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全宋文》----胡氏相关文选胡志盛整理
回帖:答胡季随
戒惧者,所以涵养於喜怒哀乐未发之前『一』;〔当此之时,寂然不动,'只下得涵养功夫。涵养者,'所以存天理也〕。慎独者,所以省察喜怒哀乐已发之后。〔当此之时,一毫放过,则流於欲矣。判别义利,全在此时。省察者,所以遏人欲也。已发之後,盖指已发之时,封未发而言,故云已发之後〕。不知经意与日用之工是如此否?〔友恭字恭叔〕
此说甚善。
惟能加涵养之功,则自然有省察之实。〔周椿伯寿〕
此说好,然说未透。
戒惧乃所以慎独也。涵养、省察之际,皆所当然。未发之前,不容著力,只当下涵养工夫,来教得之。省察於已发之时,此句之病恭叔己言之矣。正所以存天理、遏人欲也『二』,恐不可分。〔一之〕
作两事说则不害於相通,作一事说则重複矣。不可分中却要见得不可不分处,若是全不可分,《中庸》何故重複就作两节?
“已发之後”立语自觉未稳。今欲改作“欲发之时”。然欲发即不属静,不属动,又欲改作“已发之初” 〔友恭〕
作“欲发”是,但亦不是欲发时节别换一心来省察他,只是此箇全体戒惧底略更开眼耳。
戒谨、恐惧、慎独统而言之,虽只是道『三』,都是涵养工夫。分而言之,则各有所指。“独”云者,它人不知,己所独知之时,正友恭所谓已发之初者。不睹不闻,即是未发之前。未发之前,无一毫私意之杂。此处无走作,只是存天理而已,未说到遏人欲处。已发之初,天理人欲由是而分。此处不放过,即是遏人欲,天理之存有不待言者。如此分说自见端的。
此说分得好,然又须见不可分处。如兵家攻守相似,各是一事而实相为用也。
涵养工夫实贯初终,而未发之前只须涵养『四』,纔发处便须用省察工夫。至於涵养愈熟,则省察愈精矣。
此数句是。
“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若就圣人言之,'圣人能致中和,'则天高地下,万物莫不得其所。如风雨不时,山夷谷埋,皆天地不位;萌者折,胎者阙,'皆万物不育。就吾身言之,'若能於“致”字用工,则俯仰无愧,一身之间,自然和畅矣。
此说甚实。
极其中,则大经正、大本立而上下位矣。极其和,'则事事物物各得其宜而万物育矣。〔一之〕
此只说得前一截,若圣人不得位,便只得如此。其理亦无亏欠',但事上有不足尔。
如尧、汤,不可祸不能致中和,而亦有水旱之災。〔叔恭〕
致中和而天地位、万物育者,常也。尧、汤之事,'非常之变也。大抵致中和自吾一念之间培植推广,'以至於裁成辅相,匡直辅翼,无一事之不尽,方是至处。自一事物之得所区处之合宜,以至三光全',寒暑平,山不童,泽不涸,飞潜动植各得其性,方是天地位、万物育之实效。盖“致”者,推致极处之名,须从头到尾看,方见得极处。若不说到天地万物真实效验,'便是只就得前一截,却要准折了後一截,元不是实推得到极处也。
省察於欲发之时,平日工夫不至而欲临时下手,'不亦晚乎。〔大时〕
若如此说,则是临时都不照管,不知平日又如何做工夫也?
窃谓操存涵养乃修身之根本,学者操存涵养,'便是未发之前工夫在其中矣。凡省察於己发,正所以求不失其操存涵养者也。学者於是二者不可缺一,'然操存涵养乃其本也。诸友互相点检,'多得之。然却不曾推出所谓根本,故论未发之前者竞归於茫然无著力处。或欲惟於欲发之初省察『五』,'则又似略平日之素。或兼涵养省察言之者,'又似鹘突包笼。
此一段差胜,然亦未有的当见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即天命之谓性也。补而皆中节谓之和,即率性之谓道也。〔定〕'
详程先生说“率性”文义,恐不如此。
未发之时能体所谓中,已发之後能得所谓和,'则发而中节始可言矣。而中和未易识也。
未发之前,纔要体所谓中,则已是发矣',此说已差。又发而中节方谓之和',今日得所谓和然後发而中
节,亦似颠倒说了。记得龟山似有此意,'恐亦误矣。中和未易识,'亦是嚇人
下一页 (1/2)
下一楼›:【248】全宋文卷五五五四朱熹〔一二七〕
答胡季随
所示问答皆极详矣,'然似皆未尝精 ..
‹上一楼:【248】全宋文卷五五五四朱熹〔一二七〕
答胡季随 大时
《易传》平淡缜密,极好看,然亦 ..

查看全部回帖(678)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