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惊奇的发现----江西上犹营前胡氏 --]

胡氏宗亲网论坛 -> 江西地区 -> 惊奇的发现----江西上犹营前胡氏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ys1982 2006-11-15 16:06

惊奇的发现----江西上犹营前胡氏

我是位江西上犹的宗亲,谱上记载族谱记载我的先主先从福建石壁迁往龙川的,后又从龙川迁往江西的!但是因种种原因在福建石壁那一代的祖宗没有弄清楚,族人一直以来都想解开那个谜啊!我家乡的字辈如下:
   裕公(化名真名已失)-汉荣公-德义公-曰贞公-法新公-景深公-宠公-延崇公-积珍公-隐业公-曰申公-梦真公-贤端公-世斌公 :士行惟尚志 开宗本益源  
  从裕公一代我们没弄清楚,裕公之下的辈份都已清楚!我今天却惊奇的在胡氏宗亲网胡海老先生的《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卷二十七广东01》发现我们是胡万九郎之裔,也就是有通公一脉的第九个儿子念九郎-谱也清楚的记录了汉荣公和汉广公!并且有中念九郎迁往龙川等地的记录!而且裕公本身是化名真名已失,年代地方人物都是对的!请有通公之裔与我一起讨论!

admin 2006-11-15 17:25
很恭喜你啊,不过遗憾的是万九郎以上的世系比较模糊,不过最近胡海和网站总版主南山去了宁都考察有了新的发现,请关注我们网站,一些资料这些天会在网上公布的

你去联系一下“九级半”宗亲吧,他是下洋中川胡氏,应该和你同祖的

admin 2006-11-15 17:29
现在已经有好多人通过我们网站找到了自己的宗亲,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消息,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实现自己的寻根梦。

也请大家多多关注和宣传我们的网站。

admin 2006-11-15 17:30
请看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09 万九郎直系表

南山 2006-11-15 19:45
我来补充一下.

昨晚在网上发现这位hys1982宗亲在新浪?网同万家姓维客计划寻找同宗的启事,今天早上就和他建立了联系.很巧的是,这位江西上犹的宗亲要找的同宗信息我正好了解一点,情况是这样的: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支胡氏家族在一位叫黎八娘的先祖婆率领下,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往广东龙川,她的两个儿子汉荣汉广的后代又从广东迁到江西上犹定居,就是hys1982这位宗亲的祖籍所在地。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在湖广填四川的大潮中,又有子孙从上犹迁到了四川的新繁。我在今年国庆节回四川探亲时,家叔拿给我看《繁南胡氏宗谱》(因为我们都是祖籍福建宁化,我们迁福建长汀,他们迁广东龙川,所以我们两支也经常走动),我就把主要序言世系字辈用数码相机拍了下来。过了不到一个月,当我在胡海家里拍资料时,无意中就发现了上犹胡氏外迁资料,其中也记载了有迁往四川新繁的一支。昨晚在网上看到hys1982宗亲的留言,随即查看了我从四川拍回的资料,发现这两支字辈完全一致,都是“士(世)行惟尚志 开宗本益源”!由此肯定为同宗。中午,hys1982又联系在上犹的宗亲,知道四川繁南的宗亲至今还没有和祖籍地取得联系。

正在为两地同宗沟通信息而高兴的时候,hys1982又发来消息,说他在《大通考》上找到了本宗的先祖信息!上犹胡氏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先祖究竟是谁,只知道一个黎八娘的祖婆,为此还杜撰了一个裕公做祖公,迁到四川的族人在族谱上也如是说,长期不知先祖的名讳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hys1982在《大通考》发现有通公一脉的第九个儿子念九郎,很可能是他们的先祖,而且他们如果是有通公的后代,那就和胡海先生这一支共祖,同是万九郎、七郎支系。这是真是一件令人欣喜的好事,无怪乎他要急忙问我怎样到论坛发贴来表达他的喜悦之情。

我们祝贺hys1982宗亲找到了先祖的线索信息,同时也为我们信息平台建立,为宗亲寻找先祖同宗带来便利感到高兴。要充分利用这种便利需要的是收集大量的资料信息,发布共享。希望广大的宗亲积极行动起来,发布自己掌握的资料,为别人,也是为自己,尽早实现胡海老先生建立宗亲资料数据库的设想。

admin 2006-11-15 20:18
原来中间过程如此复杂,呵呵

这就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好处啊

hys1982 2006-11-16 10:30
在此我非常感谢南山宗亲,使我这么快找到了先祖的线索信息,我希望宗亲好好利用这个平台寻根问祖也可收集资料信息与大家共享!打造中华姓氏第一网!

南山 2008-08-09 15:48
经查,江西上犹裕公(黎八娘)胡氏这一支主要族居地在上犹县营前镇等地。据说仅在营前就有八九千人之多。我从胡海那里拍到的照片上发现,国民党将领胡宗南的祖籍也是在江西上犹,从他的“宗”字派名看当属这支无疑。以前我们只知胡宗南祖籍浙江镇海,三岁时随家迁到浙江安吉县。现在很想找到《上犹营前胡氏族谱》看个究竟。

该支字派“士(世)行惟尚志 开宗本益源”。胡海手抄件上记载:“惟敕本拟迁四川,中途又转迁浙江。旧社会的胡宗南将军即惟敕公的五世孙。”

我在网上找了很久都没有发现胡宗南的家世资料,只知道他有二子二女。长子胡为真曾做过驻外使节,其他不知。查浙江安吉网资料得知,当地胡宗南故居已经列为文化保护范围。

希望上犹营前胡氏宗亲前来补充详细资料。

南山 2008.08.09


營前的歷史、宗族與文化

http://www.shangyou.cn/bbs/viewthread.php?tid=46989

本文来自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二十四期第4 頁2001.7.15
黃志繁   中山大學歷史系

   自1997 年至2000 年,筆者多次到贛南進行歷史文化考察,走訪了許多村落市鎮,也有幾次機會訪問上猶縣的營前鎮。結合调查所得和相關文獻記載,筆者以為,與營前有關的歷史和傳說,可視為贛南自宋代至清初歷史發展縮影的一個側面。

      營前位於上猶縣城西部77 公里,南經崇義縣與廣東相連,北接遂川縣,西鄰湖南桂東,東連上猶平富、五指峰鄉。營前是個低窪盆地,處於萬山峻嶺中, 上猶江( 當地人叫雲水) 從中流過,20 世紀50 年代以前可通帆船至縣城。據筆者调查,當地人使用的「營前」一詞,廣義上可以指「營前片」,即以現在的營前鎮為中心的方圓幾十公里的地區(整個上猶縣分為四片:城關片、沙溪片、營前片、寺下片), 狹義則指營前鎮所在地的小盆地。本文主要在狹義上使用「營前」一詞。

