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9882阅读
  • 35回复

宋高宗敕赞胡安国像真迹与舍溪胡氏家藏方册的惊世之谜----胡恒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3-09-28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4-05-31) —
                  宋高宗敕赞胡安国像真迹与舍溪胡氏家藏方册的惊世之谜                                                                  
                                                       
                                                           江苏 胡恒俊

        去年十月,我从胡氏宗亲网上,得知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螺溪镇舍溪村胡氏,至今珍藏宋高宗《敕赞宝文阁直学士胡安国像》手迹、宫廷画师所绘文定公丝帛彩色画像,以及张栻亲题像赞、胡宏与大壮父子手书之《谱序》等,颇为惊异,顿生一探究竟之念。但是,舍溪胡氏中的文化人,却都工作于外地,辗转联系半年多,幸得原吉安市市委机关报《井冈山报》副总编辑胡香一宗亲,赶回吉安,倾力支持,方才如愿。

        公元2013年6月13日,笔者奉徐州、睢宁(江苏)、泗县、灵璧(安徽)胡氏宗亲联谊会会长胡明遐之命,与秘书长胡方亚,族祖胡居辉、胡居涛一起,晨四时许动身,驱车一千二百余公里,晚七点多到达江西省吉安市,而香一夫妇,早就以丰盛的家宴等候。次日,在香一宗亲的精心安排下,舍溪胡氏宗祠管委会的宗亲们,不仅燃放鞭炮列队欢迎,在祠堂内摆好《方册》的复制件、抄件和新旧《舍溪胡氏族谱》,让我们三部相机逐页拍摄,而且工作于广东的保管者,还让求学于外地的儿子专程返回,捧来八百多年前的《方册》原件。  异常激动中,小心翼翼地打开《方册》,宋高宗的像赞、敕命、皇帝玺印,胡宏与大壮父子手书之《序》、印章,宋明大家张栻、真德秀、罗钦顺、梁机等的像赞、谱序、题跋,一一映入眼帘。仔细辨认之后,无不惊叹:件件真迹,国内唯一;无价之宝,阖族骄傲;众多谜底,得以破解;五峰父子,功不可没!


图1:舍溪家藏《方册》之清代的抄件,也已残破不堪


        为防《方册》毁损、遗失,明代,舍溪的宗亲,曾对《方册》中的文字部分,予以临摹、誊抄,单独保存。但是,虽然南宋丝帛质地的原件,早了数百年,品相却好于明代的抄件。

        现将探讨、研究结果呈上,与各地宗亲共享。

一、    宋高宗《敕赞宝文阁直学士胡安国像》真迹


图2: 南宋高宗赵构《 敕赞宝文阁直学士胡安国像》



图3:宋高宗皇帝敕命之二:敕永州提举胡安国为宝文阁直学士


        宋高宗此赞,题于“绍兴二十年二月一日”,也即胡安国逝世十二年之后的1150年。其文曰:
     “ 卿之学也博,卿之行也确,卿之出也风云庙廊,卿之处也烟霞丘壑。”

        宋高宗此一敕赞笔迹,与《方册》内另两幅敕命的笔迹,完全一致。其一是高宗即位初年(1127年)“建炎五月六日”,“敕起居郎胡寅:卿父未到,可喻朕旨,催促前来,以副朕延伫之意。钦哉。”另一敕命,如图3,是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二日,“敕永州提举胡安国:朕观《春秋》之义,出自圣心,而卿训诂之言,深得圣旨,盖愈玩而愈精者也。二十余年之劳,诚有功于千余年之上者。特除宝文阁直学士。尔往。钦哉可。”

        两幅敕命,一幅敕赞,虽跨越二十余年,但胸襟、气度、笔迹高度一致。


图4:2013年6月笔者所摄舍溪家藏《方册》中的文定公丝帛彩色画像


        胡安国受命纂修《春秋传》,时间在绍兴五年(1135年);完成后进览的时间,则在“绍兴六年十二月”。一年之后,绍兴八年二月,高宗经反复阅读,才在《敕永州提举胡安国》中说:“朕观《春秋》之义,出自圣心,而卿训诂之言,深得圣旨,盖愈玩而愈精者也……特除宝文直学士”。此一评论,亦与史书记载相吻合。《宋史•儒林传•胡安国》载:绍兴“五年……提举江州太平观,令纂修所著《春秋传》以进。书成,高宗谓‘深得圣人之旨’,除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因被人诋毁,又“除知永州。辞。复提举太平观,进宝文阁直学士。卒年六十五。”

        但是,《方册》内的敕赞、敕命,是否真是宋高宗的笔迹?倘系伪作,《方册》内的其他文字,就不敢认定其真;相反,亦然。

        宋高宗赵构(1107~1187),是南宋第一任皇帝,虽然政治上颇受诟病,但却精于书法,真、行、草书皆善,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目前公认的名作之一,就是建炎六年(1136年)的敕岳飞《起复诏》。

  
图5:宋高宗敕命岳飞《起复诏》真迹


        《起复诏》为岳飞后裔世守之物,曾长期贮藏于杭州岳王祠(即今岳庙),秘不示人。乾隆六十年(1795年)仲冬,浙江布政使汪志伊,往西湖栖霞岭敬谒岳飞墓并拜岳王祠,岳氏后裔向他出示了这件稀世之宝。其时,《起复诏》已残缺五、六字。汪志伊“恐岁久磨灭更甚”, 便指示岳庙刻石立碑,供人观瞻,并赋七言绝句一首,还以工整隶书写下近二百字的观后跋。其后,时任鸿胪寺卿的翁方纲、刑部侍郎秦瀛,嘉庆元年(1796年)六月,也在岳王祠拜观了《起复诏》,并分别写下长诗题跋。七年之后,嘉庆八年(1803年),冯培编撰《岳庙志略》,据原件收录了这道诏书,以及面世后原件裱纸的题跋。其后百余年间,又有七十余位硕学名士,留下观跋。连考据学大家段玉裁,也肯定了手诏的真实性:“独余一诏分明在,言孝言忠墨尚浓。” 道光元年(1821年),松筠题跋更说:“高宗敕岳忠武书(按:即《行边诏》),与此敕笔墨宛出一手,洵为思陵(按:宋高宗陵号)真迹。”

        有意思的是,有一本草书习字帖,将宋高宗草书中的“也”字,置于封面正中,视为最具代表性的草书(见图6:米芾、宋高宗草书习字帖)之字。

        上述三件手迹,落款时间,分别为绍兴六年(1136年)、绍兴八年(1138年)、绍兴二十年(1150年),虽然跨度达十五年,而对比之下,不难发现:都是高宗真迹,无可置疑!


图6:米芾、宋高宗草书习字帖


历朝历代,皇帝对胡氏人物的亲笔像赞,宋高宗之作,目前为止,堪称唯一;能完整地保留至今,更是弥足珍贵!
[ 此贴被胡恒俊在2013-10-02 12:59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09-28
胡恒俊《赞像与方册》一文发表前后
        2013年国庆节前夕,江苏胡恒俊宗亲的又一篇胡安国家族研究力作----《宋高宗敕赞胡安国像真迹与舍溪胡氏家藏方册惊世之谜》即将在胡氏宗亲网首发。这篇论文全文三万字,共有26幅表格、插图。胡恒俊宗亲是全国知名的胡氏文化研究者,近年来他在胡氏宗亲网上先后发表了多篇胡氏历史研究、胡安国家族世系的探讨论文,受到广大网上宗亲的关注。九月初起,他就为在宗亲网发表此文与我多次联系,并将草稿发来征询意见。这是在胡氏宗亲网上首次发布文字图片最多的一篇论文,对于发表技术有一定特殊的要求。经恒俊宗亲同意,将由我协助他,完成首次发表前的文字图片技术处理工作。该文目前暂存于论坛的“版主专区”,有待继续进行格式与文字调整。正式发表之后,文字内容将仍由恒俊宗亲本人来编辑修改。

        有鉴于此,本文发表之初,请读者暂勿转载和引用。所有最新文字、图片内容的更新,请以胡氏宗亲网下面的网址为准: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774

        今后如有需要转载本文者,请与恒俊宗亲本人联系。电话:0516--88335516     手机:18921782225  邮箱:jshuhengjun@126.com

胡南山 (胡氏宗亲网总版主)
2013.09.28
[ 此贴被南山在2013-10-10 07:4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09-28
二、文定公等宫廷画像及张栻的像赞
二、文定公等宫廷画像及张栻的像赞

图7:2001年《舍溪胡氏族谱》中的文定公丝帛画像(摄制件)


       舍溪胡氏家藏《方册》中,宋高宗敕赞的胡安国画像,细腻传神,色彩自然,应是宫廷画师所为。否则,高宗不会“敕赞”。
       对于《方册》中的彩色丝帛画像,2001年,舍溪胡香一宗亲编修新谱时,曾感叹:“遗憾的是,南宋宫廷画师为安国公、胡寅公、胡宏公三父子绘的彩色丝帛像,其中胡宏公的已完全破碎脱落,仅存一画底垫托纸。”而2013年6月,笔者所拍摄的画像(见图4),比2001年《舍溪胡氏族谱》中安国公像(见图7),又有褪色,显系受潮所致。


图8:《方册》中胡寅的丝帛彩色画像原件(2013年6月摄)


        《方册》中,文定公及胡寅、胡宏的彩色丝帛画像之后,分别附有张栻亲笔题写的像赞。
     张栻的三幅像赞,依次为:

     1、安国公的像赞:
             孟轲殁而千载无真儒,
             夫子出而百王昭治体。
             详观二十余年之作,
             宜乎五星灿聚于奎。
                                   ——后学张栻赞

     2、胡寅公的像赞:
          沉静寡默,刻意经史;
          学足谋猷,才堪任使。
          行道以时,去国以礼;
          禄食二千,名高百世。
                ——后学张栻赞

      3、胡宏公的像赞:
            呜呼!先生学博而心为无外,行粹而道不可穷。
           孰曰河南之贾、山东之洛,得游圣门,奚亚于伯牛子贡,文章耀赫,千载是宗!
                                                 ——门生张栻赞

      “门生”者,学生也。张栻(1133~1180),南宋学者。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南宋抗金名相张浚之子,汉州绵竹人(今四川绵竹),官至右文殿修撰,与朱熹、吕祖谦(按:亦是胡宏弟子,属胡安国再传)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宋史•胡宏传》:“宏字仁仲……张栻师事之。”张栻《答陈平甫》亦云曾举行过拜师之礼:“仆自惟念妄意于斯道有年矣。始时闻五峰胡先生之名,见其话言而心服之,时时以书质疑求益。辛巳(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之岁,方获拜之于文定书堂。先生顾其愚而诲之,所以长善救失,盖有在言语之外者。然仅得一再见耳,而先生没”(见《南轩全集》卷二十六)。后主教于岳麓书院,与来自崇安的朱熹,一起讲学,竟致当时的士子,“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从胡寅《与张相(浚)书》及赠诗可见,两家已然成为世交。

        张栻之父张浚(1097~1164),徽宗时进士,建炎三年(1129年)知枢密院事,力主抗金,重用岳飞、韩世忠,1135年任宰相;秦桧执政后,被排斥在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二十年。绍兴八年(1138年)金人使者南下议和,他连上五十疏表示反对:三十一年(1161年)金完颜亮攻宋,才被重新启用,封魏国公,主持北伐;因将领不和,一战失利,复遭主和派排挤去职。张栻1161年拜师于胡宏,正是其父未被重新启用之前,随父居于永州之时,已经二十八岁。此前,张栻早就向胡宏“时时以书质疑求益”。
      “呜呼”二字,表明张栻的三幅像赞,作于胡宏1161年逝世之后。

         那么,绍兴二十年(1150年)二月一日,宋高宗《敕赞宝文阁直学士胡安国像》及宫廷画师所绘的胡安国像,是何人索得?何人带回?《方册》中,胡寅、胡宁、胡宏兄弟三人,为何只有胡寅、胡宏画像?当年,他们都在何处?

