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24384阅读
  • 122回复

南山看谱   91    浙江湖州(霅川)与胡氏文化、名人、支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8-05-29
南山看谱 23  通报胡氏新闻,分享宗亲快乐
下面是浙江永康胡氏胡帆先生写给我的信:

先远宗亲:你好!

    八日晚通了一次电话,九日晨宗亲胡有来的姐姐驱车从永康来武义,把我接去参加弓塘胡氏宗亲续修宗谱成功暨颁发谱牒的庆典。据说在八日晚半夜子时,他们还举行了全猪全羊大型祭祖,全村胡氏宗亲除了小孩外都参加了。据说他们还准备把历代的胡氏名贤也塑成物像造专门馆舍陈列其中,供后代瞻仰。(这是预告,后话如是且以后见)

    当我们车到村外一里多远,正赶上时辰。村子上空硝烟升腾,鞭炮声和锣鼓声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大红横幅悬挂在大道上空,三角彩旗遍挂村中。这时在村里新搭建的戏台处,正在颁发新续编的谱牒。新谱牒分四卷装幀,文字清晰,纸质坚且韧,既古朴又美观。其谱牒内容包括:彩页、序言、弓塘村俯瞰图、八荣八耻、赞助芳名录、重修理事会名单、村俗史事、族人道德规范与期望、解放后任职的村干部、弓塘村村规民约、胡氏宗族源流、谱系纪源、分郡宗派、胡姓之来源,关于胡陈两姓之由来、科目世系、仕宦、龙山胡氏宗谱上祖世系、龙山胡氏内纪行传、文质公传、石塘公传、外纪景行、职官、科举制度及名称、陈亮作《丽州地景赋》、龙山胡氏后裔分居概况表、旧家训、公民道德山歌、新编永康歌、新编谚语、防雷电十大要诀、清明吃青团的由来、心病与心药等等。内容丰富广泛。历时五年多,谱牒大功告成,怎不叫人兴高采烈。故今日弓塘大红横幅、各色彩旗悬挂满村满路。戏台上在一户接一户地颁发新谱牒,接到新谱牒,无不用原根大毛竹缠绕的万发鞭炮边走边燃放。后面跟着手捧大盆放上鲜花、万年青、糕点,再放置谱牒,兴冲冲地跟着前面的鞭炮声回到家,再摆设在中堂供奉。

    远地前来祝贺的嘉宾达一、二百人,他们都是来自本县胡氏宗亲村(居)的代表和外县的胡氏宗亲代表。下位村的礼房等送匾额庆贺,而乐房的裔孙代表在戏场上空悬挂了两只大气球,上书“缅怀先祖、再创伟业,续修宗谱、光前裕后”,以示庆祝。来自东阳东南胡的宗亲代表在庆祝大会上还发了言,肯定了龙山胡与库川胡是同一个祖宗。

    时至十二时正午,谱牒颁发仪式在一片锣鼓声鞭炮声的高潮中暂告一段落。真是锣鼓声声催人笑,鞭炮声声冲云霄。人声鼎沸,个个雀跃,沉浸在欢乐、喜气、幸福、喜洋洋的气氛之中。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正征兆着胡姓一族之团结、精诚、振奋、向上的上升势头,必将迎来新的丰硕成果。

    谱牒颁发仪式后,宾客们欢聚在一起,宾主互相祝福,频频举杯,畅谈着胡氏大家族的新闻传闻,交换着各自村(居)修宗谱的经验和进展。满座十多席百几十人的宾客在其中接受了一次同宗同族的历史教育,深深地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团结、振奋、大有希望,信心百倍,踏上征途迎接新的未来!

                                        浙江省永康市象珠镇下位村胡氏十八代裔孙
                                        现住武义县武阳镇星光村居民  胡帆(供稿)
                                            2008.05.10

收稿日期:2008.05.12


通报胡氏新闻,分享宗亲快乐

五月八日晚上,胡帆宗亲(七十三岁)打来电话,邀请我前往永康弓塘村参加他们那里的重修胡氏宗谱颁发仪式。无奈第二天还要上班,无法前往,只好请胡帆宗亲转达我的祝贺之意,并请他将盛典仪式写篇新闻稿寄来。没过几天,我就收到了胡帆宗亲的来信,详细介绍了弓塘胡氏这次颁谱盛况。由于又是需要时间将此信打印出来发表,日常琐事缠身,直到今天才得空闲打字一小时,附上寥寥数语发表在宗亲网上。

盛世修谱。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各地,近年来掀起了重修宗谱的热潮,体现出这一地区民众年久不忘祖宗,富裕更念亲情的同宗情结。许多村庄都是把重修宗谱作为本届村委会的重要工作之一,从资金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事实也证明,通过本村宗亲的修谱活动,对于推进和谐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作用。村民们的宗亲认同感增强了,社会风气也改善了。

通常宗谱修成,各地宗亲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加以庆贺。胡帆宗亲介绍的浙江省永康市弓塘胡氏宗谱颁发仪式,就体现出这样热闹的场面。这种情景在各地农村都可以看到,只是我们城市里的人是很难一见的。所以我很遗憾,错过了这次机会。这两年我在浙江各地搞胡氏调查时也了解到许多有趣的民间风俗。这些活动说到底还是个宗亲凝聚力问题,通过这些每年举行的仪式增强宗亲之间的感情,大家在“祖宗崇拜”的情结维系下,精诚团结,人心向善,对于维持良好社会风尚应该说是百利无害的。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对于民间修谱修祠活动不持反对态度的原因,而老百姓则把举办这些活动当成了除正常假日之外“自己的节日”,额外增加的欢乐。

胡氏宗亲网是全国胡姓宗亲的网上家园,在没有胡姓其他专门媒体的情况下,我们提供了这个信息交流的平台。除了寻根问祖,讨论胡氏文化之外,及时报道各地宗亲族务活动,交流经验,增进宗亲情感同样也是我们网站的平台功能之一。所以我们欢迎象胡帆老先生这样的报道文章发表。只要有新闻,我们都报道。通报胡氏要闻,分享宗亲快乐,胡氏宗亲网还可以做得更好。

南山 2008.05.29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5-29 17:1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8-06-03
南山看谱 24  我所认识的零点在线宗亲
        尽管和我们胡氏宗亲网毫无关系,最近在中华胡姓网发生的“网震”、“坛震”还是引起我的关注。开始是由于木马病毒造成中华胡姓网无法登录,甚至被百度等大型搜索引擎标明是“不安全网站”建议不要登录。后来在为地震遇难灾民举行国哀期间因不能“素色”页面而断网三天,再后则是原系统管理员(admin)零点在线宗亲因种种原因辞去管理员版主职务,“轻轻地走了”。要说没有一点反应是不可能的,更何况零点在线是我的好朋友,既然这几件事的发生都与他有关,我们虽然还谈不上鲍管之交,但在一位朋友蒙受委屈的时候,我想还是站出来为他说几句公道话,一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二也是为了纠正视听。

        零点宗亲刚到宗亲网之时,我就发现他是一位有技术也有个性的宗亲。当他指出我们网站存在的技术问题时,我不仅表示欢迎态度,而且调和了他与我们站长之间的言语不和。随后我和他在筹建“胡氏宗亲网上纪念馆”工作中有了亲密的接触。这位宗亲为完成我们议定的工作倾注了自己大量的时间,真不愧是“零点在线”,他的工作确实都是在深夜和凌晨进行。后来在胡氏宗亲网遭受断网的三天里,零点宗亲为网站搬迁更是通宵达旦的工作,保证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网站重新运行。他当时并不熟悉PHP技术,但他为了能适应胡氏宗亲网的需要,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了这项技术。他和我们站长之间的密切合作完全没有任何代沟的障碍(零点宗亲45岁,站长24岁)。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当一切恢复正常之后,零点宗亲不顾我的劝说,毅然交出我们网站FTP密码,他对我说,胡氏宗亲网一切正常,现在不需要我的帮助了。

