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474阅读
  • 3回复

(胡氏)慎怡堂兴衰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8-10-15
原载胡海《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

一,慎怡堂先人
    四川自贡自流井,盐业世家胡元海,字清宇(1808—1888),江西吉安(庐陵)雍高坪(永高坪)人,是霸公九世忠简公后裔.父亲礼纬,家贫,清朝嘉庆年间,随族人胡仕云,来到自流井,给人当伙房。稍有积蓄,娶吴姓女为妻,生子女各一.不久礼纬去世,吴氏无力抚养子女,改嫁白花场陈家,其子胡元海孤苦无依,由胡仕云带回原籍永高坪,准备报给其亲族为养子,亲族不要,由胡仕云抚养.元海自小生活在贫困中,使他知道人生艰难,立志成家立业.长大成人后,在亲友的帮助下,买些棉布自己肩挑到自流井赶场出卖.逐渐积得资金后,买屋挂牌元和店,扩大布业经营。
    元海娶双石铺大饭店王老板女儿为妻.老板女儿贤惠能干,勤俭节约,夫妻同心合力,认真刻苦经营.他们从顾客实惠出发,恪守信用,着重质量,创作一套经营方式:一是卖缩水布,即卖之前先棚帛布进行缩水再卖.二是买浆布,即把缩水布用米浆浆次,晾干再卖,保持布疋色泽.三是卖长尺布,即每尺布要长多一分.由此农民买布多到原和店,原和店生意兴隆,资金渐多,便从布业扩大到盐业.
    清道光末期(1840--1851),元海从布业分出一部分资金,与人合伙经营盐业,获大利.道光三十年(1850),以铜钱八千串,买下贡井大白山寨子岭,水田坡地收租八十余担,其余荒地河蹁,开凿水火盐井,修建一正两横房屋,把家迁到这里总管盐业.经营方法:一是独资经营,不与他人合伙,以免一井成功,井伙都成富有, 一旦水火消失,不但井成废圩,且股伙纠纷不已。二是以井创井扩大基业,即甲井盈余用作乙井开凿资金,成功则利上加利,失败扰等于甲井没获利,既不蚀老本,有能开创新业。元海还先在自己地上开凿卤井,由于所凿盐井多是黄卤,不但卤咸质佳,而且有是浅井,投资小,见效快,产量大,因此获得优厚利润.
    在元海经营时期,已凿成见龙井,元龙井,临江井,双龙井,知坛井,都是黄卤,又有瓦斯灶三十口,祖谷二千担,活动资金白银数万两,由富户成为贡井三巨富之一.
    元海既是布业起家,更是勤俭起家,他与妻子王氏,为了使家业发达,维持久远,一贯是勤俭节约,并以勤俭教育勉励子孙后代.元海从赶场卖布开始,每天总是自带一个饭团,一个咸蛋过一顿,从不多花一分钱.特别是其妻王氏,更是勤俭惜财.一年饭锅烂了,舍不得换新的,一口半边锅用了很长时间。当她晚年虽有家财万贯,丰衣足食,仍然一样坚持勤俭节约,活到八十二岁.死后,仍从她房里捡出补巴衣裤及补巴破旧布片,就装了半箩.她常说:睡觉时衣服与席子摩擦容易破损,睡觉时要改穿补巴衣服.元海夫妻家财积得富甲一方, 就是又勤又俭结果.勤劳创业,节约聚财,薄己厚人,不贪为宝,这就是元海全家信条家训.

