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24371阅读
  • 122回复

南山看谱   91    浙江湖州(霅川)与胡氏文化、名人、支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10 发表于: 2011-11-26
南山看谱   82    对华林胡氏瑜公支“胡令仪”史料的探讨
对华林胡氏瑜公支“胡令仪”史料的探讨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0822

胡令仪是华林胡氏瑜公支的重要人物。根据樊明芳《华林山的胡氏渊源》、胡学谦《华林五宗--瑜公派下世系汇集》两篇文章所载:胡城次子瑜世系(26世)为:五代 胡瑜,字可佩,号雪宝,后唐明宗天成(926-929)年间,官陈留令,徙崇安,为陈留、崇安之共祖,卒葬华林宅后。原配吴氏,生子三:令仪、令濬、令熊;续娶刘氏,生子三:令绵、令延、令弦。令仪天启元年(1017)进士,迁淮南转运使,生绍;绍生美弼;美弼生罕;罕生渊;渊生安国;安国生宣、宏;宏生常原;常原生覃和;覃和生璨......令仪为瑜公长子,天启元年(1017)(有天禧年间说)进士,迁淮南转运使,子绍,孙弼,福建崇安胡安国支为其后代分支。我查过江西某地康熙年间的华林谱,亦同上述记载。樊明芳与胡学谦的胡令仪资料,源出于该谱。

然而,在整理《两宋胡姓进士名录》资料时,我发现了一些相关史料,与现存族谱记载出入很大,现略加叙述,希望引起华林胡氏族谱研究爱好者的注意。龚延明、祖慧著有《宋登科记考》五卷,仿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唐五代)体例,收集了两宋诸科进士四万余人的资料。其中记载:[胡令仪]开封府陈留县人。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以明经中第,初授泾州长原县尉。历淮南、河北、河东转运使,终卫尉少卿。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一一《胡公(令仪)神道铭》,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一八《胡令仪传》有载。在百度上用“胡令仪”关键字可以搜索到许多相关条目,最重要的当属范仲淹所写的《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碑铭》一文,与华林胡氏族谱记载有以下几点不同:(经查,黄启昌《中华姓氏通史(胡姓)》对胡令仪家族的介绍也是出自该文)

1.胡令仪的中进士年代以及考科,我查到的资料为“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以明经中第”,《神道碑名》为“雍熙中以明經中第解褐”。而不是天启元年(1017)或天禧年间(1019)说。北宋科举包括贡举、武举、制举(制科)、词科、童子科及宗室应举等,贡举是常科,最受重视。进士科外还设有诸科,如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传、三礼、学究、明经、明法等科,但是进士科地位远高于诸科。胡令仪所中进士实际上是以明经科中第,与真正贡科进士及第还是有区别的。其次,各种资料都证实,胡令仪是“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中第,“初授泾州长原县尉。历淮南、河北、河东转运使。终卫尉少卿”。胡喜全发帖称:胡令仪在淳化(990)、至道中以大理寺评事,出任如皋县令。网上也可查到淮南转运使胡令仪与范仲淹、张纶治理泰州海患,修坝筑堰,他们三人的私交甚好。江苏东台、大丰和阜宁等境内,修建了许多供奉着范仲淹、张纶和胡令仪的“三贤祠”,以示纪念。范仲淹非常尊敬胡令仪,撰写了《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碑铭》一文。从文中“雍熙中(985)以明经中第”分析,胡令仪大约比范仲淹(989年-1052年)年长二、三十岁,可能是公元960年左右出生。神道碑铭记载胡令仪享年八十有七,大约卒于宋仁宗庆历年间(1047)。这是一条有价值的胡令仪生卒年代考证资料。

2.《神道碑铭》中胡令仪的世系记载与族谱记载严重不符。目前华林胡氏族谱几乎一致记载,瑜公--令仪--绍--(美)弼...... ,  而《神道碑铭》则:“公諱令儀字某,開封陳留人也。曾祖瑜,祖紹,屬唐季五代之否嘉遁不顯。父弼,累贈尚書刑部侍郎,妣某氏贈滎陽縣太君。”这一世系完全颠倒的记载实在令人费解。按理说,范仲淹与胡令仪的私交关系极好,而且这篇碑铭可能也是应其家人所请而作。况且“父弼累贈尚書刑部侍郎”,胡令仪去世后归葬附“先侍郎之塋”,这些都说明其父为弼而不是瑜。范仲淹为胡则也写过墓志铭,其中的家族内容与现在浙江永康胡氏族谱的记载就是一致的。很难想象类似这样重要的纪念文章会不经过其家人的审阅。但是如果排除范仲淹写作失实的可能,那问题就十分严重了。这涉及到华林胡氏族谱早期记载的可信性,两代人的世系差错大约有五、六十年,对华林五宗所有“令”字辈先祖的所处年代都要重新审视。

