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洽著 《中华姓氏谱胡姓卷》 章节选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6376以国为姓
春秋时代,在今天安徽、河南境内曾经建立过两个胡子国。一个在颍水的上游(今河南郾城县),为姬姓胡子国;另一个在颍水的下游(今安徽阜阳县),为归姓胡子国。异姓有两个胡子国,同饮一条颍河水。依据姓氏形成的一般规则,其中应有以国为姓的,可是,胡氏的各种家谱、族谱中几乎没有以胡子国的国君为本家族的祖先的记载。
一、姬姓胡子国
《韩非子·说难》记载:“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所谓“兄弟之国”应当为同姓之国,郑国为姬姓国,它所袭取的胡国也当为姬姓。此外楚共王宠妾有胡姬,齐景公宠妾有胡姬。可见春秋时期还存有一个姬姓胡子国。而这姬胡子国也应当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同姓诸侯所建立的诸侯国。姬姓胡国位于今河南郾师县,周围分布着姬姓亲族诸国,南与蔡、蒋、随、唐.西有霍、应。北与管、苟.东有项、顿、沈等姬姓诸国毗邻。
根据《韩非子·说难》的记载,姬姓胡子国应该在春秋之初已被郑国灭亡,但是此后,《左传》中屡次出现有关姬姓胡子国及胡姬的记载。如《左传·哀公六年》记载:“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赖。”《左传·哀公八年》记载:“或谮胡姬于齐侯曰:‘安孺子之党也。’六月,齐侯杀胡姬。”这说明姬姓胡子国并没有被郑国灭亡,郑国“取之”,而没有将其灭之。何浩在《楚灭国研究》中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提出:“西周末郑人东迁,郑武公立国于新郑,仅以虢、郐二国,十邑之地居之’,其南境尚未抵近许国。姬胡位于许国东南,与新迁之郑还有相当距离。郑国不可能灭胡。郑、胡因故冲突,郑人用兵袭胡,一度‘取之’而后撤兵,这还是有可能的。”
关于姬姓胡子国活动情况,据《左传·昭公四年》的记载:“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秋七月,楚子、蔡、陈、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这说明胡国为子爵。《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商、于、析、郦、宗胡之地。”《史记集解》说:“徐广曰:‘胡国,今之汝阴’。”《史记索引》说:“宗胡邑名。胡姓之宗,因以名邑。’杜预云:‘汝阴县北有故胡城’。”这里所说的胡姓之宗乃系胡子国灭亡之后,后裔仍以国号为氏。宗邑的人,乃胡国子孙,故宗邑之人姓胡氏。《汉书·地理志》也说:“汝阴,故胡国。汝阴即今安徽阜阳县,胡城即归姓之胡子国,而宗邑乃姬姓胡子国之邑。《史记集解》、《史记索引》及《汉书·地理志》都把河南郾城的姬姓胡国当作安徽阜阳的归姓胡子国,显然搞错了地方,还是以“在豫州郾城”之说为是。西南有胡陵,汉章帝时改为胡阴县,又有胡阳县,都有因胡国人活动的区域而得名。
胡子国既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又邻近强大的楚国,在楚与晋、齐、吴的争霸战争中,正位于军事要冲,迫使它不得不依附楚国。胡子国曾经跟随楚国去攻徐和吴。《左传·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楚“迁许、胡、沈、道、易、申于荆焉。”当时胡受到吴的威胁,而内迁于楚。公元前519年,吴国攻打楚国,胡子又随楚国抵抗吴国的军队。据《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吴公子光在战前曾分析形势,说“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蔷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七国同役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吴国采用了骄兵之计,麻痹楚、陈、胡、蔡、顿、沈、许七国的联军。战斗打响,“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然后,吴王与三军夹攻,三国大败,胡子髡、沈子逞战死,楚军也逃跑了。楚军在回师的途中,顺便并吞了胡国。