        胡寅,自绍兴十二年(1142年)“入秋以来,暑毒发作,遍体肿疡”,要求“收还职名,解罢所任,俾获访寻医药,早就安愈。他日复被任使,谨誓糜捐”,获准辞去知永州任,食禄江州太平观,归寓南岳;次年与胡宏同往荆门拜祖父墓,1146年回崇安居住,1147年才返南岳,直至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胡寅既受“李光、李孟坚私史”文字狱案株连,又遭右正言章厦奏“寅为胡安国之子,不肯为亲母持服……此其不孝之大罪也……此其不忠之大罪也”,而被宋高宗诏以“寅责授果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而离开南岳,前往新州(治所在今广东新兴县)。究其因,源于秦桧。《宋史•胡寅传》云:“(秦)桧既忌寅,(寅)虽告老,犹愤之。坐与李光书,讥讪朝政,落职。”此年,胡寅有诗名《谪居新昌过黄罴岭》。

      胡宏呢?胡宏拒绝秦桧延召,人在湖南。

      胡宁,《宋史•胡宁传》则说:“宁……秦桧当国,召试馆职,除敕令所删定官。秦熺知枢密院事(按:1148年),桧问宁曰:‘熺近除,外议云何?’宁曰:‘外议以为,相公必不为蔡京之所为也。’迁太常丞祠部郎官……及寅杵桧,乃出宁为夔路安抚司参议官,除知澧州,不赴,主管台州崇道观”。由此看,绍兴二十年六月,胡寅被秦桧陷害时,胡宁正任职于“太常丞祠部郎官”。三幅画像及高宗二月一日的敕赞,是胡宁被秦桧排挤出宫之前所得。由于无论安国公逝世前还是逝世之后,胡宏一直居家留守,胡宁在赴澧州之任途中,将安国公画像及高宗的敕赞,交给胡宏保管,以便四时祭拜,既在情理之中,又顺理成章。

三、舍溪家藏《方册》的内容鲜为人知
      所谓“方册”,又称“方策”,本指典籍。韩愈《与孟尚书书》有云:“圣贤事业,具在方册。”程大昌《演繁露》则说:“方册云者,书之于版,亦或书之竹简也;通版为方,联简为册。”

      舍溪的家藏《方册》,是将众多珍贵文物,连缀一起,折叠成两册。其《方册》之名,源于明代罗钦顺《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其内容,罗钦顺与清代的梁机,分别在《跋》中作过详细介绍。

      1、罗钦顺《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1546年)的介绍
      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上模西岗村人,弘治六年(1493年)殿试探花,官至南京(按:舍溪谱误为“南宋”)吏部尚书,明朝著名哲学家。与胡尧时交谊至深,堪称忘年。此作署名为“嘉靖丙午岁(1546年)秋七月既望,赐进士及第,吏部尚书致仕,进阶荣禄大夫,前经筵官、国史副总裁,八十二翁,同邑罗钦顺允升书”,并郑重地加盖了印鉴。
      “胡宪副”,即胡尧时,舍溪村人,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进士;索取序跋时,新任云南按察副使。所谓“宪”,旧指朝廷委驻各行省的高级官吏;胡尧时被任按察副使,故称“宪副”。“按察使”,本是唐代初年仿汉代刺史制,而设置的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的官职,元代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用原名,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
    
    
图9:笔者一行四人,与保管者胡传优之子胡蓉海(右二),持《方册》之局部的合影


           罗钦顺《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文中有言曰:
       “吾邑舍背胡氏”胡尧时,“今擢云南按察副使,道经故里,携其家藏二巨册,冒盛暑过余,请识一言。余受而阅之。前册有宋思陵御札三,有文定公及其长子致堂、季子五峰小像,三像各有赞,及文定公行状,皆南轩张先生撰并书;有五峰古 近体诗十章,皆其手笔。开端有紫岩张公隶书八字,盖题语也。后册有胡氏谱序四首,作者五峰先生及其子大壮君、南轩及西山真先生也;有《孝友堂记》一首,亦西山所作;又有古诗一首,祠规数条,终焉。二册所存,大抵皆文定公父子遗迹。泰和之派,宝而藏之,可谓知(按:舍溪谱误为“之”)所尊敬者矣。大壮君一序,足为异派同源之征,非前辈用意之周,胡能有是?然当陵谷变迁之际,贤人君子精神心术之寓于缣素者,散亡磨灭,何可胜数?此册独传至今,炳然为德门之宗器,虽数或前定,苟非其人,亦未必能守,又可见其世世多贤矣。”
       “舍背胡氏”,即今舍溪胡氏。舍溪村,原名“舍(沙?)背”,在河湾堆积的沙丘之北,为追怀祖居崇安籍溪,而改作“舍溪”。
       所谓“宋思陵”,即宋高宗赵构。《宋史•高宗纪•九》载:“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崩于德寿殿,年八十一……十六年三月丙寅攒于会稽之永思陵。”“思陵”是庙号,代指宋高宗。

        “紫岩张公隶书八字”的题语,是“簪缨继世,诗礼传家”(见图1描摹件“簪缨”)。

         但现存《方册》中,却另有罗钦顺没有提到的夏桂洲两幅字体不同的题词。其一为“父子儒宗,兄弟家学”,揿有“桂州”隶书闲章;其二是“百世诸孙,仰斋继作”八个大字,落款为“明上柱国少师、大学士夏言,书于西苑直庐。时嘉靖丙午(1546年)夏四月八日也”, 加盖了“武英殿大学士” 和“上柱国少师” 两方印章。

         同样是“嘉靖丙午岁”之作,也同受胡尧时所请,夏言题词早了三个月,因为不是家藏《方册》的原有内容,所以罗钦顺未予提及。
         夏言(1482~1548),江西贵溪人,字公谨,号桂州,明正德进士,嘉靖初为谏官,嘉靖十五年(1536年)任武英殿大学士,旋为首辅执政,嘉靖二十一年被严嵩排挤去官,嘉靖二十四年重被启用,丙午年支持陕西总督曾铣收复河套的主张,被严嵩借端攻击,后与曾铣一起被杀害。这两幅题词,应在胡尧时未赴云南按察副使之前,受邀而作,故比罗钦顺早了三个月。

2、梁机《胡氏家藏方册跋》(1740年)的介绍
         梁机,泰和澄江镇濠头梁家村人,康熙辛丑(1721)年进士,文水知县,豫章书院山长。舍溪胡逢春寿84,于73岁时请梁机为舍溪方册题跋。此作,署名为“乾隆庚申岁(1740年)春三月清明前五日,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癸卯(1723年)顺天分试引见、赐□□□□(按:原件不清,舍溪谱中为‘貂克食家’)二级、辛丑(1721年)殿试省元、豫章书院山长,同邑梁机书”。文中,虽对《方册》的内容介绍简略,但对《方册》透露的世系源流,见解精到;对已历五百年余年的《方册》现状的描述,更是笔墨传神。其文曰:

      “右方册二,邑胡氏传家之宝藏也……文定以名德经术标表一世,思陵雅礼重之,擢宝文阁学士。长子致堂寅,季子五峰宏,均隆恩遇,建炎、绍兴间,前后锡御札者三。其像赞、行状、谱序、堂记,多张南轩栻、真西山德秀所作,手笔、题识宛然。盖皆文定父子遗迹,而珍袭于泰和之派,意提举之于文定,必服属最亲,故缣素尽落其手,而携与之官欤。提举裔孙至明万历(按:应为“嘉靖”)间,有讳尧时、字子中先生,妙年登第,历官云南按察司副使,尝出是册,请言于罗公整庵公为题其后……己未冬(按:清乾隆四年,1739年),余以事至胡氏,晤先生嗣孙、诸生逢春,夙有文行,年七十余不倦,举乡宾焉。已而携册诣余以言请。余率览,恍然如古鼎彝法,物黝润炜煌,德门世守之,贤固已……二册经今五百余年,无有失坠,装潢如新,精灵磅礴,一若有呵护之者,将以启佑宗支,又何疑焉!逢春虽老,章缝而能保此于陵谷变迁之余,其贤有过人者。浸假而继,以后起之英,一如副使之笃敬,以直溯文定公精深严密、邪正不乱之学,则是二册也,虽更百世,犹存焉。可□(按:原件不清,舍溪谱作‘已’。疑为‘惜’)册中诗篇、款识、整庵公文,已覙缕矣。兹故举其概云。”

四、异于流俗的胡宏、张栻之《籍溪胡氏族谱序》

        目前为止,崇安胡氏,为自己族谱作过序、跋、题记的,文定公之后的两代人中,人们只知道有胡宪、胡寅、胡大壮,却一直未闻还有胡宏。

        而早在明嘉靖丙午岁(1546年),“国史副总裁、八十二岁翁罗钦顺”, 就在舍溪家藏《方册》中,见到“后册有胡氏谱序四首,作者五峰先生及其子大壮君、南轩及西山真先生也”。

  
图10:胡宏手书《族谱序》之局部


           胡宏的《序》,系草书,落款处盖有印章,与前册中的十首诗作,笔迹一致。罗老先生既然确认“五峰古近体诗十章,皆其手笔”,此《序》为胡宏“手笔”,当无疑义。可惜,前半部分已经遗失。尽管如此,其续谱之法,迥异于常人,其境界,正如清人全祖望评价其学术思想一样,“绍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

        胡宏的《序》,由于磨损、褪色(见图10),个别字已经难以辨认,印章也已模糊不清。现依原件,转录如下,与宗亲们分享:

      昔王文明为族谱而游半天下,刘杰讥其过于爱家,而不顾天下。噫!杰之讥,则是矣,而未知文明之心也。盖昭穆不明,则家因以乱;乱于家,而欲望治于天下,天下宁(按:原件“宁”字清晰,舍溪抄件及新《谱》,却都误为“安”)有是理耶?此其所以拳拳于族谱之修也。宏也目击夫宗派之紊而忧之也,有见于文明之心而欲效之也。于是力修是谱,言叙宗亲,尊卑备陈,大小咸集。转徙者书其地(按:舍溪抄件及新《谱》误为“他”),使知生有所会也;流亡者入其祠,使知礼(按:胡香一主编《舍溪胡氏家谱》中误为“者”。原件虽看不清,抄件此字也已脱落,但与胡宏其他诗作原件相较,却绝非“者”字)有所稽也。纪年纪事,崇实录也;书爵书名,重出处也。自后继承,谱不绝书,子孙虽多,而不乱世系,虽远而不湮。敦睦之道,皆基于此,而治国平天下之见(按:原件此字不清;抄件为“具”;新《谱》作“见”),孰曰非此推之也?!绍兴庚辰(公元1160年)三月朔  宏顿首拜书
      胡宏此《序》,作于逝世前一年。而将续修族谱,明昭穆之道,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内乱而致外侮、半壁江山落于异族、朝廷偏安江左的南宋初期,其哲理与讽刺意味,何等深切、醇厚!