3.胡令仪的后代名讳也与族谱记载不符。范仲淹在胡公神道碑里记载胡令仪的所有家族成员,在华林胡氏族谱里无一所见,更是令人费解:“夫人張氏,封内鄉縣君,先公而亡。有三子,長曰逺,大理寺丞;次曰規,耀州三原主簿;次曰拱辰,成州團練推官。女七人,長適進士蘇贄;次早亡;次適閤門祇陳惟一;次適臨濮主簿劉淑;次適太子中舍邢保雍;次適大理評事韓仁哲,次適將作監主簿趙士安。孫男七人,並登仕籍”。三子七女七孙男,仕宦婚配皆有明指,对其真实性不应有疑问。而华林族谱仅记载令仪子绍,绍子弼,然后就将胡安国一支的先祖接入其下。对于范仲淹《神道碑铭》上记载的家庭成员,没有给予任何记载。王立新有《胡安国族系考证》一文,他总结出胡安国一系至上可以考证的不超过5代:主簿公—敏—容—罕—渊—安国:“胡安国的五世祖因避五代之乱,始至福建祟安县开耀乡籍溪里定居,钓鱼于鹅子峰下以自愉。人皆不知其所从,称之日:“钓鱼翁”(即主簿公)。究其先本江南人。此后,胡氏遂以福建崇安为籍贯。”胡安国(1074-1138)之上五世祖“钓鱼翁”应该在公元950年左右,也就是与胡令仪同时代。胡令仪会是钓鱼翁吗? 地域、仕宦的不同都否认了这种可能性。

说实话,写完以上文字,我感到非常困惑。我不知道是范仲淹的《神道碑铭》失实,还是华林族谱记载有误。以前我对于华林胡氏诚公若干代之后迁徙到湖北等地的分支真实性,疑惑很大。对珰瑜琼王告球分支在明朝之前,至少八九代世系我是没有疑问的,因为有非常完整的世系字辈可以佐证。江西地区的华林胡氏确实是枝繁叶茂,尤其是江西珰公支系一支。而瑜公一支迁开封陈留以后,其繁衍流布情况,我知之甚少。令仪公这一支,后来没有再与华林系续接过(胡安国不是瑜公令仪支)。而迁到晋陵去的琼公一支,除在明朝正统年间有一次“合谱”外,以后好像也没有再参加过光绪年间的联修。更奇怪的是现今《世界胡氏通谱》编修中,常州琼公支仍然是默不做声,以至于我们认为这一支已经从庞大的华林胡氏家族中消失了。王告支(排除北宋胡则公支为其后裔)和球公支相对于珰瑜支系规模要小得多。上述胡令仪史料的发现,对深入探讨华林胡氏早期世系分布,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范仲淹《神道碑铭》将“令”字辈从现在的谱系延后两代的记载,涉及到华林胡氏早期族谱的准确性,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南山 2011.04.05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后补:对华林胡氏瑜公支“胡令仪”史料的探讨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0822

仔细阅读后,也不排除范仲淹《神道碑铭》记载失实。因为首先,华林五宗第三代为“令”字辈,如(珰支)令赟、令严、(瑜支)令仪、令濬、令熊、令绵、令延、令弦、(琼支)令持、(王告支)令性、令则、令彭、令彬,(球公支)令端。虽瑜琼王告球支的“令”辈先祖待考,但如果能考证珰公支的令赟、令严与瑜公支的令仪三人的年代、仕宦准确性,那范仲淹的《神道碑铭》则所记失实,应以华林胡氏族谱为准。但是,华林胡氏族谱应以胡令仪的出生年代(公元960年)来调整上下世系。北宋年代资料不难查找,我在整理《两宋胡姓进士名录》时也发现了许多珰公、琼公之“用”字辈进士的资料(这两支胡姓进士数目之多令人惊讶)。待我慢慢发到网上来,和大家共同研讨之。

范仲淹《神道碑铭》有几处模糊记录,说明此文可能未经其家人审阅:

“公諱令儀字某”,说明范仲淹不知道胡令仪的字。

“而終實某年某月也享年八十有七以某年某月歸葬于開封之某鄉某里附先侍郎之塋”这一段未落实的时间地点,如果经其家人审阅,可能会予以补正。


“公諱令儀字某開封陳留人也曾祖瑜祖紹屬唐季五代之否嘉遁不顯父弼累贈尚書刑部侍郎妣某氏贈滎陽縣太君

夫人張氏封内鄉縣君先公而亡有三子長曰逺大理寺丞次曰規耀州三原主簿次曰拱辰成州團練推官女七人長適進士蘇贄次早亡次適閤門祇陳惟一次適臨濮主簿劉淑次適太子中舍邢保雍次適大理評事韓仁哲次適將作監主簿趙士安孫男七人並登仕籍”