     由於地理上远离統治中心,營前歷史上是個動亂頻仍的地區。宋代彭汝礪有記曰:「軍民父老瞻望嘆息,為其子弟曰:自五代之亂,吾鄉皆役于賊,壯者死于軍旅,老稚轉乎溝壑。」1 彭汝礪這句話指的是整個上猶縣的情況,而營前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嘉定年間,營前附近的叛亂直接導致了縣名的更改。嘉靖《南安府志》卷十五, 《建置志•公署》記曰: 「嘉定己巳,疋袍陳葵反,本路孫通判咎猶字有反犬文,壬申改為南安縣,後世延入。」疋袍乃上猶縣與湖南桂東縣交界地帶,距營前不远(據光緒19 年《上猶縣志》營前城圖)。營前盆地在宋代是一個「峒」, 峒寇不時出沒,官府不得不設寨彈壓。陳元食羔《漁墅類稿》載:「照得本司昨置大傅、石龍兩寨,正在峒中平坦之地,古城一寨,正在南安縣下,…… 寨官系本司辟差材武人,寨兵不許承受差使,不許调遣移戍,專一在寨教習事藝。自立寨之後,十年之間,寇峒有所憚而不作。」2 太傅寨所在就是營前盆地。《宋會要輯稿》記載:「開禧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日,江西提刑司奏,江南西路提刑趙汝讜乞將南安縣丞闕下部省廢卻,以俸給補助新创太傅、石龍兩寨及太傅書院地基,并養士劉士聰等戶役官田段等稅賦。」3 太傅書院在太傅寨附近,而據嘉靖《南安府志》, 太傅書院就在營前,嘉靖《南安府志》卷十.七,《書院》記載: 「大傅書院在縣治西營前禮信鄉牛田上里,去縣城幾百里。」

