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论坛资料]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发言节选)(图)
2011-04-03 10:05:00 来源: 东方网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http://news.163.com/11/0403/10/70N8LMBG00014AEE.html
[胡守钧]各位嘉宾大家好,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文化非常丰富,从传统的角度看大概有三个传统,一是官方的传统,二是经济传统,三是民间传统。三个传统有互动,有交流,但是也有非议。民间传统是作为民众的生活样式的存在,人们的礼尚往来、生活,这是它的表达形式。民间传统明显带有地方风格,中国很大,东西南北中都不一样,民间传统的表达形式也不一样。民族传统内涵是很丰富的,民间传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社会惯性,时代沿袭,通过一代一代的传,而且有些传还有信仰的内核,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比如清明扫墓、过年祭祖等。
民间传统明显具有社会共生的功能,民间传统是一个很重要的约束条件,可以提供规则,提供批评,使大家规范自己的行为。民间传统在各个领域的表现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我们能不能用法律替代呢?显然不行,法律只能提供一个总体的框架,不能事无巨细都规定到。一个地区的风俗怎么样也不是法律要讲的。那么,能不能用新的传统替代旧的传统?传统在不断的更新,但是传统是经过很多人一代代的传递结晶逐步形成的,我们不能轻易用新的传统替代旧的传统。
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很丰富,我就不展开了。我想主要从社会角度来看清明节有哪些社会功能,我列举了大概有几个社会功能。从人类学来看有民族标识之功能;从气象学来看有提示农耕之功能,有二十四个节日;从哲学看有跨越生死、寄托精神之功能,扫墓祭祖方式各不同,但是都有跪拜、祭祀的方式,来祭奠先人,这个祭奠是精神的寄托;从政治学看,有社会整合之功能;从经济学看,有促进经济繁荣之功能;从教育学看,有崇尚礼仪规范行为的功能;从民俗学看,有传承民风民俗之功能,民风民俗在节日里面,如果把节日去掉了,民风民俗就是一个空壳;从社会学看,有促进社区建设、家庭和谐之功能;从生态学看,有保护环境之功能;从体育学看,有促进健身之功能;从文学看,有传承文艺之功能;从饮食文化看,有保存地方食品技艺之功能。总之清明节有丰富的社会功能,从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分析。
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作为历史文化沉淀的民间传统难免鱼龙混杂,不是说传统都是好的,更不是说传统都是不好的。这是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学问题,我也做过多年的思考,把我的意见提出来供大家思考讨论。
怎么鉴别民间传统好还是不好?要保留民俗传统不是简单的事情,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因此我提出:第一,不可用政治意识形态替代民间传统,历史上形成的民间传统不可能有现代意识形态的意义,如果用意识形态结构,中华民族是很难互动的。第二,不可用科学来要求民间传统,我是赞成科学的,但是科学是近现代的东西,利用近现代的科学分析民间传统,民间传统可能一无是处,所以不能用科学来解剖它。第三,不能用唯物主义看民间传统,更不可以用外来传统做标准,这是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容易把别人的传统作为标杆来说,比如别人怎么结婚,别人怎么送丧,别人怎么往来,这是大错特错的。对待民间传统不可以惟我独尊排外,惟我独尊是不对的。中华文化有独特的特点,是吃中餐好还是西餐好,没有可比性,《清明上河图》表达的语言和油画的表达是不一样的,谁好没有可比性。
人们认识世界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个人是一个主题,一个民族也是一个主题,我们的先辈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有很多经验,也有很多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就是通过民间传统传下来了,我们丢掉了传统就失去了经验和教训,就失去了导向。作为祖辈智慧结晶的传统具有导向作用,抛弃优良的民间传统是可怕的。古人有很多经验是有价值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山有山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