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福建广东海南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南山 2006-07-18 23:03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

  福建长汀朱紫胡氏宗亲理事会筹备组启事

吾族自始祖白石公三迁定居闽汀州城西朱紫坊迄今九百余年矣。九世祖樛庵公为广后嗣计,娶两房生了七个儿子,后代称其为七房公,目前其子孙均为七大房之后人,初步估计有数万之众。今年春分祭祖后,族人代表聚会长汀西山下,共商吾族宗亲理事会成立事宜。为敬宗收族,调查疏理宗亲现状,特广告海内外长汀朱紫胡氏后裔,尽快与我们取得联系,联系电邮:hxy123@gmail.com QQ:114412749

附长汀朱紫胡氏世祖(始祖至九世祖)名讳:

唐昭宗乾宁间,有裔孙某以进士官江西,遭乱去官隐于宁都,即白石公之曾祖也。公以宋英宗治平三年由宁都迁汀郡宁化石壁村,神宗熙宁八年徙居长汀白石乡,元丰六年卜筑城西朱紫坊,三迁而后安宅焉。

始祖 彭公 字延年号白石 子一 泰来
二世 泰来 字宗易 子一 坚
三世 坚 字达材号紫坊 子四 应孙,应祐,应高,应龙
四世 应佑 字顺仲号朱峰 子二 文贵,文寿
五世 文贵 字宝天号白云 子一 添祥
六世 添祥 字恒吉号修轩 子一 原祖
七世 原祖 字本宗号木斋 子二 灏,显
八世 灏 字清和 子一 伦
九世 伦 字秉彝号樛庵 子七 经,永澜,永深,永渊,永洪,永源,永淳
以后七大房另详福建长汀光绪二十一年胡氏宗谱,亦可电邮索取。

胡国生 2006-07-20 21:59
我是长汀胡氏第26世,我叫胡国生,字辈:开。我还有个弟弟,名叫:胡佛保。我爷爷叫胡师寿,生有两个儿子,我的大伯:胡茂南和我爸-胡茂椿,我大伯家,还有个儿子叫,胡国伟。我想知道,我的世系图,不知道南山叔公,能不能帮我的世系图列下,谢谢!

南山 2006-07-21 08:35
09 伦(字秉彝,号樛庵) 七房公生七个儿子

以下是大二房中你这一支脉:
     
10世 永澜(字致远,号观斋)      
11世 一本(字立甫,号务吾)      
12世 毂(字希畅,号推所82S004)      
13世 汝根(字培卿,号春阳82S008)      
14世 孔忠(字维尽,号赤寰82S015)      
15世 陞(字觐如,号旸谷82S024)      
16世 士鋡(字公健,号璞山82S043)    
17世 大任(字腾似,号山翠82S072)      
18世 廷笏(字丞中,号翠庭82Z008)      
19世 星瑞(字奎书82Z061)      
20世 式邦(字文玉82XS010)      
21世 容兰(82XS086)      
22世 品发(容宽子出继容兰82XX012)      
23世 其富(光绪21年,82XX061)      
24世 师寿
25世 茂椿
26世 国生

以上世系,仅供参考。欢迎长汀朱紫胡氏后人与我联系查找资料。

南山   QQ:114412749   E-mail:hxy123@sbc-mcc.com

胡国生 2006-07-22 10:24
谢谢

胡国生 2006-07-23 13:03
名叫:胡九长(师字辈)他的父亲就胡其鑫,大伯叫胡其忠,他有三兄弟,大哥叫胡师栋,二哥叫:胡师梁,大哥家有2个儿子,分别是:胡金荣,胡文华,养女:彭秀英。二哥家:两个女儿:胡水莲,胡小丽,他家有两个女儿:胡钰文。胡璐璐。

胡国生 2006-07-31 22:42
希望我们宗亲能尽快与我们联系,QQ:41613855

胡师栋 2007-07-26 17:27
致家:南山叔、国生兄:
  本人叫胡师栋,是长汀县西山下胡氏后人。我爷爷叫胡露光,我爸爸叫胡其新,我很小时候记得老宅是在长汀西门街的席稿坪胡宅,我妈就是在隔壁的余氏之女名叫淑贞。 解放后我爸爸在工商联工作,爸爸爱好字画和围棋。我爸有兄弟三人。我有兄弟姐妹八人,四兄弟、四姐妹,现都在外地工作和居住。我现在深圳工作。
  我大伯有一子叫胡师安,以前在长汀纺织厂工作。后死于宅居地纠纷。
  我的QQ是:357577200 电子邮箱是hsd1958@163.com,请各位长辈或兄弟给我发邮件联系。

南山 2007-07-26 19:00
致师栋宗亲:
    很高兴又有一位长汀朱紫(汀西)胡氏宗亲在这里相会。刚才我看见你加入进来时就想询问你是否长汀胡氏。因为你我都是长汀朱紫胡氏第二十四世,“师”字辈。看来您对我们的辈份还不是很清楚,我们同辈,国生是二十六世。还有一位炜芝是二十五世,他也经常来这里。我们有一个长汀朱紫胡氏QQ群:25183758 国生是群主。这几年春分我都要回长汀古城祭祖,认识了许多长汀宗亲。西山下的大五房胡其月老人经常和我通信联系,还认识做石材的胡水平,我不知道你是哪一房的,西山下大五房居多,师字辈的不少。我的情况你可以参看拙文:《长汀朱紫胡氏后裔寻根回顾》http://www.hszqw.com.cn/bencandy.php?fid=15&id=492    ,能在网上相识真是太高兴了。南山(先远)2007.07.26

胡师栋 2007-07-27 10:54
先远兄:
  十分高兴你迅即回复,我不知道我是那一房的,我父亲去世得早,小时侯听我母亲说我们的字辈是品、其、师、海,前面的和后来的字辈我不记得了,我很小时候记得老宅是在长汀西门街的蓆稿坪,是个九井十八厅的大宅,我妈就是在隔壁的余氏(也是大家族)之女名叫淑贞。我家兄弟姐妹八个都是按“师”字辈取名,我们兄弟四个的孩子也都按“海”字辈来取名的。我也要加如QQ群!有空时我给你发邮件吧!我们可以发邮件联系!
祝安康!
  师栋

胡恩光 2007-07-28 23:18
[s:1]

胡呈呈 2007-10-20 23:40
广东肇庆高要市金利镇白塔村(旧称雁塔村)的胡氏永淳组等~~字号有 宏~~等我只记得这一点了,不知与你处的胡氏是否一脉?请指教。(hucsheng@126.com)

南山 2008-04-24 22:29
今晚上海在琏兄来我家,谈及近日他将再返长汀,寻找先祖在长汀的踪迹,大有时不我待之感。联想到上面师栋兄长汀寻亲的事例不无遗憾,老一代的人已经渐渐离世,子孙后代不知其曾祖、祖父名讳,血脉宗亲之情就此中断的情况已经屡屡发生。再下去就如古谱上所说的宗亲成“陌路之人”,“秦越之憾”都将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聚居此地九百余年,后代分迁各地,不可胜数。然而目前苦于机构不健全,宗亲心涣散,一年内除春分祭祖短暂相聚外,平日里几乎没有来往。族谱从光绪二十一年后再也没有重修过。我们这些身居外地的朱紫(汀西)胡氏后裔子孙为此忧心忡忡。希望家乡宗亲能够学习国内其他胡氏支派的经验,尽快行动起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趁老一辈人还在世时,抓紧做好资料调查工作。否则势必后悔莫及。

我计划近日将把我们这一支的族源族居情况整理出来,陆续上网,希望我们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的后人,相会于宗亲网,同商族务之事,共叙宗亲之情。也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年轻人关心关注,多了解一些祖辈的情况,积极投身于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中来。

南山
2008.04.24

南山 2008-04-24 22:36
zailian:

寻祖籍福建长汀胡观濂、观河、观洛、观浩和胡印顺的后代。
你认识的周围朋友里有姓胡氏的吗?不妨告诉他们看看此帖。

年轻人你不妨回去问一下你的父亲,了解一下你的祖父、曾祖父或高祖父等里是否有以下人:胡鑑(号衡斋)、胡钦(号德斋)、胡观河、胡观濂、胡观洛和胡印顺或者是胡鑾(号和斋)、胡观浩的!如果你认定自己祖籍是来自福建长汀,但是不清楚祖上的情况,你不妨问清楚父亲、祖父、曾祖父的、甚至高祖的姓名发信告诉我,我将会帮你查。

  我是福建长汀朱紫胡氏二十四世裔孙在琏。我父亲1903年生,在七岁多时,曾祖父胡钦(号德斋)和祖父胡观潮前后一个多月里分别染疾去世,父亲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从江西南昌心远中学毕业来到上海复旦求学,由于兵荒马乱很早就与其他同宗亲戚失去联系。近期我们寻根问祖,驱车从上海到福建长汀老家,在长汀朱紫胡氏的后代可能有几万人。可惜的是十九世祖赞元公的后代,我们是相隔将近120年第一支回家乡寻根问祖的,难道他们祖上早年都走出长汀,后代都在外面落根没有回去过?
我真心希望他们的后代能看见这个帖子。望有线索的朋友、亲友能与我联系,非常感谢!

我胡在琏,生上海长上海现在上海工作,邮箱: zailian_hu@hotmail.com;
zailian@vip.citiz.net ;手机:13386085601。

注:胡鑑(号衡斋):清朝末年长期在广东新安、海阳、顺德、万州、阳山、翁源、永安、番禺和南海等多处做官,胡观河、胡观濂是其儿子,胡印顺是其孙子;曾作旧注本《沧浪诗话注》。胡钦(号德斋)是其弟弟。

胡钦(号德斋):清朝末年长期在江西多处做官,胡观洛、胡观潮是其儿子。
胡观浩生在广东,长在南昌。

根据以上几个情况的判断,我们认为他们的部分后代在广东、江西可能很大。

南山 2008-05-22 16:11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8-05-16 21:31:08 ]
[上一篇] [下一篇]

感谢台湾嘉义胡兴中宗亲赐稿,胡氏宗亲网发表。

    2004年是母亲逝世廿五周年,明年(2005年)是父亲逝世廿五周年,父亲在去世前曾交待将他的著作集结出版,回首往事,恍若昨日。廿五年了,著作出版不能再拖了,于是打算编辑一本纪念性的文集,涵盖父亲的著作外,兼有思亲寻根的用意,一则缅怀父母亲之生养恩情,二则让海峡两岸的兄弟姐妹,并下一代,对父祖有更深切的了解。父母亲均系福建长汀人,为采集适当的相片,乃动念走一趟长汀,寻访他们昔日生活、求学的足迹,让父母亲口中的古老山城,在眼前鲜活起来。

    在厦门高崎机场,发哥与我凭借着十几年前的照片印象,虽然目光已相对,在第一时间却不敢相认,待确定身份后,彼此脱口而出的竟是「你老了不少」,时光催人老还真是大自然的铁律。

    逸侄在厦门工作多年,熟门熟路,很快地就带着发哥与我到了厦门大学,与事先约定拜访的朱双一教授及郑启五教授见面。朱、郑两位教授原与我素不相识,却在多次的电邮中无私地提供若干长汀厦大的数据,他们对长汀厦大的人事物做了不少研究,对我长汀寻根协助甚大。郑教授且在宏文『夜访大成殿』中自称准长汀之子,其令堂陈兆璋教授还与父亲有厦大同学与福高同事之谊。在厦大台湾研究院彼此初次见面,话题围绕着长汀厦大,彷佛昔日老友般,其实我们是厦大校友的第二代。郑教授带来了几本书送我,并说,我所询问的长汀厦大的问题,在书中都可找到答案,他的热情真使人感动。

    爱姐一家离汀迁龙岩近廿年,故在往长汀的行程中顺便约其一家人餐叙,爱姐虽已去世,姐夫及四个子女各家均全员出席,来认我这个年轻的舅舅,甚至是舅公。坳不过他们的诚意相邀,餐后又去姐夫家及外甥家小坐,这时兰溪美姐的电话也到了,她知道我此次长汀寻根负有采集的任务,坚邀下次一定要去上海杭州走走。龙岩短短的三小时,见到了从未谋面的亲人,却有太多事情无法一一说清,只有留待以后再找机会。

    龙岩往长汀是由晓侄来接,此路段正整修中,发哥与我乘坐小车走走停停花了三个半小时,晚上七点终于抵达长汀,开始接触到了父母亲昔日的生活环境。

    小湖塘,从小听惯与看惯的地名,原来是萧屋塘,长汀话念起来的确不易分辨。塘在哪儿?是水塘吗?不,原来萧屋塘是条巷子。胡家老屋父亲幼年时与祖母的住房,稍长念书、结婚、生子女的厢房,祖母生前的房间,厅堂的一个角落,一张黑亮的古老圆桌,这些显然留有父亲大量足迹的地方,在发哥的引导说明下,我拍下了相片。发哥的文章『在我记忆中的父亲』,生动描绘了将近六十年前父亲走进这座厅堂的情形,就着眼前的景物,我彷佛探入时光隧道却隐身在侧,看见父亲走进门来抱起发哥,也看到学生时代的母亲在厅堂桌上向父亲请教功课的情景。他们的历史此刻不再遥不可及,我正站在历史的发生地。

    五通庙背,也是从小听惯的地名,是章家老宅的所在,现在是民主巷。五通庙在哪儿?绕到隔巷,果然有个还像庙的样子的房子,章家老宅的确在五通庙背。老宅与对面的章家祠堂据发哥说,与其少年时代所见相同,没有太大改变,汀哥住在老宅中也说的确没有改建过,我前前后后照了许多相片,特别把母亲住过的房间及章家祠堂神龛拍下来,这些地方想必留有母亲年轻时的足迹。在汀哥家中厅堂一眼就看到外公外婆的照片,那就是我幼年时父母亲讲汀城故事当中的主人翁啊,故事发生在七十年前,而今我伫立在他们相片前,感觉那些故事就在眼前一幕幕重演,门外马弁立正敬礼声在耳边响起。

    在长汀古老街区里,像胡家章家老宅一样的屋子,到处都有,没有改建的除了还有昔日大家宅第的气势外,大都显得破旧不堪,甚至倾圮,改建为水泥砖墙的则在弯曲的老街小巷中显得有点突兀,古老街区维护与现代城市建设仍是挥之不去的难题。

    在北山东麓老古井附近寻寻觅觅时,福音医院维护单位的主管很热心地引导我们参观傅连暲医师展厅,并且肯定地指出乐育小学旧址就在福音医院后面。是了,母亲就读的乐育小学是由教会所办,与福音医院相邻是合理的,现在只剩下校门保留原样,门前石阶梯已改为水泥阶梯了。除了章家老宅外,乐育小学应是长汀所能找到的母亲最久远的足迹了,一番寻觅后的获得,有如获至宝的欣喜。

    第二中心小学,母亲高中毕业后任教一学期的地方,晓侄的妻子回娘家向长辈一问就有了正确现址,是现在的东区小学,景物已全非,只有地点确定。母亲学经历中的地理名词,乐育小学与第二中心小学,我今天居然站在校门口,想象着母亲留着学生发式或梳着两条长辫子走进学校,颇感不可思议。

    父亲高中一年级念完,奉令停学一年下乡办理民众教育所服务的雁湖国民学校,原先也以为是地理名词,找到的机会渺茫,雁湖甚至不是村,连地理名词也不是,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发哥先打听了一下大致在往古城的方向,一路上贵人相助,过了七里村转往光明村,以为光明小学即是,村民说,光明小学是更乡下的老学校搬迁出来的。往更乡下走,终于在落日余晖下,看到了非常破旧的木屋,厅堂墙上残留着规劝学生勤读书的繁体字标语,两侧厢房充作教室,木屋外小小的院落侧边还有一个半倾木门,门外电线杆上有「岸湖」二字,附近绿野平畴,山丘环绕,典型的农家十多户沿着乡路散居。领路的丘先生说,此屋已有百年了,他父亲八十多岁了,曾在此教过书,这附近没有其它的学校了。所以,找寻方向若没错的话,这半倾木门应就是雁湖国民学校的校门。父亲六十五年前居住在如此偏远的乡间,如今发哥、晓侄、孟元外侄孙、及我四人追寻父亲昔日足迹,一路竟如此顺利,相信父亲正在冥冥中引导着我们,要我们陪伴着他重访雁湖。拍下照片,在暮色苍茫中,我们满意地告别雁湖。

    长汀中学是父母亲就读六年的学校,圆拱校门下他们肯定走过了千百回,千年古柏下必定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身影,两侧现为博物馆展厅的教室里,有他们青春岁月的痕迹,想必我在观看展览的同时,曾经与年轻的他们有过最近距离的接触,他们欣慰地看着我,正保佑我寻根顺利,而我浑然不觉地浸淫在他们无形的怀抱中。「龙山书院中厅旁一房」是父亲住过的宿舍,曾为父亲遮过风蔽过雨,伴随着父亲长大成人,这次没找到进去参观的门路,只在客家宾馆二楼窗外,遥遥相望,看见房舍的屋顶及院落里高大的树木。汀中图书馆父亲在那儿读过书,现在木梁黑瓦尚存,估量这建筑不要几年恐将不存,我努力地替它保留了晚年样貌。

    三元阁是长汀「子城」的古迹,从南向北望过门洞,正是长汀中学的校门,父母亲来往于学校与家里,这儿是必经之路。三元阁还有地标的作用,在三元阁上即是从前的中南日报社,父亲曾在那儿担任副刊编辑,后方稍偏西不远处是昔日福紫小学,父亲曾借用那儿教室为家教学生上课,两处都是父亲自谋生计的地方,如今老街房舍已全部拆除,无法辨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三元阁附近满布着父亲匆忙走过的足迹。