      张栻不愧是胡宏的高徒,其《序》,对恩师的深意,更有发挥。文曰:

      按胡氏,本虞舜之后,迄今千有余年,宗支繁衍,所不能悉考矣。五峰夫子,惧宗派旷远,爰稽史传,著为谱牒,缺其弗能详,而实其所可信,为之图,以叙世;为之传,以纪事。本源支派,尊卑疏戚,秩然其伦;生卒葬地,官阶行业,灿然其明。拳拳乎身之所自(按:舍溪新《谱》误为“同”)出,与夫不同出者,何其笃厚之至也。公以示栻,且命赘一言。惟古大宗小宗之法,所以固其本、联其支,故瓜瓞绵绵,盤亙节错(按:原文不甚清晰,笔者一行所摄三张照片中,孔珠重謄件为“盘根结错”,两幅原件照片则为“盤亙节错”),历世弗替,以维持之,有惧也。宗法废,世族鲜,而古人遗意,犹幸存于宗谱,其可忽而弗沟乎?今夫木,其根同,则枝干虽分,而荣粹同(按:原件如此。舍溪谱误作“瘁”)。今夫水,其源同,则流派虽分,而盈涸同。人同乎祖,犹水木之本源也,欣戚何独不同乎?彼有殊其欣戚者,忘其祖,而秦越其族也,是诚何心?昔鲁人有不吊其同姓者,人曰在礼当免,不免当吊,如之何子之无吊也?答曰:以其疏远也。子思闻之曰:无恩之甚!夫谓无恩,殊休戚之人也。谓其甚,盖疾之之词。故宗谱作,则人不忘其祖,而族人庶可免(按:舍溪谱误为“勉”)于秦越,恩义由此而生,□(注:原文此字不清,抄件被蠹,无法辨认)于名教,岂小哉?胡氏之谱,尊祖敬宗、收姓合族之道,俱在使其子孙观之,孝悌之道有不油然而兴乎?昔范宣子以保姓爱民为不朽,而穆子则以君子在立德立功。然则不朽之计,有在于保姓爱民之外者,胡氏子孙又当勉诸。 张栻顿首拜书  
         由“尊祖敬宗、收姓合族”,升华为明人伦、知孝悌,进而“立德立功”,以修身、齐家为基础,以益国、利民为目标,才是人生真正的“不朽之计”。我等胡氏子孙,岂能不世世“勉诸”?!

      一年之后,胡宏逝世,此序与其他珍贵文物一起,由长子负责保存。
[ 此贴被胡恒俊在2013-10-02 13:0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3-09-28
五、胡大壮的《序》,破解了众多迁徙谜题
五、胡大壮的《序》,破解了众多迁徙谜题
      胡大壮的《重修崇安胡氏族谱序》,落款为“嘉定庚午春王正月哉生明,不肖孙大壮顿首拜书”,并加盖印章。

      所谓“哉生明”, “哉”,即才,始。《书•武成》:“厥四月,哉生明。”亦称“哉生魄”;魄,月光。谓月亮开始发光。古时常用作阴历每月初二或初三日的代称。民谚有“大二小三,月出撒欢”。正月大,故应是正月初二。嘉定庚午,即南宋宁宗赵扩嘉定三年(1210年)。

      兹将全文转录如下:

      天地始判,浑浑噩噩,勿亲勿疏,勿贵勿贱,而何有所谓“谱”?固不知有所谓“谱”,而亦不容于谱之也。自夫一者离,而朴者华,而后亲疏分、贵贱判矣。纷纷之势,无谱以会之,可乎?窃于吾门而观之,则又益所当急者,而吾可缓于事耶?盖吾门世居建州,而近日迁徙者不可胜计。有自此而徙居江西、江南者【按:原文分两行自注曰:胡成,字美之,江西提举,卒于官,因家太(泰)和;娶金氏,子四。葬蟠龙山,此(按:原件不清晰,以致舍溪谱误为“世”)为太(泰)和派。胡忠,字报夫,会稽职驾,因家焉。妻郭氏,子五。葬于永山。此为(按:舍溪新《谱》中,凡“此”,皆误为“世”)会稽派】,又有自江南而转徙姑苏者【按:原文援前例分两行自注曰:胡理,字一之,尚志不仕,游虎丘而家焉。此为姑苏派】,又有自江西而转徙杭州、徐州者(按:原文仍分两行自注曰:胡恕,字应龙,皆因官而家焉,此为杭、徐派)。夫如是,则同其源而不同其流,不同其流则庆吊不同、往来不继,其不为秦人之视越人者,几希矣。必斯谱之作也,而后天下之涣散者,昭一本之道明,而亲爱之风起。故曰谱者,补也;补之者,维之也。维其有功于天下者乎?虽然,是亦衰世之意也,吾安得见天下于不容谱,而复太古之淳风也哉?呜呼!不可得也!不可得于此,而思所以次之者,则又愿天下之贤,皆“谱”以补之也。是为序。
                                    嘉定庚午春王正月哉生明   不肖孙大壮顿首拜书

图11:胡大壮1210年所作《重修崇安胡氏族谱序》原件


        此《序》,似专为“迁徙者”而作:“纷纷之势,无谱以会之,可乎?窃于吾门而观之,则又益所当急者,而吾可缓于事耶?吾门世居建州,而近日迁徙者不可胜计。”

         建州,历史上不同朝代共置七处。此处之“建州”,系指唐武德四年(621年)所置,治所在建安县(今福建建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建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建州;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升为建宁府之“建州”。

      大壮公1210年所谓“近日迁徙者不可胜计”之“近日”,实际指“近数十年来”。其中:

      1、徙居江西者:胡成,字美之,江西提举,卒于官,因家太(泰)和;娶金氏,子四。葬蟠龙山(按:在泰和县城东北)。此为泰和派。
      2、徙居江南者:胡忠,字报夫,会稽职驾,因家焉;妻郭氏,子五。葬于永山。此为会稽派。
      3、自江南而转徙姑苏者:胡理,字一之,尚志不仕,游虎丘而家焉。此为姑苏派。
      4、自江西而转徙杭州、徐州者:胡恕,字应龙,皆因官而家焉。此为杭、徐派。


图12:胡大壮《重修崇安胡氏族谱序》原件之后半部分


          2001年,胡香一宗亲在新编《舍溪胡氏族谱总序》中说,“此次修谱,除赴崇安调查外,还派人到泰和蟠龙山、遂川龙泉查找迁徙线索”,但对“南宋末年避乱期间,散布在湖南衡山、零陵,湖北荆门,及后来由泰和转徙到江苏虎丘、杭州、安徽徐州等地的后裔,由于经费和精力的问题,此项调查无法成行,可望后代继续探访”。徐州,今属江苏,而非安徽。安徽、江苏之分,始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由江南省分立。江南省,清顺治二年(1645年)由南京改置,治所在江宁府(今南京市),辖境相当今上海市、江苏安徽两省及江西婺源县地。


图13:朱熹《跋胡五峰诗》中的小注


         江西,本称“江右”;江东,本称“江左”。明末清初,江西宁都人魏禧(1624~1681)在《日录杂说》中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

          宋代之江西,由北宋至道三年(997年)设置的“江南路”,于天禧二年(1018年)分江南西部置,名“江南西路”,治所在洪州(南宋初升为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辖境相当今江西省大部,以及湖北大冶、通山、阳新等县地,简称“江西”。元代废置。
     “提举”,是宋代设立的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有提举学事、提举茶盐、提举市舶、提举坑冶、提举制置解盐、提举保甲、提举弓箭手。明、清予以沿袭,并将其主管的专门事务,扩大到医学提举(元)、宝钞提举(元、明)、盐课提举(元、明、清)等。
                
         但是,胡大壮的《序》中,对迁徙外地者,分两行用小字予以注释,十分罕见;尽管罗钦顺非常肯定,却仍令人生疑。因为,对前人的著作、史籍,分两行予以注释,自古皆然,但对自己作的谱序或文章,也用此法注释,非常鲜见。那么,公元1210年之前,用小字对自己的文章予以注释,是否有先例呢?查阅其间的名家之作,方才知道,早在大壮此作之前五十年,朱熹就用此法,对自己诗作中的背景,予以注释(见图13)。

         朱熹《跋胡五峰诗》,言及1160年胡宪奉诏赴朝,“熹卧病山间,亲友仕于朝者以书见招,熹戏以两诗代书报之:先生去上芸香阁(按:自以小字注曰:时籍溪先生除正字,赴馆供职),阁老新峨豸角冠(按:自以小字注曰:刘共父自秘书丞除察官);留取幽人卧空谷,一川风月要人看。……或传以语胡子(按:指胡宏)。子谓其学者张敬夫(按:张栻)曰:‘吾未识此人,然观此诗,知其庶几能有进矣。特言其有体而无用,故吾为是诗,以箴警之,庶几闻之而有发也。’明年,胡子卒;又四年,熹始见敬夫,而后获闻之,恨不及见胡子而卒请其目也”。

         朱熹此《跋》,是为胡大壮之弟胡大时所编《五峰集》中的《诗集卷(106首)》而作,胡大壮当然最先看到并熟读。而胡大壮将小字注释用于《序》中,更使文意连贯。

        大壮为族谱作《序》,此前所知有二:一是崇安族谱中,有淳熙乙酉(1189年)的《重修宗谱序》;二是《中湘涌田胡氏三房七修家谱》中,宋嘉定十三年庚辰(1220年)的《初修族谱序》。 上述1210年之《重修崇安胡氏族谱序》,比中湘涌田初修族谱的《序》,早了十年。说明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前,湖南文定公族系,根本没有修过家谱。那么,嘉定庚午(1210年)《序》中“自此而徙居江西、江南者”中的“此”,不是湖南,而是崇安。

         而这些迁出者,究竟是何人?为何胡大壮1210年的《序》,别处未曾见到?为何舍溪村胡氏,至今一直自称是胡宏后裔,并珍藏宋高宗对胡安国像的敕赞和两幅敕令?为何别处至今未见宫廷画师为胡安国、胡寅、胡宏作的丝帛彩色画像,以及胡宏高足张栻的像赞? 为何只有舍溪的家藏《方册》中,才见胡宏及张栻为族谱作的《序》?

         由于目前尚无资料,能显示胡成与胡宏有直接关系,因此,要弄清上述问题,必须对胡安国三子与诸孙的关系,逐一考证。

六、胡安国之子与孙的脉络关系,崇安谱与涌田谱记载不一
         大明国史副总裁罗钦顺,1546年八十二岁时,在《书胡宪副家藏方册后》中,曾言:“二册所存,大抵皆文定公父子遗迹。泰和之派,宝而藏之,可谓知(按:舍溪谱误为“之”)所尊敬者矣。大壮君一序,足为异派同源之征,非前辈用意之周,胡能有是?……此册独传至今,炳然为德门之宗器,虽数或前定,苟非其人,亦未必能守,又可见其世世多贤矣。”

      进士梁机,于大清乾隆庚申岁(1740年)所作的《胡氏家藏方册跋》中,也曾感叹:“……盖皆文定父子遗迹,而珍袭于泰和之派,意提举之于文定,必服属最亲,故缣素尽落其手,而携与之官欤”。

      明清两代,舍溪胡氏,可能因为家谱已经毁于战乱、洪水,罗、梁两位大家,尽管学问很深,仅从珍藏的《方册》,却也难以断定胡成与胡宏究竟是何关系,才作如此推测。

      既然胡成一系,与文定公“必服属最亲”, 舍溪胡氏,又始终自称是胡宏后裔,是否属实,就只有从胡寅、胡宁、胡宏兄弟的子嗣中,去予以分析。

      对于胡安国的孙子辈,胡寅在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完成的《先公行状》中,表述为:“孙大原,右承务郎。公没五年之后,始生大经、大常、大本、大壮、大时。”并在文末,特别说明,此文“反复订正,凡十又五年,粗能成章,以备太史氏采择,且求誌于有道立言之君子,传诸永世。”正因如此,胡寅才将此前已经夭折、不在人世的两个儿子,忽略不计。

      但是,胡寅并未直接交代清楚,大经、大常、大本、大壮、大时,分别是谁的儿子。

1、胡寅(1098~1156)之子:
        《崇安谱》中,言“寅公,字明仲,号致堂,官居徽猷阁大学士,赐谥文忠……生三子,大原、大端、大全”。胡寅1153年完成《先公行状》时,大原已经“官右承务郎”,大端、大全,则不见其名(见图14)。


图14:崇安《胡氏宗谱》中的世系图①


             湖南《中湘涌田谱》(以下简称“涌田谱”),言胡寅生子二:常悎,名大原,生于宣和二年(1120年),高宗绍兴二年壬子(1132年)入建宁府庠,归崇安;常恂,高宗绍兴元年辛亥(1131年)生,三十一年辛巳(1161年)徙居永州。

       而王立新教授《胡安国族系考证》,则说“胡寅三子,胡大原为张氏季兰所出,字伯逢,从学胡宏,后为湖湘学派主将之一……胡永为妾所出,三岁而卒;胡大端亦妾所出,十二三岁上夭折”。

      三种说法,王立新教授所述,与《崇安谱》基本一致,只是“大全”与“胡永”,名字叫法不同而已。唯独《涌田谱》中多出一个“常恂”,不知所据。倘若“常恂”真是生于1131年,胡寅在1153年的《先公行状》中,说胡安国1138年逝世时,孙辈唯有大原,其他都是五年之后才生,怎么解释?难道是生于1153年之后,又于1161年胡寅去世三年之后,徙居永州?此时,胡宁已于1159年辞世,“常恂”只有七八岁,去永州投奔谁?