        后来零点宗亲去了胡姓网。很多人不理解,但从一开始我就是理解他的。尽管对某些人的言行表示不满,但他从未参与过两网之间的公开争执。我知道,他到胡姓网去是为了实现他的个人价值观和成就感,他是为了给全国胡姓宗亲修理出一个更加完善的网站,让宗亲们能有一个更满意的去处(在宗亲网,由于网站风格和内涵已经定型,他的确无所作为)。他并不是刻意要培育出一个网站来与胡氏宗亲网抗衡。我尊重他的选择,也很高兴地看到他的出现给胡姓网所带来的清新气象。我和零点宗亲一直保持着我们之间的友谊,直到最近。

        国哀期间,胡氏宗亲网从19日早上八点就更换了素装,但到下午五点中华胡姓网仍然是大红页面高挂。事关胡姓整体形象我不能坐视不管,立即发消息给胡姓网的总版主晓鹏宗亲、铁华宗亲和零点宗亲,建议胡姓网如不能“素色”应马上断网停止访问。零点宗亲告诉我说他已经无能为力,因为他“已经不再是老大(admin)”,他说网站FTP密码已经被人更换。我感到非常诧异,之前发生的种种事端不由让我感到其中必有奥妙。因为在此之前,胡姓网再次遭受木马病毒攻击,已经断网数天,我奇怪的是按零点宗亲的技术水平来说,这种小毛贼病毒哪里是他的对手,怎么可以任凭病毒猖獗?原来在中华胡姓网的“网震”期间,他已经被缴了杀毒的枪,网站论坛也被悄悄地搬了家,换了人,没有密码当然也就无所作为了。可是令人不解的是随之而来的声讨和谩骂,如果说连这都看不出是冲着我的好朋友零点在线宗亲而来,那我是太愚钝了。

        “让哪些企图摧毁中华胡姓网的人的黄粱美梦彻底破灭!”,“严重鄙视攻击我们论坛的黑客!”,“那些使用卑鄙手段想搞垮胡姓网的不孝宗亲,难道不感到羞耻吗?”,在尚不清楚黑客从何而来的情况下就已经下了断言是“不孝宗亲”所为,总版主胡植城真是太有先见之明了。尤其是一位叫胡英的小姑娘更是了得,小小年纪一眼就看透了零点在线宗亲的本领:“胡姓网论坛对你来说就像一只透明的杯子”。零点在线宗亲的回答当然是无懈可击:“总会从九江寄来聘书,聘任我为中华胡姓网管理员,admin是超级管理员,在网站内部当然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实我看问题的根本在于产生了信任危机,至于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我们不得而知。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盖了红章、发了聘书,又被莫名其妙地停止职责,而且不加解释,也难怪我们这位可爱的技术版主一脸无奈,“潸然泪下”了。

        这些都是中华胡姓网的内部事务,他们愿意任命什么人当版主或撤消他的职务,我们都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有人不顾事实的存在,混淆是非界限,肆意侮辱人格,路见不平,我南山也不会保持沉默一言不发。在原则性问题上,南山从来不会象某些人一样奉行驼鸟政策。我只想说,零点在线决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的人。他的个性很强,在某些问题上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个人品质决不会低下到去做那些让人鄙视的勾当,做这样的事,有些人驾轻就熟,可零点宗亲不会,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宗亲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就事态的发展看,在零点宗亲的原创“轻轻的我走了”发表以后,胡姓网论坛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赞扬溢美之词不绝于耳,解释挽留之意频频发出,然而哀莫大于心死,任凭你怎样呼唤“轻轻的我不走了”,零点宗亲的沉默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此事已到此结束。零点宗亲依然在线,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

        人的一生要经历无数的风雨,经受不少的委屈。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记得在哪本书里说过:一个人的人格是不会被强权所树立,也不会被流言所诋毁。零点在线宗亲辞职这件事,说来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它只是形形色色社会现象的反映,也是纷杂的人际关系的再现。我们这些热衷于胡氏文化的人,用不着去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没有必要过分去看待世事的变化。“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认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快乐地过好每一天,这就是我对这位好朋友的精神安慰,虽然这也是老生常谈。

南山 2008.06.03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6-04 10:4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8-06-03
缘已尽,情该了。爱俞深,恨俞深。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安徽胡氏宗亲网
 http://www.ahhszqw.com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8-06-05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8-06-18
南山看谱 25  长汀朱紫胡氏族谱探究(二)
长汀朱紫胡氏族谱探究(二)历史事件人物

吾福建长汀朱紫胡氏,自始祖白石公于北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三迁定居城西朱紫坊,九百多年来合族共修族谱四次。现唯有光绪二十一年 (公元1895年)一套族谱尚存在世,在长汀古城第二十四世宗亲师煌家保存。我有幸亲睹此谱,并将其中部分内容影印带回上海仔细研读。国家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谱。族谱中记载的人物生平事迹往往都是与当时社会重大历史事件息息相关,若要深入了解族谱历史人物就必须了解当时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故先远不揣笔陋,利用网络查询的方便,整理出与吾族族谱有关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资料,见识于族中之智者。

一 胡氏裔孙某与朱温之乱

    光绪年间福建长汀胡氏族谱和民国年间四川郫县胡氏增订族谱都有相同之记载:“唐昭宗乾宁间有裔孙某以进士官江西,遭乱去官隐于宁都,即我世祖讳彭字延年号白石公之曾祖也......”, 长汀胡氏族谱则更加明确指出“:裔孙某......朱温乱乃隐宁都不复返安定焉”。说明胡氏先祖裔孙某是为避“朱温之乱”而弃官隐居江西宁都的。唐昭宗乾宁年间(公元894-898年)距唐末黄巢农民起义结束不到十年。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动荡不定,老百姓民不聊生,胡氏裔孙某恰好在这样的年代得中进士放官于江西,真可谓是生不逢时。

    朱温,安徽砀山人,出身贫苦家庭,从小不务正业,是乡里的地痞。后与兄朱存一起加入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公元882年9月,在黄巢危急之时,朱温背叛了黄巢,率军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公元883年,封为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 开封市)节度使,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并被提升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此后,他以河南为中心扩张势力,和李克用父子等人长年混战,致使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混战中,他先后吞并了秦宗权、朱埴、朱瑾等藩镇,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公元907年2月,他逼迫昭宣帝退位,自己称帝,建国号为梁 ,定都汴,建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后来由于宫廷内部矛盾斗争,乾化二年(912年)被其子朱友珪所杀。

    朱温年代各种割据势力战乱不已,尤其在中原地区,于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末民众避乱逃亡大迁徙。如明经胡氏族谱记载:始祖昌翼公,本昭宗之子为避朱温乱,赖臣胡三公庇匿婺源之考川,遂冒胡姓;镇海古县志乐氏条中有“仁规大司寇仁原昆弟,在光化年间,以立朝正直取忌,避朱温乱,弃官归隐于鄞县大隐。”可知弃官归隐不独吾胡氏先祖裔孙某。当时的迁徙路线一般是从中原渡江南下,沿江西进入福建,而江西和福建交界处的宁都宁化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战火尚未波及,堪称人间乐土。更兼当时中原光州王审之兄弟三人率兵入闽,建立五代十国中的闽国,政治比较开明,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当时的胡氏裔孙某很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来到这里,一直到三四代人后才迁居到福建之汀州府。

