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全宋文》----胡氏相关文选胡志盛整理
回帖:【1 9 8】全宋文 卷四三八五胡宏〔三〕
与彪德美书
辱示以所见,甚慰。此事真要端的有着落,空言泛泛,何益于吾身?上蔡先生"仁"敬"二字,乃无透漏之法门,惟益勉旃,以副所望。
又,"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不知公如何分解,须是指摘分明说出,难为模糊说也『一』。看《通鉴》有得,毋惜以一二精义见教,吾徒幸不蔽固于俗学,圣贤事业幸有一线路,可以究竟,惟不志于功利,死而后已者,可与共进此道耳。吾友勉之!
又,"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更曾细观语录,入思虑否?"阴阳亦形而下者",此语如何?理趣须是自通贯,随人言语,是不可也。某见侯先生说此句『二』,信以为是,更不致思。前日顿省,犹未是也。经可易读乎?如尹先生《语解》,亦未可轻易,使高明之人,有蚍蜉撼大树之笑也,如何?
某年齿往矣,虽摧颓,而志方欲振耀,所望直谅之友,左提右挈,庶几不丧素志乎!勉之勉之!交相警戒,可也。
又,"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与未发、已发不同,体用一源,不于已发、未发而分也,宜深思之。
又,所见果分明,不必虚为谦让,若未分明,正要提起熟讲,然后可望上达。天命至微,自非亚圣、大贤,孰敢便为已贯通?惟是念念不忘,庶几日日有功,不至坠堕也。
又,左右书词有得有失焉。志近,思得也;迫切,则苦而不可久;悔过而不能释去,则局束而不可大。欲速如圣贤,以未见近切而自谓,恐终不能至。则大非所望也。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不特为政,学亦如是也。孟子曰:"心勿忘,勿助长。"此养心之要道。今欲进学而不终,其去仁也远矣。吾友勉乎哉!
又,学问之道,但患自足自止耳。若勉进不已,则古人事业决可继也。史书自威烈王三十三年而下,其年纪、世次、兴亡,大致尝略考之矣,自是而上,及鸿荒之世,所可知者,则未尝深考之也。今博取群书,取其中于理、不至诬罔圣人者,用编年为纪,如《通鉴》然,名之曰《皇王大纪》。考据三代,虽未精当,然亦粗有条理,可辨王伯,不至纷纷驳杂,如前史所记也。
又,黄、沈有《论语说》,某因其说,亦有数段学问,不可不讲,讲看,便见病败也。前辈凋零殆尽,续之使不绝,正在后辈。吾徒其可以此事若存若亡乎?直须如粥饭,不可少一顿,可也。又况欲张而大之乎?呜呼!执书册则言之;临事物则弃之。如是者,终归于流俗而已矣。切不可不戒也。
又,社祭礼秩视三公,不知有何经可以为证?伐鼓于社,以助阳也,非责社也。变置者,更新坛位,尽敬焉耳,非责罚也。更试思之,有可见告者,无吝,反复明道。所谓不有益于此,必有益于彼,不可寝默但己也。
又,闻有相从欲学文者,须依东坡之法令,熟读《左氏》、两汉、韩、柳之文,则他日所成就,必大有可观者。因是虎变,亦未可知也。若苟且近功,譬如万户棋子争胜负,能提先手超迈等伦乎?
又,天帝精义,须自有说,但恐思之未至耳。不可便以《孝经》之言为不是,须反复思索,可也。帝喾郊稷,却似无可疑者。太王为狄所攻,屈己事之,岂得已哉!可谓之乐天乎?
又,郊祀之礼,建正之义,考之颇详,然恨未精也。如蜡祭,既谓合聚万物而索享之,则何可谓以八神为主?社主报啬,其祭在春,首见于何经?地固配天,谓当立北郊方丘,与天分庭抗礼,恐于义理不然,更思以见教。三王建正不易月,《通鉴》纪秦、汉已遵用矣。《大纪》中固已纪实,更精者,《通鉴》可也。
又,"思曰睿,睿作圣"。岂可放下?若放下时,却是无所事矣。无所事,则妄人矣。若太劳,则不可,诚如教语也。
又,老人、病人、衰人,有死之道,然以目前观之,死者亦未必便是老人、病人、衰人,盖修短有数,一定而不可变,虽圣人与造化同,于修短亦听之,未尝别致力也。此所以为圣人欤?在众人则不奈何著死耳。凡事皆然,不特死生也。饮水曲肱,安静中乐,未是真实乐,须是存亡危急之际,其
下一页 (1/5)
下一楼›:【1 9 8】全宋文 卷四三八六胡宏〔四〕
与孙正孺书
贫家绝禄,又供远费,会计岁入不赡, ..
‹上一楼:【1 9 8】全宋文 卷四三八五胡宏〔三〕
与张敬夫书
愚无知,而贤者过听,以为似有所闻, ..

查看全部回帖(678)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