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11-07 20:26:58 ]
|
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在淮阳开幕
-------------------------------------------------------------------------------- 发布时间: 2006-10-31 来源:河南日报
新华网河南频道10月31日讯 河南日报报道:(记者张靖)薪火熊熊,古老龙都再举华夏盛会,鼓乐阵阵,千年龙湖欢聚四海华人。10月29日,在“中华一脉,万姓同根,寻根谒祖,共谋发展”的热烈主题气氛下,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在淮阳县隆重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晚上8点,在淮阳县太昊陵前的羲皇文化广场上,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随着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宣布“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开幕”,为期3天的中华姓氏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
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由中国文联、中国侨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河南省政协主办的中华姓氏文化节,凝聚海内外华人,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薪火。周口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源地。自2004年举办以来,已历时两届,在“弘扬伏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宗旨下,已打造成以“姓氏文化”、“寻根文化”为媒的盛会,吸引大批的海外华人来寻根谒祖、投资兴业。
又讯在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正式授予周口为“三皇故都文化之乡”和“中国神话学研究基地”,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作者:张靖 责编:王晓飞
2000余册族谱周口展出
-------------------------------------------------------------------------------- 发布时间: 2006-11-01 来源:河南日报
新华网河南频道11月1日讯 河南日报报道:(记者张靖通讯员赵金)10月30日下午,中华姓氏文化节族谱展在周口饭店举行。此次共展出100个姓氏2000余册族谱,其中清朝族谱42册,民国族谱46册,新编族谱1891册。省内外部分姓氏专家学者,参观了族谱展。
族谱,又称家乘、家谱,是记载私家之事的史籍,与国史和方志并称为中国史籍的三大支柱。族谱不仅记载着一个家族代代族源、世袭、播迁及重要人物的生平轨迹,还规定了族规族训,反映出一个家庭代代相传、延续发展的轨迹,从一个侧面展现着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刻记着时代的烙印。
据悉,此次族谱展上的族谱来源于个人和单位收藏。
作者:张靖赵金 责编:王晓飞
海内外陈氏宗亲昨祭拜始祖
-------------------------------------------------------------------------------- 发布时间: 2006-11-01 来源:中华龙都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11月1日讯 中华龙都网报道:“始祖胡公,伟绩煌煌,功揆天地,德若三光……”10月31日上午,来自海内外的陈氏宗亲和淮阳陈姓后人数千人聚集在陈氏祖庭地淮阳陈胡公陵园,举行隆重的祭拜活动。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新当选的世界陈氏恳亲联谊会首席会长陈清泉恭读了祭文。
当天上午,位于淮阳龙湖南畔的陈胡公陵园碧水环绕,旌旗猎猎;陵园神道两侧花团锦簇,盘鼓震天;彩虹门上“热烈欢迎陈姓宗亲荣归故里”的大幅标语分外耀眼,当地300多名陈姓后人列队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
9时26分,主持人宣布祭拜开始,鸣炮奏乐。在庄严肃穆的氛围里,来自海内外的陈氏宗亲代表依次敬献花篮、焚香祭拜。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新当选的世界陈氏恳亲联谊会首席会长陈清泉恭读祭文,代表陈姓后人追颂始祖陈胡公功德,表达敬仰之情。
据史料记载,淮阳是陈胡公建国与长眠之地,现存有陈城故址、陈胡公铁墓、陈国歌舞场遗址、胡公花园及钓鱼台遗址、陈胡公祠旧址及司城贞子阁等故址。海内外陈氏一致共认“陈氏遍天下,淮阳是老家,陈姓八千万,始祖皆胡公。”
祭拜活动结束后,陈氏宗亲纷纷在陈胡公墓前留影。一位来自台湾的宗亲说:“在这儿,我清楚地明白了我是从哪儿来的,我找到了自己的根,我们实实在在都是一家人啊。”
当天上午,陈氏宗亲们乘船游览了龙湖,部分海外归来的宗亲表示,他们将寻找合适的项目投资故里。
作者:杜欣 责编:王晓飞 盘点文化节 亮点分外多
-------------------------------------------------------------------------------- 发布时间: 2006-11-02 来源:中华龙都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11月2日讯 中华龙都网报道: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圆满结束。它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给周口带来多少好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本届姓氏文化节进行了盘点。
周口扬名
11月1日早上8时10分,记者在百度键入“第二届姓氏文化节”几个关键词,马上就找到相关网页约118000个。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网、光明网……众多重量级媒体和网站都在讲述羲皇故都的动人故事。“中华一脉、万姓同根、寻根谒祖、共谋发展”被海内外华人深情传诵。“这样的盛会应及时让全球华人了解。”新华社河南分社的程红根,在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开幕不久,便通过新华社向全球几百个华文媒体发去通稿。
