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4854阅读
  • 24回复

浙江缙云胡氏专帖    缙云胪膛胡公庙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08-11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3-05-30) —
南山整理 2008.04.13修改 (请读者注意此帖的修改日期)

按:浙江缙云胡氏族源与永康胡氏相近,这是由于两地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有说永康胡则大帝就诞生在缙云,同样缙云境内许多支派族谱也和永康胡氏一样记载先祖从台州迁移而来。看看地图上带“胡、湖、壶...”字的村庄比比皆是,就知道这里也是浙江胡氏的一个主要族居地。南山希望在最近能有机会前来缙云实地考察当地胡氏宗亲的族源族居情况。我们宗亲网有位杭州胡图宗亲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缙云胡氏的图片文字资料,我这张主帖许多内容都是摘自胡图宗亲的帖子,实际上我是代替他开出了这张专帖,希望他今后能来主持此帖,也希望更多的缙云胡氏宗亲在此帖下继续跟帖,为探讨族源历史等问题提供更多的资料。南山


缙云胡氏源流

胡氏历史来源有四:一、出自妫姓,以人名为氏。西周初年,舜的后裔胡公满受封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后被楚国所灭。其族人四散,有的即以先公之名“胡”为氏,有的即以国名“陈”为氏,故历来有“胡陈为一家”之说。至于妫满因何称为胡公,《岩坑胡氏宗谱》说因为长寿的缘故,“年及期耆,故谥曰胡”。二、出自归姓,以国名为氏。周代有异姓诸侯胡国,故址在今安徽省阜阳县。后被楚国所灭,其国人有的以“胡”为氏。三、为鲜卑族复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有胡骨(亦作纥骨)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改为汉姓“胡”氏。四、据《周书·李远传》所载,敕 有胡氏。

缙云胡氏主要有东山胡氏、胡村胡氏、潜明胡氏、岩门胡氏、岩坑胡氏5支。据各支《胡氏宗谱》所载,其源均出自妫姓。前4支以安定为郡望。安定郡,汉时所置,相当于今甘肃平凉地区的一部分及宁夏西部。岩坑胡氏据称其祖胡则被封为保定郡公,故以保定为郡望。

东山胡氏
秦末,有胡文、胡坡因避乱居徐州,其后裔聚居之地称大胡村。至汉时,有胡增者,其子为 田郎,迁荆州;有胡铺者迁居苏州。至北宋,有胡崇者,世居荆州江陵菊潭,官永嘉太守。“因夫人张氏无嗣,次娶永嘉王指挥之女,生一子良,乃居于永嘉汝南。”良生高,高生森。胡森(958—1030),字公恩,仕武节大夫,因返永嘉祭祖,途经缙云黄碧,闻冯公岭(亦桃花岭)老虎伤人,夫人陈氏惊骇,遂寓居黄碧东山,是为东山胡氏迁缙云始祖。

胡森有子彦明,任职福建。彦明两子惟富、惟盛“历随父任,喜居闽疆。扶父柩归葬故里,及制满,仍徙崇安”。胡森另一孙惟新,官中书舍人,后与长子胡潮迁居金陵。胡潮弟胡涵仍居缙云,至第5世,裔孙胡班(1154—?)迁永康四十三都白沙川。

至南宋,胡森7世孙胡璜(1095—1155)、胡彬由黄碧分别迁居云塘和合湖(在九都,今玩此名,疑今葛湖)。9世孙胡榕,官礼部尚书,其祖先胡团葬云塘驿后,遂于云塘建造房室作为书舍和守墓及山场之所。其后胡榕两子胡瀚(1143—1208)、胡浩迁居于此。胡瀚又建造宅舍于杜桥居之,为杜桥胡氏始迁祖。

胡瀚有三子:长子胡孟岳(1174—1234)从杜桥迁壶镇云岭,其孙胡复礼、胡复祖又分别转迁龙泉和本县南顿;次子胡孟善(1177—1253),“淹贯经史,弱冠游庠,连不得志”,因其先世国子司业胡份在胡方山麓(即上宕村)建有万松书舍,以为肄业之地,遂隐居于此,为上宕胡氏始迁祖。

胡森11世孙胡铣(1179—1255),黄碧东山人,“仕台州路分司黄岩县尉,尝车从苍岭往来,后遂于胪膛外祖处建署而居焉”。12世孙胡纰(1245—1279)从黄碧东山迁四都笕川。

元代,14世孙胡逵(1263—1331)自黄碧东山迁永康福源渔溪,胡必吟(1312—1367)偕弟胡必浪由上宕村迁十五都后湖(今舒洪镇一带),胡茂生(1293—1352)从胪膛赘居永康赤岩。

明代,15世孙胡渤因遭水患,从黄碧避居而迁紫凤,胡显渭从杜桥迁章坑。16世胡厚(1366—1433)于永乐年间从上宕迁上屏(今上坪村)瓜园,胡文虎(1414—1514)约于宣德年间入赘黄坛沈氏而从云塘迁后青。17世胡美(1440—1514)从永康赤岩迁缙云朱坑(今属东方镇),又转迁塘后(今属五云镇)。21世胡褒(1528—1584)从后青迁富塘(今名上胡,属前路乡)。22世胡兆(1513—1567),字守吉,紫凤人,因遭水灾,妻徐氏为马渡人,乃迁马渡,徐氏与之房屋田园以居,为马渡胡氏始迁祖。

23世胡三七(1554—1615),明中期从富塘迁白竹潜陈。到清康熙年间,又有上宕胡朝和(1603—1704)亦迁于此。29胡福寿清前期从塘后迁靖岳。

本支胡氏入缙迄今已历39世。1996年,以胡氏为主的各聚居村落人数如下:马渡1452人,上坪1848人,胡宅口969人,塘后567人,前胡577人,潜陈518人,上宕520人。

缙云东山胡氏排行字式
huhongjin   Posted: 2007-05-10 11:05 | IP:61.164.244.72 | From:浙江省丽水市电信 1 楼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3627

易曰:类族辨物,所以示同异而别昭穆也,故行以通称字以表名,今特按四十八字列出:

     开宗宏显,百千万荣,禄乾元进,
     泰亨利贞,德远鸿文,明肃整富,
     桂兰高魁,仁义忠信,敦厚纯良,
     孝友和顺,笃庆诚敬,温恭俭让。’
       
以上摘自九七胡氏宗谱(胡土坤等人主编)

胡村胡氏
据《五云胡村胡氏宗谱》所载,本支胡氏可考这始祖为汉初胡害,因灭秦破楚有功,胡害封贳齐侯。至晋元康年间(291—299),裔孙胡伯序因逢“五胡之乱”,从北方迁到今江西南昌。至五代,胡珍从南昌迁会稽(今绍兴)。约北宋中叶,胡珏从南昌迁奉化县排溪。胡珏有三子:次子仲章,三子仲隆自排溪分别迁剡县(今嵊州)和新昌;长子仲文,其曾孙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福建建宁崇安人,理学家,《宋史有传》。据胡谱《致堂公传》所载,胡安国长子胡寅(1098—1156),字明仲,实其弟之子,历任校书郎、门外员外郎等职,从建宁迁居丹阳。生五子,“逢时不靖,适金辽之乱,兵 数扰,皆挈眷避难于婺、处、温三州”。其次子胡栋,字大桢,高宗时任义乌教谕。奉调温州,途经缙云南乡,见其地山环水绕,风景甚好,即辞官居此,且以姓名其地为“胡村”。

