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寻根系统 | 纪念馆
 
 
安顺胡氏与地戏面具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12-12 09:46:31 ]
安顺胡氏与地戏面具

转自:http://www.zhhxzx.com/bbs/showbbs.asp?bd=113&id=495&totable=1

  在贵州,目前保存古老的原生态傩戏数种,安顺地戏却别具一格。它分布于安顺地区所属各县及邻近周边区域即西起六盘水市六枝即岱。东止贵阳市花溪,北至普定,南迄紫云。在这一区域内,有近300堂地戏。
  地戏古称军傩,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兵南征云南,屯兵贵州,建立了安顺城及相关的屯、堡、旗、关、哨等带有军事屯兵(屯田)意义的村寨,屯兵(屯田)的士兵和南迁的(即“调北征南”、“调北填南”)从中原带来了古老的傩戏,并逐代流传,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安顺地戏面具起源于明代,明代面具现已无法找寻,目前有证可考的清代艺人有齐二,胡五公、二窝老者、罗建章、吴少怀等人。齐、胡二人最为著名,二人所传承者前尚有20余位,主要有胡少南,胡济先、胡永辉、胡永发、胡永其,秦朝安、周祖本、金国华、金国忠、杨正坤、杨正恒等。目前安顺农村的大部份面具是他的作品。
  目前已知的最有个性的代表艺人有齐二和胡五公。
  胡开清,周官屯人,行五,人称“五公”。这位“五公”的知名度可与齐二相比,他的作品遗存下来的较多,有近百面之数。这些面具出相较小,纹饰简洁,但气魄宏大,仪态庄严。头盔多数是尖盔,刀法细腻,结构严谨。与齐二面具相比,庄重有余而轻松不足,着大概同他家族是正统的御用匠人身份有关。明代初叶(1384年),征南大将军傅友德的大本营就驻扎在与周官屯隔田相望的 陇大寨,设想当年这支军队带来军傩的时候,周官屯一定有手艺高超的民间匠人。从胡氏家谱上可以看到,胡开清同辈的民间艺人还有胡志厢,人称“二窝老者”,也是著名的面具雕刻艺人。他的作品虽然与“五公”同属一种风格,但也不失自己的个性。胡开清和胡志厢 的上辈为胡金延,也是面具艺人,再往上,已无从查考,但已经可以这样说,胡氏家族制作面具的历史在5辈人、200年以上,具有深厚的面具艺术传统。
  周官屯“五公”和“二窝老者”的故乡,现在是主名的安顺地戏之乡。一个200来户人家的村庄,拥有两套地戏班子不说,光从事面具雕刻的就有十来家,二、三十人。胡姓的有胡少南、胡济先和他们的子、侄胡永其、胡永发、胡永辉、胡永兴、胡永贤等。
  在当地,制作地戏面具的民间艺人动工之前必须祭神,其目地为;一是祈求神灵保佑赋予面具的神(灵)性,二是保佑在制作中平安顺运而发财发富。他们在神龛前或屋门口摆下供桌,敬上供品,用一升米插上工木角尺,墨斗、雕刀之类工具,然后磕头作揖,请求菩萨保佑,口中念诵“菩萨保佑,鲁班显圣,保佑保佑、、、、、、”之类吉祥词语。供奉结束后,才能开始雕刻面具。
  蔡官屯系明初普定府(今安顺)蔡姓军官屯兵设卡之地,现为屯堡文化村落,位于安顺城南10公里。村民280余户。1000人,田土近700亩。
  蔡官地戏始于清代光绪初年(1875年),至今已传九代,六十年代中焚烧面具,中断演出。七十年代末恢复,1986年为中国民间艺术法国参加“第13届秋季国际艺术节”和西班牙第二界艺术节”受到了法国总统夫人.巴黎市长夫人及法国文化部部长米歇尔博士的接见与称赞.演出轰动了欧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掀起了世界性的地戏文化热潮.
  地戏面具一般用木质细腻的白杨、白果、丁(香)楸木等木料制作。脸子的制作分文、武、老.少、女等五种类型,有些民间艺人统分为正,邪二种,因各民间艺人所处的地域位置而称谓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也有一定的制作模式:男(武)将腮圆额饱,眉突眼鼓,咬牙张鼻。女(武)将,少(武)将面部肌肉平和丰满、柳眉上挑凤眼微睁,有英姿飒爽而绝无娇艳一容,在眉毛的雕刻上有“武将如焰、女将一根线、少将一枝箭”、之说。嘴的雕刻上有“天包地(正神)、地包天(邪神)”之分。面部着色(彩绘)、看去十自由,但却有规律,以色彩来表示对面具角色的贬褒,大体区分如下:红色代表忠烈、黑色代表刚烈、白色代表奸诈、绿色代表邪恶等,但这些也并非绝对。
