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739阅读
  • 4回复

古今姓氏书籍举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09-09
http://gaoshizongqin.bokee.com/viewdiary.15771024.html

《世本》  成书于战国晚期,作者不详,15篇。《世本》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姓氏源流的姓氏著作,是“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迄春秋帝王公卿诸侯大夫谱系”,内容有帝系、传谱、氏姓等。原书约在宋代散佚。清代有钱大昭、王谟等人之数种辑本。王谟在其辑本序中说:“欲稍知先古世系源流,舍《世本》更无考据。”足见此书之重要。

《急就篇》  西汉史游撰,列单姓127个,复姓3个,共130个姓氏。
《潜夫论·志氏姓》  东汉王符撰,详言姓氏之来源演化。
《风俗通·姓氏篇》  东汉应劭撰,《姓氏篇》专门记叙姓氏源流。
《姓苑》  南朝宋何承天撰。不详。
《姓谱》  南朝齐王俭撰。不详。

《元和姓纂》  唐太常博士林宝撰,10卷,因撰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故名。其内容先列皇族李氏,余依唐韵二百六部分别排列,每韵之内,以大姓为首,记载姓氏来历和各家谱系,对唐人姓氏尤为详尽,计收姓1232个。原书在宋代已佚,今存本为清代孙星衍和洪莹从《永乐大典》辑出,并以《古今姓氏书辨证》所引各条补其缺失,分为18卷。宋代郑樵所撰《通志·氏族略》征引其文颇多,今人岑仲勉有《元和姓纂四校记》。

《大唐氏族志》  《新唐书·艺文志》中的一部分,唐代高士廉等应唐太宗敕撰,100卷。专门罗列唐代氏族,论述唐代姓氏的源流支系,计收唐代氏族九等293姓1651家。

《百家姓》  相传为宋初钱塘一位老儒所作。该书收姓486个,编为四言韵文,但无文理,旧时作为儿童识字蒙书。后清代王相为之作《考略》,对《百家姓》所列姓氏先注五音、郡望,而后考其所出,并列举各姓人物,颇为详尽。

《千家姓》  宋代采真子编,一卷。
《古今姓氏书辨证》  宋代邓名世撰,其子椿补成,40卷。以《左传》、《国语》所见姓氏为主,按诗韵分部,对有关姓氏著作取其长而辨其误,颇为详明。原书久佚,今存本系清乾隆时从《永乐大典》辑出,仍为40卷。

《姓解》  宋代邵思撰,三卷,以文字偏旁分类,分170门,收姓2568个。
《姓氏急就篇》  宋代王应麟撰,二卷,仿西汉史游《急就篇》体。

《通志·氏族略》  南宋郑樵撰。《通志》一书为通史性质的史书,200卷,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成书。其中之《氏族略》专考姓氏,参阅《元和姓纂》,将姓氏以起源形式分列,收录颇全,考释甚详,计收姓氏2255个。此外,还有总论13篇,对姓氏进行系统的学术探讨,是研究姓氏学的重要著作。

《古今万姓统谱》  亦称《万姓统谱》,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140卷,另附《历代帝王姓系统谱》6卷和《氏族博考》14卷。内容以韵为纲,以姓为目,每姓下先注郡望和五音,并考出姓氏所出,而后依时代先后,分列各姓下人物,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计收姓氏3700个。

《姓觿》  明嘉靖间陈士元著,10卷。泛采史牒姓氏,依韵编次,共收姓氏3625个。
《姓氏寻源》  清代张澍撰,45卷。博采众书,考索诸姓起源,并注重改正历代姓氏书的一些错误。

《中国姓氏寻根》  今人胡尧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出版。该书收录400多个常见姓氏,考察其来源,附述其有关传闻轶事,颇有知识性、资料性和学术性。

《中华姓氏大辞典》  杜若甫、袁义达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共收中华各民族姓氏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个字以上的姓氏2313个。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今人慕容翊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共收姓氏4386个,以辞书体例编排,每姓下多原文直引古籍,说明该姓之起源。

《中华姓氏大典》  今人巫声惠编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出版。收录中华各族姓氏7000多个,辞书体例,部首排列,引据唐宋以来姓书和富于姓氏内容的字书、韵书、方志,考列姓氏起源。附录《中华姓氏总论》、《历代主要姓氏集团表》、《北朝复姓改单姓表》,具有独创性。

《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  谢钧祥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该书根据古代典籍和史料对起源于河南的1500个姓氏进行考证,并对其中的百余个常用大姓的起源、分支、演变、播迁、名人业绩、现状、宗族文化以及敬祖寻根的盛况,进行了详细论述。

