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寻根系统 | 纪念馆
 
 
长汀朱紫胡氏族谱探究(一)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08-04 12:12:53 ]
长汀朱紫胡氏族谱探究(一)族谱修纂过程


    吾长汀朱紫胡氏族谱自七世祖木斋公始修至今已六百余年矣。谱记可上溯至唐昭宗乾宁年间(公元894-898年)有胡氏裔孙某以进士官江西,后遭乱去官隐于宁都,他就是我们朱紫胡氏始祖白石公的高祖。白石公于宋英宗治平三年由宁都迁汀州宁化石壁村,神宗熙宁八年徙居长汀白石乡,元丰六年卜筑城西朱紫坊,完成了三迁而后定居于兹。朱紫胡氏族谱实际是从始祖白石公开始记载,时为北宋神宗年间(公元1083年)。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朱紫胡氏族谱在有文字记载的九百多年间,共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修纂。即由七世祖木斋公主纂的一修;由十二世祖实斋公主纂的二修;由十六世祖协矩公主纂的三修;以及清光绪二十年间的长汀族人合族四修。(长汀朱紫胡氏迁往四川郫邑一支,于民国初年由二十一世祖昭文公主纂完成自乾隆年间入川三祖之后的“西蜀胡氏族谱增修”)

一.七世祖木斋公主纂的一修

    木斋公是朱紫胡氏家族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家族的主要贡献在于创建的朱紫胡氏族谱,不仅上溯探源到唐朝官江西的“裔孙某”高祖,而且记录了从始祖白石公以后四百多年的家族繁衍历史,为子孙后代进行族谱修纂增补奠定了基础。七世祖木斋公讳原祖,生明洪武元年(1368年),卒明永乐21年(1423年),享年55岁。公于明成祖永乐初年被乡里推荐做官,授留守司都经历(正六品),居官雅有才望。在即将得到提拔重用之时,公却以两个儿子幼小为由加以婉拒(也有可能是因为官场险恶而有意退避),力请归田。上司和朋友“惜其优于才而未能罄其用”,对他主动放弃仕途深表惋惜。

    木斋公在官时就经常修辑宗谱,并请当时的翰院翰林杨公荣题序。辞官回家后继续修纂完成并付印,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福建中部地区因流寇邓茂七而导致战乱,木斋公首纂的胡氏宗谱毁于战火之中,以后就“散轶不传”了。关于这部族谱我们能够知道的就只有这些内容,从后来的续修谱上也可以看到从白石公到木斋公这四百多年的家族历史资料极为简略。除了三世祖紫坊公讳坚有事迹记载外,其他世祖仅有名讳在上。而且据现在的考证,从白石公以后谱上可能少记了四、五代人。

二.十二世祖实斋公主纂的二修

    木斋公之后代从九世祖樛庵公始到十二世祖实斋公,四代族人修谱完成了朱紫胡氏族谱的二修。从整个续修过程可以看到我们的先祖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都没有放弃这项重要的工作,从而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家族繁衍资料。九世祖樛庵公(生明宣德六年1431年,卒明成化八年1472年)有感于三代单传人丁不旺,故娶两房生七个儿子,人称七房公。早期的修谱工作完全是他一人进行的(樛庵公享年只有41岁,所以在他正值中年时,七个儿子都还没有成人)。经常是“残烛而纂缉之”,可见还没有一个儿子能够帮助他。这一点他的长子龙山公后来很是“抱憾”,常和昆弟七人商量怎样继承父亲的修谱事业,准备设谱局请专门的人才担任主管,还在明成化二十三年延请当时的长汀知县谢珪提前作序。但“未及开雕而疾”,没有等到最后完成就生了病,只好把这项工作交代给他的儿子介石公讳一正继
续去做。介石公在广东潮阳做官(司训),工余花费了大量时间仔细校阅谱稿,终于在嘉靖十一年完成了初稿,退休回乡后因“目疾”交给族侄十二世祖实斋公讳辉再做修订以付印刷。由此我们可知从九世祖樛庵公到十一世祖介石公,历时数十年祖孙三代修谱不辍,表现出一种鍥而不舍的顽强精神。