      而从崇安《胡氏宗谱》世系图上看(见图14、图15),大原与众兄弟,名下不仅有子,而且有孙,大端、大全名下,还是一片空白,应能说明:大端、大全,确已夭折。胡寅之子,唯有大原长大成人,1153年33岁,已经“官右承务郎”;共生有六子,归于崇安。
      ——由此看,大原“归崇安”,与“提举江西”、卒于江西泰和县的胡成,无直接关系。


图15:崇安《胡氏宗谱》中的世系图②


          顺便说一句:涌田谱中,安国公的孙子辈,凡名字中带“常”字的,都是乳名。因为,崇安《胡氏宗谱》中,胡显仁撰写的《签判宗簿公传》云:“公讳大正,字伯诚,幼名慥。”所以,《崇安谱》中,安国公诸孙的名字,除“大常”之外,无一有“常”字。“常慥”是胡大正,字伯诚,而非“字伯逢”的胡大原。

2、胡宁(1101~1159)之子
    《崇安谱》中,言胡宁“字和仲,号茆堂,官居太常寺卿(笔者按:《宋史•胡宁传》:1148年,胡宁因讥刺秦桧,‘迁太常丞祠部郎官’)……妣李氏,继妣陈氏,生子一:名大常。”

      《涌田谱》中,则言胡宁“配唐——赠淑人……生子三:常惇、常憬、常恒。”其中:

      ①“常惇……名大正,以荫入官,累迁泉州签判;二十一年(1151年)从父讲学宁乡,遂家。”
      ②“常憬,名大本,绍兴四年甲寅(1134年)生,从叔父五峰学,与张南轩共馆于岳麓,乐道不仕,以隐居终其身。居宁乡。”
      ③“常恒,字公阳,宋高宗绍兴九年己未(1139年)生。由宁乡徙居益阳严家河。”

         王立新《胡安国族系考证》则说:胡宁有三子:胡大经情况不明;胡大本,字季立,从胡宏学,与南轩友善且共学于岳麓书院,是胡宏逝后湖湘著名学者之一;胡大正,字伯承,从胡寅学,曾为泉州签判,有治绩。——但其后又考订说:“胡大正必非胡宁之子无疑”。

      ——其实,胡大正,是胡宪兄胡严之子,胡淳之孙,而非胡宁之子。官至泉州签判,卒于任上。《崇安谱》中不仅世系排列明明白白,且有《传》(即《签判宗簿公传》)。王立新教授考订得非常正确。《涌田谱》中,大正既任泉州签判,怎又“从父讲学”?常憬、常恒,分别出生于1134年、1139年,出生时间显然不对——《先公行状》明言:除了大原,安国公其他孙子,都在安国公去世(1138年)五年之后,也即1143年,才开始依次出生!

        那么,《崇安谱》中,胡宁唯一的儿子大常,是否就是《涌田谱》中的“常恒”?因为,《宋史•胡宁传》载,绍兴十八年(1148年),胡宁因讥讽秦桧以其子秦熺为“知枢密院事”(见《宋史•奸臣传•秦桧》),而“迁太常丞祠部郎官”的,直至1151年受胡寅株连,才被贬至永州。而“太”者,“大”也。“太常”,也即“大常”。“常恒”,若在胡宁任太常丞祠部郎官之后,取名“大常”,则非常正常。《涌田谱》中,常恒却生于“绍兴九年(1139年)”,若是被漏掉了“十”字,则应为“绍兴十九年(1149年)”,也不对——按照胡寅的排序,大常出生时间,比大经晚,但比大本、大壮、大时早。

      但是,无论“常恒”是否“大常”,既由宁乡徙居益阳,当然也与舍溪的胡成无关。

3、胡宏(1105~1161)之子:
      《崇安谱》中,言胡宏:“字仁仲,号五峰,赐谥明公……妣□氏,生四子:大经、大本、大壮、大时。”
      《涌田谱》中,则说胡宏:“脉祖。字仁仲……子三。配何——赠淑人。扶常恺,生常原(加竖心旁的‘原’)、常惺。”其中:
      ①“常原(加‘竖心’旁),脉祖,字守志,名大壮……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生……卒于宋孝宗淳熙元年辛丑(公元1241年),享年九十八……配赵——赠孺人,生覃和;庶张,生覃贞。”
      ——按:宋孝宗淳熙元年,是甲午年,公元1174年。而1241年,是宋理宗赵昀淳佑元年,岁在辛丑。应是“理宗”被误为“孝宗”;“淳佑”误为“淳熙”,以致相差67年。
      ②“常惺,字守静,名大时,别号勿斋,学者称盘谷先生……葬碧泉书堂后……配李……继张……葬永州。”
      ③所抚养的常恺,“寿一百零二”,未交待系谁所出。唯一的信息,是王立新《胡安国族系考证》关于胡宏三子胡大常、胡大壮、胡大时的顺序列表中,说“胡大常,《族谱•世系表》称为常恺,而《传赞寿文》中未及。余以此即绍兴十七年夭折者。”

        王立新《胡安国族系考证》,对胡宏诸子,具体的表述是:“胡宏有三子:胡大常,情况不明,概绍兴十四年卒者(见《胡宏集》之《与秦会之书》);胡大壮,字季履,《一统志》所谓胡大履者,即胡大壮也,概将名与字相混所致;大壮学于其父,又与南轩等友善,与朱熹有信件往来;胡大时,字季随,五峰幼子,学于其父;胡宏临终,将其托付于张南轩,南轩以女妻之,是湖湘学派后期之主帅。”

      ——胡宏《与秦会之书》(按:秦桧,字会之)云:“先人即世,忽已十载……去年复哭子,而今年又丧妇”。此信写于绍兴十七年(1147年)。其中“去年复哭子”,明示又一子夭折于1146年。而胡寅1153年的《先公行状》中,凡夭折者,概不录入。所以,应该断定:1146年的夭折者,不是胡大常。但将胡大常列为胡宏子,与崇安、涌田两谱,都不同。