《中华姓氏通书》丛书  张新奇、何光岳主编,三环出版社1991年起出版。该丛书每大姓一册,小姓数姓合一册,每册约18万字,陆续出100册左右。每册内容详细介绍第一个姓氏起源、演变、分支、迁徙繁衍的历史,以及各家族独特的风俗礼仪、家族文化。

《百家姓书系》  郑秀桂、谢钧祥主编,新蕾出版社1999年出版。每姓一册,每册5万字左右,册数不详。叙述每一个姓氏的源流、人物、掌故和文化遗迹,是关于姓氏的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人的姓·吾祖吾宗》丛书  葛剑雄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每姓一册,陆续出版。介绍每一个姓氏的起源、发展、播迁和主要人物,配有大量插图、照片、地图。

《中华姓氏谱》丛书  李学勤主编,现代出版社、华艺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丛书为系中国史学会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成果,集合百余名专家学者撰写,共100卷,每姓一卷。从中华姓氏的源流、人物、人文、文献四篇,揭示中华姓氏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主要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广征博引,史料翔实,是近年来所出姓氏丛书中最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者。

插图本《中华姓氏通史》丛书  东方出版社2002年出版。插图本通史性姓氏丛书,已出版第一辑13本,第二辑10本。

《中国姓氏寻根游》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这是一本自助旅游地图手册,也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姓氏文化书籍。详尽介绍了100个中华姓氏寻根的216条线路和397个景点,集寻根、访古和赏景为一体,内容丰富,图片精美。

《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  王泉根著,团结出版社2000年出版。这部书从体例上看是关于姓氏文化的学术著作,其实是一本姓氏文化论文集。作者对姓氏文化的研究用力甚深,学术性强,深具创见,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袁义达、张诚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出版。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该书运用数理统计及国际通用的遗传研究方法,首次对中国人以姓氏为群体加以分析,并在大量查阅古籍的基础上,展现中国人姓氏形成和演变的历史研究的最新结果。书中简要论述了历代同姓人群分布的规律,介绍了不同时期的人群迁移率分析,首次公布了分析人类遗传基因ABO血型在中国汉族中的分布情况。

《姓苑》  南朝宋何承天撰。不详。
《姓谱》  南朝齐王俭撰。不详。

《百家姓寻根探秘》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4,总编王大良,其中《陈姓》作者任崇岳。也是较早期的姓氏书。

《中华姓氏大典》 今人巫声惠编著。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9-09
唐代林宝修撰《元和姓纂》简介
http://gaoshizongqin.bokee.com/viewdiary.16167897.html

    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作者林宝,济南人(一作三原人),约经历了唐德宗至穆宗四朝,当时即以擅长姓氏之学知名。曾与崔郾等共同审定《格后敕》,并参与修撰《德宗实录》和《皇唐玉牒》。该书详载唐代族姓世系和人物,于古姓氏书颇多征引,因而也保存了一些佚书的片段。原书体例以皇族李氏为首,然后按四声韵部分系姓氏。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原书久已失传,清乾隆间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再用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补缺,重新分为18卷,此为《四库》辑本。清孙星衍、洪莹及近人罗振玉都做过校补。此后岑仲勉又重行校勘,写成《元和姓纂四校记》。所谓“四校”,指第四次校勘,以《四库》辑本为一校,孙、洪为二校,罗振玉为三校,岑氏所作为第四校,该书晚出,后来居上,功力最深,收获也最大。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氏,系出妫姓。"

宋代郑樵著《通志·氏族略》简介
http://gaoshizongqin.bokee.com/viewdiary.16167892.html

  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该书将姓氏以其起源分为32类,缀以总论,附以四声,并列举姓氏混淆实例13种,旁征博引,考释甚详。尤其是总论13篇,对姓氏作了系统的学术探讨,对中国姓氏源流、氏族分合及世系衍派均有较详尽的论述,在中国姓氏学研究中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凡研讨姓氏文化者均以其为发凡起例之蓝本。流传甚广的《百家姓》一书中,所收504姓,其姓氏源流的分类,均可归入《氏族略》所列32类之中。该书在姓氏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胡氏,子爵。其地在今颍州汝阳西三里胡城是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或云:胡公满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
[ 此贴被南山在2007-09-09 22:3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9-10
        虽是好帖,有助于宗亲掌握,但单纯从姓氏书籍去过多探讨挖掘一些实质性的寻根问祖线索,就容易走偏路了。因为大凡此类书籍,所含盖的东西还是太少,相互转抄的东西太多,把握不住,还会误导人。当然,这是我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湖南省芷江胡氏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9-11
不仅仅在这里,本人发帖所引用的资料均注明了来源出处。读者如有兴趣可加以考证,纠正谬误,补充内容,供人参考。我觉得放这些文字上来,总要比有些人只会发:“好帖!强!顶!”的一句话灌水之帖对宗亲朋友更有帮助。南山
[ 此贴被南山在2007-09-11 04:0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9-11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