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954阅读
  • 3回复

-为纪念忠简公逝世827年而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11-20
对    联
---赠遂川县胡氏联谊会

联祖先  系宗亲  循序联绵      弘扬祖德
开前烈
  启后昆  继往开来

浣  溪  沙
寻 宗
为江西吉安遂川胡氏联谊会成立而作

周王封陈满(1),领谥肇基公澄(2),神州九地派衍,胡姓人遍天涯(3)。

【注】(1)、胡公满 虞舜第三十五世裔孙,阏父之子,派分妫周武王克商后,被周王封爵于陈(河南宛丘,今河南淮阳市侧),封地的国号为“陈”。 满公称为周朝胡氏始祖。(2)、自满到公均为陈国国君,传二十世,历25代君,享国589年,近6个世纪。公元前479年被楚惠王所灭,陈国至此亡国,成了楚国管辖下的一个县。公之子衍由陈州徙阳武户镛乡落籍繁衍。衍长子琏,领爵姓陈。衍次子,领谥姓胡(始姓胡)。之子澄从世居地宛丘迁往安定(今甘肃镇原县境内),并以满公谥号胡为姓,成为胡氏受姓祖,并肇基安定。(3)、周朝时,胡氏子孙最早的生息地以河南淮阳为中心,向周边延伸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澄公从世居地宛丘迁往安定肇基于此,之后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从西汉以来,胡姓族人曾经多次大迁徙,足迹遍及四川、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省以及海外。

【江西遂龙律师事务所  胡琼芬】

                                              2007年10月6日
七  律
-为纪念忠简公逝世827年而作

少通春秋战淮海(1),服孝募兵御金虏(2)

义愤奏将奸相斩(3),爱国甘把身躯捐。

      谪移海南兴教育(4),复起直谏辅朝政(5)

      一身正气留青史(6), 两袖清风归故里(7)



【注】 (1)、忠简公胡铨出生于一个以耕读为本的家庭。在家庭环境熏陶下,自幼聪慧好学,潜心学问,强记博览。幼年跟随萧楚习读《春秋》,能得其精髓。这为他为学从政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基。年甫弱冠,便才气横溢,初露锋芒。1128年【建炎二年】,宋高宗赵构在淮海【今江苏扬州】开科取士,并亲自出了“治道本天,天道本民”的题目。当时金人铁骑捉拿高宗,高宗四处躲避,提出这个题目是想找一条化险为夷之良策。年方25岁的胡铨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参加应试,在对策中,,胡铨从民本思想出发对策主张“君主治政应听于民而不迷信于天” 。胡铨答策万余言,借题发挥指出“商汤、周武王听民而兴,荮听天而死。”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听从民意。尖锐地批评高宗为政听于天而不民,没有一切以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出发,恃天命而不修人,所以才致祸乱叠起,在充分阐述“国交示例,听于民,国将灭,听于天”的道理之后,胡铨又具体出了高宗教为政当之处。引古证今,层层剖折,对高宗用人秆政的错误作了无情的批判,对如何治国兴邦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充分阐明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方略。他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力于犯颜直谏,勇于变革现状的可贵精神给朝廷上下留下了深刻印象,高宗皇帝见到胡铨的试文后大加赞赏 ,想点胡铨为状元,只因有的考官以为胡铨的言 词过于直率,把他排在第五名,而中李易榜进士第五名。

(2)、忠简公中进士后授任抚州【今江西临川】军事判官。因父去世,回家守孝,没有赴任。当时时局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兵大举进攻南宋,朝廷节节败退。宋高宗率百官从东线南撤,自建康(今南京)经镇江、常州、湖州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想就此安居下来。而金兵不让南宋君臣有须臾安宁,兵锋继南指,宁迁不得已又狼狈南奔至绍兴、宁波,自宁波乘船改从海道逃命,直到温州。当此危急之秋,各地将官的腐败状况暴露无疑。多数州县不堪一击,官将们逃的逃,死的死,降的降,更有甚者,则临阵倒戈,挟众为乱。年轻的忠简公,面对如此混乱、艰难的局面,毅然挺身而出,把自己忠君报国的理想付诸实践。建炎三年(1129),隆裕太后【哲宗孟皇后】为躲避金兵追击,逃至吉州(今吉安市)。正在家中守孝的忠简公闻讯后,立即招募成千上万热血子弟,组成义勇军,与抚州太守张循相配合,入城固守,协助官军抵御金兵,保卫家乡。金兵退后,由于忠简公抗敌有功,他被起用为承直郎兼吉州军事判官。