不单是媒体记者,其他各界人士在深深为周口魅力所折服的同时,也纷纷表示要主动推介周口,宣传周口。
周口,伴“节”名扬天下。
光大姓氏文化塑就周口品牌
发扬、光大姓氏文化,是文化节重头戏———姓氏论坛的重要使命。“万姓同根,根在周口”,是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姓氏论坛上经过专家研讨达成的共识,解决了“中华民族之根乡关何处”的争论。与之相比,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姓氏论坛内容向纵深挺进,衍生出了新见解和新观点。
“中华姓氏是传统文化,也是科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生物学发育所副研究员袁义达说,他们经过长期利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发现姓氏和遗传学紧密相连。“姓氏群体遗传学”这一新兴学科也已基本建立。这一论断经首次发表,引起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新斌提出,姓氏文化的重要分支为寻根文化,应利用姓氏文化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寻根文化开发,发展寻根产业经济。
本届文化节姓氏论坛上,众多专家学术观点的积极碰撞,让姓氏文化研究外延更加广泛,光大了中华姓氏文化,学术研究成果得到整合。又有谁敢小看姓氏文化节架起的平台作用呢?“感谢周口市委、市政府搭建的这个姓氏文化节姓氏论坛平台,使我们聆听到不同的学术观点,对今后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促进、推动作用。”这是袁义达等专家学者的由衷之言。
周口,也因借中华姓氏文化节姓氏论坛召开之势,打造出了“姓氏文化”品牌。不少专家认为,中华姓氏文化节形成的“一年一祭,两年一节”的定制,轰动效应定将让周口“姓氏文化”品牌魅力更加诱人,影响更加深远。有了品牌的周口,便有了蓄势待发,实现经济、文化崛起的加速器。谒祖投资热旅游起后劲
“合作愉快,共谋发展”。文化节投资洽谈会上,周口民航客货运输、淮阳县万龙纺织、川汇区关帝庙文化广场、鹿邑县皮鞋生产线、项城市电子文件生产线、太康县苹果醋生产线、沈丘县皮革制品、扶沟县国能生物发电、郸城县水泥生产线、商水县新城广场、开发区汽车客运物流综合站……一个个项目被海内外客商看中,成了姓氏文化节最振奋人心的一瞥。
在恢弘的统天殿前祭拜始祖,在苍劲的耳柏旁聆听先祖文明。几天时间,来宾耳濡目染的是“根源”之地深厚的文化资源、四通八达的交通及淳朴的民风民情,最后他们在签约仪式上主动写下自己的名字,这就是中华姓氏文化的魅力。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见证:经贸洽谈会完成签约72个项目,得到41.16亿元的投资,合同引进资金39.85亿元。有关人士分析,正是姓氏文化节为众商搭建了一个寻根谒祖、投资兴业的大舞台,周口资源也将乘势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
不只是这些,去过海内外众多景点的省内外旅游精英,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站在伏羲像前,他们内心充满敬仰之情,同时发现了自己以往的错觉,同拥有6000年文明史的周口相比,洛阳等国内八大古城变得较为年轻。推荐游客走进“姓氏之根、道家之源、神话之都、杂技之乡”的周口,便成了他们回家后的“大事”。家园扮靓丽新风迎面来“中华姓氏文化节是文化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迎接海内外宾朋参会,全市动员开展了高标准的“创卫”。千万群众发现,短短20多天时间,身边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动了大家精神面貌的变化。
市民们发现:市区几大门户变成了大花园;81条小街小巷占道经营现象不见了,景色让人耳目一新;文昌大道更是打扮得“花枝招展”。姓氏文化节举办期间,整洁、喜庆、欢腾是城区市容的素描。红红的灯笼挂满了街头,各单位、门店及家属院门前都主动摆上鲜花造型,走在街上可谓一步一景。硕大的五一广场正式启用,更为夜晚出门休闲的市民增添了好去处……新景象带来了市民新风貌。“文明之花”定会越开越艳,这已成为你我共同的期盼,不是吗?
作者:侯俊豫 责编:王晓飞 市民盼节日花坛多留几日
-------------------------------------------------------------------------------- 发布时间: 2006-11-03 来源:中华龙都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11月3日讯 中华龙都网报道:11月1日,许多市民向本报反映,虽然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已经过去了,但为了美化市容,提升城市品位,他们希望市区的花坛能多摆些日子。
当日上午9时许,在市区火车站广场,记者看到负责养护鲜花的陈师傅手拿水龙头,正小心地给花坛洒水。“目前,我们还没接到撤掉花坛的通知,为养护好这些花草,我每天早上都要浇一次水。”陈师傅高兴地说,“早上和晚上,来这里休闲的市民很多,都夸我们的花坛气派,花草养护得好。”记者注意到,在刚洒过水的万寿菊上,不时有蜜蜂前来“光顾”。
随后,记者在漯周高速路口、周淮路口、周口客运中心站、中州路大桥桥头等处看到,花草的造型和图案都没有改变。七一路的临街商铺门前大都还摆着鸡冠花、万寿菊等各式各样的花草。花农赵先生说,如果水分充足,气温不骤降,这些花草再存活十天半月没问题。“为摆好这些花坛,大家都没少费劲。既然花力气摆好了,那就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如果再费力搬来搬去把花折腾坏了,还不如在街头多摆上几天。”在周淮路口,带着外孙逛街的马女士如是说。
但市区八一路与交通路交叉口等处,有市民在撤花坛搬盆花。某单位负责人解释说,这些花大部分到了花期的晚期,失去了继续养护的价值,剩下的小部分让单位职工搬回家散养,这样更容易成活。
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筹委会办公室负责人说,姓氏文化节过后,花坛管理不搞“一刀切”。对花草长势好,花朵开得艳的花坛,要求相关部门继续加强养护,力争多摆些日子。对那些已枯萎,起不到美化作用的花坛,市里将派专人定期清理。
作者:马治卫 责编:王晓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