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周子通书序
《通书》四十一章『一』,周子之所述也。周子名敦颐,字茂叔,舂陵人。
推其道学所自,或曰传《太极图》于穆修也,修传《先天图》于种放,放传于陈抟。此殆其学之一师欤,非其至者也『二』。希夷先生有天下之愿,而卒与凤歌、荷蓧,长往而不来者伍,于圣人无可无不可之道,亦似有未至者焉。程明道先生尝谓门弟子曰:"昔受学于周子,令寻仲尼、颜子所乐者何事。"而明道自再见周子,吟风弄月以归。道学之士皆谓程颢氏续孟子不传之学,则周子岂特为种、穆之学而止者哉?粤若稽古『三』,孔子述三王之道,立百王经世之法;孟轲氏辟杨、墨,推明孔子之泽,以为万世不斩。又谓孟氏功不在禹下。
今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学,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
人见其书之约也,而不知其道之大也;人见其文之质也,而不知其义之精也;人见其言之淡也,而不知其味之长也。顾愚何足以知之?然服膺有年矣,试举一二语为同志者启予之益乎!患人以发策决科,荣身肥家,希世取宠为事也『四』,则曰志伊尹之所志,患人以知识、闻见为得而自尽,不待贾而自沽也,则曰学颜回之所学。人有真能立伊尹之志,修颜回之学,然后知《通书》之言包括至大,而圣门事业无穷矣『五』。故此一巻书,皆发端以示人者,宜度越诸子,直与《易》、《诗》、《书》、《春秋》、《语》、《孟》同流行乎天下。是以叙而藏之,遇天下善士,尚论前修而欲读其书者,则传焉。《五峰集》卷三。又见《太极图说通书发明》卷一,《南宋文录录》卷一四,道光《永州府志》卷九上
『一』「十」下原有「」字,据《南宋文录录》删
『二』也:原无,据陆抄本、清抄本补
『三』粤:原作「奥」据《南宋文录录》改
『四』取:原无,据《南宋文录录》补
『五』之:原无,据陆抄本、《南宋文录录》补
【1 9 8】全宋文 卷四三八六胡宏〔四〕
横渠正蒙序
斯文施设乎二帝、三王之政,笔削于孔子、孟轲之书,其教亦备矣。然轲没未几,而遭焚坑之祸,历两汉,涉魏晋,至唐五代,缉之者不足以药疮孔,补罅漏,大为异端之所薄蚀,斯文之气,奄奄欲尽。
《易》:"穷则变,变则通。"是以我宋受命,贤哲仍生,舂陵有周子敦颐,洛阳有邵子雍,大程子颢,小程子颐,而秦中有横渠张先生。先生名载,字子厚,自童幼则知虔奉父命,及长,博文集议,致深沉之思,取友于天下,与二程子为至交,知礼成性,道义之出,粹然有光,关中学者尊之,信如见夫子而亲炙之也。先生间起从仕,道大不偶,以疾归休,著书数万言,极天地、阴阳之本,穷神化,一天人,所以息邪说而正人心,故自号其书曰《正蒙》。其志大,其虑深且远矣。而诸家所编,乃有分章析句,指意不复闳深者,错出乎其间,使人读之,无亹亹不倦之心,望以传久,不亦难乎!今就其编,剔摘为《内书》五卷,《外书》五巻,传之同志。庶几,先生立大本,斥异学之志,远而益彰,虽得罪于先生之门人,亦所不辞也『一』。《五峰集》卷三。又见《南宋文范》卷四七。
『一』亦:原无,据陆抄本补
皇王大纪序
天道保合而太极立,氛氲升降而二气分。天成位乎上,地成位乎下,而人生乎其中。故人也者,父乾母坤,保兹立命『一』,生生不易也。天生万物,日月星辰施其性『二』;地生万物,水火金木运其气;人生万物,仁义礼智行其道。君长陪贰,由道以纲纪,人生而理其性『三』,然后庶绩熙,万物遂,地平天成而人道立。三皇五帝、三王五伯者,人之英杰,为君为长,率其陪贰,应时成物,如春之生,夏之长,秋之利,冬之贞也。自尧而上,六阏逢无纪,尧之初载甲辰,迄于赧王乙巳,二千有三十年。天运之盛衰一周,人事之治乱备矣。万世不能易其道者也。后人欲稽养生、理性之法则,舍皇帝、王伯之事何适哉?
呜呼!圣人作书契,以记事之情,明心之用,自皇帝坟典,至于孔子《春秋》,法度文章盈天下。七雄诸侯弃礼纵欲,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