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坛首页 | 寻根系统 | 纪念馆
 
 
状元解读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2-06 18:04:07 ]
状元解读

摘自:http://blog.sina.com.cn/u/4b9e31b6010006mf

“高中状元”,“大魁天下”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所谓“状元”,就是进士科的殿试第一名。中国科举 制度史上有许多选官取士的科目,主要有定期举行的常科和因时因事所需而举行的制科,其中常科中有进士、秀才、明经等科目。宋代王安石变法以前主要以进士、秀才、明经等多科取士,变法之后取士只有进士一科,直到科举制度的废除。进士科的状元,是以诗赋、文章胜出,即是文状元,与此同时,试以刀、弓、石的武举进士的一甲第一名,我们就称武状元。
状元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汉代,不过与科举制无关。当时辟召贤才,有时需要举状,但被辟召者情况各不相同,无法排列名次。所谓状元,只表示状中有名,取得举荐之意,每个被征辟的人,都能以状元相称。自唐至元,状元逐渐被用来称呼科举取士中的进士科的佼佼者。到了明代,政府才正式明文规定,殿试一甲第一名为“状元”。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普通的读书人要想独占鳌头中状元,必须要参加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一系列考试,并从中脱颖而出,即要过五关斩六将的。童试为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试者名曰“童生”,没有年龄限制,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五六十岁的老者。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可进入县或府的儒学肄业。
严格地说,童试只是一种入学考试,表示已取得地方官学生员的资格,真正意义的科举取士,是从乡试考举人开始的。乡试考试内容,唐初只试以时务策,后专用诗赋。宋初试诗赋、帖经、墨义,王安石变法时被罢黜,改以经义取士。元代士子考试用经义、经题。明清两代均试以“四书”义、“五经”义。明代以后,考试文体逐渐形成八股文格式,八股文是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部分组成的一种文体。衍至清代,八股文更为盛行,成为科举考试中最主要的文体。在乡试中被取中者统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乡试后第二年各地举人汇集京师应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考试内容与乡试相同,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举人取得“贡士”资格后,方可参加殿试。殿试是天子亲策于廷,被视为“抡才大典”。唐代殿试只偶尔为之,真正的殿试是北宋初年。殿试内容为时务策,即皇帝垂问三、四件国家大政,应试者各抒己见。殿试之日,皇帝亲临试场,王公百官侍立,仪式隆重。随着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日臻完善,殿试答题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殿试策必须要起于“臣对、臣闻”,止于“臣谨对”,后来还要求恰当安排字数,要一字不多,一字不少,正好将试卷写满,这叫“齐脚”。同时还要勤练书法,因为评卷标准往往与此有关,一些进士就是因为书法不佳而与状元失之交臂。
殿试后举行传胪大典,皇帝升殿,鸣鞭奏乐,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陪立如仪。殿试取中者为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至此,三年一人的状元才为天下知。若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是第一名,即同为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殿试的状元,则是连中三元,当属凤毛麟角,一千余年间,全国只有13人连中“三元”。科举时代有些人虽没有连中三元的殊荣,但因是父子状元、兄弟状元、叔侄状元也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羡慕不已。象宋代的张去华和张师德等父子状元,唐代的张式与张正甫等兄弟状元,清代的翁同龢和翁曾源,蔡启僔与蔡升元等叔侄状元都被传为士林佳话。宋代的安德裕和安守亮父子是连科榜首登第,更是吉庆之极。
中了状元,问鼎魁首具有无上的荣耀。俗语称“金榜题名时”为人生四大得意事之一,何况是金榜上的第一名呢。宋代尹洙就曾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中了状元,有小金榜呈于皇帝,有大金榜是张挂于长安街宣告天下。真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女驸马》中“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只是状元庆典的一部分。唐代新科进士身衣锦袍、打马游街,曲江赐宴,雁塔题名,宋代也是天子赐诗赐宴,撰题名登科录,州府县、三司官员迎迓馈送,并立状元坊。明、清两代有隆重的传胪大典、赐恩荣宴、刻碑题名、赐匾建坊。传胪大典后一甲三人出午门,披红戴花,鼓乐仪仗,路人争睹状元风采,可谓风光无限。民间还有许多曲目、小说都是以状元为主角,离奇动人的故事被历代传唱。
中了进士,在唐代至北宋初年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不能直接入仕,状元也不例外,都必须通过吏部考试,才可参加铨选,释褐授官。褐者,古时贫寒人衣着之谓,“释褐”指脱掉平民服装换上官服。北宋初期后至元、明、清三代进士及第后直接授官。元、明、清三代状元授为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官。翰林院是安排文人学士的机构,即所谓“储才重地”,职掌为经筵日讲、扈从圣驾、纂修书史、充任考官,同时也为朝廷输送官员。状元授官之优渥,仕途之顺达,非一般进士出身者可比。
虽说中了进士,可以恩及三代,衣锦还乡。但科举之途并非一帆风顺,有人一生都在考试,却一直只是童生而已,有诗嘲讽老年童生应试曰:“县考归来日已西,老妻扶杖下楼梯。高声咐耳殷勤问,未冠今朝是甚题”。每次乡、会试时都会有百岁老人应试,广东顺德人黄章,83岁选为贡生,1699年顺天乡试时已年满百岁,由广东不远千里入京应试,入场时大书“百岁观场”四字于灯笼上,令其曾孙手执为前导,真是“巍巍壮观”。即使是高中状元也是历经坎坷,1514状元唐皋,屡试不中,书“愈读愈不中,唐皋其如命何,愈不中愈读,命其如唐皋何”以自励。张謇1894年中状元,之前他27年里共参加各种考试达25次之多,耗尽了一生的好年华。有学者统计出清代一百多名状元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从应童试开始,多数人也是经历了近20年的考试。有的状元得第时已是花甲之年,有的中状元不久就去世了。这些还是幸运之人,最终达到了科举之巅。科举时代皓首穷经,终生不得一第者,更是千千万万,不可胜数。