    长汀的厦门大学是父亲离汀前最后一个生活空间,可惜现在除了中区小学保存了当时厦大校门及大礼堂(即大成殿)外,诸多昔日校景只能从大成殿里的展览及萨本栋故居的展览中翻拍,留作纪念。旧校门和大成殿之间两株百年古柏依旧,依稀可知两侧廊庑位置。万寿宫、第一院、集美斋、训导处等父亲日记中提过的去处,或者“厦门大学长汀时期校园图”里的各种建筑名称,现在完全找不到蛛丝马迹,难以按图索骥,只知道长汀一中现址就是厦大中山公园校区,其中木梁黑瓦建材的食堂似乎是当年的集美斋或是膳厅,特地将它拍了下来。横岗路上万寿宫原地新建的砖墙房屋,嘉庚堂原址正起造的大酒店,几回从那儿经过,却怎么样也无法与父亲大学生的身影连结,虽明知这里必有父亲的足迹,还是放弃了拍照的念头。

    父亲记忆力惊人,生前说过他五六岁时曾走路经过石牛到长汀,就这样,发哥与我决定走一趟石牛,探访这一处可能是所能寻到的最久远的父亲的足迹。车经大同、新桥、馆前,过了曹坊,路边碑记「铺路记」清楚说明石牛村为「汀邵两府咽喉之路」,我们知道石牛近了,果然不消十分钟,石牛雕像及父亲口中通往长汀、连城三岔路口出现眼前,北望宁化来时路,父亲年幼而模糊的身影缓步行来,走向在长汀的未来,但我们是否真能望得见父亲的来处呢?石牛是否就是寻根的终点呢?叹服于父亲的记忆力,心中也升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感伤情绪。在石牛与大路口我们拍了相片,表示曾寻根到此。

    霹雳岩百岁亭寻访相当容易,父亲日记记载,同学闹酒,痛饮于中正公园百岁亭,老郭子揩油厉害,破自生以来请客记录,计十二元一角。惊讶的是,重建碑记载,百岁亭始建于1940年夏,原来亭子初成,父亲及同学数人即携带酒菜寻得此胜景,畅饮而归。睹亭思人,父亲年少轻狂呼朋引伴饮酒作乐情景恍如重现,正举杯招呼我们进亭去浮一大白。

    中山镇公所,六十年前父亲曾来此调查长汀童养媳资料,并撰文『长汀童养媳』刊于汀州青年报。当途经现在汀州镇政府前,经一鹤发红颜老者证实即为昔日中山镇公所原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无意中寻得一处父亲足迹所至。

    其它父亲所到之处或文稿提及的长汀旧址,如民生书店、梁同和面店、中南小吃、蔡锦云服装店、富隆公司、广源裕、司前街某菜馆、北味菜馆等,大多已沧桑难考,大井头的泉顺海景貌全非,却留有旧井而弥足珍贵,东塔万魁塔已改为上上塔了。营背车站已因拓路而迁移,在南廨寺对面的原址,车站房舍约在今营背街慢车道及人行道上,父亲五十八年前最后一次离汀,母亲五十六年前赴榕,均由此告别家乡,没有机会重回乡愁缕缕魂萦梦牵的长汀,在汀亲人的挥手送行也终于逐渐变成充满悲欢离合的永远的思念。

    汀城寻根共计在汀五日,附近的名胜古迹如朝斗岩、龙岩潭、云骧阁、新安楼、辛耕别墅、福音医院、金沙寺、北极楼、天后宫、南禅寺、南寨、默林等等都一一前往揽胜,这些地方相信父母亲都曾到过。长汀家乡风味食物,发哥与荣嫂尽量张罗,吃在嘴里,都让我忆起儿时父母亲尚健在时做这些年节菜肴的情景,使汀城寻根更增添「回家」的感觉。擂钵是台湾没有的器具,却是炰薯包必备的工具,父母思乡情切,曾想藉由薯包来解乡愁(聂云轩撰『梦怀故园薯包香』,文见1988年农历正月初一日《长汀会讯》第八期第34页),故特地拍摄擂钵及刷大薯相片以为留念。西山下新火车站,及连结火车站与高速公路的环城南路,还有旧机场改设的腾飞工业区等处也驱车经过,略作参观。

    带着寻根的照片一百多张,及在汀亲人的殷殷话别,从营背车站离开了长汀,返回厦门与逸侄夫妇见面,酒足肉饱,微醺中度过了旅程的最后一晚,次日上午游览鼓浪屿日光岩,为厦门一游留下些许纪录。终于要跟担任全陪的发哥告别了,要跟寻根之地-福建告别了,有了回家的感觉,我知道我还会有二次寻根之旅。

2004.11.30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南山 2008-06-18 09:06
南山看谱 22  长汀朱紫胡氏族谱探究(一)
长汀朱紫胡氏族谱探究(一)族谱修纂过程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394&fpage=0&toread=&page=3

南山看谱 25  长汀朱紫胡氏族谱探究(二)
长汀朱紫胡氏族谱探究(二)历史事件人物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394&fpage=0&toread=&page=4

南山 2008-06-23 19:18
www.CTW.CN  2006-8-16  来源:长汀网
                 
        很久以来,在长汀县的城乡,特别是在汀城,每当人们相聚,或茶余饭后,或休息聊天,老人们或“知情者”都会给大家讲胡瞎哩(瞎Hai,长汀方言)的故事。说胡瞎哩家里有百万家财,人称“胡百万”,绰号“胡瞎哩”。天生就是一个败家子,想尽千方百计作弄人,同时把家财败掉。父母为防他老来无靠,在潮汕密置三百六十五间店铺。当长汀的家财败光,他知道还有这末多的店铺后,也全部把它败掉了。最后孤苦零丁,手拿玉碗去要饭。人死了也不倒地,知情人知道他不将玉碗最后败掉是死不甘心倒地的。于是就敲碎了玉碗,人才倒地。他的故事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诸如《胡瞎哩车金箔》,《胡瞎哩放爆杖》,《胡瞎哩扛磨石》......等等。就连1993年重编的《长汀县志》《方言》里刊登的故事也是《胡瞎哩削鼓杵》。所以在长汀他的故事真是老幼皆知,无人不晓。讲者神采飞扬,添油加醋,听者哄堂大笑,尽兴而散。胡瞎哩也就成为“败家子”的代名词,这些故事几百年来一代传一代,以讹传讹,人们还真以为有其事呢,连他的子孙也这么传讲。
                 
        近年来,笔者对长汀朱紫胡氏本宗源流,族谱等颇感兴趣,于是想法借阅,抄录了《汀西胡氏族谱》,其中有关胡瞎哩的记载,阅后才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有必要对其正本清源,正名平反。据《汀西胡氏族谱》记载,胡宗熊(即人们传说的胡瞎哩)字梦吉,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卒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九月初六日。出生于汀西胡氏二房十四世,高祖(二房始祖)胡永澜,字致远,号观斋。曾祖胡一本,字立甫,号务吾。祖父胡辉,字希太,号实斋,生五子。次子汝楷,字式卿,号九围。生子二,宗烈,宗熊。家中殷富(是否百万未载)。宗熊天姿奇特,读书一目数行,善古文诗词。少年时补弟子员试,随着成长,名重一时,当地贤达感谓:公异日当以文章显天下。但他不自喜,诗文稿皆散佚无存。每日与诸名儒往来切磋,讲求当时之务。明末,盗贼蜂起,驿路梗棘,他就悉心筹划,设望邮,置乡勇,这样土匪盗贼敛迹,汀州数百里赖以安堵。他更是乐善好施,当地人们穷困,加上当时清朝政府刚成立,不时的战争,有很多难民,饥民,他家殷富就倾资捐赈。他还做了很多公益事业,如将乐县的蛟湖渡义田等,都是他创置的。
                 
      由于他生在明末,长于清初,对明故国的怀念,对外夷满清的统治不满,由此而产生性情大变。清朝后,他不再去应试,时而抚掌大笑,时而顿地痛哭,谑浪垢骂,喜怒无常。谈及故国(明朝)遗事,总是血泪交流,凄怆欲绝。宁化李元仲先生,名世熊,明朝遗老,梦吉仰慕他的节义,自己改名宗熊,以志向往,常造门师事。由于过于悲愤,抑郁,以至于35岁时去世。死时慨然对他的夫人钟恭人说“我生平不营私产,但愿以德业遗子孙。诸儿尚幼,未有知识,他年成立,可告我言:有君父而不能忠者;有宗族戚里而不能睦姻任恤者,非我子孙也”。死后葬于黄田背乌鸦扑田形。

        梦吉与钟氏生有二子,一诗,字理源,号韵斋;二铨,字理瑞,号定庵。梦吉死后,钟氏上而殯葬夫姑,下而抚子弱息,训育两子,心力竭尽,艰苦备尝。以母兼父,督责甚严。年愈高愈持勤约。始终不衰。寿83。以后子孙遵循遗训。一门孝友,历官显宦,不顾身家,皆以生民国计为任。如十六世孙胡功成,任连平知州;胡学成任汉阳知府,暑湖北粮储道。十七世孙胡纯基任江南驿盐道,暑布政使。十八世孙胡国棠任陕西颁州知州,胡肯堂任浙江清吏司员外郎。十九世孙胡春元任陕西葭州知州,胡伦元任浙江桐庐知县,胡调元任刑部郎中,芦凤领兵备道。胡殿元任盐大使,胡赞元任两广盐运司,胡辰元任布政使(以上大多皆肯堂公儿子),二十世孙胡廷彪任浙江台州运粮千总,胡廷琨任湖北布政司照磨,枝江知县,胡万喜任江苏后补知县。二十一世孙胡德斋,胡衡斋也分别在江西,广东做官。现在长汀南门街,西门街及铁长乡涂坊村的胡姓,大多为胡梦吉后代。由于缺少资料,他们不知道“胡瞎哩”正是他们的第十四世祖宗。胡瞎哩的故事,大家(包括其后代)也只能当作消遣笑料。

        由此可见,胡梦吉(胡瞎哩)他不是一个败家子,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忧国忧民的真君子。他的子孙连续五六代人做官,都以国计民生为重。不为官者,也是为长汀的发展付出了辛劳的。

        注:以上资料来源:1《长汀县志》,2《汀西胡氏族谱》

长汀朱紫胡氏七大房之五房第二十四世江西赣州胡师文撰稿
长汀朱紫胡氏第二十四世上海胡先远(南山)协助整理
2006年05月

胡师文简介:
             模范人民武装干部。福建省长汀县人。196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4年调江西省于都县人民武装部任参谋。1977年9月16日,在组织民兵进行对空抛射炸药包实爆训练时,一名民兵不慎触发炸药包的拉火管。紧急关头,他一边命令大家疏散隐蔽,一边奋不顾身地用左手将身边的民兵推开,同时迅猛地用右手抓起炸药包,在将要抛出时,炸药包在手中爆炸。在场的7名民兵安全脱险,他却被爆炸气浪抛出数米,失去了右手和左腿。1978年5月,福州军区授予他雷锋式干部荣誉称号。1979年7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他“雷锋式的人民武装干部”荣誉称号。(军事百科研究部提供)特等残废荣誉军人,现住江西赣州,目前正在对长汀旧时民俗传说故事进行研究整理,本人希望对此有兴趣者与之联系。0797-8232703


英雄妻,几多泪水几多情

刘石福

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mxrb/980918/a4_4.htm

        9月16日,是钟清玉刻骨铭心的日子,二十一年前的这一天,他丈夫,时任于都县人武部军事参谋的胡师文,在负责组织于都县西郊公社(现为贡江镇)武装基干民兵连爆破班进行对空抛射炸药包训练时,为保护七名民兵生命炸掉了右手和左腿,全身炸伤一百多处,成为特等伤残军人,被中央军委授予“雷锋式的人民武装干部”荣誉称号。当她回顾充满酸甜苦辣的七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总是情绵绵、泪汪汪。泪水晶莹透亮映照着她无私奉献、甘于牺牲的崇高品德和博大胸怀。

    “金灿灿的勋章,光闪闪的荣誉,铸着多少汗水,刻着多少风彩,一盏不灭的明灯挂在心海”。这是钟清玉心中的歌,唱出了她与胡师文相敬如宾、恩爱如初、相依为命的真情。她是在胡师文英勇负伤后的第二天,部队派车从福建长汀县把她接送到胡师文病床前,当看到自己往日身强体壮的丈夫已是满头被白纱布裹着,右手下半截不见了,左腿成了无肉无皮洞口绽开的烂丝瓜,她顿觉天旋地转,昏死过去。钟清玉醒来后,拖着虚弱的身子整日整夜地守护在胡师文身边。由于左腿伤面过大过重,伤口腐烂坏死速度快,医生拟定的保住左腿的保守疗法无法实现,急需立即手术将左腿锯掉,征求钟清玉意见时,她毫不犹豫地说:“只要能保住他的生命,他就是锯成个冬瓜,我也要抱他回去,侍候他一辈子。二十一年来,她与他度过了生活中的一道道难关,熬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一个个不眠之夜。

    从赣州362医院到南昌94医院再到上海装假肢假腿,历时一年多,钟清玉始终身相随。为胡师文端屎倒尿、洗脸擦身、喂水喂饭,更衣洗衣,受苦受累,从无怨言。有时自己病了,也硬撑着不让胡师文看出来。她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用苦水、汗水、泪水换来胡师文身负重伤后迈步从头越的艳阳天。

    胡师文伤愈后留下许多后遗症,头一个症状,就是体质虚弱整天大汗淋漓。流不完的汗,洗不尽的衣服,就连冬天冷天也这样。这可苦了钟清玉,天暖天凉更好办,冬季寒冷时,师文烦热掀被子,她经常冻得直发抖,但从无怨言,自己披件衣服,坐在床上为他掖好棉被,不厌其烦地给他擦汗擦身,平日不停地为他换洗衣服,一日三餐为他调理好生活,时常为他购买一些健身益体的补药、营养品,陪着他练气功锻炼身体。功夫不负苦心人,从1988年以来,师文整天冒汗的症状已基本消失;由于听力下降,两耳翁翁叫,右耳常流脓,同床共枕难免闻脓臭,说话声小了,听不见,听不清,有时听错了也会造成一些误会,但凭着她那颗金子般的心,总是迁让他、顺着他。有时他出现不明不白的烦恼发怒,甚至在睡梦中把她推到床下,钟清玉也不发火,总是亲昵地安慰他,说一些令他开心高兴的话。由于肾脏和生殖系统受到严重伤害,有时尿血。1984年5月钟清玉陪着他到广州军区总医院做肾脏手术,在伤痕累累的躯体上,腰部又被手术刀拉开一条8寸的大口子,看着他虚弱的身体,钟清玉两眼直流泪,她五天五夜守在病床前,医院的医务人员叫她休息,她硬是不离开,功夫不负有心人,胡师文刀口愈合的速度使得那些老护士都感到惊讶。四是断手缺腿,行走不便。一次钟清玉正在厨房忙碌着,突然,扑通一声,胡师文摔倒在客厅里,钟清玉连忙放下手中活计,连拉带抱把他从地上搬到沙发上,累得直喘气,像这样摔倒在地的事时有发生,有时抱不动,拉不起,两人面对面坐在地上互相鼓励,一个弱女子要搬动一个65公斤重的伤残人,的确不容易。胡师文右手没有了,过去习惯右手写字,夹筷子,现在一切都得从头学起,钟清玉把手教他用左手夹菜吃饭,用左手写字,为充实丰富他的精神文化生活,她买来文房四宝,请来老师帮他学画,每当胡师文作画时,她都仔细地为他准备好宣纸、砚墨、毛笔,如今在他们的客厅里挂满胡师文的花鸟画,山水画,栩栩如生的画面,可见其下的功夫有多深。师文的多灾多难,使得已患多年美尼尔氏综合症的钟清玉病情日益加重,尽管她药罐子没少抱,但她始终不渝地坚持一条,再苦再累自己忍着,不要亏待了胡师文。她说,师文是人民的英雄,也是我的精神支柱,他伤残这么重,还坚持为党为人民工作,在干休所他像个普通战士,任劳任怨为离休老干部服务,谁有困难找到他,他都尽心尽力帮忙。作为他的妻子,侍候他、关照他是我应尽的义务,我不做他的生活拐杖谁做他的生活拐杖。

    钟清玉于1948年出生在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钟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老区的子女从小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根正叶茂,好山好水出好花,进入花季之年就出落得婷婷玉立,楚楚动人,尽管当时追求她的人不少,但她不以自己的天生丽质而过早恋爱。她17岁起只身来到县城参加工作,一个心眼“抓革命,促生产”,到了1974年才开始谈恋爱,胡师文是她的第一个恋人,也是唯一的恋人。她说,从小热爱军队、喜爱军人,自己当不了兵,成不了军人,找个丈夫一定要军人。她说:“当兵是保家卫国的,当了兵免不了要打仗,要抢险救灾,要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作出牺牲。找了当兵的,就不怕守寡、不怕受苦受累受穷一辈子。”胡师文负伤后,有些人也劝她离婚:“年纪轻轻的,何必陪伴个残废守活寡。”但她自己不这样想,师文伤残了,他有爱的权利,更应有人陪伴身边,更应有人照顾他的生活,更应有人给他欢乐,给他幸福。这个人只能是他的妻子,妻子都做不到这一点,别人能代替吗?正因为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基础,无论生活出现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他们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心相印甜蜜蜜。现在夫妻俩都已年过半百,二十多年的风雨,二十多年的坎坷,钟清玉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全部心血,她以自己的青春、心血铸造出一个光彩照人的军嫂形象。

南山 2008-07-15 07:47
5月13日,火炬手胡师贵在长汀进行传递。当日,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在福建省龙岩市举行。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胡师贵简介

龙岩长汀县人大代表、自强模范。91年第三届残运会800米铜牌、98年全国羽毛球双打银牌、2005年全国羽毛球单打银牌、2007年第七届残运会羽毛球单打金牌、双打铜牌。

胡师贵很有可能是我们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一支的后裔,第24世,师字辈。

[attachment=3929]

南山 2008-07-20 09:55
紧急呼吁:

福建长汀城西朱紫坊(古地名,现位于长汀火车站附近)是长汀朱紫(汀西)胡氏的祖籍地,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目前这里仍居住着许多胡姓居民。前几年修长汀火车站,居民纷纷搬迁到附近小区,留下两株百年古樟树。旅客一出火车站即可看到,是长汀县的首要标志性树木,也是数万长汀胡氏精神寄托的象征。最近,古樟所在地段由于转让给土地开发商作其他用途,两株古樟树也面临搬迁或被砍伐的命运。我们长汀胡氏后人,紧急呼吁有关方面,先暂时停止对古树采取任何措施,协商解决处理办法。尽量在不影响各方利益的情况下,为长汀胡氏后人留下一个纪念,为长汀历史名城留下一片绿荫。

南山(长汀朱紫胡氏后裔,上海胡先远)
2008.07.20

[attachment=3987]

关于保护位于长汀城西朱紫坊,汀西胡氏祖籍地两株古樟树的法律政策依据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http://www.bokee.net/newcirclemodule/article_viewEntry.do?id=1355038&circleId=102925

(2000年9月1日建设部建城[2000]192号发布)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内和风景名胜区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
  本办法所称的名木,是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
  第四条 古树名木分为一级和二级。
  凡树龄在300年以上,或者特别珍贵稀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重要科研价值的古树名木,为一级古树名木;其余为二级古树名木。
  第五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 城市人民政府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古树名木进行调查、鉴定、定级、登记、编号,并建立档案,设立标志。
  一级古树名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认,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二级古树名木由城市人民政府确认,直辖市以外的城市报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城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城市古树名木,按实际情况分株制定养护、管理方案,落实养护责任单位、责任人,并进行检查指导。
  第七条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实行专业养护部门保护管理和单位、个人保护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生长在城市园林绿化专业养护管理部门管理的绿地、公园等的古树名木,由城市园林绿化专业养护管理部门保护管理;
  生长在铁路、公路、河道用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由铁路、公路、河道管理部门保护管理;
  生长在风景名胜区内的古树名木,由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保护管理。
  散生在各单位管界内及个人庭院中的古树名木,由所在单位和个人保护管理。
  变更古树名木养护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到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养护责任转移手续。
  第八条 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古树名木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积极组织开展对古树名木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科研成果,普及保护知识,提高保护和管理水平。
  第九条 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费用由古树名木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承担。
  抢救、复壮古树名木的费用,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可适当给予补贴。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每年从城市维护管理经费、城市园林绿化专项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
  第十条 古树名木养护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应按照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养护管理措施实施保护管理。古树名木受到损害或者长势衰弱,养护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报告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复壮。
  对已死亡的古树名木,应当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予以注销登记后,方可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应及时上报省、自治区建设行政部门或者直辖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 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古树名木,未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不得买卖、转让。捐献给国家的,应给予适当奖励。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砍伐和擅自移植古树名木。
  因特殊需要,确需移植二级古树名木的,应当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移植一级古树名木的,应经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直辖市确需移植一、二级古树名木的,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
  移植所需费用,由移植单位承担。
  第十三条 严禁下列损害城市古树名木的行为:
  ㈠在树上刻划、张贴或者悬挂物品;
  ㈡在施工等作业时借树木作为支撑物或者固定物;
  ㈢攀树、折枝、挖根摘采果实种子或者剥损树枝、树干、树皮;
  ㈣距树冠垂直投影5米的范围内堆放物料、挖坑取土、兴建临时设施建筑、倾倒有害污水、污物垃圾,动用明火或者排放烟气;
  ㈤擅自移植、砍伐、转让买卖。
  第十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建设单位必须提出避让和保护措施。城市规划行政部门在办理有关手续时,要征得城市园林绿化行政部门的同意,并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 生产、生活设施等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危害古树名木生长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在限期内采取措施,清除危害。
  第十六条 不按照规定的管理养护方案实施保护管理,影响古树名木正常生长,或者古树名木已受损害或者衰弱,其养护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未报告,并未采取补救措施导致古树名木死亡的,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绿化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七条 对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十二条、十三条、十四条规定的,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绿化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
  第十八条 破坏古树名木及其标志与保护设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因保护、整治措施不力,或者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致使古树名木损伤或者死亡的,由上级主管部门对该管理部门领导给予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南山 2008-07-20 11:16
请示报告

是由:要求保护长汀朱紫(汀西)胡氏西山下两株古樟树一由。

历史沿革:我们长汀安定郡朱紫坊胡氏开山祖白石公,在北宋英宗元治(1076年)间,从宁化石壁村迁长汀白石村(现址:古郡南门一带),后发展到府背、西山下定居,全村仅胡氏一姓。我们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垦山造田300余亩,世代繁养生息。先祖在全村四周栽种樟、松、杉等多种高大乔木和各种花卉以绿化、美化村容。数百年来形成了郁郁葱葱的大花园,古樟成了村树,村人都保护备至。南宋时九世组生七子,村人口剧增,逐年分支到河田、古城、馆前、铁长、濯田等乡镇定居。二十世纪上半叶,又有胡氏子孙漂洋过海去南洋、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定居谋生,尽管他们外出了,但一旦回乡谒祖见到了村口的樟树就知道回到了家,村树便是胡氏的标志。抗战时期,日军飞机来轰炸汀城,警报一响,城里人纷纷来树下避难。可惜1958年大炼钢铁,全被铁炉当了口粮毁了,仅留下了村口两株古樟。数十年来村民父老对它怀有感情,就是全村拆迁做火车站了,也力保了这两株古樟树傲立原村口。

护树理由:

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乡面貌巨变,朱紫(汀西)胡氏外迁海外的游子陆陆续续回乡寻根谒祖,祭扫先祖,投资兴业。如外迁四川260多年,已发展成千余人的裔孙,上海120多年的裔孙,海外游子,海峡那边的宗亲都陆续回到西山下这块始祖繁衍的地方寻根。他们的先祖告诉过原来的村容村貌,村树就是第一标志。现在虽然面貌虽非,但仍有两株古樟作证,还可以依稀回顾家乡的旧貌,有回家之感。

二,樟树尚存,傲立村头,但树木成了垃圾,杂物堆,与新火车站美丽的站前广场十分不协调,大煞风景,严重损害古汀州形象,与客家首府、历史文化名城实不相称。

因此我们原朱紫(汀西)胡氏民众和海内外归来的游子都建议由大家集资捐资在这两株古樟树下百余平方米范围内建一小亭阁。把垃圾杂物清除,重新美化,与火车站广场协调成一个小景点,既可以让旅客游人乘凉,避风躲雨,又可保全这两株古樟树,给海外归来游子一个美好的回忆。

敬请政府有关部门派员调查以上报告实情,批准在上述报告范围内建一小亭阁等美化设施,以美化环境,保护两株古樟树。

谨呈

长汀县政府有关部门

长汀朱紫(汀西)胡氏后裔  XXXXXX  执笔

2007.03.24

南山 2008-07-22 14:44
能不能保住城西的这株古樟树?

http://bbs.ctw.cn/viewthread.php?tid=162374&extra=&page=1

这是我在长汀网的发帖:

由论坛系统自动发送的通知短消息。

以下您所发表的帖子被 cony 评分。
引用:

福建长汀城西朱紫坊(古地名,现位于长汀火车站附近)是长汀朱紫(汀西)胡氏的祖籍地,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目前这里仍居住着许多胡姓居民。前几年修长汀火车站,居民纷纷搬迁到附近小区,留下两株百年古樟树。旅客一出火车站即可看到,是长汀县的首要标志性树木,也是数万长汀胡氏精神寄托的象征。最近,古樟所在地段由于转让给土地开发商作其他用途,两株古樟树也面临搬迁或被砍伐的命运。我们长汀胡氏后人,紧急呼吁有关方面,先暂时停止对古树采取任何措施,协商解决处理办法。尽量在不影响各方利益的情况下,为长汀胡氏后人留下一个纪念,为长汀历史名城留下一片绿荫。

南山(长汀朱紫胡氏后裔,上海胡先远)
2008.07.20
发表时间: 2008-7-21 11:56

所在论坛: 【聚焦长汀】
所在主题: 能不能保住这株古樟树?

评分分数: 财富 +500 点
操作理由: 支持你~回复 - 转发 - 标记未读 - 下载 - 删除 - 关闭

六楼:楼主,是不是这张照片右上角这棵樟树?

[attachment=4007]


六楼的朋友你好!

我不是长汀人,我也没有看到过搬迁前的西山下朱紫坊(罗坊?)的照片,所以不能确认是否就是这株樟树。不过我真的希望你发的照片就是在我们老祖先1000年前定居的地方。根据长汀胡氏族谱记载,我们先祖在北宋初年就住在这里了,是古汀州最早的先民之一。我的祖先260多年前离开汀州迁居四川,到现在那里已经有近千名长汀胡氏的后裔,虽然说的是四川话,但仍然保留了部分福建客家的称谓。我在2005年寻根到长汀,居然还找到了当年分迁时同胞兄弟的后人。以后我每年都要从上海前来长汀参加族中祭祖活动,上面这张照片就是今年祭祖时拍到的。我并不想干涉开发商的商业活动,只是恳请他们在商业策划的时候,能够将这株樟树保留下来,给我们这些远在千里之外的胡氏后人留下一个思乡的纪念,也为长汀历史古城保留一点人文方面的遗迹。俗话说砍树容易种树难,放倒这株樟树不用半小时的时间,但是代表近千年的汀州胡氏文化象征性标志也可能随之而消失了。

[ 本帖最后由 byjz 于 2008-7-22 14:52 编辑 ]

南山 2009-01-12 14:32
最新消息:

最近福建长汀古城油螺窝胡氏祖墓(七世祖、九世祖合葬)因被人毁坏,现全国的长汀祖籍胡氏宗亲正在筹集资金,准备在春分之前将其重修恢复起来。请转告全国各地的长汀朱紫(汀西)胡氏后人,有愿意为重修祖坟捐款者,请在春分之前把钱收集起来,汇往长汀,碑上留名。

详情请与我联系:QQ114412749 E-mail:hxy123@gmail.com

南山 2009.01.12

南山 2009-02-03 16:54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古城祭祖
南山(胡先远)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年一度的春分清明时节来临,给长汀古城带来了浓郁的敬宗祭祖气氛。一批批的客家子孙后裔,不远千里万里来到古城,参加这独具一格的客家人祭扫仪式。今年从四川远道而来的长汀朱紫胡氏二十三世孙光永三叔素卿三婶,不仅带来了在川朱紫胡氏后裔近千人对长汀朱紫胡氏列宗列祖的崇敬,也带来了他们在分离二百多年后回归故里与宗亲团聚的喜悦。先远自上海陪同三叔三婶再次来到长汀,与故乡宗亲共同度过了难忘的三天两夜,遵长辈意见特作此文以记载古城祭祖扫墓经过。

祭祖背景
        清朝乾隆年间,有福建长汀朱紫胡氏第十七世祖志深、志渊、志澐三兄弟,从现在的福建长汀县古城镇元坑村,带着简单行囊出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郫县定居下来。这就是清朝初年所谓“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过程中普通一户客家人的迁徙故事。我们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大约有数十万南方移民来到四川,分布在巴山蜀水的村村镇镇。三兄弟的父亲第十六世祖士鐏(字公敬)和他的另外两个儿子留在了长汀,他们的后人现仍居住在祖上遗留下来的祖居附近。由于路途遥远,加上战乱不已,在父亲士鐏公和母亲邓氏过世后不久,入川三兄弟和福建老家宗亲渐渐地失去了联系。与此同时,三兄弟在四川成都平原白手起家开创事业,三房后人也渐渐发展起来,二零零五年初步统计已近千人。入川三世祖之后已繁衍达十代人,距当年入川已有二百六十年历史。

        盛世思传家。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用一种“祖先崇拜”的共同行为,努力维系着一个民系的精神特质,守护着中华古老文化的共同心理。国家安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通讯水平的发展,和谐社会环境的要求,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认祖归宗,弘扬中华美德。一些台湾政界领导人回大陆寻根祭祖经媒体报道,也激发了人们对自己的祖先故居的认知兴趣。先远虽然长年在外地工作生活,但也是客家人的后裔。有感于四川老家三叔三婶以耄耋之年,抱病领衔郫县朱紫胡氏三房宗亲理事会,不辞辛苦奔走于川西平原,调查族人的现状。虽鞭长莫及不能助其一臂之力,但也有心为兴家族事出一份力尽一份心。于是从二零零五年春节开始,发挥本人工作之专长,利用互联网之便利,很快通过网上找寻到当年留在长汀古城祖居的士鐏公五子志游公的后人。并于二零零五年“五一”前往长汀寻亲祭祖,受到了以师煌和炜芝父子为代表的五房后人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再续中断了二百多年的福建四川两地宗亲血脉之情。客家胡氏后裔寻亲故事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深深感动了读者,也感动了在川三房后人。他们自发献款筹措资金六千元,为修建入川三兄弟之父母世鐏公和邓氏太婆的墓地,委托光永三叔和素卿三婶于春分前动身先来上海和族侄先远会合,然后一同踏上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郫县朱紫胡氏后裔长汀古城春分祭祖扫墓之旅。

[attachment=5671]
古城祭祖

        这里所说的古城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泛指整个长汀古城,长汀历史上是汀州府所在地,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同时又是闽西客属八县之府。另外长汀也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福建省苏维埃政权就建立在长汀,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是从长汀起源的。现在城中心地区三元阁的城墙上“古城汀州”四个大字昭示着长汀悠久的历史。

        古城的另外的一种含义是具体的地名表示。从长汀向西不到三十公里来到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这里有一个小镇就叫古城镇。一个平常的小镇安静地坐落在省界线上。当年红军长征时长汀的各路人马曾在古城镇集结,然后趁着夜色前进到同样离省界不到二十公里的江西瑞金县,现在古城镇的一些客家民居墙壁上还依稀可见当年红军路过时留下的标语。

        古城是我所见国内最美丽的小镇之一,由于这里地处偏僻,远离都市,多年来没有受到大的战乱影响,古城的山水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就是它的安静和翠绿,说它安静就是说古城的乡间远没有城市那种喧闹,说它翠绿是指古城四周起伏的山峦被遍布的绿色植被所覆盖。车行至此,目睹眼前的秀丽风光,不禁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当年朱紫胡氏的后人就散居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古镇四周,在古城镇的街上到处可见胡氏宗亲开的店铺,到处可以感受到胡氏宗亲对先祖对族人的一片热忱。

        长汀朱紫胡氏起源于唐末为避朱温之乱,从江西弃官的远祖裔孙某。他的后代有称白石公者,于北宋神宗年间从宁都三迁定居于长汀城西朱紫坊,成为我长汀朱紫胡氏的开基始祖。以后历百年到明代永乐洪武年间,第七世祖木斋公和第九世祖樛庵公,先后被安葬于长汀古城的油箩窝,从而使得这里成为胡氏后人祭祀祖先的主要场所(另一祭祀地点是长汀西山,后文将提及)。

        关于第七世祖木斋公的事迹,胡氏族谱上都有详细记载。明代永乐年间公被乡里推举做官,官职为留守司都经历,官位为六品,后因官场险恶,主动辞职回乡。由木斋公主纂的朱紫胡氏第一修族谱毁于战乱之中,后人为纪念木斋公的功德和他对家族的贡献,特意在古城油箩窝选择了据说是长汀最好的墓地之一,海螺形的山势作为风水宝地来安葬他。第九世祖樛庵公有感于胡氏家族世代单传人丁不旺,为广后嗣计,娶两房生了七个儿子,人称七房公。从此以后胡氏乃大,其后代子孙成千上万遍及汀西。现在长汀胡氏族人仍以“大某房”来区别彼此之间的宗亲关系,我们去四川这一支属于“大五房”的。九世祖樛庵公初葬在郑坊,后代子孙于清康熙年间将其骸骨迁来古城的油箩窝,与他的祖父七世祖木斋公合葬在海螺形墓地,并立碑祭祀。
[attachment=5672]  
亲情联闽蜀,携手谱新篇

        油箩窝位于古城镇长校自然村,离城七华里,高空俯瞰山势酷象一只巨大的海螺故名。历史上一直是长汀朱紫胡氏后人春分扫墓的重要墓地。为什么是在春分而不是清明前来祭扫?当地宗亲告诉我,在长汀各姓氏客家人保存了许多自己的先祖坟墓,仅在清明一天祭扫在时间上明显不够。所以很久以前就流传下来从春分开始祭扫各姓氏最重要的先祖墓地的习俗,春分主祭之后才开始祭扫其他祖宗之墓。整个祭扫将持续到清明之后的谷雨节气,历时一个月左右。在此期间,客家人无论身居何地,无论公务生意多忙,都要赶回家乡参加祭扫活动,哪怕是一天两天也要赶回来。确实是这样,在祭祖扫墓现场我看到了许多西装革履的宗亲,都是专程从厦门、广州等地回来祭祖的,今年又增添了从四川远道而来的三叔三婶,参加一年一度的祭祖仪式。

        长汀古城客家人祭祖仪式完全可以作为一档旅游节目对外开放,可惜目前还没有人能想到这一点而加以开发。我虽然事先做了一些准备工作要拍摄下全部过程,但在现场由于人手不够还要照顾到三叔三婶的活动,许多精彩场面未能及时拍摄下来。好在这种祭祀每年都要按期举行,待到明年会有更多的海内外宗亲前来参加,其场景比今年将会更加热烈和壮观。改革开放以来,海螺形春分祭扫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其活动已经形成了模式固定下来,即采取“分棚”组织方式,将属于海螺形墓地的胡氏后人按三十户左右为“一棚”组织起来负责当年的祭扫活动。每户大约出资一百元左右,用来购买祭品,请乐队,办酒席(每年大约都有二三十桌),然后收取参加活动的所有后人的“男丁”费,去年每个男丁是二点五元,今年增加到三元钱。用这些资金就可以把当年的祭扫活动办得很圆满。长汀古城胡氏后人大约已有十五“分棚”,近年来由于祭扫费用的提高,宗亲理事会正在考虑“并棚”措施,即将两棚合并为一棚,以增加活动经费,加快周转。但也有些事业成功的胡氏后裔主动为此活动捐款,一人就承担了当年的全部费用,受到族人的赞许。

