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227阅读
  • 3回复

胡姓联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1-04-06
各位宗亲,在我们这里,流传着胡姓男女互不通婚,如果违犯祖训,男女不得记入家簿,欢迎跟帖,发表个人的想法,言论自由。谢谢
[ 此贴被humeghan在2011-04-06 19:0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4-07
同姓不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条婚姻禁忌。它规定, 凡同姓者不问远近亲疏, 有无血缘关系,一律不得互相婚配,这一禁律创自周代。《魏书•高祖纪》记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 周制始绝同姓之娶。”自周以降, 历代相承, 不仅为礼教所倡导, 而且从唐朝开始还被规定进了法律条文.唐代法律规定, 同姓相婚的处徒刑二年. (《唐律•户婚》) 宋代法律规定与唐相同.元代规定:“同姓不得为婚, 截自至元八年正月二十五日为始,以前者准已婚为定, 以后者依法断罪,听离之.”(《元典章》) 《明律例》与《清律例》也均规定同姓为婚的各杖60 并勒令离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4-07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 春秋时,人们对同姓婚配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亦依唐律,同姓为婚干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
《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4-07
浙江胡氏族源族居调查纪行(五)----南山
第四十站:浙江文成县玉壶镇胡氏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6280

......文成县玉壶镇之所以闻名有两个原因,一是著名侨乡,本地居民三分之一以上都长期住在国外,以意大利、法国、荷兰、日本、东南亚为多,许多人都已是入了外籍,镇上除了老人就是外乡人。街上到处可见“意大利语言培训”的招帖,还设有外币交易室。第二个特点是镇上的常住居民几乎全姓胡,往往是女儿女婿、外公外婆全是胡姓。我行走在街上真有“男女长幼皆为亲,不知何人不姓胡”的感叹了。
......

这个镇是个同姓通婚的典型。因为镇里胡姓人口占绝大多数,外姓很少。所以同姓通婚是正常现象。但是五服之内通婚是不提倡的,毕竟血缘关系太近,可能会有优生的问题产生。


浙江胡氏族源族居调查纪行(八)----南山
第五十四站:浙江省永康市唐先镇石桥头村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8270

......然后我们又来到村口一座桥头旁,上面镌刻有清朝同治年间的文字。这个村现有七百多村民,基本上都姓胡。在村长家正遇到一位妇女拿张申请表找村长签字,我看了一下,夫妻两人都姓胡,“我从隔壁村子嫁过来的,我们那里人也都姓胡”。村长拿出一个周边村庄干部通讯录,我瞥了一眼,上面胡姓的书记、村长比比皆是,不可胜数。这个地区(永康东北部)和浙江文成县玉壶、金华市汤溪(洋埠)一样,胡姓居民占了绝大多数。
......

我在浙江永康一些村庄调查时也发现,同姓通婚现象十分普遍。永康市人口近60万,据说胡姓占了五分之一。这种情况下,势必导致同姓通婚现象。只要不是近亲,似乎也不被非议,反而有可能促进夫妻、家庭的和谐。同宗不同房,实际上已经隔了十几代人。人为禁止通婚,有违情理。过分干涉还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在这些胡姓聚居的地区,同姓结婚一般还是能被人们所接受的。

南山 2011.04.07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4-08 07:3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