      至元代,營前周邊仍不太平,嘉靖《南安府志》卷十五,《建置志•公署》記曰: 「至元庚辰, 縣再隸南安,復名上猶。自是以往,鄉民吳富五、鍾召二、李逵叔等悖亂。……簿尉劉彝訓撫安赤水新民,復起太傅書院為化頑之計。」明代營前依然寇盜頻繁,但已有了勢力比較強大的宗族。從筆者掌握的史料看來,明代營前實力雄厚的宗族有二: 陳姓和蔡姓。其中,蔡姓的實力更為突出,最能說明蔡姓實力的是蔡姓在官府的幫助下修建了蔡家城。天啟年間,上猶知縣龍文光到過營前,寫下《營前蔡氏城記》,今錄其文如下:
  予治猶之初年,因公至村頭里,見其山川清美,山之下坦,其地有城鎮,甚完固。既而寓城中,比室麟次,人稠密。詢其居,則皆蔡姓也,他姓無與焉。為探其所以,有生員蔡祥球等揖予而言曰:此城乃生蔡姓所建也。生族世居村頭里。正德間,生祖歲貢元寶等因地近郴桂,山深林密,易以藏奸,建議軍門行縣設立城池。爰糾族得銀六千有奇,建築外城。嘉靖三十一年,粵寇李文彪流劫此地,縣主醴泉吳公復與先祖邑庠生朝侑等議保障之策,先祖等又斂族得銀七千餘,重築內城。高一丈四尺五寸,垣二百八十.七丈,周圍三百四十四丈,自東抵西徑一百三十丈,南北如之。其城垣損壞,城堤倒塌,修補之費,一出于生姓宗祠。生祖訓曰:君子雖貧不鬻祭器,創建城垣,保固宗族,其艱難詎祭器之若。郎(疑為即誤)或貧不能自存,欲售屋土者,只可本族相授受,敢有外售者以犯祖論。故子孫世守勿失焉。予聞甚頷之。……彼夫聚居村落,一遇有警即奔竄離散,而父母兄弟之不保,室廬田產之不能守,豈非捍禦之無資以至此?……蔡氏之建城不貽子孫以危而貽子孫以安,不欲其散而欲其聚。……今觀蔡氏後賢,雖罹兵燹而人無散志,城中屋地,不敢鬻與外姓,惟祖訓是遵,洵可謂能繼先志者矣。4 營前另一土著宗族陳氏也有較強實力,陳氏在明代有上、中、下陳之分,「建祠置產,清理妙乐寺田計五百余畝,捐修寺宇,厥後族大丁繁,另建小宗祠」。5陳氏亦有築城之舉,其族譜稱: 「明正德年間,流寇猖獗,欲築城自衛而不果。」6在營前,圍繞築城的問題,有一個人所盡知的故事:
      在營前,同為土著的大姓有兩家,一為陳,一為蔡。兩家都想築城自衛,於是同時向官府請示,官府的批覆是「准寨不准城」, 因「寨」和「蔡」諧音, 「陳」和「城」諧音,於是大家理解為「准蔡不准陳」, 即蔡家可以築城,而陳氏則不能。7
     這個故事說明了陳氏和蔡氏之間的矛盾,但陳蔡二姓同居一地,雖有矛盾但大體上還能相互提携,相安無事。一個明顯的例子便是兩姓共修文峰塔及建塔會。「天啟四年,會合蔡氏建文峰塔于巽方以陪文明而障水口,邑令龍公教也。由是兩姓紳士聯為文會,共捐置塔會,租田壹百零伍石,以志永久」。塔會直到清初康熙年間仍在發揮作用, 「今辛幸遭逢聖世,加意右文,而兩姓游泮以及國學者約計數十徽。……公議自今伊始,在康熙以前游學者一人輪收一年,而四十年以後進學者,每年輪案挨次,兩人合收以免換越」。 8
      從上述兩姓共建文峰塔的事實看來,當時營前居於控制地位的似乎是陳、蔡兩姓。筆者在此地田野调查時,當地人告訴我,在「客家人」到來之前,營前比較有實力的是土著三大姓----朱、陳、蔡。朱姓為何未在興建文峰塔這樣的地方大事中發揮作用,筆者不得而知,據筆者估計,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朱姓居住地離陳、蔡比較远,並不在文峰塔影響力所及範圍之內。
      土著陳、蔡二姓控制當地社會的局面到了清初,隨着大量的廣東流氓進入而開始改变。明末清初的朝代更迭以及三藩之亂使得東南數省紛亂離析,大量流氓輾轉於邊界山區,營前地處湘粵贛交界地,可由崇義通廣東,因而接納了大量廣東流氓。親身經歷了這一動亂流離過程的「汝珍公」自述道:「予生于順治丁酉八月十五日酉時,追思我□父賢所賢斯公兄弟二人原居粵東惠州府嘉應州小都村,本巨家大富也。自明季迭遭兵火,湮歿磨滅僅存者十之一二。予父自康熙元年癸卯歲與伯父諸人契家奔豫(?), 甫至時居住南安府上猶縣楓樹壩楊仙坑。彼時予方七歲,乙巳年母故矣……又遇甲寅年变亂長伯父應經遷居吉安府龍泉縣上西坑……父行第四,生余兄弟五人……唯余一人隨父朝奔宵逐……康熙十六年戌午歲又來營前石溪隘橋頭灞居住」。9和汝珍公一樣,原籍粵東興寧的黃姓「栗明公」回憶其父「世榮公」去粵來猶情況, 「携我母子而來,歲在康熙甲辰臘月之溯三日也,次及猶川卜雲其吉而有終焉允藏之意,越明年乃于油石水村牛形卜其居( 在營前)」;10另外,何姓, 「洪武年間自閩遷粵之興寧縣,及後嗣孫繁盛,散居江西各縣,而其遷居上猶者,大皆于清康熙年間事也」。11營前其他諸姓如鍾、胡、劉、藍等也大多在清初年間由廣東遷入。
      眾多外來流氓的進入,勢必對土著在當地的控制地位造成挑戰,但土著先來,又為大族,流氓便不得不租種土著土地,忍受一定的盘剝。清初流氓乘機幾次起事,對土著的控制地位進行衝擊。特別是康熙13 年的「甲寅之亂」,營前成為流氓問題最嚴重的地區。道光《上猶縣志》卷十四, 《武事》載: 「康熙十三年八月,逆藩吳三桂反,上猶流賊余賢、何興等乘機作亂,擁眾數萬與吳遙相聲援。四月初八日,圍營前城。……是時營前城陷,屠殺甚慘,西北境悉為賊擄。…… 蓋自甲寅至是蹂躪五載,土人廬墓焚掘幾遍,屠殺紳士百數十人,掠賣子女不下數千,平民死者屍橫遍野,有合族俱殲者,如象牙灣( 在營前)朱氏,浮潮李氏,周圍屋周氏,石溪之王氏、楊氏, 水頭之胡氏、游氏,無一存者」。土著陳、蔡也受到沉重打擊,陳氏至祠宇成為土田,「康熙甲寅寇变,焚毀祠宇,傾墟已墾為田」。12蔡家城( 營前城)陷,民間傳說,何興放一隻雞,一隻鼓於城門,攔問過路人,如答曰雞、石鼓(土著口音) 則殺,答曰街、石頭( 客家口音)則放,可以想見出當時屠戮之酷。《蔡氏族譜》記載: 「營城受殘比他處更盛,室廬田園為之一空,…… 予姓遂四散,或遷居縣城,或避亂贛州,远者且在楚蜀,……營城中人 稀疏,欲求如往日之比戶聚處,歲時伏臘,交相遺問,不可得矣」。13這次動亂官府鎮壓下去以後,土著紛紛要求官府把流氓趕回廣東原籍,但官府是用招撫的手段平定叛亂的,叛亂平定後,官府對這些「投誠廣人」, 又「暫令屯營前等處」,「投誠之廣人」較長時間居留在營前,引起土著的強烈不滿,當時的知縣對此憂心忡忡,謂:「一則生民之仇怨宜解也,…… 不知今日投誠之廣人,即數年來殺土人父兄子弟,揚土人祖墓骸骨,淫土人妻女,掠土人老幼男婦,轉賣他鄉之廣人也,是可比戶而居,同里耕乎?」14
      儘管官府和土著都希望流氓回廣東原籍,但事實就是流氓並沒有回原籍,而是居留營前,並永久地居住下來。上猶營前胡氏的族譜中,保留了一份記載其家族遷移歷史的《子田公遷猶起籍始末》, 記述了胡氏族人由流寇到流氓再接受招撫,最後定居於營前的過程。其文曰:
     村頭牛田二里之地昔名太傅營前鄉,……以明末寇亂,鞠為茂草,丁缺田荒,歲庚子奉虔院林,以猶地缺虧課飛示粵東招墾。內雲:移來者為版藉之民,承墾者永為一已之業等語。公聞之,遂商族戚,遙赴茲地而審擇焉。其時洞頭為土人黃氏故址,外并田塘計租七十擔,欲覓主受。公會本支昆季叔侄均八分而集價購之,僉議其名曰子田子業,立卷受產,蓋寓田業遠垂子孫之意也。越辛丑冬,聚族摯眷而定居焉。及後產業歲增,糧米散寄,艱于輸納,因與房弟明台、秀台、國俊等謀倡開籍。又思糧少用侈,始會商于何、戴、陳、張等廿三姓,匯聚丁糧,公乃易以卷,載子田之名,僉為呈首,赴控撫藩頒批開籍。檄縣查編,土著紳士,聚計阻撓,構訟五載。至康熙十一年,幸遇新任縣主楊諱榮白,力排群議,將新民二十三姓糧米六十四石,官丁五十一丁,收入牛田里七甲戶名鬍子田,編載猶籍,造冊申報,撫藩資部刊入。康熙十二年,藩道由單發縣征輸時,計本族糧米一十餘石,官丁六口,則胡子田、胡賢姓、胡之始、胡碧昌、胡碧云、胡祥是也。15
      大量流氓定居於營前,和土著共處一地,必然引起流民和土著之間衝突加劇。流氓和土著也就圍繞 土地和科舉考试等問題展開了各種各樣的鬥爭,筆者在實地考察中,訪得如下故事,足以說明流氓與土著之間的矛盾和衝突。這裏按當地習慣,把廣東流氓稱為客家。
      故事一:舊時營前土地大多為蔡姓所有,客家人往往要到蔡家城中交租或雞蛋、黃鱔等土特產,但必须遵守規矩,不得進客廳,因為有汗氣,而且要交完即走,不得多呆,否則,城內的蔡姓人就會用棍子打,並說:「出去,臭死了!」
      故事二:營前客家人每年七月十四過中元,而且特別隆重,原因即在於營前墟基為土著所有,賣東西的必须先交一點賣的東西給土著,而且土著會先把好的買走,有一年七月十五,營前墟上的好豬肉全給土著買走了,客家人氣不過,就決定下年提前一天過節,改為七月十四過中元。16
     故事三:以前客家人讀書吃虧,因為必须經過稟保才能參加考试,稟保都是土著,一般不保客家人。有一胡姓青年就認一本地人做舅公,在舅公家甚麼都幹,最後得以「外甥」的身份參加考试,取得功名,後他自己做了廩保,就專保客家人。
      從以上故事可見,儘管流氓已合法地進入營前居住,但土著仍然控制 當地的土地、墟市、科舉考试等资源,不過,流氓在和土著鬥爭的過程中,也逐漸開始獲得各種權力,例如故事三就表明,流氓已開始有了合法考试的權力。隨時間的推移,流氓和土著不再表現為激烈的衝突和鬥爭而是逐漸淡化,但這種衝突和鬥爭卻仍長期存在,並積澱形成當地的一個重要的地域文化特徵。例如,當地人往往用「土」、「客」等互相認同,稱一個人為「土」或「客」; 上了年紀的「土著」和「客家」人往往都能講自己家族的「土著」或「客家」語言;土著和客家之間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例如,客家人七月十四過節,土著則七月十五)等等。土客矛盾雖然日益淡化,但各宗族之間矛盾依然不時發生,只是不再劃分為「土」、「客」兩大集團。關於營前歷史上宗族間矛盾,除了口碑介紹之外,還有許多文字可资說明。例如張姓「因赖姓、劉姓、藍姓地 所阻,… …與劉、赖、藍三姓結訟二載,官既斷,三家猶不服」;17 「黃沙坑,張黃兩旺族也,昔偶于失和,调而不解, 乃各集壯士十餘人,持棍棒毆鬥正狂」。18類似記載頗多。
      與此同時,由於營前地連湘粵贛,又處上猶江上游,常年通航,具有發展商業的良好條件。營前明代已是集市,至清代中期以後,營前已成為溝通湖南、廣東和江西崇義、遂川及下游唐江的重要商鎮。湖南多由此轉運廣東的鹽,崇義、上猶的竹木也由此順流而下,崇義、廣東則從此運進糧食,遂川、湖南的食油則由營前轉運到唐江、大余。19至清末,營前商店達三百多間,有牛行、仔豬行、柴行、茶行、米行、木竹器行、鐵器行等專業市場,20號稱「頭唐江,二營前」, 是贛南四大鎮之一。
      在商業發展的同時,營前也逐漸發展出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九獅拜象。九獅拜象乃營前地區獨有的民間舞蹈,其表演重場面, 重氣勢,非常壯觀,九獅拜象現在已很難在營前看到,據老徽回憶只在1960 年代搞過一次。但在解放前卻是營前春節重要的文化娛乐活動。其發展分為兩個階段:21
     第一,雛形階段。這一階段,僅以龍舞形式出現,較為古樸自然,應當是營前當地早期較簡單的居民狀況和農耕生活的反映。龍舞是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漢代已有記載,主要寓意是象徵豐收,所以許多地區的龍以稻草扎成為正宗。據调查,起初營前龍舞之前要「掃邪」, 即各家大掃除和請道士驅邪,正月元宵還要「擺春」, 即一邊舞龍,一邊用五穀敬社官,並請來當地最高行政長官負耒犁田。這時期也可能有獅或象出現,但都要求獅、象身上的毛用稻草粘成,而且尚未出現九獅拜象,花樣也比較簡單,其主要目的是慶豐收同娛乐,祈禱來年豐收。
      第二,形成並趨於穩定階段。大約清中期後,由於大量廣東移民帶來了廣東地區的舞獅活動,使營前的舞龍與舞獅結合,又配以象和麒麟,形式開始走向鋪張,氣勢非常磅礡,舞蹈樣式也初步穩定。原來規定龍必须以稻草扎成,此時改成用紅紙,裏面點上蠟燭,象、獅雖用乾稻草貼毛,但獅頭可以左右晃動,獅嘴可以張合, 龍眼可放亮光,象鼻則裝機關使之可以一伸一縮。一支完整的九獅拜象隊伍包括:一隊排燈、高燈、鎖吶( 沙赖子) 、鑼鼓亭、一條蛇龍( 九節) 、幾個獅子( 五、七、九,單數,白色則纏紅布) 、一隻大象( 白色,腰纏紅布), 一隻麒麟,組成一個五彩舞蹈,隊伍浩浩蕩蕩,往往一百多人。幾條獅子還要擺八卦,舞龍者一定要嚴格訓練,否則走入死門,不能團龍,則為大忌。很明顯,此時的九獅拜象需要一定的人力財力,已走向淋漓盡致地表現自身的實力,弥漫較浓厚的商業氛圍。
       九獅拜象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開始表演(農曆十二月就要準備),組織籌劃以宗族為單位,故叫「姓氏龍」。每年初一,整支隊伍到祠堂參神拜祖,初二起在各姓聚居的村落挨家挨戶舞(要先邀請),有添丁、蓋新房等喜事的則請到自家祠堂舞。但最熱鬧的是正月初八營前開墟( 營前二五八墟), 各姓隊伍上街表演則盡誇張之能事。每隊首是一隻製作精美的牌燈,上標明姓氏堂名,後面是兩套鑼鼓亭奏乐開路,常有「八仙過海」、「劉海砍樵」等紙扎人物等隨。接着是蛇龍,一般九節,蛇龍後是多個獅( 數目不定), 又常有幾個小引獅,獅子有蠶面、猴頭、狗頭、牛頭、豬頭等,蛇龍和獅子中間夹大象和麒麟。在乐隊喧鬧聲和鞭炮聲中,獅子相互逗趣,交頸、搔痒、佯怒,在鞭炮的硝中,蛇龍吞雲吐霧,大象則不停地甩動鼻子,接受獅的朝拜,整個場面極為熱鬧,一直舞到正月十五「燒龍」送神,始告結束。
       九獅拜象被賦予了浓厚的宗族色彩:资金是由各族以族產湊集的,組織者也是宗族首領,舞獅也限於宗族地盘,唯一能在他姓面前展示的場合是在營前墟上(即使在墟上一般不進异姓商店,要進入必须徵得族長同意,為了不產生爭議,舞獅的路線、日期均由各族「頭人」商議) ,而正是在此時,九獅拜象獲得了表現機會,極盡誇張之能事,往往各個姓為了迎接自己的姓氏龍拼命地燃放鞭炮,使街上常常積起半尺厚的鞭炮屑(營前的鞭炮在此一帶頗有名氣與此不無有關)。而各姓不甘示弱的攀比過程實際上也是九獅拜象的發展形成過程,今年你搞三個獅,明年你搞五個獅,後年我搞七個獅, 最後是九個獅,就有了九獅拜象。在這裏,營前人表現出很強的「创造力」,有的姓扎的獅子不如人家,即在蛇龍上造文章,如劉姓據稱清末扎過九十九節長蛇龍。所以九獅拜象的宗族競爭性質,是非常明顯的。
      實際上,據老者介紹,搞七個獅許多小宗族已感到缺人,缺錢( 正因為如此,九獅拜象並非每年每個宗族都會搞)。現年73 歲的黃營堂先生則肯定地認為只有黃姓在1933 年搞了九個獅,其他姓最多是胡姓搞過七個獅。原因很簡單,九獅拜象要100 至200 青壯年,又要一大筆錢,其他姓沒有辦法搞起來。而民國時期在營前黃姓人最多,店鋪最多,胡姓第二多,不過他也承認「胡姓的獅子扎得最好」。黃先生並認為黃姓在商鎮上「最有說話權」,並舉例說當時胡姓一個讀書人與張姓一個地主爭土地,兩族幾乎械鬥,姓黃的人出面,才給调停。黃姓應是清末民國營前最為勢大財雄的宗族,筆者發現,此一段時間黃姓幾乎控制了營前黨政工商教育等一切部門,列表如下:22
      黃朝佳 創辦務實小學,上猶勸學所所長兼縣學視員
       黃朝傳 創辦怡和鐵廠、私立作新小學(校長)
       黃秦堂 歷任公私小學校長,上猶田糧管理處營前辦事處主任
       黃朝朗 鄉議員,保衛團團總,新民小學校長
       黃國棟 第一屆營前商會會長
     不過,筆者以為,解釋這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活動除了和營前的宗族有關外,還應考慮整個營前地區的歷史發展、經濟聯繫等方面,這篇文章只是在此提供事實,有關的解釋希望能得到各位讀者的幫助。
註釋:
1 嘉靖《南安府志》卷16 ,《建置志•學校》。
2 陳元食羔:《漁墅類稿》卷4 , 《申措置南安山前事宜狀》。
3 《宋會要輯稿》第88 冊,職官48 ,頁3484 。
4 龍文光:《營前蔡氏城記》,光緒《上猶縣志》卷16 ,《藝文》。
5 《營前陳氏重修支譜( 世德堂). 世德堂陳氏支譜跋》。
6 《營前陳氏重修支譜( 世德堂). 營前陳氏祠堂記》。
7 此故事為筆者2000 年在營前调查時訪問所得。
8 《營前陳氏重修支譜( 世德堂). 陳蔡嗣孫同撰序》。
9 《營前張氏族譜.汝珍公自述》。
10 《營前黃氏族譜.去粵來猶記》。
11 《營前何氏族譜.四修族譜序》。
12 《世德堂陳氏支譜.連祖小宗祠記》。
13 據蔡志軍老人抄錄的民國《蔡氏族譜.起渭公源流考》。
14 道光《上猶縣志》卷31, 雜記文案。
15 《胡氏五修族譜》卷首,《子田公遷猶起籍始末》。
16 土著對墟基有一定所有權的狀況可能持續了很久。據蔡氏族人介紹,直到解放前,每年正月營前開墟,蔡氏族人都要到營前「打墟」, 即到每個攤位拿一點東西,雖然有些人不給,也可能拿不到甚麼東西,但族長仍要求大家每年必去, 「做做樣子也要去,祖上的規矩不能丟」。
17 《張氏族譜.仙人騎鶴新祠堂記》。
18 《張氏族譜.清末科武舉行狀述》。
19 《上猶縣糧食志》(內部版),第130 頁。
20 新版《上猶縣志》,第481 頁。
21 以下關於九獅拜象的發展描述,據筆者的调查资料及參考《上猶縣文史资料》第一輯李伯勇有關文章。唯筆者認為,九獅拜象發展有二個階段,而非三個階段,李伯勇認為在民國年間九獅拜象主要反映階級鬥爭的複雜性是為第三階段,不妥。
22 《黃氏族譜》中有關人物傳記。其中,黃國棟原本民國才從廣東到此經商,不屬營前黃氏,但筆者在《黃氏族譜》中赫然發現他的名字附於譜後,他的後人也以營前黃氏自居。