《左传·昭公三十年》:楚国“取于城父与胡田以与之。”杜预注:“胡田,胡子之地。”公元前512年,吴国发生政变,吴公子掩馀、烛庸抽投奔楚国。楚国接纳了他们,并赠以土地。可见此时的胡子国的国土已并入楚国之内,并已立为邑,如宗胡邑之类的行政建置。
二、归姓胡子国
《路史·国名记己》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又《路史·国名记戊》记载:“盖楚之所立。”这个胡子国为楚国所立豹(右出)国的后代。楚国灭豹(右出)后,将其后代迁于汝阴西北的胡城,即今安徽阜阳。楚国就将豹(右出)的后代转封于此为胡子国。胡氏国子孙就以故国国名归为姓。《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立胡女敬归之子于野。”杜预注云:“胡,归姓之国。”从胡国女子之名“敬归’,来看,此胡子国当为归姓。
归姓胡子国既为楚国所封,成为楚国的附庸,是理所当然的事。它位于楚国的东北方向,处于楚国与吴国的缓冲地带。这时正当吴王阖闾的强盛时期,吴人经常从淮北进军,西上攻楚。《春秋·定公四年》“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侯、郑伯、许男、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胡子国成为这次攻楚联军之一,是想摆脱楚国而独立。同年11月,吴国联合蔡、唐两国,大败楚国于柏举,攻破了楚都郢城,楚昭王逃到随国。这时候,楚国境内一片混乱。《左传·定公十五年》曰:“吴之入楚也,胡子尽俘楚邑之近胡者。楚既定,胡子豹(右出)又不事楚,曰:‘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胡子豹(右出)乘吴国军队攻进楚国都城之机,占领楚国邻近胡国的地方。“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倒显示出胡子豹(右出)的反抗精神,因为投靠楚的结果,只是增加了大量的开支而已。胡子豹(右出)想独立,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很快安定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力。这时吴与越连年交战,分散了侵楚的力量,楚国便获得了机会向那些跟着吴国入侵的小国开刀。公元前495年“楚子灭胡,以胡子豹(右出)归。”归姓的胡子国于是被楚国灭亡了。《通志·氏族略》认为:“胡氏,子爵,其地在今颖州汝阴西二里,胡城是。定公十五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或云胡公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此胡子国系归姓,而非上文所介绍的姬姓胡子国。
不管是姬姓胡子国还是归姓胡子国,两个胡子国都覆亡于楚国之手。按照姓氏形成的一般规则,胡国国君的宗族成员中当有一部分人以国为氏,姓了胡。
黄启昌著《中华姓氏通史--胡姓》章节选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6376胡姓寻根
胡姓的远古足迹,得从一种叫白头翁的鸟说起。《尔雅·释鸟》记载了一种(突鸟)(胡鸟),这种鸟“似雉,青身白头”,很像我们现在所说的白头翁鸟。有人推断:“胡即(突鸟)(胡鸟),是以白头翁鸟为图腾的部落,后用为国号,当系东夷族中鸟夷的一支。”如果此推断成立的话,我们就可以推想,在远古时期曾有一支鸟夷的部落,他们以(突鸟)(胡鸟)为图腾,以胡作为部落的名称。后来,在弱肉强食的部落战争中被兼并,逐渐消亡,融合到其他部族中去了。《吕氏春秋·勿躬》所载的“胡曹作衣”的胡曹,被奉为最早的胡之得姓的祖先,其所处的时代大致在黄帝时,也即父系氏族社会。清人陶澍撰益阳胡氏《昊支二修谱序》中说 “余惟胡之得姓,莫古于胡曹。《世本》载其人在五帝时。”胡曹是黄帝的臣子,很可能就是胡部落的一员,也许胡曹并非单指一个人,而是代表整个胡部落。在胡部落衰亡后,其广孙湮没无闻,但却没有灭绝,到西周、春秋时代, 出现的以胡为国名的诸侯国,恐怕就是胡部落名称的沿袭和延伸。胡国的后裔为怀念祖先的业绩,以国为氏,继承胡图腾把她作为家族的标志,传之子孙永远不变。这恐怕就是以白头翁鸟为图腾的胡部落衍变成胡姓的历史过程。
胡子国本不姓胡,但却是胡姓的渊源。西周至春秋时期,胡子国有两个,一为姬姓,一为归姓。
