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8127阅读
  • 10回复

仙桃靖公支系老谱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10-04-08
    考吾族之先,系帝舜之胄,出虞。陈胡公满之父,为周陶正。武王赖其利器,用以通九夷八蛮。令各以其方产来贡,使无忘于职业。有肃慎氏梏矢石弩,先王欲昭令德,以肃慎氏分元女太姬妻其子满,而封诸陈,于宛邱之侧。与黄帝,帝尧之后共为三恪,是为陈侯,谥曰胡。胡氏族蔓延天下矣。春秋之后,虽无复国,而代有哲人。历战国秦,汉而后,文士武将,忠贞义烈,不乏其人,载新安谱牒中。如唐开元敕赐皇封一道,文献公志铭勒额。宋潮胡常侍,宗支派图二纸,迨明朝启祖靖公,建文二年庚辰状元,永乐敕封通天督府总制元帅灵应侯,婺源土主,庙貌诰命。今至源之子孙与源之士民祠祀之不替。后其子讳如海,如寿二公,于明前初年宦游荆楚。托迹晴川,继籍景陵,由是为楚人。与县西门中丞侍皇公同一祖焉。抚今思昔,十世而无族,子孙散乱无纪,吁!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也,不觉潸然泪下,其在今日合族之说,岂容缓哉!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桂月    百一十世孙鉴瑾序
[ 此贴被胡铁树在2010-04-08 17:4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4-08
省谱怎么说无考呢?
tjh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4-08
有仙桃靖公支系的后人字派吗?
按:“迨明朝启祖靖公,建文二年庚辰状元,”应是明代胡广。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4-08
仙桃靖公支系字派

世之宗金
定曰承仁
发源浚哲
代传德纯
才华秀雅
治谋良循
家道启宇
泽远维新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4-08
始祖靖公传                                        

      胡广,字光大,江西吉安人,(1369-1418),明朝建文二年状元,永乐五年至十六年(1407年-1418年)任内阁首辅,

  靖难之后,胡广与同乡好友解缙一同降成祖朱棣,永乐五年,内阁首辅解缙被革职,胡广即不顾家人与幕僚反对与其解除一切关系,得以进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接替解缙为内阁首辅。

  胡广行事谨慎,心思细密,任内阁首辅十一年间,两次随成祖朱棣北征,随其左右,深得朱棣信任,阻止了成祖封禅的意图,并进言停止在民间追查建文帝旧臣及家眷,平息诸多冤狱,关注百姓疾苦,成为永乐盛世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胡广于永乐十六年五月卒,终年四十九岁。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成为明朝首位获封谥号的文臣,灵柩经过南京时,太子朱高炽亲自前往致祭。

  次年,胡广子胡穜入翰林,明仁宗时,追封胡广为少师。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4-08
吾祖靖公名广,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生于洪武二年。建文二年中状元。靖难之后降成祖。永乐五年晋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接任内阁首辅,历时十有一年。公行事缜密,政绩卓著。两次随御驾北征,深得信任。并力阻封禅,平息冤狱,保护建文旧臣,关注百姓疾苦,为国家之栋梁,盛世之基石。永乐十六年殁于任所,年四十九,举朝引为憾事。赠礼部尚书,谥文穆,为明朝首位授谥文臣。太子亲往祭奠,即位后追封靖公为少师。
公世居吉水,后迁安徽徽州府婺源县清华街东鸠口。建文四年,子如海如寿迁湖广汉川县鸡鸣乡铁石矶。至三世,子和、子恭、子清俱迁天门景陵河街西门龙潭湾。至五世,谦公于明世宗三十五年率四子及珍,胜二公迁沔阳长埫口莲花洲、葫芦湾村,杨家垸。此为吾族之源流也。
tjh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04-09
明泰和胡氏族谱--状元靖公分支序
    岁庚辰(1400年),予忝登黄甲。越辛巳(1401),授国史篡修。十一月,遭大故,丁内艰,匍匐奔丧。庐墓侧,哀毁读礼。暇阅旧谱,以寻本源。吾族肇于虞,衍于周,盛于唐宋元,迄明蕃昌,?于他族。细核之,凡氏胡者,多本于南昌,奉新华林之城祖,配妣耿,生五子。瑜、琼、王告、球,各徙宦土。冢珰,员外郎,孝守茔兆。令严、令贇其出也。越十五世,贇后朝坤,迁湖广之麻城。严后十五世,仪记徙通城;仪汉迁贵州之镇远、遵义;仪忠迁泰和之进龙池,为予鼻祖。传三世,为万寿,公生千英、千雄。雄迁湖广之长沙,九子,甲派,一郎至九郎。又迁永州、宝庆、衡州、常德、彬州等处。惟我英祖,仍居泰和,子二,丙派。两郎支下,世系齿录,一展卷而了如指掌。夫前人著述,端赖后人之承继。著述然,谱谍何独不然。爰集族人,前翰林侍讲鸿轩,侍御菊潭诸公,重加考订,务传其实,不沦于虚。兴于壬午(1402)之春,越七月而竣事。呜呼,国家多难,万里长安不能抒;忠悃以匡,乃辟有愧于大魁。多矣,而惟是哀,依?块痛彻昊天,于万物聊赖之际,与二三草莽之臣,深水木本源之思。伤哉,沐手删辑,非敢告劳,或亦报罔极于万一云尔,谨挥泪以序。