南山 2008-08-09 20:28
上猶營前胡氏的族譜中,保留了一份記載其家族遷移歷史的《子田公遷猶起籍始末》, 記述了胡氏族人由流寇到流氓再接受招撫,最後定居於營前的過程。其文曰:
     村頭牛田二里之地昔名太傅營前鄉,……以明末寇亂,鞠為茂草,丁缺田荒,歲庚子奉虔院林,以猶地缺虧課飛示粵東招墾。內雲:移來者為版藉之民,承墾者永為一已之業等語。公聞之,遂商族戚,遙赴茲地而審擇焉。其時洞頭為土人黃氏故址,外并田塘計租七十擔,欲覓主受。公會本支昆季叔侄均八分而集價購之,僉議其名曰子田子業,立卷受產,蓋寓田業遠垂子孫之意也。越辛丑冬,聚族摯眷而定居焉。及後產業歲增,糧米散寄,艱于輸納,因與房弟明台、秀台、國俊等謀倡開籍。又思糧少用侈,始會商于何、戴、陳、張等廿三姓,匯聚丁糧,公乃易以卷,載子田之名,僉為呈首,赴控撫藩頒批開籍。檄縣查編,土著紳士,聚計阻撓,構訟五載。至康熙十一年,幸遇新任縣主楊諱榮白,力排群議,將新民二十三姓糧米六十四石,官丁五十一丁,收入牛田里七甲戶名鬍子田,編載猶籍,造冊申報,撫藩資部刊入。康熙十二年,藩道由單發縣征輸時,計本族糧米一十餘石,官丁六口,則胡子田、胡賢姓、胡之始、胡碧昌、胡碧云、胡祥是也。