本支胡氏入缙迄1994年已历34世,总计人口5523人,其中胡村2597人,析居胡源乡大坑、沿路头、章村等10多个村庄计639人,散居五云镇、壶镇、新建、舒洪、姓潘、梨仓等31个村庄计1179人,迁居省内杭州、丽水等10多个县市计863人,迁居外省计245人。

潜明胡氏
本支胡氏世居湖州 川。至唐代后期,胡远从湖州迁东阳南湖,继迁永康龙山柏樟。胡远12世孙胡长孺(1249—1323),字汲仲,宋咸淳中随舅父入蜀,以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宋亡,居永康山中。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朝廷下诏求贤,被召入京,任翰林修撰。因与宰车不合,贬为扬州教授,后调任宁海县主簿。元延 元年(1314)又降为长山盐司丞,遂退隐不仕。据民国27年(1938)《五云松岩胡氏宗谱》载称,胡长孺隐于缙云虎林山前,托迹肇基,名其地为“潜明”,为潜明胡氏始迁祖。而正史与1991年《永康县志》均载胡长孺隐居杭州武林山以终。又据《永康姓氏志》所载,迁潜明始祖为胡长孺之子胡洪。

胡洪生恩。胡恩有四子:梁、闰、林、遂。胡林(1349—1424),元末明初人,从潜明迁居松岩。松岩又名睹妇岩,相传昔时有女子于溪边浣纱,恰一木匠经过,两人一见钟情,盟誓成为夫妇。言罢木匠不见,其女即守身不嫁。其后,本支胡氏又有迁居北洪。新中国成立后,有胡加姚等因工作关系而居于县城五云镇。

1996年统计,潜明有579人,松岩有402人,两地均以胡氏为主,北洪有胡氏20多人。

岩门胡氏
宋末元初,有胡元拒(1224—1286)者,初任广庆知县,升知常州府事。其子胡端觐(1252—1313),字时敬,号思斋,授缙云县儒学教谕。任满偕弟端知居于缙云岩门,为本支胡氏迁缙云始祖。约元至正年间,胡端觐4世孙胡凯(1315—1376)从岩门迁茶川。明前期,7世孙胡全,字伯完,从茶川迁云谷。其后又有10世孙胡桓八从茶川迁十九都前湖,12世胡根(字公本)迁龙泉。

清代,17世孙胡思项(1647—1694),字希美,从茶川迁官坑。21世胡连全(1773—1836)由茶川迁清井湾,胡连楷从茶川迁仙居黄塘。

本支胡氏入缙迄今已历28世。1997年各地胡氏人数:茶川141人,官坑132人,清井湾131人。其余各地为散居,人数很少。




缙云县上宕(堂)村有座“万松书院”

作者:胡强 浙江大学图书馆 电话:0571-85964364  E-mail:gefhu@163.com
http://www.yahtour.com/hxzn/dianping_show.php?id=2370&dpid=1178

上宕村位于浙江省缙云县胡源乡,处于括苍山脉中段古方山脚下,海拔500多米,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现为仙都国家级风景区的大洋景区内,人口不多,但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沉淀,保存完整的农村风俗和古建筑。

皇明永乐辛丑(1421)年编的《五云胡氏宗谱》记载,从宋朝开始就有人居住,宋朝时胡份(bin)创办的缙云县第一个私办书院“万松书院”的遗址仍在,目前村民家中还有当年建书院用过的石柱子,还有始建于清乾隆丁已(公元1737)年的胡氏宗堂,内有各朝皇帝敕封的匾,至今保存完好。《五云胡氏履历源流序》记载,“胡姓源本始自舜帝之后胡公满宗焉,由禹王之封帝子商,均于虞城传裔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以女配之,生满封于陈,赐姓“妫”,以奉舜帝祀是为胡公,谥姓为胡。其后子孙蕃庶延及秦始皇”。 “胡满之二十四世孙胡高之子胡森为宋武节大夫,为缙云胡氏始祖也。”[胡森,宋武节大夫,生周显德戊午年(公元958年)二月初六日,卒于宋天圣庚午年(公元1030年)十月初三日,字世承,号公恩。]

至第五世时,宋司业胡份(bin),字子文,别号嵩山,生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二月初二日,卒于崇宁甲申(公元1104年)八月初五日。宋元丰乙丑年(公元1085年)登进士,其文章气节为学者宗,历官礼部员外,仕至国子司业,文华殿大学士,命守鄱阳。

《五云胡氏宗谱》载“上堂(今上宕村)之所以有乃嵩山先生讳份者建也。公值鄱阳回家,游览于上堂古方山之石龙洞,悬崖削壁,明通开厂,公览不忍舍之,约以二三知友,诗酒自娱,故常隐玩于上堂,则与古方山相对也,坚卧四年而不出也。在这里创办‘万松书院’,以便借境修业焉”。据缙云县教育志记载,胡份在古方山附近上宕村建房造屋,创立较大规模的学馆,名为“尚有堂万松书院”,书院设备完善,藏书充盈,“经史子集,无一不蓄”,并“择士之朴茂,有闻望者为领袖,以率其闾里之后学者焉。”早晚讲习,互相切磋琢磨。因为全县远近各地纷纷送子弟前往就学,一时文士云集,书声琅琅,文风为之一振。为追念他对本县教育事业的贡献,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被奉祀入乡贤祠,位列首席。至今敕封的“道学正宗”四个金字还高悬在胡氏宗堂的正厅上。

胡氏宗堂的正厅上,还有皇帝圣旨敕封的“护国功臣”一匾。另外有“闻乎忾”等匾。据考证《上堂胡氏家谱》,“护国功臣”是宋朝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二月十五日下敕命胡渊的。“通议郎胡渊,字源水,行显四,生祥符壬子(公元1012年)十二月初十日,卒元 戊辰(公元1088年)十月十一日。累官朝散大夫,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奉。镇守河南道加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掌军民事赋,民养军而民不怨,整军卫民而兵不怼,其治得体,帝甚嘉之。”

胡氏宗堂,始建于清乾隆丁已(1737年)年,历经多年修建,共建家庙一十三间,工程浩大,胡 于嘉庆丁已(1797年)大吕月作的胡氏宗祠记中有详细记述。至今保存完整,大柱、雕龙依旧。但随着岁月的流逝,风雨侵蚀,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性。急需被列入文物保护范围,才能让这将近300年历史的清代建筑保护好。但由于深处山村,至今无人认识,而且还有面临进一步破坏的危险。

在此笔者向社会呼吁,在浙江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过程中,更应关注处于浙江贫困山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像上宕村这样的历史建筑正在遭受到来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急需提供资金进行保护。另外也希望专家对上宕的“尚有堂万松书院”和杭州市重建的“万松书院”的关系进行考证,有无历史渊源关系。