         毫无疑问:胡大壮、胡大时,一直在湖南。而胡大壮此序,虽然名为《重修崇安宗谱序》,内容却是专为迁居泰和、再由泰和外迁者而作,应该与泰和派关系极为亲近。

        比较上述三种说法,最大的不同,一是胡宏之子到底几人,分别是谁,没有定论;二是大常、大本,死生两说,居地不一。王立新教授,在分析安国公的第三代诸人中,唯独对胡大经、胡大常,用了“情况不明”四字,说明已经发现了问题,由于资料受限,无法深入探讨,其治学之严谨,可见一斑。
[ 此贴被胡恒俊在2013-10-02 13:2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09-28
七、胡宏之子,为何说法不一、至今没有定论?
七、胡宏之子,为何说法不一、至今没有定论?
      王立新的说法,主要依据的,是《湘潭隐山涌田胡氏六房八修族谱》,认为“该谱可信度较大。”
《道南源委》,对胡安国诸子、孙的介绍,分别是:胡寅,子大原。胡宁,子大正、大本。胡宏,子大履,学者称为西园先生;大时,学者称为盘谷先生。虽然未说依据,但似乎也来源于《涌田谱》。
      真是历史弄人!历史的迷雾,总会障人眼于一时;历史的尘埃,也会将真相,遮蔽于深山之中。
      为寻找崇安胡安国所在族系的世系真相,近三十年来,不知有多少学者、胡氏宗亲,到过崇安——今武夷山市,却都空留遗憾。其中,1999年国庆期间,王立新教授曾率六名研究生,专程前往武夷山寻访,一无所获;2000年秋,原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报》副总编辑胡香一,也曾与泰和县舍溪村的胡氏宗亲们,在崇安旧址,留连数日,仍然无功而返。
      如此一来,人们对胡安国族系的了解,就只能依靠湖南胡宏后裔所修《中湘涌田谱》的信息。而历经数百年的战乱、逃难、洪水、火患,湖南的胡氏族谱,也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一些本就很少的老、旧族谱,或散亡殆尽(如舍溪的初修谱),或鼠咬虫蛀、水渍墨褪,或破碎、粘连,以致续修时,要么无从着手,要么不识本来面目。
       如今,我们已经有了2012年5月在武夷山发现的众多崇安胡氏老旧族谱(见分别发表于2012年8月、10月的,拙作《武夷山寻根考察报告》之一、之二),就可与湖南涌田谱相互对照,予以辨析、考证,让历史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而从崇安与涌田族谱的形成过程、连续性、保存程度看,不难发现:
      其一,《崇安胡氏族谱》,不仅修得早,而且基本三十年一续修,对安国公的孙、曾孙辈的记载,由于胡宪、胡寅、胡大壮都曾亲自参与,可信度高。
      早在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就有《敕文武群臣修谱诏》,要求“尔在朝文武官员……各述祖宗本末以进朕得览……秩秩昭穆,则知祖宗之有自,绳绳世系,实衍谱牒之无穷”,有志于仕进者,无不注意于族谱的编修。
      胡安国于绍圣四年(1097年)登进士第,当然注意保存旧有族谱。曾言:“族未有谱,上无以志本源之所自,中无以志支条之所分,下无以志流派之所系”(见胡海2013年3月版《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增订本)第16页,但未注明出处)。胡安国晚年,子孙繁衍,正欲续修族谱,却又溘然长逝于绍兴八年(1138年)四月十三日,九月一日葬于湘潭县龙穴山。胡寅的《修录谱系》,落款为绍兴八年(1138年)十月,说明虽遭文定公逝世这一重大变故,续修族谱不仅没被搁置,反在文定公下葬数月之后,宣告完成。18年之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以胡宪《续修家谱序》为标志,以钓鱼翁为入闽始祖的崇安《胡氏宗谱》,得以完善。又33年之后,淳熙乙酉(1189年),胡大壮作《重修宗谱序》的崇安《胡氏宗谱》中,才出现安国公之第四、第五代(见图14、图15,其中图14为上页,图15为接续的下页)。
      此前,胡大壮之所以一直参与崇安的族谱续修,在于湖南的安国公后裔,人数尚少。
      其二,湖南《涌田谱》,初修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大壮(署名守志)与张栻弟子、进士、徽猷阁学士赵方分别作序。初创时的谱系,应该很清晰;近两百年后续修时,初修的族谱,已难辨认,误挂、错接,在所难免。
      创立新谱的原因,大壮在《序》中,说得非常明白:“吾族世家闽之崇安,而今占籍楚南,则自吾祖文定公始……及吾身三世于兹矣。叨承祖泽,子孙渐至繁衍,而无以联属之,恐失敦睦之道,而贻前人之憾,乃率和、贞两儿而谋曰:人本乎祖,谱明其系。念自吾祖卜宅于斯,至尔辈,历四世矣……窃虑世变无常,生聚不一,荡析离居,保无鸿雁之效于泽乎?升沉存没之无可稽考乎?连其支派,序其昭穆,俾知水源木本,不至如路人也”。
      但是,《涌田谱》从初修到二修,竟跨越一百七十六年,才由礼部主事、文定公(1074~1138)九世孙志华,于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岁(1396年),“因假归,乘需次之暇(笔者按:需次,官吏授职后,按照资历,依次补缺,故又称‘待次’。如《宋史•马廷鸾传》:‘调池州教授,需次六年’)”,予以完成。而其时,“越宋至今二百余载,迭历劫波,旧谱虽存,读之未免有磨朦落壳之叹……(乃)集族人而谋曰:吾今可以报守志公矣。族人无不起舞称善,各抱其宗系授予。予受而珍之,燃膏继晷,竭数月之力总其成”。
      此时的涌田初修《谱》,既难辨认,世系就难免错行、误接。二修谱,是将族人的各个宗系汇总而成,由于年代久远,迁出者被遗漏,在所难免。其中:
      “恭己——谔——瑅、□——敏——客——罕——聳、渊、从——安国、安正、安天”,显然是因为墨迹不清、笔画脱落,而将“容”误为“客”,“安正”误为“安止”,“安老”误为“安天”;“大正”、“大本”则因粘连到胡宁名下,而被误为胡宁之子,等等。
      从《崇安谱》看,胡寅只有一子长大成人,名大原;胡宁也仅有一子长大成人,名大常;胡宏之子,除《崇安谱》与《涌田谱》共有的胡大壮、大时外,胡大经则在《涌田谱》中毫无讯息,胡大本也被误接在胡宁名下,以致“情况不明”。原因何在?
大原及其子孙,回归崇安;大常及其子,与大壮、大时及其子一样,都居于湖南。而大经,不仅《涌田谱》中无名,而且,《崇安谱》中,也与其弟大本一样,虽然有名,身后却无子孙接续(见图14)。胡寅《先公行状》中,既言其1153年仍在人世,怎会去向不明?
      舍溪胡氏既然自称是胡宏后裔,胡宏之子胡大壮为之所作的《序》,不仅没有否认,反而直书因官而居泰和者之名——胡成,却未交代胡成与自己、与大时的关系,究竟为何?
      应与大经或大本有关。但是,证据,显然被忽略了,起码应有蛛丝马迹可寻。
      重新对照、研究《崇安谱》与《涌田谱》,终于发现,笔者只注意了男系,忽略了母系:《涌田谱》突出的是“脉祖”的直系,大壮、大时之母,为何氏夫人;而《崇安谱》中,对胡寅、胡宁、胡宏的夫人,除胡宁的夫人,明确为“妣李氏,继妣陈氏”外,《涌田谱》中还有一位唐氏;而胡寅、胡宏的夫人,却都书写为“妣□氏”。此前,我们知道,胡寅的夫人,有张氏季兰,《涌田谱中》还有翁氏、曾氏,连胡大壮、胡大时,都有两位夫人,难道胡宏的夫人,仅有一位何氏?
      如果胡宏的夫人不止一位,总有蛛丝马迹可寻。笔者重新查阅胡宏、胡寅的著作,仔细审读每个字词,生怕再有遗漏。或许是上天有眼,或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从胡宏《与秦会之书》中发现:胡宏的夫人,有一位逝世于绍兴十七年(1147年)!此年,胡宏自称已经43岁,此一夫人,年岁当在四十上下,不该没有子嗣,却不知姓氏。
      原来,秦桧为宰相,意欲胡宏、胡宁为己所用,以信相召。胡宏回信说:“遵禀(父)传业之诲,不敢失坠…此某之所以逡巡历年,若自弃于门下,未能进而求仕者也。窃伏思念四十三年矣……先人即世,忽已十载……去年复哭子,而今年又丧妇,自嗟薄命,益不敢有意荣进”。
     “去年复哭子”,说明已经有两子夭折;“今年又丧妇”,不能说与失子无关。但是,这位起码失去一子的夫人,姓甚名谁?如此之痛,胡寅不会不知道。依据胡寅的性格,当有书信或诗词、祭文。
      果然,在胡寅《斐然集•卷二十七•祭文》中,有《祭季弟妇唐氏》。文曰:“维绍兴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伯寅、姆姆翁氏,同祭于三十四婶唐氏:惟灵生自名族,来嫔胡门,逮事尊章,祇肃晨昏。燕及娣姒,情同友昆。相其夫君,克有诸孙。室家令仪,外无间言。历时多艰,翼翼辛勤。谓享晚福,以永其年。何期奄忽,命也难论。今当永归,南山之原。酌此家醴,具此常餐,终天永诀,有泪盈巾。魂乎未泯,尚克有闻!”
      由此可知,唐氏出身名门,葬于南山。“相其夫君,克有诸孙……历时多艰,翼翼辛勤。谓享晚福,以永其年。何期奄忽,命也难论!”又说明唐氏不仅有子,且有望子孙绕膝,晚年享福;只因一子夭折,过于悲痛,以致英年早逝。
那么,《崇安谱》中,胡宏之子大经、大本的记载,无疑都是事实。


八、胡成就是大经,与弟大本,皆为唐氏所生

图16、民国十六年(1927年)《中湘涌田六房八修族谱•楚南世系录》


图17:民国十六年(1927年)《中湘涌田六房八修族谱•楚南世系录》


            关于胡宏的生、卒年,诸说不一:《涌田谱》的说法是1108~1160年;1999年版《辞海》中,则为“胡宏,1106~1162”。实际上,胡宏生于北宋徽宗崇宁四年,即1105年。胡宏1147年《与秦会之书》曾明言,当年自己已经43岁。卒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61年),享年五十七。
      按照胡寅《先公行状》中对文定公诸孙依序的排列(即排行),大经最大,生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其次是大常,再次是大本,最后是大壮、大时。那么,大本的出生时间,当在绍兴十五年(即1145年)前后。胡宏1146年“复哭子”,说明大本生于1146年前;唐氏夫人1147年去世时,大本至多三四岁,扶养的重担,自然落在何氏夫人的肩上。
      于是,《涌田谱》中所谓“宏,配何,扶常恺,生常原(加竖心旁的‘原’)、常惺”,就不难理解,并且由此知道:大本,乳名常恺。
      而《涌田谱•楚南世系录》中,胡宏的夫人,为何只有“何氏”,且“扶常恺,生常原(加竖心旁的‘原’)、惺”?
修谱者,无不满怀尊祖敬宗之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意。如此错误,必有原因。
      笔者去过崇安(今武夷山市),又赴江西舍溪,唯独不去湖南湘潭,是因为,同为胡宏后裔的湘潭胡铁华宗亲,也在探索,并不时发布信息。笔者查考的依据,就是铁华宗亲2006年11月发布的《闽楚中湘涌田胡氏世系》。涌田胡氏世系,是否还有别的版本?
      重新检索,铁华宗亲2006年12月25日发现并拍摄的《湘潭隐山胡氏涌田六房八修族谱》,跃入眼帘。其中,具体记载的部分,格外引人注意(见图16、图17):
      唐氏夫人,竟被错列在胡宁名下!
      如此错误,并非人为,而是被“历史”捉弄!
      如前所述,《涌田谱》初修与二修,时隔一百七十六年。二修时,初修之谱,历经宋、元、明三代,近二百年的战乱、洪灾,迁徙、离散,能保存下来,已经不易;字迹褪色、模糊不清,破损、粘连,掉字、错行,在所难免。唐氏夫人,或因胡宁所配李氏、陈氏夫人,被“历史”脱落,或因上下页破碎、粘连,而被错接。
      于是,胡宁的夫人李氏、陈氏,不见踪迹,反被唐氏代之;而胡宏的夫人唐氏、何氏,只剩下何氏。


图18:《崇安族谱》中,仁仲(胡宏)长子大经、次子大本


          于是,今人只知胡宏的夫人是何氏,扶养常恺(大本),生大壮、大时,而不知胡宏另一早逝的夫人唐氏,生有大经、大本。
   何氏夫人,按照《涌田谱》记载,“赠淑人……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1112年)十月十三日寅时生,孝宗淳熙十二年乙巳(1185年)十月十一日申时卒,寿七十四。”据此可知,唐氏夫人1147年去世时,何氏夫人不过三十五六岁。依据“子三:扶常恺,生常原(加竖心旁)、常惺”,又知常恺大于常原(加竖心旁),与胡寅《先公行状》中的排列次序一致。


图19:《崇安族谱》中,仁仲(胡宏)第三子大壮、第四子大时


           何氏夫人,被赠淑人,应在胡宏逝世之后。《宋史•职官志》中,有赐、叙封、荫补等制度。《宋史•胡宏传》说:“初以荫补右承务郎,不调。秦桧当国,贻书其兄寅,问二弟何不通书,意欲用之。宏作书,止叙契好而已。宏书辞甚厉。人问之,宏曰:‘正恐其召,故示之以不可召之端。’桧死,宏被召,竟以疾辞。卒于家。”赐谥“明”。“明”者,《谥法解》曰“照临四方曰明”;“思虑果远曰明”。既然赐赠谥号,就必封妻荫子。按照封妻荫子之制度,何氏被封赠淑人,胡宏长子大经,必以荫补官。
胡宏逝世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长子大经已经十九岁(古人计算年龄,都是虚龄),次子大本,虽然也已十六、七岁,但“立长不立幼”;大壮作为“第三子”,不仅年龄小,也更不在首立之列(见图18、图19)。

      所以,胡大壮一直固守祖、父坟茔,直至寿终。


图20:大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峰(胡宏)位下胡翔卿后裔、奉祀生胡观元撰《新修谱序》的落款


           而此际,又发生一个重大事件——朝廷敕命在崇安建立文定祠。《崇安宗祠图说》载:“祠堂者,以栖先灵之所也……自绍兴年间(1131~1162年),内阁奏入,详请敕建文定公祠于崇安。祠内各堂,周围高阔……”建祠的时间,正值胡宏逝世前后。而文定公祠,在胡寅、胡宁、胡宏都已离世的情况之下,必须嫡孙奉祀。但是,胡寅,一直被崇安族人视为胡安国“从子”(见图14);胡宁唯一之子大常,也在湖南为胡宁奉祀;为崇安文定祠奉祀者,就只能是胡宏之子。按长幼之次序,大经以荫补官,奉祀者就非胡宏次子大本莫属。实际上,崇安文定公祠的“奉祀生”(又称“祀生”),直至清末,族谱中记载的,都是胡宏的后裔。


图21:《崇安谱》中关于“大壮之子钧公,生一子泾”的记载


            舍溪《方册》中,胡大壮《重修崇安胡氏族谱序》说:“吾门世居建州,而近日迁徙者不可胜计。有自此而徙居江西、江南者”,其下自注曰:胡成,字美之,江西提举,卒于官,因家泰和。娶金氏,子四。葬蟠龙山。此为泰和派”。