二 第三世祖紫坊公与汀南平息寇乱

族谱是这样记载第三世祖紫坊公的:“少而聪颖特达,精左氏春秋。甫冠游太学中京榜,以上舍甲科拜承议郎。淳熙中汀南寇起,廷议皆谓公生长南服,才望素著,宜委以兵权,俾耀戟故乡,相机勘除。制曰可,授公漳州路总管中大夫。奉命抵南未二年山寇悉平,朝制褒奖成绩厥后。公春秋益高,以本官优养里第。宋理宗嘉熙元年卒,寿九十一。汀守臣为请于朝,謚曰忠惠”。这段记载生动地描述了紫坊公的生平事迹和受到褒奖的经历。但是很遗憾,目前尽我所能尚未找到佐证材料来证实谱上记载的事件。汀南寇乱确有其事,平叛受奖查无其人,真是令人困惑的一件事情。

关于“淳熙中汀南寇起”,是发生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福建西南地区的沈师起义事件。查《续资治通鉴》卷148: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三月)戊午,以潮州贼沈师为乱,趣?赵师宪讨之。”“是月(十一月),广东安抚巩湘诱潮贼沈师出降,诛之。 ”“甲寅,以汀、漳二州民为沈师所蹂践,除其赋 ”。《泉州历代大事年表》:淳熙七年(1180年)海寇沈师作乱,泉郡大震。戍将萧某战死,知州程大昌促统制裴师讨伐,寇遁去。《宋史》:三月丁未朔,幸佑圣观。戊午,以潮州贼沈师为乱,趣帅、宪捕之。《潮汕大事年表》:公元118O年,海寇沈师犯南澳,广东提点刑狱杨万里合诸郡兵讨平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淳熙元年(1174)出知漳州,任提举广东常平期间,曾帅师至潮州平定沈师之乱,他居潮州二十来天,作诗32首,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记录了潮州的社会风貌。

为何在《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史籍上查不到第三世祖胡坚紫坊公的生平事迹?估计可能有的原因是由于胡氏族谱第一次修纂在明代永乐年间,此时距南宋淳熙年间已过去近200年,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而是根据世代口头传说下来故事与实际情况有偏差,可能紫坊公的实际官阶要小得多,说不定就是作为杨万里的一个普通部下参加平叛。假如他确实是死后被謚号“忠惠”的话,那史书上肯定会有记载的。如与紫坊公同时代的胡铨死后被謚号“忠简”,后人对其事迹引以为豪,大张旗鼓地修祠纪念,而紫坊公謚号“忠惠”本应得到同等的荣誉却远没有胡铨那样为人所知。所以,有关第三世祖紫坊公平叛受褒奖一事,还有待今后继续考证。

三 木斋公与林鸿杨荣关系及沙寇之乱

    第七世祖木斋公是朱紫胡氏家族历史上另一位重要人物。正是他完成了胡氏族谱的首次编修。但由于沙寇邓茂七之乱散佚不传,为后代子孙留下了许多家族史上的不解之迷。木斋公生于明洪武元年(1368),卒于明永乐21年(1423),享年55岁。谱上记载:“明成祖永乐初征天下遗逸及税户人才,郡邑以公名应绍,林中丞鸿嘉其气量荐于朝,授留守司都经历。居官雅有才望......”和其他早期世祖一样,木斋公本人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迷,而最大的迷就是他为什么会在仕途发达的壮年激流勇退,回家抱孩子去了。

    木斋公是由郡邑推荐“遗逸”到京城做官的,会不会因为是第三世祖紫坊“忠惠”公的后代被当地发现而被推举?也可能确实是因本人真有才学而被“举贤”,总之他不是经过科举入仕的。官职为“留守司都经历”,这里“留守司都”是就职部门,“经历”是职位,我很遗憾至今未能查到木斋公担任的职务相当与现代社会政府机构中的哪一级官员。只是查到该职务为正六品(月俸十石),肯定比文林郎知县的职务要高一级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木斋公到了京城后和朝庭中一些福建籍的官员交往过密,这可以从一些资料上查到。如他的恩师林鸿(约1368年—?年),字子羽,福清县城宏(横)街人。正是他的推荐为木斋公谋得了这个正六品的官职,林鸿被后人称之为明代闽中第一风流才子,擅长诗歌,精通音律,他的诗词自成一体,形成第一个诗歌流派——“闽派”,林鸿就是“闽派”的领袖人物,“闽中十才子”之首。年未四十就被擢升为礼部员外郎,但面对明朝初期残酷的“文字狱”和宗派斗争,林鸿对仕途不能不感到心寒。 他在《放归言志》中写道:“君门乞得此身闲,野树烟江一棹还。收拾旧时诗酒伴,远寻僧舍入秋山。”这可看出诗人归隐、寻僧访道和饮酒吟诗就是为了保住身家性命,但骨子里依然愤愤不平,这是在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有意思的是我们的木斋公和林鸿竟是同年出生,经历相仿,后来他“惟以双子幼自疏归田”的年代也几乎和林鸿同时,据说林鸿当时还赋诗饯送,“惜其优于才而未罄其用也”。这不免让人遐想当时官场的险恶,难怪杨学士为之赞曰“既澶瑰伟,亦审进退”。

    这个杨学士是谁?这里又出现了令人不解的迷团。据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闽谱的第四卷本“传赞”上,有翰林院编修云门杨珙纂写的“七世祖留守司都经历胡氏木斋公传”。其中曾写道木斋公“尝以修谱为念,携江宁公本始请序于翰院杨荣季贞”。在我们四川郫县民国四年谱上也说“公在官时常修辑宗谱,请序于当道名贤,归而梓之”。木斋公一修胡氏族谱,曾请序于当时翰院的两个人,一是李贞(谱上刻成“季贞”当误),李贞是永乐乙未进士第二人,以翰林院编修九年,后改教授高州府乡官便养以此官终其身。另一位我估计可能就是明朝大名鼎鼎的“三杨”之一:杨荣。

    杨荣(1371—1440) 幼名子荣,字勉仁,明代福建建安(今建瓯)人,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任翰林编修。壬午之变,明成祖朱棣登基,很赏识杨荣的才干 ,因而选入内阁,是当地内阁成员中最年轻的,人称“杨少师”。后累迁文渊阁大学士、太常卿、工部尚书、 尚书大学士,正统年间追封太师。永乐十八年(1420年),杨荣任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 力主迁都,促成明朝中央政府将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官历四朝,凡五十年。因与杨士奇、杨溥均久为辅政,时称“三杨”。   

    木斋公初与杨荣结识,很可能是福建籍官员的相互介绍。那时杨荣刚刚进士及第,尚在翰林任编修,为普通一低阶官员,大家既然都是福建同乡,作为朋友交往是很正常的,为同乡好友写一篇序也是不可推托的。可惜的是由于后来战乱谱稿散佚不传,我们已经不能再看到这篇由当朝“大人物”撰写的胡氏族谱序文内容。现在不知还能不能从杨荣的文集中找到这篇序,估计也不大可能了。因为杨荣后来做了宰相,找他写序的人很可能不计其数,就连他自己也会忘记他在做翰林编修时还给他的早年朋友胡氏木斋公写过一篇序。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一篇序文是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长汀知县谢珪所写的。因为在这之前的明正统年间,福建发生了沙寇邓茂七之乱,社会秩序一度动荡,由七世祖木斋公主纂的胡氏族谱一修稿本,销毁在战火之中,从而也导致了后来修谱资料的缺失,出现了一些难解的迷团。邓茂七起义发生在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首领邓茂七据明代修的《沙县志》、《延平府志》、《明史》等记载为沙县二十四都人,也即现在的永安市上坪乡与三元区中村一带山区。仅一年多时间,席卷大半个福建,甚至打到闽、浙、赣边界,但很快就被平息下去,没有造成象黄巢起义那样大的声势。