二,慎怡堂兴起  
    胡元海长子承均,字勉斋,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2),曾应童子试不单,十三岁随父学习经营家业深得经营之道.至勉斋主持家政时,又值川盐济楚(时值大平天国革命,清廷允许川盐运往包括湖北湖南在内六省250多县销售.)勉斋一方面极力淘凿父亲创下旧井,另一方面积极开凿新井,扩大瓦斯和卤水来源.同时乘川盐济楚机会,大力发展外运业务,在自流井,重庆,宜昌,沙市开办盐铺,加强掌握盐行信息.
    当时盐铺运盐两种类型:一是自产自运,二是买盐自运.勉斋自产花盐不多,主要靠向其他瓦斯灶户收买.他注重厂、岸盐业行情,及销区用外季节,如二三月莱盐,五六月酱盐,十冬月肉盐为畅销季节,盐价随季节用盐多少而涨落.还根据行情决定运盐方式,灵活运用“撑庄”,“望江”,“起堆”等各种方式.“撑庄”即别人向灶户买了盐,不愿运出,而我接买过来运出,或别人运至半途,不愿到岸,或已到岸,因盐滞销不愿久待,我则议价买入.“望江”即所运之盐还在半途,而场岸盐价获知陡峭,不待到岸提前出售.“起堆”即盐已到岸而盐市疲滞,就上岸起堆,待价而售.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式最恰当,取决于信息之灵通.为了加强信息灵通,除原有自流井,重庆,宜昌、沙市外盐之外,又在嘉定(乐山)增设白腊行,增强网络信息力度.由此情况明,每算必中,时人称之“盐场葛亮”.
    勉斋为了更多自产花盐(粒盐),积极凿成丰域井,正龙井,恩城井、封成井之后,又积极开凿域川井,德余井.至勉斋逝世时,盐卤火井增至六口,瓦斯灶58口,推卤水牛五百多头,运盐资金及现金达白银三十余万两,租谷每年五千余担,家业迅速发展,财富猛增.勉斋所靠,除地利,即前述地质优越,井浅卤佳,及天时,即川盐济楚机会之外,更靠人和即家内,家外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勉斋严格遵循父母薄己厚人,不贪为宝,勤俭持家的家训家教,团结两个弟弟,孝友待人。对诚实协助父母创业三位姐夫,江西同乡雷、钟、王优其待遇,诚信相照.对凿井工人,耕田佃户,按父亲时规定优其奖励,并以兄弟称呼,从不大声呵斥.对有事上门者,热情接待,有求必应.对家庭内部,严于律己,常说:“吃饭,只要吃得饱,何必要四盘四盏.穿衣,只要穿得暖,何必计较新旧.大亏当前,小心设法避开;小亏无伤大体,切莫吵闹急躁,悄悄吃了就是”.在日记中还写道:“不贪为宝,吃亏是福”.待人处世,与人无争,逆来顺受.一次,观音滩罗家,无端将胡家四只盐水船撑走.雷姐夫忿忿地说:“罗家这样横蛮无理,今后河里我们还敢停船吗?文斗武斗我们都要陪他!”勉斋却说:“不要急躁,他们安心寻我生事,若马上与他争论,是坠入他的诡计.我们冷静处之,必有好处.事隔两月后,罗家自动派人来说,他家船工误撑走了你胡家的船.勉斋叫雷姐夫谦和地回答他说:“我们实不见了盐水船,恐怕不是你们撑走那船,等我们查清再说.’致使罗家更为后悔,于端午日具备礼物,连同原船四只,一并送还,并致歉意.乡间邻里纷争,每得勉斋说话而纷争平息,因此博得乡人“忠厚谦和”颂誉.
    时俗所趋,发财人都是买田做屋,勉斋于同治四年(1865),兴建大山新房,次年又增建下厅财门、仓屋,茁房.宅内分抱厅,横堂屋,上学堂,下学堂、上厨房、下厨房、总柜房、管事房,男花厅、女花厅,于同治六年(1876)落成,取名慎怡堂.着大型排场建筑群,开始给子孙引育奢华种子.