大明建文四年岁在壬午七巧后八日
钦点状元及第授国史馆篡修(制)靖谨撰

请考证这篇序言的真伪。此序言摘自光绪年《四川集成新谱》,在你们直系中有记载吗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04-10
经多方资料考证,胡广应属华林胡。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04-10
江西历史文化的遗存和宏扬三
江西远离中国文化的中心,远离黄河流域,偏隅江南,却能文化发达,千年鼎盛,这是什么原因呢?简略言之,是十六个字,叫做“天时地利,交通便利,北人南迁,教育发达”。

(一)天时地利
  说天时地利,是指拥有1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的江西,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人民纯朴,尤其赣抚平原、吉泰盆地,是江南粮仓,无论农业手工业都兴旺发达,唐、宋、元、明、清都是国家粮食和手工业品的重要供应基地,其中稻谷、茶叶、苎麻、烟叶、纸张、陶瓷、铜钱、造船的产量,位居全国的前列,加以森林密布,矿产众多,有若干“金花”之说,既是国家的财富之区,又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古以来,号称“福地”。凡外省、外国人,一到江西,见如此自然环境和良田美池,个个赞不绝口,这是人人所熟知的。

(二)交通便利
  说交通便利,是指从唐代中叶唐玄宗时的宰相张九龄(678一740)开通大庾岭驿道,从北方的长安、洛阳、开封或北京、通州,经黄河、运河、长江或富春江、信江,入鄱阳湖,进赣江越岭而南,由北江进入两广,至广州出海。江西的九江、南昌、吉安、赣州,都处在这条中国南北主要交通线上,官民来往,百货交流,大大地促进了江西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上述四城也就名列当时唐代32座兴盛繁荣的城市之中,一直延续至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

