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1160阅读
  • 35回复

宋高宗敕赞胡安国像真迹与舍溪胡氏家藏方册的惊世之谜----胡恒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3-10-14
五、2013年----写作与发表经过
        2013年9月初的一天,我接到恒俊宗亲的电话,得知从去年获悉江西泰和舍溪胡氏是胡安国三子胡宏后裔分支消息后,他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和江西方面的宗亲取得了联系。并于今年6月中旬亲自前往江西,查看舍溪胡氏老谱,与江西宗亲一起,考证族谱里里有关胡安国胡寅父子彩色丝帛画像及方册的来历。回到徐州后,他又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将其考察经历写成论文,即“《赞像与方册》”一文。我问他是否需要在胡氏宗亲网上发表时,他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八十一岁高龄,离休多年,心脏被放入七个支架,不仅刚出院就与我们一起亲赴淮阳祭祖,还与我们一起赶往武夷山寻根考察的本会副会长胡居林,还未看到此次舍溪的考察报告清样,竟于9月4日晚突发心肌梗塞,溘然长逝!”恒俊宗亲压下了这篇三万多字的论文继续修改,并决定今后要将此文“焚稿”于胡居林宗亲坟前,以告慰他老人家“解开心结,放心、安心地,一路走好”。同时他还有一个新发现:徐州《都市晨报》登载在云龙山西坡,徐州市敞园二期工程——重建云龙书院等的施工中,发现山坡上有一方“安定堂”古代石刻,在未查清是否所属徐州胡氏家族时,他想再仔细查找历史资料来加以考证,作为“《赞像与方册》”的附录,同时发表。

未完。。。

南山 2013.10.14
[ 此贴被南山在2013-10-14 08:2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3-10-14
胡恒俊宗亲,辛苦了!
在此,我向胡恒俊宗亲致以崇高的敬意!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3-10-14
        谢谢安忠等诸位宗亲的厚意!
    对发友宗亲的问题,一时不好回答。但有两点提请注意:1、安国公、胡宏后裔,是否有居于江西庐陵的,目前尚不得知;2、胡寅《先公行状》明确记载:除了大原,安国公其他孙子,都是安国公去世五年之后(1143年),才出生的。
    此致
敬礼!
             胡恒俊     2013年10月14日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3-10-15
        虽然未能先睹为快,但我还是对恒俊宗亲这篇论文相当期待。九月底回到上海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打电话询问写作进展。可巧,他也正要打电话给我,告知已经成稿(包括附录部分),并已经发邮件给我。同时他也将此文分发给其他安国公后裔研究者,征询意见。说实话,因有外出计划在先,我未能抽出时间来仔细阅读此文,只是在准备发表之前做文字图片处理时,草草地看了一遍。经商量,我先将此文全部发表在胡氏宗亲网论坛的版主专栏,然后再提升恒俊宗亲的栏目权限,他还可以利用节前几天再次编辑修改,我也在宗亲网发布了预告。我在外地时经常上网来看他的修改,终于在10月1日国庆节当天,我按照预告的日期。将此文转至胡氏宗亲网的“祖像题词”栏目,也就是说正式发表了此文。

未完。。。

南山 2013.10.15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3-10-15
     如前所述,“《赞像与方册》”一文,是目前胡氏宗亲网上发表的文字、图片最多的一篇论文,也是近两年来胡氏宗亲网上份量最重的论文之一,所以引起了广大宗亲的关注。网上宗亲跟帖留言:“激动,真是太激动了,感谢胡恒俊宗亲,为我们送上一份大礼,辛苦了,你的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是我们的榜样。你的汗水不会白流,所有的宗亲都会铭记你的功劳,你的大名将载入胡氏史册,与日月同光。”“感谢胡恒俊宗亲辛劳付出,收获可观,你的精神值得学习,你的言论可鉴可信。”“此帖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不仅增大读谱识谱的视野,帮助宗亲寻根问祖破解难题,更重要的是读后感知恒俊宗亲一片爱族敬宗奉献之心!”舍溪胡氏族谱主撰胡香一宗亲于国庆节后注册胡氏宗亲网,代替泰和舍溪“种德堂”管委会前届主任胡道锦、现届主任胡传彬,致信胡恒俊宗亲:“......这个惊天喜讯,近日已成舍溪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感谢您数月以来夜以继日为泰和派宗祖、舍溪胡氏始祖理清脉系,感谢您为舍溪数百年的历史难题得以顺利解决。我们舍溪人会永远记住您。”