四 胡氏四母传

    从第六世祖修轩公起,胡氏四代太婆在族谱里为后人留下了感人的事迹:

    六世祖修轩公,娶宋朝美女观娘,元俗尚佛,郡中富妪  妇争割田入寺饭僧,孺人独深非之。入明洪武诞木斋公,甫三岁而孺人卒,修轩公感思贤淑终不继娶。生元后至元六年庚辰十月十三日子时,卒明洪武三年庚戌正月初五日。

    七世祖木斋公,娶温仕广女巧娘,温恭淑慎,恪遵舅命。迨木斋公应怔入都,力持门户,内外秩然,训子成立。卒时寿七十七。

    八世祖清和公,娶张得荣女圆娘赋性温恭举姑至孝,清和公早逝,孺人每值舅姑与夫之忌哀毁如故。苦节抚孤,年登大耋。生明永乐十一年癸已八月十六日,卒明孝宗八年乙卯正月初八日,寿八十三。

    九世祖樛庵公,娶陈纲女丙娘,性质和淑,初归樛庵公时祖母温太孺人勉之曰:尔姑事我至孝,尔能以尔姑事我者事尔姑,必同我寿。吾门屡世单弱,田产多为豪强吞噬,须种德务滋以毓。孙儿孺人奉教惟谨懿德益懋,抚妾子如己出,庭无间言。及其卒也寿亦七十有七。

    泉南匡斋陈鸣宸纂文《四母传》,赞之以诗曰:陈张懿德宋兼温,四母嗣徽萃一门,莫道闺中无节概,旧家班管著经纶。(伦是九世祖樛庵公,经是第十世祖长房长子龙山公)。胡氏连续四代太婆(宋观娘,温巧娘,张圆娘,陈丙娘)具有这样高的品行素质,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这也说明了儒家传统教育对家庭妇女的深刻影响。除六世祖修轩公的宋氏太婆过早去世外,其他三个太婆都是高寿,一个八十三岁,两个七十七岁,正应了“仁者寿”这句古语。类似“孺人四母”这样的人物,在族谱的记载里比比皆是,还有很多。

五 昆弟七人与刘谨篡政

    长汀朱紫胡氏在九世祖樛庵公之前由于世代单传,人丁不旺,樛庵公为此深忧之。为广后嗣计,樛庵公娶两房生了七个儿子,后代称其为七房公,从此之后朱紫胡氏大矣,子孙后代遍及汀西,现在初步估计都有成千上万之众。长汀朱紫胡氏后人都以“大某房”自称以示区别,其中以“大二房”后人占多数。 樛庵公享年四十余岁。他过世时最大的儿子可能也只有二十几岁。长子龙山公,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了,围绕龙山公产生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其中恪守节操,不与朝廷奸臣刘谨同流合污是最值得后人所景仰的高尚品德。

    明代权力臻极的太监,除天启时的魏忠贤之外,另一个就算正德时刘瑾了。刘瑾,陕西兴平人。“本谈氏子,依中官刘姓者以进,冒其姓。孝宗时,坐法当死,得免。已,得侍武宗东宫。”(《明史 列传192》)武宗即位之后,原来在东宫伺候的太监都“以旧恩得幸”,时称“八虎”,刘瑾即为“八虎”之首。刘谨专权时间不长,只从正德二年到五年的数年而已,正史对其列出的罪名基本可归结为收受贿赂,残害忠臣两条。《明通鉴》说,刚开始“谨初通贿,望不过致百金,(刘)宇首以万金贽,谨大喜曰:‘刘先生何厚我!’”到了后来,则发展到“凡入觐、出使官皆有厚献。”十世祖长房龙山公明弘治十五年敕授文林郎出知广东开建县知县,为民为政兢兢业业,深受百姓爱戴。但因“遭内艰”去官,“民号于路”哭送清官。他感慨地说“官可罢守不可挠。”后来刘谨专权被终止,龙山公又被重新起用,就任高州府吴川县知县。

    不仅龙山公,就连他的五弟永洪公也一样大义凛然。刘谨专权时期,永洪公不避艰辛奔走嶺海“力劝(龙山公)勿得剥民脂膏,宁减己俸以资其求。”龙山公被免官回家后“家无储石”生活都发生了困难,是永洪公“力耕以养织毫不期报。”帮助他哥哥度过难关。乡人著“七友传”赞颂龙山公等“兄弟七人如一身”,龙山公自己也有诗曰:天生我擠名兄弟,切磋相磨胜友朋,赞扬七兄弟的手足之情。如永洪公照料龙山公的长子一中的故事,读来感人至深。和“孺人四母”一样,七兄弟及后代高寿者居多,仲兄观斋公寿八十有二,耆逸公九十有三,务吾公寿八十有四。在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年代,能获这样的高寿堪称奇迹。

    长汀朱紫胡氏后人皆为当年七房公之后。我今年春分到长汀祭祖扫墓期间,分别与各房后人会面晤谈,深感族裔后人敬宗念祖崇敬之意。无怪乎光绪年间汀州知府胡廷干为吾族谱作序时夸奖胡氏子孙“彬彬然多俊秀也”。仲兄观斋公的墓在西山麻兰岭背,与一到六世祖的合葬墓相邻,五弟永洪公的墓地也在西山,因被征地建汽配厂,紧急情况下,六十九岁的五房后人胡其月族叔自己掏钱将永洪公骸骨转移到八世祖清和公墓地暂时存放,表现出我胡氏子孙对先祖的一片赤诚之心,我在上海收他来信知此事后深为感动。这次春分扫墓特地到西山下作为普通胡氏家族一员向老人表示敬意。

六 实斋公和他夫人儿子的故事

    第十二世祖讳辉号实斋,是我们长汀朱紫胡氏家族历史上值得书写的一位先祖。可惜到现在我还没有收集到他的主要资料,甚至他是哪一房的还是不能确定(可能是大二房的)。我们只能从他写的序文中间接了解到他对二修胡氏族谱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知道,七世祖木斋公首纂的胡氏族谱散轶于“沙寇之乱”,从那以后,由九世祖樛庵公开始就着手再修宗谱,历三代未成功,直到十一世祖介石公一正将要完成时又因“目疾”交给族侄十二世祖实斋公讳辉再做修订。实斋公“髫龄好学,手不释卷”,自幼就爱读书学习。“及长雄识卓有匡扶天下之志”,后又“赴试闽闱肄业南雍”,在外做官多年。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于艺圃晨夕校阅详为编次”,终于完成了朱紫胡氏宗谱二修。现在我们看到的光绪二十一年宗谱内容许多都是上承这个二修本。我试图在我手上的部分“传赞”里寻找实斋公的生平事迹,但很遗憾,至今还未能如愿(二义传略有记载)。

    寻找不到实斋公的事迹,却看到了一篇描写他夫人的小传短文,非常有趣。实斋公的夫人姓郑,称郑淑人,旧时做官人家的太太叫“命妇”,根据丈夫官阶不同,一二品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称“孺人”。这说明实斋公的官阶可能是三品。小传上写郑淑人“幼读列女传,心慕孟光为人,故于归实斋公后,相敬礼如宾。”又写实斋公忙于公务,不屑于日常生计,全靠郑淑人来料理家务。这点倒和《红楼梦》里的贾政很相似。实斋公经常在家里以文会友,可是这时候家里已经快揭不开锅了,他还浑然不知,郑淑人没有办法只好把自己头上的首饰拿去当了来招待客人。可是实斋公还嫌招待简慢很不高兴。“淑人微窥其色,退处不敢前”,有苦也说不出。值得注意的是,身为三品?大官,家里却要为生计而发愁,不正是说明实斋公是清廉之身吗?过去说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为官的都以升官发财为奋斗目标,像实斋公这样的清官应该是比较少见的。十世祖龙山公也是这样,被免官回家居然“家无储石”,可见他为官也没有什么积蓄,回家后还要靠自己的兄弟来养活。