(三)北人南迁
  说北人南迁,主要是指北方的多次战乱,迫使北方广大地区的人民大众大规模地向南迁徙,这就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这几次战乱:一次是西晋“永嘉(307一312)之乱”和随后的南北朝战争,一次是唐代“天宝(742一756)之乱”及接踵而至的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战乱,一次是北宋“靖康(1126-1127)之乱”和金、元的连续南侵,还有一次是元末“至正(1341-1368)之乱”。这些战乱将北人逼至南方,得天时地利而又相对安定和富庶的江西,成为北人理想的避难之所,这就给江西地区不断地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科学技术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入,一千余年间,促使江西经济文化大发展,人口竟成十倍、数十倍地增长。从《府志》、《县志》看,如刘、李、王、张、罗、胡、曾、杨、周、陈、彭、黄、吴、郭、欧阳等姓氏,为北人南迁的大宗,他们子孙繁衍,在许多县这些姓氏的人数都多以万计。尤以刘、李、王、张四姓为著,如刘姓,在安福县约7万,有“刘半县”之称,吉安县超过4万,丰城县近3万,宁冈是个小县,刘姓也有“刘一角”之说。我手头没有人口普查数字,估计刘姓人数为江西第一。他们大都称为刘邦的后代,姓李的说是老子李耳的后代,姓王的多说是王导、王羲之的后代,姓张的说是留侯张良的后代,姓曾的说是孔子学生曾参的后代,姓周的说是周文王的后代,姓朱的说是朱熹或朱元璋的后代,姓谢的说是谢鲲或谢灵运的后代,姓钟的说是钟繇的后代等等,如查对姓氏谱系,许多都是黄帝、尧舜和禹汤的后代,族谱中都依托一位古代的名人,以示出身不凡,甚至是天潢贵胄。是否真的如此,已难以追究,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都是外地人,迁来江西,人地生疏,说个好祖宗,抬高身份,也可免人欺负,这也情有可原,无可厚非。事实上北方许多人迁来江西定居,从族谱上看是比较清楚的,造假的成分不多。他们一是逃避北方战乱,一是爱恋江西山水,如前面说到的禅宗七祖行思和尚,他的先祖刘遐,是晋朝的安成太守,安成后来改称安福,永嘉之乱后,刘遐无法北归,乃携家寄居武功山下云龙乡严田村,时间一久,遂为安福人。行思是他的十二世孙。后在慧能处学法,成为名僧。又如欧阳修的祖先是渤海人,唐朝时其后人欧阳琮任吉州刺史,一因北方混乱,二爱庐陵山水,遂在吉安定居,住儒林乡。琮的八世孙欧阳万,任吉属安福县令,于是欧阳家族逐渐散布吉属数县,成为大宗,其后人坚持诗书传家,中进士举人者数以百计,仅泰和县的大江(又名蜀口)村,一个村子即有20人中进士,据说明代哲学家欧阳德,也与这个村子同一家族。再如南宋时反对秦桧投降最坚决的胡铨,其先祖胡奋,在西晋“永嘉之乱”’时逃至江南,其第四代胡履任江州刺史,其孙胡潘迁至奉新高安交界的华林,华林胡家遂成江南大族,华林书院海内闻名,胡家历代出进士50余人。南唐时,华林世系的胡霸任吉州刺史,全家迁居吉州城东,即今青原区值夏镇。胡铨就是胡霸的八世孙,明代状元、永乐朝内阁大学士胡广,为其二十世孙。华林有一支迁往湖南浏阳,胡耀邦为其后人。我省古典文学家胡守仁先生,古籍专家胡迎建先生,也都属华林世系。又如南宋名相周必大,原是河南人,他的《墓志铭》中说:“世居郑州管城县,祖秦公通判吉州,遇乱不能北归,因家焉。”又是一位遇乱不能北归的官员。他家先居吉安县永和乡,后迁入城区。还有南宋诗人、诚斋体的创始人杨万里,远祖为汉代太尉杨震,世系已难查考,其后人唐末时的杨承休,以刑部员外郎出使吴越,因动乱,道路阻塞,不能北归。及至“江南六世(杨)辂,仕南唐,徙居庐陵”。杨辂将家迁至吉水县。江西杨姓大多以吉水杨辂为始祖。包括明代四朝首辅泰和人杨士奇,也认为自己是杨万里后人。至今该村还保留有杨士奇书写的谱序和牌匾。文天祥的远祖是汉代成都太守文翁,原为安徽人,文翁后人文时,在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镇守江西。因避乱,将家迁至赣西边陲的永新县。文时的曾孙文卿,向东迁至永新禾水进入赣江处的吉州永和镇的凤冈。随后,又迁至永和镇隔赣江斜对岸的富田乡文家村,文天祥是文卿的八世孙,再如流坑村明代的董氏族谱记载,说他们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后代,董仲舒是河北广川人,这已是公元前的人,流坑创始者是五代南唐人,相隔一千多年,很难搞清楚董家的世系渊源、族谱告诉我们,有位名董清然的在五代战乱中从安徽迁至宜黄,他的孙子董合从宜黄迁到流坑村,不管怎么说,其开基祖还是从北方迁来的……如此等等。江西名人很多,追寻他们的祖先大多数都是从北方南迁的。江西土著的姓氏很少,佘姓、涂姓、部分雷姓,应是原住民,熊姓应是楚王的后代,伍姓应是伍子胥的后代,吴姓是吴太伯的后代,熊、吴二姓较多,与江西地处吴头楚尾有关。以上情况,说明北人南迁对江西文化影响是很大的。