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习近平族谱宗祠(组图)
回帖:习氏家族源流史
习明明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与其他姓氏相比,“习”姓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比较少见,对于多数人而言可能是闻所未闻。但在我的老家——江西省新余市,习姓人数相对多些,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社会工作人员,大体上对于我们“习”姓不会有什么质疑。然而,自从我离开老家上大学之后,别人总爱对我的姓氏发出疑问,非要把我的“习”说成是“刁”。两个挺简单的字,难道就分不清楚?每次别人说错的时候,我都觉得非常气愤,怎么就没有人把“学习”说成“学刁”。后来问得人多了,我才慢慢地搞清楚原因。“习”姓被人误解的原因有二:第一,不是人家“习”与“刁”不分,而是因为“习”姓人太少,甚至比“柴、米、栗、木”姓氏还少。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习”姓人口数量排名在296位,全国大约只有十万人左右,而“刁”姓排名204位,人口数量和知名度远高于“习”姓;人口最大的是“李”姓,95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9%左右,“柴、米、栗、木”姓氏人口数量排名分别为195、205、278、229。大多数人压根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姓习;第二,“习”姓名人太少,很少在典籍中出现,我所知道的称得上著名的也仅有四位:一是先祖习凿齿,东晋史学家,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襄阳耆旧记》等;二是习嘉言,明永乐十五年乡试解元(举人第一名),十六年会试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著有《温室稿》、《西垣漫稿》、《寻乐集》二十卷;三是国务院前副总理习仲勋,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四是国家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现如今能够查到最早的《梅田习氏族谱》重修于明朝洪武十一年,由习均谦所修,其中关于习氏起源的记载非常详细准确:“谨按吾习氏之族,其初以国为氏,汉有习饗为陈州相,九世孙曰铉仕,为广州教授,教授七世孙曰郁,晋初为襄阳公,襄阳公五世孙曰凿齿,始为襄阳主簿后升迁荥阳太守,苻坚寇襄阳,屡以书征,凿齿不屈,携妻及子隐于万载之书堂山,而终卜居于白梅焉,由晋而唐而宋而元明,历世久远,遗迹犹存”。 清楚地表达了习氏的起源以国为姓,汉代有习饗为陈州相;习饗的十六世孙为习郁,西晋初期为襄阳公;习郁的五世孙为习凿齿,习凿齿刚开始担任襄阳(今湖北襄樊)主簿,后升迁为荥阳太守。算下来,习凿齿是习饗的二十一代孙。据《晋书》(卷八十二)记载:“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也。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江夏相袁乔深器之,数称其才于温,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习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初为荆州刺史桓温的从事(做些文职工作之类的),但深得江夏相袁乔的器重,在桓温面前多次称赞过习凿齿的才能,桓温将其升为西曹主簿(常参机要,总领府事),两人关系深厚亲密。
《晋书》(卷八十二)记载:“及襄阳陷于苻坚,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既见,与语,大悦之,赐遗甚厚。又以其蹇疾,与诸镇书:‘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士裁一人有半耳。’俄以疾归襄阳。”前秦王苻坚攻占襄阳之后,仰慕习凿齿和道安大师的美名,想重金聘请二位大贤。但习凿齿不愿意背叛国家,以蹇疾(大意是腿脚不便利,行动困难)为由推辞了苻坚的请求,所以苻坚才会说“获士一人有半耳”。但“蹇疾”其实只是一个借口而已,苻坚早晚必然察觉,难保不会迁怒于家人、祸及妻儿。因此,为了躲避苻坚之乱,习凿齿就带着妻子与儿子一起到康乐隐居(晋称康乐,即是江西新余)。“履书堂过白梅(今江西省新余市白梅村),见其山水清幽,喟然曰:此桃源别境也!遂家于斯焉,是时史不及载(《梅田习氏族谱》)。”当时东晋王朝偏安于江南一带,北方都是前秦王苻坚的领地。习凿齿要躲避迫害的话,只能是往南方迁移,而江西新余地处赣湘交界之地,正好在习凿齿南迁的路线上。习凿齿经过白梅村时,看到这里四面环山,山水清幽,满园梅花,景色宜人,觉得是世外桃源,正好借梅自喻,遂定居于此
下一页 (1/2)
下一楼›: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传
习明明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http://www.chinavalue.net/G ..
‹上一楼:习氏近平故里 江西新余白梅村探秘!
http://bbs.21cn.com/b113/thread-3889765-1-1.html(hulj166)

查看全部回帖(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