    (3)、1138年8月秦桧派王伦为计议使出使金国乞求和议,屈辱称臣,忠简公即以“冒渎天威,甘俟斧”的气魄,奋笔写下著名的《戌午上高宗封事》,直截了当指出秦桧卖国求荣、朋比为奸、欺君误国的险恶用心,劝诫高宗“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声明自己“义不与桧等共戴天”!要求高宗皇上砍下秦桧、使臣王伦、参政孙近三贼的头颅,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如若不然,他宁愿“赴东海而死”,也“决不处小朝廷求活”。这篇奏疏【史称“斩桧书”】,不仅“当日奸谀皆胆落”,而且使“勇者服,怯者奋”;浩然之气充于肺腑,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戊午上高宗封事》一出,京城文士争相抄阅,先睹为快,时人称之为“中兴第一,可与日月争光”。

(4)、绍兴十八年(1148年)11月胡铨被移谪吉阳军(今海南省三亚市)。胡铨不以个人的生死为虑,非常关心海南文化教育的进步。他克服重重困难,著书立说,执经授徒。为发展海南的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5)、隆兴元年(1163),孝宗即位。即位后,彻底平反了忠简公的冤案,忠简公又被起用,孝宗皇帝对他优宠有加。以奉议郎为饶州(治今江西波阳)知州。旋以“直谏”之臣被任为吏部郎官。孝宗评论胡铨说“卿真忠臣,汉之及黯、唐之魏征,也不过如此”。

  (6)、忠简公作为南宋爱国名臣、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词人,以刚直忠义名昭史册。为了纪念胡铨,人们把他与欧阳修、杨邦义、周必大同誉为庐陵四忠2000年元月,江西省的新闻媒体搞了一次很有价值的“千年回眸”,选评本省千年之中最杰出的十位历史名人。胡铨被评为江西“脖子最硬的人”。

      (7)淳熙年间,胡铨见孝宗倒向主和派 ,自觉无力扭转乾坤,遂有退归田里,保持气节的念头。屡次向孝宗提出辞官退休的请求,皆不获批准。直至淳熙六年(1179年),胡铨已届78岁高龄,疾病缠身,不能再上朝了,孝宗才准许他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退休。定居家乡青原山南麓,过着清平的归隐生活。







                                    【江西遂龙律师事务所  胡琼芬】

                                        2007年11月16日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11-21
戊午上高宗封事

胡 铨

臣谨按: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敌。专务诈诞,欺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今者无故诱致敌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臣事金国,南面称王,自以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业,一旦金人改虑,摔而缚之,父子为虏。商鉴不远,而伦又欲陛下效之。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金人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金人藩臣之位乎。且安知异时无厌之求,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仇敌而使之拜,则怫然怒。堂堂大国,相率而拜仇敌,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耶?伦之议乃日: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陷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敌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会敌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也?况敌人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则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恸哭流涕长太息者牟向者陛下间关海道,危如累卵,当时尚不忍。北面臣敌;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只如顷者敌势陆梁,伪豫入寇,固尝败之于襄阳,败之于淮上,败之于涡,败之于淮阴。较之前日蹈海之危,固已万万矣。倘不得已而用兵,则我岂遽出敌人下哉!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属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夫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日变作,祸且不测。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陛下有尧舜之资,桧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导陛下如石晋。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乃厉声日:“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则桧之遂非愎谏,己自可见。而乃建白,令台谏侍臣佥议可否,是盖恐天下议己,而令台谏侍臣共分谤耳。有识之士,皆以为朝廷无人,吁,可惜哉!   