缙云县胡源乡上宕村胡氏宗祠内的宋仁宗庆历二年(1043)封胡渊为“护国功臣”。

馆藏浙江缙云胡氏族谱摘要
南山整理

[缙云]五云胡氏宗谱:六卷/胡文明主修,胡金修编纂.—1944年木活字本.—5册.—封签题石蚕胡氏宗谱.—11修本
始祖:参见1036。始迁祖:参见1036。本支派排行字:参见1036。收藏单位:缙云县壶镇镇胡宅口村胡金福、胡兆武    浙图序号:2496

[缙云]五云胡氏宗谱:□□卷/(清)胡开鸿主修,(清)胡兴焕编纂.—清光绪九年(1883)木活字本.—1册.—存卷五.—封签题石蚕胡氏宗谱.—8修本
始祖:参见3748始迁祖。始迁祖:孟岳,字光泰,行元六,元代自缙云县邑城(今五云镇)迁居本邑胡宅口村(今属壶镇镇)。本支派排行字:盛荣华富贵仁义礼智信恭显广厚高崇魁宏洪元亨利贞咸益鼎明震颐恒复谦豫渐升萃丰履泰孚泽同临。卷五:祠记、传赞、墓图、行述。  收藏单位:缙云县壶镇镇胡宅口村胡全福    浙图序号:2494

[缙云]五云胡氏宗谱:□□卷/(清)胡开鸿主修,(清)胡兴贵编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1册.—存卷五.—封签题石蚕胡氏宗谱.—9修本
始祖:参见1036。始迁祖:参见1036。本支派排行字:参见1036。卷五:祠记、传赞、墓图、行述、序跋。 收藏单位:缙云县壶镇镇胡宅口村胡全福   浙图序号:2495

[缙云]盘溪胡氏宗谱:十四卷,末一卷/胡品仁主修,胡瑞理编纂.—1938年木活字本.—20册.—16修本
始祖:安国,字康侯,北宋人。始迁祖:栋,字大桢,号君用,南宋绍兴十年(1140)自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迁居浙江缙云县胡村村(今属胡源乡)。本谱始修于南宋淳佑五年(1245)。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三世,排行字为刚。本支派排行字自七世起:百千元亨恺怡悦恂恮恢贤良方正高明显达诗书礼乐德性问学刚健笃实。卷一:谱序、源流、纪行录、仕宦录、传赞、名儒录、闺操妇德录、随行录、德寿录;卷二:世系;卷三~十四:行传;卷末:墓图。 收藏单位:缙云县胡源乡胡村村180号胡艮奎   浙图序号:2491

[缙云]盘溪胡氏宗谱:二十二卷/胡菊生主修,胡子轩编纂.—1994年木活字本.—26册.—17修本
始祖:参见3743。始迁祖:参见3743。本谱始修于南宋淳佑五年(1245)。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五世,排行字为笃。本支派排行字:参见3743。卷一:祖像、谱序、画支图、村图、大事记要、源流序、备忘录、附诗、仕宦录、名儒录、传赞;卷二:世系;卷三~二十二:行传。 收藏单位:缙云县胡源乡胡村村180号胡艮奎    浙图序号:2492

[缙云]安定郡胡氏宗谱:八卷/胡寿田主修,胡焕章编纂.—1996年计算机打印本.—6册.—11修本
始祖:参见3742。始迁祖:参见3742。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世,排行字为才。本支派排行字:参见3742。卷一:谱序、传赞、凡例、祠记、八景诗;卷二:系图;卷三~八:行第。 收藏单位:缙云县胡源乡上坪村胡寿田   浙图序号:2489

[缙云]安定郡胡氏宗谱:六卷/胡元音主修,胡崇焕编纂.—1933年木活字本.—5册.—10修本
始祖:逸深,字仲渊,元代人。始迁祖:仪远,字惟卿,元末自龙泉县迁居缙云县上垟村(今胡源乡石坪村)。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七世,排行字为孝。本支派排行字自二世起:乾坤清泰仁义大启纯洪良恭谦逊慈祥恺悌成德贤俊方正忠孝廉节才名震世屏山岭莺歌燕舞学优登仕源远深长。卷一:谱序、传赞、凡例、祠记、八景诗;卷二:系图;卷三~六:行第。收藏单位:缙云县胡源乡上坪村胡寿田  浙图序号:2488

[缙云]五云胡氏宗谱:七卷/(清)胡锺麟主修,(清)胡宗伦编纂.—清光绪十三年(1887)木活字本.—7册.—封签题胡氏宗谱.—15修本
始祖:世河,字怡澜,行鼎,元天历元年(1328)自永康县迁居缙云县雅江村(今属溶江乡)。始迁祖:启双,字克丹,行修,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雅江村迁居本邑土鱼坑村(今属大源镇)。本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五世,排行字为正。本支派排行字:鼎富贵福禄寿康宁干元享利贞仁义礼智信宽裕修厥德清正孚家庭诗书绵世泽积善有余庆。卷一:行传、堂讯审断记、议约、墓图;卷二:世系图;卷三~七:行第。珍贵史料:堂讯审断记、议约。
  收藏单位:缙云县大源镇土鱼坑村胡志平   浙图序号:2485

[缙云]五云胡氏宗谱:十二卷/胡维足主修,胡历山编纂.—1928年木活字本.—3册.—存卷一、二、十二.—封签题胡氏宗谱.—17修本
始祖:参见3740。始迁祖:参见3740。本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世系修录至第二十六世,排行字为孚。本支派排行字:参见3740。卷一:行传;卷二:世系图;卷十二:墓图。 收藏单位:缙云县大源镇土鱼坑村胡志平   浙图序号:2486

[缙云]五云胡氏宗谱:十一卷/胡振会编纂.—1996年木活字本.—14册.—封签题胡氏宗谱.—18修本
始祖:参见3740。始迁祖:参见3740。本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九世,排行字为诗。本支派排行字:参见3740。卷一:谱序、家规、祠规、排行字、堂记、四景诗、诰勅、祝文;卷二:行传、存案;卷三:世系图;卷四~十一:行第。珍贵史料:存案。   收藏单位:缙云县大源镇土鱼坑村胡志平   浙图序号:2487

[缙云]胡氏宗谱:九卷/胡献新主修,胡坤田编纂.—1996年计算机打印本.—6册.—9修本
始祖:参见3744。始迁祖:参见3744。本谱始修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世系修录至第三十六世,排行字为纯。本支派排行字:参见3744。卷一:谱序、凡例、仕宦、勅命、墓志铭、像赞、传赞、诗文、墓图;卷二:系图;卷三~九:行第。   收藏单位:缙云县胡源乡上宕村胡献统   浙图序号:2498