我想,即使范仲淹对胡令仪某些履历不是十分清楚,这篇文章也没有经过其家人的审阅补正,但上面这两段内容的真实性,应该是毋庸置疑。范仲淹应该知道,没有事实依据的信口开河,尤其是把逝者的先祖世系、家庭成员完全搞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况且范仲淹在当时也算是名臣,我查过他也写过很多墓志铭、神道碑铭,我想总不会无中生有,乱写一气吧。

胡植诚的猜测也许有道理。北宋年间的胡令仪,其曾祖也是胡瑜,但不是江西华林胡氏五宗的胡瑜公。华林的胡瑜公并没有到陈留去,而是留在了江西繁衍子孙后代。有令濬、令熊、令绵、令延、令弦五子(待考)。

河南开封陈留胡瑜、胡令仪乃至其五代之后的胡安国、胡寅。。。都与江西华林胡氏没有关系。

南山 2011.04.07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11 发表于: 2011-12-27
南山看谱  83    《宋朝胡姓进士名录》整理说明
《宋朝胡姓进士名录》整理说明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0828

        用了一个多月的晚上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份名录的电子化工作。我们胡氏现在也有能拿出手的宋朝进士493人名录,心里感到一些安慰。2008年我在上海见到胡迎建先生,对他谈起我有意整理历代胡姓进士资料一事,深得他的赞许,并称他们社科院也曾做过江西进士资料收集,终因多种原因而搁置。可喜的是,最近我在网上得到一套PDF版《宋登科记考》五卷(龚延明、祖慧著,2005年出版),资料丰富,我所需做的仅是将其中胡姓进士挑选出来。如果让我按著书者那样去收录资料,就是用数年时间也不见得成功。所以我非常感谢两位著书者,为我们首次提供了宋朝胡姓进士资料。在此我也有必要将这次整理工作的要点以及个人感想,简单说明,略述如下。

        《宋登科记考》仿清代学者徐松《登科记考》(唐五代)的体例,按年代收集了两宋诸科进士四万余人的资料,其中胡姓进士(包括贡科、诸科、特奏名、武举等科别)共计500人左右。为当前国内外有关宋朝进士(10万余人)名录收录最多的著作,也为各地区、各姓氏特定进士研究提供了索引目录。以下是该书中进士资料一例:[胡旦]  字周父。滨州渤海县人。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第一,初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尝为知制诰,终秘书监。《宋会要·选举》七之三《亲试》,《宋会要·选举》二之一《进士科》,《宋史》卷四三二《胡旦传》,明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卷一《太平兴国三年戍寅状元胡旦》,《雍正山东通志》卷一五《选举志·宋制科》,《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一《选举表·宋进士》,《光绪畿辅通志》卷三四《选举·宋·进士·附录》。之前在胡氏宗亲网也有宗亲初步收集了浙江、吉安、徽州等地区胡姓进士名录,但比较起这套书中的近500名进士数目来说就显得十分有限了。

1.宋朝胡姓进士所占宋朝进士总数比率(1.25%),与当前胡姓所占人口总数的比率(1.14%-1.24%)相近。我研究过许多资料,如《历代人名大辞典》等,以及我所做的《明清胡姓进士名录》,其中胡姓所占总数之比率都在这一数字附近,甚至还有当代胡姓人大代表、学院院士等等都符合这一比率,如果用统计学理论可能会证实这种比率的合理性。宋朝是历代科考中产生进士最多的一个朝代,水涨船高,胡姓进士也远高于明朝(386名),清朝(362名)。目前南山编号收录的共计有493人(包括特奏名,但不包括武进士)。按这种比率(1.25%)计算,估计还有500-600胡姓进士尚未被进士研究专著所收录,宋朝胡姓进士总数似应超过千人。

2.与明清两朝相对准确确的进士资料相比,宋朝的进士资料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姓。明清朝有国子监进士题名碑刻和大量史料为据,而宋朝进士资料则主要来源于某些史书和地方志,缺少完整的科举史料(名录)记载。我们知道,有些地方志里的进士官宦资料是从本地区姓氏家谱中采集的,可信程度相对于国子监内的题名碑刻要差很多。地方志(选举)对宋朝之前的记载问题较多,如浙江新昌县志里记载胡公霸为五代时新昌进士,这与江西地区霸公后裔家谱普遍记载出自金陵的说法不一致。我认为在编写新昌县志时,就有可能采纳了当地胡氏族谱的记载--胡公霸系浙江新昌进士。关于地方志记载的可信度问题,不是我们所能讨论的学术问题,而在没有更多可相互印证的史料情况下,根据地方志的记载可能是唯一可信的渠道。