        今年的朱紫胡氏古城春分祭祖仪式在淅淅沥沥的春雨声中如期举行。地点设在古城镇上街的“生吉号”,这是由好几户胡氏家庭所共有的客家典型民居。客家房屋建筑的特征,多为厅堂厨房间隔四方形。以土木结构平房为主,有上下厅,两排横屋左右对称,前后左右各有天井。厅中央天子壁上必有神龛供奉祖宗,厅与厅之间有厢房。典型的前有坪,后有园,四扇大门,还有门楼。厅两侧房间为寝室,厅堂平日用餐会客,年节祭祀。春分祭祖是件大事,前来参加的有数百人之多,在没有收回重建胡氏宗祠之前,这几户人家主动将“生吉号”提供作为活动场所,已经有好几年了。熙熙攘攘的厅堂里洋溢着浓浓的宗亲亲情,认识的不认识的在这里喝茶畅谈,来自长汀各个地区的胡氏宗亲济济一堂,大多是各地宗亲结团前来。我们来自四川的宗亲代表送给故乡宗亲会的一面锦旗,上书“亲情联闽蜀,携手谱新篇”,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每年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宗亲后裔前来参加油箩窝海螺形祭祖扫墓。
[attachment=5673]  
前往油箩窝海螺形墓地

        上午十时左右,祭祖仪式正式开始。客家人祭祖分“堂祭”和“墓祭”两种仪式,内容基本一致。先是在“祠堂”举行“堂祭”,仪式由司仪主持,点香烛,献三牲,贴花纸,鸣礼炮。由族中长辈率领,向神龛中供奉的祖宗行三跪九叩大礼,乐队奏乐,念祭文,洒水酒,烧纸钱......看得出这一切程序都是井井有条,连年长的族中长辈跪拜都有专人搀扶。现代祭祖活动革除了不允许女性参加的旧习,前来参加活动的老中青妇女也不在少数,但许多妇女还是在厨房为祭祀结束后准备一两百人的午饭。

        结束了“堂祭”,由乐队开道,抬着插了小红花的猪头,鲜鱼,整鸡以及盘碟等物品,一行上百人从城里出发,吹吹打打地前往油箩窝海螺形墓地举行“墓祭”。小小的古城小街上顿时热闹起来,但见人人夹着雨伞,脚着雨鞋,身背镰刀,手提鞭炮,或步行,或坐车,一起朝着镇外七华里的海螺形墓地方向行进。我忙不迭地跑前跑后摄像拍照,留下这一幅幅古朴的客家古城春分扫墓图。

        对这一切备感新奇的当属我三叔三婶,可能在他们儿时的回忆中依稀保存着这种祭祀仪式的印象。在四川郫县虽然胡氏三房后人尚在,可是对祖宗早已没有了这种崇敬的仪式。祖坟早就被平掉了,祠堂也被拆毁了,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祖以上先人的名讳?族人之间几十年没有来往,路上相见不相识,做了官发了财不认祖宗为富不仁的后人也不是没有。看看行走在自己身旁的这些长汀朱紫胡氏宗亲,我深深地感到,所谓祖先崇拜,是对祖先灵魂的尊重和信仰。客家人的祖先崇拜,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还是在观念上。一个连自己祖宗都不愿意认的人,还算得上是客家人的后代吗?

        祭祖仪式在油箩窝海螺形墓地继续举行,所有的程序在这里又重复了一遍,我,长汀朱紫胡氏第二十四世孙先远,代表四川前来参加祭祖活动的光永三叔和素卿三婶,与长汀本地胡氏后人代表,一同向第七世祖木斋公第九世祖樛庵公行跪拜礼。花纸压在坟头,香烛插遍墓前,族人带来的鞭炮震响在这古老山坳。清明时节雨纷纷,但在今年整个祭扫过程中却没有下雨,只是当仪式结束,人们纷纷走下山去的时候,沥沥的春雨又开始落到了刚才还是人声鼎沸的油箩窝海螺形墓地......。
[attachment=5674]  
古城油箩窝海螺形墓地祭祖

西山扫墓
        在长汀,朱紫胡氏后裔除把油箩窝海螺形作为主要祭祀墓地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祭祀地点就在长汀西山。每年祭扫完油箩窝海螺形后第二天,古城的宗亲代表都会来到这里,继续从春分开始的祭祀活动。

        从古城包了一辆中巴公共汽车,一行十数人经长汀县城沿着盘山小路,来到西山麻兰岭背。前来长汀之前,我就从五房师煌哥那里得知这项安排,为此我也是非常兴奋,因为去年来长汀时就听介绍说,在西山麻兰岭背埋葬着许多年代更加久远的先祖,而且他们都是由后人将他们从不同的埋葬地迁葬到这理来的。其中不乏我在族谱中已经熟知的先祖,能亲到他们的墓前祭扫也是我的一个心愿。
[attachment=5675]
西山麻兰岭背一世祖至六世祖合葬墓前

        麻兰岭这一带实际上是我胡氏先祖及他们的夫人太婆集中埋葬的墓葬群地。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从一世祖白石公到六世祖修轩公和他们的太婆安葬在一个墓穴中,这里俨然就是一个胡氏先祖聚居的大家庭。从墓碑上可知,此墓初建于大清雍正二年甲辰十一月初八日,重修于咸丰四年三月二十八日。也就是说在雍正年以前上述六位世祖是分别埋葬在长汀不同地点的。这在我们四川民国四年的族谱上可以清楚看到。去年我在寻亲过程中曾仔细研究过他们的葬地,试图从中找到合族聚居地点的线索。我注意到第三世祖紫坊公和他的两位夫人魏氏马氏也在其中,三世祖讳坚号紫坊,族谱上记载了他在南宋淳熙年间官至漳州路总管中大夫,带兵平息汀南沈师寇乱,后被朝廷謚号“忠惠”的事迹。按理说他的功绩和声望足可以给他单独建墓,但后人仍将其合葬于诸位世祖墓中,其中原由还有待考证。

        在西山麻兰岭背,除六位世祖的合葬墓外,对照光绪年间的族谱坟图,我们还知道有以下先祖分别埋葬在合葬墓附近:右侧十世祖大二房的观斋公,希吾公,下首有七世祖木斋公的夫人温氏太婆墓。族谱上记载温氏太婆教育孙媳妇陈丙娘的故事:“尔姑事我至孝,尔能以尔姑事我者事尔姑,尔必同我寿。”(你婆婆对我非常孝顺,如果你能象你婆婆对我这样孝顺你婆婆,你必然会和我一样高寿),温氏太婆高寿七十有七,后来孙媳妇陈丙娘果然也活到七十七岁。

        长汀胡氏后人的祖先崇拜情结,对祖宗从来没有厚此薄彼。尽管西山距古城几十里路,每年春分的第二天,古城的宗亲都会按时相约来到这里,手持镰刀或砍刀,将西山一带所有的胡氏先祖坟墓杂草清理得干干净静。然后摆上祭品,逐一祭拜,带来的鞭炮也是拿到每座坟前燃放,并不分哪一房祖先。我数了一下,半天下来共扫墓十几座。我观察到前来扫墓的很多人实际上对墓主究竟是哪一世祖并不是很清楚,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师煌哥告诉我以前他们住在远离县城的地方,交通很不方便,全靠走闽赣山间小路,翻过牛岭、九里岭,春分扫墓有时要走一天路才能来到西山。另外他们每年还要祭扫很多无主的孤坟,如我们十六世祖士鐏公名下有五房子孙,其中第三房的后人在“德”字辈后就失传了(有可能去了福建邵武县),他们这一房的上祖辈坟墓就成了无人祭扫的孤坟,这些年来都是由古城五房的后人在春分清明替他们祭扫。

        一行人在西山麻兰岭背扫墓后,来到长汀火车站旁胡氏宗亲开的餐馆用午餐。在这里可以远眺新建的长汀火车站,由于目前还在继续修建,站前广场还比较空旷。族人指着远处的两株高大的樟树告诉我,那里就是我们开基始祖白石公三迁而定居的城西朱紫坊遗址,现在是大同镇罗坊村的所在地。由于新建火车站,村民们已经陆续搬迁到附近的罗坊小区,现在只有这两株高大的樟树依然保存在那里。今后若有海内外朱紫胡氏后裔回乡寻根,一出长汀火车站看见这两株樟树就知道自己的根就在这里了。我想这里也将和西山麻兰岭背以及油箩窝海螺形一样,今后都将成为海内外朱紫胡氏后裔魂牵梦绕的朝圣祖地。

        说到寻根,我最初在网上寻找长汀宗亲时就在想,假如我们长汀朱紫胡氏有一个自己的宗亲理事会,来帮助海内外游子寻根问祖该有多好。当时我只能是在网上去找一些胡姓的长汀小朋友,从他们那里打听我要寻找的线索。朱紫胡氏的后人遍及汀西,七大房的子孙有成千上万之众,没有一个宗亲理事会这样的组织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所以我这次来长汀参加古城祭祖活动就有意联系了一下各地区和各大房的后人代表,讨论建立长汀朱紫胡氏宗亲理事会的可能性。看来大家对此事都很热情,于是就在春分这天参加完海螺形祭祖后,来自各地区的后人开了个碰头会,定下来第二天在西山下一位宗亲家里召开筹备组的第一次会议。

        出席筹备会的有来自古城,河田,濯田,四都,西山等地的七大房后人代表,我代表从四川郫县来的三叔参加了会议(三叔三婶因年事已高,参加了头一天的海螺形祭祖活动后就休息了,没有到西山来)。会议主要讨论了有关成立理事会必须要做的一些前期工作,包括经费的筹集,理事会机构的设立,会长副会长人选的初步考虑,理事会的宗旨章程,注册,联系人。。。。等具体的事项。会议达成共识,成立长汀朱紫胡氏宗亲理事会就是要围绕沟通团结本地宗亲,联系海内外宗亲,开展敬宗祭祖活动,为今后续修族谱做好组织上的准备工作。

梦回牛角塘
        按照长汀客家人的习俗,春分开始的祭祖扫墓,一般都是由远而近。扫过了油箩窝海螺形和西山下、麻兰岭背的远祖,各家子孙才能开始祭扫自己这一房的各位祖先,一轮轮的祭扫活动在长汀此起彼伏。这段时间里,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子孙后代,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也要抽时间回家一两天,亲到祖先的坟前祭拜,长汀古城五房后人六家人就是这样的,炜芝从龙岩回来,二弟胡渊从厦门回来,师彬从广州回来,师钊的长子从漳州回来。似乎有一种凝聚力量让这些客家子孙千里迢迢回到故乡参加祭祖仪式,这种现象在其他地区是比较少见的。
[attachment=5676]  
扫墓前在祖堂合影

        按照由远而近的习俗,我们分别到十四世祖养贵公(祖章公)和十五世祖阜如公(景殷公)墓前祭扫,他们都是大五房十世祖永洪公(致盛公)的后代,这一支系主要生活在古城一带,现在师煌哥三兄弟居住的祖居就是从十四世祖养贵公时保存下来的。据说现在供奉这一祖堂的男丁有一百多人。关于这一祖堂的故事,这次回去又听到了另一种版本。据说十四世祖养贵公在附近谢屋一带做长工,东家看他为人忠厚老实,就把女儿嫁给他,而且把这一带的田送给他并帮他盖起了这座祖堂,还同意他另外两个兄弟养德养茂也搬过来一起住。这种说法和去年我来时听到的十三世祖念卿公教书先生的故事有所不同。

        十五世祖阜如公(景殷公)是十四世祖养贵公(祖章公)的长子,谢氏太婆生三子,现在古城元坑村这一代的胡姓人家大都是三兄弟的后人。平日里乡里乡亲互有来往,一旦有祭祀活动大家就会聚集在一起,这次回去住在师煌哥家就遇到一个夜里来收“丁银”的老人。这种按“棚”划分的姓氏组织是民间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的作用。十五世祖阜如公(景殷公)葬在元坑大罗坑口山上,他的第二个儿子,即我们第十六世祖士鐏公,从前就埋葬在其右侧大约二十公尺处。后来被迁到了井头村牛角塘。
[attachment=5677]  
入川三始祖之父母十六世祖士鐏公邓氏太婆坟前

        十六世祖士鐏公字公敬,是十五世祖阜如公(景殷公)的次子。生清康熙三十四年,配邓氏生清康熙三十七年。卒年谱上无记不详。生子五。清光绪六年嘉勉其长子志深,次子志渊勿守贫困,相携入川来到当时的成都府郫县定居,过了四年又鼓励四子志澐前来郫县与兄会合。三兄弟开始是做贸易,后来有了些积蓄买黄姓私田百亩,遵照家父意见将其三股均分,各自成家立业,于是就成为长汀朱紫胡氏入川三始祖。现在郫县这三房胡氏的后人已近千人。公元二零零五年先远在上海网上寻亲成功,找到三始祖在长汀古城的五房宗亲后,郫县方面的宗亲非常兴奋和激动,今年春分委托三叔三婶不远千里前来长汀与老家宗亲相会参加祭祖活动,并带来积资献款六千元,委托在古城的五房后人为十六世祖士鐏公及邓氏太婆另择墓地安葬。具体过程见先远写的另一篇短文。


        三月二十三日是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来自四川郫县的宗亲代表不远千里来到长汀古城元坑井头村的牛角塘十六世祖士鐏公坟前,在这里和留在长汀古城的五房宗亲一起,缅怀入川三始祖的父母德泽,追思先祖深明大义。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果断决定也不会有我们现在近千郫县后人的今天。感恩戴德,饮水思源,我们把从郫县带来的特产郫县豆瓣再次供奉在祖宗的坟前。当已近八十高龄的三叔跪拜在祖宗坟前的时候,我及时地拍下了这历史性的瞬间,两百六十多年过去,远在四川郫县的游子终于回来。倘若士鐏公邓氏太婆在天之灵泉下有知,亦可欣然了。

        令人感动的不仅仅是眼前动情的一幕。我三叔三婶为这次长汀春分祭祖扫墓之旅,春节过后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两老本来就体弱多病,能不能实现长途跋涉是令人很担忧的。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安排计划,先是让他们提前到达上海在我四叔处休息数天,然后再由我陪同来长汀。到长汀后的活动安排也是考虑到他们的身体情况,许多日程都由我代表参加了,但他们还是感觉体力不支。由于在旅途中不小心闪了腰,三叔行走更加困难,因为从祖屋到牛角塘坟前三、四里路都是田间小路,师煌哥和我都在为他能不能结束最后这一项安排捏了一把汗。天下雨,路难行,腰又受伤,是什么力量支撑三叔行数千里路来到牛角塘跪拜在祖宗的坟前?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客家人行万里不忘祖宗的精神,纵有万水千山阻隔,数百年的宗亲亲情是割舍不断的。看到两位老人历尽艰辛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我的视线禁不住渐渐模糊起来……。这一刻被我完整摄入镜头并将通过制作视频光盘发放给郫县胡氏宗亲,今后郫县朱紫胡氏后人将永远铭记这历史性的一刻。

        短短的三天两夜古城祭祖活动结束了,我们离开了长汀。在返回上海的火车上,我脑海里一直浮动着这几天来的各项活动,回忆起古城宗亲对我们的热情接待。我在考虑怎样将这次活动完整记录下来,转告所有四川宗亲。光有录像照片是不够的,可惜我又没有散文诗歌般优美的文笔,来抒发我内心真实的感受。但又必须将此次活动如实记载下来,所以利用今年的“五一”长假时间,写出以上文字,也算是我对福建四川两地宗亲的一个交代吧!