    十二世祖实斋公讳辉也是家族历史上值得尊敬的一位先祖,他出身七大房中哪一房现尚不可知(二房的可能性较大些)。“髫龄好学,手不释卷”,自幼就爱读书学习。“及长雄识卓有匡扶天下之志”,后又“赴试闽闱肄业南雍”,在外做官多年。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于艺圃晨夕校阅详为编次”,终于完成了朱紫胡氏宗谱二修。谱成而征序于岭南温景明先生以传世。他在"十二世辉"的自序中谦虚地写道:“我能厚宗族哉?不过仰遵木斋公暨龙山伯祖介石伯创谱盛心耳!”是的,实斋公二修谱的确是在上述诸公的修谱基础上完成,但朱紫胡氏首部流传下来的族谱最后是“大备于实斋公艺圃之手”,实斋公不朽功德永为后人所追忆。

三.十六世祖协矩公主纂的三修

    十二世祖实斋公二修谱成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一百多年过去,我朱紫胡氏又有杰出人才辈出。到第十六世(即我入川三始祖之父士鐏公同世),福建长汀我胡氏族有两世兄同时出仕外出为官。十六世功成(大二房?)诰封奉直大夫,前任浙江宁波府定海县知县,后升广东惠州府连平州知州。十六世学成号协矩公,诰封中宪大夫,前任江南苏州府嘉定县知县,升湖北黄州府同知,调武昌府同知,升安陆府知府,又调汉阳府知府,护理湖北粮储道按察使司。现在从互联网上也可以查到十六世祖讳学成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任嘉定知县的。后来他先后任武昌府同知、汉阳府知府,相当于现在的武汉市市长了。

    朱紫胡氏族谱三修主要是功成、学成兄弟合作完成的。从相关资料上可知,他们的父亲定庵府君对实斋公以后的续修谱事极为关心,曾经做了一部分先期工作,但没有完成草稿就搁置了。此时离族谱二修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余年。“其间兵革多故,谱牒散失,所存者岌岌乎如千钧之一线,断而莫可续也。”于是重修族谱之重任又历史性地落到了功成、学成兄弟肩上。协矩公讳学成乾隆三年退休林泉后,“即以敬宗收族为务”,开展续谱工作,他将父亲定庵府君放在旧箱子里的手书草谱翻检出来,如实斋公当年一样“昕夕寒暑五载而卒业焉”。此三修族谱本较之以前诸本,更具立法严谨和规模宏大之特点,“即以先考本作主,参合介石龙山实斋诸公所为谱,更仿诸欧苏氏之法,博采旁证以足其所未备,仍冠以原序、世系、世传、大传、外传、后序。今增入大序、凡例若干。”(学成乾隆三年戊午秋抱疾而归1738年退休,修谱6年至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谱成,请序于乾隆七年李圻广,乾隆九年周梦锦,伊牧,张宗纯...)

    关于此次修谱的出版情况不详。似乎由十六世协矩公主纂的族谱当时并没有马上印刷发行,而是过了二十多年后,“乙末(1775年)春协矩公诸嗣承母张太恭人之命,纠集同人公为增缉,或分查抄录或汇定授梓,阅数月成书。”这就是在福建长汀木刻刊行的清乾隆四十年续修本。该本刊行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时吾十七世三世祖入川已三十年,族人探亲回长汀还带了一套到四川去。一直到民国年间家父还亲眼所见这套乾隆四十年的续修谱,直到解放初期才毁灭于反封建政治运动中。据广东胡海先生说,现在长汀还可以找到这套谱,他在2004年还亲自翻阅过。

四.光绪二十年长汀胡氏合族四修

    时间又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转眼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从道光到咸丰同治年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在这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胡氏族谱再一次面临“散轶不传”的境地,远走他乡去了四川的族人因路途遥远战乱阻当,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和福建宗亲联系了。光绪二十年,福建长汀的朱紫胡氏后裔再次设局修谱。谱成以后延请当时的汀州知府胡廷干为之作序。胡廷干,河南人,光绪十七年始任汀州知府,对我长汀胡氏望族很有了解。他在序中提到两件事,一是科考选士,“胡氏子孙应试者彬彬然多俊秀焉”,二是“守汀三年治狱频频而胡氏族人名登讼牒者卒鲜”,用彬彬有礼和遵纪守法来赞赏胡氏家族子孙都能遵祖训克守礼义。胡廷干于光绪二十三年卸任后升迁为江西巡抚、山东巡抚。