[缙云]胡氏宗谱:九卷/胡仁编纂.—1937年木活字本.—9册.—8修本
始祖:参见3748始迁祖。始迁祖:孟善,字光昌,行元十,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自缙云县邑城(今五云镇)迁居本邑上宕村(今属胡源乡)。本谱始修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世系修录至第三十四世,排行字为敦。本支派排行字自二世起:开宗法显百千万荣禄干□进泰享利贞德远鸿文明肃整富桂兰高魁仁义忠信敦厚纯良孝悌和顺□恭克让亲睦平章诗书礼乐福寿吉祥。卷一:谱序、凡例、仕宦、勅命、墓志铭、赞、传、诗文、墓图;卷二:系图;卷三~九:行第。  收藏单位:缙云县胡源乡上宕村胡献统   浙图序号:2497 

[缙云]五云松岩胡氏宗谱:五卷,末一卷/胡诚主修,胡乃文编纂.—1938年木活字本.—7册.—封签题胡氏宗谱.—谱序题安定郡松岩胡氏宗谱.—11修本
始祖:长孺,字汲仲,南宋咸淳十年(1274)自永康县迁居缙云县潜明村。始迁祖:林,行叙,明洪武三年(1370)自潜明村迁居本邑松岩村(今属雁岭乡)。本谱始修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二世,排行字为敬。本支派排行字:彝伦叙昭穆棠棣集光华康泰兴仁德贤良道义嘉恭敬崇让谦经纶立纪纲学修全性善勲业永贻芳。卷一:谱序、和约、谱例、家规、排行字、记、源流、勅书、御赞、御诗、世美录、诗、赋、灾异记、赌妇岩记;卷二:行传、行状、节孝传;卷三~五:列传;卷末:墓图、约据、谱跋。珍贵史料:和约、灾异记、赌妇岩记。 收藏单位:缙云县雁岭乡松岩村胡可常    浙图序号:2490

[缙云]胡公乃清先生家族宗谱纪念册:一卷/胡文鼎主修,胡筑淞、胡克难编纂.—1994年台湾彩印本.—1册.—书名据封签题.—1修本.—精装
始祖:崇儒,字照随,清末自庆元县岩坑村(今属五大堡乡)迁居缙云县溶溪村(今属溶江乡)。始迁祖:乃清,民国迁居台湾。世系修录至第三十六世,排行字为杰。本支派排行字自七世起:百千万孝悌忠信崇龙方祥庆敬贤荣元尙盛时富贵传礼乐尊良能产豪杰。卷目内容:世系图、行第、排行字、谱序、诗文。 收藏单位:缙云县溶江乡溶溪村75号胡文鼎    浙图序号:2506

[缙云]胡氏宗谱:一卷/胡伟南主修,胡土坤编纂.—1997年计算机打印本.—1册.—书名据封签、书名页题.—精装
始祖:参见3748始迁祖。始迁祖:复祖,元代自缙云县万安乡(今新碧镇)东山村迁居本邑南顿村(壶镇镇)。世系修录至第三十八世,排行字为友。本支派排行字:开宗宏显百仟万荣禄干元进泰亨利贞德远鸿文明肃整富桂阑高魁仁义忠信敦厚纯良孝友和顺笃庆诚敬温恭俭让。卷目内容:谱序、祠图、世系图、行第、坟图、诗赞、住址目录、圣旨。   收藏单位:缙云县壶镇镇南顿村胡土坤   浙图序号:2499

[缙云]安定郡胡氏宗谱:九卷/胡访云等修纂.—1996年计算机打印本.—9册.—书名据封签题.—版心题五云胡氏宗谱.—平装
  始祖:增,汉代人。始迁祖:森,字世承,号公恩,行盛,南宋初自永嘉县汝南村迁居缙云县万安乡(今新碧镇)东山村。本谱始修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九世,排行字为本。本支派排行字:开宗法显百千万荣禄干元进光辉宜迪敏升坚厚端方贤正社义忠传永温和衍庆昌孝悌家国本仁信宇宙香椿干联栝柏砥砺偕砮丹。卷一:谱序、源流、仕宦录、能人录、戒条、服制图、诗;卷二:旧序、诗集、墓志、行传、世系图、祠规、墓图;卷三~九:行第。  收藏单位:缙云县文物馆   浙图序号:2493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9-21 12:4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8-11
浙江缙云地图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8-11
缙云--胡公大帝诞生的地方
胡公大帝诞生的地方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11-15 22:01:36 ]
[上一篇] [下一篇]
“胡诞地”——胡公大帝诞生的地方

摘自:http://www.zjjyrd.gov.cn/list.asp?unid=1110

  供奉在永康方岩、曾被伟人**赞誉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官”的北宋名臣胡则——胡公大帝(缙云民间称他为“胡相公”,下文都称“胡相公”)诞生在缙云县的靖岳胡塔地,他原来还是我们缙云人,大家相信吗?不妨听我说说这个故事吧。
  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仙都内,有一座巍峨屹立的大山叫马鞍山,在马鞍山北的好溪边上,有一座形状酷似乌龟的小山,故人们叫它龟山。这龟山的西北面,山体岩塔凹进,一洼半月形清水环绕,名为岩湖,也叫月湖(约在1990年前后,龟山西北角岩石被人炸塌,岩湖被填埋,实在可惜、可恨)。这龟山附近地面就是人们为了纪念胡相公出生在这里而尊起的地名——“胡诞地”,后来因为缙云方言的谐音讹传,才变为今天人们所叫的“胡塔地”。
  相传胡相公父亲胡承师是本县溶江乡的岩坑村人,母亲应氏从永康县嫁入。应氏怀孕不久,其夫承师大病一场,不幸身故。致使应氏孤苦零丁,家境贫寒,衣食不足。临产前欲沿途行乞,回永康娘家做产。一路风餐露宿,至八月十二曰中午,应氏途经仙人荟萃的仙都山时,顿觉腹中胎儿踢动,应氏坚持前行……实感体力不支,忽见前面村口有一座破庙,急忙进去稍事休息,不觉睡着。待到醒来,已是第二天清晨,应氏随即起身,挺着大肚,忍着饥渴,慢慢地翻过截脉岭,来到龟山边,这时已近中午,应氏精疲力竭,就坐在岩湖边歇脚。这一坐不要紧,不一会儿肚子疼痛难当,全力挣扎,生下一子。情急之下,只得自己用口咬断脐带,将小孩放入岩湖洗身,说来奇怪,整个岩湖的湖水一下子洗成了鲜红颜色,而且后来每年的八月十三曰这一天,岩湖中的水就变成红色呢。应氏把小孩洗净后,用所带的破包裹布将儿子包好,抱着儿子,躬缩在路边歇息。这时有一小孩骑着一只大水牛牧罢归去,路过此地,见应氏母子如此窘样,还见湖中一池红水,忙跳下牛背问明原委,后遂将应氏母子轻轻扶上牛背,带回家中。这个牧童的家就在离岩湖、过好溪不到两里地的靖岳村。牧童家中虽不富有,但全家仁慈,遂将应氏母子安顿在家中好生招待。不知不觉已到满月,牧童全家与应氏母子欢欢乐乐喝起“满月酒”。应氏千恩万谢,酒过三寻,应氏提出要回娘家。牧童父母知道她早已思母心切,留她不住,只得给她母子选择吉曰,备足干粮、衣物,依依不舍地送她们母子上路……。  
  光阴似箭,一晃过了二十多年后的一天,两顶官轿,几个随仆来到靖岳,走进牧童家中……。原来这官轿中坐的就是当年的应氏及其儿子胡则呢。这时胡则已经中了进士当了大官,他们是向牧童一家谢恩而来的。靖岳村里的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官,况且他出生在这块地面,特别是闻知他为官清正,又曾奏免当地身丁钱粮,为民排忧解难,所以众议纷纷,欲在龟山旁边建起胡相公大殿,永远祭祀。胡相公知道此事后,坚拒不准,后来人们只得在附近选了一个地点,建起一座小庙,名“胡相公殿”(今犹存),同时把龟山一带取名为“胡诞地”,以示永久纪念。