                                     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二十四世孙先远谨撰
                                           公元2006年五一节于上海  

南山 2009-02-03 20:07
千里寻根  认祖归宗
胡在篪(音:池)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7622

寻根篇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我的父亲从江西南昌来到上海复旦大学念书。家父四十得子,共生了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当同孪五弟、六弟双双坠地时,家父已年过半百。在童年的记忆中,家父对我们循循善诱、呵护有加的一幕幕情景,更像是位和蔼慈祥的爷爷。

1965年,家父超龄退休。年仅15岁的我,顶替工作。历次填写履历表时,在籍贯栏中我都端正地写上“江西南昌”。久而久之,这似乎已成了不二的事实。十年动乱中,葬于上海平安公墓的祖母的棺坟被毁。第一次见到家父老泪纵横,许久不能平静。从那时起,我才陆续从家父那里知道了祖上的一些情况。我们的祖上是客家人,祖籍是闽西长汀,祖居在故城门外,老宅内有两棵大樟树。祖父随父在江西做官多年,曾祖德斋和曾伯祖衡斋都是晚清有名望的文人。家父七岁丧父,全靠母亲辛苦扯大……至此,家父伤心的原因得以理解,我家祖籍的事实得以清源。

“文革”结束不久,家父还特地嘱咐我,利用出差的机会到江西探寻祖坟。无奈,历经战争沧桑,时代变迁,一直都没有丝毫线索。1994年,家父临终时,将保存了近一个世纪的先祖的手稿留了下来,抱憾离去。从此,先父的遗愿,成了我们兄弟姐妹难解的一个谜团和心结。在以后的十余年间,凡是遇到福建来人,总不忘打听长汀的情况。有一位厦门的校长曾告诉我,在长汀确有许多胡姓人家,聚居在那里。还说,“万精油”大王胡文虎的祖籍也是长汀。除此以外,再无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因而,寻找祖坟的事,无从着手,一再搁浅。长汀仍然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

转机出现在2006年春季。在琏六弟通过互联网与在上海宝钢工作的胡先远(南山)取得了联系。先远与我们同属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二十四世裔孙。难能可贵的是,他已花了一年多时间,从查阅族谱入手,又两次赴长汀、宁都参加祭祖和实地考察,收集梳理了大量资料,对族史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率先创建了胡氏宗亲网站。感谢他,做了一件有意义、积功德的善事。正是通过他,我开始知道了石壁村和朱紫坊;知道了七大房和列祖列宗的尊号大名。亦正是在他的精神感染下,我们弟兄加快了节奏,进行了半年多时间的赴汀寻根的准备。一方面由在琏六弟与上海的先远,长汀的炜芝和台湾的兴中等胡氏族人保持通信,继续查核有关情况。跑上海、南昌等地的图书馆、文史馆查阅有关资料,以扩大线索。另一方面同步启动先祖手稿的拜读“消化”,这还真是一桩费时费神的累活。十余本厚厚的线装册,全部是古体文和古言诗,其中不乏繁体字、异体字。凭我那点底子,常常弄到深更半夜,也就“消化”了六、七分。

2007年3月18日,我和在璇、在琏兄弟三人,并相约先远驾车同往汀州,终于踏上了千里寻根的路途。我们选择了沪—浙—赣,高速加国道的最佳路线,于晚上十点出发,一鼓作气冒雨夜行,天刚亮赶到鹰谭。在路边稍稍填肚,又驱车前赶。经南丰、宁都、瑞金,午时抵达闽赣交界的古城镇。全程一千余公里,耗时14个小时。穿过古城镇,没费周折,就到了乡间的胡师煌家。师煌是炜芝的父亲,热心族中事务,是位朴实可亲的老人。用了午饭,稍事休息后,我们就围着老屋边看边拍照,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那么诱人。下午,炜芝从龙岩赶来,摆晚宴为我们一行接风。虽说都是初次见面,但一提到寻根的事,大家的话闸就关不住了,你一言,我一语。顿时,族房辈份、风俗习惯,城市乡村……所有的距离都被拉近、被缩小。满屋洋溢的只是“天下胡氏一家人”的血脉亲情。这晚,不仅领尝了客家人菜肴的美味,更领略了客家人好客的美德。正如有一首客家谣唱道:人客来到,细声商量。鸭蛋炒饭,酸菜煮汤。若有酒肉,让客先尝。热情款待,面上有光。

夜灯下,炜芝捧出了家藏的族谱。惊喜地发现序文中有衡斋、德斋复书族人,婉拒“以总纂并索弁首之文”,建议“以公序为宜”的印件,与带来的《重修胡氏族谱公序》的手稿,笔迹无异,一字不差。时隔113年后,曾祖的手稿原件重现在故乡的族人面前,这本身就是个奇迹。无疑,它也成了我们认祖归宗的有力佐证。

第二天,正逢春分。早早起床,赶到古城镇。这里原是古代的驿站,建于宋朝,因筑有泥石墙而得名。明清时,曾是一座繁荣的边界古圩。遗憾的是,如今仅剩下了砖砌拱门一座及宽3米的古驿道。
当太阳爬上山腰的时候,来自沪粤川的胡氏后辈,融入当地的胡姓人群,集合出发至四公里外的油罗窝,参加祭扫祖坟。长长的队伍,管乐队前导,一路吹吹打打,颇为壮观。祭祖开始,宣读祭文,敬香叩拜,鞭炮声声,震耳欲聋。这里是七世祖木斋公和九世祖樛菴公的合葬墓,于“康熙六十年”重修。墓碑下方“七大房后嗣同立”的人名中,找到了我们二房分房十六世祖协矩公—胡学成的名字。这一年他应该是三十八岁。

公祭活动结束已近正午。二三百人相聚一堂,少不了满桌酒菜。各房胡氏老少,频频敬酒,乐队一曲奏罢又接一曲,煞是热闹。这已成了古城镇每年一次的民俗活动。

下午,我们来到离古城镇六十里外的排下,祭扫肯堂公墓。肯堂公是我们的十八世祖。“公乃乾隆时人,汀人称之胡百万也。公之逸事,在长汀早已家喻户晓,流传不辍”。令人叹息的是,原呈牛栏形的风水宝地,因修建水库,迁移中棺灵遭毁,墓碑散失,遗骨不全。不由对这位传奇般的先祖,平添了几份心酸。

接着,又赶往朝天门外的东教场盘龙窝。据族谱记载及图示,这里是胡氏祖坟较集中的墓葬地。我的高祖子皋公,太祖玉铭公和曾伯祖镕公的坟都在那里。同样令人叹息的是,由于建厂原墓地已面目全非。炜芝和两个弟弟顶着骄阳,爬坡绕径,直到日薄西山,仍未找到.心中不免又多了些感叹。光绪四年二月,曾伯祖衡斋的家丁陈升,就在这里张贴过“请禁告示”:“不准在胡鑑祖坟界内筑坟侵葬,违者送官究办”。可见在那时,私人墓地亦受法律保护。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殡葬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涉及旧坟的处理,必须慎重、依法行事。不然,怎么来彻底否定“文革”,怎么来建设和谐社会。

拖着疲惫的双腿,返回古城镇。当晚,我们兄弟三人和东莞的志平同宿在胡福之家。欣慰的是,福之亦保存了一套完整的安定胡氏族谱。且对谱中的内容十分熟悉。拍了许多相关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第三天,我们进入向往已久的长汀城。以前只是从书上了解到,这是一座有一千二百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如今真实地展现在眼前,才感性地被它的魅力所吸引。“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尤其是贯穿城内的汀江,被称作客家人的母亲河。听说每年10月都要在“客家母亲”塑像前,举行盛大的公祭活动,从而引起了我对汀江的浓厚兴趣。经查考:“天下之水皆向东,惟汀独南。南,丁位也,以水合丁,故曰汀江“。由此想到,我在美国曾听一位华裔实业家说过: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之所以多灾害,与两条母亲河都是东西走向有关。且不说此论是否有道理。但我相信:汀江,这条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胡氏先人的母亲河,将会给他们的子孙后代,源源不断地带来福祉。

时间的限制,加之我的腿疾缠身,无法对这座唐宋古城细作观赏。多亏培荣族兄,用一辆轻骑载着我,在城内匆匆绕了一圈。见到了瞿秋白就义处的白沤亭、见到了水东桥北侧的古城墙、见到了“三元阁”。

下午,来到胡革中家。革中是二房分房十六世祖大成的后代,与我们十五世同祖。真所谓“三百年前是一家”。革中的父母亲赴台湾后,他力守祖宅数十年,并维护原建筑风格不变,是老街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胡家老宅。他拿出了胞弟兴中为纪念父母亲编辑出版的纪念文集,图文并茂,字里行间充满了海外游子的拳拳之心。

随后,革中带我们走街串巷,参观祖居遗址。一路指点解说,倒像个专业导游。正如兴中在《汀州寻根》中所述:“像胡家老宅一样的屋子,到处都有。除了还有昔日大家宅第的气势外,大都显得破旧不堪,甚至倾圮。改建的水泥砖墙则在弯曲的老街小巷中显得有些突兀。”原先胡家大院内的九厅十八井,已不见踪影。那口古井躲在被人遗忘的角落,在默默地诉说着百年沧桑。站在胡氏宗祠原址的废墟上,我感慨万千:如此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的民间文化遗产,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不能不说,重视宣传不够,保护意识淡薄,相关措施不力,是导致遗产加快消失的重要原因。

当我还在杞人忧天时,革中提起,汀城有一位叫胡世恭的九十老人,曾经向他说到过衡斋。我闻风而动,直觉告诉我,这可能是个打开迷锁的关键人物。随即,由革中带路,到了老人家里。老天有眼,祖宗有灵。刚好老人出院回家才几个时辰。他告诉我们,衡斋和德斋两口棺柩与三口女棺柩, 早已迁回长汀,安放在他家祖地的屋内。这时真有“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感。无奈,天色渐晚,没法去实地看看。详情细节,因见老人病后初愈,不忍再问。就这样,带着意外的收获,带着几许遗憾,向老人告辞。

晚上,革中全家在酒店作东为我们送行。席间,谈笑风生,气氛融洽。两个弟弟平时不胜酒力,这天也连连干杯,喝得面红耳赤。我的心中更多的则是感激和感恩之情。若不是先远的“导航”和炜芝的“一统”(此行祭祖、寻墓、查谱,全仗炜芝前后奔波,统筹安排,我戏称他是“胡一统”。);若不是革中的引荐和世恭兄弟的护灵,寻根之行不知要等到何时,不知还要费多少周折。

返回古城镇,住在胡师荣家新盖的楼房。三天换了三处,如同走亲串门,有一种回家乡的感觉—真好。次日凌晨,天未开亮,就驾车经长征出发地—石城转入原路返回。中途遭遇雷雨,车速不减,到了上海一看表,比来时快了整整两个小时。

族人发来短信,问此行有何感想。我即兴复了一首打油诗:先祖曾辉煌,后辈当自强。古城少古貌,保护缺法宝。长汀路不长,一日即能返。我知道,不久还会再赴汀州。因为那里寻祖归宗的任务还未完成;因为那里是先祖生活和长眠的地方;因为那里是客家人难忘的家乡。有道是:有情总要回家乡,人间惟有乡恋长。


归宗篇

今年“五一”,利用节日休假,我和在簋二姊、为德姊夫及在琏六弟,再次踏上了赴汀州的行程,还是沿着去年的“红色之旅”线。在龙虎山和石城段遇修路,坑坑洼洼,一路颠波,到古城镇已是凌晨三点。难为福之夫妇,在路边迎候。在旅店睡了三小时,天亮就赶往汀城世恭家。

一进门,见老人脸色红润,神清气爽,心中甚喜。更令人欣喜的是,未等坐热,世恭就开口告知:上次精神欠佳,随同衡斋、德斋的棺柩一起运回长汀的不是五口,而是四男三女七口。接着,老人讲述了具体的过程:在他很小的时候,七口棺柩从广东运至汀城 ,先安放在东嶽庙(现长汀二中位置)。并留下了一笔钱作为管理基金,交由长邑公局(当时的专门机构)保管。因当地有名望的乡绅与衡斋、德斋的关系很好,公祭时,就用此钱的利息作接待费用。后来公局方面提出应有胡家有名望的人来管理。遂改由慎斋负责。慎斋去世后,又转由他的祖父景芳。棺柩也移至黄田背(他家的祖田),并盖了一间砖瓦房。横匾《胡氏厝庐》,呈罗水字形。 四大三小,质地上好,统一漆红的七口棺柩从左至右,朝南一字排放。“五次围剿”时,国民党军队筑碉堡,将房子拆了。棺柩被野草覆盖,虽经风雨,仍木不烂架不散。“五次围剿”后,他已十几岁时,其兄世言从国外写信来叮嘱说,祖父生前曾关照,务必慎重处理好这七口棺柩,在南昌、上海等地有他们的后代。到了抗战时期,长汀的乡绅认为这样放着不好。他按照兄长的意见,“不能随便处理”。就这样,每逢祭扫,除把野草割掉,其它维持原状。直到最后一次祭扫,大约在1954年。

综合上述情况,有关曾祖的棺柩已迁回长汀,其基本事实是清楚的,可靠的。理由有三:

其一,世恭与我们在十六世同祖。其十七世祖滕基是我们的先祖綋基的胞弟,且“笃亲爱兄”。綋基中年辞世,“公代嫂理家政……交还时家业益丰,姪(肯堂)亦赖以成立。”世恭的祖父景芳,经营水产殖业,在广东与衡斋交情笃厚。可见,提供者的背景与逝者既是同宗之亲,又是世代之交。

其二,另一个当事者慎斋。据考证,与德斋是同族叔姪关系。有《示从姪逵卿慎斋》诗一首为证,曰:“才名三十年,焉能学众口,有情且赋诗,更得清新否?”诗中也反映了慎斋是胡家有名望的人,符合长邑公局的人选要求。

其三,从迁回长汀至安放东嶽庙这段过程,因世恭年幼,无法提供具体情节,主要是后来听其兄告之所回忆的。但从移至黄田背以后,他已是懂事者、也是当事者。否则不可能将《胡氏厝庐》的细节都能说清,并当场图示。

另有两个主要情节,推论如下:

关于迁柩时间。世恭有两种说法。一曰:很小的时候。一曰:大概还未出生。根据推算,时间应在1920年左右,可能性较大。依据是:德斋病逝1909年或1910年;世恭出生1918年;我父亲到上海1922年;“五次围剿”1930年~1934年;另考虑衡斋(德斋病逝时,他已78岁)年龄等综合因素。

关于棺柩的逝者身份。世恭再三肯定两口棺柩逝者为衡斋、德斋无疑。另“在南昌、上海有他们的后代”一词反证,其中有德斋。因为当时南昌有观洛在,上海有赓颺在,他们是德斋的长子和孙子。另两口男棺逝者应为观潮和观濂。依据是:据我父亲说,德斋是在外出途中,染疾(可能是霍乱)病亡。观潮伏其身上哀哭不止,不幸又染,一个月内相继身亡。又据族谱记载,观濂卒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走在其父衡斋、其叔德斋之前。三口女棺逝者,除衡斋、德斋的夫人外,另一口应为观濂之妻。据族谱记载,方氏与夫观濂同年同月早四天过世。其子印顺将父母棺柩同迁,则是情理之中。

总之,上述的推论,虽然难以一一取证。但从依据的逻辑性来说,是有说服力的。重要的是两位曾祖和祖父的遗骨,已归故里。埋在我们心中的迷结终于解开。如果先父在地下有知的话,应该感到宽慰。

怀着肃敬的心情,来到黄田背。这里已是一家港资公司的厂区。在几幢整齐的厂房后面,有一片长满野草的荒地。中间有一处凸起的土墩,依然可见。这就是《胡氏厝庐》的遗址。我们姊弟四人,深一脚、浅一脚迈到墩前,默默注视,拍照留念,然后敬香、叩礼、祈告先祖在天之灵安息。这时,我想起了“家而客焉,客而家焉”这句话。它反映了客家人四海为家的远大胸怀。眼前土墩上曾安睡的几位先祖,不都是“异乡久宦”;可是,最终,他们的英魂都长留在汀州大地上。“汀而家焉,汀而根焉”。客家人从骨子里透出的故乡情怀,是最感人的。

为了庆祝寻根之行的收获,世恭特地在家备了满桌地道的汀州传统菜,革中和炜芝也赶来相聚。见到我二姊和姊夫同在,众人颇有感触。特地将“姑丈”安排在主宾席。宴间,自然又是一番热闹景象。革中提出了革除“女儿不上谱”和“分房分支续谱”颇有见地的两条建议,赢得了在座族人的赞赏。不难看出,胡门中开明有识之士大有人在。

因为二姊和姊夫第一次到汀城,作揖辞别了世恭,又来到祖居地老街。革中再次不厌其烦带我们边参观,边讲解。此时,我重返故地,思绪万千。仿佛天堂里的老祖宗正在对他们的子孙进行一场“尊祖敬宗之心,爱亲睦族之念”的命题考试,以唤起胡氏族人“导一宗之派,统百代之纪”的觉悟。我赶紧拿笔答卷,作《归宗》一篇:

根据族谱记载和调查考证结果,以下三点可以形成共识,并予认同:

第一、“吾朱紫胡氏自白石公 彭由宁都三迁居于汀始”。白石公是我们的始祖,长汀朱紫坊是我们的祖居地。

第二、胡氏族谱始于前明,由木斋公暨龙山、介石诸公创谱,而由实斋公集成。协矩公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又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合族再次重修。这是反映朱紫胡氏世系的重要历史资料。

第三、朱紫胡氏从九世祖樛菴公“有哲嗣七人而族始大支分派”为七大房。从此,胡氏家族“子孙多且贤”,走向光大。

从第十世起,我家这支系二房观斋公后代,沿袭至我们这一代已是第二十四世。期间各代分房世祖名号等基本情况,已明晰。为方便族人和后代子孙参阅备考,现列表简述如下:

始祖    彭  字延年,号白石。曾祖胡琛在江西任官,唐
昭宗时的进士。娶妻钟氏,生一子。
二世祖  泰来 字易,彭所生子。娶妻江氏,生一子。
三世祖  坚  字达材,号紫坊。泰来所生子。任宋南国
              大总管中大夫。娶妻马氏,生二子。
四世祖  应裕 字顺仲,号朱峰。坚所生次子,兄应孙。娶
妻刘氏,生二子。合葬西郊外麻园。

五世祖  文贵 字天号,号白云。应祐所生长子,弟文寿。
娶妻余氏,生一子。合葬东郊外雀麻坑。
六世祖  添祥 字恒吉,号修轩。文贵所生子。娶观娘,
生一子。葬东教场。
七世祖  原祖 字本宗, 号木斋  添祥所生子。任留守司
都经历。葬油罗窝。娶温仕广之女巧娘,
生二子。
八世祖  灏  字清和。原祖所生长子。弟显。葬茶头坑。
娶张得荣之女圆娘,生一子。
九世祖  倫  字樛菴。灏所生子。寿四十二,葬油罗窝。
娶陈氏,生四子。
十世祖  永谰 字致远,号观斋。倫所生第三次子,兄弟经、永渊、永源。异母弟永深、永洪、永淳。生于明景泰六年乙 亥四月二十五日,卒于明嘉清十五年丙午七月十四日。寿八十一,葬上曲。继娶王廷矅之妹王氏,生二子。
十一世祖一本 字立浦,号务吾。永澜所生第三子,弟一诚。
生于明宏治八年乙卯二月二十七日辰时,卒于明万历六年戊寅。寿八十四,葬郡西马鞍山。继娶楊泽侄女满娘,生四子。