三,慎怡堂极盛
    胡勉斋死后,由次子念祖,字汝修(1861—1928),主持慎怡堂,时为三十岁,亲友都顾虑他不能胜任,家业从此而止.然而汝修秉承薄己厚人,不贪为宝,孝友持家家训,立志振兴世业.首先,团结家族,倡议决不分家;即使日后分家,亦不按父辈三分房,而按祖辈兄弟五分房均分.其次,团结亲朋故友,原有班子不轻易变动,选贤任能,优其待遇.其三,先人有效管理制度和方法,充分发扬,随社会发展、情况变化顺时改良.
    为了发展企业,汝修把资金重点放在开凿火井,以利煎烧;深凿黑卤井,以利咸量加重.因此大力培植凿井工人,改进凿井工具.在丰域井增设红炉练铁,制造凿井工具,由富有经验,善于思考,深研业务的胡竹均专司其事,并集中各井管事主要人员,学习交流经验.不久德余井,域川井相继凿成,且卤丰咸重.光绪二十八年(1902),继成井火井深凿成功,火圈达到二百零二口,创贡井地区火井出火最高记录.不久,宜春井又出火圈百口以上,使全部火圈增至五百口.总计汝修经营时期,独资新办黄黑卤井、火井十口,另接办他人废井,深凿成功有五口,占股权50%,超过他父祖两代规模.
    川盐济楚路程远,原来盐质稍差,流失大,影响利润,汝修又着重提高盐的质量.  自继成井火井深凿成功后,就研究提高盐质办法:煎外卤水,由黄黑卤混合使用,黑卤占80%,黄卤占20%,开始不盖锅盖,让卤水烧干成粉(渣外),铲起再配卤下锅烧沸,掺入豆浆,提净渣滓,然后将渣盐(花盐),装入竹篾包后,用沸盐水淋透,务使蛆巴尽去,达到色质俱佳.既减少途中流失,运至楚岸,又大受欢迎.
    为了有利山区销售,汝修又研制优质巴盐(锅巴盐),便于背子背运,仁(怀),綦(讧),涪(陵)。万(县)四大边岸,山路崎岖,当地居民习惯食用巴盐,  当时自贡东西两场多用煤炭烧制巴盐,因火力不均,盐块坚松不一.汝修利用继成井瓦斯气旺,火力均匀,煎制巴盐,不但色泽极好,而且质体坚硬.既便于山区背行,又适应当地居民习惯—锅里沸水拖滚盐块加味,极受欢迎.此后贡井外场,凡瓦斯旺盛,都仿效慎怡堂做法,形成东(自流井)花、西(贡井)巴局面.
    汝修把慎怡堂推向了极盛时期(1893--1911),这时独资,合资经营卤气井,达二十六口,火圈,盐锅五百口,井灶直接间接雇工千余人,推卤水牛六百多头,骡马百匹,盐铺远及重庆,宜昌。沙市,每年盈利白银十二万两,拥有流动资金白银二十余万两(白银100两折合银圆140.8元,合计银圆三十余万元),总计盐业资产白银近百万两.另外尚有佃户一百七十余家,每年收租谷七千六百余担.在成都还承顶福元典当铺,固定当本白银十万两,生意兴隆时可增至二十万两架本(即可当二十万两银子东西).在嘉定还设有白蜡行,贡井富户无可与之相比.

四,慎怡堂衰落
    慎怡堂经济上拥资巨万,而在追求名誉,买官捐爵,物质享受。亦是贡井首屈一指.从勉斋开始,每年腊月,以白米百余担,铜钱千余串,灾荒时年加大数量,以赈济贫民,持续四五十年.修路,从威远至简阳官道,从贡井至陈家场,从舒家坳至双石铺等大路.设痘局,为儿童免费种牛痘.设医馆,为贫苦病人免费治病.清廷钦赐“乐善好施”匾额.四川筹赈局颁赠“功在桑梓”匾额.
    汝修嫌父亲老屋不够华丽,将原建仓屋移于宅右,改建四重堂正屋,添修前后花厅。水榭,花园,宅右添修五开间戏楼,九开间里外间总柜房一院,宅左利用灌田上下水池,高树茂林,仿照“红楼梦’大观园法式,修建祖祠一院,名曰崇安堂.占地两万平方公尺建筑群,依山临水,亭台楼阁,水榭云廊,草坪藤架,溪桥荷湖,戏楼书屋,无一不备,成了当时四川省大小官员文人墨客的聚会场所.名士王廉甫赞荷湖诗云:“万朵红莲一鉴铺,花光水色并华予.问谁涤得氛埃净,澄尽清流是此湖.”从此诗可见他们对这家盐商巨富倾倒之一斑.
    汝修成了巨富,力图由士绅而入仕途,亦商亦官,以显富贵之家.家内,一改其父重商轻学,而不惜年薪五六百两,甚至千两白银,聘请科举中秀才,廪贡。举人、进士近二十人,教本家二十余弟子.家外广交士林显贵,买官捐爵,成都“五老七贤”,四川“竹林七子”都是其家贵宾常客,其中赵熙最密.借赵熙之力,汝修捐得分部郎中,树良捐得盐枧举,孝先等四人捐得内部主事,星云等三人捐得九品京监.宣统元年(1909),孝先,铁华,师仲兄弟三人,随赵熙进京,俱嫌官小,孝先加捐签分农工商部主事,铁华签分民政部主事,师仲签分大理院推事,汝修没进京,请得三代资政大夫封诰,官宦满门,俨然封建世家.当时捐官,有级别定数款项,仅孝先加捐签分农工商部主事一项,就达白银七千两,全部耗资之巨,可想而知.
    汝修兄弟子侄捐官后计划是:盐业及田庄收入,不再用于开凿新井,增买土地,而用于捐官及维持现有场面.如此,以钱买官,以官保产,似是一举两得,世代相传美好矣!殊不知,企业积累不再用于扩大再生产,子弟沉醉于官,生活十分靡烂,收入再多,亦难填奢侈之壑.如孝先兄弟三人,进京三年,就耗去白银达十万两,回乡为叔母七十岁生日,又以京官格调祝寿,耗去万余两白银,真是挥金如土.
    汝修退休,由孝先主持家政.孝先名达章(1876--1948),为崇之长子,娶颜氏生子女各六人.其父崇之夫妻都有鸦片嗜好,而孝先夫妇对鸦片嗜好更甚.既不善于经营,又私心很重,承销英商洋锭,因用人不当,亏空白银一万数千两,后用共有财产私凿达原井,耗去白银万余两,竟成废圩,毫无收入.乘自己掌权之际,为四个儿子早办婚事.有依京官格调花轿务要新奇;绣榻雕篆,极尽美观;衣裙盈箱满箧,花冠明珠夺目。为办婚事,专从江西景德镇购回磁碗就达四十余桌.其他绫罗细软,珠玉玩艺,可供一店销售.
    孝先一家成年者近二十人,嗜吸鸦片烟毒占百分之八十.吸烟器具华美:烟枪,有象牙枪,虾须枪。玳瑁枪、鳅骨枪等;枪座,有苏白铜座,白银座,黄金座、玉石头底座等,上嵌入宝;烟斗,有梅生斗,麝香斗、张六斗,玉浆斗等;烟盘,有鱼骨盘,紫檀盘,景泰兰盘,苏白铜盘等;烟灯,有古鸡罩灯、红毛灯等;鸦片烟,有宫烟,洋参烟、漂烟。南土烟,野西土烟、川土烟等.仅购买烟具耗资就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家财产.
    由于孝先腐败,子弟也无心向学,垫师竟成他们吸烟室中谈友.亲旧故人,离心涣散,一家骨肉也互相猜疑,分崩离析.至孝先死时,既是两手空空,无以为葬,其裹尸寿衣,都是向寿衣店赊帐而来.