未完。。。

南山 2013.10.15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3-10-17
        我以前说过,“胡氏研究多外姓”。我在胡氏宗亲网七年了,就我所知道的知名胡姓研究专家学者,却绝少现身于网站论坛,这也是个事实。如何才能让他们不拘一格,放下身段,勇敢地走进网络世界,公开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最近一两年来,陆续已有许多我们胡氏本家的研究者,在胡氏宗亲网发表了不少引人瞩目的重要文章。如湖北的胡光宇宗亲、江西南康的胡声逵宗亲等。江苏徐州胡恒俊宗亲现身胡氏宗亲网,他的数篇论文,体现出这位年愈花甲宗亲的严谨和认真。尽管其论文中有些观点还值得商榷,但他能勇敢地上网,公开地发表观点的作法,值得肯定和钦佩。胡氏研究本身就避免不了讨论,只有先表达出来,才能引发议论,在讨论、辩论的过程中逐渐向正确的结论靠拢。所以我要感谢胡恒俊宗亲,还有其他热情参与的宗亲,他们选择了胡氏宗亲网,在我们网站首发原创论文。正是你们的参与,才给胡氏宗亲网带来生气,带来活力。

南山 2013.10.16
[ 此贴被南山在2013-10-19 19:33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3-10-21
《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明)罗钦顺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818

        吾邑舍背胡氏,其先本建之崇安人①,与宋宝文阁学士文定公②同族。有曰成字美之者,尝为江西提举。卒于官,因家泰和,传十有口世,有孙曰尧时,字子中始显。今擢云南按察副使,道经故里,携其家藏二巨册冒盛暑过余,请识一言。余受而阅之。前册有宋思陵③御札三,有文定公及其长子致堂,季子五峰小像三,像各有赞,及《文定公行状》,皆南轩张先生撰并书。有五峰古近体诗十章,皆其手笔。开端有紫岩张公隶书八字④,盖题语也。后册有胡氏谱序四首,作者五峰先生与其子大壮君⑥,南轩及西山真先生也④。有《孝友堂记》一首,亦西山所作。又有古诗一首,祠规数条终焉。二册所存,大抵皆文定公父子遗迹。泰和之派宝而藏之,可谓知所尊敬者矣。大壮君一序足为异派同源之徵,非前辈用意之周,胡能有是?然当陵谷变迁之际,贤人君子精神心术之寓于缣素者,散亡磨灭何可胜数!此册独传至今,炳然为德门之宗器,虽数或前定,苟非其人,亦未必能端有紫岩张公隶书八字④,盖题语也。后册有胡氏谱序四首,作者五峰先生与其子大壮君⑥,南轩及西山真先生也④。有《孝友堂记》一首,亦西山所作。又有古诗一首,祠规数条终焉。二册所存,大抵皆文定公父子遗迹。泰和之派宝而藏之,可谓知所尊敬者矣。大壮君一序足为异派同源之徵,非前辈用意之周,胡能有是?然当陵谷变迁之际,贤人君子精神心术之寓于缣素者,散亡磨灭何可胜数!此册独传至今,炳然为德门之宗器,虽数或前定,苟非其人,亦未必能守,又可见其世之多贤矣!子中生质明粹,才高而志远, 少年登第,即拜给事中,以言事过激,外补历知两县,还朝又历两曹郎,以有今擢。昔文定尝提举湖南学事,子中今往云南亦提学也。相去数百载,皆以长育人材为职,士林瞻望有如山斗,谓非胡氏之盛事可乎?文定父子所著书,有《春秋传》,有《读史管见》⑦,有《知言》⑧及《皇王大纪》⑨,皆宗孔盂,溯伊洛,足以扶世教,淑人心,其功甚伟。而文定之论学术,尤严于邪正之辨。盖尝举明道先生儒释异同数语,以诲五峰,且曰:“若于此见得许,汝具一只眼。”惟恐其或传差也。《春秋传》我朝已立于学官,以及《管见》诸书,海内人士率能诵习,至其家庭授受精深严密之旨,乃或有所未闻。虽闻亦鲜能笃信如吾子中之高识,殆判然于此矣。所以开后学之惑,尚容于他诿乎!夫崇正学,迪正道,朝廷责成于提学宪臣至切也。祗服训辞之重,远增文定之光,吾于子中有厚望矣。乃赘诸册尾而归之。