3.两宋进士有以南方(江南)为主要地域分布的特点。这与当时的战争时局混乱,科考者无法顺利到达京城参加殿试有关。胡姓进士的分布也呈现了该特点。据我统计,南方胡姓进士高达95%以上,其中以徽州61人、常州44人、吉州33人为地域分布之三甲,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占了全部数的80%以上。徽州婺源、绩溪、祁门、歙县等地的进士占了宋朝胡姓进士的八分之一,其中有胡汲、胡伸、胡堤(水旁)  这样的名人。吉安(吉州)胡氏也有像胡铨、胡梦昱、胡份等,婺州永康东阳有12位进士如胡则、胡居仁、胡邦直等家谱上常见人物。

4.宋朝胡姓进士呈现家族性特点,这在华林奉新胡氏和常州(晋陵)胡氏尤为显著。奉新胡氏有11人进士中第,其中“用”字辈就有5人之多:胡用庄、胡用之、胡用时、胡用舟、胡用礼,另外胡令仪、胡克顺、胡况、胡直孺等人都是华林胡氏江西家族,父子兄弟皆为进士的现象很普遍。而迁到晋陵去的琼公一支在宋朝更有20多人相继进士中第,如胡宗尧、胡宗愈、胡宗炎、胡交修、胡世将、胡唐老等宋朝名臣。北宋福建崇安胡安国 字康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 何昌言榜探花,其子胡寅,字明仲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辛丑科 何涣榜。江西庐陵胡氏胡铨家族的第三、四代后裔在进士名录上也屡有出现。

5.宋朝胡姓进士数虽然符合胡姓/总数比例,但三甲数远不如他姓。两宋开科118次,胡姓仅获:状元一人([胡旦]字周父,滨州渤海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 胡旦榜)、榜眼一人 [胡宗愈]字完夫,常州晋陵县人。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己亥科 刘辉榜 中进士第二名。探花三人:[胡用庄]  字敬夫。洪州奉新县人。咸平三年擢进士第三人;[胡安国] 字康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 何昌言榜探花;[胡幼黄]字成玉。吉州永新县人。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 王龙泽榜  。而陈姓则有三名状元登科。                                        

6.每科胡姓进士录取数,与当科进士总数之比,也是1%左右。南宋数目大于北宋,北宋后期大于北宋前期。如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庚申科 开始15年间,进士数仅百余人,胡姓只有[胡日新]  歙州婺源人,乾德间中进土第,也是符合胡姓/总数之比例。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科 吕蒙正榜开始,进士录取数开始增加(109),胡姓登科人数也随之增加。到了南宋中后期,每科进士数高达500-600人,胡姓进士数也增加到每科10人左右,最高为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有13人高中。

7.同名现象普遍存在于胡姓进士名录中。经我查对,共有29组同姓名进士,其中有六个胡震,三个胡从义、胡旦、胡刚中、胡三省;两个胡安国、胡铨、胡琏等等。出现同名现象并不奇怪,如果是年代、籍贯相近,则有因采录不同的地方志重复录入的可能。只要进士年代不是太接近,而籍贯、字号又不同,可以认定是同名进士而不是重复录入。但有三个胡旦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之前我只知道有两个进士胡旦,山东那位胡旦是状元。另外一个尚需认真加以考证。宋朝三胡旦可能属于新发现,而有两个胡安国、胡铨进士确有其事,只是以往我们没有关注而已。

我个人认为,研究宋朝胡姓进士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实际意义:一是通过胡姓进士的地域分布,可以综合评介该地区总体胡姓文化渊源的传承。这涉及到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研究、交通发达程度等状况。二是著名胡氏家族的进士分布,可以反映了个体家族性文化渊源的传承,这在胡姓进士名录上有明显的反映。如奉新胡氏家族、常州胡氏家族、徽州胡氏家族、吉州胡氏家族等。进士官宦,簪缨世家,延续于两宋数百年间。优良的家学渊源传统也导致了这些胡姓家族在数百年间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甚至延续到现今时代社会。三是通过胡姓进士名录的调查结果,可以验证某些家谱的记载。一般来说进士是与仕宦相联系的,结合地方史志可以查明胡姓名人的宦迹行踪,生卒年月,乃至家族、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宋元之前,至今没有准确的进士数目和名录,现在通过史书、地方志是唯一可以查证的途径,尽管可靠性存疑,但是比较起自说自话的家谱记载来说,还是有可取之处。当然仍需要后人继续考证,尽力做到符合历史真实。