    关于四修谱的序文还有一件事可提及。当时族人中有两位分别在广东和江西做官的。长汀族人写信去想聘他们为修谱总纂并写些序言类的“弁首”文章,被他们回信婉拒,说是“异乡久宦,无田可归”,对族中修谱没有贡献,不敢“掠其美而居其名”,又建议“规条详慎众论协同,乃合族之公言,非一二人之私言也,于公序为宜”。所以这次修谱除知府胡廷干为之写序外,采用的也是和乾隆四十年三修谱一样的“公序”

    四修族谱距今又已经有一百一十年了。我在长汀有幸亲眼见到过这套谱,共有二十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一卷序文和第四卷传赞,第一卷收集了自明成化年间自清光绪年间胡氏先祖,社会贤达,知名人士所写的序文18篇,第四卷则记载了家族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迹,墓志铭等,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可以看出,四修族谱和四川民国初年所修蜀谱一样,都是参考乾隆四十年的三修族谱,其中福建各始祖,生卒年月,生平事迹都是一字不差。这套谱上明确记载了我们这一支“俱寄居四川郫县”,估计也是从三修本上沿袭下来,因为从乾隆四十年以后两地宗亲就失去了联系,到四修时,谱上记载的仍然是当年寄居于四川的十七个男丁,没有他们后人的任何记载。

五.民国四年西蜀郫邑朱紫胡氏增修

    清乾隆六年,大五房十六世祖士鐏公的两个儿子志深、志渊由福建长汀来到四川郫县寄居,乾隆十年四弟志澐亦从闽省来川与兄会合。兄弟三人先是从事贸易,后又买田耕种,定居于川西平原,我西蜀郫邑朱紫胡氏即由此开源。由于战争和交通不便,到民国初年,这一支和福建长汀宗亲已经失去联系一百多年,所幸的是他们手里还保存着一套从福建带过来的乾隆四十年族谱。这一支繁衍到第二十一和二十二世时,旁支绳继,族众日增,于是就有了设谱局而增修族谱的要求。主纂由四房二十一世祖昭文公担纲。公早年候选巡政厅,在地方上任职。秉资聪颖遇事勇于有为,排难解纷咸服众望。敬宗收族立志多年,纂修族谱皆公之力。此次增修采访体例仍采用欧苏例和闽谱保持一致,恭录长汀朱紫胡氏自始祖白石公到十六世世鐏公简要事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录了入川三房后裔截止到民国初年的全部资料,包括三房世系图,世传,拟定派名:光先承世泽 佑启有贻谋。选辑了闽谱序文若干篇,设立了家约九条,谱成由二十一世祖昭文公撰写谱引,由二十二世祖昌华撰写序言,成都府南街印刷刊发于族人。时民国四年(1915年)。

    这套增修族谱自发行后就遭遇坎坷命运。民国年间我祖父二十二世昌勲公有意加以修纂,三十年代曾在郫县沱江桥头茶馆设点方便族人登记,由于多方面原因未能修成。如今尚存登记表一张。后来在反封建运动中,几乎所有的族谱都毁于一旦。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四房二十四世孙先杰家发现一册,已成孤本。即刻送往上海宗亲家复印保存,本世纪初族人又酝酿蜀谱二修,这部增修谱对了解本族起源,族人情况起到了关键作用。

    族谱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许多家族都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如规定族谱30年一修。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很多家族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朱紫胡氏族谱自木斋公始,凡一百五十年大修一次,离最后一次修谱,福建方面已经有110年没有续修了,四川方面距上次修谱也过去了90年。公元2005年朱紫胡氏四川郫县二十四世孙先远前往长汀古城寻根问祖,结束了闽蜀两地朱紫胡氏后裔亲情隔断260年的历史。在宗亲会晤时也谈到了五房族谱的续修合谱问题,认为及时续修族谱已是当务之急事,应该引起族人的重视。本文考察本族六百多年来的修谱历史,目的在为族人了解先祖修谱过程提供一些资料。先远才疏识浅,手上所有资料亦不全,如有错误之处敬请宗亲贤者斧正,以澄史清。

                      长汀朱紫胡氏第二十四世孙先远谨撰
                公元2006年 春节 QQ:114412749 hxy123@sbc-mcc.com
】【打印】【 繁体】【投稿】【续投】【/】【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首 页 - 网站介绍 - 站点动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6-2007 http://www.hszq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080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028号 TIME 2.7992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