五,慎怡堂荧火再现
    秉章字少权,生于1898年,为汝修第三子,比孝先小二十二岁.孝先主持慎怡堂家政时,少权尚在塾师受教育.读书论世,使他眼见慎怡堂有的亲人,挥金如土,腐化堕落,而有所警觉,决心向上,追求进步.时人赵熙对他深有影响.赵熙(1867—1948)光绪进士,历官清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协修、纂修.后转官御史,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忠于职守,勇于直言.少权极为敬重:交往密切,常一住数月,旅游参观,书词相勉:“读书识理,当为世用”,教育尤深,使权更加努自爱,认识人生价值,当为世用,有益于社会之真理正道,而非吃喝玩乐,与草木同朽.秉持高尚情操,做当为世用人.汝修死后,赵熙对少权尤为关照,书词赠少权:“善继善述,振兴家业”.少权为之更加坚定,奋志自为.赵熙与马寅初,沈尹默,吴稚辉、于右任、章士钊交厚.财政部,盐务总局,川康盐管局的许多高级官员皆敬重赵熙,赵熙门下名人向楚,周善培,江庸等成都“五老七贤”,他们之间每有聚会,少权常在坐,盐商推举代表,或南京请愿,或重庆陈情,都有少权参加.抗战期间,凡从重庆来自贡视察参观的显要名人,如林森,吕赵、刘纪文,冯玉详、范旭东、侯德榜,张笃伦等,由盐务局官员陪同游慎怡堂园林,都由少权作东道主.因此少权当时颇有影响,曾任贡井上丘镇长,贡井盐商联办主任,贡井盐商驻南京代表,舒平乡乡民代表主席,1947年被选为自贡市参议员.1936年做团镇时,政绩卓然,贡井民众为之马路立石碑,上刻政绩和“功在桑梓”四个大宇.解放后被选为自贡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自贡市政协聘为文史委员.其子昭曦历任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长、川大研究生部主任、川大图书馆长、历史系教授,川大人文社会科学院长,是著名宋史学专家.其侄昭奎,从事音乐教学四十多年.昭林历任专业歌舞团声乐教师.从元海始家至振字辈七代人口达四百人,在各行各业,积极开拓进取,繁荣昌盛.
[ 此贴被南山在2008-10-15 09:5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10-15
以下摘自:
http://www.bscul.com/BOYIX/ChannelBOYIX/bashu/search/open.asp.aspx?id=10277