    实斋公享年七十七岁,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一直遭受病痛折磨,有可能是得了食道癌。谱上记载他的儿子第十三世瑞虹公的孝道事迹:实斋公得噎症时已七十余矣,四个多月时间里,实斋公进一粥公亦进一粥,实斋公食哽难下,公亦废食。后来实斋公去世,公“丧葬尽礼”,守墓“日夕恸哭,曰昔母死犹有父在,今父又弃吾而死,吾身将安事乎”,由于过度伤感而“获疾不起”,后其孝行事迹被表彰,载入地方志里。

七 定庵府君和他的儿子胡功成胡学成

    长汀朱紫胡氏七大房中,以大二房的后人为官宦者居多。二房十世祖观斋公本人没有当官,传赞上说他“代伯兄龙山公之劳而悉力应徭当差,使得专心举业”。高寿八十有二,这次回长汀西山扫墓,见他的墓穴位于一到六世祖合墓旁,依然是个陪衬的角色。可是大二房的子孙世代外仕做官的却是大有人在,族谱上记载的许多知州知府,都是出自二房。

    十二世祖实斋公出身“大二房”,传赞中记载他的后代十六世功成的父亲定庵府君临终前告诫功成兄弟要为实斋公重修新祠。十五世祖定庵君是二房十四世祖梦吉公的次子,讳胡诠字理瑞。而梦吉公当时属于社会名流,据说在长汀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轶事,即“胡瞎哩的故事”。定庵君因为两个儿子在外做到知府官职被后人称为“府君”。他是十二世祖实斋公二修族谱后的后继人,因为从实斋公后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没有续修,“谱牒散失,所存者岌岌乎如千钧之一线,断而莫可续也,先考定庵府君尝忧之。”把续修族谱视为己任,一代人完成不了,下一代人继续做,长汀朱紫胡氏三修本就是由定庵府君以及他的儿子功成学成两代人合力完成的。“族有氏宗有祀家有业,得一人而传之乃可以久而不绝。”他们确实做出了很大贡献。

    第十六世功成学成兄弟二人同时出仕。功成诰封奉直大夫,前任浙江宁波府定海县知县,后升广东惠州府连平州知州。学成诰封中宪大夫,前任江南苏州府嘉定县知县,升湖北黄州府同知,调武昌府同知,升安陆府知府,调汉阳府知府,护理湖北粮储道按察使司。这种情况在大二房中并不鲜见,后代子孙多有父子,兄弟先后仕外的例子。如协矩公的后代第十八世肯堂公官至户部员外郎,而肯堂公的孙子第二十世玉铭公出仕湖北枝江知县,其子衡斋,德斋又分别在广东和江西做官。二大房里知县知州真是层出不穷,比比皆是。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受家族环境影响的重要性,朱紫胡氏历次修谱都是由这些致仕退休林泉的杰出子孙担纲主持,不能说是个偶然的现象。

八 为朱紫胡氏光绪年四修谱作序的长汀知府胡廷干

    光绪年间,族人有感三修谱后时局动荡战乱不已,族人关系几乎到了见面不相识的地步,于是决定再次设谱局修族谱。这次修谱的规模非常大,七大房子孙后代尽收谱中,共有二十余卷。谱成后驰函给当时在广东和江西做官的族人胡鑑(衡斋)胡钦(德斋)请他们为之作序,被婉拒后又请到当时正在长汀任知府的本家胡廷干作序,于是胡廷干写下了目前我们看到的第一卷首序言。

    胡廷干,河南籍,光绪十七年任汀州知府,光绪二十三年离任。 他在序言中感慨朱紫胡氏族谱历数百年没有中断散失,对朱紫胡氏子孙敬宗精神大加赞扬,勉励胡氏族人勿忘祖德,敬守遗规,继继绳绳,永传无替。这是一篇内容丰富的优秀文章,并无牵强附会,一味浮夸奉承之笔,可令人反复阅读领会。胡廷干后调任江西巡抚,因处理南昌百花潭外国教案不力被调职山东巡抚,在其山东任上,由他主持最早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开创本国的玻璃制造民族产业,现在山东省和淄博地方志上还留有他的事迹,在互联网上甚至还查到了他的一张身着官服的照片。

    从明朝成化年间的长汀知县谢珪,到清朝光绪年间的长汀知州胡廷干,其间有多位长汀地方官为吾朱紫胡氏族谱写序。这些序文都保留在光绪乙末年(公元1895年)的第一卷序文集内,为研究朱紫胡氏历史,了解族谱修纂过程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胡廷干在长汀知府任上时间比较长(六年),他本人又是胡姓本家,所以对吾族的历史现状了解比较透彻,写出的序文就有些与众不同了。

    研究本族发展历史,不仅需要掌握大量族谱资料,还应从本地广泛收集有关胡氏家族的传说轶闻。尽可能地还原本族的真实历史,留驻文字以存世,目前尚有大量工作要做。遗憾的是先远长期在外地生活工作,对长汀本族历史并没有透彻研究。目前只是凭兴趣将若干材料简单堆砌,文字也显干涩。还望族中长辈智者多予批评指正,去伪存真,共同探究近千年的家族历史,为后人留下一份较为真实的文字资料。

长汀朱紫胡氏第二十四世孙先远谨撰
公元2006年清明节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8-06-28
南山看谱  26  湖北汉川胡氏宗亲的寻根之旅
        说到江西宁都,我以前只是在学习革命史时知道它,没有想到后来这个地名居然和我的先祖有关系:“唐昭宗乾宁年间有裔孙某以进士官江西,遭乱去官隐于宁都,即我世祖讳彭字延年号白石公之曾祖也......”。更没有想到,我还能亲自从上海前往宁都实地寻访先祖的遗迹。然而,关于宁都的故事还在继续发展,最近几天,从湖北汉川来了三位宗亲,他们受到了宁都宗亲的热烈欢迎,他们的这次寻根之旅,和我与胡氏宗亲网也有一定的关系。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2006年10月,胡海先生和我为察访胡万九郎公的历史遗址前往宁都,认识了许多当地宗亲,七十四岁的胡志明老人就是其中一位。他将自费编撰的《宁都胡氏大琅、仆射属系族谱考略》赠送一本给我,没想到就是这本资料,成全了湖北和江西两地一段血脉亲缘再续的佳话。简略叙述如下:胡氏宗亲网始建之初,我在网上结识了北京胡海峰宗亲,在那之前我就在QQ上得知,海峰的祖先是从江西宁都迁徙至湖北汉川,他人虽在北京,心里却一直惦记这老家湖北汉川的宗亲寻根觅祖的事情。也是受他之托,我特意又请志明宗叔再送我一本。回到上海我立即将书寄往北京,不出两天,海峰就在QQ上激动的告诉我,他们很可能是宁都旸霁胡氏的一个分支。经胡氏宗亲网、湖北汉川、江西宁都三方密切联系,没过多久,这一牵涉到两地数万同宗的族源问题,得到了明确的答案。