顷者孙近傅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漫不敢可否一·事。桧日:“敌可和”,近亦日:“可和”;桧日:“天子当拜”,近亦日:“当拜”。臣尝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日:“已令台谏侍从议之矣。”呜呼!参赞大政,徒取容充位如此有如虏骑长驱,尚能折冲御侮耶?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
 
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敌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
胡姓两大网站,要团结共存,相互协助,取长补短.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11-21
戊午上高宗封事

作者:胡铨

  我恭谨地考察过:王伦本来是一个行为轻薄奸邪的小人,街市上的狡诈之徒,前不久因宰相秦桧没有眼力,竟推举他出使金国。他专事奸诈虚妄,欺骗皇上,突然得居高官,天下人无不痛恨唾骂他?现在他无缘无故地引来金国使臣,以“江南诏谕使”的名义同我朝谈判,这是想把我大宋当作臣妾,想把我大宋看作刘豫啊!刘豫象臣妾一样侍奉金人,面朝南做上了儿皇帝,他自认为这是子孙称帝而万代不会改变的事业,金人一旦改变主意,就把他揪住捆绑起来,父子都做了俘虏。先例可鉴,记忆犹新,而王伦又想要皇上效法刘豫。天下是祖宗创立的天下,皇上所居的帝位是祖宗传下的帝位。怎么能把祖宗的天下变为金人的天下,把祖宗的帝位变成金人附属国儿皇帝的地位呢!皇上一投降,那末宗庙社稷的神灵都将被金人所玷污,祖宗养育了几百年的人民都要衣襟向左改变风俗了!朝廷执政大臣都将降为陪臣,全国的士大夫都要废弃汉族的礼服,换上金人的服装。到时金人的贪欲无法满足,怎么知道他们不会象对待刘豫那样用无礼的态度强加到我们头上呢!三尺儿童是最不懂事的,如果指着狗猪要他跪拜,那他也会怫然大怒;现在金人就是狗猪,堂堂宋国,一个接一个地拜倒在狗猪脚下,就是小孩于都感到羞耻,难道皇上忍心这样做吗?
  臣谨按: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虏。专务诈诞,斯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臣事丑虏,南面称王,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业,一旦豺狼改虑,捽而缚之,父子为虏。商鉴不远,而伦又欲陛下效之。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金虏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金虏藩臣之位!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眼,异时豺狼无厌之求,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无识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今丑虏则犬豕也,堂堂大国,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邪?


  王伦的意见竟说:“宋朝只要向金人投降,那末徽宗的灵柩便可归还,太后便可回国,钦宗便可归返,中原便可收复。”唉!自从汴京沦陷以来,主张议和的人,谁不是拿这种话来引诱皇上呢?但是终究没有一桩应验的,金人是真心还是假意就已经非常清楚了。而皇上还不醒悟过来,耗尽百姓的膏血却不知顾惜,忘了国家大仇却不思报复,含垢忍辱,拿天下来臣事金人却心甘情愿。即使金人一定可以讲和,完全象王伦所说的那样,那天下的后人又将会把皇上说成是什么样的君主呢?何况金人狡诈多端,而且王伦又用奸诈的手段帮助他们,那么徽宗的灵柩决不可能归还,太后决不可能回国,钦宗决不可能归返,中原决不可能收复。然而膝盖一弯曲便不能再伸直了,国势一衰微便不能再振作了,真叫人为此痛哭流涕长叹不已啊!
  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虏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虏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况丑虏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则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过去皇上辗转避难在海道上,危险得象垒起来的蛋一样,那个时候尚且不愿面向北方对敌称臣,何况现在国家形势逐渐好转,将领们竭尽锐气杀敌,士兵们渴望奋起抗战。就比如前不久金人势力到处侵扰,刘豫配合金人入侵,我军就在襄阳、淮水、涡口、淮阴等地击败过他们。现在比起当时流离在海上那样的危险境遇,当然已经好了万倍。假使不得已而非用兵不可,我们难道就一定会败在金人之下吗?观在无缘无故地反而臣服于金人,要委屈皇帝的尊严,向金人俯首跪拜,三军将士不等作战士气就已经衰竭了。这就是鲁仲连仗义不尊秦为帝的原因,不是舍不得那尊秦为帝的虚名,而是顾惜那天下大势不容许这样做。现在朝廷内大小官员,朝廷外军队和百姓,异口同声,都想吃王伦的肉。内外议论纷纷,皇上却不闻不问,我真担心一旦事变发生,祸害将不可预料。我私下认为不杀掉王伦,国家的存亡就不可想象。
  向者陛下间关海道,危如累卵,当时尚不忍北面臣敌,况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只如顷者敌势陆梁,伪豫入寇,固尝败之于襄阳,败之于淮上,败之于涡口,败之于淮阴,较之往时蹈海之危,固已万万。傥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则我岂遽出虏人下哉?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屈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夫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


