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615阅读
  • 6回复

为什么唐代的胡姓进士这么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05-23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0968

最近我在整理《唐代胡姓进士名录》时,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故此提出来,请各位宗亲共同分析之。《唐代胡姓进士名录》是即将完成《历代胡姓进士名录》的一部分,相比较已经完成的两宋、明、清代胡姓进士名录,我更感觉整理《唐代胡姓进士名录》要困难很多,主要是相关资料匮乏。我已经将目前研究唐代科举历史的权威著作----清代徐松《登科记考》一书下载,另外也收集到其他一些《补正》类的资料,在网上一一作了核实。在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整个唐代近三百年的科举历史,我们胡姓进士只有十五人,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鼎盛的唐朝时期,胡姓进士这么少?请注意以下数据:

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赘语(下):“据徐松《登科记考》逐年标注的登科数字统计,唐五代进士的总数当在7182人以上,诸科当在3125人以上,因有些年份失载而不注人数,所以这只是最为保守的统计数字。明经科的人数,史无专门载记,其人数倍于进士或更多,应当是没有问题的。加之秀才、制科、上书拜官、上封拜官、赐及第等,总数当在3万人以上,这大约就是唐五代科举的基本阵容了。”唐代是否有三万科举进士,目前有不同观点,我暂时按照一万人作为对比数字。另据其他科举历史资料,宋代共产生各科进士近四万人,明代为二万五千人左右,清代则是二万八千人左右。再来看我们胡姓进士在唐、宋、明、清代进士总数中所占的比率:

清:进士总数28000人左右(据清朝进士题名碑记)  胡姓进士362人  比率为:1.29% (指胡姓进士所占进士总数的比率,下同)
明:进士总数25000人左右(据明朝进士题名碑记)  胡姓进士386人  比率为:1.93%
宋:进士总数40000人左右(据《宋登科记考》)    胡姓进士494人  比率为:1.23%
唐:进士总数10000人左右(据《登科记考》有资料者3000人左右)       胡姓进士15人 比率为:0.5% (按有资料人数计算)

明、清代进士总数与胡姓进士数据准确率比较高,仅有极少漏错情况。以上两个比率数1.29%和1.93%也接近目前胡姓人口所占全国全部人口(汉族,下同)的比率1.31%。宋代进士登记数虽与实际总数相差较大,但胡姓进士数所占登记数1.23%也符合上述比率。令人不解的是,虽然唐代登记进士数仅为实际进士数的很少一部分,但《登科记考》中记载的胡姓进士只有15人,仅占登记数(3000人)的0.5%,相对于宋、明、清三朝来,严重不符合胡姓所占比率的常规,而且这其中还有三个进士为同一家族,两个进士有姓无名!

我认为不应该对徐松《登科记考》的记载产生怀疑。清代学者徐松从唐宋时期众多的杂史、笔记、诗文、小说中收集、考证了近3000位唐代进士的资料,尽管存在一些重复、错误、缺漏,但是要错都错,要漏都漏,他没有理由对不同姓氏厚此薄彼。我相信这个比率数据应该是客观的,不能以数据的不完整而加以否定。即使把胡姓进士数乘以3.3,以符合唐代进士总数10000人(徐松著作中有名无资料的人数),胡姓进士也可能只有50人左右,与宋、明、清代的几百名胡姓进士相比,相去甚远。

另外我从唐代各姓氏进士所占比率数分析发现,不仅是“李、王、张”这些大姓,就连“卢、韦、董、崔”这些现今比胡姓人口要少很多的“小姓”,在唐代所中进士的比率也远远超过胡姓。

李姓进士284人 占9.47%, 当前李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7.19% (2007年公布的数据,下同)
王姓进士248人 占8.27%, 当前王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7.25%
张姓进士244人 占8.1% , 当前张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6.83%
韦姓进士98人  占3.33%, 当前韦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0.11%(待核实)
陈姓进士67人  占2.23%, 当前陈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4.53% (待核实)
胡姓进士15人  占0.5%    当前胡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1.31%(待核实)