十二世祖  辉  字希大,号实斋。一本所生第三子,兄弟轂、
輯、輶。生于明嘉靖七年戊子十一月初三日,卒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九月十九日,寿七十三,合葬金斗山下。娶郑琏之女马娘,生五子。
十三世祖 汝揩 字式卿,号九围。辉所生次子,兄弟汝桥、
汝棐、汝采、汝宋。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戊十一月二十三日亥时,卒于明万历二十六年戊申,葬西郊外。继娶邱氏, 生二子。
十四世祖 宗熊 字梦吉。汝揩所生次子,兄宗烈。生于明万
历四十三年乙卯十一月二十三日,
卒于顺治己丑九月初六日,葬黄田
背。娶钟肇元之女钟氏,生二子。
十五世祖 诠  字理瑞,号定菴。宗熊所生次子,兄诗。生
于明崇祯十三年庚辰七月十三日酉时,卒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七月二十九日寅时,寿六十九,葬东教场盘龙窝。继娶马仲宪之女马氏,生四子。
十六世祖 学成 字行千,号协矩。诠所生第四子,兄功成、
大成、文成。嘉定知县、湖北黄州、武昌府同知、汉阳府、安陆府知府,湖北粮储道督。生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十二月初三戊时,卒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己卯闰六月初八未时。寿七十六,葬西关外附郭西塔边金斗山。继娶江南周氏,生六子。
十七世祖 綋基 字肇丰,号兰英。学成所生第三子,兄弟绪
基、绍基、绥基、滕基、缮基。生于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十月二十六日申时,卒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己亥十月二十八日亥时,寿四十七。葬郡后金盆架下乾山。娶张富光之女张氏,生一子。
十八世祖 肯堂 字鹤汀、其绳。綋基所生子。浙江清吏司员
外郎。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丁丑六月初一日辰时,卒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壬甲二月二十八日已时,寿五十五,葬古
城排下。继娶谈氏,生十
一子。
十九世祖 赞元 字子皋,号心陶。肯堂所生第七子,兄弟春
元、奉元、奏元、调元、掄元、殿
元、凯元、第元、宸元。两广盐运
司批验所大使。生于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壬子正月初八日申时,
卒于道光十年(1830年)庚寅五
月十八日申时,寿三十八。葬东教
场盘龙窝。继娶吴嗣绅之女吴氏,
生四子。
二十世祖 廷琨 字蕴石,号玉铭。赞元所生长子,兄弟廷琪、
廷瑄、廷璡。浙江布政司照磨、枝
江知县。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
年)庚午十月二十三日寅时,卒于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五月二
十六日酉时,寿五十八。葬东教场
盘龙窝。娶侯坤元长女侯氏,生三
子。
二十一世祖  钦  字英生,号德斋。延琨所生第三子,兄鑑、
镕。壬午(1882年)科同考试官;
甲午(1894年)科内簾掌卷官。
江西试用知县,贵谿、鄱阳知县。
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丙午三月十三日辰时,卒于1910
年(约),寿六十四,厝黄田背。
娶沈保颐次女沈氏,生二子。
          二十二世祖  观潮  字景韩,号松亭。钦所生次子,兄观洛。
生于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九
月初一日亥时,卒于1910年(约),
寿三十,厝黄田背。娶徽州太平李
氏,生一子二女,卒于1949年;
葬上海平安公墓。
二十三世祖 赓飏      曾用名畊阳。观潮所生长子,大妹早卒,二妹相武。生于1903年10 月9日,卒于1994年8月17日,寿九十一。娶湖州南浔吴氏,生于1912年 8月24日,卒于2001    年6月30日,合葬上海嘉定松鹤公墓。生四男二女。
二十四世              赓飏所生长子在琥、次子在篪、第三、四子在璇、在琏、长女在簋、次女在琬。
说明:所列世系情况,按首叙名、字、号,某(采用父名)所生第几子,同胞兄弟、异母兄弟、官职、生卒、葬娶、生子,依次引述。娶妻只列本支生母。失考内容则空缺。
另将本支第二十一、二十二世的分房世系情况补充列表如下:
二十一世祖 鑑  字筱石 号衡斋。延琨所生长子,弟镕、
钦。咸丰十年进士(1859年)、
光绪丙子1876年乙卯壬午科
同考试官任广东新安、海阳、
顺德、署万州知州、阳山、翁
源、永安、番愚、南海知县。
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
壬辰六月十六日寅时。卒于
1910年后,寿七十八以上。
厝黄田背。娶丁绍义长女丁氏。
生二子。侧室吴氏。
镕  字立菴。延琨所生次子。兄弟鑑、钦。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三月初五日。卒于咸丰七年(1857年)丁巳四月二十七日巳时,寿二十二。葬盘龙窝玉铭公坟左。
二十二世祖 观濂    字慕周,号莲航。鑑所生长子,弟
观河。生于同治十年
(1872年)十月初十丑时,卒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月初八。寿二十二,厝黄田背。娶方大森之女方氏,生一子。
          观河 字希文。鑑所生次子,兄观濂。
二十三世祖 印顺        观濂所生长子。
    说明:据玉铭公墓誌铭记载:公有“孙女三人,曾孙女二人”。
应为鑑和(或)钦生有女儿三人。观河和(或)观洛生有女儿二人,
而观濂和观潮的可能性较小。

又到了和古城告别的时候。当返程车经过长汀火车站时,隔窗看见广场边两棵高大的古樟树,在雨中傲然矗立。这里曾是祖上从胡家大院迁出后的老宅遗址。我忽然悟到,英语称家谱世系图为Family Tree,真的很形象。一个家族如同一棵树,有主干、有分枝;唯有根深,才能枝茂;更有一种不畏风雨、挺拔向上的精神。古樟树—朱紫胡氏家族历史的见证和未来的象征!


追思篇

端午节到了。这个中国传统节俗,已被城里人渐渐淡忘。今年的端午节,有些特别。首次被列为国定假,上班族纷纷外出旅游观光。我选择呆在家中,剥个粽子,泡杯清茶,赏诗阅谱,倒也别有一番情趣。为了纪念先贤,再次重温传赞:

十二世祖实斋公传:    “少聪颖,髫令好学,手不释卷,读书过目成诵。稍大习举子,业不籍师资,自多解悟。”当年乡试,其父起初不同意他参加,认为“未经师友讲贯”,借“讬读书而废耕务也。”结果,他以第一名考入学校。并被称之:“书义精透可为有志诸生讲解;行止端庄,可为放荡诸生规戒”。还让他和日本留学生伴读了很长时间。后来,被授予文林郎,“政绩循声,卓著一时”。归田回家后,在城西筑艺圃,積书万卷,潜心修谱,成了胡氏族谱集大成者。“德著于吾族”。

十三世祖九围公传:  “性至孝,聪颖过人”。五岁初入塾,即取孝经一卷。老师感到奇怪,立刻教了五章。谁料,读了一、二遍就朗朗成诵。稍长的作文,“数千言倚马可待”。母亲得疾,他憂劳得“行不能正履”。父亲生病,他“衣不解带, 药必亲尝”。双亲过世后,他哀毁一如,庐墓三年,须臾不离,其孝行被刊载在杂志,广为流传。

十四世祖梦吉公传:    “天资奇特,读书数目行下,善古文词。”年轻时就拿了乡试冠军,被谓之“异日当以文章显天下。”他常与诸名儒切磋,讲求当时之务。那时盗贼蜂起,驿路梗棘。“公悉心策划,设望邮,置乡勇,匪类敛跡,沿汀数百里赖以安”。公家世殷富,遇到灾荒年,“倾资捐賑,存活甚众”。公更乐善好施,曾创置义田。因仰慕宁化遗老李世熊的高风亮节,自名宗熊,并造其门下。老师去世后,抑郁而终,年三十五。临终前慨然对其妻说:“我生平不营私产,但愿以德业遗子孙。诸兒他年成立,可告以我言:有君父而不能忠孝,有宗族戚里而不能睦渊任恤,非我子孙也”。

十五世祖定菴公传:    “天资敏悟,即千言二三遍可成诵。稍讲解,能深究奥旨”。老师曾对人说,“唯此子不凡”。当时他无力买书,靠老师拿自己的书给他念,“望之深也”。公办事有头脑,他预料流寇迟早“必扰吾汀”,因而将“奉母居之构室”选择在幽僻,多朴茂之区,并“储粟以备不虞”。果然不久,寇至,乡民族亲纷纷逃之。公一一照料,如无事一般。后来,经努力,家业丰殷。他嘱咐其子功成等,“吾欲鼎新堂宇,作实斋公专祠。”其子学成从汉阳府归来后,遵从父命,为实斋公修建了一幢崭新的祠堂。其夫人称赞公“学问经济,并驾古人,平昔发言行事,一以道义居心,故虽病危而精神不乱。”

十六世祖协矩公传:    公“志高行洁,竭忠事上,不为身谋。”任官湖北,“爱民与士,宽严并济,通漕裕课,调度有方。”当时,汉镇多火灾,他“捐资置具,募勇悬赏。凡有炽焰挥手扑灭,大吏文章荐举。”而自己却积劳成疾,年未老即抽身而退。“公归之日,扁舟扬帆,吏民焚香泣拜,护送百里不绝。”公“退休林泉,即以敬宗收族为务,”潜心修谱。谁料到,清朝是我国文字獄的巅峰时期,因奸人胡作梅图产不遂,诬告谱中有“悖谬之词。”后经福建巡抚定长上奏朝廷,认为胡作梅“挟嫌诬蔑”,拟发充军。而族谱修订本延迟三十年才问世发行。公事父母“纯孝至诚”,甚得欢心。诸兄髦年过疾,公七旬亲持汤药昼夜在侧。公持之以恒,“躭慕右军”,晚年书法益工。他教育子姪,“唯本经史,切戒浮华,”不能贪图官禄,专利一己者。

十七世祖兰英公传:    “天资聪颖”。乾隆间,文人学子争先崇尚《周礼》。公到省城参加秋试,“舟车劳瘁中,日手周礼一篇,抵省已琅琅成诵。”老师也被他的“文字经义,为之心折。”那时,家里富裕,但他从不闲着,还与原先一样参加劳动。曾开发竹山,与傭工一起干杂活,制作了一百零一具篛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八世祖鹤汀公传:    公“赋性仁厚,勤俭持躬。”他年轻时,父亲去世,朝夕陪伴母亲。等母亲也去世了,他“尽哀尽礼,孺慕之思,终生不辍。”公家业殷富,号称“胡百万”但从不吝财。广昌教匪闹事,蔓延到瑞金,居民十分惶恐。他捐出千金,招募乡勇,帮助官兵肃匪,使城市“得以安溢。”城隍庙倾圮,太守意欲更修,而费用很大,“商之公,遂慨然身任。”瑞城天后宫被烧,修复艰难,公“倡捐千金,众商因之踊跃,而庙貌一新。”乾隆五十一年,遭遇大旱,民无收获,令欲开征,人心惶恐。公“垫解半季奏销”,以解全城之困。其他如瞻亲族、赈贫穷、修桥梁、开道路,“凡所乐输费逾矩万。”自解田后,教育子孙,不准在外购置别墅。自己则“晨夕博览古书或种竹抚松”,过着俭补清闲的日子。

高祖子皋公传:    “幼而颖异,性笃孝友”。公十五岁参加童试,名列冠军。五兄雅山公,在桐庐任职,因公失误造成亏累。公“即寄千金资之归,并助其眷属费用,其友爱也”。
在担任两广盐运司批验所大使期间,因“盘查过严,西商造为蜚语。”但他不畏中伤,仍坚持严格执法,不徇私情。公“纵观群书,尤精医理。”(先父在世时曾说起,我家有一位祖先,精通医学,想必就是子皋公。他编过一本“相书”,我粗粗看过。这并非是常见的算命术,而是讲察看“五官”,能知晓“五脏”之疾。依据是“五官”乃“五脏”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一本医学科学著作,可惜已毁于“扫四旧”风暴中。)庚寅(1830年)仲夏,公得喉疾,自知不起,辞母曰:儿不能长侍老母,死有余憾矣。遗命子孙,“以孝悌忠信为本。”去世后,公各同官无不深为悼惜。

太祖玉铭公传:    “天姿歧嶷,过目成诵。长慷慨,有大志,举足不忘其克守先训,有经世才”。公“性纯孝”。四岁丧母,与祖母不离左右。“家有余资,天性友爱,以弟妹尚幼,分毫不取。仍以其田助曾,修祖祠、赡亲友,诸事无少吝,乡里贤。”任职湖北两年,上司视为左右手,事无巨细,悉以咨公。鄂省常有水患,堤防是急务。公“乃亲督,不避风雨,保全者众”。荆州大水,流离载道,“君单车之任,周咨疾苦,振廪劝分,众散复归”。乡民爱戴,争以布帛菽粟相赠,公“笑郤之”。藉祠引退,归里后,公日以教子诵读。公生病后,城乡绅民焚香祷天,为公祈年。去世后,全县歇市。“谓我县官之爱民,皆公之教也。”灵柩归葬,祭者百余里,挥涕送者。可谓“生荣死哀”矣。遗命戒世,勿吃洋烟,犯者非我子孙。其亲友之贫乏者一一料理尽善,含笑而终。

曾祖德斋公传:    “德斋胡君少时曾受学于番愚陈蘭甫京卿,京卿经术文章海内宗匠,游其门者多成闳达魁硕之材,君于师友渊博资之深,而有以自得”。公天资聪颖,善于领悟,殚精竭虑,狂深不倦,“文名噪于江右。”尤与杜陵旷世相感而笃好其诗,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出版《赐㪺阁外集》(㪺读ju)。集杜之诗 至二百数十首 ,无不移形易貌,妙造自然。之前,雅好集句,后效踵起者皆牵合成篇,而德斋公之“集一家言直抒己意且積巨册而成大观者未之有也”。有道是“杜陵诗圣古无偶,但论皮骨谁敢争”。而“君胡一洗几马空,已拼皮骨困行路,敢惜啸歌成老翁,开新合故竟何益,西江浩浩生天风。”

公在西江(即江西)掌辜较久,每日自辰至午,薄书填委 ,剖决如流,睱则匡坐啸詠。至语及“民生之困,国计之艰,世道人心之日降,辄为愤慨。”因“当官有执,为忌者蜚语中伤。”没多久,上官徽闻其枉且多,其吏干兼人而廉谨无害,乃为之审理前事,奏请复官。昔人谓“士百事可为,唯不可俗。”公一身正气,“离俗斯进。”

公原有鑑、镕二兄。次兄镕,号立菴,“幼多病,粗知篆刻,凡雕鏤杂艺一习辄精。”咸丰丁已(1857年)四月,发匪竄扰郡城,他当时受母命赴粤省。传闻父母中途遇盗,弱弟被掳。星夜奔救,行至蔡坊骂贼不屈死之,年仅二十二岁。“公之孝烈可风矣。”

立菴公早卒后,德斋与长兄衡斋,虽年龄相差一肖有二,但志趣相投,壎箎情笃。曾伯祖衡斋公,闽中名进士。“射策少年,裁花满县,以纯儒为循吏,蕴经济于文章,腹有万卷。”光绪辛已(1881年)冬,公“博考群籍,各采本诗,”更考南宋以来诸家诗体,为内府藏本《滄浪诗话》增注。该增注,论诗法有五,数万字。且“纵观上下,采辑古今,援引既勤,考证尤确。”并继有《续诗话》,“更续挹扬之妙。”

衡斋和德斋,长期分居粤、赣两地,且政务劳案,难得一聚。但双方书信、诗作来往频繁。内容大都涉及思亲恋乡,送别亲友、触景寄怀。其中有不少反战诗篇。如《书愤五首》:“天下干戈满,兵残将自疑。……世乱戟如林,无辞荆棘深。……向来忧国泪,眇眇独开襟。”反映了客家人厌倦战争,渴望和平的真实情感。另有一首反映德斋二十八岁中举(1874年)。《三弟秋捷誌喜》:“传来吉语听分明,喜见萱堂咲语迎,立志何须愁眊矂,此才真不负科名……。”

俩公常在外出舟车中赋诗作词,少则五首、六首;多则八首、十首,拈来既是。且从“和韵”渐入“不求音韵,而求气韵”的诗家意境,可谓“根本既茂,枝叶自繁。”

列举两首:衡斋到申江作无题一首:“一苇竞乘风,蓬莱在望中,吴淞残月白,黄浦晓霞红。异地炎凉换,天涯阅历同,雅情无处着,翘首託征鸿。”

德斋赴成都草堂作《示观洛观潮》一首:“强梳白发提胡盧,富贵功名焉足图,休怪儿童延俗客,几回书札待潜夫,文章有神交有道,兵革未息人未苏,谁谓我顷膠在漆, 汝身即见唾成珠。”

在曾祖的手稿中还发现德斋上书皇上圣鉴的奏章(底稿)十篇,涵盖了地方治安,国防军事,税收法律,内政外交诸多方面,其中不乏良计妙策。

如:“行实政,固民心,严保甲,办团练”四项安内之策;批评加税免釐是“利在日前,害在日后。”提出:“今日之时势计,邻国不可不联合也。英美利在通商,法俄志在拓地。德与法为仇,日与俄相忌。联日以拒俄,则同洲可共保;联德以抗法,则海患可渐息;联英美以通各国,则商局可长久”的“以不攘为攘”的对外政策。如:在甲午时针对“虚穈不戒,操演不勤,更调不频,赏罚不明”的弊病,强调“百练之兵,尤以练心为要”的练兵策及“维中国自强之策,宜以大者、远者为先。得地易,得人难,得将弁易,得统帅难。整顿海军端自统帅之得人始。”的海防条陈。再如:“公生明,偏生暗,”必须于下车之始,入境之时遇事咨询父老,访察穷黎,“利于民者兴之,病于民者革之”的整饬吏治、勤恤民隐策及“诬告反坐,均加旧律一等治罪。”严治诬告命案,以安善良而清讼源等等。这些政策思想和思维方式,对于研究清史乃至当前制定相关改革思路,应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纵观传赞,可以见证:“胡氏乃文化名人之始,为汀之望族”;可以见证:“胡氏之世多通德,代有闻人也。”不能忘记,吾族中“贤内助实多”。为人妻母的品德懿智同样让人爱戴。