        湖北汉川闸口胡氏启祖良永公(宁都旸霁13修谱记其讳为“良允”),生于明朝天顺丁丑年(公元1457年)七月初二巳时。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江西大批百姓移民湖北,启祖良永公(同行者三洪公)自江西宁都而来,定居闸口,历经500余年,子孙近20代。“霸公属系大瑯后,伯原位下友埙子。根出宁都为教孺(谕?),成化年间只身行”。清朝时期,宁都老家曾有人寻亲到湖北,从那以后两地失去了联系,至今已有100多年。胡海峰宗亲和胡志明老人建立联系后,进一步理顺了世系排行,把中断一百多年的亲情再次建立起来,应该说在本族历史上是值得加以记载的。

        读《宁都旸霁胡氏13修谱》和《闸口胡氏宗谱》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彼此的亲缘。宁都旸霁胡氏先祖为江西霸公历十六世(注:有不同意见分歧)到大瑯公定居宁都,下九世有泰原、伯原两兄弟,分别肇基山堂和旸霁,是为宁都胡氏两大支派。伯原旸霁支三世祖思忠、思齐、思名三兄弟。现在的宁都大沽乡阳霁村胡氏就是思名这一支繁衍,湖北汉川闸口胡氏一支亦源出于此。他们的分支在第六世德正后,闸口村胡氏为德正长子仲杰一派,旸霁村胡氏为次子仲美一派。这在《宁都旸霁胡氏13修谱》上可谓记载清晰,没有一丝紊乱。尤其令人惊奇的是,是谱居然清楚记载了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迁湖北的“良允公”:“友埙子良允,生于明朝天顺丁丑年(公元1457年)七月初二巳时,殁葬缺,迁居湖北省汉阳府汉川县闸口村。”再来看闸口族谱记载:一世祖者良永公由江西迁楚北汉川南关外五里许馆于杨家台,同治辛未年,即1871年冬,有江西族人从宁都来,与久香公在汉(川?)见面,当时随伴的胡镛拜读了江西族人带来的宗谱,“展卷读之见其自霸公至良永公纪世三十有三本”。闸口族谱首修于清乾隆45年庚子(公元1780年)十二月,后又重修多次,最近一次是在一九九八年重修。旸霁13修是在一九四八年,估计有关闸口胡氏的情况,是在同治年间江西族人汉川探访以后,记载在光绪谱上的,以后延续到民国谱。而汉川方面不知为何没有将族人带来的宗谱抄录下来,以至于以后的重修都没有提到良永公先祖情况,一直延续到现代。也幸好有后代族人的努力,以及胡氏宗亲网的帮助,这两天汉川宗亲寻根之旅回访了祖籍地。不知是否为500年后的血脉重逢,相信今后两地的族谱记载将合而为一。同是伯原公之后,湖北汉川胡氏终于回归故里,真是值得庆贺啊!

        我认为应该重视族谱记载尤其要重视明朝以来的族谱记载。大凡世系记载,从南宋越往前可信度越低,无论是迁徙、人物、官宦都是含含糊糊的多,有确凿证据的少。而从明朝开始的记载,可信程度大大增加,毕竟离现代越来越近了。结合族谱内的旁支记载,人物描绘、历史事件等,很多都是可以稽查难于有意造假,如我福建长汀一族记载的明朝年代先祖,很多人和事都可以在史书志书上查到,仕官记载是不容易造假的,所以我相信明朝之后的记载,胜于南宋之前的记载。

        不久前,江西吉安遂川(原龙泉县)胡氏一支与分迁到江西会昌胡氏让可公一支,也是在中断联系几百年后亲情再续,请见胡晓鹏宗亲的相关报道:“讲述成功的寻亲之路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390 ”所有这些成功的寻亲案例都与宗亲们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有关,同时也与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获取资料分不开。这也增加了我们继续办好宗亲网,服务于宗亲寻根问祖的信念和决心。

        最后我再次向所有寻亲成功的胡氏宗亲表示祝贺!预祝正在进行中的寻亲过程同样取得圆满结果!

南山 2008.06.28

原载:胡氏宗亲网 (http://wwww.hszqw.com.cn )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6-28 19:4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8-07-01
恭喜恭喜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8-07-10
南山看谱 27 浙江永康胡氏北迁初探
        前几天在QQ上与益明宗亲讨论永康胡氏情况,有不少收获要及时记下来以免遗忘。益明宗亲对永康胡氏彭公派系颇有研究,已经整理出相当一部分世系详情,提前发送给我了。

        关于永康胡氏北迁问题,最早我是在绍兴县的厚堡村发现的。那里的宗亲告诉我,他们是胡则大帝的后裔,是从永康迁来的。今年我去义乌、诸暨和萧山访问后,综合各地族谱记载,以及去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基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永康胡氏在长期历史演变中,由浙江中部向北部迁徙,形成了目前义乌、浦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胡姓很多与永康胡氏有关的现状。但是由于资料匮乏,对于早期迁徙的过程,目前还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浙江中部胡氏是以三国时胡综、东晋胡凤为先祖的国内著名胡氏支系。这一支系又分成三个主要支派:以永康胡库为中心的彭公系和以东阳东南湖为主的神公系和另一个以胡文质为先祖的龙山系(这种划分是否准确值得讨论)。构成了浙江中部胡氏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永康、东阳外,周边县市的胡姓宗亲也大多数都是同宗不同支。在同治年间曾共同修建了永康龙山胡氏宗祠,共有57个支派出资参与,规模巨大。近年来,凡是该族中重要的祭祀活动,各个支派均会派人参加。但是在相隔较远的地区,这种联系已经相对较少,因此研究永康胡氏在周边地区的迁徙历史,对理清本支宗亲血脉渊源显得尤为必要。

        下面是永康胡氏周边地区有关族源的记载:

        《库川胡氏宗谱》记载:彭公有三子:廷讦、廷许、廷评(这三兄弟的名字很容易搞混淆)。其中廷评这支就是著名的胡则大帝的先祖,绝大多数永康胡氏都是属于这一支。廷讦一支目前在东阳,人数不多。与永康北上胡氏有关的是二子廷许这一支(益明宗亲观点)。世系为:廷许--承夏--荣观--仲文。其中廷许为“太常寺太祝,知越州府事,卜居暨阳上金(即现在浙江诸暨市上金村)”。承夏为东邑(即东阳)路西派始祖,仲文是个重要人物:越州教授,东邑路西派祖。我想起来,在《中华姓氏谱--胡姓卷》里介绍南岑胡氏宗谱时出现过这个人物。

        根据《南岑胡氏宗谱》(南岑即今浙江东阳大路、南午岭一带)记载:胡廷许迁居暨阳上金。然而,上金也非胡氏久留之地。胡廷许下传7世至胡仲文,当时他担任越州教授,于是胡家又迁居于越州拜王桥。这里和库川谱略有不同,仲文为廷许下7世,不是4世。所以我认为两谱各具独立性,如果库川谱抄自南岑谱,那就应该和南岑谱保持一致记载为7世。从这两谱记载上看都认为确有仲文此人,他担任过“越州教授”,也就是说在绍兴居住过。

        《暨阳上金胡氏族谱》,我去上海图书馆查看过该谱。但很失望,有关远祖记载语焉不详,看不出有价值的地方。“演,唐代自永康县迁居暨阳县(今诸暨市)上金村(今赵家镇上京村)”,这与库川谱上记载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对暨阳上金胡氏的调查可以说是调查永康胡氏北迁的重要环节,还好,在浙江萧山竹桥胡氏的族谱上录有几篇来自暨阳的重要序文。