姬姓胡子国是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同姓诸侯所建立的子国。当时侯伯尚千个人,到周厉王以后,诸侯相斥力攻吞并,所谓江、黄、胡、沈等等,不可胜数。姬姓胡子国的地望据《史记正义》和《路史》记载在今河南郾城县—带,周围分布着姬姓亲族诸国,如蔡、蒋、随、唐、顿、项、沈、管、苟、霍、应、曾等,都与胡国毗邻相接。关于姬姓胡子国的记载,较早的是《韩非子·说难篇》,言郑武公称胡为“兄弟之国”。兄弟之国一般可理解为同宗同姓之国,那是西周宣王时郑桓公的封地,姬姓,初建都于今陕西华县、郑武公(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44年在位)移至今河南新郑。这就说明姬胡确为西周时期的封国。又《左传》哀公六年记述齐景公死后发生政变,齐人“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赖”。八年又载:“或谮胡姬于齐侯曰:“安孺子之党也。”六月,齐侯杀胡姬。”杜预注:“胡姬,景公妾也。”杨伯峻注:“胡姬,胡国之女,姬姓,景公妾。”楚共王也有宠妾叫胡姬的。胡姬就是姬姓胡国女嫁于齐或楚者。这样,更力证了姬姓胡子国在西周春秋时的存在。后人对姬姓胡子国也多有记载,《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胡的地望在豫州郾城县界。《路史·国名记丁》引《春秋盟会图》说:“胡,在豫之郾城,此姬姓胡,楚灭之。”姬姓胡子国的地望当以此说为是。在郾城县西北22公里,与舞阳县交界处有个古城堡,相传叫胡城集,这就是胡国的故城。春秋战国时期,实力是安身立命的唯一基础。弱小的胡子国倍受大国的侵凌,辗转迁徙,难得安宁。姬姓胡国是一个国力甚弱的小国,常常有来自强国的威胁。自公元前576年许国为郑国吞并后,胡国便处于郑、楚的夹缝之中,而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郑、楚。早在东周初,周平王二十六年(前745年),郑国就恃强攻入胡国。郑武公时更是加强了对胡国的并吞战争。《韩非子·说难篇》记载说:郑武公想要进犯胡国,他先是耍了一个计谋,采取与胡国联姻的办法,把他的女儿嫁给胡国国君,借以消除胡国对郑国的顾虑。然后,又用苦肉计以进一步骗取胡国的信任。一天,郑武公对大臣说:“我想用兵,你们说可以讨伐谁?”大臣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 武公听后装作很不高兴的样子,说:“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于是杀掉了关其思。胡国国君听到这一消息后,果真放松了对郑国的警惕,认为郑乃亲己之国,故不作任何防备。而郑武公却趁机麾师偷袭胡国,一举而成功。到春秋末年,楚国势力已达黄河南岸,郑、许、陈、蔡诸国都依附于楚,胡国也不例外。鲁昭公四年(前538年),胡国参加了以楚为首的联军,前去攻打吴国。《左传》昭公四年记述是年夏天,楚子、蔡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淮夷等会集于申(今河南南阳市北)。七月,楚国率领联军伐吴,执杀齐国大夫庆封,灭掉亲吴的赖国(今湖北随县东北)。为加强对依附国的控制,昭公十一年(前531年),楚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荆即荆山,当为今河南灵宝县,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此。这样,姬姓胡子国被迁到了荆山。不久,楚国发生政变,灵王自杀,平王即位。为笼络人心,楚对各附属国采取了较为宽大的政策,胡国人民被转迁到安徽阜阳立国。此时,楚国强邻吴国日渐强盛,北上争雄。公元前519年,吴王僚派公子光伐陈。伐陈前,公子光对楚的附属国及其形势作了分析,他说:“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 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攻。楚令尹死,其师 。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杜注:七国谓楚、顿、胡、沈、蔡、陈、许),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吴王僚采纳了公子光的建议。这实际上是吴肃清楚外围以攻楚的一次战争,其最终目的是报复楚国。七月,吴与胡、沈、陈、蔡、许、顿诸国军队战于鸡父(今河南固始县东)。