本人热衷于胡姓氏文化的研究,很早就定下了个人的长期目标。一是调查清楚全国胡氏支族的族居分布,争取准确到县到村;二是大力收集整理胡氏名人资料,按标准立档保存。历代胡姓进士资料的收集整理,将是我未来工作的重点。所以希望各位宗亲同好,不要与我抢这个(胡姓进士)研究课题,请相信我会有始有终地做好这件事。南山编号(NS-XXXXX)也将长期使用于上述两项资料的收集之中。搞组织活动我不在行,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放到胡氏资料的收集整理中去,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相比起前几年令人烦恼的口舌之争来,也算是思想观念的转折与更新吧。借此以表露心声,宗亲们莫怪南山的题外话。

南山 2011.04.14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12 发表于: 2011-12-31
南山看谱   84     有关“备受三恪”的历史文献资料
有关“备受三恪”的历史文献资料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231

        《世界胡氏通谱》首卷总序中,有一段文字涉及到陈胡氏共同先祖妫满公“备受三恪”事件,从文化、道德层面而不是历史的角度解释了周武王封妫满于陈这一事件。序文联系到当代胡姓领 导人“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提出了“三恪”文化是胡姓文化的理性特征之说(见附:)。在此之前,“备受三恪”在学术上仅仅被认为是一种古代的政治礼制,特别是指虞帝之后妫满公被封陈国这一特定历史事件,并没有被引申到现代政治、文化、道德等层面上来,故而此说也备受海内外(世界)胡氏的关注。

        说到“三恪”,这要追溯到周朝武王时代。周朝建立后,在分封诸侯时,为夏、商二朝的王族后裔裂土分封,分别封在杞地和宋地。又寻找到舜帝的后代、曾任周陶正之官的虞阏父的儿子胡公妫满,周武王把大女儿嫁给他,并封他到陈地,建立陈国。这样夏、商和虞舜三家的后代,就成了“三恪”(即把他们当作周王朝的宾客供养,以示敬重,是谓“三客”。古代“客”、“恪”两字通用)(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杜预注:“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后,又封舜后,谓之恪,并二王后为三国。其礼转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周封三朝之后的说法有二,另一说为“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见《诗.陈风谱》唐孔颖达疏)。“三恪”政治制度的设计,目的在于借前朝先王(黄帝﹑尧﹑舜或舜、夏、殷商)的血缘和文化,安抚前朝遗民,维持三个先国的祭祀,笼络人心,以昭显周朝天子的德化和正统地位,实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尧曰》)。

        单就“恪”字,查新华字典、在线汉典的解释都是“恭敬,谨慎”,“恪遵、恪守、恪慎”之意,这很好理解。 但是对“三恪”一词,就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加重语气的“恭敬”、“恪守”了,更不能从字面理解为“再三诫勉”。因为几乎所有的历史文献对“三恪”的解释都是相同的:“三恪”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是一种政治礼制而不是行为规范。从网络中我们还可以查到,除“三恪”外还有“二王后”礼制(如果仅封两帝之后称“二王”,加上一帝之后才称“三恪”,见杜佑《通典》考证“三恪二王后”)。所以我们也不能将“二王”理解为具体的两位帝王。“三恪二王后”都是周朝时代开始实施的政治礼制,后世帝王亦多有继承,如《新唐书·玄宗纪》:“﹝天宝九载﹞九月辛卯,以商 、周 、汉 为三恪。”《新五代史·晋高祖纪》:“﹝天福二年春正月﹞封唐宗室子为公,及隋酅公为二王后,以周介公备三恪。”

        历史学家吕思勉在其《吕思勉读史札记》一书中,对陈胡公妫满“备受三恪”,有专章论述。请见该书的149页“三恪解”。他引用了大量文献史料,“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襄公二十五年”孔颖达正义:《乐记》云:“武王克殷,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郊特牲》云:“天子存二代之后,犹尊贤也。尊贤不过二代。”郑玄以此谓杞、宋为二代之后,蓟、祝、陈为三恪。杜今以周封夏、殷之后为二王后,又封陈,并二王后为三恪。杜意以此传言“以备三恪”,则以陈备三恪而已。若远取蓟、祝,则陈近矣,何以言备?以其称备,知其通二代而备其数耳。二代之后,则名自行其正朔,用其礼乐,王者尊之深也。舜在二代之前,其礼转降。恪,敬也。封其后示敬而已,故曰恪。虽通二代为三,其二代不假称恪,唯陈为恪耳。”这些论述也清楚地表明,无论是郑玄的“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为三恪”,还是杜预的“周封夏、殷之后为二王后,又封陈,并二王后为三恪”,“三恪”一词都只能解释为政治礼制,而不是文化理念或者是道德规范。另外“备”字尚有可讨论之处,杜预认为“恪,敬也”,“以其称备,知其通二代而备其数耳”,这里的“备”是否可做“倍”来解释,还需请古文字专家来解惑了。