南山 2008-08-18 20:01
顺便转贴一则资料:

胡宗南 http://www.cnbcr.com/contents/2007/12/9223.shtml

日期:2007-12-18 11:47   来源:cnbcr.com   责任编辑:紫菜包饭
        胡宗南(1896~1962) 别名琴斋, 字寿山,化名秦东昌。生于浙江镇海霞浦镇(今属浙江宁波北仑区),幼随父叔迁居浙西孝丰(今属安吉)。湖州吴兴中学毕业后,回孝丰当过小学教员,1924年得同学章云家长资助,到广东投考黄埔军校,因其身高不足1.6米, 体格检查时被淘汰,经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特许参加考试被录取。结业后在军校教导团任排长,1925年参加两次东征和平定刘、杨叛乱,因功升任连长。同年9月编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胡又升任第一师二营副营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先任营长,后任二团团长。攻打南昌时,所率团火攻牛行,打败孙传芳一个精锐师,活捉军长李彦青以下8000人;接着占杭州,入上海,积极参加“四·一二”大屠杀,深得蒋介石赏识。 1927年5月晋升第一师少将副师长。1928年部队缩编,先后任第一师第二、第一旅旅长。在蒋介石战胜各军事实力派的历次战争中,效力至勤,特别是1930年与阎锡山、冯玉祥的中原大战中,因师长除庭瑶负伤,胡代理第一师师长,率部与冯玉祥的孙良诚部凶猛拚杀。一次孙部逼近蒋介石的指挥所,相距不到五公里。胡冒死护卫蒋介石撤至商丘,使蒋深受感动。1931年冬,胡被正式任命为第一师师长。1932年初,蒋组织复兴社,胡为该组织核心十三太保之一。嗣后,他追随蒋介石与红军作战,先参加“围剿”鄂豫皖苏区,再入川堵截长征北上抗日的红军,虽未打过胜仗, 却受到蒋介石的褒奖,1935年4月晋升陆军中将,11月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红一方面军到陕北后,胡又率部入山西,与阎锡山一起阻击渡河东征的红军抗日先锋军。 1936年9月任第一军军长后,曾奉命在陇东进攻红军,被红军在山城堡一带打了个落花流水。

        抗战爆发后,胡率部参加淞沪会战,任第十七军团军团长,日军自金山卫登陆上海后, 撤回陕西整补。1938年5月开赴豫东抗御日军。10月武汉失守后,由信阳退驻陕西,守卫陕州至宜川的黄河防线。1939年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时,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兼军委会西安办公厅主任,率军向陕甘宁边区纵深进犯,占据了淳化、旬邑、正宁、宁县和镇原五县地盘。与此同时,还协同陕西省保安处与甘肃驻军, 强征民工,修筑了一条东起陕西宜川、西至甘肃西峰镇,纵横两省,长达700余华里的碉堡封锁线,严密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1942年初,胡升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后改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在西安设副司令长官部。1944年11月又代司令长官, 1945年7月升司令长官,统辖第三十四、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及第三十一等四个集团军,总计约40多个师,45万人左右,势力遍布陕、甘、宁、青、新五省,成为西北地区的最高统治者,被蒋管区的人称作“西北王”。他仗着自己的实力,在1943年7月蒋介石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中, 动用长期包围陕甘宁边区的两个集团军和河防部队,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只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已做好充分的自卫反击准备,加上国内人民的坚决抗议和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才被取消。

        在国民政府军的众多将领中,蒋介石为何独宠胡宗南? 原来,胡是蒋的同乡,是蒋为校长的黄埔一期学生,又任过蒋的“天下第一军”、“天下第一师”的军长、师长,几乎占全了蒋介石“黄、陆、浙、一”的用人标准,加上他还是黄埔系秘密组织复兴社的领导骨干,跻身于“十三太保”之列,又有救驾、护驾之功,因而深得蒋介石宠信,时人将他与陈诚、戴笠并称为蒋氏门下“三鼎甲”。在西安,他先后建起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第四团等各类军校和训练机构,培训并充实所辖军队的各种骨干;同时,还设置了西北特种拘留所、青年劳动营、副长官司令部侍勤队等特务机构,刺探八路军情报,拘禁、残害共产党员、爱国人士,破坏中共地下组织。他长期盘踞陕西,派兵拉差,横征捐税,全面实行军事管制和联保连坐制度,忠实维护着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抗日战争刚胜利,胡即被加授上将军衔,使其成为当时黄埔学生中最早、也是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唯一获上将军衔的人物。他曾派部分主力开往华北、中原,抢占被八路军、新四军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夺回的地盘。内战正式爆发,他奉蒋介石之命积极进行进犯陕甘宁边区的准备。 1947年3月13日,胡部以“消灭中共首脑机关、把西北共军赶过黄河以东”为目标,集中15个旅,由洛川、宜川分两路直扑延安。中共中央审时度势, 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3月19日,胡部占领空城延安,虚报军情,获蒋介石授予的二等大绶云麾勋章一枚。不久,国民政府撤销战区,胡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改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然而,就在他“欢庆胜利”、加官进爵之时,他的十几万大军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 3月25日,西北野战兵团在青化砭伏击孤军深入的第三十一旅, 全旅被歼,旅长李纪云被活捉;4月14日,胡部一三五旅4700余人又被全歼于瓦窑堡以南的羊马河,代旅长麦宗禹被俘;5月2日,西北野战兵团一部采用蘑菇战术将胡军主力诱往绥德,主力突然向驻蟠龙的一六七旅旅部及一个团发起猛烈进攻,全歼该旅6700余人,生俘旅长李昆岗。出战一个半月,胡连中共首脑机关和人民解放军主力的去向也未搞清, 却接连丢失了三个旅。正在恼火之际,又接连传来8月22日整编三十六师被歼灭于米脂县沙家店、 10月4日整编七十六师被歼灭于清涧县城的消息。 然而,更大的失败还在后头:1948年3月宜川、瓦子街一战,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以下2.9万余人全部被歼,迫使其撤出陕北,困守关中。