                                                                                           嘉靖丙午岁秋七月既望
                          赐进士及第吏部尚书致仕进阶荣禄大夫前经筵官  国史副总裁八十二翁同邑罗钦顺允升书

注:

         ①建之崇安,即今之福建省崇安县。
         ②文定公,胡安国之谥。
         ③宋思陵,指南宋高宗赵构(1107 -1187),其陵墓在今之浙江绍兴县东南,称永思陵,简称思陵。
         ④紫岩张公,即南宋著名抗金大臣张浚(1097-1164),张拭之父。所题八字为篆文“簪缨继世,诗礼传家”,草书署名“紫岩”。胡安国曾为因循苟安之相黄潜善所陷而罢职,后由张浚荐用,再任给事中(见《宋元学案·武夷学案》附录)。故张浚为胡氏题字。
         ⑤胡大壮,字季履,胡宏之长子,与弟大时俱受业于张拭之门。
         ⑥西山真先生,指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景希,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南宋庆元进士,任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官至参知政事。学术上与魏了翁(1178 --1237)齐名,朱熹学说的著名继承者,然杂有陆九渊心学。著有《西山文集》、《读书记》、《大学衍义》等。
         ⑦《读史管见》,三十卷,胡寅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介绍。清王应麟批评其所论是非,往往枝蔓于本事之外。朱直作《史论初集》,专驳本书。
         ⑧《知言》,六卷附录一卷,胡宏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介绍说;“是编乃其论学之语,随笔札记。”
         ⑨《皇王大纪》,八十卷,胡宏撰成于绍兴十一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介绍说:  “所述上起盘古,下迄周末。前二卷粗存名号事迹,帝尧以后,始用皇极经世编年。博采经传,而附以论断。”


原载:《文献》1989年3 期  《新见罗钦顺佚文手迹----<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 衷尔钜
[ 此贴被南山在2013-10-21 22:2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3-10-21
胡宪副是何许人,罗钦顺为何给他书题家藏方册?

      从《泰和县志》和罗钦顺之文中可以看到,胡宪副即胡尧时,字子中,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南宋湖湘学派开创人胡宏之明代后裔。“宪副”是称其官职。他曾任兵科给事中,因言事被谪。罗钦顺在《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中说被谪后,  “外补历两县,还朝历两曹郎”。又据欧阳德(1496—1554)在所撰《故明封孺人肖氏墓志铭》中说,胡尧时曾任淮安府推官。任兵科给事中时被谪簿攸县,三迁新兴令,官虞部郎中。胡尧时出仕期间,是张璁,严嵩先后为宰辅时,所谓“言事被谪”,或许是触犯了他们。此类事例在当时屡见不鲜。胡尧时后来任提学副使,  《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中说任云南提学使。

        考明代官制,按察使为各省提刑按察司的长官,主管一省司法,下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中叶后按察使成为各地所设巡抚之属官。提学是管理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的行政官,一般由按察副使兼任,故《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前面说胡尧时“今擢云南按察副使”,后面又说“今往云南亦提学也”。  《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称胡尧时为“宪副”。明代地方管军务的“总督”,行政长官“布政使”和司法的“按察使”合称“三大宪”。胡尧时当时是按察副使,所以称“宪副”。