吴先以战斗力低下的3000罪人兵攻胡、沈、陈三国。罪人兵不堪一击,三国竞相争获作为俘虏。一时三国军队阵脚大乱,行阵不整,吴国大军乘机实行大举攻击,分别由吴王、光、掩余(吴王寿梦子)帅中、右、左三军三路夹攻,结果胡子髭、沈子逞战死,陈夏 被俘。接着,吴军释放胡、沈之囚,使奔许、蔡、顿告急,大呼:“吾君死矣。”而吴师紧随释囚之后,趁其不备,在鸣鼓声中,又一举击破许、蔡、顿三国。三国奔,楚师也大溃。楚国回军时,顺便再次吞并了胡国。公元前512年,吴国发生政变,吴王僚被堂弟公子光(即阖闾)所杀,其子掩余、烛庸投奔楚国,楚昭王“敢于城父与胡田以与之。”注:“胡田,胡子之地。”(《左传·昭公三十年》)由此可见,胡国领土已并入了楚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商、於、析、郦、宗胡之地。”《索隐》:“宗胡,邑名。胡姓之宗,因以名邑。杜预云:‘汝阴县北有故胡城’是。”这里所说的“胡姓之宗’’是指胡子国灭亡之后,后裔仍以国号为氏,宗邑的人乃胡国子孙,故姓胡氏。汝阴胡城在今安徽阜阳,为归姓胡子国所在地,其子孙姓归氏。宗邑人为姬姓胡子国之后,故城在今河南郾城西南。今郾城西南有胡陵,汉章帝时改为胡阴县,又有胡阳县(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都因胡国人活动的区域而得名。
归姓胡子国,胡作“害夫”(左右结构,下同),在今安徽阜阳。归姓胡子国起源很早,且屡见于卜辞和金文。周初甲骨:“其于伐麸侯”;1973年在陕西蓝田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麸叔鼎;介于两者之间的周穆王时的铜器铭文多次提到麸,如录簋铭:“伯潍父来自麸,蔑录历,锡赤金”等。据唐兰先生:铜器上常见麸字,作胡。麸侯即胡侯。李学勤先生则明确地说:铭文中所说的麸国,“就是文献中归姓的胡国。在今安徽阜阳,是自成周通往淮水流域的必经要地。”所以说,“西周及春秋时期的归姓胡国,当是殷商之时就有的封国。其立国时间,最迟也应该是在殷商后期。”我们可以知道归胡在殷商时期就已存在,其历史要早于姬姓胡子国。归胡在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文献中的“胡”,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夏,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北狄朝于晋,宋之盟故也。”杜注:“陈侯、蔡侯、胡子、沈子,楚属也。”杨伯峻注:“此胡子则为归姓国。”这也是最初见于文献的关于归胡的记载。此后,归胡屡见于文献中,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鲁襄公死,鲁人“立胡女敬归之子子野,次于季氏。秋九月癸巳,卒,毁也。”再“立敬归之娣齐归之子公子周。”杜注:“胡,归姓之国。敬归,襄公妾。”敬归、齐归姐妹都为胡女,即归姓胡国之女。《世本 氏姓篇》也说:“胡子国,归姓。”归胡的地望在今安徽阜阳市附近。《春秋》昭公四年记载楚子、胡子伐吴。杜注:“胡国,汝阴胡城是也。”又“颍州(治汝阴)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胡子国,战国时属楚。秦灭楚,为颍的郡地,两汉为汝南郡之汝阴县。”南宋罗泌《路史·国名纪丁》:“古胡子国,归姓”《范史》:“汝阴,本胡国汝阴,今颍治西二里,有胡故城。”《太平寰宇记》:“胡城在汝阴县西北二里,春秋时胡子国也。”这些都说明归胡是古代颍州汝阴县,即今安徽阜阳市。归姓起源于尧舜时期的后夔,被称为归夷,是东夷集团的一支,原居于商丘一带,后来遭到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归胡很可能就是在此后播迁到颍州汝阴而立国的。所以说归胡是后夔的后代。一说归姓源于殷商时期的归伯,这样,归胡也可能是归伯的后裔。只不过归胡之后,有以归为氏的,也有以胡为氏的。《通志·氏族略》就说:“胡子国,归姓,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以姓为氏者世居吴郡。”这就是说,归姓胡子国为楚所灭后,子孙分成二姓,一是以国为氏,即胡姓;一是以姓为氏,即归姓。这样一来,归、胡是同出一源的两个姓族,难怪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在追溯祖先时就曾追溯到胡子国。