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他山之石06----论撰修“联谱”(通谱)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徐氏)
回帖:再论撰修“联谱”(通谱)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http://www.globexu.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44&from=portal
发布者: 徐德让 发布时间: 2013-3-1 14:48
再论撰修“联谱”(通谱)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徐德让)
承蒙全球徐氏网高级管理的推荐,笔者于2012年6月始发于网的一篇拙作—《论撰修“联谱(通谱)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近段,又成了本网站的热议话题之一。筑巢引凤,由此还获知:徐学彬先生曾于2011年4月发起呼吁(见15楼)。从呼吁文章内容看,我与他的思路竟是十分相同;又从国立宗亲的跟帖(见35楼)中获知:”2011年4月的山东郯城会议上,湖南徐颂庭先生就曾提出来了,当时台湾的徐初发和上海的徐建华两位先生,也都在促成这件事”。为撰修联谱(通谱),颂庭先生还出版了《集力著宏篇》和《急切言修谱》这两本小册子”;从“跟帖”看,此次赞同或支持的帖子有16个(截至2月11日止);感到撰修联谱(通谱)有较大难度,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贴有:徐反保、徐成义、徐学彬、徐永生等先生。对于上述的支持者,和早于我的提议者,笔者谨表示由衷谢意和敬意!
通过与上述先生们以及在QQ群里与一些宗亲的交流,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为进一步地论证撰修全国(乃至全球)联谱(通谱)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今谨以同题目提出下列拙见,愿与有意共商的宗亲们,先生们共同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从而力促这一艰巨而浩大工程的启动:
(一)编修“联谱”(通谱)是完全必要的:
首先,值得深思的一点是:为什么从联谊会成立前至今,一直会有徐氏文化人再三提出要编纂“联谱”(通谱)的议题来呢?粗略一想,除上文说的原因外,还有:
(1)世系关系模糊,争执较多。以目前网上较为难以理清的“中山王徐达”为例;江苏、江西、四川、广东、福建五省的有关谱牒,都说自己的族谱中有徐达的“详细记载”,有的已经明确宣示,说自己是“徐达后裔”。前段,网上还出现“徐达宗支祠堂”的照片,以及记载徐达出处的“谱文照片”。为徐达一人,国内还出现了江苏南京和福建的福州的“徐达研究所”;又如;某地竟把一位时隔百年的宋代名臣“合并”为“本支广辉公别子(三子)”;……。如此造成的争议不仅多,而且不知何时能了。而通过“联谱”,能逐渐理清请各支系的脉络。理顺宗支关系。
(2)非全国系统性汇编的《通谱》,容易出错。实际上,编纂《通谱》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程,即使是在当今有大平台,大网络、大环境条件的阶段,也是相当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个有着3000万之众,遍及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家族太大了。所以,要想编纂一部完整的联谱(通谱),就必须有系统性的组织和领导,有专门并热心的编修人员,有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以及充足的基本资料,否则,所编纂的联谱(通谱),只能是遗误百出,甚至误导后人!
仅靠几个人之力,要想编纂这一大家族的“联谱“(通谱)或“通鉴”,都不是很现实的。我国《二十四史》的重印,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组织、领导下进行的。共动用了全国各地专门人才870人,其中:主编1人,付编13人,编委49人,标点798人。从1958年启动,到1996年出版,历时数十年,至今《清史》尚在编(目前仅见《清史稿》)。如此一部巨著,其中也只能记载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凭一人或几人的能量,编纂《通谱》或《通鉴》又谈何容易?所以,看出问题的实质和困难之后,才会不断地有人呼吁。期望,通过精心组织,来完成这一使命。
(3)文化人要做的是文化事,应给他们以平台。大家应该会记得:围绕“文化研究会的工作方向”问题,“全球徐氏网”上曾出现了较长时间的热议。其中有好几位就坦率提出了“文化会没有工作方向”,“没有定向的研究目标”等问题。有的甚至尖锐指出:“不能局限于聚聚会会,要有研究主题……”。实际上,“文化研究会”早就连“收集一些稿件,编辑《全球徐氏》会刊”的事都没得做了,以至于把大部精力集中于无谓的纷争中……。面
下一页 (1/2)
下一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其他姓氏修谱联谊好经验,开扩胡氏文化活动新视野。胡氏宗亲网将陆续转 ..

查看全部回帖(2)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