以上数据说明,唐代李、王、张姓进士的数目与总进士数比率与当前该姓氏所占总数比率相近,而胡姓与韦姓则与当前比率严重不符。韦姓汉朝时郡望在现在陕西咸阳(京兆郡),也曾和胡姓同居安定郡(甘肃、宁夏一带),唐代时有近百位韦姓进士中第,是有记载的胡姓进士的6倍,远远高出该姓目前所占人口比率(韦姓目前所处全国人口排名第122位,而胡姓所处第15位)。陈姓也低于当前该姓所占总数比率(可能与陈姓的南方姓氏有关),胡姓则更少。对于唐代胡姓进士偏少的现象,排除徐松《登科记考》的记载严重失实的可能性,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唐代的胡姓人口基数远远小于宋朝之后。也就是说,胡姓人口是在唐五代之后开始增加的,这可以从江西华林胡氏宋代以后的发展史得到印证。宋朝之前的胡姓可能的确仅限于“安定胡氏”,这也可以从唐《元和姓篆》、明《万姓统谱》等姓氏书籍中的胡姓名人记载得到印证,这些书籍中记载的大多是来自“安定郡”的胡氏名人。有人说唐代胡姓排名第108位(不知是否为人口排名。胡迪磊: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24),与现今第15位无法相比,倘若果真如此,那上述疑问难题将迎刃而解。韦姓之所以中进士比率比胡姓高,有可能当时韦姓人口确实比胡姓要多,还有崔姓、裴姓等也是同样情况。

二。安定胡氏在唐代并没有继续走向兴盛,而在走下坡路。我们知道安定胡氏的鼎盛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即所谓的“后安定”时期,以北魏胡氏家族为主的名人辈出。但从唐代仅有的15名进士名录来分析,似乎并没有明确他们是否都是属于“安定”胡氏。这也可以从史书的记载中得到印证,在《魏书》、《北史》等史书中有8位安定胡氏历史人物,而在《旧唐书》二百卷列传1820人中,胡姓只有胡证一人。在整个唐代只有一人被记载进列传,以及在唐代只有15位胡姓进士这一事实,不能不让我们看到,发源于宁夏、甘肃古安定郡望的北方胡氏家族,在经历了两汉、魏晋的兴盛发展后,在政治、经济、文化鼎盛的唐代时期日渐式微,而南方(南昌、常州、吉安、徽州等地)的胡氏家族则从北宋开始崛起,漫长的唐代三百年正是这样一个中间过渡时期。

以下是清代学者徐松所著(唐)《登科记考》中记载的15位胡姓进士名录。近代有不少专家学者对该书进行“补正”,其中以孟二冬的《〈登科记考〉补正》最为充实,增补了1400余人,将近是原书的一半。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补正》一书,准备抽空去上海图书馆一趟,将其“补正”中的胡姓进士摘录回来。附带说一下,2007年胡氏宗亲网论坛上,kamper 宗亲曾写过一篇“[不容回避]为什么唐代等几个重量级朝代的胡姓名人那么少”的文章,也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感兴趣的宗亲,可以找来一读: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24 ,欢迎继续讨论。