归姓胡子国,虽臣服于楚,但胡子豹发出了“存亡以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的誓言,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归姓胡子国也同姬胡一样是个小国,臣属于楚。后来由于不堪楚国的欺压,归胡与顿诸国开始背离楚国。公元前506年,晋会诸侯于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谋划侵楚的大计,胡、顿等原仆从于楚国的小国都参加了这次盟会。四月间,蔡国灭沈,打击楚国势力。十一月,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策划下,联合蔡、唐共同攻击楚国,联军五战五胜,取得柏举大捷,并一举攻破楚都郢城,楚濒于灭亡。楚昭王逃亡随国。为挽救楚国灭亡的命运,楚大夫申包胥冒死到秦国去请救兵,连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秦襄公,于次年发兵救楚,结果吴师败归。在这场战争中,归胡遵守召陵之盟,协助吴军作战。据石泉先生说,吴师人郢前,最先是在胡境以南溯淮西进的,随后就在胡国西南会合蔡师。《左传》定公十五年载:“吴之人楚也,胡子尽俘楚邑之近胡者。”即当吴军攻人楚国时,胡国趁机大肆掠取靠近胡国的淮北楚地。到公元前505年,楚在秦国的救援下,收复了国土,并迁都于都(今湖北钟祥县西北)。楚作为大国,很快恢复元气。而吴、越连年交战,无暇对付楚国,于是楚国有机会向那些跟着吴国攻楚的小国首先开刀,报召陵之怨。胡国也面临着这种直接的威胁,但胡国国君的立场是与其附庸于楚过得窝火,还不如听天由命。胡子豹发出了“存亡以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的誓言。楚国决不会容忍这种背叛行为,决定对胡国用兵。定公十五年(前495年)楚师大举进攻,二月就灭掉了胡国,俘虏了胡子豹(《春秋》定公十五年)。至此,归姓胡子国的历史就结束了。但是,胡子国的历史痕迹至今仍历历可见。在今安徽阜阳,除胡城外,西北有女郎台,据说是胡国之女嫁鲁昭侯为夫人,于是筑台以宾之,俗称妇郎台。阜阳县内有胡亭,东晋后赵夔安攻打晋朝时曾进据此地。
胡姓子孙每当谈到自己的祖先时,多引胡公满为始祖,并以作为有虞氏帝舜的后裔而感到骄傲。历代姓氏著作也多认同此说,例如明杨荣《胡氏族谱后序》、朱熹《胡氏族谱序》、林宝《元和姓纂》等。 所以,上溯胡姓之源得从胡公满说起。胡公满为虞舜的后裔。舜以上远古祖先世系,据《史记·三代世表第一》载,依次是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一一蛴牛——瞽叟——重华(即舜)。汉刘耽《吕梁碑》所载与之大同小异,颛顼与穷蝉之间加了幕,而在敬康与蛴牛之间少了句望,但都说舜出自黄帝,有虞氏乃黄帝之裔。既然虞幕是有虞氏的始祖,那么以胡公满为始祖的胡姓家族,就可上溯到胡公满以上祖先,幕、穷蝉、敬康、句望、蛴牛、瞽叟、舜等都是胡姓最早的远古祖先。他们都曾以特独的技艺,如幕创造帐篷,句望擅长编织,瞽叟善测天象等,为上古历史写下了传奇的一页。水是先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先民部落大多傍水而居,其姓氏亦与水密不可分。“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国语·鲁语》),有虞氏起源于燕心,境内有妫水故也以妫水成,为妫姓。瞽叟为妫姓,其子舜亦为妫姓。舜因入赘黄帝族而从妫姓部落分离出去,因生于姚墟,故别以姚为姓,成为以桃为图腾的新的氏族。舜继承尧位,治理天下。在他统治期间,天下大治,人民康乐,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时期,舜由此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明君贤主式的“东方圣人”。在与治水有功的禹的权力斗争中,舜所代表的有虞氏部落失败了。于是,有虞氏部落被迫四处迁徙,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河南虞城,后移封于商,成为了商人的先祖。舜的大部分族人则大举向南、北、东方迁徙,形成了舜族的大迁移。有虞氏进入衰落时期。舜的一支后裔遂一直留居虞舜国都蒲板,即今山西永济县虞乡。遂之后被封于遂国(今山东宁阳),春秋时为齐所灭。商汤时也曾封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但总的说来,舜的后裔,夏、商时,多湮没无闻,受到了严重打击,所谓“夏后之时,或失或续”,就是有虞氏部落在离析后所受遭遇的写照。