      胡成“提举江西”,究竟“提举”何事?江西,当时指江南西路,既非边疆,不涉武备,也不在沿海,与边贸无关,只能提举学事或提举盐茶。按《宋史•职官志》:“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政,岁巡所部,以察师儒之优劣,生员之勤惰,而专举刺之事。崇宁二年(1103年)置,宣和三年(1119年)罢。”即是说,提举学事之官,设于北宋,而大经荫补于南宋绍兴间,只能是提举盐茶。“提举茶盐司,掌摘山煮海之利,以佐国用……(绍兴)十五年(1145年)诏诸路提举茶盐官,改充提举常平盐茶公事……茶盐司置官提举……时诣所部州县,巡历觉察,禁止私贩”。据此,胡成,是江南西路盐茶提举官。

      但是,宋代官制,为父母服丧,必须三年(实际两年零九个月);服除(服丧期满)之后,方可赴任。也即是说,胡宏逝世于1161年九月,胡大经“提举江西”,必须在1164年六月之后。此时,胡成已经二十二三岁。

      胡大本回归崇安奉祀时,已年过二十。《崇安谱》中《仲集公传》载:“公讳翔卿……每念三代祖(按:文定公、胡寅兄弟分别为一、二代)大壮公及妣葬在衡州,未获拜谒,愀怆涕零,岁时遣使祭扫,从无缺懈。登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第……父泾”。查宋代进士,南宋宁宗嘉泰二年壬戌(1202年)科傅行简榜,确有“胡翔卿,字仲集,建宁府崇安”人。胡翔卿参加科举考试,居住地已是崇安,如果不是出生于崇安,至少很早就回归崇安。由于胡大壮、胡大时之子,均居湖南,此胡泾,应是胡大本之子。

      需要说明的是:清代《崇安谱》中关于世系的记载,由于宋末崇安与湖南渐失联络,加之老谱也遭水灾、毁损,同样有漏记、错接现象。如:说胡大壮仅有一子“钧”,将胡泾误记为胡钧之子等(见图21)。如果胡泾是胡大壮之孙,胡泾之子胡翔卿,已是胡大壮的第四代。胡翔卿1202年考中进士时,以二十岁计算,大壮至少应该八九十岁,而实际上,当年大壮仅有五十余岁。所以,必是错接所致。但崇安另有《五峰位下翔卿公支谱》,笔者2012年5月在清河村考察时,由于老谱太多,“翔卿”又被印成“翔郷”(见图20),迟疑之下,一时不明所以,脑中虽然连闪几个问号,却仍未引起重视,竟被忽略,没能拍摄。上述推测,还请武夷山的宗亲们,予以仔细检索、辨析、核实。

九、胡宏第三、四子大壮、大时及其后裔的迁徙
1、(胡宏第三子)胡大壮之子、孙
       胡大壮嘉定庚午(1210年)作《重修崇安胡氏族谱序》时,六十余岁,二子分别名覃和(字善夫)、覃贞(字信夫)。
      《崇安谱》中,有《西园先生传》:“先生姓胡氏,讳大壮,字季履,五峰先生第三子也……嘉定己卯(1219年),计使赵公汝讜,大斥岳麓之宿弊……以上接五峰、南轩先生之遗踪,首延先生以正师席。先生察其崇儒重道之意,出于诚心,为之留长沙者几两月……未终数日前,大饗合族,既乃遍赴弟侄之招,皆劇饮尽欢而罢。二十九日,犹为来阳令游君草《鳌山义斋记》,晦日昧爽,索衣如平时,已而觉痰雍气厥,命子钧、呼侄镒,付以后事,遂没于清和之堂,享年六十有八。”落款为“嘉定十三年(1220年)元月望日,从子镒谨识”。 崇安谱中,“大”字辈之子,取名以“金”为偏旁的不少,如锜、镗、镛等(见图15)。胡镒,《崇安谱》载为大时之子(见图21),虽与湖南谱中的名字不一样,但其所述,应该不虚。而此年,也正是胡大壮为湖南初修族谱作序之年(关于胡大壮的年龄,两地记载不一,今已无法确切考证。建议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只述事迹,不及生、卒)。
      《涌田谱》中,大壮的赵、张两位夫人,分别生覃和、覃贞。与《崇安谱》不同的是,未见覃和、覃贞,谁又名“钧”。从胡镒《西园先生传》看,大壮逝世时,长子覃和(胡瑮)随子外迁,留守者应是覃贞(胡璨);只有覃贞,可能又名“钧”。
       大壮之孙,有胡瑮、胡璨、胡瑾等五人;曾孙有胡显、胡颖、胡顺(乃吉)。其中:

       胡显,《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赵范传》载:“(胡)显,(胡)颖之兄也。拳力绝人。(赵)方在襄阳,每出师,必使显及(赵方子)葵,各领精锐,分道赴战,摧坚陷阵、聚散离合,前无劲敌,以功至检校太尉。”《宋史•胡颖传》载“(胡瑮长子)显有拳勇,以材武入官,数有战功。事见《赵范传》”。《涌田谱》载:绍定五年(1232年)从母舅赵范、赵葵讨李全于扬州,为先锋,献俘于朝,加封扬州提督,授金紫光禄大夫,徙扬州。

      胡颖,《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胡颖传》载,胡颖“潭州湘潭人。父璨,娶赵方弟雍之女,二子,长曰显……颖自幼风神秀异,机警不常。赵氏诸舅以其类己,每加赏鉴。成童,即能倍(背)诵诸经。中童子科,复从兄学弓马。母不许,曰:‘汝家世儒业,不可复尔也?’遂感励苦学,尤长于《春秋》。绍定三年(1230年),(赵)范讨李全,檄颖入幕。颖常微服行诸营,察众志向,归必三鼓。后李全败,遣颖献俘于朝,以赏补官。五年(1232年)登进士第……升直宝章阁,知广州”。《涌田谱》载:历官至广东经略安抚使,封荣禄大夫。度宗咸淳四年戊辰(1268年)致仕归潭。子一。

      胡顺,字乃吉,又字仲贻,湖南中湘《涌田谱》称“脉祖”。

2、(胡宏第四子)胡大时子、孙
      胡大时有子名覃黻、覃黼。其中胡覃黼,字贵良,据王立新教授考证,为宋宁宗嘉定(1208~1224年)进士(按:未言所据。而《进士名录》中无),历知崇庆州、池州等。胡覃黼徙居永州,遂为零陵人。
[ 此贴被胡恒俊在2013-09-30 10:1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09-28
十、胡宏长子大经、次子大本的迁徙之谜,终于破解
十、胡宏长子大经、次子大本的迁徙之谜,终于破解

1、(胡宏第二子)胡大本之子、孙

      如前所述,胡大本,有子名泾。

      泾子,名翔卿,字仲集,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由武陵尉,迁衡州判官,有治绩。卒葬入闽始祖钓鱼翁的初居地——崇安黄栢(今武夷山市区西南部)。

      崇安文定祠的奉祀生,皆其后裔。今武夷山市有《五峰公位下翔卿公支谱》。

2、(胡宏长子)胡大经之子、孙
      《崇安谱》中,对大经的记载,是胡宏的“长子”,大本是“次子”,大壮是“第三子”,大时是“第四子”。而《湘潭谱》中,胡宏之子仅有大壮、大时。原因何在?从舍溪胡氏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仍然保留人丁出生后,必在祠堂举行仪式,将其乳名记入《登记簿》的习惯看,崇安、湘潭谱中,一些夭折后仍有名字者,必为《登记簿》的转录,只是入《谱》的方法不同而已。《崇安谱》中,只登记大名、学名;而《湘潭谱》,乳名、大名、学名,全部记录。对于胡宏四子的记载,应是胡宪1156年主持编修的族谱。胡宏所《序》之谱,因被大经收藏、携带,后来又被毁损、遗失,致使崇安、湘潭都无痕迹,舍溪也只保留《方册》中的部分文字内容,“世系”不见踪影。

      胡大经,就是“徙居江西者”。

      胡大经,按胡大壮1210年《重修崇安胡氏族谱序》的介绍,又名胡成,字美之,官江西提举,卒于任上,葬于泰和县蟠龙山。娶金氏,有子四人。“此为泰和派”。其后人中的留守者,又自太和县城,西迁至井冈山东侧的螺溪镇舍溪村(按:原名“舍背”,后改“舍溪”,位今井冈山机场北数公里),继续繁衍播迁。

      至此,胡海(金胜)先生所编《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增订本)中“宏的后裔名成者因官提举江西,遂家于泰和蟠龙山,数传至国宝又徙言(按:应为‘舍’)溪。国宝十三世胡清,在当地很有影响;清传元偯(按:应为‘襄’。两幅敕命皆为‘襄’,家谱为‘讓’),元偯(襄)子尧(按:漏一‘时’字,即‘尧时’),仕明,官至贵州按察使,人称仰斋先生”(见第458页)之说,与王立新教授《胡安国族系考证》中,关于“胡氏后人,于宋元之际有迁至江西者,有迁至湖南宁乡、永州、益阳等地者,也有迁回福建老家者,现已无法确切考订”,虽然没有标明出处,却都得到考定、验证。

      ①    胡成长子胡忠,自江西徙居“江南”会稽,形成“会稽派”。
      胡大壮的《序》说:“胡忠,字报夫,会稽职驾,因家焉。妻郭氏,子五。葬于永山。此为会稽派。”
      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市。
      胡忠,何以知其为胡成长子?
      其一,古人介绍同辈兄弟,盖以排行为序;其二,胡忠,“字报夫”,与大壮之子覃和的“字善夫”、覃贞“字信夫”,取“字”一致,显然是同堂兄弟。同时表明,胡成虽在泰和,但与在湖南留守的大壮,一直联系紧密;可能生前也经常前往湖南祭扫祖、父坟茔。
      胡大壮1210年写此序时,胡成如果活着,已年近七十,不仅有四子,且仅仅胡忠,就为其生有五孙。胡忠在会稽为官,“因家焉”,安家落户于今浙江绍兴。

      ②    胡成之孙、胡忠之子胡理,自江南而转徙姑苏虎丘,形成“姑苏派”
      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的别称。唐人张继《枫桥夜泊》诗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壮之《序》,原文是:“又有自江南而转徙姑苏者:胡理,字一之,尚志不仕(按:舍溪谱误为‘沿志不仕’),游虎丘而家焉。此为姑苏派。”
      为何说胡理,是胡忠之子?首先,胡理“自江南转徙姑苏,游虎丘而家焉”,说明系胡忠的五子之一。其二,大壮之孙覃和、覃贞,分别名胡瑮、胡璨,名字都有“王”字旁。胡忠之子,以“王”字偏旁命名,一方面顺理成章,另一方面,表明胡忠虽远在会稽安家,但与湖南一直保持联系。
      胡成此时能有第四代吗?大壮1210年作此《序》时,已是南宋(1127~1279年)中后期。与金人征战不断,内忧外患,早安家、早立子,不仅成为社会心态,而且成为国家政治、军事的需要。于是,早婚早育,自南宋至元、明、清,一直沿袭,实际的婚嫁年龄,基本都在男十六、女十四左右,以致乾隆皇帝母亲八十大寿时,已经“五世同堂”;而蒋介石结婚时,竟然只有十四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改变这种状况,第一部《婚姻法》不得不规定:男子结婚,必须年满十八岁。所以,胡大本之孙胡翔卿,1202年就登进士第。而胡大经,年长于胡大本,其孙胡理,也应比胡翔卿大。胡理既然无意仕途,游历之中,被虎丘美景吸引,流连忘返,继而安家,娶妻生子,情理之中。胡大壮《序》中,言胡理“尚志不仕,游虎丘而家焉”,明示胡理不仅安了家,且已有后代。否则,不能称“此为姑苏派”。

