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叶永烈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bc6dd0102w5ye.html
“我一生的写作中,这本书是比较让我满意的。”著名传记作家、年已75岁的叶永烈说。
叶老所说的“这本书”,是70多万字的《历史的绝笔》,它从名人书信的角度对历史进行了重新梳理,拓展了历史写作的一个新方向。
几年前,叶永烈开始整理自己的采访资料,准备捐献给上海市图书馆。资料堆在30多个铁皮档案箱中,“兜底翻”是个漫长而辛苦的工作,这时叶永烈才注意到,自己竟收藏了4000多封名人信札。
这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因多年从事传记文学写作,叶永烈采访过很多历史见证人:陈云夫人于若木、王稼祥夫人朱仲丽、毛泽东长媳刘松林、蒋介石女婿陆久之、陈独秀机要秘书郑超麟、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数学家华罗庚、美国科幻巨头海因莱因、“童话大王”郑渊洁、“三毛之父”张乐平、著名诗人汪国真、音乐家贺绿汀……许多受访者的书信,如今已成难得的文物。
名人书信如今已被市场炒成“天价”,但叶永烈还是决定将它们捐献出来,但他要写一本书,因为只留下书信,不讲清背景,后人很可能永远也不会明白,这些书信背后所隐藏的那些故事,而这些故事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如果我不写,一段历史就被带走了。”正如叶老自己写下的:这些名人用富有个性的字体写下来的书信,面字如人,温存温馨,泛黄而不褪色……摩挲故纸,忆海拾贝,决定动手用散文的笔调写这本《历史的绝笔》,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人物特写,一篇从记忆中“捡”来的散文。
书信正日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后人来说,可能再无亲泽书信这种传统交流方式的机会,他们将羡慕曾有一个时代,人们会花那么多时间,遣词造句、一笔一画地去倾诉,时间愈久,名人书信的价值就会越高,它们不仅是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更是精神财富。而叶老的这本书,将成为打开一座宝库的钥匙。
为此,本报特专访了叶永烈先生。
20岁出头便赚了2个亿
我这一生,大概写了三千万字,其中一千万字是科普和科幻小说的,有出版社即将出版我的科普全集,一共28卷,另外一千五百万字是纪实文学,还有五百万字游记,已出版了21本,我每走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会写一本书,最近刚刚写完西班牙、葡萄牙的一本书。当然,这里面不包括我的日记和书信。
我1983年之后转向纪实文学,科普写作基本上到1983年为止。我曾创造了两个“一亿”:前者是我20岁时作为主要作者完成的《十万个为什么》,其总印数超过一亿册;后者是以我21岁时完成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中主人公名字命名的手机——“小灵通”,其用户大概也有一亿人。
大家开玩笑说,我20岁、21岁已经赚了两个亿。
写这本书其实有点偶然,这些年我一直在做采访,与许多名人有过交往,保留了大量名人书信。
这些信能留下来,还是有点侥幸的。首先,“文革”时我被抄家,私人信件都被抄走了,后来退还了一部分,但搞丢不少;其次,我是国内最早使用碎纸机的作家,因为每天收到的信太多了,最多一天30多封,对不那么重要的信,看过也就销毁了。
这些留下来的名人书信堪称经历了“大浪淘沙”,是难得的历史见证。这本书我原本计划写100万字,但后来觉得太大了,恐怕没人看,便压缩到70万字,但这也够厚的了。
与名人打交道重在诚实
我是三教九流都喜欢交往的人,所以交往的面非常广,有当年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后裔、著名科学家、演员、运动员、作家等,通过这本书,也可以看出一个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