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清代学者、鄱阳人士胡克家
回帖:清明未至,追忆幽远——祭鄱阳玲桥胡氏克家先生——祭鄱阳玲桥胡氏克家先生胡栋材
胡克家这个名字,是我读高中的时候在一本学校发的家乡人物志之类的书中遇到的,看到书里面的介绍,方才知道,这位清朝的大官原来就是我们村里的,那时真有好一阵的激动和自豪,并且我至今也不能不承认,这种自豪从那刻起,就长在了我内心深处。因为一个自幼传习并熟知于心的故事或历史展现其真实性,而且这种真实性就落到我自己身上之时,我不能不说一种真实已经从历史或故事中得到印证。它所带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和并非瞬间的,其原因在于,我把我自己的历史也投入到其中,并汇为一流了。
克家在我们村并非这样一个名字,如同村裡人从来不唤我的真名或全名,而直呼“波波子”一般。克家在我们村里人的记忆和言语中,被称为“八台”。“八台”,当然是一个代称,可是在我知道它就是克家之前,我只晓得“八台”是一个人,大概是一个村裡面了不起的人物。不止如此,我相信我们村现在可能只有我知道“八台”就是“克家”,而他们还停留在关于“八台”的故事、历史和想像中。
为何我们称他为“八台”?这是大有来头的。我的祖父对这个问题自认为很有见地,他告诉我,那时候,胡克家还不叫“八台”,也不知道乡亲们怎麽叫的。因为他官大,肯定是不能直呼其名克家的,因此他被称为“八台”,是在他死了之后的事。那时候他怕他死后别人去挖他的坟,就嘱咐他的下属和亲人,到他出殡的当天,村裡要同时抬出八台棺木,朝八个不同方向走去,葬在八个不同的地方,这样,盗墓贼就不知道怎麽下手了,他也可以在地下安心待一阵子。因此,后来大家就把他叫作“八台”。
当然,祖父是知道“八台”就是“克家”的,至于他瞭解“克家”有多少,则很难判断。至少从他讲得关于“八台”的那麽多的故事和事蹟中,有那麽一两点似乎是值得记住的。如祖父在解释我们村名字的来源时,就将“八台”与之紧密联繫起来。他称,在我们县里面,当初从安徽迁移到我们现在这块地方,我们姓胡的分散在各个地点,比如说,迁移到莲湖的,就有叫“莲湖胡家”,搬到饶河的,就有叫“饶埠胡家”,因此,当时我们村这一批姓胡的在这个坡下面定居下来,因为是处于汪家洲和章玲桥之间,所以到底是叫“汪家洲胡家”还是“章玲桥胡家”,大家都还没有一定。到后来,有户籍官和乡政之类的官员要下来确定这件事,那时“八台”已经是个不小的官了,他就安排许多小孩子和路人们在官员调查时言道一首歌谣,大概是“章玲桥,章玲桥,胡家搬来章玲桥;章玲桥,章玲桥,胡家住到章玲桥。章玲桥下有座桥,胡家就在桥下腰”。官员们一听,后来就把我们这个村上报为“章玲桥胡家”。这都是“八台”做的。
祖父还说,你不要小看这件事,它不仅是我们有个稳定的地处繁衍发展,是我们有了个“名分”,而且还使“章玲桥”归属了我们胡家,而不是他们章家。祖父说,这可不得了,我们一有这桥,那水的事从此就不再看人家脸色,所以我们就可以种更多的田地,养更多的畜生。这对我们村来说是个大事。祖父还告诉我,“八台”死了一段时间之后,章家就联合吴家来抢我们的桥,因为我们地小有没有“人”,所以章玲桥就又归了它们。
祖父说的事情大多数都还有点谱,他可能因为毕竟是读过“经学”的。倒是住在我家对面的两位老老师,说的那些关于“八台”的事情,神乎其神。这两位老师在我上一年级时就已经退休,他们跟我很亲,男的那位是我祖父的堂哥,因此可以说我们是一家的。他们跟我说了许多“八台”的事,大多充满鬼怪和神仙的内容。比如他们告诉我,说“八台”这个人可了不得,人家当初爹娘死得早,就投靠在大伯家。人家大伯没有让他去上学,而是叫他专心放牛。可“八台”哪裡是放牛的。你可知道,人家在放牛的时候就偷偷地跑到学堂外听老师讲呢!后来老师发现他聪明,同学让他帮忙做功课,因此就正式进了学堂。这一下不得了,他的伯父一家就越是反对阻挠,不过最终人家还是读成书了,并且二十岁就考中
下一页 (1/2)
‹上一楼:来源:《南方文物》2003年第1期作者:李子华
清代鄱阳人胡克家,字果泉,乾隆年间进士,曾官 ..

查看全部回帖(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