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魏徵《胡氏世谱序》考证辨析
回帖:魏徵是由钜鹿郡公进封郑国公的江苏胡恒俊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秋九月,钜鹿人魏徵虽卧病谢政,仍有两件事名垂青史。一是丁巳日被太宗强行“特进郑国公魏徵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如故”,二是“吉日”为外甥胡学颜写下《胡氏世谱序》。前者一直被世人景仰、尊崇,后者因系存世最早的胡氏《谱序》,千余年来,备受谱牒界珍视,被广为传抄。
虽然这两“日”孰前孰后,不得而知,但魏徵的《序》,近年却因署名“钜鹿郡公”,受到抨击,被疑系后世“假冒”、“伪托”。原因是“《旧唐书·太宗本纪》等史书记载,魏徵贞观七年(633年)以前是秘书监、检校侍中;贞观十六年(642年)九月以前魏徵是特进、郑国公。所以,贞观十六年秋九月魏徵的官职是特进,太子师知门下省事;爵位是郑国公。魏徵《胡氏世谱序》落款是贞观十六年秋九月吉日秘书监检校侍中太子太师钜鹿郡公魏徵撰。唐代名臣魏徵把自己的职务和爵位写错了,这是蹊跷和遗憾的事之一。”
似乎魏徵的“钜鹿郡公”之爵,乃子虚乌有、凭空捏造。其实,史籍早有明确记载。
请看《旧唐书·魏徵传》: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初见太宗时)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及践祚,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执直,无所曲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贞观二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上然其言,入告长孙皇后,皇后遣使齎钱四十万,绢四百匹,诣徵宅以赐之。寻进爵(钜鹿)郡公。七年,代王珪为侍中,尚书省滞讼有不决者,诏徵评理之。徵性非习法,但存大体,以情处断,无不悦服。初,有诏,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颖达、许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陈《史》,李百藥撰《齐史》。徵受诏,总加撰定,多所损益,务存简正。《隋史》序论,皆徵所作。梁、陈、齐,各为总论,时称良史。《史》成,加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赐物二千段。徵自以为无功于国,徒以辩说,遂参帷幄,深惧满盈,后以目疾,频表逊位。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公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鑛也,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卿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其年,徵又面请逊位,太宗难违之,乃拜徵特进,仍知门下事。……是后右仆射缺,欲拜之,徵固让乃止。及皇太子承乾,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僚,并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逾魏徵。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十六年,拜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如故……徵薨,时年六十四。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二十五史·旧唐书·魏徵传》p.3782—3784)
特进,《辞海》释之为:“官名。西汉末期始置,以授列侯有特殊地位者,得自辟僚属。三国、两晋、南北朝为正式加官名号,用作安置闲退大臣,无实职。唐、宋为文散官之第二阶,相当于正二品,金、元升至一品。明代正一品初授特进光禄大夫。”
《新唐书·魏徵传》载: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太宗)即位,拜为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十年为侍中……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徵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加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禄赐国官防阁竝同职事。”(《二十五史·新唐书》p.4518—4520)
综合新旧《唐书》的《魏徵传》,钜鹿人魏徵的爵封,时间之线非常清晰:唐太宗践祚之初,始“封钜鹿县男”,贞观六年“进爵(钜鹿)郡公”,贞观十年再进封为“郑国公”。
魏徵为官刚直不阿,做人谦虚谨慎。虽主修《隋书》等五史,包括亲撰《隋书》的文学序论等,上呈落款时,不似官爵毕显的“唐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
下一页 (1/2)
‹上一楼:詳析如皋胡氏世譜魏徵序——兼述安定胡氏 原创 木右 木右雜稿 2022-01-03 23:50

民國 ..

查看全部回帖(3)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