        1949年5月19日, 人民解放军突破泾河南岸的胡军阵地进抵西安城郊,胡逃至宝鸡, 联合马鸿逵企图反攻咸阳,又被解放军击溃。7月14日宝鸡解放,胡逃往汉中。蒋介石对胡仍然信任有加,任命他为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1月率部南逃成都,又改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参谋长、代理长官。然而,这位天子门生无力挽救蒋家王朝彻底覆灭的命运。入川不久,所部30万大军先后在成都、西昌被人民解放军歼灭。 胡只身一人逃往海南岛,1950年3月到了台湾。遭到陕籍监察委员李梦彪领衔,46名监察委员签署的弹劾。幸有蒋家父子袒护、帮忙,原部属四处活动,很快又有108名立法委员会上书蒋“总统” 和“行政院长”陈诚,要求“免其议处,畀以新任,责效将来”。蒋、陈都不想拔出萝卜带出泥,遂将“弹劾案”搁置起来,并于1951年夏任命胡为“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浙江省主席”。1953年请辞回台,入国防大学高级班学习,结业后任“总统府战略委员会”顾问。1955年春,浙江沿海岛屿已全部被人民解放军解放, 同年9月,胡又被任命为澎湖列岛防守司令长官,到1959年才调回台湾,再任“总统府”战略顾问。他还是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第七、第八届中央评议委员。1962年2月14日卒于台北。


  

胡铁华 2008-08-19 16:22
为hys1982宗亲寻根取得重大突破而高兴!胡氏宗亲网有这样多的家谱爱好者业余学者,必将成为胡氏宗亲寻根溯祖最好平台

南山 2008-08-20 21:35
又发现两则有关胡宗南祖籍的信息:

胡映西 2007-06-05 01:51
我们老家的地址为:永州市孟公山镇救塘村新圩胡家,附近有明家洞、竹山桥,目前都有同宗族居住,据说有十万人之多。我可查的字辈:道、龙、庆、安、康;嘉(或家)、亲、求、远、长……。始祖胡德昌。祖辈中曾有胡寿堂担任过零陵参议员(解放前),据传,解放前一年,国民党胡中南将军曾发起并委派专人回乡组织修谱,后因解放而无果。目前网站上好像没有看到相关的信息,不知哪位宗亲能够帮助我了解更多的家族情况?万分感谢!

考 查 报 告

按我胡氏旧谱序,载先祖于“南宋间(?)”迁居闽中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现改镇)地名未选筑室居焉。后值元末干戈相寻,明祖定鼎祸乱始定。祖妣黎氏(讳八娘)携子(汉荣、汉广)与侄(汉华、汉增)避居广东惠州之龙川县雉鸡垅。祖妣旋逝,我祖荣公兄弟稚幼,前世祖讳不复记忆,至于卒葬以及祖妣姓氏、前人功烈,概无闻焉。而荣公之父殁于宁化,号曰宁化。又载“元兵燹后,播迁流漓,谱谍散失”,“惜于元迁闽一节散失”,“若夫荣公以前,列代祖系,前人传抄,年代世数查多舛谬,谱载以后以俟吾族中之贤能博洽者参焉。”

   从明鼎初(1368—)荣公随母迁龙川以来,迄今六百多年,虽经列次修谱,均因条件所限,未能考查清楚。一九九七年合族于上犹县城联修胡氏族谱期间,我也曾与族先后到过吉安市、值夏镇、泰和禾溪以及福建长汀、宁化县档案馆、长汀童坊胡岭村,宁化石壁镇“客家祖地”等多处考查,并且还查阅过赣南“于、会谱”、“安、寻、定联修谱”等,但均未详实考查清楚荣公以前真实列代祖讳,故联谱仍将此节基本按旧谱照录待考。

   时至今日,欣逢广州(胡海金胜)《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面世,我认真细致查阅该书特别寻找了闽、粤方面有关资料,遂从广东丰顺汤坑石岗郭湖潭肇基始祖有通谱发现:

   有通,又名念,因元末鹿失而无安,乃思于广东潮州,相去万里,可以避地,遂自福建永定下洋,迁于潮州揭阳(今梅州丰顺)汤坑石岗郭湖潭肇基。生元大德三年(1299)十月二十日午时,卒明洪武元年(1368)七月初五辰时,葬石冈上坳白坟田(旧称军塘角)。配董氏、黄氏,生子十一:长千一郎、次念二郎、三念三郎、四念四郎、五百五郎、六六真人、七百七郎、八念八郎、九念九郎、十念十郎、十一满郎。其中:

   念八郎,传汉坛、汉华(据我谱载宁俊传汉华、汉增),迁龙川龙母。

   念九郎,号宁化,(据胡海来信谱中还有讳景浩,字裕),传汉荣、汉广。后裔分迁惠州龙川、新会、顺德,五华(原长乐)歧岭、湖南、湖北、江西。

   以上见原《大通考》(512-514、542-543页)。

   故上述念八郎者即宁俊,念九郎者,即我裕公也。这里的详实记载,与我旧谱所载:“裕公号曰宁化。”“胡廿(音念)八郎之后传至裕公”。“祖妣黎氏携子汉荣、汉广及侄汉华、汉增(坛),迁广东龙川肇基。”时间、地点、人物均完全吻合。我十分欣喜!六百多年来,多少世代未能查清荣公以前真实的列代祖讳现在一目了然。这里,应特别感谢叔祖(胡海金胜)《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面世。因我族谱联修刚过,故将荣公以前列代祖的详实资料附录印发出来,望族人认真保管,以供后贤续修族谱之备用也。

   我族谱原把宁俊、宁化舛谬为吉安铨公派下12世景汉之裔,故应从此予更正。

   另:我行博公之子惟敕公,原谱载迁四川,实途中落籍浙江孝丰县(今安吉)。原国民党将军胡宗南即其元孙也。①水岩红军长征老干部胡广(字宗质,原青岛市检察长离休),曾在两党谈判时,与宗南亲自会面得知;②这次上犹联修胡氏族谱时,南康宗亲亦说宗南祖籍是上犹七星,他们有人在宗南部下当秘书;③广东丰顺有通公谱谍载宗南是其派衍浙江孝丰之裔孙(见大通考245页),这恐怕是宗南早已找到祖源之故。

谨此报告。

本伸
公元二00四年十二月于上犹城

南山 2008-08-23 21:00
相关资料发帖如下:

南山
光头宗亲:我在查找胡宗南祖籍资料时,发现镇海《剑桥胡氏宗谱》现收藏在你们北仑区档案馆,据说胡宗南出自该族。我很想多得到你的帮助,找到这一支的联系人,看看他们的族谱记载。这将是国内首次对现代名人胡宗南的祖籍地进行探秘,如您有兴趣,我们可以一道来做这件事。

光头:
“镇海《剑桥胡氏宗谱》现收藏在你们北仑区档案馆”不会吧!北仑区档案馆是八十年代建立的,《剑桥胡氏宗谱》不可能有收藏,《剑桥胡氏宗谱》收藏在镇海区档案馆到有可能。  
另外,有传说胡宗南是北仑亚浦人,在亚浦有房屋,在文革前被拆除,可是胡宗南本人不承认。