  无独有偶的是胡相公出生在“胡诞地”一说不仅流传于缙云,而且广泛流传于永康各地,并屡屡写进研究方岩及胡则的相关资料之中。例如永康民间妇孺背诵的《胡公经》,开篇就说:“南无佛说《胡公经》,胡公出生在缙云。胡公分身胡塔地,父母双双上天庭。”(据永康学者胡国均“胡公大帝信仰与方岩庙会”——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方岩签诗解说》)。
  另外《方岩民间故事》也收集了一个与上述缙云各地传说极其相似的故事。故事说,宋初建隆四年八月十三曰,胡则母亲应氏从缙云岩坑出发,途径鼎湖峰时,仙气冲动胎气,至靖岳胡塔地,肚子疼痛,小孩“呱呱”坠地,应氏自己咬断脐带,抱小孩至岩湖中洗身,三洗两洗,塘水变成红汤,而且把小孩的脸也洗红了,这个小孩就是胡则。据说这个岩湖小塘,至今还是半口水红、半口水清呢?
另据溶江乡岩坑村《胡氏宗谱》有明确记载:胡则父名承师,娶妻应氏(永康胡库《胡氏宗谱》对胡则父母姓名的记载也相同)为永康人。应氏怀孕将生,于八月十三曰一早前往永康娘家做产。“不意行至靖岳胡塔地时,遂诞生一子,就洗两头塘,抱至母家养育”,此儿即胡则。
  与胡则同朝为官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与胡则私交甚深,在胡则辞世后曾为之写了《墓志铭》。据缙云岩坑《胡氏宗谱》收录的《墓志铭》题为:《正奉大夫上柱国开国公钦赐紫金鱼袋赠吏部尚书前兵部左侍郎致仕胡正惠公墓志铭》,并写道:“公讳则,字子正,谥正惠,栝之缙云人也。”而《永康县志》收录的《墓志铭》题为《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并载明“……,婺之永康人也。”孰真孰假?不得而知。反正,缙云人民相信胡相公的根在缙云,生在靖岳“胡诞地”。不过他自幼在永康长大,后又以永康学子之名考中进士,所以声名赫赫都说胡则——胡相公是永康人。为此在缙云的靖岳一带还流传着一句“木樨花远处香,胡相公显外洋”的民谚呢。可尽管“胡相公显了外洋”,缙云一带的村民却始终没有忘记胡相公是缙云人民的乡里乡亲,靖岳附近各村的男女老幼至今保留着逢年过节到“胡诞地”的胡相公殿祭祀和每年入秋后步行上方岩朝拜胡相公的传统。

  后记:本故事作者的老家就在东方镇靖岳村,自幼常在胡塔地一带玩耍或劳动。葱郁的龟山,清澈的岩湖,以及优美的胡相公诞生传说耳闻目睹,历历在心。遂写此文以存。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9-25
胡长孺

摘自浙江在线:http://zjtz.zjol.com.cn/05zjtz/system/2005/12/19/006409178.shtml

  胡长孺(1240—1314),字汲仲,号石塘,永康适游(今山下村)人。父居仁,南宋淳祐七年(1247)进士,知台州军州事,文辞政事俱著名。长孺自幼受其父影响,勤奋好学,博学多才。其从兄之纲、之纯以文学扬名,人称为“三胡”。咸淳年间,母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随其入蜀,铨试第一,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继因荐兼总领湖广军马钱粮所佥厅。与当时学者高彭、李湜、梅应春等人号称“南中八士”。宋亡后,回乡隐居。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朝廷下诏求贤,被召入京,任集贤修撰。因与宰相意见不合,改扬州教授。秩满升建昌录事。时程文海贵显,其家气焰熏灼,违法人不敢问,建大门侵占官道,但长孺不畏权势,亟命拆迁。后调任宁海县主簿。任间善摘奸伏,人称神明,曾伪装商人引行劫之恶少擒而伏法。浙东饥荒,民死者相枕,宣慰同知脱欢察敛民钱150万以赈,取其中25万嘱长孺收藏。长孺发觉其意欲私吞,遂全散给饥民,造册具报。晚年隐居杭州虎林山,以病终。师青田余学古,精于理学,慨然以孟子自许。晚年更慕陆九渊为人,注重克己修心,乐于栽培人才,造就青年,从者甚众。曾被聘致庠序,敷绎经义,环听者数百人。一生著述宏丰,为辞章有精魄,海内购之如获拱璧。至元年间,与兰溪金履祥并以学术为学者尊仰。门人私谥为纯节先生。著作有《瓦缶编》、《建昌集》、《宁海漫钞》、《颜乐斋稿》等。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9-26
坊城胡氏小考
云 鹤 http://www.xy9999.net/article_view.asp?id=181

坊城原系莒北四区的一个村庄,1947年5月划归为五莲县。

该村位于五莲县汪湖镇驻地东北6公里处,沿河东岸立村,呈方形聚落。据《重修莒志》和《胡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缙云伯胡深因讨伐陈友定遇害,其家人胡子节受朝廷之命,从浙江省处州龙泉县徙此立村。”村三面环岭,一面靠河,地形方如城池而得名方城,清末演变为坊城。

据《明史》载,明初浙江、福建等地大部分被元朝将领石抹宜孙、陈友定占据,朱元璋几次发兵未能平定。最后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议定派大将军胡大海、耿再成带强将雄兵联合攻打处州、延平。洪武初年,明军连战连捷,将卒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所向披靡,元军纷纷投降。胡、耿授命平定浙、闽,经数日整顿兵马即向浙、闽进发。那浩浩荡荡的大军似从天而降,强兵劲卒在明军麾旗指挥下,以迅猛异常的速度占领了浙、闽大部,只有缙云、处州没有攻下。当时元将参政石抹宜孙自守处州,因部下常遭明军袭击,故皆懈怠无斗志。明军乘机兵分两路,耿再成倾兵先攻缙云,胡大海后军强攻处州。经过数日激战,两城皆被攻下。时镇守龙泉的元将胡深闻胡、耿二将联合倾兵来攻,料知守地难保,便率军降明。