  地戏面具种类繁富,按照不同角色和造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为武将.由于地戏以武戏为主,因此武将在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有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之分,而且有正派将军和反派将军之别.此类面具视头盔和耳翘的制作.头盔一般以龙凤作为装饰,男将多为龙盔,女将多为凤盔.也有以大鹏.白虎.鬼头.蝙蝠.鲤鱼.莲花等作为装饰的.耳翘多以龙凤和各种吉祥花草作为装饰图案.在雕刻技法上,浅浮雕小镂空雕相结合,刻工精细而不繁琐.在色彩上,以贴金,刷银的亮色为主,辅以红.蓝.白.绿.黄等色,有的还镶嵌着圆形玻璃小镜,显得金碧辉蝗,绚丽多彩,充分体现了农民的审美趣味的欣赏习惯.面部雕刻简结明快,讲究刀法,要求轮廓分明,见棱见角;造型偏重写实面又有所夸张,各类武将的区别主要在面部表情和眼睛神态上,例如女将端庄娴静,凤眼微闭;少将英武洒脱,豹眼圆睁;反派将军满脸横肉,怒目面视等等.面部颜色多用对比强烈的原色,一般以一种颜色为底子,然后在上面勾画眉毛.眼睛和各种纹纹饰图案,常见的有蝴蝶纹、瓜蔓纹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着色虽无固定模式,但每一种颜色都象征着一定的人物性格。一般说来,红脸多为忠勇刚直的将军,如关羽、仁薛贵、杨六郎;白脸多为英俊美貌的将军,如岳云、罗成、薛丁山等。黑脸多为猛骁勇的将军,如盖苏文、单雄信、苏宝童等。绿脸多为力大勇猛的将军,如熊阔海.孟怀元等。此外,二花脸多为守关总兵,三花脸多为偏将、副将、如此等等.
  第二类为道人,地戏中的道人很多,他们大多为反派营垒中的军师,或前来助战的仙人,不戴道冠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民间艺人抓住各个道人的外形特征,随类赋形突出其精神气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鸡嘴道人被刻成人面鸡嘴,道冠以变了形的鸡翘的鸡尾组成,造型兼有人的鸡的特点,怪异中寓含着狡黠的性格;鱼嘴道人鱼嘴形,道冠作鱼尾状,嘴中伸出两根长须,额头画有点点鱼鳞,眉毛似两片鱼鳍,看上去三分象人七分象鱼,憨厚中透露出几分可爱,其它如<<封神演义>>中的飞钵道人、铁板道人等,也都生动传神,妙趣横生。
  第三类为丑角.地戏中最常见的丑角为歪老二,又叫老歪或歪嘴老苗, 相传他是当年朱元璋征讨云贵时在少数民族中寻找的向导内线.是一个插科打诨的活跃人物,在造型上,歪嘴吡牙,头插木梳是其主要特点.面部一般涂为红色划蓝色,鼻尖和人中绘有小块白班,更增添了几分滑稽色彩,地戏中的丑角尚有笑嘻嘻、老好人等。
  第四类为动物,地戏的动物面具甚多,常见的有狮、虎、龙,、犬、牛、马、猪、猴等,这类面具或写实,或变形,大都能抓住各种动物的特性,如虎的威猛,马的温顺.猴的淘气,猪的憨厚,无不形神俱佳,各臻其妙。
  地戏面具除了以上四种类型,尚有差官、小童、小军、老生等角色,在地戏面具中不占重要位置。地戏面具的着色,可分为油质和胶质二种,油质着色是用各种粉质颜料(如石膏、石绿、赭石、土黄等)加入清漆调配,然后上彩,采用这种方法,色彩鲜亮,效果好,不怕雨水,十年之内不褪色。;缺点是成本高,因此艺人们很少使用,胶质着色是用各种广告画颜料或粉质颜料加入牛皮胶调配,然后上彩,使用这种方法,色彩不鲜亮,有点发乌,怕雨水,不耐久,色彩只能保持五年左右;优点是成本低,故一般艺人多采用此法。
  制作结束后的开光,不仅是为面具上色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开光供奉仪式面具成其为神。于是,照例又要焚香燃烛供奉面具,寨老和神头带领群众三叩九拜,然后欢聚晚餐,喝酒猜拳庆祝一番,有时还将新面具带在头上表演,这种开光场面的热烈和隆重现已比较少见,一般改为民间艺人(面具雕刻者)象征性的展示即可。
  地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一种形式,地戏脸子夸张、朴拙、粗犷、简括的独特风格,自有其独立存在的艺术价值,它那种源远流长的历史,又为其他戏种所不及。


】【打印】【 繁体】【投稿】【续投】【/】【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首 页 - 网站介绍 - 站点动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6-2007 http://www.hszq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080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028号 TIME 0.0969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