这也说明江西文化与中原文化水乳交融的关系,没有能够形成江西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或体系。从另一个角度看,即江西人不排外,古代、近代,千百年来,都不排外。也从不轻视外地、外省人,追根到底,就是因为江西人大多都是从外面来的,如果互相排斥,岂不是窝里斗,这一点江西是与有一些省不相同的,所以江西有不排外的传统,这是历代北人南迁逐渐形成的,直到今天仍然如此。还有两条与一些省不同,一是江西没有统一的方言,不像有的省有吴语、川语、粤语、湘语……,江西语音、语调、语词,甚至语法都不统一,有的隔一个村都不一样,所以江西没有形成赣语;一是江西还没有成系列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赣菜,赣东的菜不辣,放点糖,受越菜影响;赣西的菜偏辣,不放糖,受湖南影响;赣南的菜讲究口味、受粤菜的影响。有几样地方菜,可能是土生土长的,虽然出自江西,但不成体系。这两种现象,也说明一二千年来,受北方各省影响大深,好在中国文字统一,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统一,北方各省南下的精英与江西原住民相结合,通过长期的通力合作,江西在这一主流文化薰陶、感染、影响下,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唱凯歌近千年。
(四)教育发达
  说教育发达,与北人南迁有重大关系。第一个在江西办学校,对江西人进行教育的是孔子的学生澹台灭明,他是春秋末年的鲁国人,将儒家文化最早传播到江西,作出了杰出贡献。此后北人南来增多,文风渐开。汉代即有州学、县学,因战乱而常停办,宋仁宗后,又重办府学、县学,并逐渐普及。而书院从唐代起,陆续出现,至宋代,已遍及城乡。这时,江西有许多书院已在全国闻名。开创于五代南唐的庐山国学,宋朝时改称白鹿洞书院,在朱熹努力下,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首。在全世界,它也是最早的高等学府。它创办于公元940年前后,比建于982年的埃及爱滋哈尔大学、1168年的英国牛津大学、1200年的法国巴黎大学,都要早若干年。1179年,朱熹将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学主张在书院贯彻,有一套完整的规定和要求,他采取自学为主,讲授为辅;讨论为主,引导为辅;住学为主,游学为辅的方法,被全国许多学校、书院争相仿效,使白鹿洞书院成为中国和东方的教育圣地。他的论争对手陆象山,在信州龙虎山创办的象山书院,弟子多至三千,誉满东南。朱熹还请陆象山专程到白鹿洞书院讲学,并把他的讲义勒石留传,至今还保存在书院的碑廊中。还有朱陆二人论争的鹅湖寺,后建鹅湖书院,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随后,江万里创办的吉州白鸳洲书院,为江西三大书院之一,培养了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等大批人才。明代末年的《徐霞客游记》对书院的宏大规模作了详尽的描写和热情的赞颂。而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庐山莲花峰创办的濂溪书院,后来遍及江西各地,并随周氏后人脚迹和理学影响,达于海外。两宋时期江西比较有名的书院已达155所。至明代,江西书院见于记载的一千多所,实际不止此数,上述流坑村在宋代即有多所书院、学馆,明代万历时竟有26所,清代道光时至28所。美陂村在清代也有6所书院,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4所。江西书院之多,全国要数第一。江西文风鼎盛,延续千年,归根结底,最直接的原因,是祖宗重视教育,是书院、学校众多,是历代有识之士舍得将大量的金钱投入办学,家庭困难,也要子孙读书,无论官人、商人、士人,富人,甚至贫穷人家一概如此。如吉安唐贤坊村,是一个经商致富的小村,凡住户门前的照壁上,就写一个大“福”字,而书院、学馆门前的照壁上,则写一个大“魁”字,意谓“魁星点斗”,希望高中状元,小小村落竟有六处书馆,令人感叹。直至今天,江西教育久盛不衰,每年高考,江西学子依旧名列前茅,千年优秀传统,仍放光芒。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04-10
再如南宋时反对秦桧投降最坚决的胡铨,其先祖胡奋,在西晋“永嘉之乱”’时逃至江南,其第四代胡履任江州刺史,其孙胡潘迁至奉新高安交界的华林,华林胡家遂成江南大族,华林书院海内闻名,胡家历代出进士50余人。南唐时,华林世系的胡霸任吉州刺史,全家迁居吉州城东,即今青原区值夏镇。胡铨就是胡霸的八世孙,明代状元、永乐朝内阁大学士胡广,为其二十世孙。华林有一支迁往湖南浏阳,胡YAO邦为其后人。我省古典文学家胡守仁先生,古籍专家胡迎建先生,也都属华林世系。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