但到了周朝初年,长期留居虞城的商均后人虞思,在数十传后传至遏父。遏父又称阏父,担任周朝的陶正,为主管制陶之官。因制陶有功,得到周文王的赏识。周文王把长女大姬下嫁给遏父之子妫满,于此有虞氏的命运有了一个新的转机。周武王克殷后,为备“三恪”,分封黄帝、唐尧、虞舜之后。他就把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宛丘),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以奉舜帝之祀,国号仍曰陈。《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周礼·考工记》云“有虞氏上陶”,这说明遏父是继承了祖先擅长制陶的技艺而被选为周陶正的。妫满,姓妫,本不姓胡,胡公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古代贵族死后依照其人生前的事迹功过,评定的一个称号。为什么要谥妫满为胡公呢?《逸周书·谥法解》云: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按照周朝的谥法,我们可以寻到这样的答案,妫满的谥号得名于他的年高寿长。他大概活了很长的年寿,以致能被称作“弥年寿考”。这就是胡公满的由来。史载:胡公满相当有气节,因而受到周朝的尊宠。《左传·昭公八年》载:“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即周把妫满作为继承舜帝的正统和妫、姚二姓的正宗。关于“不淫”的含义,杜预认为就是满,虞遂之后,清代学者李慈铭则认为“不淫”即妫满的字。其实,“不淫”的含义并非妫满或字,而是表明妫满不随商纣淫乱,保持气节而亲近周族。因此,周族愿意把女嫁给他,使他成为了周族的女婿。故杜预注说陈为周的外甥,赖周德,不是没有根据的。自胡公满封于陈后,舜帝子孙在经历了夏商的一度衰落后振作起来,支庶繁衍,屡见诸史籍。周时有虞氏已形成了许多支族,《路史·后纪十一》载:“舜庶子七人皆厘降于齐人,圭、胡、负、遂、庐、蒲、卫、甄、潘、饶、番、傅、邹、息、何、有、毋、辕、馀姚、上虞、濮阳、馀虞、西虞、无锡、巴陵、衡山、长沙,皆其裔也。”这也同时展示了舜族大分迁的地理分布状况。而由胡公满以下,又形成了以陈姓为主干,包括王、孙、胡、田、陆等姓在内的40多个分支。 胡姓系妫满子孙以其谥号“胡公”为名而得。它与陈、田、虞、姚,五姓同出妫汭,称为“妫汭五姓”。 胡公满为陈、胡、田、虞,姚等姓的共同始祖。几千年以后,他的子孙已撒遍神州大地。
胡姓有别于单一的族源,而是一个多源的姓族。或以国为氏,或以谥为氏,同姓而不同宗,随着历史的浩瀚,年代的久远,其祖先的陈迹逐渐湮没,以致在以国为氏与以谥为氏之间已混淆不清。最令人头痛的是胡子国,不管是姬姓还是归姓,其始封君是谁都一无所知,这就难怪胡姓子孙言必称胡公满之裔。到了秦汉以后,至南北朝,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成为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少数民族日益融合到华夏族之中。表现在姓氏学上,就是改易姓氏,后魏献帝时七分国人,分其氏,北魏孝文帝诏定代人姓族即为最典型的标志。其中有纥骨氏改为胡氏。自此后,姓族成分就更为复杂而难以分辨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决不是什么坏事,而为中华民族之幸事,也是各姓族之幸事,因为增添了新的血液,补充了新的营养成份,因而也就增添了中华民族文化新的活力,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更加辉煌灿烂。
[ 此贴被南山在2008-03-12 13:36重新编辑 ]
王大良等编著《程陈胡韩: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 章节选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6376胡姓源流
胡姓是中国的著姓,在最常见的l00多个汉族姓氏中被排在第十三位,算得上一个显赫姓族。要想详细了解胡姓,首先得知道它的源流。胡姓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那时有一个以白头翁鸟为部落图腾的胡姓部落,后来被别的部落吞并了。西周、春秋的胡子国有两个:一为归姓,位于今天的安徽阜阳,后被楚国所灭。一为姬姓,位于今天的河南郾城,是周王室之后。