        《萧山竹桥胡氏族谱》载南宋暨阳谱序:“胡之受姓始于虞思,蔓延天下,谱则未暇考据,而独断于东阳及今凡八世,是信谱也”。“谱则自东阳志,迁于暨阳。逮志八世迁于张川、汤溪;又志九世迁往嵊县走马冈江,南华亭县......",这篇序为南宋咸淳十年庐陵文天祥撰,是比较早的一篇暨阳谱序。还有一篇作于明洪武年间的暨阳谱序是这样记载的:“吾先世自宣义公由婺之永康求居越之暨阳上墅里今为美仁里焉,今凡十有一世......”,而明永乐年间的第三篇暨阳谱序则又有下面的说明:“吾祖宣义公自婺之永康迁居,于是遂为暨阳始迁之祖,子若孙十有四世矣,宣义而上远无所稽,以谱牒之不存也,然吾叔父师善翁常言,永康之派出于东阳胡仓塘......"《萧山竹桥胡氏族谱》记载“吾祖隐圃公,宣义郎时中公之十二世孙也”,还是益明宗亲看谱仔细,他告诉了我这个“时中”公是谁:

        再回到《南岑胡氏宗谱》:胡仲文下传7世至胡邦伸、胡邦伯、胡邦佐、胡邦杰、胡邦供5人,胡邦供在宋徽宗宣和年间,金兵南侵之际,为了躲避战乱,背井离乡,栖身于东阳南岑。然而此后胡邦供的后代依旧迁居不一,胡邦供的孙子胡时中、胡复中重回越州居住。但我看这里出现的胡时中与宣义郎时中公,从历史年代上分析很难确定是同一人。从彭公(五代)之子廷许到宣义时中公究竟有多少代,现在仍是一个迷,所有的谱记载都是互相矛盾,不足为信。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千年过去,这几个地方的族谱都不敢轻易下结论的原因。

        纵观这几种谱的记载,依稀可见的是这样一个模糊的轮廓:彭公发源于永康(葬连枝村后山上),其后代子孙有任越州教授者,在今绍兴、诸暨、嵊县一带繁衍,后因战争动乱迁回东阳定居,而后又有子孙从东阳重返绍兴、诸暨、萧山。形成了目前这些地区胡氏认永康为祖源的传说。几经北上南下,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楚迁徙路线了。

        在这些迁徙过程中还有一种情况也不可忽视,那就是彭公的后代,北宋兵部侍郎胡则死后葬在杭州龙井,永康后人前去扫墓祭拜途中择地留居下来,如义乌的苏溪胡氏一支(包括上胡、原浦江现诸暨塘坞等地胡氏都是胡则的正宗嫡裔),这也构成永康胡氏北迁的一个组成部分。浙江永康胡氏是国内著名的胡姓支派之一,除了北迁外,浙江东南部永嘉(温州)也是一个主要的迁移方向。目前尚未看到有关永康胡氏分布的研究资料,本文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关注,共同探讨其中奥秘。

南山  2008.07.10

原载:胡氏宗亲网 (http://wwww.hszqw.com.cn )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7-10 11:3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8-07-31
南山看谱 28  胡安国支系是否属于华林胡氏
        今年我在浙江某地进行胡氏调查访问时,问起某支胡氏的源流,他们不假思索地告诉我:华林胡氏。我好生好奇,据我所知,华林胡氏发源于江西,发展于江西周边地区,还没有听说浙南有这样一支华林胡氏支派。继续询问下去得知,原来他们是以福建崇安胡安国为先祖,都说安国支系出华林,所以他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华林胡氏的一部分了。我们知道全国胡氏中以胡安国为先祖的支派分布很广,堪称国内胡氏一大支派。在所有华林胡氏族谱上都是记载胡安国支系出华林五宗之一瑜公之后,在华林胡氏发源地的纪念碑文上也是这样记载的。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族谱学习和对照不同史料,我发现这很可能是一个误会,说胡安国系出华林,以讹传讹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有以下几条:

1.最早把胡安国系列入华林胡氏一族,是在宋孝宗乾道丁亥三年(1167)栝公重修大宗谱时,据说这是华林胡氏首次修谱。但据我所知,在宋徽宗政和壬辰二年(1112)勤公编修大宗图时并没有记载过胡安国为华林派。我认为这应该华林胡氏最早的修谱记载。而宋绍兴九年(1139)己末四月胡纺作《华林胡氏大宗碑序》 时对瑜公系的描述是:陈留支天圣中淮南转运使弼,乃瑜之子令仪,令仪生绍,绍生弼。胡安国1138年去世,过了29年,到1167年栝公重修大宗谱时,这一段描述增加了以下内容:陈留支之祖瑜,生令仪,令仪生绍,绍生弼。天圣中,授淮南转运使。安国、寅,宁、宏、宪皆其裔。后面九个字是加进去的,从此,胡安国系就被列入了华林胡氏。这与勤公编修大宗图(1112年)时把永康胡则(1039年去世)列为华林胡氏(王告)公支的作法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是胡则与胡安国都已成为当代名人时,因为他们姓胡,当时的宗谱编修者不由自主地将他们都列入了华林胡氏,并被以后所有的续谱者写入谱中,包括朱熹也说他们“考彼同一气”。实际情况怎样呢?

2.先看胡则这一系的族谱记载,胡则是浙江永康人,他的嫡孙进士胡穆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写的一篇序文中,详细介绍了永康胡彭公一系的源流是以胡综胡凤为先祖,没有一处涉及到华林胡氏(王告)公。而根据胡安国(1074-1138)同时代好友游酢撰的《游廌山集》卷四中的《宣义胡公墓志铭》记载,对胡安国远祖只追溯到五世“主簿公”,胡安国长子胡寅(1098-1156)在《斐然集》巻二十五《先公行状》中也说“人莫知其(主簿公)所从来”。当事人自己都没有承认出自华林,是后来的修谱者把他们列入进华林胡氏的。这也是为什么将近一千年过去,这两支族从来没有和华林胡氏发生过联系的原因。是华林胡氏早期修谱者自说自话,历次修谱都是如此这般地抄将下来,同样近千年过去,也没有再稍微详细一点的胡安国后裔资料附在华林族谱上。胡则系到胡则四子后截止,安国系仅列安国、寅,宁、宏、宪名而已。我到永康一带调查访问,绝大多数的宗亲都没有听说过他们有华林渊源,少数人也是参加了九江会议而被告知为华林后裔。而安国系以湖南湘潭衡山一带最为集中,他们的历代族谱上也从来没有提到过华林胡氏。

3.说安国系出自华林瑜公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是黄启昌的《中华百家姓通鉴-胡氏卷》,说崇安胡氏的宗祖叫胡瑜,有一个叫胡夔的为崇安胡氏始迁祖,胡安国便是他的七世孙。据说这则资料来源于《江西通志》,我查过相关资料:最早的《江西通志》编撰于明嘉靖年间(1525),此时据胡安国年代已400余年,其采编资料均受1167年栝公重修大宗谱影响,不约而同地将安国华林说传承下来,这不奇怪,连朱熹这样与安国家族有密切接触的学者都持相同观点,认为胡瑗、胡安国与华林胡氏“考彼同一气”(把泰山胡瑗和衡山安国划为一族更是错误),那后来的修谱著书者们当然也不会另辟蹊径,考究一下其中的奥妙了。新编《崇安县志-氏族志》记载:胡瑜的后裔胡夔(约六至七世孙)从江南迁到崇安籍溪的,按此说胡瑜(930)到胡安国(1130)二百年间十四代人,平均15年/代,显然不合生育繁衍规律。

        胡安国系究竟源出何处,莫衷一是,说出于华林只是其中一种。胡铁华宗亲根据湖南湘潭涌田族谱也认为不可能属于华林胡氏:“我的家谱一修,宋嘉定十三年(1220)由三世祖守志公主修;二修: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由九世祖一庙,心颜二公主修。按说华林胡氏谱当时应该是有名气的,而我谱二修是奉诣篡修,其主持人一庙(志华)公,官任当朝礼部主事,无论从家谱有关资料搜集和本人的知识面来说,都应该是非常齐备的。但为什么没把脉祖挂到胡藩之名下呢?所以足见我安国公支已有老谱,其世系是有较齐全的文字记载,所以我认定安国公这一支不属于华林胡系,倒是华林胡系在后来的续修中有攀附之嫌,把安国公纳入华系中去了!”后面这段话引起了一些议论,胡喜全宗亲认为:“安国公的后裔支系会很多,确有不少现己归于华林系下,凡归到华林系下的,都是其后裔自己说自己是华林堂的.如果事实不是华林系,那也是安国公的有些支系攀附到华林系。”但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真正有多少安国系的后裔自愿归到华林系去呢?倒是所有的华林谱上都是记载胡安国系出自华林胡瑜支,而且同样都是没有记载安国系这一支的详细情况,这种现象已经持续近千年了!

