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传
习明明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0-12-12/584249.aspx
迄今为止,关于习凿齿的资料记载最详细的恐怕只有《晋书•习凿齿传》了,其他的一些资料也有,但大多内容散乱、重叠、空乏,甚至是相互抄袭,我把所有的资料都阅读完,对习凿齿的了解仍然很模糊,由于资料缺失,以至于很多关于东晋历史、名人的著作中都找不到习凿齿的介绍,作为习凿齿的直系后裔子孙,我感到非常心痛,必须为先祖正名。我认为要还原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必须首先考察他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即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如果撇开历史背景不谈去介绍一个历史人物,那就有点类似断章取义,不免会失之偏颇。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无论是西晋还是东晋,都是世族政治体制,很看重一个人的出身和家世,原因很简单,司马氏家族本来就是出身豪门,司马姓氏的来源就是以官为姓,司马氏的先祖是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到周朝以后,夏官改为司马,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司马懿瞧不起曹操出身阉宦,但迫于曹魏权势不得不屈身效力。
习凿齿(328年~413年),东晋史学家,号半山。《晋书•习凿齿传》记载:“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也。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在介绍习凿齿与晋宣帝司马懿时,《晋书》都使用了“博学洽闻”这个词,可见房玄龄等人对习凿齿的评价不低,从晋朝的世族政治体制来看,习凿齿出身名门望族又兼才华出众,成名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另一方面,自汉以来,历朝历代的史家都是名噪一时的大文豪大学者,习凿齿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起于汉光武,终于晋愍帝,记录了近三百年的历史,史料价值极高。在东晋这样一个时局动乱、战争频繁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完成这样一部浩瀚巨著,“博学洽闻”这个称号习凿齿确实是当之无愧。遗憾的是这本书失传了,这可能是习凿齿不为后人所了解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在《汉晋春秋》中,习凿齿提出:晋司马氏虽受魏禅,但应该继承汉祚,不应继魏。这一点可以从《晋书•习凿齿传》中记录的习凿齿的“临终上疏”中看出:
“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其道不足;有静乱之功,则孙刘鼎立。道不足则不可谓制当年,当年不制于魏,则魏未曾为天下之主;王道不足于曹,则曹未始为一日之王矣。昔共工伯有九州,秦政奄平区夏,鞭挞华戎,专总六合,犹不见序于帝王,沦没于战国,何况暂制数州之人,威行境内而已,便可推为一代者乎”!
曹魏只是统治了几个州而已,威行仅限于境内,既无代王之德,又无静乱之功,直到晋司马炎受禅建立西晋王朝时,曹魏仍然没有征服东吴,国家没有统一,曹魏从来没有做过天下之主,只是三国中的一个,不能单独称为一个朝代,直到西晋建立之后国家才完成真正的统一。现在读来仍然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能提出这么具有创新意义观点那肯定是天才,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很认同习凿齿的观点,对其评价极高。
晋初史学家陈寿撰写《三国志》,为诸葛亮立传,指责他好兵事,屡次北伐,“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习凿齿认为陈寿立论不准,原来陈寿的父亲曾任马谡参军,马谡失街亭为诸葛亮所诛,陈寿的父亲也连坐受刑。因此,陈寿以私憾贬抑诸葛亮,持论不公。习凿齿极为愤慨,乃云游四方,为诸葛亮鸣冤。他专程到隆中凭吊诸葛亮故宅,写下了《诸葛武侯宅铭》,立石于宅前,指出诸葛亮六出祁山,志在中兴汉室,完成统一大业,赞佩他公正无私,执法严明,有功国家,造福人民。世人皆视习凿齿为诸葛亮的知己,乃是其“异代相知”。在成都城南,有一座古雅别致的千年古祠。晋代永兴元年(304年),李雄称霸成都,为纪念诸葛亮创立此祠,始名“丞相祠”。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