  纵然如此,王伦不值一说,而秦桧凭着朝廷心腹大臣的身份也做出这样的事。皇上有唐尧、虞舜的才资,秦桧不能使皇上成为唐尧、虞舜一样的国君,却想诱导皇上做石敬塘那样的儿皇帝。近来礼部侍郎曾开等人引用古人所说的道理来驳斥他,秦桧竟大声责备他们说:“你知道古人的事,我难道不知道吗!”秦桧坚持错误、不听别人的劝告,从这件事上就自然可以看清楚。至于他提出建议,让御史台、谏院和左右侍从共同讨论可否议和,这大概是害怕天下人议论自己,而让御史台、谏院和左右侍从共同来分担舆论的指责。有见识的人士,都以为朝廷没有人才。唉!真痛惜啊!孔子说:“倘若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着头发,衣衽向左了。”管仲不过是霸主齐桓公的助手罢了,还能改变衣衽向左的地区,协助主持会盟各国诸侯。秦桧是大国的宰相,反而驱使百姓放弃文明风俗,成为衣衽向左的地区。那末秦桧不仅是皇上的罪人,实在也是管仲的罪人了。孙近附和秦桧的意见,于是做到参知政事。天下人盼望太平如饥似渴,孙近却在中书省吃白饭,议事时完全不表示赞成或反对。秦桧说对敌国可以讲和,孙近也说可以讲和;秦桧说天子应当向金人下拜,孙近也说应当下拜。我曾经到过政事堂,多次提出质问而孙近却不回答,只是说:“已经命令御史台、谏院和左右侍从讨论了。”唉!参预决定国家大事却只求讨人喜欢,空占官位到了这种地步,如果敌骑长驱直入,还能抗拒敌人抵御外侮吗?我私下认为秦桧、孙近也应该斩首。
  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陛下有尧、舜之资,桧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导陛下为石晋。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则桧之遂非愎谏,已自可见。而乃建白,令台谏侍臣佥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己,而令台谏侍臣共分谤耳。有识之士,皆以为朝廷无人,吁,可惜哉!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夫管仲,霸者之佐耳,尚能变左衽之区,而为衣裳之会。秦桧,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而为左衽之乡。则桧也不唯陛下之罪人,实管仲之罪人矣。孙近附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漫不敢可否事。桧曰敌可讲和,近亦曰可和;桧曰天子当拜,近亦曰当拜。臣尝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曰“已令台谏侍从议矣。”呜呼!参赞大政徒取容充位如此,有如虏骑长驱,尚能折冲御侮耶?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


  我充当枢密院一名属员,誓不与秦桧等同活在一个天底下。我的小小心愿,就是希望将秦桧、王伦、孙近三人斩首,把他们的头颅悬挂在竹竿上到藁街上去示众。然后拘留金国使者,责备他们违背礼义,再从容地派出讨伐金国的军队,那末三军将土不待作战就已勇气倍增。不这样的话,我只有跳入东海一死罢了,岂能留在小朝廷苟且偷生吗?
  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
胡姓两大网站,要团结共存,相互协助,取长补短.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12-26
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