胡谅  唐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贞元八年 壬申 第二十二名 共二十三人
胡证 字启中,河中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贞元年间(785一804年)中进士,宝历初历拜岭南节度使。
胡元礼 定城人也。进士擢第,累授洛阳尉。则天朝。
胡玫  旧唐书 胡证传:证伯父玫,登进士第。
胡瑱(tian 去声)《元和姓篆》:唐开元中,瑜、瑱、玘并举进士。
胡瑜
胡玘  韩愈《胡明允墓铭》五百家注引集注“明允之父瑱、伯父玫,皆登第。”
胡珦 字潤博,舒州刺史。。。。閭里歌頌之,後卒。韓愈作神道碑銘云,坊舒之政于茲,有靳盖嘉之也 子部/類書類/萬姓統譜/卷十一
胡宰臣 韩愈:《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監胡良公墓神道碑 》:父宰臣,中进士第,官平阳冀氏令,瘁赠潭州大都督。
胡濬  见李瑞诗
胡溵 《宣室志》:安定胡溵,家于东郡,以文学知名。大和七年春,登进士第。
胡直钧 韩愈有《答胡生书》《考异》引《登科记》:胡直钧,贞元十九年进士。钧一作“均”。
胡锜 咸通十四年 曹希干中进士,时进士胡锜有启贺。
胡口 天宝十三年军谋出众科进士
胡口 元和十年进士及第

南山 2011.05.23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5-26 14:1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5-24
简而言之:

1.唐代近三百年,胡姓进士只有15人。(据清代徐松《登科记考》)

2.《旧唐书》列传1820人,胡姓只有胡证一人入传,几乎没有胡姓官吏留名青史。

3.唐代大姓为:李姓、崔姓、卢姓、郑姓、王姓等,胡姓排列第108位(待查)。

4.安定胡氏的兴旺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北魏胡国珍家族为代表,唐代无显赫胡氏家族出现。

5.胡姓的再度兴盛发达是从北宋开始的,主要地域从北方转向南方,以南昌、常州、吉安、徽州等地胡氏家族最为显著。

6.宋、明、清代胡姓进士所占比率,与现今胡姓所占人口总数的比率相仿----在百分之一、二之间。而唐朝只有百分之零点五。

7.不同朝代的胡姓进士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唐代以北方胡姓为主,宋代以南方胡姓为主。

南山 2011.05.24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5-25 08:4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5-24
这些资料的整理是要下一定功夫的,可见南山对胡氏的贡献。谢谢南山总版!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5-26
今天开始整理贵州胡氏资料。翻看《中华姓氏谱。胡姓卷》时,发现该书作者也曾注意到,唐朝三百年历史上载入《旧唐书》人物列传的只有胡证一人。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这一现象深入分析,提出问题而没有解答之:

《中华姓氏谱。胡姓卷》P440  著书者:王庭洽
......李唐王朝统治中国近300年,又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局面。很感奇怪的是在唐朝近300年的历史中,见于《唐书》的胡姓人物唯有胡证一人而已。这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至少反映了在唐朝当大官、足以名垂青史的人物很少。《全唐诗》著录了十数个胡姓的诗人,亦都为一般的诗人。胡证倒是一个有非凡的安边才能的将军,又有非凡的交际能力和经商谋略。在他担任岭南节度使任上,积聚了大量的财富。而这些财富遭来了眼红病,造成了丧子败家的结果。《胡证传》既见于《旧唐书》,亦见于《新唐书》,而前者详于后者。欧阳修之作《新唐书》,讲究春秋笔法,重人物之褒贬,而略于叙事,故人们都以为《新唐书》反而不如《旧唐书》之为优也。不过《新唐书》作有《宰相世表》,是研究唐代大姓的重要参考材料,然其中没有胡姓人物,则不述矣。
    《宋史》为胡姓人物立传者竟有38人之多,有些传记写得比较简单,如胡宗汲仅在他的儿子胡沂的传中提到几句;胡宗愈、胡宗回、胡宗炎则简略地附于《胡宿传》后;而有些虽然父子同传,但他们每一个人的事迹足以单独立传,如胡安国、胡寅父子,而胡安国另外两个儿子宁、宏则非常简单地在《胡安国传》后叙述了几句。这充分反映了《宋史》撰写人物传记的特点:详略分明,繁简有致......