    胡昭曦,1933年2月生,四川省自贡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进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学习(五年制),1961年毕业后留系任教。现为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他是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带头人、也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四川大学古籍所副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图书 馆馆长、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现任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所顾问、 四川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足石刻艺术研究会副理事、中国宋史学会副会长等。
    胡先生治学严谨,造诣精深,成果丰硕,已出版专蓍17部,代表作有《张献忠屠蜀考辨》、《四川古史考察札记》、《王小波李顺起 义考述》、《宋代蜀学研究》、《宋蒙(元)关系史》等,并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哲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四川省人民政府1984、1990、1994、1999年分颁发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两次)。他先后承担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宋蒙(元)关系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宋代的家族与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四川书院史》、四川省教委四川省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四川省高校图书馆馆藏西南少数民族文献(49年以前)》。胡昭曦先生在研究中有一个特别可贵之处,就是十分重视实地考察这一优良的治史传统。他走访了四川境内近五十人市县,收集了大量实地调查的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这在当前的学术界是不多见的。

南山
我和胡昭曦先生通过一次电话。因为我族的字派名中也有“昭”字辈,故冒昧打电话询到胡老师家中询问。胡老师告诉我,他们是从江西吉安(庐陵)迁过来的一支,老家在自贡,和我们不是一支。看了胡海《大通考》,才知道胡昭曦先生原来是自贡慎怡堂的后人,著名宋史研究学者。他也关心过胡海编写《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还为此书写了评语:

《大通考》评议表二
http://www.hszqw.com.cn/bencandy.php?fid=16&id=443

本书是我国胡氏族系谱牒研究的一部力作。笔者有幸承赠此书,拜读之后,收获良多,作为胡姓族人尤受教育。作者金胜宗亲以年逾花甲之龄,历时十四载,独资独力完成此一洋洋150多万字的巨著,敬业奉献,可钦可敬!初步拜读,感到最突出有两方面:

第一、研究方法科学。作为历史学科的谱牒学,基础在于资料,而我国谱牒学研究基础薄弱。作者坚持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科学方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访全国18个省、行程4万余个里、历时14年,不仅遍查文献,还深入族人居地乃至家庭,以访问、实地考察、手抄、复印等方式方法,获得大量资料(“手抄六市斤,3330篇、复印二十一市斤、11320篇”)和实地感受,从而使本书立于扎实的资料基础之上。

第二、学术研究性突出。作者对谱牒学基础理论和知识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并以此指导本书的撰写,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书中多处出现的“按语”、“考证”、“考评”等,都是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其中不少是胡氏族谱研究的创新之见,这从作者所撰《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十大成果提要》(第10页)可知。而且,作者重视学术讨论,有的初稿写成之后,曾分别征求有关学者或族人的意见,以使已说更臻完善,可以说,本书在学术研究上是突出的。

本书尚存一些尚待商榷之处和少数不足。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资料性和学术性都较强的力作,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作者在胡氏谱牒研究上的奉献是卓著的。

        胡昭曦 (教授)
        2005年3月24日

胡海注: 胡昭曦教授曾任川大图书馆长,人文社会科学院长,博士生导师。

南山 2008.10.15
[ 此贴被南山在2008-10-15 09:4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10-15
感谢!!!!胡氏宗亲网让我对胡氏家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为自己是一个胡姓后人而感到自豪,但是我一直在努力查找我的祖先是在何地的,却一直都没查到线索,我只听老人说过好象原来是从湖广填四川的时候来的重庆,我爷爷是宗字辈的,我爸爸是才字辈的,我是学字辈的,我儿子是明字辈的,我孙子是贤字辈的,而且我有一个伯父在解放前后的时候逃到台湾去了一直都没有取得联系,因为我们家的族谱在战争的时候丢失了,家里的其他走散的家人也没有再找到了,希望哪位胡姓朋友有和我们家一样的辈分排名或知道的都与我联系提供一下线索,本人在此感谢不已!本人联系QQ290871174 请注明是胡姓家族的 电话:023-48009810
我是重庆的,叫胡成华.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10-15
故事小趣;有一日偶听家族老人讲起一故事,胡氏和令狐氏本是一家,但是后来为何会分为两个姓呢?故事发生在唐朝初年,一胡氏大户娶了八门太太,最后却又与一俾女有染,生下一个男孩,但是在当时,大户人家的主人不能娶一个俾女为妾,更不能给孩子取叫姓胡,所以就给男孩取叫令狐姓,与胡姓谐音,故事由来........呵呵
我是重庆的,叫胡成华.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