芦江之恋:
南山宗亲关于胡宗南一支,一直是个谜。其故居与2003年因修建立交桥已拆除。民国宗谱和世系在霞浦胡振彪手里,你可与霞浦街道联系。

南山:
今天在网上查得浙江宁波北仑区(镇海)霞浦街道街道资料,看来胡宗南是江西上犹胡氏后裔的记载严重失实。胡宗南的谱名端德,其父为“胡际春”,非上犹胡氏之“开”字辈。胡宗南的“宗”亦非上犹胡氏之“宗”明矣。

从“惟”至“开”不过三代人,想来胡际春的父亲不会轻率地改变从江西带过来的字派,把本应为“开”字辈改成“际”字辈。

奇怪的是,从惟字辈离开上犹后,上犹宗亲从何而知远在浙江的胡宗南与他们同支。我推测自胡宗南成为民国年间名人以后,江西和浙江应该有过往来。但目前从他们的字辈看,已很难说胡宗南属于江西上犹胡氏这一支了。江西上犹胡氏字派“士(世)行惟尚志 开宗本益源”。胡海手抄件上记载:“惟敕本拟迁四川,中途又转迁浙江。旧社会的胡宗南将军即惟敕公的五世孙。”


南山  2008.08.18

附:霞浦街道网站资料
http://www.xiapu.gov.cn/z1_5_3.asp

胡宗南(1896~1962)
  胡宗南,原名广德,谱名端德,字琴斋,又字寿山,号悦心,霞浦街道朱塘村堂楼胡家人。3岁时其父胡际春被任为孝丰县(今属安吉县)收粮主事,全家迁至孝丰县城西鹤鹿溪村居住。

[镇海]鉴桥胡氏宗谱:
  七卷,首一卷/陈师蕃、董祖羲编纂.—1918年立爱堂木活字本.—5册.—4修本
  始迁祖:太岳,明中叶自余姚县柏山村迁居镇海县鉴桥村。本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世。本支派排行字:万乘在国宗闰申忠可敏文武乾隆盛一大正世承永安仁□美端本善为先祖德光昭远□占秀毓绵周封开景祚宋学启真诠继述姚江诸蕃昌鉴永。卷首:凡例、源流考、家训、行第;卷一~四:系传;卷五:谱序;卷六:堂、庵、亭、祀产;卷七:艺文、勅命、传、墓、志、赞、寿序、行述、诗。   收藏单位:宁波市天一阁   序号:2400

南山 2008-08-23 21:23
http://www.dangan.ningbo.gov.cn/nbda/onlinequery.do?task=t_response&map(QID)=55488747-30169185

网上咨询反馈
    发布主题:如何查阅《剑桥胡氏宗谱》? 2008-08-08 08:31
    提问者:南山
镇海区档案局档案资料征集成果丰硕

--------------------------------------------------------------------------------

发布时间: 2008-06-18    访问次数: 作者: 黄淼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 镇海区档案局    

   丰富的馆藏是档案馆服务社会的物质基础,镇海区档案局通过多种途径征集档案资料。上半年,已经征集金燕昌、王承天、毛炳全等书画名作;乾隆、嘉庆年间的绝卖田契;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户粮执照、同治、光绪期间分书;1953年至1954年摊贩营业证书、购货交易证、澥浦郑氏十七房家谱、灵岩横河乐氏宗谱、剑桥胡氏宗谱(胡宗南世系情况)、灵岩徐家洋徐氏宗谱、北仑新契陈氏慎德堂总谱(陈逸飞)、芦江胡氏宗谱、朱塘胡氏宗谱等。
胡氏宗亲网(hhttp://www.hszqw.com.cn)

回复部门:信息技术处 2008-08-08 15:24
请访问:http://www.hszqw.com.cn

我(胡氏宗亲网)提问如何查阅他们馆藏《剑桥胡氏宗谱》,回答却是让我访问胡氏宗亲网,真笑人。不过从我收集的浙江图书馆所编资料中的鉴桥胡氏宗谱简介,看不出胡宗南和他父亲符合该族的字辈。估计是业务部门把朱塘胡氏宗谱所载胡宗南家族一事错记为剑桥(实为鉴桥)胡氏宗谱上去了。
南山 2008.08.23

南山 2008-08-25 17:14
多谢芦江之恋宗亲帮忙,已经和浙江镇海霞浦街道的胡振彪联系上了。

据胡振彪宗亲说朱塘胡氏宗谱已经损毁,他根据残留页重新整理复原,最近镇海区档案局拿去复印过(果然是记载出错),确实有胡宗南的相关资料。只是他们这一支的族源据说是来自浙江本地的余姚柏山胡氏或乌山胡氏,对我提供的江西上犹胡氏来源,他还是第一次听说,希望我能前去看谱面谈。

随即和江西上犹的胡央(音)善宗亲联系。他说他自从修谱开始一直参与其中,应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但也没有听说过胡宗南出自他们这一支。看来的确知道的人不多。无风不起浪,为什么胡海先生的手抄件上会有:“惟敕本拟迁四川,中途又转迁浙江。旧社会的胡宗南将军即惟敕公的五世孙”的记载。我继续查看从胡海那里拍来的资料照片,很快就发现了新的线索。

江西上犹县枚水乡上坪村胡宗薰在1997年8月20日写给胡海的一封信上是这样说的:关(于)胡宗南是惟敕公的五世孙,惟敕公的上辈:日绪--居凤--贤柞--士珊--行博,对惟敕自迁移后下辈未查到,其居住县分未查到。惟敕是霸公第39世孙。这就令人奇怪了,既然下辈都不清楚,那为何唯独记得胡宗南是惟敕公的五世孙?

将此信息转告上犹胡央(音)善宗亲,他说有胡宗薰这人,胡海来上犹调查时是他接待的,但前几年已经过世了。他打算根据此辈分再去翻翻老谱,有进展会立即和我联系。

眼看线索中断,还是不甘心,又给胡海先生打电话,问他对此事还有多少记忆。胡海先生回忆说,他大概在93年曾经到浙江胡宗南老家调查过,我问他是哪个老家,镇海还是安吉,他记不清了,说有一个胡宗南故居,还挂有一块牌子(可能是安吉)。有人给了他现在台湾的一位胡宗南的叔(?)的通讯地址,他照地址写信过去也没有回信。又说胡宗南在大陆亲属很少。关于上犹胡氏的胡宗南世系说法,他将信将疑,手抄件上记下来,但没有写进《大通考》去。

由此看来,胡宗南祖籍在江西上犹的说法,很难有可靠记载支持,基本属于传言了。

事件回顾:晓鹏宗亲委托查资料----看上犹谱发现胡宗南祖籍可能在江西----查上犹胡氏有六支1997年曾联修族谱----重点查上犹胡氏金盆水岩(营前)支----上溯到明初黎八娘携二子二侄迁广东龙川----贤玖公明末清初迁上犹再迁湖南浏阳----清康熙年间上犹一支迁四川(看表知道不止一支)----知道最近上犹胡氏组团去江西吉安调查族源----试图揭开黎八娘以上世系迷案----我想查清胡宗南先祖情况以满足好奇之心----已经分别与江西上犹宗亲、浙江镇海宗亲、胡海先生取得联系。


南山 2008.08.25

龙川子 2009-06-20 12:25
引用第11楼南山于2008-08-20 21:35发表的  :
又发现两则有关胡宗南祖籍的信息:
胡映西 2007-06-05 01:51
我们老家的地址为:永州市孟公山镇救塘村新圩胡家,附近有明家洞、竹山桥,目前都有同宗族居住,据说有十万人之多。我可查的字辈:道、龙、庆、安、康;嘉(或家)、亲、求、远、长……。始祖胡德昌。祖辈中曾有胡寿堂担任过零陵参议员(解放前),据传,解放前一年,国民党胡中南将军曾发起并委派专人回乡组织修谱,后因解放而无果。目前网站上好像没有看到相关的信息,不知哪位宗亲能够帮助我了解更多的家族情况?万分感谢!
.......


