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回复胡家钢、胡佳题两位宗亲的《致全国胡氏宗亲》一文——胡誉柏
回帖:评《胡姓源流世系考辨》----胡位柏

这篇《胡姓源流世系考辨》我早就想电子化后传上宗亲网,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完成。今南山总版主在百忙中不辞辛苦地把这么长的文字电子化,这种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篇《胡姓源流世系考辨》电子化后传上“宗亲网”,再次证明了“宗亲网”比“胡姓网”又先行一步。

这篇由胡晏平、胡增顺考研的《胡姓源流世系考辨》我读了多遍,总感觉这篇《胡姓源流世系考辨》有许多主观武断之处,通篇缺乏有力的证据,很多论据不严密不严肃不严谨,而且有些观点是想当然得来的。我个人认为这篇《胡姓源流世系考辨》只能作为一篇学术讨论文稿,不能作为一个结论性的文稿来统领全国胡姓世系,这样会给后人,给历史造极大的困惑或混乱,老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疑问又来了。

《考辨》中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要生存要发展。作为血统标志的姓氏能够凝聚氏族之心,姓氏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形成了人类社会世系之纲、之链。这种文化标志在历史长河中被政治统治、军事争夺、经济竞争不知不觉地掩盖了血统理念其本身价值。如封建社会帝王对有功之臣赐给皇族之姓,一个势力薄弱的同姓分支将非自己的嫡系名人之祖安插在自己的祖上或挂靠大族支系”。这只说出了一种表象和个别现象,帝王对有功之臣赐给皇族之姓在历朝历代都有确是不错,但究其根源还是记得清清楚的,改姓的大臣先祖、祖先还是能追根溯源的,他们后世的家谱也能看出他们的根源所在,决不会把皇族的祖宗改成大臣的祖宗,乱认祖宗之事绝不可能发生。还有由于封建统治的诛连九族之严之残酷,很多受诛连之人为了避难改姓之人大有人在,但祖宗始终记得,如司马迁后代在陕西韩城徐村的冯姓、同姓虽经历了二千多年后,但司马迁是他们共同的祖宗并没有变。还有宗亲网的原版主湖南祁阳的tjh(谭建华)的先人胡千雄的后人虽出继姑父谭家承谭姓,但在祁阳、祁东、衡阳等地胡谭姓的后人还是在家谱中记载他们是华林胡耿氏太婆之后。还有湖北一支胡姓为了避难改为吴姓,他们姓吴已经几百年,但他们始终记得自已是华林耿氏太婆之后,去年把整个家族由姓吴改回姓胡。皇帝的赐姓本意有二个:一是作为恩惠对功臣、归顺投降、来朝者等的赏赐;二是在赏赐的同时扩展自己的姓氏队伍。汉高祖赐项伯为刘姓,项伯之后的刘姓也没忘记自已是项伯之后。古人有改姓之人大有人在,但不是胡增顺、胡晏平所说:“一个势力薄弱的同姓分支将非自己的嫡系名人之祖安插在自己的祖上或挂靠大族支系”。要知道我们国家姓氏千万个,有的人数稀少、字声难听,字义费解,“鸡”姓、“难”姓、“涯”姓、“仇”姓、“丑”姓,“排”姓、“摆”姓,“四”姓、“妈”姓、“危”姓、“伞”姓、“吝”姓、“母”姓、“色”姓、、“绳”姓、“豆”姓、草姓、“脏”姓、“逮”姓、“苟”姓等等。这些人数稀少之姓在社会生存的环境之恶劣,受到社会的歧视之大不是我们常人能想象的,他们尽管生存这样艰难,但还是坚守祖宗之姓。在农村很多人数少的姓氏隔在人数较多姓氏中,也没见他们改姓而攀附当地的大姓,由此可见古人说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句古训还是铭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胡姓作为一个大姓,历史上并没有周、刘、李、赵等姓显赫,如果照作者的观点是不是胡姓在春秋战国时改周姓才吃香,汉朝时改刘姓才吃价,在唐朝改李姓才昌盛,在宋朝改赵姓才发达呢?

  《考辨》说:“ 清华派与安定派均是将满公之父阏父定为一世祖由满公之子丹往下直到十九世琇公、(高早成)公,分开各自再为一世。具体排列是阏父、满公、丹、孟阳、洽、思、克虞、高昌、季符,昭,辇、仲丙、傅、君已、变、孟龙、灵朔、羲、琇为清华派,(高早成)为安定派。但是同为安定派下的华林胡和龙川胡其对一世祖的认定均是满公接着的不是丹而是犀侯(即申公)一直到受姓之祖玙公为22代加上阏父就是23代,玙公比琇公和(高早成)公早200多年,反到多四代,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从满公至玙已历
下一页 (1/3)
下一楼›:《世界胡氏通谱》资料来源考辨(节选)----胡南山

第二编是《世胡谱》的精华所在,( ..
‹上一楼:胡姓源流世系考辨----胡增顺、胡晏平原载:《世界胡氏通谱》首卷 http://www.hszqw.com.cn/bbs/r ..

查看全部回帖(14)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