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1 9 8】全宋文 卷四三八七胡宏〔五〕
题吕与叔中庸解
靖康元年,河南门人河东侯仲良师圣自三川避乱来荆州『一』,某兄弟得从之游。议论圣学,必以《中庸》为至。有张焘者,携所藏明道先生《中庸解》以示之,师圣笑曰:"何传之误,此吕与叔晚年所为也。"焘亦笑曰:"焘得之江涛家,其子弟云然。"按河南夫子,侯氏之甥,而师圣又夫子犹子夫也。师圣少孤,养于夫子家,至于成立。两夫子之属纩,皆在其左右,其从夫子最久,而悉知夫子文章为最详。其为人守道义,重然诺,言不妄,可信。
后十年,某兄弟奉亲,南止衡山,大梁向沈又出所传明道先生《解》,有莹中陈公所记,亦云此书得之涛。某反复究观词气,大类横渠《正蒙书》,而与叔乃横渠门人之肖者。征往日师圣之言,信以今日己之所见,此书与叔所著无可疑明甚。惜乎莹中不知其详,而有〝疑于行状所载,觉斯人明之书皆未及"之语耳。
虽然,道一而已,言之是,虽阳虎之言,孟轲氏犹有取焉。况与叔亦游河南之门,大本不异者乎!尊信诵习,不敢须臾忘勇哉。
莹中之志,某虽愚,请从其后。《五峰集》卷三。又见《经义考》卷一五一。
『一』三川:原作“三山” 据陆抄本、清抄本改。按“三川”指洛阳,谓避金人南侵之难也;“三山”乃指福州,当时并无大战乱。
题司马傅公帖
愚晚生于西南僻陋之邦,幼闻过庭之训,至于弱冠,有游学四方,访求历世名公遗迹之志。不幸戎马生于中原,此怀不得伸久矣。今获观文正司马公、献简傅公书、诗十有二纸,反复诵玩,亦足以见君子之交,虽相称誉,必以情实,无朋党比周之意也。哲庙之初,拔茅连茹,以其彙征,故元祐之政,斯民鼓舞。乃有立党论以排君子者,遂使神州陆沉『一』,衣冠蹙于江左。孰能反斯道,任如文正、献简者之人,以佐天子,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祖宗之境土乎?堂堂大宋,必有人焉!
《易》曰:"否终则倾。"言否之不可长也。予傥不以穷困疾病即死,尚庶几及见焉。《五峰集》卷三。又见《南宋文范》卷六O 。
『一』「沉」下原有「者」字,据清钞本删。
题刘忠肃公帖
刘忠肃公曾孙芮,访某兄弟于南山,论心讲道,因得观其先世遭谗诬之本末。则顾有以自附者,于礼有之,贱不诔贵者,为其近于谄也;幼不诔长者,为其近于僭也。推是礼而伸之,则晚生下士,而欲称扬群公先正之徳业,多见其不知量矣。故某于丞相徳业,不敢复措一词。惟是历观前世名公巨卿,辛勤立门户,不旋踵而败坏,蔑有闻焉者多矣『一』。其所以败坏无闻者,何也?后无人也。若今忠肃公之子『二』,执义明白而不摄于威武,不渝于患难,不移于贫贱。若忠肃之孙『三』,尚守其先志。其曾孙,虽贫且贱,然明于事君之义,强学力行,益能保世以滋大。
夫富贵功名,一时事耳,惟久处穷约之中,而能滋其大徳业,传之无穷,真可谓人之子孙矣。某以绵力,负荷先业,战战兢兢,常惧勿克。见忠肃公曾孙之能若是也『四』,既欣且慕,某识此也『五』,以自固也,亦以诏我后之人。《五峰集》卷三o
『一』者:原无,据陆钞本、清钞本补。
『二』忠:原无,据右引补。
『三』孙:原作“言”,据右引改。
『四』见:原作“且” 据右引改。
『五』某:原作“其” 据文意改。
题孙判监奏稿
余友孙蒙正会文南山,示余以其先人奏稿。
呜呼!此上蔡先生所谓不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虑者也。存是心而不失识,可优于天下,是特宝是故纸陈墨欤『一』?固将推是心,负荷先业,光而大之也。
孟子曰:"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正孺勉之哉!《五峰集》卷三o
『一』是:陆钞本作〝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