定菴公之妻,协矩公之母马氏,“事父至孝,勤慎淑惠,与姑相处三十余年。慈爱孝敬,始终如一。”
兰英公之妻,肯堂公之母张太恭人“系出名门,懿德尤著。躬理家政,督训勤读,母而兼师。持身勤约,好善济物。”族人感颂懿淑,立“安定慈范”。
玉铭公之妻,衡斋,德斋之母侯氏,“幼承家范,事父母以孝闻于歸。”深得刘太夫人欢心,谓如此平生无疾,都靠侯氏悉心照料服侍。平时,教子极严。二子功成名就,欣慰不已。可以说,没有这些伟大女性的付出,就没有吾族名人的辈出。

端午诵读传赞,缅怀先祖,旨在“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旨在“勿忘祖德,敬守遗规,继继绳绳,永传无替。”祖德遗规就是“以忠事君,以孝思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这十六个字是胡门的传家宝。诚然,走进新时代,应赋予新的解释,充实新的内涵。与世俱进,才能久盛不衰。

我虽不谙平仄音韵,却蠢蠢欲试,作无题四首,权为《追思篇》后序:


(一)                          (二)
鞠躬尽瘁效君王,                一生清廉两袖风,
敬宗晓礼侍高堂。                为官不做发财梦。
忠孝两全留美名,                用心替民办实事,
佛祖西天颁奖状。                百姓自有公平秤

(三)                            (四)
巨富不吝财百万,                过目成诵非逞强,
捐赈救灾身先揽。                胡门满屋飘书香。
修桥开路尽善举,                赋诗寄怀经世才,
济公邀君上庆宴。                伴君终身皆文章。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第二十四世裔孙  在篪
                          二00八年端午撰于上海

南山 2009-02-03 20:10
南山注:

上文为上海胡在篪(音:池)宗亲近日发给我的原创作品,现由其胞弟胡在琏发表在宗亲网论坛。我不久前已在“中华胡氏寻根论坛http://hmmshoe.com/bbs/showbbs.asp?bd=120&id=62&totable=1”提前首发。胡在篪宗亲祖籍福建长汀,与我有同宗之亲。近几月不顾足疾缠身,伏案写作,此为其系列寻根文章中的三篇。2007年农历春分时节,南山有幸陪同其兄弟三人前往福建长汀寻根问祖,读完在篪三哥(按其家庭兄弟姊妹排行)的文章,令我回想起去年那段难忘的经历,我为他们兄弟姊妹不远千里两次前往长汀寻根而感动,特推荐此文入选本网的“论坛精华”栏目。


以下是胡铁华宗亲在中华胡氏寻根论坛上的跟帖:

小溪融入小河,小河汇入大河,大河流入海洋,这是自然的流向,因其自然,小溪流才能从源头经过长途曲折蜿蜒,归入生命的怀抱——浩瀚的海洋。
流向海洋,这是溪流江河最佳的选择。
凡“拒绝”流向海洋的溪流江河最终必然要干涸。
人也一样:有情总要回家乡,人间惟有乡恋长。

南山 2009-02-09 15:22
最新消息:

最近福建长汀古城油螺窝胡氏祖墓(七世祖、九世祖合葬)因被人毁坏,现全国的长汀祖籍胡氏宗亲正在筹集资金,准备在春分之前将其重修恢复起来。请转告全国各地的长汀朱紫(汀西)胡氏后人,有愿意为重修祖坟捐款者,请在春分之前把钱收集起来,汇往长汀,碑上留名,最后截止日期:2009年2月26日(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初三立碑。

详情请与我联系:QQ114412749E-mail:hxy123@gmail.com

南山(胡先远) 2009.01.12

重修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古城油螺窝胡氏祖墓(七世祖、九世祖合葬)捐款名单数额:

四川郫县分支

贵州:胡先智 300元   胡承波 100元  胡承英 100元 胡承强 100元 胡承丽 100元
上海:胡光中 300元   胡先通 200元
上海:胡先远 500元   胡承雯 100元

四川:胡先银 100元
四川:胡先富 400元 (胡承明、胡承文、胡承武)
四川:胡承根 300元
四川:胡先贵 150元 (胡承尧、胡承勇、胡承炯) 胡先贵已过世
四川:胡光旭 100元 (胡萍) 胡光旭已过世
四川:胡光永 400元 (谢素卿、胡先枢、胡先杰、胡承然) 胡光永已过世
四川:胡先达 500元 (胡承浩、胡承英)
四川:胡翔 200元 (胡彦杰)


上海分支:
胡在琏一家:2000元 (胡在篪chi、胡在璇、胡在琏、胡在簋gui)

南山 2009-02-12 17:17
现将族谱中有关清光绪九年发生的“宋姓冒祭案”转载如下,让宗亲们大致了解一下当年发生的事件。

以下摘自清光绪二十一年《汀西胡氏族谱》卷三第十页

附刊宋姓冒祭案

缘于:十一世叔祖真吾公古墓,在油箩窝山场海螺形状。因光绪八年间有瑞金县袁坝乡宋姓人在古城雇工盗砍坟树,经族人拿获处罚,宋人挟嫌在心。突于光绪九年二月二十六日,邀集该乡宋泰阳等到油箩窝真吾公坟,捏称伊祖冒祭,致启讼端,控案摘存列后。

具呈耆民胡廷上等,为挟谋飘冒逞强碎碑乞移谕止,俾免大祸。事缘:耆等七房共有祖遗古城小地名长较乡,油箩窝坟山一嶂,古葬七世祖木斋公暨九世祖樛庵公、叔祖真吾公。该山自山顶至山脚周围上下俱系耆等坟山,管业数百年,从无人敢觊觎,现有族谱确凭。忽于本年二月二十六日有江西袁坝乡宋赵钦、宋明仕、宋明夫三人挟嫌至油箩窝坟山,祭扫耆等叔祖真吾之坟。古城族人闻之此事诘问其由,诳称此山系伊宋坟。经耆等族人即送古城司主堂讯,钦等供有宋姓坟地,当时不听司主处断经。耆等族人将钦等三人送至本城祠内查问,钦等变称实系误祭,不敢与胡姓混争。致将三人交与地保会春、罗俊、钟进放伊回家,通城周知。讵料放回之后,钦等胆敢将耆等坟碑毁碎。又有枭恶宋泰阳、宋文祥、宋明容、宋明连等纠众至古城地方,混问跟交三人噉抛耆等祖骸杀掳等吠。思耆等祖坟系前明古葬,邻省知悉,何得平空飘夺,似此越界恃强,理法奚容。若非邀  恩讯赐谕止,势必惨遭荼毒,只得  叩宪天作主俯赐移会瑞金、会昌等县谕止,一面饬差拘集宋泰阳等到案惩办,俾免地方扰害。阳春一笔公侯万代上呈。
光绪九年三月初六日具呈耆民胡廷上等

补用同知直隶州特授长汀县正堂加十级记录十次林官名大受批:
该山所葬系胡姓祖坟,宋赵钦等居住隔省,岂能凭空认为己祖。到山祭扫殊不近情,迨至宋赵钦等三人自称误祭,旋即回家,而宋泰阳等又何纠众跟问寻事不休?尤难索解其中有无不实不尽,姑侯差查禀复察夺。该耆民等一面即检管业山契呈验勿延。三月初十日宋姓在古城肆言纠众械斗,经古城司主黄禀 县宪,激以情迫势急,祸在旦夕,乞驾亲临,谕止救全等词呈蒙。

待续

南山 2009.02.12

胡炜芝 2009-03-30 11:51
胡氏祖坟

胡炜芝 2009-03-30 11:53
胡氏祖坟照片

胡炜芝 2009-03-30 11:55
胡氏祖照片

胡炜芝 2009-03-30 11:56
胡氏祖几照片

胡炜芝 2009-03-30 11:57
胡氏祖坟

胡炜芝 2009-03-30 11:58
胡氏祖坟照片

胡炜芝 2009-03-30 11:59
胡氏祖照片

南山 2009-06-06 11:02
炜芝,最近看你经常上网,可能不太忙了吧。我身体还好,谢谢关心。如有时间,多写写关于我们这一支的族源考证文章。到现在,我们这一支还很独特,胡海说是六郎后裔,我们谱上又没见记载。那位白石公的先祖裔孙某是谁,不知道你注意了没有,华林诚公正好是那个年代的江西进士。白石公到七世祖之间至少有四、五代人遗漏掉了。我们的谱从七世祖开始才能说可靠的,前面都是迷。还有,六郎究竟是不是我们谱上的人物,为什么五郎、七郎后裔清朝年间在长汀合修祠堂,我们这一支却没有参加。我们和童坊胡氏究竟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奉万九郎为祖,几年过去了,还没有长汀的族人上网发言。如果你有时间,可做一些研究工作,发上网来,大家共同探讨。
南山 2009.06.05


胡炜芝:
    白石公先祖是誰我也是一直在想这问题。我有几点个人的猜想:
   一、万九郎。我看了你去宁都考证的文章,当时上山乡发生水灾,六郎先走,是否去了宁化石壁,然后去了长汀并定居。南宋后万九郎及五郎、七郎再来长汀的。
   二、胡进思。唐昭宗乾宁年间“进土”与“进思”同音。我在《中华胡姓》一书中看到过胡三省祖宗也是唐昭宗乾宁年间进士"胡琛",i不知它是从何处来的资料?
2006.06.05

南山 2010-09-04 10:18
胡学成兄弟刊修家谱案
http://linanliao.blog.163.com/blog/static/58537625200852791320909/

湖北汉阳知府胡学成广东连平知州胡功成先后罢官回福建故里兄弟俩于乾隆十九年刊修家谱,内有"太祖""昭穆""武宫""炀宫""世室""升遐""笼罩天下""亲贤乐利"等"僭妄"字句二人卒后,奸人胡作梅因图产不遂,便控告胡氏家谱有上述"悖谬之词"福建巡抚定长上奏朝廷,认为胡作梅"挟嫌诬蔑",拟发附近充军;胡氏兄弟身为职官,非乡愚可比,竟将"僭妄"字句写进谱内,请旨革去职责,追夺诰命得旨交刑部议奏,时为三十年(公元1765年)二月

南山 2010-10-28 19:52
节衣缩食嘉惠后学的胡故观浩先生生平简介
资料室
(刊1991年台北市福建省长汀同乡会《长汀会讯》第十一期第卅六页)

先生生于广州,长于南昌,为胡肯堂先生之后裔。肯堂先生乃乾隆时人,曾任吏部郎中,富于赀财,即汀人所称之胡百万也。父胡銮,民国初奉母迁居广州,嗣后复返南昌。胡府在长汀尚有不少田产,故每年秋收后,其族人均派人将田租送至南昌。民国十八年以后,田租无收,始告停止。

先生生于民国元年,毕业于南昌剑声中学,抗战初期,拟回长汀报考厦门大学,旋因道路不靖作罢。

先生随后间关入川,并在四川成家。抗战胜利,随政府返回南京。迨后,烽烟再起,夫人与儿女因故未及偕同夫婿播迁。因此,先生隻身在台,二十馀年如一日,足见其与夫人鹣鲽情深。

民国四十七年本会成立,先生自动前来参加,尝云:「将来重返大陆后,当回长汀寻宗联谱,在府背山居住,以终天年……。」据云,府背山即为胡百万故居所在。

胡百万之逸事,在长汀早已家喻户晓,流传不辍。文人雅士,风流倜傥,不拘小节,间或有之。吏部郎中,腰缠万贯,未必会行为乖谬,伤风败俗。所有流言,或属子虚。然而,有「百万」之祖先,未必恒有「百万」之子孙,则可能是事实。

先生孑然一身,身后财物悉数拨充奖学金,除本同乡会外,其他如国立台湾大学等四校优秀学子也有受益。

先生之奖学金虽然为数不多,名额有限,其效果或较其祖先的「百万」为大,流芳人间,绵远流长,特为之记,勿谓「善小不为」也。

先生已殁,享年六十五。

南山 2010-10-28 20:15
观浩先生与大陆亲人分离二十多年,没有等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可以返回大陆与亲人团聚,孑然一身,客死他乡,令我辈嘘吁不已。先生身后财物悉数拨充奖学金,如国立台湾大学等四校优秀学子多有受益。在网上亦可查到台湾“胡观浩奖学金”条目。

前有上海在琏兄弟,曾在网上发帖,代为找寻其大陆亲人。最近有海外宗亲成功找回辛亥革命时期祖辈的故乡,令我感慨良多。先生虽已殁,但仍是我们福建长汀的胡氏族人,也是我的同宗长辈。因时局变革导致妻离子散,隔海相望,不得了却思乡之情愫。我今再发此帖,以期于万一之中,寻到先生家人的点滴信息,告慰亡灵于地下。

台湾兴中先生,对观浩先生生前殁后多有了解,他曾写过一篇“观浩大伯二、三事”,一直未得机会网上发表。今天想起来,从其他电脑硬盘中找出,发表于后,让我们长汀族人共同纪念这位梓里同宗。原文为繁体,特转为简体文字。内容略有删减,请作者谅解。

南山 2010.10.28

南山 2010-10-28 20:26
(刊2005年台北市福建省长汀同乡会《长汀会讯》第廿五期)

长汀会讯第23期第91页乡亲动态裡,陈塔先生撰文「胡观浩乡长遗爱我汀子弟」,略述奖学金以汀籍学生为优先,并拟于下期刊载其事略,请乡亲知悉胡观浩先生生平及在台生活情形者提供稿件及照片。阅此短讯,心裡即对会讯第24期有所期待了。
卅年前负笈台北就读高中时期,即曾经自先父(胡师杜,字少甫)口中听过观浩大伯,而且似乎在某次先父北上公出时一同拜访过观浩大伯,在那次机会裡,我知道了我们与观浩大伯出自于长汀同一个胡氏家族,与清乾隆年间之胡肯堂(即汀人口中的胡百万)有同宗关系,算起来也是远房亲戚,只是辈份难论,但观浩大伯年纪长于先父,故先父敬之如兄长。可惜当时年轻,而今又时日已久远,今天对观浩大伯外观长相仅有一点点极为模糊的印象,实在惭愧。1958年同乡会成立时之大合照,照片中第一排左边第四位即为观浩大伯,幸好当年与会者均配带名条,足资今日辨识之。
去年(2003年)下半年小女家璇回到家告诉我,学校公告奖学金申请事宜,其中即包括胡观浩先生奖学金,因其指明汀籍学生优先故引起小女注意。我即将记忆所及关于观浩大伯的事情略为陈述,可是也无法说得清楚详尽,因此更让我期待由汀籍长辈大作中能多瞭解一些观浩大伯在台事蹟。
今年会讯第24期出刊,并未有观浩大伯在台事蹟之宏文报导,经联繫炼心叔得知无人投稿。恰巧正整理先父遗留众多文稿、信件,发现两件观浩大伯致先父手书,及观浩大伯生前服务机构同事致先父的信函论及设立奖学金事宜,炼心叔因嘱将此珍贵资料提供会讯发表,乃不揣浅陋将记忆片段及手边资料加以整理,草就此文,用以追怀观浩大伯及先父。
    观浩大伯之介绍最早刊载于福建会讯第三期(1976年6月1日),后来先父编辑长汀文献时,又转载于长汀文献第三集(1977年12月),至长汀会讯第11期(1991年),复由资料室撰写一文「节衣缩食嘉惠后学的胡故观浩先生生平简介」。此三篇文章内容相近,应系根据相同的资料来源所写成,推测当是由士清世伯、志纯世伯或是由先父所作。至于最早提及观浩大伯者系士清世伯所作「台北市福建长汀同乡会简史」,刊于长汀文献第一集(1974年10月),略谓同乡会成立大会是日,观浩大伯自行前来报到入会,令人喜出望外。至于是否尚有其他乡亲长辈宏文提及观浩大伯则未能详查。
    先父保存观浩大伯之信函两件均极完整,看得出来是刻意保留者,也许是以其稀有故。两信件分别是民国63年3月6日及64年4月22日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便笺写就,当时观浩大伯正服务于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或者刚退休不久,居住在台北市嘉兴街181巷9弄30号。
    民国六十三年三月六日函内容为:
「师杜弟:久未相见,深为悬念不已,顷接手书,藉悉种切。今春节期间已参加同乡会,并  利仁弟欢谈片刻,但是也未到他家中,其因旧疾复发,真是可恨。关于我弟所撰一书,盼速寄来,尤其内容甚佳非常欣赏。今日稍愈可执笔,特复,并敬祝
俪安
                                            愚兄 观浩 六三、三、六   」

    民国六十四年四月廿二日函内容为:
「师杜我弟:久未见函告,深为悬念,近想弟况如恒。本拟前来晤谈一切,唯因体力欠佳,未料农曆三十晚仍住医院,可说倒霉透顶。并接获同乡会通知也无法参加团拜,抱歉之至。由三月上旬办理出院,其中病根尚未剷除,可能复发,友好再劝告不妨就中医治疗,达到根治目标,祇有下次试试。。。关于我家世刊载『长汀文献』内概系我弟汗马功劳,就此道谢,并祝
俪安
                                            愚兄 观浩 六四、四、廿二
附告:上月份路经过信义路二段一七0号三楼,原来『卢志纯律师事务所』招牌不见了。不瞭解原因,倘身体好点,到利仁弟探询情况为何?        」

