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宪副是何许人,罗钦顺为何给他书题家藏方册?
从《泰和县志》和罗钦顺之文中可以看到,胡宪副即胡尧时,字子中,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南宋湖湘学派开创人胡宏之明代后裔。“宪副”是称其官职。他曾任兵科给事中,因言事被谪。罗钦顺在《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中说被谪后, “外补历两县,还朝历两曹郎”。又据欧阳德(1496—1554)在所撰《故明封孺人肖氏墓志铭》中说,胡尧时曾任淮安府推官。任兵科给事中时被谪簿攸县,三迁新兴令,官虞部郎中。胡尧时出仕期间,是张璁,严嵩先后为宰辅时,所谓“言事被谪”,或许是触犯了他们。此类事例在当时屡见不鲜。胡尧时后来任提学副使, 《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中说任云南提学使。
考明代官制,按察使为各省提刑按察司的长官,主管一省司法,下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中叶后按察使成为各地所设巡抚之属官。提学是管理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的行政官,一般由按察副使兼任,故《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前面说胡尧时“今擢云南按察副使”,后面又说“今往云南亦提学也”。 《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称胡尧时为“宪副”。明代地方管军务的“总督”,行政长官“布政使”和司法的“按察使”合称“三大宪”。胡尧时当时是按察副使,所以称“宪副”。
胡尧时“尝师事王守仁”,“倡修阳明书院,凡守仁著作在贵州者悉刊行之”。据此,学术上应属“王门”。现查《明儒学案》无载,也许仅是“尝师事”而已,在王门中并不突出,对王阳明心学亦无所见吧。现存《困知记》附录续补中,有罗钦顺《答胡子中大尹书》,估计是胡尧时任新兴令时答其问学。书中说. “来书反复于致知格物之说,不下二千言,大概以《传习录》为主,将诚意与格物致知打成一片,更无先后之分。考之《大学》经文,容有未合。……然贤契格致之说,虽非仆所敢知,其以独知为持循之地,则固自修之第一义也,诚加以固守力行之功,必无自欺,必求自慊,所以润身而及物者,将岂无其验乎!”从这段文字可见,胡尧时持王守仁心学格物说,对罗钦顺在《困知记》中的观点,表示异议,罗钦顺则驳之不合《大学》原义。
《胡氏家藏方册》,即胡氏家族内所珍藏之文书。据《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中述,此方册内有宋高宗赵构御札三,胡安国、胡寅、胡宏父子画像及赞,胡安国行状,均为张拭(1133 -1180)亲撰亲书。又有胡宏,真德秀等佚文遗墨多篇。从南宋初到明嘉靖年间,己保存了400余年,实为难能可贵,故罗钦顺赞扬胡氏后人“可谓知所尊敬者”, “当陵谷变迁之际”, “此册独传至今,炳然为德门之宗器”, “苟非其人,亦未必能守,又可见其世之多贤矣!”罗钦顺此评是公允的,南宋亡后有元朝兴亡,至明代中叶,几经战乱,保存下来确非易事。可惜的是现或不存,或霉烂变质而无从辨认(胡宏诗文手迹也有保存完好者)。罗钦顺的手迹保存下来同样也是不易。
罗钦顺是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比胡尧时登榜早三十一年,估计比胡尧时也年长三十岁上下,年龄上罗钦顺算他的长辈。当时在学术界享有盛名的罗钦顺应请为人书写序跋铭志之类文字,在所难辞。
《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就文章体例说,属跋文。据罗钦顺在《存稿题辞》中说,《整庵存稿》编辑于嘉靖十三年。 《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撰写在《整庵存稿》编成之后,当然未能辑入。
摘自:《文献》1989年3 期 《新见罗钦顺佚文手迹----<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 衷尔钜
[ 此贴被南山在2013-10-21 22:5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