      ③    胡成之子胡恕,自江西转徙杭州、徐州,形成“杭徐派”
      胡大壮《序中说》:“又有自江西而转徙杭州、徐州者:胡恕,字应龙。皆因官而家焉。此为杭、徐派。”
      杭州,大家都知道,是南宋都城临安府所在(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置临安府),即今杭州市。
      徐州,整个宋代,自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彭城郡复名徐州以来,名称、治所一直未变,就是今江苏的徐州市(元代至正八年——1348年曾升为徐州路,十二年——1352年又降为武安州。明洪武初复名徐州),隶属于京东路之西路(辖徐、济、单、濮、拱等州)。其时最高长官为徐州大都督彭城郡武宁军节度。

      胡恕,“自江西而转徙杭州”,说明是胡成四子之一,名恕,与其兄胡忠,名字的偏旁都有“心”。自江西到杭州所任之官,显然属于京官序列。“因官而家焉”,在杭州娶妻生子,安家落户,可以理解。但是,后又转徙徐州者,是胡恕本人,还是胡恕之子?胡大壮没有交代,让人一头雾水,不明所以。仔细推敲,如果是胡恕之子,《序》中应依前例,交代名字。此处不但没有交代,反以“皆”字,予以转折,只能说明,胡恕先“因官”在杭州安家,后又“因官”到徐州落户。此其一。其二,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即使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场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就使蒋家王朝溃败至长江以南,最后逃出大陆,龟缩于茫茫大海中的台湾,其战略地位,可见一斑;其三,南宋中前期,徐州曾经处于宋、金拉锯战的最前沿,收复之后,金人虽然已经处于强弩之末,但战争仍在继续,被朝廷派去镇守的文武官员,资历、威望、能力,必须高于常人;初出茅庐、以荫补官者,如胡恕之子,只能望其项背。

      《元史•地理志》说,“徐州,唐初为徐州,又改彭城郡,又升武宁军。宋因之。金属山东西路。金亡,宋复之。元初归附。”金被灭于1234年,此前徐州已经归宋。

      胡恕1210年之前,“因官而家”徐州,不过四十岁左右,至金亡(1234年),已经六十岁上下(按:参考数据:胡恕之堂兄弟,大壮子覃和,1164~1230年)。
为何杭州、徐州皆有家?至少两位夫人所致。安国公之子、孙,基本上都有两位夫人。连胡大壮之孙胡显的妻室,也有袁氏、文氏。胡大壮《重修崇安胡氏族谱序》中,所谓“又有自江西而转徙杭州、徐州者:胡恕,字应龙,皆因官而家焉,此为杭徐派”,是将杭、徐连为一派,而未分为杭州派、徐州派的原因。

      ④由泰和县城西迁舍溪的胡珍,字国宝,是胡成之孙,而非胡成长子。《舍溪胡氏族谱》载:“公讳珍,字国宝,生于宋宁宗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六年壬寅(1302年),为先祖讳成字美之公长子……宋端宗时(按;南宋末年,1276~1277年),游螺溪,爱其地而家焉”。1224年,胡成(生于1143年)即使没有早早卒于官,也已八十余岁,岂能生子?从胡大壮之孙胡瑮(1187~1263年)、胡璨(1205~1271年)、胡瑾(1223~1279年)看,由于留守泰和者,是胡成的第三、四子,年龄相对较小,国宝的出生年(1224年)只能与胡瑾相当。何况,其名“珍”,也以“王”作偏旁?所以,国宝只能是胡成之孙。
所以,胡海(金胜)老先生所编《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增订本)中,摘录的“宏的后裔名成者因官提举江西,遂家于泰和蟠龙山,数传至国宝又徙言(按:应为‘舍’)溪”,其中的“数传”,应该确定为“再传”。而“宏的后裔名成者”,也应更正为“宏子名成(大经)者”。

      至此,胡宏后裔,不仅在崇安老家有“五峰公裔下翔卿公支”系,在湖南有衡邑、永州、湘潭等支系,还有江西派、会稽派、姑苏派、杭徐派。

      至此,江西、会稽、姑苏、杭(州)徐(州)等地,胡宏后裔脉系真相之“谜题”,历经八百余年困扰、煎熬,终于破解!舍溪家藏《方册》之功,不啻一声惊雷,震醒数十万宗亲!仅徐州之睢宁,胡宏后裔,就四万有余。
[ 此贴被胡恒俊在2013-09-30 10:1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3-09-28
十一、胡宏后裔迁睢之谜
十一、胡宏后裔迁睢之谜

      至此,元时因官而家宛平(今属北京市)的永梅公,元末、明初,长子林公已成家(聘翟公洪涧女),洪武定鼎时,为何率昆弟、子、侄,从宛平直接南下徐州,而后才东迁睢宁,卜居于九鼎山东首的仙掌山之谜,亦得破解。

胡宏后裔在湘潭与睢宁者的世系对照表
 
     
             
第一世
 
子:大经(成)、大本、大壮、大时
 

第二世

一直在湘潭守护父祖坟茔。
子二:
覃和,字善夫、
覃贞,字信夫
  
(大经)
江西提举,因家泰和,卒于官。为江西派。子四:
1、忠,字报夫,因官而家江南会稽,为会稽派。
忠子五。其一名理,游虎丘而家焉,为姑苏派
2、恕,因官而家于杭州、徐州。为杭、徐派
3、留守泰和者,又有裔孙名珍,字国宝(1224~1302年),徙居舍溪,为舍溪始迁祖。
第三世

 


字善夫,1164~1230年。
子:瑮、璨
1207~1265年。子瑾、瓒
 
自江西泰和因官而徙居杭州、徐州
子:松遥
第四世
 
 

 
 
1187~1263年。
子:显、颖
1205~1271年。子顺、顒
1223~1279年。子顼、硕
 
字庆远,中奉大夫,世称善长先生。居徐州
子:诚宗
第五世
 
 
 
 

 
1206~     徙居扬州
1208~1272年。子:彦儒
1247~1307年。子:彦酬、彦良、彦辰
1250~1296年。子彦黄等
 
世称静修先生。居徐州
子二:永梅、永元
第六世
 
 
 
 

 
1236~1275年徙居扬州
1283~1352年。子:震宗
1293~1361年。子:震宇、震宙、震宷(pan)、震定
1285~1352年。子震春等
 
 

 

 

 

 

  
字寿山。元时科举入仕,因官隶籍宛平(1012年,辽改幽都县,置宛平县,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1913年移治卢沟桥,1952年并入北京市)。子:林
子:浮章、湘章。后裔皆归崇安
第七世
 
 
 
1321~1398年。子志勋等
1331`~1392年。子志仁等
1315~1389年。子志华等
 
明太祖定鼎时(1368年),携昆弟、子、侄南归徐州,后东迁睢宁,卜居九鼎山下仙掌山。入睢始祖
 

第八世
 

 

 
 
 

1355~1418年。子:永正
1359~1405年。礼部主事,1396年待次期间,纂修闽楚族谱。子:永才
 
 
 
子:文忠、文质、文友
 

第九世
 
 
1394~1465年。子:钜
1398~1468.子:镇、镛、铠、铃
 
 
 
子:麃(biao)
子:糜
累官参议。子:麒、麟、鄜(fu
第十世
 

说明:1、永正、永才,网载之《涌田谱》中未录入。2、上述生卒年,均按《涌田谱》转录
 
 
 
子:铮、锜
子:钟、
明正统元年(1436年)贡生,知江宁县。子:镇、铄、鈺等

           至此,笔者终于明白:崇安的宗亲,为何清咸丰四年(1854年),胡云汉赴新任之前,由京城返闽途中,专程到徐州府东,查访“流落到睢宁县的一支”,归崇安后核对族谱记载“实如叔言”,赴任前命弟云鹏抄寄众多族谱资料予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又有两位崇安宗亲为续族谱,专程来睢,离开李集镇前,言称要赶往河北的宛平查找,说明胡永元后人回归崇安之后,已将从徐州——宛平——睢宁的迁徙概况,记入族谱。可惜,笔者2012年5月在崇安,一直查找胡云汉、云鹏兄弟所在之谱,却始终未能见到。不知此谱,今在武夷山,还是在建阳、邵武。恭请崇安老家(睢宁谱中称崇安为“南家”,睢宁为“北家”)知情的宗亲,尤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续修过族谱的宗亲,能不吝赐教,将相关情况予以通报。

      至此,胡宏后裔徙居江西、会稽、姑苏、杭州、徐州之谜,终得大白于天下!

      而整个谜题的破解过程,虽与翻阅大量历史资料,熬过几多不眠之夜,辛苦数月有关,但是,跃入笔者脑海的第一个念头,是要大声喊出:感谢,感谢,再感谢!

      感谢胡氏宗亲网总版主胡南山(先远)先生!正是南山先生在胡氏宗亲网发布了江西舍溪藏有宋高宗敕赞胡安国画像,及大壮公《序》中有胡宏后裔迁居杭州、徐州的信息,才引起笔者的注意;也是南山先生提供的电子版胡寅《斐然集》全文,其中的《祭季弟妇唐氏》,成为揭开胡宏诸子迁徙之谜的金钥匙。

      感谢大学毕业后工作在外的舍溪胡秋华宗亲!是秋华宗亲,从网上看到笔者关于武夷山寻根考察报告等文后,主动联系笔者曾就职的宣传部,进而与我交流长达四五十分钟,使我知道舍溪胡氏宗亲在外工作人员的概况,尤其是胡香一宗亲的原工作单位。

      感谢湖南胡铁华宗亲!没有铁华宗亲发布的众多《涌田谱》资料,就没有能与《崇安谱》相互印证、辨析的基础。今年3月10日在九江开会时,又赠我《胡宏集》,使我有幸读到《与秦会之书》,发现胡宏原来还有唐氏夫人。——唐氏夫人,成为探索胡宏究竟生育几子的首要重大线索。铁华之力,功不可没!这次舍溪考察,本来相约同去,却因无法确定能否见到《方册》原件,铁华又要赶赴会议,未能成行,共同见证,亦是憾事。



图22:笔者一行四人与舍溪部分宗亲的合影



图23:笔者一行四人与舍溪部分宗亲持《方册》的合影(前排中为胡香一)


            感谢胡香一宗亲!去年冬,笔者就与退休后远在外地的香一宗亲,建立紧密联系。正是香一宗亲的精心策划、安排,才使我们一到舍溪,就能看到相关资料、族谱,予以拍照。而《方册》原件,除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泰和县文化馆视为宝贵文物,借去展览之外,从不轻易示人。香一宗亲年近八十,却反复奔走、多方协调,终使远在广东的胡氏種德堂史料保管者,不仅令其读书在外的儿子赶回舍溪,而且令其捧来《方册》,让我们拍照完毕,再回学校。同时,香一宗亲的夫人、儿子、儿媳,也都为我们的此次考察,竭诚相待,全程照顾。借此机会,祝愿香一夫妇健康长寿、阖家幸福;祝愿香一的儿女事事遂心、处处如意!
      感谢舍溪村老书记、“種德堂”管委会原主任、81岁高龄的胡道锦,亲自与现任管委会主任胡传彬一起,率领委员胡道宾、胡早洪、胡传清、胡一棋等,热情迎候,细心服务,并在祠堂内像办理家族婚庆喜事一样,设宴款待;感谢清朝末年直至民国时期,胡道绵一家数世精心珍藏《方册》;感谢建国以来,胡道绒、胡传优、胡蓉海祖孙三代,为保管好《方册》,尤其在破四旧年代,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图24:種德堂管委会的宗亲们在祠堂内设宴款待笔者一行