胡姓又与陈姓结有不解之缘,称陈姓先祖胡公满为先祖。胡公满又叫妫满,舜帝之后,是周武王姬发的乘龙快婿,被分封在陈国(河南淮阳),为陈姓之祖。但陈姓有五个分支,号称“妫汭五姓”,胡姓便是其中之一。经过若干年的陵谷变迁,胡姓便独立为一个大姓。
据一些研究者推断,胡姓是“东夷族中鸟夷的一支”,但还有待验证。胡姓的最早祖先叫胡曹,有一本书记载说:“胡之得姓,莫古于胡曹。”但胡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都语焉不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西周、春秋时出现的胡姓诸侯国,是胡部落名称的延续,这就和以白头翁为图腾的胡部落联系了起来。
胡子国既有姬、归二姓,我们也只能分头叙述。
1.姬姓胡子国
姬姓胡子国是周朝的国姓,在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的国家中,只是最小的子国,被封在今河南郾城一带,它的周围也都是一些姬姓小国。《左传》一书说,齐景公有一个安胡姬,是胡国之女,姬姓,后来有人说胡姬的坏话,被齐景公杀死。胡国女子也有嫁到楚国的,楚共王也有一个很宠爱的妃子胡姬。
姬姓胡子国是个小国,北边有郑国,南边有楚国,都比胡子国强大,都想掠夺胡子国。郑国武公老奸巨猾,先是把女儿嫁给胡子国国君,使他与郑国结为连理,然后利用胡子国的麻痹心理,出其不意扰骚胡子国,满载而归。等到胡子国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白白吃了大亏。
春秋末年,胡子国慑于楚国的威势,成了楚国的仆从,跟着楚国攻打吴国、齐国。楚灵王时把胡子国由郾城迁往荆山,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灵宝。所幸的是,楚国不久就发生内乱,灵王自杀,平王继位,鉴于国内局势不稳,平王不想树敌,便对那些仆从国家采取宠络政策,把胡子国由灵宝迁到了安徽阜阳。这一支胡姓便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春秋无义战,只有弹丸之地的胡子国,虽然并不想卷入大国争战的旋涡,但还是身不由己,做了楚国的附庸。吴、楚争霸,吴国的宗室公子光给吴王僚出主意说,楚国的周围是胡、蔡、陈、许等小国家,如果集中兵力先打败胡、沈、陈三个小国,三国必然抵挡不住,这三国一败,楚兵也就全线动摇了。吴王僚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三个小国的将领有的战死,有的被俘。其他小国如蔡、许等,急忙撤军,吴军一阵追杀,这些小国便溃不成军了。楚师孤掌难鸣.只得鸣金收兵。楚国把这次战争失利的原因归咎于胡子国,回师时便把这个小国吞并了。
公元前512年,吴国发生政变,国君姬僚被堂弟姬光杀死,姬僚之子掩余、烛庸投奔楚国。楚昭王可怜这两个无家可归的公子王孙,把于城父、胡田两个地方交给他们。胡田就是原来胡子国的地方,可见胡子国确实已入了楚国版图。
顺便说明,《史记》中还记有一个“宗胡”之地。《家隐》解释说:“宗胡,邑名。胡姓之宗.因以名邑。杜预云:汝阴县北有故胡阴城。”汝阴城即今安徽阜阳,虽然也是胡子国的地盘,但属归姓,与姬姓无关,杜预把这两个胡子国弄混淆了。事实上,胡姓之宗指的是胡子国亡后,宗邑之人仍姓胡,故址在今河南郾城西南。如今郾城西
南有胡陵,汉章帝时曾改为胡阴县。还有个胡阳县,即今河南唐河县的湖阳镇,那是胡子国人迁移荆山、又转迁安徽阜阳时,一部人逗留于此,没有前去安徽。因是胡子国人活动过的地方,故称胡阳。
2. 归姓胡子国
归姓胡子国历史悠久。有人说,铭文中出现的“麸国”,就是文献记载中归姓的胡国,“麸”胡字,“麸侯”就是“胡侯”。还有人说,归姓胡国在殷商时就有了,其立国时间至迟在殷商后期。归姓胡子国居住在今安徽阜阳附近,其地望是古代颖州汝阴县,许多文献记载都是一致的。有一本书记载说胡子国本是归姓。被楚灭掉后,其后裔一部分以国为姓,即胡姓,一部分以姓为氏,即归氏。这就是说,归、胡二姓同出一源,他们都是古代胡子国的后裔子孙。