        《世界胡氏通谱》首卷总序的表述,妫满胡公“备受三恪”是指周武王对其不检行为“一而再、再而三进行诫勉”,大概是受“恪”字的现代意义(尤其是“恪守)影响----以“谨慎”为主要释义,而“三”则是简单的数量复词以示再三(也可能有“对自己、对妻儿、对他人”的三人之说),总序将其作为“备(倍)受争议”“备(倍)受批评”等现代词汇来理解解释,进而得出“三恪”文化是胡氏文化的理性特征这一结论。这不奇怪,在网上我们也能找到类似的文章观点。如:“三恪”是职场人士的本分:http://www.iweihai.cn/ijob/dt/2010/10/127576_3.asp ......以下“三恪”可谓职场人士应尽的本分:恪“谦虚进步”;恪“一诺千金”;恪“真诚待友”。这里的“三恪”已经成为个人行为需要遵守的规范准则,与遥远的历史年代中的“三恪”政治礼制风马牛不相及。此“三恪”已经不再是妫满胡公被“敬其先世而封其后”而“备(倍)受”到的尊敬,而成为任何姓氏人物都可以践行的道德规范,正如“五讲四美三热爱”一样,不再具有“陈胡姓氏”所特有的历史属性。另外,把“为人正派、谦虚谨慎、大公无私、尽职尽责、执政为民”作为胡氏“三恪”文化的核心,似乎也无法得到史料文献的支持。

        再谈点轻松的话题。著名学者陈寅恪(文化圈内人读“que”,不读“kr”),其父陈三立,号散原,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官拜吏部主事。如果不是我们陈胡氏人,可能也看不出他们父子的姓名有何关联奥妙。其实很简单,陈寅恪之义宁(江西修水)陈氏,是虞舜之后,所以他们用“三恪封虞后”作辈分行派,以示慎终追远。其父陈三立,子三衡恪、寅恪、隆恪,这“三恪”个个都是大名人。又,山东枣庄“三恪堂”——中国运河税史馆的后院,是一座具有鲁南民居风格的宅院,俗称陈家大院,原是清朝末年的台儿庄富商陈家的府第,千百年来,陈姓就以“三恪”这个堂号自称,现在已经被开发成当地旅游景点。陈胡两姓氏同宗共祖,湖北应城、安徽怀宁等地都有胡氏“三恪”堂堂号,四川渠县胡氏亦有“三恪嘉周崇”的字派。许多胡氏族谱序言都涉及到“以备(备受)三恪”,所以对于这样重要且涉及面极为广泛的专用词语,我们应以现存于世的文献和通行的学术观点为依据,力求准确给予解释,并与陈氏保持一致。《世界胡氏通谱》总序中的表述,将厚重的历史文献记载搁置一旁,代之以传说和现代词义来解释“备受三恪”,我认为有所不妥。该书现已正式出版发行,未免让人感到遗憾。

附:《世界胡氏通谱》首卷总序 节选 P5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0612

胡姓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试图从政治斗争的多种较量中,从食居行的日常俗事中,从硕学鸿儒的激昂论辩中,从族规家训的谆谆告诫中,梳理出胡姓文化的理性特征。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人处世的“三恪”风范。据传周武王封妫满于陈,满公当国之初,对自己、对妻儿、对他人,行为有所不检,武王一而再、再而三进行诫勉,这就是所谓“备受三恪”。三恪的核心要求是:为人正派、谦虚谨慎、大公无私、尽职尽责、执政为民。当我们今天回过头审视胡氏那些有作为的先祖们,无一不是恪守这些训诫以成大事。即便是当今时代,胡锦 涛总书记也向全党提出:“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的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与我们胡氏祖先“三恪”文化是如此的吻合!
......