            感谢胡居辉、胡居涛宗亲!身为老板,近年何曾亲自驾车,日行两千余里?闻听我们要去舍溪考察,自告奋勇,用他们自家的商务车,轮流为我们两个晚辈当司机,成为我们加倍努力工作的原动力。

      同时,虔诚地感谢先祖大壮公!正是他的《序》,给我们指引了寻找破解谜团的方向。诚如明代八十二岁的国史副总裁罗钦顺所言:“大壮君一《序》,足为异派同源之征。非前辈用意之周,胡能有是?!”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湖湘文化与毛泽东》中的一段话,表达徐州、睢宁(江苏)、泗县、灵璧(安徽)胡氏宗亲联谊会全体会员,对脉祖胡宏公的无限崇敬之意:

      “胡宏,字仁仲,因奸臣秦桧当道,于是隐居南岳衡山,‘穷居杜门’。主要著作有《知言》、《易外传》、《论语指南》、《释疑孟》等。由于长期隐居南岳五峰(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之下,故称五峰先生。讲学碧泉、文定、道山等书院二十余年,当时,‘远邦朋至,近地风从’,衡湘人士尤为景从。高足有张栻、杨大异、彪居正、吴翌、孙蒙正、赵索、方畴、向浯等。清人全祖望评价说:‘绍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其所作《知言》,东莱以为过于《正蒙》(按:作者张载),卒开湖湘之学统。’张栻赞其师胡宏:‘力行所知,亲切至到,析大极精微之蕴,穷皇王制作之端,综事理于一源,贯古今于一息,指人欲之偏以见天理之全,即形而下者而发无声无臭之妙,使学者验端倪之不远,而造离深之无极。’正是胡宏奠定了湖湘学派的基础。”


      本文草成于9月4日下午,正待回看、审改之际,一个噩耗传来:八十一岁高龄,离休多年,心脏被放入七个支架,不仅刚出院就与我们一起亲赴淮阳祭祖,还与我们一起赶往武夷山寻根考察的本会副会长胡居林,还未看到此次舍溪的考察报告清样,竟于9月4日晚突发心肌梗塞,溘然长逝!深切悲痛之余,我把此文,焚于他的灵前,敬献于他,让他老人家解开心结,放心、安心地,一路走好,并将世系完整理清的消息,向文定、五峰等列祖列宗,如实禀报!
[ 此贴被胡恒俊在2013-09-30 10:25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3-09-28
附记:天赐巧合:徐州云龙山西坡突现“安定堂”石刻
附记:天赐巧合:徐州云龙山西坡突现“安定堂”石刻
            2013年9月6日,本会副会长胡昌立来睢吊唁胡居林时,意外相告:记不清几月前,徐州《都市晨报》曾登载一条消息:在云龙山西坡,徐州市敞园二期工程——重建云龙书院等的施工中,发现山坡上有一方古代石刻,有“安定堂”三个大字,不知是哪家的堂号,要求提供线索。

      但是,睢宁订阅《都市晨报》者寥寥。连家住徐州、原工作于《徐州日报》、出身沛县“文定堂”的大作家胡存英宗亲,也不知有此消息。几经周折,直到2013年9月16日,应我要求,存英宗亲才查到相关信息,并告知上网查询的方法。

      笔者是“网盲”,登陆百度,搜索“云龙山安定堂”,不禁吓一跳:岂止徐州日报多媒体、徐州市下辖的丰县贴吧、沛县贴吧,连中国徐州网、中国江苏网、西祠胡同、凤凰网、安定郡谱上虞市乡贤研究会等等,都有相关信息、讨论,如此轰动,难以置信!


图25: 记者 李松 拍摄的“安定堂”石刻照片


          原来,徐州《都市晨报》于2013年5月1日,在第二版“徐州•城事”中,发表题为《云龙山西坡发现刻字山石•位于原市人防办上方,上刻“安定堂”,不知其来历》的消息,摘录如下:

      晨报热线85800100消息(记者 高山)“我在云龙山第一节山的西坡,发现一处雕刻着‘安定堂’的山石,不清楚有什么来历。”昨日上午,市民王先生致电晨报热线反映此事。

      王先生发现石刻的地点在西坡原市人防办上方,这里的一片山坡被平整过并打上了混凝土。在一堆低矮山石后是一片陡峭山石,其中有两块被打磨过,雕刻了“安定堂”三个大字,每个字有40厘米见方。  王先生告诉记者,他经常来云龙山晨练,也经过原人防办上方,但从未发现过这两块刻字的山石。近期这里平整地面,这两块山石才引起他的注意。而据在场的工人介绍,前几天将山地平整过,挖走一些山石,这两块刻字的山石才显露出来…… 据了解,今年我市城建重点工程——云龙山敞园二期工程正式启动。二期工程范围为原市广电局至云龙山隧道西口,重建云龙书院、张山人故居等古迹。王先生发现刻字山石,距离云龙书院非常近,据此分析两块山石标注的安定堂,或是云龙书院的附属建筑。待五一假期结束后,记者将咨询我市文史方面专家了解“安定堂”的来历。如果有市民知晓“安定堂”的来历,也请致电晨报热线……

      次日,5月2日,中国徐州网转发此消息时,编辑加了“核心提示: 前日有市民发现云龙山西坡一处山石刻有‘安定堂’三个大字,不清楚其来历。此事见报后,陆续有多名市民来电,告知这三字系徐州胡姓堂号,疑似明代自外地迁来后镌刻留念。”其下文称:“云龙山西坡一处山石 刻有‘安定堂’三个大字……见报后,陆续有多名市民来电,告知这三字系徐州胡姓堂号,疑似明代自外地迁来后镌刻留念。”胡先生还称,沛县胡楼有胡家古墓,上面写有‘安定堂’,其字形与云龙山西坡山石雕刻的‘安定堂’如出一辙。““市民周先生也致电晨报热线,他说看到晨报的报道后,和单位看门的胡老汉谈及此事,想不到胡老汉告诉他,‘安定堂’是其家族的堂号。胡老汉是贾汪人,今年70多岁,他说这个堂号从古代就有,是胡姓祖先从外地迁到徐州地区后,在云龙山刻字留念。” “此外,还有多名胡姓市民来电,反映听老辈人说过,安定堂是胡姓堂号。还有胡姓市民称,在刻字山石附近有胡姓的墓地,不过随着岁月流逝,墓地早已不复存在。”
      5月6日,《都市晨报》又称:“也有梁姓市民称是梁姓堂号:市民梁先生告诉记者,解放前父亲带他去云龙山,告诉他西坡山石上雕刻的‘安定堂’三个大字是他们梁家的堂号,是明清时期的梁姓人雕刻。‘解放前我上学时,经常来云龙山拓石碑,当时那块山石上的安定堂三个字我拓过。’梁姓、胡姓都称‘安定堂’是其堂号……但到底是哪家的堂号?晨报将继续关注。”

      网上,更有“我也说一句:‘安定堂’是胡姓堂号。胡姓德字辈时曾在云龙山西坡书院开茶馆,后搬迁到现海云电脑城处,以后拆迁至金奎小区。”“ 哇哇!‘安定堂’是江苏徐州胡姓堂号。江苏徐州胡氏字派:大德传后世,,纯仁继续长,,庆祥安基业,,瑞光照定堂。”
      细心人不难发现:参与提供信息、讨论者,鲜有引用族谱说话的。虽然有一位梁姓市民说自己也是安定堂(笔者按:梁姓的郡望,确有安定、天水等),但却无法说出石刻附近有其家族墓地。而胡姓市民,却都知道是自家的堂号,并在石刻附近有墓地,只是说不清何时从何地迁来徐州罢了。

      终于,远在浙江的胡氏家谱研究者胡圣宇宗亲,忍耐不住,先将安定系《如皋谱》发到网上,自唐代五十一世“本端公(806-877年)”始,至“安定先生胡瑗”止;继而又把《上海图书馆胡氏族谱目录》中,《中湘涌田胡氏六房七修族谱》等70多种胡氏族谱名称、堂号、索取号,发到网上,让世人自己分辨。

      ——其实,答案已经非常明白:此“安定堂”刻石,是胡氏安定堂系族人墓地的标志!因为,通常,山坡上一代、两代人的墓,一般仅仅立碑,以便后人祭扫;而三代或三代人以上的家族墓群,由于墓葬较多,才除了立碑,还另在山坡的更高处,作出醒目的标志——刻写家族堂号,以防年代久远,后人难寻。

      ——“安定堂”三字刻石,细看本为一整块(见图25),不知何年何代断裂,被一分为二,足见历史之久远。
而此“安定堂”墓地,堪称风水宝地。它背依云龙山,面向云龙湖。云龙山长三公里,海拔142米,由九节山头组成,蜿蜒如龙,常有云雾缭绕,故名云龙山。山上林木馥郁,古迹众多。山西的云龙湖,在古徐州城西南隅,三面环山,一面向城,苏东坡知徐州时,曾率军民修筑的防洪大堤,至今仍称“苏堤”。名山秀水,古往今来,吸引“龙游”无数。从汉高祖刘邦,到南朝宋武帝刘裕,北宋苏轼,清代乾隆皇帝,直至近代毛泽东、蒋介石、胡耀邦、胡锦涛等等,都曾登临云龙山,凭高望远。


图26:睢宁、邳州胡氏族谱封面


             前述胡大壮之《序》,作于1210年,七十年后进入元代(1279—1368年),再越九十年进入明代(1368—1644年)。一百六十年间,六七代人,迁徙无数。如今徐州市各县区近千万人,胡氏聚族而居者,都属安定堂系。唯一的区别,在于《族谱》的冠名,有的至今仍然沿袭“安定堂”,如睢宁县、邳州市等(见图26),有的因胡安国谥号“文定”而另名“文定堂”,如丰县、沛县。
可惜的是,作为家族墓地标志的“安定堂”刻石,未见所立之年代,而墓地里的墓碑,又与坟墓一起,不见踪迹,无法确定墓主名字、身份、生卒信息。有鉴于此,不能不说,是拜“历史”所赐。

      尽管如此,从市民反映看,“安定堂”三字,至少刻于明代初年,应无疑问。

      云龙山“安定堂”刻石,此时被发现,偶然?必然?“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毛泽东《矛盾论》)。

      真是苍天有眼,先祖有灵!此一“巧合”,对照舍溪胡氏家藏《方册》中胡大壮的《序》,徐州及周边地区的胡氏宗亲,无论身在徐州市区,还是丰县、沛县、睢宁、铜山、邳州、新沂市,直至宿迁市的宿豫、泗阳县,安徽的泗县、灵璧等地,起码十余万人,都能进一步明白:我们安定堂胡氏的先祖,曾经迁居徐州;云龙山西坡,有我们的先人墓地。“水源木本”之思,不可须臾忘记!

                                                                       2013年9月25日于睢宁
                               电    话:0516——88335516              手    机:18921782225
                                                              邮    箱:jshuhengjun@126.com
[ 此贴被胡恒俊在2013-09-30 10:3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3-09-29
激动,真是太激动了,感谢胡恒俊宗亲,为我们送上一份大礼,辛苦了,你的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是我们的榜样。你的汗水不会白流,所有的宗亲都会铭记你的功劳,你的大名将载入胡氏史册,与日月同光。
[ 此贴被南山在2013-09-29 08:53重新编辑 ]
友情、友谊,心心相连
1217952036@qq.com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3-09-29
感谢胡恒俊宗亲辛劳付出,收获可观,你的精神值得学习,你的言论可鉴可信。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一国无史君不知前臣,一族无谱后人不知先祖。欢迎加入“中华胡氏宗亲群222855665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