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宋史》卷四三五《儒林传•胡安国子寅、宁、宏》(节录):
胡安国传: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三试于礼部,中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第……哲宗……亲擢为第三。为太学博士,足不蹑权门,提举湖南学事……蔡京素恶安国与己异……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安国竟除名。未几……复安国元官。政和元年(1111年),张商英相,除提举成都学事。二年(1112年),丁內艰,移江东。父没终丧,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锺,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筑室墓旁,耕种取给,盖将终身焉。
宣和末(1125年),李弥大、吴敏、谭世勣合荐,除屯田郎;辞。靖康元年(1126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趣,促也)行,至京师,以疾在,告。一日,方午,钦宗亟召见,安国奏曰……每臣僚登对,钦宗即问“识胡安国否?”中丞翰曰:“自蔡京得政,士大夫无不受其笼络,超然远迹不为所汙如安国者,实鲜。”钦宗叹息,遣中书舍人晁说之宣旨,令勉受命,且曰:“他日欲去,即不彊留。”既试,除中书舍人,赐三品服。……高宗三年(1129年),枢密张浚,荐安国可大用。再除给事中,赐其子起居郎寅手札,令以上意催促。既次池州,闻驾幸吴越,引疾还。绍兴元年(1131年),除中书舍人兼侍讲,遣使趣召,安国以时政论二十一篇先献之。论入,,复除给事中。二年七月入对,高宗曰:“闻卿大名,渴于相见,何为累召不至?”安国谢……居旬日,再见,以疾恳求去。高宗曰:“闻卿深于《春秋》,方欲讲论。”遂以《左氏传》付安国点句、正音。安国奏:“《春秋》,经世大典,见诸行事,非空言。比今,方思济艰难,《左氏》繁碎,不宜虚费光阴耽玩文采,莫若潜心圣经。”高宗称善。寻除安国兼侍读,专讲《春秋》。时讲官四人,援例乞各专一经。高宗曰:“他人通《经》,岂胡安国比?”不许。……安国竟归。五年,,除徽猷阁待制,知永州。安国辞。诏以“经筵旧臣,重闵劳之”,特从其请,提举江州(注:江州,西晋元康元年——291年置,治所在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市。南朝陈天嘉初复移治湓口城——今江西九江市。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九江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江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江州)太平观,令纂修所著《春秋传》。书成,高宗谓“深得圣人之旨”,除提举万寿观兼侍读。……进宝文阁直学士。卒年六十五。诏赠四官。又降诏,加賻赐田十顷,恤其孤;谥曰“文定”。盖非常格也。
安国强学力行,以圣人为标的,志于康济时艰。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其爱君忧国之心,远而弥笃。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风度凝远,萧然尘表,视天下万物,无一婴其心。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朱震被召,,问出处之宜。安国曰:“子发学《易》二十年,此事当素定矣。世间惟讲学论政,不可不切切询究……吾平生出处,皆内断于心。浮世利名,如蠛蠓过前,何足道哉!”故渡江以来,儒者进退合义,以安国、尹焯为称首。侯仲良言,必称二程先生,他无所许。可后见安国,叹曰:“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真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复有斯人也。”
安国所与游者,游酢、谢良佐、杨时,皆程门高弟。良佐尝语人曰:“胡康侯,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安国之使湖北也,时方为府教授,良佐为应城宰,安国质疑访道,礼之甚恭。每来谒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自王安石废《春秋》,不列于学宫,安国谓“先圣手所笔削之书,乃使人主不得闻讲说,学士不得相传习,乱伦灭理,用夏蛮夷,殆由乎此。”故潜心是书二十余年,以为天下事物,无不備于此,每叹曰:“此传心要典。”
安国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学道,乃不复揹意。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三子:寅,宏,宁。
宋史•胡寅传:
——节录自《宋史•儒林传•胡寅传》(卷四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