科第的得与不得,衡文的中与不中,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有的状元是姓名的原因,1424年本拟定孙曰恭为殿试第一,但明成祖以为“曰恭”合写为“暴”,不吉利,遂擢邢宽为第一,因其姓名谐音为刑宽;1903年王寿彭中状元,传闻也是因其姓名与适值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有关。有的状元是籍贯关系,1761年原定状元赵翼,但乾隆皇帝认为江浙多状元,而陕西无状元,于是将陕西人王杰由第三名移至第一名,而赵翼只好成了探花。也有的状元因进劝勉之语而高中榜首,1895年状元骆成骧在状元策中针对甲午战后时局慷慨陈词,得到光绪帝的赏识,拔为第一。一般来说,若要问鼎榜首,没有深厚的经史根底,游刃有余的用笔能力,加之精美的书法,是不可能高中的。
从唐代至清代,状元籍贯的时空变化,有自北向南推移的趋势。唐中期以前状元主要出身北方,此后状元则多于南方,而北方很少。地处中原的河南,唐代有15名状元,宋代有19名,元、明代各2名,至清代只有1名。而清代114名状元中江苏有49人,浙江20人,安徽9人,仅此三省就占有一半以上,山西、甘肃、云南、盛京等地二百多年间没有一人问鼎魁首。状元籍贯出现这种分布源于古代经济中心和教育文化中心与此同时也由北向南转移。自周秦汉唐以来,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定都亦于此,宋代北方疆土为辽、金所据,特别是南宋偏安江南,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江浙文风渐起。明清时南方文风已占绝对优势,所谓“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江浙有的地方出现“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甚至出现“一门三鼎甲”,“一门四探花”的现象。江浙一带学塾盛行,书院普及,文教风尚胜于其他地区,不仅如此,当地家族也有重视巍科功名的传统。如徽商就很推崇儒家文化,重视功名仕进,利用其雄厚的财力支持、鼓励族中子弟读书,应试举考。
俗话说,“科名以人重,人不以科名重”,科名由于获得了人才而显得重要,但每个人不一定由于有了功名就自然重要。“状元、会元、解元,虽三年内必有一人。然其名甚美,妇人女子皆所健羡。一隔数年,便茫然不复能记其名矣。须其人有功业文章脍炙人口者,方能流传”。《中国状元大典》记载自唐代第一位状元孙伏伽起到清代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共726名状元,如此众多的状元其政绩、品行是各不相同,有的彪炳史册,有的史载甚寥。
忠君报国、不辱气节的文天祥是南宋1256年状元,面对元军的进攻,他上书直言,组织兵力抗击,后不幸被俘,诗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后世千古传诵。而同是状元的周延儒(1613年状元),面对清兵攻城不但不敢迎敌,还虚报战绩,后被列入《奸臣传》。同为状元,一个丹心报国,一个贪生怕死,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
不管是以诗赋取士,还是以经义取才,状元都是以文取胜,历代得中状元者多有著述传世,其中文学才彦超群者不乏其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721年状元,诗画超群有“诗佛”“画祖”之称,其诗融禅理于其中,独具一格。808年状元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自成一体,世称“柳体”。明代史学家焦竑是1589年状元,他博览群书,熟悉典章,著述甚丰。1760年状元毕沅,博学多才,工诗文经史,并精于金石、地理之学,有《续资治通鉴》等多种著述。1817年状元吴其濬撰有《植物名实图考》60卷,实际上是一部大型的植物地理学,它开了中国近代植物志的先河。
有清一代由状元而至大学士的有13人,军机大臣7人,充任总督、巡抚者9人。他们中多政绩卓著,因地域关系得中状元的王杰,为官四十年,忠贞亮直,相业有闻,无愧清节大臣;翁同龢1856年状元,为同治、光绪朝两代帝师,忧心国事,力主变法,声名卓著;1859年状元孙家鼐,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累迁殿阁大学士,主持兴办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拓者;1894年状元张謇为挽救国家的危亡,生平兴实业,开学校,建设地方自治事业,成绩卓然。
有些状元的行为则是遭到世人唾弃。1106年状元蔡嶷为政徇私舞弊,用刑残忍,一意奉承蔡京,寡廉鲜耻;1550年状元唐汝楫,趋附严嵩为党,得中状元,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藩的狎客,为人所恶。
众多的状元事迹给后人以启示:从千万个读书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状元不是件容易的事,成为状元后,仍能在品行、政绩上拔擢第一,立功立言传后世,更不是件容易的事。得中状元只是通过笔墨在纸上夸夸其谈,坐而论道,不关宏旨,关键的是为政要关心国计民生,为民谋利,做人要品格诚正,持正不阿。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状元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状元的影响,依然深入人心,不仅存在于史书中,还表演于舞台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习俗、饮食起居里。如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还有诸如高考状元、理财状元、造林状元,养猪、养鸡也有状元等等。状元已经成为一个吉祥的字眼,象征着出类拔萃,象征着同类事物中的佼佼者。
】【打印】【 繁体】【投稿】【续投】【/】【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首 页 - 网站介绍 - 站点动态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6-2007 http://www.hszq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080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028号 TIME 0.10417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