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全宋文》----胡氏相关文选胡志盛整理
回帖:【246】全宋文卷五五二六 朱熹〔九九〕
答胡宽夫
示喻疑义数条,足兄别後进学之笃,甚慰甚慰。大概如此看,更须从浅近平易处理会,应用切身处体察,渐次接续,勿令间断,久之自然意味浃洽,伦类贯通。切不可容易躁急,厌常喜新,专拣一等难理会、无形影底言语暗中想像,杜撰穿凿,枉用心神,空费日力;更勿与人辨论释氏长短,自家未有所见,判断它不得。况废却自家合做底紧切工夫,却与人争一场闲口舌,有损无益,尤当深戒也,主一之功,学者用力切要处,承於此留意,甚善。但其它推说似太汗漫,多病痛。以熹观之,似不必如此。只就如今做书会处理会,便见渐次。大抵自家所看文字及提督学生工夫皆须立下一定格目,格目之内,常切存心;格目之外,不要妄想。〔如看《论语》,今日看到此段,即专心致意只看此段。後段
虽好,且未要看。直待此段分晓,说得反复不差,仍且尽日玩味。明日却看後段。日用凡事皆如此,以类推之可见。不然,虽是好事,亦名妄想〕。此主一之渐也。若不如此,方寸之间顷刻之际千头万绪,卒然便要主一,如何按伏得下?试更思之。“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与子思所谓“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此言且只各就本句中体味践履,久之纯熟,自见浅深。今亦不须强分别也。大抵学者之患在於好谈高妙,而自己脚根却不点地。正所谓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大学》解想亦看未到,四哥又自有日裸,不欲妨它。〔教人者须常存此心〕。郭子和《中庸》顷曾见之,切不可看,看著转迷闷也。其它所欲文字,合用者前已附去,其他非所急者更不上内,想自晓此意。千万息却此心,且就日课中逐些理会,愨寅践履,方有意味。千万千万。後生辈诵书亦如吾人讲学,只是量力,不要贪多。仍须反覆熟读,时时温习,是要法耳。《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五。又见《朱子论学切要语》卷一。
【247】全宋文卷五五三一朱熹〔一O四〕
答胡伯逢
赤子之心固无巧伪,但於理义未能知觉,浑然赤子之心而己。大人则有知觉扩充之功,而无巧伪安排之凿,'故曰不失赤子之心。著箇“不失”字,便是不同处。南轩所说固善,然必谓从初不失,此恐太拘。既失而反之,却到此地位,亦何书其为不失乎?《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六。
【247】全宋文卷五五三一朱熹〔一O四〕
答胡伯逢
男女居室,人事之至近,而道行乎其间,此君子之道所以费而隐也。然幽闇之中,袵席之上,'人或亵而慢之,则天命有所不行矣。此君子之道所以造端乎夫妇之微密,而语其极则察乎天地之高深也。然非知几慎独之君子,其孰能体之?《易》首於《乾》、《坤》而中於《咸》、《恒》『一』,《礼》谨大昏,而《诗》以《二南》为正始之道,其以此欤。《知言》亦曰“道存乎饮食男女之事,'而溺於流者不知其精”。又曰“接而知有礼焉,交而知有道焉,惟敬者能守而不失耳。”亦此意也。《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六。又见《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卷八三、学行典卷九三。
『一』中:疑当作“终”。
【247】全宋文卷五五三一朱熹〔一O四〕
答胡伯逢
昨承喻及知仁之说,极荷开晓之详。然愚意终觉未安。来论大抵事以自知自治为说,'此诚是也。然圣人之言有近有远,有缓有急。《论语》一书,言知人处亦岂少耶?大抵读书须是虚心平气,优游玩味,余观圣贤立言本意所向如何,然後随其远近浅深、轻重缓急而为之说,如孟子所谓以意逆志者,庶乎可以得之。若便以吾先入之说横於胸次,而驻率圣贤之言以从己意,设使义理可通,已涉私意穿凿而不免於郢书燕说之诮;况又义理窒碍,亦有所不可行者乎。窃观来教所谓“苟能自省其偏,则善端已萌。此圣人指示其方,使人自得,必有所觉知,然後有地可以施功而为仁”者,亦可谓非圣贤之本意而义理亦有不通矣。熹於晦叔、广仲书中论之已详者,今不复论。请因来教之言而有以明其必不然者。昔明道先生尝言,凡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能於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以
下一页 (1/2)
下一楼›:【247】全宋文卷五五三一朱熹〔一O四〕
答胡伯逢
《知言》之书,用意深远,'析理精 ..
‹上一楼:【246】全宋文卷五五一六 朱熹〔八九〕
答胡广仲
熹承谕向来为学之病,足见高明所进日新 ..

查看全部回帖(678)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