胡南山 2011.09.01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13 发表于: 2012-01-06
南山看谱   85    为什么唐代的胡姓进士这么少?
为什么唐代的胡姓进士这么少?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0968

最近我在整理《唐代胡姓进士名录》时,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故此提出来,请各位宗亲共同分析之。《唐代胡姓进士名录》是即将完成《历代胡姓进士名录》的一部分,相比较已经完成的两宋、明、清代胡姓进士名录,我更感觉整理《唐代胡姓进士名录》要困难很多,主要是相关资料匮乏。我已经将目前研究唐代科举历史的权威著作----清代徐松《登科记考》一书下载,另外也收集到其他一些《补正》类的资料,在网上一一作了核实。在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整个唐代近三百年的科举历史,我们胡姓进士只有十五人,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鼎盛的唐朝时期,胡姓进士这么少?请注意以下数据:

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赘语(下):“据徐松《登科记考》逐年标注的登科数字统计,唐五代进士的总数当在7182人以上,诸科当在3125人以上,因有些年份失载而不注人数,所以这只是最为保守的统计数字。明经科的人数,史无专门载记,其人数倍于进士或更多,应当是没有问题的。加之秀才、制科、上书拜官、上封拜官、赐及第等,总数当在3万人以上,这大约就是唐五代科举的基本阵容了。”唐代是否有三万科举进士,目前有不同观点,我暂时按照一万人作为对比数字。另据其他科举历史资料,宋代共产生各科进士近四万人,明代为二万五千人左右,清代则是二万八千人左右。再来看我们胡姓进士在唐、宋、明、清代进士总数中所占的比率:

清:进士总数28000人左右(据清朝进士题名碑记)  胡姓进士362人  比率为:1.29% (指胡姓进士所占进士总数的比率,下同)
明:进士总数25000人左右(据明朝进士题名碑记)  胡姓进士386人  比率为:1.93%
宋:进士总数40000人左右(据《宋登科记考》)    胡姓进士494人  比率为:1.23%
唐:进士总数10000人左右(据《登科记考》有资料者3000人左右)       胡姓进士15人 比率为:0.5% (按有资料人数计算)

明、清代进士总数与胡姓进士数据准确率比较高,仅有极少漏错情况。以上两个比率数1.29%和1.93%也接近目前胡姓人口所占全国全部人口(汉族,下同)的比率1.31%。宋代进士登记数虽与实际总数相差较大,但胡姓进士数所占登记数1.23%也符合上述比率。令人不解的是,虽然唐代登记进士数仅为实际进士数的很少一部分,但《登科记考》中记载的胡姓进士只有15人,仅占登记数(3000人)的0.5%,相对于宋、明、清三朝来,严重不符合胡姓所占比率的常规,而且这其中还有三个进士为同一家族,两个进士有姓无名!

我认为不应该对徐松《登科记考》的记载产生怀疑。清代学者徐松从唐宋时期众多的杂史、笔记、诗文、小说中收集、考证了近3000位唐代进士的资料,尽管存在一些重复、错误、缺漏,但是要错都错,要漏都漏,他没有理由对不同姓氏厚此薄彼。我相信这个比率数据应该是客观的,不能以数据的不完整而加以否定。即使把胡姓进士数乘以3.3,以符合唐代进士总数10000人(徐松著作中有名无资料的人数),胡姓进士也可能只有50人左右,与宋、明、清代的几百名胡姓进士相比,相去甚远。

另外我从唐代各姓氏进士所占比率数分析发现,不仅是“李、王、张”这些大姓,就连“卢、韦、董、崔”这些现今比胡姓人口要少很多的“小姓”,在唐代所中进士的比率也远远超过胡姓。

李姓进士284人 占9.47%, 当前李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7.19% (2007年公布的数据,下同)
王姓进士248人 占8.27%, 当前王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7.25%
张姓进士244人 占8.1% , 当前张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6.83%
韦姓进士98人  占3.33%, 当前韦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0.11%(待核实)
陈姓进士67人  占2.23%, 当前陈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4.53% (待核实)
胡姓进士15人  占0.5%    当前胡姓占全国人口总数比率1.31%(待核实)


以上数据说明,唐代李、王、张姓进士的数目与总进士数比率与当前该姓氏所占总数比率相近,而胡姓与韦姓则与当前比率严重不符。韦姓汉朝时郡望在现在陕西咸阳(京兆郡),也曾和胡姓同居安定郡(甘肃、宁夏一带),唐代时有近百位韦姓进士中第,是有记载的胡姓进士的6倍,远远高出该姓目前所占人口比率(韦姓目前所处全国人口排名第122位,而胡姓所处第15位)。陈姓也低于当前该姓所占总数比率(可能与陈姓的南方姓氏有关),胡姓则更少。对于唐代胡姓进士偏少的现象,排除徐松《登科记考》的记载严重失实的可能性,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唐代的胡姓人口基数远远小于宋朝之后。也就是说,胡姓人口是在唐五代之后开始增加的,这可以从江西华林胡氏宋代以后的发展史得到印证。宋朝之前的胡姓可能的确仅限于“安定胡氏”,这也可以从唐《元和姓篆》、明《万姓统谱》等姓氏书籍中的胡姓名人记载得到印证,这些书籍中记载的大多是来自“安定郡”的胡氏名人。有人说唐代胡姓排名第108位(不知是否为人口排名。胡迪磊: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24),与现今第15位无法相比,倘若果真如此,那上述疑问难题将迎刃而解。韦姓之所以中进士比率比胡姓高,有可能当时韦姓人口确实比胡姓要多,还有崔姓、裴姓等也是同样情况。