南山 2011.05.26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5-26
转帖:[不容回避]为什么唐代等几个重量级朝代的胡姓名人那么少
转帖:[不容回避]为什么唐代等几个重量级朝代的胡姓名人那么少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24

kamper

请大家不要刻意回避这个主题. 胡姓在宋\明\清这三个有些"迟暮"的朝代有过一些长足的发展, 这些时期胡姓名人有过一些, 并且胡姓还有若干次被划为名人数量上的八大姓之一(比如清代), 但明和清已经是比较没落的朝代, 对于一个家族的辉煌史来说, 这两个朝代的名人似乎没有太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

唐代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 但对胡姓的发展史来说, 我们胡姓应当有勇气承认, 唐代(其实汉代也是)却是胡姓名人数量最捉襟见肘的时期, 尤其是在几个重量级领域:

1.文学界, 唐代出了无数重量级的诗人, 胡姓在这一领域能彪炳史册的几乎没有. 胡曾? 齐己? 那已经是二流中的二流. 当然作为我们本身胡姓的人来说, 对这类硕果仅存的名人可能会印象特别深刻, 甚至拔高他们的名气, 但对国内其他姓氏的人来说, 他们可能连这两个人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胡曾? 齐己? 哪根葱哪根草? 悲哉!

2.政治界, 按照82年的老版本的姓氏普查的说法(也是目前网上最为流行的姓氏人口数排序), 杨姓是中国第6大姓, 占总人口的2.81%, 胡姓在那次排名中是中国第13大姓(最新排名则是第15大姓, 网络排名是第16大姓, 优生工作做得不错), 占总人口的1.31%, 也就是说杨姓总人口是胡姓的2倍多一点, 这个数据我看过袁义达等人的人口史料统计, 大致和唐代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但唐代, 杨姓以占全国总人口2.8%左右的人口数, 产生了300位宰相中的13位, 敢问我们胡姓有几位? 有没有达到杨姓1/2的6位? 据我所知是0位. 胡姓在历史上好象从来就跟统治者无缘, 中国2000年封建社会中我所知道的唯一一名明确拥有"宰相"头衔的胡姓人士, 只有胡广一人, 并且是归姓胡氏, 而不是妫姓胡氏的后人.

其他可能美术界有几个名人, 但都不是最"抢眼", 让其他姓族一听就肃然起敬的领域.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   --------82版姓氏人口统计结果(网上流传最多的也是这个已经过时的老版本)
王李张刘陈杨周黄赵吴孙徐林胡朱郭梁马高何..--------92版姓氏人口统计结果
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朱马胡郭林何高梁..--------真正的最新姓氏人口统计结果

请核对一下, 这几次结果中每次排在胡姓之前的所有姓氏中, 2000年来没有建过朝代的姓氏有没有达到1个或者更多? 我的答案是一个也没有. 除了"王"氏, 本身就很多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的后裔, 其他都或大或小在这2000中建立过政权. 我们胡姓做过的最高级别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外戚. 2000年总共产生皇帝0位. 宰相1位.

我不是来批判的, 我是希望能有人给出一个理由, 并且反思. 因为我本人也姓胡, 而且写了这么大篇幅, 希望大家包括斑竹能理解我这种心情, 这个论坛基本上都是本家人在访问, 即使批判一下也不显得丢脸.

Posted: 2006-08-26 21:01 | IP:211.90.227.104 | From: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 [楼 主]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06-08
所以我认为,既然我们是一家人,为什么大家不搞一次大动员,大家一起讨论,共商大计
版主认为怎样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06-09
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教育我们胡姓的子孙后代,搞一套更适合的教育系统,通过家长的首先教育,让子女更优秀
像我的父亲对我从小的教育十分看重的,并且对我终身受益
像犹太人就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民族,这也是他们作为一个优秀民族的原因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将教育理念传到每一个胡姓村子,胡姓家庭,让大家都重视教育,并且永远保持下去,既然大家都有家谱那就是一家人,岂不是也不难的一件事,版主认为怎么样
然后建立一个“胡家教育平台”的网站,向所有胡家人传授经验与知识
像我有亲人就是搞教育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