        我们开办宗亲网网站,目的就是为宗亲们研讨世系源流提供一个观点交流的平台。过去,我们手上只有少得可怜的几本胡姓研究书籍。现在不同了,通过宗亲网网路平台,各种资料都可以汇集到这里,各种观点都可以公开上网讨论。目前修全国胡姓通谱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我认为,通谱者重点在“通”,除了上下世系要理顺,左右支派也要沟通搞清楚。在讨论总世系是88世还是66世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下国内著名胡氏支派彼此之间的关系。关于胡安国支系究竟是否属于华林胡氏的问题,我现在是抛砖引玉,起个头,希望感兴趣的宗亲朋友积极参与讨论,后面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左右”关系需要提出来的。

南山  2008.07.31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7-31 13:3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8-08-10
南山看谱 29  江西上犹胡氏和胡宗南祖籍
        胡海先生的一页族谱手抄件,让我花了两天时间来关注江西上犹地区胡氏的情况。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晓鹏宗亲告诉我,江西上犹地区胡氏最近组团前往吉安,了解霸公时代的远祖情况,尤其是万九郎公一系的情况,委托我提供一些与江西上犹胡氏有关的资料。在查找资料时,意外发现胡海先生一张上犹胡氏外迁列表手抄件(后得知即胡海《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介绍江西上犹胡氏的内容),最后一行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惟敕(公)本拟迁四川,中途又转迁浙江。旧社会的胡宗南将军即惟敕公的五世孙”。众所周知,胡宗南祖籍浙江镇海,我在网上查了一圈,也没有发现关于胡宗南先祖在江西的点滴资料。于是我又打开了上犹六支胡氏1997年的联修族谱,试图从中找到些线索。

        关于上犹胡氏的情况,很有意思。这六支很明显源流不尽相同,尽管显得有些牵强,但在1997年的联修谱上却都归于霸公同支后裔。这次听晓鹏说各支都有代表前来吉安。上犹六支胡氏为:城南支、金盆水岩支、樟树(油石)支、上村支、南康支、城西支。其中以樟树(油石)支和金盆水岩支人数最多,南康支以其著名的“泄传”世系而闻名,因为他们的世系里有铨公,因而也被划归进霸公派,上面的世系就不用去管它了。樟树(油石)支是典型的霸公世系:六世琏--拱辰--权--(金夫)--维宁--札--(火荐),这在琼芬宗亲提供的世系图上也有记载。而让我感兴趣的是上犹金盆水岩支,(正是这一支有可能是胡宗南先祖所在支系)我手上收集有一些与他们有关的资料,容我一一道来。

        上犹胡氏金盆水岩支(又称上犹营前胡氏--目前主要族居地为上犹营前镇),实际上是在明末清初生成的胡姓族系,它与其他支族实际上并无太多联系。这是一个在中华民族战争动荡历史中不断迁移的支系,他们的迁移历史很具有代表性。据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在一位叫黎八娘的先祖婆率领下,他们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往广东龙川,她的两个儿子汉荣汉广的后代又从广东迁到江西上犹定居。由于不知道先祖的名讳,后人就杜撰了出一个“裕公”作为本支先祖。试问,既然连先祖的名讳都不清楚,如何又得出本支出自霸公--胡铨支系的结论?具体描述为:明初黎氏祖妣携二子二侄从福建宁化石壁乡徙居广东惠州龙川县张坊约(乡)牛史(角)塘。(括号内为我所疑字),清初由于江西上犹地区招募粤东民众前往垦荒,于1661年由一位贤玖公带领族人前往,在上犹金盆水岩落籍,以“胡子田”为名立户(族谱中有《子田公迁犹起籍始末》一文)。过了30多年,还是这位贤玖公又带领一批族人离开了上犹,这次他们所去的地方是湖南浏阳,还记得吗?胡耀邦出生的地方,不过他们和胡耀邦那支西岭胡氏并不是同一支。胡姓书籍上多记载他们这一支为“湖南荆萍胡氏”。

        要说我们的先祖有足够的智慧,创造出“字辈”的科学方法,为后人分清昭穆提供了可靠依据。“黎八娘”这一支,除了上面的世系不清楚外,从汉荣汉广以后的世系字辈清清楚楚,居然已经排到了第六十九世,而目前才用到三十九世!“汉得日法深宪廷积隐曰居贤世,士行惟尚志,开宗本益(一)源(祥)......”。我查看了上犹和浏阳的世系表,惊叹其出奇的一致(个别同音不同字),我认识的一位上犹宗亲即为“益”字辈。“胡宗南将军即惟敕公的五世孙”,在这里也能得到字辈上的证实。只是我翻遍了上犹胡氏和浏阳荆萍两地族谱,“惟”字辈多到不可胜数,唯独没有发现“惟敕公”,当然也就没有办法继续往下查到胡宗南了。

        说到这个“士行惟尚志,开宗本益源”字辈,还有一段小插曲值得一提。前两年我在四川老家探亲,我三叔拿来一本《四川繁南胡氏族谱》手抄件给我拍照,说是他认识的一支胡氏宗亲,清朝年间从江西上犹迁来成都新繁,繁衍至今,俨然已成望族,新修族谱有十几卷。我拍好以后不久,就有祖籍为上犹的广东宗亲在网上发帖,询问本支情况,我很快根据照片资料给出答案,其依据就是这个“士行惟尚志,开宗本益源”字辈表,为他寻根提供了帮助。我对照胡海先生的上犹族谱手抄件发现,上面也清楚地记载:“隐洁公迁于四川成都府新繁县罗村立基”。总的来说明清以后的族谱记载已经越来越接近于事实,不像宋元时期那样扑朔迷离。字辈表是寻根的关键所在,这也就为我们查找胡宗南的先祖情况提供了可能性。虽然这次我没有能从两地族谱中找到可靠的依据,但我相信胡海抄下来的资料绝不会是空穴来风,惟、宗字辈在“黎八娘”这一支上是确实存在,有着无数后人的事实。

        再总结一下本次看谱的经过及体会:
        晓鹏宗亲委托查资料----看上犹谱发现胡宗南祖籍可能在江西----查上犹胡氏有六支1997年曾联修族谱----重点查上犹胡氏金盆水岩(营前)支----上溯到明初黎八娘携二子二侄迁广东龙川----贤玖公明末清初迁上犹再迁湖南浏阳----清康熙年间上犹一支迁四川(看表知道不止一支)----知道最近上犹胡氏组团去江西吉安调查族源----试图揭开黎八娘以上世系迷案----我想查清胡宗南先祖情况以满足好奇之心。

南山 2008.08.10

原载:胡氏宗亲网 (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8-10 22:2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