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全宋文》----胡氏相关文选胡志盛整理
回帖:【146】全宋文卷三一四九胡安国〔四﹞
与宰相书
杨某造养深远,烛理甚明。混迹同麈,知之者鲜。知之者知其文学而已,不知者以为蔡氏所引。此公无求於人,蔡氏焉能浼之?上方嚮意儒学,延置之经席,朝夕咨访,裨补必多。《名臣言行录》外集卷八。
【146】全宋文卷三一四九胡安国〔四﹞
致吕颐浩书
夫嘉祐政事之大要,本於爱民,始於审谋,成於果断。今朝廷欲理兵政以强国,而官吏不知恤民以养兵,是欲稼之长而涸其水,欲木之茂而去其根,则与嘉祐爱民之意异矣。至於众谋纷纭而国是未定,命令交错而民听未孚,法制数更而下不知其所守,其於嘉祐审谋能断亦异矣。《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一0 。
【146】全宋文卷三一四九胡安国〔四﹞
遗秦桧书
吴敏兵寡,宜就遣世忠以为之副,俾殲殄群寇,收拾遗民。人言向子諲忠节,在今日可以扶持纲常,愿怜其无救而陷於贼,复加任用,俾收後效。《建炎以来繋年要录》卷五一。
【146】全宋文卷三一四九胡安国〔四﹞
与吴敏书
帅臣见轨,而方伯不能治,此方伯之耻,不知策将安出?愿速遣前军,进由昭贺,以通舂陵,北檄韩京,自衡移永,东檄吴锡,严兵宜章,而亲总中军,急渡岭而北,下临清湘,据三湖上流之地。然後诘问曹成擅移屯所与执帅臣之罪,就檄子諲赴军前议事,若其悔罪自新,则与之招安。不然,断而讨之,胜负可决。若复延久,必生内变。矧迫东作之期,民失耕种,不待接刃,已投於沟壑矣。《建炎以来繋年要录》卷五一。
【146】全宋文卷三一四九胡安国〔四﹞
答陈几叟书
龟山志铭,初不敢下笔。以情意之厚,义难固辞,故不得已,勉强为之。世人之知龟山者甚多,而疑谤之者亦不少。故安国论其行己处,自饮食衣服居处之际,至於若将终身不改其乐,事皆有实,以折服众多之口。至其大略,又用《语》、《孟》、《正蒙》三说为证,故措辞虽不工,而意却有所主。只如差监市易务事,乃平生履历,故不可阙。若据龟山所言,却甚明白,虽书不就无害也。但《行录》乃言不欲为市易官,於语脉中转了龟山之意,却似嫌其太卑冗而不为,须当削去“不就”二字。夫年已七十,欲为筦库,即见得遗佚陋穷不悯怨之意,正要此一句用,岂可不书乎?其後以秘书召,迁著作郎等事,此正谓援而止之而止者也。夫援而止之而止,未有是处,而龟山独称为仁者,特以进不隐暨,必以其道耳,故备载所论。当时政事十馀條,此事它人不能言,而龟山独能言之。又时然後发,所以尤可贵耳。当时宰执中,若能听言委直院吴元忠辈画一條,是因南郊赦文行下,决须救得一半,不至如後来大段狼狈也。若龟山此举,可谓老婆心切矣。世人不察其用心之所在,'知之者见其赴召,则曰此御笔也。夫违御笔者以大不恭论,自政和末年以来,已是海行指挥,岂可以此定贤者之出处?以其不可违而就召,假有论及申屠蟠,笑而不答之事,则又何辞以对?故龟山之赴召,'非畏海行指挥,乃惧天下之人在涂炭之中,而有恻然不忍人之心,是以不屑去耳。故安国於龟山宣和、靖康中诸所建白,详载其本末,所以致其区区意,破纷纷之议,使天下後世疑谤者莫不自消释矣。其章疏中,所论王氏著为邪说,以涂学者耳目,败坏其心术,又即一二事以明之,'此真拔本塞源者也。几叟何以尚言犹是一时之论乎?五经皆空言也,虽不如《春秋》一句即是一事,'然明理以垂圳',以待後之学者,岂曰小补之哉!故说者以谓五经如药方,《春秋》犹用药治病,此亦互相发耳。志中又载近臣所论。辟邪说以正天下学术之谬,所著《三经义辩》有益学者。夫以《义辩》为有益,则《新义》之为害可知,故志篇之末独言,凡著述论辩,其存於今者非见诸行事,故因此语反覆证明诸所建白之尤为深切耳。而著述论辩之功自在,若以为缓辞则误矣。故安国意不欲有所改更。必砍更之,'但曰著述论辩存於今者,其传寖广可也,公更思之如何?《伊洛渊源录》卷一O。
【146】全宋文卷三一四九胡安国〔四﹞
春秋传序
古者列国各有史官,
下一页 (1/5)
下一楼›:【147】全宋文 卷三一八五张扩﹝一﹞
知台州胡交修守端明殿学士左朝散大夫致仕制
勅: ..
‹上一楼:【146】全宋文卷三一四八胡安国〔三﹞
谢落致仕表
蒲柳早衰,难待引年之礼;丝纶垂奖 ..

查看全部回帖(678)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