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胡朴安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
回帖:溪头四胡之一:胡朴安
胡朴安(1878~1947),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安徽泾县溪头都龙坦村人。本名有忭,学名韫玉,字仲明、仲民、颂明,号朴安、半边翁;以号行世。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家学渊源  胡朴安的祖上世代为儒,祖父复初公著有《养拙斋诗存》,父亲胡爱亭著有《守拙斋诗存》及《文存》、《笔耕录》。朴安兄弟三人,兄伯春,庠生,著有《伯子书稿》。弟寄尘(怀琛)早年加入南社,一生诗文著述甚富。胡朴安的家乡安徽泾县东乡丹溪,是万山丛中一平地,南有香涧水,东有横亘百里的黄兑山。由于山多地少,村中人多外出经商。胡朴安的父亲爱亭公在清同治年间曾在上海大东门经营丝线业,后弃商为儒,在南昌处馆授徒。由于家中人口多,而家境贫寒,胡朴安先生每日必须从事种菜、舂米、担水、砍柴等繁重体力劳动,以减轻父母之生活重担。
  胡朴安青年时孜孜好学,劳动之余,努力读书,涉猎广博。他曾说:“我于经仅读《诗经》、《书经》、《左传》三种;于史仅读《史记》一种;于子仅读《荀子》、《庄子》二种;于文喜读韩退之、欧阳修;于诗喜读李太白、白居易;于算学喜读李善兰、华衡芳之书。又喜读徐光启之《农政全书》;戚继光之《纪效新书》。有时也喜读段玉裁之《说文解字注》,朱子之《近思录》”。(摘自《六十年前的我》)革命生涯   胡朴安七次应试,六次被黜,最后一次院试,首场例考杂学,胡朴安报考算术,入场得题“算论”一篇,因恨主试人之昏,敷衍成章,交卷出场。正场考试“经义策论”,又草草成篇,纳卷出场,竟然获取。1904年离乡去当涂黄池镇,在同乡翟晏如家为家塾教师,常往芜湖购报刊新书,如《民约论》、《自由原理》、《天演论》,以及鼓吹革命文章,读后颇受启迪,思想得到进步,自誓不再应试,并与翟晏如共商“领垦”计划,以此为名,以垦为备,积粮招兵,蓄积力量,响应革命。1905年,日俄战争将近结束,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胡朴安闻悉“气为之壮”。适逢芜湖万春圩放垦,胡朴安便与人筹集资金招集农民前去垦荒。胡朴安主持垦事,翟晏如负责筹款。胡朴安亲往上海购回耕田机2 台,自学拆卸安装方法,亲手扶犁耕作。二年之中,无论盛夏酷暑或寒冬腊月,与垦荒的农民同吃睡在一起,赤足上田埂,正是“扶犁随老农,耕土问深浅”,一切艰难困苦的事他都亲自去做,他后来在回忆诗中写到的“素志怀农桑,少年竟实现”这二句,就是他年轻时,以清初顾炎武平生开垦利国利民为榜样,脚踏实地刻苦磨砺自己的最好写照。后由于洪水泛滥,虽垦田万亩,终未成功。躬耕之余,研读政治法律、革命书籍及唐宋诗文,于芜湖结识安徽公学陈独秀、李光、刘师培、汪孟邹、江丹候、洪泽丞等进步知识分子,过从甚密。
  1906年,他来到上海,原想参加反清活动,因“无以立足”,便至同乡朱姓裕源纱厂任会计。因胞弟寄尘之关系得识朱少屏,遂加入国学保存会。国学保存会的会员当时仅25人,其中有章太炎、诸贞壮、邓秋梅、马叙伦、刘申叔、高天梅、朱少屏、陈佩忍、柳亚子等人。并在国学保存会掌管藏书,每隔一日去国学保存会藏书楼看书,并加入国学会。由此胡朴安便进入《国粹学报》担任编辑工作。《国粹学报》在当时是一份宣传反清思想的杂志。《国粹学报》当时所编之书,皆是宣扬民族精神的宋明遗民之著作。如《伯牙琴》、《心史》、《留都见闻录》、《甲申传信录》、《张苍水集》等。胡朴安在《国粹学报》时,也曾编辑过《吾炙集小传》一种,并为之撰写跋文。
  1909年,南社在苏州虎丘成立。第二年,胡氏昆仲相继人社,南社是由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发起组织的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有一千多社员,在当时以充满激情的诗文,鼓吹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与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发出的以反清为宗旨的言论相呼应。胡朴安还与诗人柳亚子、弘一法师等创办“文美会”。不久胡朴安又参加了孙中山创办的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辛亥革

浏览大图

下一页 (1/3)
下一楼›:2015年9月2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胡扑安纪念座谈会”,这是一组胡家隆提 ..

查看全部回帖(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