本人的籍贯在你们讨论的“广东惠州之龙川县雉鸡垅”,据族谱记载,我是龙川县雉鸡垅开基始祖胡裕公之子汉荣公(黎氏八娘长子)的后裔,传至我辈已第24世孙,属于一字辈。
从龙川开基后,世系排辈的第11~35世分别为:思大龙元廷,仕行维尚志,开宗本益源,仰承文定业,景德自隆昌。(客家话音)
关于族谱记载历来有诸多不同看法,愿与各位宗亲讨论讨论。
邮箱benny2942@tom.com
QQ:1226553782

南山 2009-06-20 16:38
关于这一支的讨论发言,网上已经不少。为查清胡宗南祖籍,我专门花了不少时间调查上犹胡氏及其分支,目前基本可以认定,胡宗南并不属于上犹胡氏分支。

最近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编导打电话给我,询问胡宗南祖籍的一些情况。他们从胡氏宗亲网上了解到相关资料,准备拍一集关于胡宗南的记录片。我是把自己的观点表达给他们,我认为胡宗南祖籍在浙江镇海(再早可能是浙江余姚),他们说有可能也要到浙江去拍摄。

龙川张坊是这一支胡氏的祖居地,现在还有数千胡氏居住在那里,很希望能看到这一支胡氏中有热心宗亲行动起来,把这一支的情况调查清楚,我也很愿意配合调查。搞清楚一个大分支的具体分布,就如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大油田。我认为胡氏研究的重点一是调查源流,二是调查族居,前者是历史,后者是现状,历史加现状都清楚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表达我的看法,希望国内各个大的分支,重点先把自己这一支搞清楚。修谱,还是要根据最近的血缘关系来修,才符合“谱”的传统含义。

南山 2009.06.20

龙川子 2009-06-20 21:06
看了南山先生引述《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关于有通公的记载,对比我族族谱的记载,有几点疑问,或许是一方或双方都有误。
1.《大通考》说有通公是广东丰顺汤坑石岗郭湖潭肇基始祖,下传念八郎、念九郎,如下:
     念八郎,传汉坛、汉华(据我谱载宁俊传汉华、汉增),迁龙川龙母。
   念九郎,号宁化,(据胡海来信谱中还有讳景浩,字裕),传汉荣、汉广。后裔分迁惠州龙川、新会、顺德,五华(原长乐)歧岭、湖南、湖北、江西。

    但我族谱记是黎八娘是从福建汀洲府携二子(汉荣、汉广)二侄(汉华、汉增)迁居广东龙川,而不是从广东丰顺迁来;
2.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为何是一位祖婆带着二子(汉荣、汉广)二侄(汉华、汉增)千里迢迢来广东,而他们的父亲都没有随着迁来?

3.我族谱记汉荣、汉广之父为景汉公,又曰宁化公,号裕公,法名十一郎,与《大通考》说的念九郎并不相符合。再之,有其他支宗亲,比如上犹县宗亲有说宁化公,又称胡裕公是假名,那为何要取一假名且赫然写入族谱?

这是广东龙川龙母藕丝塘胡氏子孙所不解的。望各位胡氏宗亲或专家学者有所考究的,能解我们的心中疑团啊!

龙川子
2009.6.20

hys1982 2010-08-09 17:43
引用第17楼龙川子于2009-06-20 21:06发表的  :
看了南山先生引述《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关于有通公的记载,对比我族族谱的记载,有几点疑问,或许是一方或双方都有误。
1.《大通考》说有通公是广东丰顺汤坑石岗郭湖潭肇基始祖,下传念八郎、念九郎,如下:
     念八郎,传汉坛、汉华(据我谱载宁俊传汉华、汉增),迁龙川龙母。
   念九郎,号宁化,(据胡海来信谱中还有讳景浩,字裕),传汉荣、汉广。后裔分迁惠州龙川、新会、顺德,五华(原长乐)歧岭、湖南、湖北、江西。
.......

这个月我回来一次家看了一下《世界胡氏通谱》上犹分谱,裕公即景汉公这一点没有疑问,为什么之前会有此误解呢?是因为上犹胡氏裕公之裔以为广东龙川龙母藕丝塘没有没有其后人居住历次修普时只身往福建,后来我在网上发表了《惊奇的发现----江西上犹营前胡氏》的文章后,上犹原六修谱区人员前往广东龙川龙母藕丝塘终于将一直困扰我们许久的一团打开!

龙川子 2011-06-12 17:58
引用第11楼南山于2008-08-20 21:35发表的 :
又发现两则有关胡宗南祖籍的信息:
胡映西 2007-06-05 01:51
我们老家的地址为:永州市孟公山镇救塘村新圩胡家,附近有明家洞、竹山桥,目前都有同宗族居住,据说有十万人之多。我可查的字辈:道、龙、庆、安、康;嘉(或家)、亲、求、远、长……。始祖胡德昌。祖辈中曾有胡寿堂担任过零陵参议员(解放前),据传,解放前一年,国民党胡中南将军曾发起并委派专人回乡组织修谱,后因解放而无果。目前网站上好像没有看到相关的信息,不知哪位宗亲能够帮助我了解更多的家族情况?万分感谢!
.......

---------------------------------------------------------
本伸宗亲的考察报告提到以下内容
“ 有通,又名念,因元末鹿失而无安,乃思于广东潮州,相去万里,可以避地,遂自福建永定下洋,迁于潮州揭阳(今梅州丰顺)汤坑石岗郭湖潭肇基。生元大德三年(1299)十月二十日午时,卒明洪武元年(1368)七月初五辰时,葬石冈上坳白坟田(旧称军塘角)。配董氏、黄氏,生子十一:长千一郎、次念二郎、三念三郎、四念四郎、五百五郎、六六真人、七百七郎、八念八郎、九念九郎、十念十郎、十一满郎。其中:

念八郎,传汉坛、汉华(据我谱载宁俊传汉华、汉增),迁龙川龙母。

念九郎,号宁化,(据胡海来信谱中还有讳景浩,字裕),传汉荣、汉广。后裔分迁惠州龙川、新会、顺德,五华(原长乐)歧岭、湖南、湖北、江西。

以上见原《大通考》(512-514、542-543页)。

故上述念八郎者即宁俊,念九郎者,即我裕公也。这里的详实记载,与我旧谱所载:“裕公号曰宁化。”“胡廿(音念)八郎之后传至裕公”。“祖妣黎氏携子汉荣、汉广及侄汉华、汉增(坛),迁广东龙川肇基。”时间、地点、人物均完全吻合。”
细看在红字部分有疑问:裕公是念九郎,是念八郎的弟弟,而后又说“胡廿(音念)八郎之后传至裕公[/”
不知哪位宗亲能答疑?如能把族谱对一对,可能会跟清楚。谢谢!


龙川子
2011.6.12


查看完整版本: [-- 惊奇的发现----江西上犹营前胡氏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92901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