓意,或为劝释世人为子之道?或为借此讽喻伯始为人之劣?
那么,来看看《后汉书》是怎样写胡广孝道之事的——“时年已八十,而心力克壮,继母在堂,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及母卒,居丧尽哀,率礼无愆。性温柔谨素,常逊言恭色。”这与殷芸所写差之千里。
殷芸小说里说“胡广本姓黄”,看来胡广其父也应姓黄。但从《后汉书》里看,却写“胡广……六世祖刚,清高有志节。平帝时,大司徒马宫辟之。值王莽居摄,刚解其衣冠,县府门而去,遂亡命交阯,隐于屠肆之间。后莽败,乃归乡里。父贡,交阯都尉。广少孤贫,亲执家苦。”从其他的杂史记载来看,胡广(91年-172年)的父亲胡宠(73年-150年),又名胡贡,曾任交趾督尉。胡广两岁丧母,母亲黄氏去世后,胡广的父亲胡宠续娶了原配的妹妹为妻,生了两个弟弟胡康和胡庚。胡广成人以后,曾入郡府为散吏。二十七岁时,胡广得到南郡太守法雄的举荐,被举为孝廉。到京师参加殿试,安帝亲自主持考试章奏,以胡广为天下第一。
胡广之母,与胡氏同为荆州名望大族。东汉魏郡太守黄香、太尉黄琼、司徒黄琬等皆出自江夏郡安陆黄氏。若其父母恶其生日,“藏之葫芦,弃之河流岸侧,居人收养之。”那就应在江夏一郡,而不是会是在江夏上游的南郡?同理,即使“入郡府为散吏”也应是为江夏郡吏,南郡太守法雄又如何去推荐一个江夏郡的散吏?即使是有这样的越俎代庖的事情,那法雄举胡广为孝廉到“京师参加殿试,安帝亲自主持考试章奏,以胡广为天下第一”。而这时,胡广“有盛名,父母欲取之,广以为背其所生则害义,背其所养则忘恩,两无所归;以其托葫芦而生也,乃姓胡,名广。”。这样看来,这法雄举的“孝廉”的确是误了?既然胡广出名之后才改姓为胡,之前就应该叫黄广了,为何《东观汉记》和《后汉书》却没有记载?葫芦此物,剖开来称之为瓢,可用做舀水之器。那么,葫芦不剖如何盛物?或胡广父母果然将其盛于剖开之瓢内,那胡广就应姓“朴”,而不是姓“胡”了?
胡广“两无所归”说,从《蔡中郎文集》和《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中可以看到《汉交趾都尉胡君夫人黄氏神诰》、《太傅安乐乡文恭侯胡公碑》、《太傅胡公碑铭》等墓志文,再到范晔写胡广年界八十,“继母在堂,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及母卒,居丧尽哀,率礼无愆。”这样的事情放到什么时代也一定人人皆可为之吧,而这位“博洽群书”殷芸为何还要煌煌数语来讥讽胡广之不堪?余颇为之甚解……
[ 此贴被南山在2010-04-09 20:3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