    观浩大伯于民国六十五年三月逝世后,先父与观浩大伯生前同事曾有联络,从致先父函件内容可以稍为瞭解观浩大伯最后一段日子的情形,以及奖学金设立之始末。刘汉全先生民国六十五年六月十日致先父函内容如下:
「师杜先生大鉴:接获五月十九日
尊示敬悉。经约请本会同事共商结论,以观浩先生在党部服务卅馀年,近三年身体欠佳,屡次因病住院,上级长官与同事皆赴医院慰问照料。今年三月不幸病逝住宅,蒙长官关怀派员与同仁共同料理丧葬事宜,现所馀十九万馀元应为观浩先生办理奖学金较有重大意义,主张由同仁等筹足廿万元,请中央党部去函中央日报代办奖学金,用此基金孳息奖助学生。此事经由弟以长途电话报告阁下,承指示:『最好将长汀县籍学生列入奖助名额之内一名或二名』。复经同仁等与中央日报主办者依照指示研究结果,将奖助名额修定自六十六学年起每学年六名,以籍隶福建省为范围,长汀县籍为第一优先。计六所大学,每名每学年新台币四仟元。并与中央日报社商定此廿万元基金,于后觅得胡观浩先生亲属时,由中央党部函中央日报社将此款全数提出交其亲属继承,更为完善。此一措施除呈报上级核淮外,并已分别告知杨家骅先生与卢理事长矣。--------谨奉上中央委员会秘书处致中央日报社楚社长函,及中央日报社复中央秘书处代电,中央日报社出具廿万元收款收据影本三份,及胡观浩先生奖学金简则一份,敬请
詧阅特函专复  敬颂
大安
                                   弟  刘汉全 拜复 六十五年六月十日 」

    刘先生函中附寄之中央委员会秘书处致中央日报社楚社长函,另有副本送戴仲玉主席;中央日报社复中央秘书处代电则清楚说明廿万元储存在土地银行生息,代电副本及奖学金简则亦送......;中央日报社出具廿万元收款收据影本上,刘先生另笔附记:「此收据正本奉批专卷存放在中央秘书处文书档案室妥藏并列入交代。」至此,观浩大伯奖学金之设立已完成,自六十六学年度起开始发放,泽被后进闽汀籍学子。
    民国六十九年清明节先父思念早年在台去世的汉基大伯及去世未久的观浩大伯,于是我陪先父去了台南开元寺一趟,又拟前往台北观浩大伯墓园致祭,刘汉全先生五月廿日来信提及「-----令兄 观浩先生墓园系在六张犁山上极乐公墓内三区。墓园虽然已有四年多,一切均好如初,弟与内人每逢清明节前后皆往 观浩先生墓园致祭,以尽多年同事之情谊。附上绘图一张,定可易于觅到-----」,老友情深义重溢于言表,推想观浩大伯之为人定为同侪所敬重。之后,先父随即因淋巴肿瘤导致脚部浮肿,不良于行,北上求医住进台北荣总,终于来不及前往向观浩大伯致祭,年底即病逝。
    先父做事极有条理,相关文件保存完善,事隔廿八年后的今天找出仅有的几件关于观浩大伯的资料,却是清晰如新,回首往事亦犹如隔日。在拙文中所提到的几位长辈除利仁叔外多已谢世,其他与观浩大伯有所交游之乡亲长辈,我辈未可知悉,故仅凭断简残篇及模糊记忆要勾勒出观浩大伯之梗概,实力有未逮,祈望乡亲长辈多多赐文指正。

南山 2010-10-28 21:16
在琏兄弟的发帖:http://bbsgd.com/dv_rss.asp?s=xhtml&boardid=39&id=5947&page=52&star=1&count=1

你或你认识的周围朋友里有姓胡氏的吗?如果他/她的祖籍是来自福建长汀(或汀洲)的,不妨了解一下其高祖或曾祖父或祖父是否是:胡衡斋、胡德斋、胡观河、胡观濂、胡观洛和胡印顺或者是胡和斋、胡观浩的吗? 我渴望能与他们的后代取得联系,有重要事相告和处理。我是胡德斋的曾孙、胡观潮的孙子;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现在上海工作。我的联系邮箱:zailian@vip.citiz.netzailian_hu@hotmail.com 胡衡斋:清朝末年长期在广东多处做官,胡观河、胡观濂是其儿子,胡印顺是其孙子;胡德斋是其弟弟。 胡德斋:清朝末年长期在江西多处做官,胡观洛、胡观潮是其儿子。 胡观浩:1912年生于广州,长于南昌,毕业于当时的南昌剑声中学,后在四川成家。抗战胜利,随政府返回南京,后又因故夫人与女儿未同迁台湾,孤身一人,二十余年如一日,于1977年病故。先生生前思乡深切,曾说:将来重返大陆后,当回长汀寻宗……,。身后财物悉数充为台湾四所大学的奖学金。

南山 2010-10-29 09:07
发完上面的帖子,有以下感想:

1.观浩先生和我们一样,属于长汀胡氏在外地的族人。出生在广东,成长在南昌,以后重庆、南京,最后寓居台湾。但我们都没忘记长汀是我们的祖根,我们都是汀西朱紫胡氏的族人。这个帖子开出来有几年时间了,却少见长汀本地族人上来发帖。这与当地至今难以建立宗亲组织,开展宗亲联谊、续修族谱的氛围有关。长汀胡氏最后一次修谱是在光绪21年(1895年)。

2.观浩先生当年为何没能携家人赴台,这是个谜。先生就职于政党中央委员会,可能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20多年未与家人联系,但也可能有家庭变故方面的原因。但先生孑然一身,殁后财产设立奖学金(至今仍在继续操作中),思念大陆长汀祖籍,值得称道。

3.刘姓同仁,为观浩先生办理的丧葬后事,奖学金,联系同乡好友、告知先生墓穴方位,清明祭扫,体现了一普通同事对(单身独居)朋友的深厚友情,令我感动。

4.胡兴中先生的先父,与观浩先生有同乡宗亲往来。尽管他们早年并不相识,但从往来信件可以看出这种宗亲交往时真诚的,没有任何利己之图,而且将这些信件完整保存给后人。

5.胡兴中先生为先父的知己好友写下该文,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历史资料。这样,目前虽然观浩先生在大陆的亲属还没找到,但可以根据这些线索,长期寻找下去。

6.上海在琏兄弟自从长汀寻根归来,就和我谈及要寻找观浩先生亲人的愿望,并在广东、南昌等地论坛发帖,希望能找到熟悉了解观浩先生早年经历的人,进而为长眠地下的观浩先生了却遗愿。

7.观浩先生为民国元年生人,其妻可能已作古,其子女大约在七十岁左右。当年离开大陆时,亦在10岁上下,应会有记忆。但主要是靠观浩先生当年的老同事、同学、朋友、近亲、邻居的关注,才能有突破性的进展。

愿祖宗保佑,观浩先生的后人能够看到此帖,与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取得联系。

南山 2010.10.29

胡国生 2010-12-21 22:29
看到我们汀西族人的感动事迹,真的不可想象20年如一日,...........

现在的年轻人,能有几个有这样的思想觉悟的,真的无语了..


清流南苑旅馆(2673142749) 2012-2-26 18:59:07
我老家是长汀城关新民街青云巷11号.爷爷胡镜堂在六十年代非常时期携我父亲胡培经等一群兄弟姐妺到清流县城谋生路,经几代人多年的辛苦打拼创业,现己繁衍生息落地生根.大哥八十年代高考中以优异成绩摘取本县文科状元,毕业于厦门大学金融系,现在三明人行工作.吾长女也于去年考取了武夷学院环建系本科专业.今年想回趟老家寻根问祖,祭拜祖先,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可由于我爷和我爸俱己百年,族谱世系无从知晓,只知道我爸是培字辈,好象是第二十五世.烦叔叔大伯各宗亲有知晓者给予告知,小侄在这有礼先谢了!金欧拙笔

转载QQ留言。

胡炜芝 2012-03-21 10:26
2012春分长汀汀西胡氏祭祀照片
[attachment=12192]

胡炜芝 2012-03-21 11:47
2012年春分

胡炜芝 2012-10-22 14:48
《汀西胡氏族谱二分房后续篇》序言
胡炜芝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族谱是宗族的史志。它以血缘为脉络,记载着家族的起源、繁衍、迁徒和发展的状况,是子孙后代寻根溯源、慎终追远、敦宗睦族、秉承家风的重要依据和载体。

        汀西朱紫坊胡氏自始祖白石公于北宋治平三年由赣之宁都一迁汀洲宁化石壁,二迁汀洲长汀白石乡(现汀洲城卧龙山之南),三迁定居汀洲郡西朱紫坊(现汀洲城南大街以西)迄今已九百余年。自九世祖樛庵公生七子衍七大房渐成大族已超万众,先后分迁长汀县大同、古城、河田、濯田、铁长、馆前等乡镇,及本省宁化、清流、明溪、邵武、建宁、永定诸县,外迁江西瑞金、四川郫县、贵州、广东、台湾等省及港澳地区,远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九百多年来,汀西胡氏秉承“诗书世其家,孝悌垂为训”的家风,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宋有汀漳道大总管中大夫三世祖胡坚,明有留守司都经历七世祖胡木斋、广东吴海知县十世祖胡经;清有广东连平洲知州胡功成、湖北安陆府知府胡学成、户部员外郎胡肯堂、刑部员外郎胡调元、陕西葭洲知州胡春元等诸多朝庭官员;现代也涌现出众多的优秀人才,如早期在广州中山大学毕业并创办《汀雷》宣传马克主义、后任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的胡轶環,国民党中将胡世明,国民党中常委胡观浩,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党委书记胡师金等,以及众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在海内外拼搏创业的企业家,真可谓“彬彬然多俊秀”。

        九百多年来,我汀西胡氏历代先祖非常重视修谱大业,共合族修谱四次。一是明正统年间木斋公首篡的胡氏宗谱一修谱,可惜后毁于战火中;二是由樛庵公、龙山公、介石公、实斋公四代先祖完成的汀西胡氏族谱二修谱,谱载:樛庵公经常“残烛而篡缉之”,龙山公“未及开雕而疾”,介石公完成初稿因“目疾”,最后“大备于实斋公艺圃之手”,于明万历十七年修成。现已流传下来的汀西胡氏族谱均以此谱为基础续修的;三是由胡功成、胡学成兄弟辞官退休林泉“即以敬宗收族为务”,“昕夕寒暑五载而卒业焉”,于乾隆九年修成的,于乾隆四十年木刻刊行的三修谱;四是于光绪二十年由汀西胡氏合族重修的《汀西胡氏族谱》四修谱。此谱几乎因文化大革命而几乎失传,还是家父师煌冒险藏于古城老家牛栏二楼的棺材里才幸存下来。九十年代末,二十三世孙原国民党中将胡世明从台湾回汀寻根,后复印了三套,带去台湾一套,胡兴保管一套,我留一套。2005年,我将此套谱拿到革中兄家,意在让我们汀西胡氏更多宗亲有机会阅此谱,知道自已的祖宗是谁。时至今日,此谱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首先是以先远叔为代表的我十六世祖士鐏公后裔已发展成近千人的四川郫县西蜀胡氏家族与隔断联系二百六十年的长汀宗亲又相聚了,一本公后裔定居上海的胡在篪、胡在璇、胡在琏家族寻根回来了,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汀西胡氏后裔寻回来了。几年来,不断有我们的宗亲回来寻根谒祖,有了此谱,我们汀西胡氏子孙的心又凝聚了在一起。

        从光绪二十年合族修谱至今又已一百一十六年了,一百多年来,我汀西胡氏生齿日繁,枝繁叶茂,若谱再不续,则虽一脉之亲,相逢如同路人,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从上世纪初以来,我汀西胡氏虽没有合族修谱,但各房各派有陆续着手续修本房本派之谱,如民国四年,五房分房西蜀汀西胡氏增修《西蜀胡氏族谱》,2005年又进行了续修;2006年,二房分房上海胡在篪家族对其家族世系情况进行了续修;今年春分四房分房明溪支派家谱已完成了初稿;现二房分房一本公后裔化南公一系以海岳兄为主编的续修谱已完成。各房各派修谱之事日盛,我汀西胡氏族谱合族重修之事指日可待。

        一本公后裔人才济济,历代官宦多、贤人众。其中化南公一系更是人才辈出,漂洋过海,远播海外,蜚声世界,为我汀西胡氏家族的发展开拓了海外的领域。海岳兄是化南公曾孙,第一次闻其名是革中兄打电话给我,说海岳兄想借族谱复印,我欣然应之。海岳兄对我汀西胡氏家族及族谱非常重视,其敬宗睦族之心和爱族爱乡之情可敬可佩。他出生于印尼椰加达,毕业于国内国立华侨大学,曾任福建省三明市侨联副主席、三明市人大常委等要职,政绩卓然。退休后常以修谱为念,用了近五年的时间,参照阎晋修先生新式家谱体例,以《家族名册》、《家族成员一览表》、《个人传记》等方式,把汀西胡氏二房分房化南公一系的情况续编下来,为我们汀西胡氏各房各派续谱做出了榜样,为我们汀西胡氏家谱合族重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今年九月初,海岳兄打电话给我嘱我为之写序时告诉我他已患重病,他秉承先祖精神,不忘祖宗,奔走寻源,沤心沥血,堪称大功。他是我们胡氏族人学习的榜样,愿我胡氏列祖列宗佑其早日康复。

        本人才学疏浅,虽对家族敬重之心有之,也愿为家族修谱等大业出一份力,但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化南公一系后续谱已成,祖德已昭彰,孝悌已有序,世代必昌荣。今谨尊海岳兄之嘱,敬以文字,是为序。
      

龙岩市监察局派驻外侨办监察室主任
宗五房廿五世孙炜芝顿首拜撰
2012年壬辰中秋于龙岩

南山 2022-12-02 21:29
胡氏莊甫 ( 一敬公 ) 家族青年联谊会成立简介


二零二零年的大年初一,几位家族的热心青年,新春伊始齐聚一堂,把酒言欢,共享新年的喜庆! 本着“心系亲情、敬老爱老、团结互助”的初心,商议成立胡氏莊甫(一敬公) 家族青年联谊会。山川之水汇成河,众人拾柴火焰高,呼吁族内的广大青年才俊,心怀感恩、积极响应,具体的参与到家族事务中来。三年来,在青年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的倡议和主导下,遵循《青年联谊会理事会章程》的各项规定,在家族长辈的指导和全体家族宗亲的支持下,做了很多有利于家族团结和发展的事情。

在人文关怀方面,做到了善待老人。我们连续三年成功的举办了三次的九九重阳节敬老爱老感恩活动,免费为族内六十岁以上的长辈提供丰盛的午宴美食、精致的水果饮品和精彩的舞蹈表演,并为八十岁以上的长辈呈上一份慰问礼金。同时,每年都有不重样的人手一份的活动纪念品。做到了激励学子,为每年考上大学的族内莘莘学子送上一份奖励金,以示鼓励和祝贺。另外,为不幸离世的族内长辈送去一个花圈,以寄哀思。在祖堂维护方面,为祖堂屋顶做了吊顶,给祖堂周边水沟上了钢筋网盖,定制了左右厢房的壁柜和灯箱,购置了木质沙发和凳子,添置了花架花瓶和盆景,美化了环境;购买了舞蹈音响和大屏幕彩色电视机,为丰富家族文化娱乐活动,添置了KTV点歌设备和定制专用的橱柜。为祖堂的上下厅、上下左右厢房重新铺上了现代化优质的自流平水泥,杜绝了尘土飞扬的室内环境。以上各种善举能够得到实施,离不开青年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全体成员的努力和辛勤付出,更是离不开全体族内宗亲的慷慨解囊和大力支持。为此,以鸿名刻碑的形式把《青年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组织架构》和《青年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善款捐资鸿名》雕刻出来,镶嵌于祖堂墙上为后世子孙学习的榜样。

胡氏莊甫(一敬公) 家族青年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
2022年10月31日
[attachment=33964]

[attachment=33965]

[attachment=33967]


[attachment=33973]

[attachment=33972]

[attachment=33971]

[attachment=33970]

[attachment=33969]

[attachment=33968]

胡师彬报道(2022.12.02)




南山 2022-12-02 23:16
胡在篪宗亲著述出版《汀江乡愁一一胡钦家史札记》


  《世界胡氏通谱》编委会专家组成员、《当代胡氏名人丛书》编委会编委胡在箎著述的《汀江乡愁一一胡钦家史札记》于前不久印刷出版。

      胡在篪1950年生于上海,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长期在国企规划、计划、工程、贸易等部门和单位主持工作。2010年退休后,曾创作纪实作品《千里寻根到长汀》、《克守先训、离俗斯进》,并荣获上海市民文化节"百个家族家庭故事"称号。他宗情浓烈,特别热心胡氏文化,在积极参与《世界胡氏通谱》编委会部分工作的同时,在搜集整理家族史料方便下了很大功夫。

     为了比较全面地掌握史料,胡在篪姐弟几人,历时十年,沿着先祖生活和工作过的轨迹,辗转闽粤赣、京台川、苏浙鄂,行程数万公里,查阅方志古籍,搜罗古碑墓志,走访前辈宗贤,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此书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是一部家族史传记作品,以史料为依托,真实地记述了闽西朱紫胡氏历代先祖荣辱沉浮的精彩故事和跌宕人生的种种传奇。上海市政府参事胡锦华对此书评价甚高,并为之题词:在在东风语笑,埙篪百代传承。华师大教授杜成宪评价:意志可叹,精神感人;这岂是一家之史,而是国族千万家之史。吉林省委党校教授、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鉴定专家、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文化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宛福成更是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一部“倾情至心"的作品,是一部"老家方志"和"客家简史",是一部以"我家"为主线的"族史",是一部多维立体又简明扼要的朝代变迁史,是一部以正能量和家教家风为重墨的"大行传",是一部极为珍贵的多姓家史文献遗产集合,是一部极为难得的灵魂拷问作品。

    此书的问世,既丰富了胡氏优秀文化,也为我们编撰和著述族谱家史提供了良好借鉴。

原载:胡公满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简报》(2022)第76期

[attachment=33980]

[attachment=33979]

[attachment=33978]

[attachment=33977]

[attachment=33976]

[attachment=33975]

[attachment=33974]




查看完整版本: [-- 福建长汀朱紫(汀西)胡氏专帖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150039 second(s),query:3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