胡深降明后,朱元璋亲驾迎接,并给予优厚待遇,遂封胡深为参军,镇守处州。从此胡深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愿为大明效犬马之劳。因他作战骁勇,出生入死,不断克敌制胜。闽地延平当时为元将陈友定所据。友定福清人,起自驿卒,事元平寇,屡著功绩,元授其为福建行省平章事政。因处州失,友定常遣兵侵夺处州,屡为胡深所败。在一次战斗中,胡深未等援军达到,即率兵孤军深入,追杀敌军,在进拔松溪时,擒获守将陈子玉。在攻打建宁时,不料途中被陈友定的大将阮德柔设伏袭击,马蹶被擒。陈友定深知胡深是员战将,颇加优礼,嗣为元使所迫,遂将胡深杀害,并斩首去膊。

胡深文武全才,守处州五年威惠甚著。被陈友定擒获后,“天象告变,日中出现黑子”,御史刘基谓东南当折大将,已而果验。朱元璋闻报胡深被害震悼,饬使赐祭,为其铸金首雕玉臂,行御葬礼,追封为缙云郡伯(缙云——今浙江省处州缙云县。伯——古时领导一方的长官)。

明初为避免胡深家人被元军杀害,朱元璋下诏命胡深家人胡子节由浙江省龙泉县徙至莒北汪湖东北山前建村,取名方城(今为坊城)。至明朝中期,胡家又授朝廷之命,分支迁胡氏家族茔于坊城村西建新茔地,茔林占地约4万平方米。胡深墓地实行御葬,墓冢高大,墓前有石坊(即茔道门)、华表、石羊、石虎、石马、石人(翁仲)、石供桌、石香炉、茔道碑、墓碑俱全,排列整齐,墓间植苍松翠柏,形成一个庄严肃穆的大家茔林。此林是五莲县境内最大规模的石雕艺术群墓地,可惜在不寻常的年代林毁墓平,石雕埋入地下,无人再去挖掘。

当年胡家林树木高大,墓群威严,胡家有专人在墓林后建舍看守,久而久之,户数渐多,形成村庄,取名林后村。

从此胡氏家族日渐发迹,丁口繁衍倍增,成为莒北胡氏大姓,随析居朱马院、大小韩家庄子等处。随着时代的变化,坊城胡氏散居各地,深考颇难。


根自龙泉“坊城胡”
http://www.ljrz.rz.gov.cn/dxwz/20060407161803.htm

坊城胡家,莒州望族,明初迁徙至莒,但与多数日照人源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不同的是,坊城胡家源自浙江龙泉。因笔者未见胡氏家谱,故其远祖待考。

至于坊城胡氏一族迁徙莒州之因,据《重修莒志》和《胡氏族谱》载:

明洪武年间,缙云伯胡深因讨伐陈友定遇害,其家人胡子节受朝廷之命,从浙江省处州龙泉县徙此立村。

【2】

坊城胡氏,始祖为明缙云伯胡深。

胡深,大明开国功臣,处州府龙泉县人,和同乡人章溢是当时名儒王毅的学生。元末天下大乱,胡深在乡里组织一支地方武装,原只图自保,后与叶琛、章溢先后投到镇守滁州府的石抹宜孙帐下任参军,与募兵平定“山寇”。石抹宜孙出任浙江行省参政,任胡深为元帅。至正十八年腊月,朱元璋攻金华,胡深奉命领兵驰援,未到而金华已陷。转年耿再成、胡大海攻处州,石抹宜孙战败,与叶琛、章溢等人逃到福建建宁,胡深则献出龙泉、庆元、松阳、遂昌四县降朱元璋,初授左司员外郎,后耿再成被叛军所杀,朱元璋任胡深为浙东行省左右司郎中,“总制处州府军民事”。朱元璋称“吴王”,以胡深为王府参军,率兵与张士诚、方国珍等作战屡建功勋,名声仅在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之下。《明史•》有传,宋濂赞为文武全才。胡深五十二岁那年死于战事,追封缙云郡伯。

胡深,亦人、亦神!

先言“为人”之胡深。《明史》记:

明胡深,字仲渊,处州龙泉人。颖异有智略,通经史百家之说。元末兵乱,叹曰“浙东地气尽白,祸将及矣”。乃集里中子弟自谋。石抹宜孙以万户镇处州,辟参军事,募兵数千,收捕诸山寇。温州韩虎等杀主将叛,深往谕之,军民感泣,杀虎以城降。已,偕章溢讨龙泉之乱,搜旁县盗,经次平之。宜孙时已进行省参政,承继命深为元帅。戊戍十二月,太祖亲征婺州,深帅兵车数百辆往援,至松溪不能救,败去,婺遂下。明年,耿再成侵处州,宜孙分遣元帅叶深、参谋林彬祖、镇抚陈中真及深帅兵拒战。会胡大海兵至,与再成合,大破之,进抵城下。宜孙战败,与叶深、章兴走建宁,处州遂下。深以龙泉、遂昌四县降。太祖素知深名,召见,授左司员外郞,遣还处州。招集部曲,从征江西。既定,命以亲军指挥守吉安。处州苗军叛,杀守将耿再成,深从平章邵荣讨诛之。会改中书分省为浙东行中书省,遂以深为行省左右司郞中,总制处州军民事。时山寇窃发,人情未固,深募兵万余人,捕诛渠帅。沿海军素骁,诛其尤横者数人,患遂息,癸卯九月,诸全叛将谢再兴以张士诚兵犯东阳。左丞李文忠令深引兵为前锋,再兴改走。深建议以诸全为浙东籓屏,乃度地去诸全五十里并五指山筑新城,分兵戍守。太祖初闻再兴叛,急驰使诣文忠,别为城守计。至则功已竣。后士诚将李伯升大举来侵,顿新城下,不能拔,败去。太祖嘉深功,赐以名马。

太祖称吴王,以深为王府参军,仍守处州。温州豪周宗室道聚众据平阳。数为方国珍从子明善所逼 ,以城来归。明善怒,攻之。深遣兵击走明善,遂下瑞安,进兵温州。方氏惧,请岁输银三万充军实。乃命深班师,复还镇。陈友定兵至,破之,追至浦城,又败其守兵,城遂下。进拔松溪,获其守将张子玉。因请发广信、抚州、建昌三路兵,规取八闽。太祖喜曰:“子玉骁将,擒之则友定破胆。乘势攻之,理无不克。”因命广信指挥朱亮祖由铅山、建昌,左丞王溥由杉关,会深齐进。已,亮祖等克崇安,进攻建宁。友定将阮德柔固守。深视氛祲不利,欲缓之。亮祖曰:“师已至此,庸可缓乎?且天道幽远,山泽之气变态无常,何足征也。“时德柔兵屯锦江,逼深阵后。亮祖督战益急。深引兵还击,破其二栅,德柔力战,友定自以锐师夹击。日已暮,深突围走,马蹶被执,遂被害,年五十二。追封缙云郡伯。

由正史入演义,必然添枝加叶。《明史演义》第十三回“檄北方徐元帅进兵,下闽南陈平章死节”中载:

且说汤和等既克国珍,遂由海道赴闽,接应胡廷美军。闽地方为陈友定所占,驿卒,事元平寇,屡著功绩,元授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尝遣兵侵处州,为参军松溪,获守将陈子玉,入玫建宁,为友定将阮德柔所袭,马蹶被擒。友定颇加优迫,遂杀深。深有文武才,守处州五年,威惠甚著,及被执,天象告变,日中现当失大将,已而果然。吴王闻报震悼,饬使赐祭,追封缙云郡伯。

由“演义”而入传说,胡深随即自“人”而“神”――

缙云县城隍

城隍不是官名,而是神职,不知起于何教,设自何朝,是佛教神还是道教神,谁也说不清楚,但却为三教九流共奉,是阴间的地方官,不但管辖全县的死鬼,也管辖全县活人的生生死死和善恶报应,颇像阎罗天子派驻各府州县的“代办”。

历史上第一位城隍是何人.,颇难考证。但汉前似无城隍的记载,最早出现“城隍”二字的是《北齐书》,后唐人张说、张九龄也都有《祭城隍文》传世。自明代初叶一直到解放前后,各地城隍老爷都有名有姓。朱元璋坐天下后,给各府州县的城隍一律加上相当显赫的封号:府城隍封公,州城隍封侯,县城隍封伯,还把一些已死的有功之臣分封到各府州县去当城隍神。洪武二十年,朱元漳又下诏为各府州县的城隍老爷建立公廨,塑像立庙。

胡深即是此时受封为浙江省缙云县城隍,封号“显佑伯”,后又官升一级,进爵为永宁侯。城隍庙仪门正中,滴水檐下悬一块黑底泥金的竖匾,大书“显佑伯”三个金字。两旁柱子上书:

好大胆敢来见我,快回头去做好人。

由于胡深是文武全才的儒将,所以香樟木雕成的胡深神像,是长眉朗目、面如傅粉、五绺长须飘拂胸前的中年学土模样,风度翩翩,倜傥潇洒。神像比真人略大,头颈手脚及所有关节都能自由活动,可作出或坐、或立、或倚、或躺等不同姿势,在诸雕像中甚为少见,堪称一绝。

缙云县城隍庙还有一特别之处:它不建在城里,却建在城西翠微山的半山腰上,庙内殿宇众多,钟楼鼓楼高耸,有一个能容几千人看戏的戏场,周围还开设许多香纸店、吃食店、歇客店,以供香客食宿购货之用,主建筑加上配套设施,用地面积几超县衙和孔庙。另一方面,缙云县有东南北三座城门,恰恰没西门,城隍庙设在城西山上,也很难说清究竟是城里还是城外。

民间相传,自从胡深出任缙云县城隍,威灵显赫,有求必应,不论求医求梦,祈福祈寿,非常应验,因此几百年来香火经久不衰。特别是每月初一、十五,烧香许愿的香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香火之旺,堪称缙云县众庙之最。

由明入清再至民国,历代皇帝、总统之类“人主”并没想要撤换一批前朝的城隍,因此胡深得以稳坐缙云县城隍庙正殿,长达五百多年。

二十世纪上半叶缙云县解放不久,城隍庙虽被彻底拆除,但胡深香樟木雕像还是被地方士绅抬到城西溪边的观音阁,借观音菩萨宝殿一角暂且栖身,继续接受善男信女们的香火。到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横扫牛鬼蛇神”的头一把火就烧到了胡大老爷身上,造反派们扛着红旗、高举红宝书,敲锣打鼓涌进观音阁,一顿棍棒,先把观音大士的泥胎砸个粉碎,然后用稻草绳把胡深的香樟木雕像五花大绑捆了个结实,一根竹竿穿上,抬到溪边乱石滩,浇上汽油,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胡深雕像被焚还不到三十年,仅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不久,那些当年在皮带棍棒镇压下被迫不许信奉城隍老爷的善男信女,又重新礼拜起胡大老爷。没了城隍老爷雕像,到哪里上香许愿?聪明的香客自有办法,成群结队手捧香纸到县图书馆当年胡深坐过的神案位置前面,堂而皇之地点上香烛,磕头许愿,烧化纸钱。于是县图书馆成了没有城隍老爷的城隍庙,香客之多,大大超过了进图书馆看书的读者。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香客中间,居然还有当年火烧城隍的造反派!

后来,善男信女重新用樟木雕了一尊胡深神像,强行抬进图书馆,要求县图书馆搬走,恢复城隍庙香火,缙云县委、县政府也无可奈何,几次相持不下,几次出动军警,几乎动武,新闻报导从县报、省报一直上了《人民日报》。

小小缙云县,别的不出名,一个“城隍复辟”;一个花七万块钱请毛阿敏唱歌,让毛阿敏敲了竹杠还逃税,被新闻媒体炒了个全国皆知!

【3】

坊城胡氏之所以由龙泉而迁徙日照,原因是“避祸”,而且是“因功避祸”。

朱元璋虽为人刻薄寡恩,特别对开国元勋卸磨杀驴,且斩草除根,但胡深战死是在明王朝开国前,朱元璋尚为“吴王”,此时能否一统天下尚心中没底,急需收买人心,特别胡深功高位重,宁死不降,于是朱元璋哭死人给活人看,下令厚葬胡深。

因胡深为陈友定斩首去膊,朱元璋遂下令为胡深铸金首雕玉臂,行御葬礼,追封为缙云郡伯(缙云即今浙江省缙云县,“伯”为古时领导一方的长官)。

由于朱明王朝起于南方,与其争夺龙椅的也主要在江南,如两湖、江西一带的彭莹玉、徐寿辉、浙东的方国珍和江北的张士诚等。胡深作为朱元璋帐下大将,自然为之所忌。因此,为使胡深后人免受株连,为元廷所害,诏命胡深家人胡子节由浙江省龙泉县徙至莒北汪湖东北山前建村。因村三面环岭、一面靠河,地形方如城池,故取名方城,清末演变为坊城(原系莒北四区的一个村庄,1947年5月划归为五莲县)。

而也自此始,胡深子孙远离老家,浙江龙泉再无胡深后人。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年号洪武,国号大明。待坐稳江山后,他一手收拾当年一同打江山的开国元勋,一手厚待手下已战死的功臣,胡深后人自然在此之列。于是,胡氏家族自此日渐发迹,丁口繁衍倍增,成为莒北胡氏大姓,先后随析居朱马院、大小韩家庄子等处。

至明朝中期,胡家又受朝廷之命,分支迁胡氏家族茔于坊城村西建新茔地,茔林占地约4万平方米。胡深墓地墓冢高大,墓前有石坊(即茔道门)、华表、石羊、石虎、石马、石人(翁仲)、石供桌、石香炉、茔道碑、墓碑俱全,排列整齐,墓间植苍松翠柏,形成一个庄严肃穆的大家茔林。此林是五莲县境内最大规模的石雕艺术群墓地,可惜在上世纪后半叶那个众所周知的的年代林毁墓平,石雕埋入地下,无人再去挖掘。