归姓胡子国也是个弹丸小国,势力衰弱,是楚国的附庸。由于受楚国的压迫和歧视,胡子国早想脱离楚国的 绊,另觅新主子。公元前506年.晋国在召陵(河南郾城)大会诸侯,商量进攻楚国之事.胡子国认为时机已到,主动前来参加会盟。以吴国为首的队伍联合唐、蔡等国首先发难攻楚,楚国连连败北,连国都都被联军占据了,楚昭王逃到了随国避难。在楚国颓于覆亡之际,楚国大臣申包胥跑到泰国借兵,秦王不予理睬,申包胥哭了七天七夜,秦襄公被他的一片至诚所感动,决定发兵相救,结果打败了吴军。在这一场战争中,胡子国站在吴国一边,当吴军攻入楚国时,胡子国趁火打劫,掠夺靠近胡子国的淮北楚地。楚国自顾不暇,对胡子国无可奈何,只能自认倒霉。后来楚国在秦国的援助下打败了吴国,决定报当年的一箭之仇。公元前495年,楚国大举进攻胡子国,胡子国自然不是对手,国君胡子豹束手就擒,胡子国宣告覆亡。从此,归姓胡子国不复出现于史乘之上。
当下胡姓在谈到自己的最早祖先时,都无一例外地说是胡公满,《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书均持此说。因此,要溯胡姓之源,胡公满是不可不谈的人物。
胡公满系虞舜的苗裔。据《史记》记载,其世系为: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一一蛴牛——瞽叟——重华,重华也就是舜。但有的书上说,舜并非黄帝族,司马迁所说有误。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两个方面。人类刚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时,还存在着双系制,祖宗崇拜制度,因为舜娶唐尧之女为妻,既然当了尧的乘龙快婿,自然也算进入了黄帝、颛顼之族,舜的子孙把尧、颛顼、黄帝当作祖宗供奉祀,也就毫不奇怪了。而实际上舜的真正始祖是虞幕。国内学者的这种解释,绝非穿凿附会,有些书也明确说出了有虞氏出自虞幕。
舜的姓氏为姚,是因为他生于姚墟。为什么又说胡氏是妫姓呢?这是因为有虞氏居住的燕山境有妫(水旁)水,他们于是便以妫为姓,这和黄帝居住在姬水旁而姓姬,炎帝居住在姜水旁而姓姜是一个道理。舜既生于姚墟,又入赘于黄帝族,姓妫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舜在我国历史上是清明、贤能的代名词,在他治国期间,天下太平,海宴河清,是少有的太平盛世,因此得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敬仰。毛泽东的诗词中就有“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句子,表达了人人都想成为尧舜的心情。
可惜的是,以舜为代表的有虞氏部落,在与治水的大禹争夺权力时败北了,既然失败,就得听从人家摆布,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大禹还算雍容大度.把舜的儿子商均封到河南虞城,称有虞氏,后来迁都于商,成为商人之祖。其他人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只得大举迁徙。有一支留居都蒲板,即现在的山西永济县虞乡,后来被封于遂国(山东宁阳),春秋时被齐国吞并了。遂国的一支后裔也曾被封于陈,后来也被别的大国灭掉了。总之,舜的后裔或迁徒,或凋零,大都在史册上消失了,这个打击是很沉重的。
到了周朝初年,舜的后裔忽然有了转机。原来商均被封往河南虞城后,数十传到了阏父,担任周朝的陶正之职。阏父主管制作陶器,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制陶业上很有建树,受到了周武王的赏识,把长女大姬嫁给了他的儿子妫满。既然成了儿女亲家,舜的后裔便得到了照顾。天下安定之后,武王把妫满封于陈,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让他奉舜帝之祀,国号仍称为陈。陈那时叫宛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东南之地。妫满就是胡公满,胡公是谥号。为什么会和胡字连在一起了呢?原来根据古代的说法,“弥年寿考曰胡”,也就是说,妫满因为长寿而被人称道,于是周朝天子就给了他这个谥号。
舜帝这一支在经历了多年的沉沦之后,从胡公满封于陈后,又繁衍了起来,从胡公满以后.形成了以陈姓为主干的四十多个分支,胡姓与陈、田、虞、姚四姓同出妫汭,称为“妫汭五姓”,因此胡公满是陈、胡、田、虞、姚几姓的共同始祖。由此可知,胡姓是一个多源姓族,有的是以国名为姓,有的则以谥号为姓,因为年代久远,史料残缺,姬姓胡子国与归姓胡子国的始封君都难以分辨清楚了,于是胡姓子孙只能笼统地说是胡公满之后。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3-10 16:5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