        胡尧时“尝师事王守仁”,“倡修阳明书院,凡守仁著作在贵州者悉刊行之”。据此,学术上应属“王门”。现查《明儒学案》无载,也许仅是“尝师事”而已,在王门中并不突出,对王阳明心学亦无所见吧。现存《困知记》附录续补中,有罗钦顺《答胡子中大尹书》,估计是胡尧时任新兴令时答其问学。书中说.  “来书反复于致知格物之说,不下二千言,大概以《传习录》为主,将诚意与格物致知打成一片,更无先后之分。考之《大学》经文,容有未合。……然贤契格致之说,虽非仆所敢知,其以独知为持循之地,则固自修之第一义也,诚加以固守力行之功,必无自欺,必求自慊,所以润身而及物者,将岂无其验乎!”从这段文字可见,胡尧时持王守仁心学格物说,对罗钦顺在《困知记》中的观点,表示异议,罗钦顺则驳之不合《大学》原义。

        《胡氏家藏方册》,即胡氏家族内所珍藏之文书。据《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中述,此方册内有宋高宗赵构御札三,胡安国、胡寅、胡宏父子画像及赞,胡安国行状,均为张拭(1133 -1180)亲撰亲书。又有胡宏,真德秀等佚文遗墨多篇。从南宋初到明嘉靖年间,己保存了400余年,实为难能可贵,故罗钦顺赞扬胡氏后人“可谓知所尊敬者”,  “当陵谷变迁之际”,  “此册独传至今,炳然为德门之宗器”,  “苟非其人,亦未必能守,又可见其世之多贤矣!”罗钦顺此评是公允的,南宋亡后有元朝兴亡,至明代中叶,几经战乱,保存下来确非易事。可惜的是现或不存,或霉烂变质而无从辨认(胡宏诗文手迹也有保存完好者)。罗钦顺的手迹保存下来同样也是不易。

        罗钦顺是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比胡尧时登榜早三十一年,估计比胡尧时也年长三十岁上下,年龄上罗钦顺算他的长辈。当时在学术界享有盛名的罗钦顺应请为人书写序跋铭志之类文字,在所难辞。

        《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就文章体例说,属跋文。据罗钦顺在《存稿题辞》中说,《整庵存稿》编辑于嘉靖十三年。  《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撰写在《整庵存稿》编成之后,当然未能辑入。

摘自:《文献》1989年3 期 《新见罗钦顺佚文手迹----<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 衷尔钜
[ 此贴被南山在2013-10-21 22:5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3-10-21
网上查到:《文献》1989年3 期 《新见罗钦顺佚文手迹----<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 衷尔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笔者因研究和撰写南宋湖湘学派哲学思想专著的需要,于1988年5月和10月先后两次下乡作科研调查,去寻访其后裔和有关第一手资料,在一农民家发现其用于祭祖的祖传“神物”,却是宋明时期一些学者的论著和诗词佚文手迹,其中保存完好,可以辨认的只有罗钦顺书赠胡宏明代后裔胡尧时的手迹《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原文在《整庵存稿》中无载,属佚文。原件手迹书写在六张宣纸上,每张长25厘米,宽20厘米,竖写,行书,计7l0字,书写工整,字大小一般为1.5x2.0厘米。题首有阴刻篆文长方形印鉴“大观堂”属闲章。笔者后又赴罗钦顺故居西冈村查访,据该村罗氏后人告知,明清时,罗氏各支分别有宗祠,“大观堂”是罗氏总祠之名。总祠原前排有扁额“大冢宰”  (指罗钦顺任吏部尚书),  “大方伯”  (指罗钦顺仲弟罗钦德任湖广副使),  “大金宪”  (指罗钦顺季弟罗钦忠任副都御史);后排有“兄弟进士”,  “叔侄鼎甲”,两排有“探花” (罗钦顺曾是进土甲榜殿试第三)、“榜眼”  (罗钦德长子罗埕进士甲榜第二),今只有“叔侄鼎甲”,字木已朽。手迹未有阳刻篆文正方形印鉴二:  “允升”,  “冢宰之章”,允升是他的字,  “冢宰”是吏都尚书之别称。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3-10-21
罗钦顺书赠胡宏明代后裔胡尧时的手迹《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
[ 此贴被南山在2013-10-21 23:12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