当年胡家林树木高大,墓群威严,胡家有专人在墓林后建舍看守,久而久之,户数渐多,形成村庄,取名林后村。
[ 此贴被南山在2007-09-26 10:1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9-26
相关资料:山东省方城胡氏(深族)修谱致族人函

http://admin.chinajournal.net.cn/gestbook/book.asp?rwbh=ZDFZ&Page=4

世界辽阔,物种有源,人史悠悠,皆有祖先。数典思祖,亦我华夏人性之文明。

据《明史》、《胡氏族谱》载,始祖胡深(1313-1365.6)元末随明太祖朱元璋反元起义,功勋卓著,时任浙江东行中书省左右司郎,总制处州军民事。1365年6月在平定福建陈友定与其部将阮德柔(建宁战役)作战中,马蹶被执,遂遇害,年五十二。赦封“缙云伯郡”。洪武年初,钦赐御葬座落于(山东省)方城村西,“月牙怀抱”之灵气宝地。南至七宝山,西至娘娘庙,东至小米山,北有小汉河环绕南下,史称“胡家御葬林”。

溯其源,胡深之长子胡桢(次子胡枢留居浙江龙泉)奉朝廷之命率五子胡宗、胡宝、胡密、胡宾、胡定由浙江龙泉县(现改市)大王庄,徒迁方城立村,至今600余年,丁繁人衍。历经世代变迁,为拓荒守疆,几经游离,后有数支族系外迁流落遍及全国及海外,今山东境内的日照、潍坊、胶东、淄博、滨州、泰安及湖北、北京、东三省等省市地区愈多。吾族支系,无论迁往何方,皆为同祖同宗,同根同脉,血脉相承,认祖归根是共同心愿。历代先祖重视文明传承,曾于明万历、天启,清康熙、光绪五年,民国二十二年五次修谱。自此至今族谱久远未修,亟待朝夕只争,热望合族族人,将所存谱牒和所知支系世系排序提供于已(含姓名、籍贯、出生年月、职业、学历、配偶,男女均上谱),以求联络沟通,反馈信息,并搜集(资料)、考证(文物)、整理成章。得以文明传承发扬。

吾族人丁鼎盛,历史久远,支系繁多,遍及海内外。故工程浩大,任重道远。故有五莲县工商局胡鸿鑫首提成立修谱理事会,立即动手,不惜投劳,不惜投资,同心协力,重修《胡氏族谱》使吾族明目身世,将祖老的心血结晶后继有承。族人如赞许此举,吾等甚感足矣!


     全族皆好
              联系人:山东省五莲县工商局
                  方城胡氏修谱筹委会 胡鸿鑫
              电 话:0633-5218231

                   二○○六年四月五日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9-27
我谱载明德公之弟明远公迁龙泉不知是否这支呢?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9-27
浙江省丽水的huhongjin 宗亲提供的缙云东山胡氏谱上关于胡安国之帖:

我们谱上关于胡安国的记载
第一世    森    (缙云东山胡氏始祖) 
第二世    彦明 
第三世    惟盛   
第四世    安国   
第五世    寅    五子:璜,真,泊,珏,璞。
第五世    宏
第五世    宁 
   
        胡森,字世承,号公恩。胡公满之后也,世居湖广荆州江陵县之菊潭。有讳综者,汉时为会稽太子守。传二十四世孙崇,为福建御史,初知永嘉。因夫人张氏无嗣,次娶永嘉王指挥之女,生一子名良,乃居永嘉汝南。良生高,高生公恩。公恩公仕宋武节大夫东南第一正将。回永嘉祭祖来至缙云县黄碧街,闻冯公岭有虎伤人,陈氏骇之,遂寓黄碧东山胜家焉。复睹山水清奇,不忍去,世为胡氏之始祖也。生周显德五年戊午二月初六日,卒宋天圣八年庚午十月初三日,享年七十三岁。配夫人陈氏。生三子,团,宿,彦明。
 
        胡彦明,字武正。由进士授工部尚书,出授福建,其子即留居于建州令建宁府崇安县。公能守正不阿,尽忠爱国至暮年。真宗皇帝出御赞发表其象。生太平壬午二月十三年,卒治平四年丁未八月十六日,享寿八十六岁。配夫人应氏。生二子,惟富,惟盛。 

        胡惟盛,字忠茂。上承父荫,下受子荣,貌威且古,心直而淳,训子成名,书香接绍,奕世簪缨,皆公之德所感动欤。配周氏。生卒缺。生一子,安国。居建宁府崇安县。 
 
        胡安国,谥文定,字康侯。因祖迁居闽建州崇安县,闻西洛程先生之学独奇重论经史大义,绍丁丑科对策词几万言,出入古今,哲宗亲擢为第三,赐探花及第,除太学录中书舍人。靖康中去位,谓子弟曰:为亲而仕。称疾挂冠,买田筑室,置图籍其中。望云倚杖,临水观鱼,课童耕种,取给则止。南渡建炎中召拜给事中,三辞再召入对,献时政论二十一篇,除徽猷阁侍制后,加宝文阁直学士,,巡抚河北。绍兴间政仕而携子弟还缙祭祖,故里宗族皆受其泽,遗留像敕复退衡山。晚年优游。配恭人王氏。生三子,寅,宏,宁。
 
        胡寅,字明仲,号致堂。由进士授司门员外郎。建炎间召拜起居郎。绍兴中拜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居安。生绍圣乙亥十二月初十日,卒绍兴丙子六月廿六日。配夫人朱氏,继配陶氏。生五子璜,真,泊,珏,璞。 

摘自九七胡氏宗谱(胡土坤等人主编)

[ 此贴被胡铁华在2007-05-11 11:4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10-06
喜讯
2007年10月4日,南山在浙江缙云召开的宗亲座谈会上,查看当地胡氏族谱时发现,山东省五莲县方城胡氏宗亲寻找的缙云郡伯胡深留在浙江龙泉的后裔现在缙云分布很广,并非有的资料上所说“再无后人”。今年清明时龙泉胡氏族人还携谱前来缙云联宗。就此发现,南山当晚致电山东五莲方城胡氏修谱筹委会的胡鸿鑫先生,告诉他这一喜讯。浙江山东两支分离六百年,相距上千里的同胞兄弟后人,将通过胡氏宗亲网的牵线搭桥,重建血脉亲情。详情请见今后南山的深入报道。

南山于浙江省缙云县壶镇镇米兰商务宾馆
2007.10.06  06:39
[ 此贴被南山在2007-10-06 08:2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10-06
祝贺南山总版主“ 胡氏族源族居调查”取得新的突破!
恭祝胡氏宗亲网南山总版主在国庆节期间的胡氏族源族居调查取得新的突破!为浙江、山东两支分离六百年,相距上千里的胡深同宗后人,重联嫡系宗族之脉。
南山总版主以胡海先生为标的,利用节假日自费为胡氏宗亲进行族源族居调查,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实现胡氏宗亲网“网络联系宗亲,共享族谱资料,讨论族源支派,方便寻根问祖”的宗旨做出了榜样,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可喜可贺!可赞可誉!
[ 此贴被胡铁华在2007-10-06 10:49重新编辑 ]
胡宏言:“行贵精进,言贵简约”
涌田博客:http://blog.sina.com.cn/jtgs305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