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五百年,又是五百年
――汉川闸口胡氏18世孙的寻根之旅
一 我的字辈和父辈
八十年前,也就是日军大肆侵华的时候,曾祖只身一人离开故土――汉川闸口村。向西而行到了潜江,现在看来其实没有多远,高速路上只需1个多小时的车程。但那个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路,后来的318国道可能就是沿着那些脚印的指引而修造起来的。
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时常说起他的爷爷,也就那80年前离开汉川闸口村的――我的曾祖。曾祖凭着他的努力,在潜江成就了他的事业,也生了我爷爷,有了父亲和我兄妹三个。曾祖的事业似乎很成功,1990年出版的《潜江县志》在文化篇与印刷篇中记下了他的事业和他的商号-胡文盛。
对于父亲来说,曾祖的事业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于是总是讲给孩子们听,听得最多,记得最清的,可能就是三兄妹中最小的我了。对于曾祖更远的记忆,父亲知道的不多。我们这支胡氏的字辈,父亲好像也记不全。父亲也不记得自己曾祖的名讳了。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我在胡氏里是“承”字辈。母亲说她是曾氏的“宪”字辈,那我就是“庆”字辈。“字辈”这个东西,对于读中学的我,因为不知而一直有着一种神秘。我知道它是一个序列,用现在IT人士的术语,叫“字符串”。因为不知,现在想起来也闹出一些笑话:我拿我的字辈和一位夏姓同学论高低。还以为天下姓氏的字派全一样哩。
高中毕业时,我仅知道我这支胡氏字派中“学继修承”四个字。我到北京读书时,发现我的户口卡的籍贯一栏填做“汉川”。其实并不奇怪,我早就知道曾祖生于汉川。但爷爷、父亲和我都出生在潜江,为何我的籍贯还是“汉川”?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根的归属感,一直不想忘记自己的根,所以我一直是籍贯沿袭为“汉川”。
根是家,家就根。离开老家的日子,孤单。17岁我离开家――潜江到北京读书,如今我安隙于京北,“潜江”这两个字成了我的老家。父母、兄长虽还在老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回老家的次数和日子越来越少了。远隔千里的,是我的老家。八十年前,曾祖又是如何离开老家的呢,他一样有思乡的时候,他是否也曾孤单?曾祖的老家……,他的老家是什么样子的,我总有一种追溯的冲动。
二 汉川老家和家谱
2005年的春节,成都,第一次见到家谱,但不是胡氏的。
三
第一个五百年,父生子,子生孙,我从何地而来?
四
北京-现在、湖北汉川-一个五百年、江西宁都-又一个五百年,相隔各千里。如何串起了历史的长河、空间的车辙?
五
困难很多,不解很多,信念只有一个!
2006-11-19 17:40 | IP:61.51.127.234 | From:北京市海淀区ADSL [楼 主胡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