二。安定胡氏在唐代并没有继续走向兴盛,而在走下坡路。我们知道安定胡氏的鼎盛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即所谓的“后安定”时期,以北魏胡氏家族为主的名人辈出。但从唐代仅有的15名进士名录来分析,似乎并没有明确他们是否都是属于“安定”胡氏。这也可以从史书的记载中得到印证,在《魏书》、《北史》等史书中有8位安定胡氏历史人物,而在《旧唐书》二百卷列传1820人中,胡姓只有胡证一人。在整个唐代只有一人被记载进列传,以及在唐代只有15位胡姓进士这一事实,不能不让我们看到,发源于宁夏、甘肃古安定郡望的北方胡氏家族,在经历了两汉、魏晋的兴盛发展后,在政治、经济、文化鼎盛的唐代时期日渐式微,而南方(南昌、常州、吉安、徽州等地)的胡氏家族则从北宋开始崛起,漫长的唐代三百年正是这样一个中间过渡时期。

以下是清代学者徐松所著(唐)《登科记考》中记载的15位胡姓进士名录。近代有不少专家学者对该书进行“补正”,其中以孟二冬的《〈登科记考〉补正》最为充实,增补了1400余人,将近是原书的一半。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补正》一书,准备抽空去上海图书馆一趟,将其“补正”中的胡姓进士摘录回来。附带说一下,2007年胡氏宗亲网论坛上,kamper 宗亲曾写过一篇“[不容回避]为什么唐代等几个重量级朝代的胡姓名人那么少”的文章,也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感兴趣的宗亲,可以找来一读: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924 ,欢迎继续讨论。

胡谅  唐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贞元八年 壬申 第二十二名 共二十三人
胡证 字启中,河中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贞元年间(785一804年)中进士,宝历初历拜岭南节度使。
胡元礼 定城人也。进士擢第,累授洛阳尉。则天朝。
胡玫  旧唐书 胡证传:证伯父玫,登进士第。
胡瑱(tian 去声)《元和姓篆》:唐开元中,瑜、瑱、玘并举进士。
胡瑜
胡玘  韩愈《胡明允墓铭》五百家注引集注“明允之父瑱、伯父玫,皆登第。”
胡珦 字潤博,舒州刺史。。。。閭里歌頌之,後卒。韓愈作神道碑銘云,坊舒之政于茲,有靳盖嘉之也 子部/類書類/萬姓統譜/卷十一
胡宰臣 韩愈:《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監胡良公墓神道碑 》:父宰臣,中进士第,官平阳冀氏令,瘁赠潭州大都督。
胡濬  见李瑞诗
胡溵 《宣室志》:安定胡溵,家于东郡,以文学知名。大和七年春,登进士第。
胡直钧 韩愈有《答胡生书》《考异》引《登科记》:胡直钧,贞元十九年进士。钧一作“均”。
胡锜 咸通十四年 曹希干中进士,时进士胡锜有启贺。
胡口 天宝十三年军谋出众科进士
胡口 元和十年进士及第

南山 2011.05.23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14 发表于: 2012-03-12
南山看谱   86    也谈唐代山东宗城胡珦家族
也谈唐代山东宗城胡珦家族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0645

        在贵州开会期间,和胡植诚宗亲谈到了唐代山东宗城的胡珦家族。关注的原因主要是胡海《大通考》和新编华林胡氏66世系考证都涉及到了这个家族;另外在唐代不多的胡姓进士(共15位)名录中,这个家族就占了三人,其荣耀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对这个家族给予足够的注意,所以回到上海后,我再次查找了有关资料,果然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一。胡珦家族史料简介。据韩愈《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以下简称 《韩碑》)记载,胡珦家族其先祖本岀安定,后徒清河于宗城,唐属贝州(即现今河北威县)。胡珦祖父胡秀,于则天朝为官,胡父宰臣,进士官平阳冀氏令。胡珦(739年-818年)字润博,大历七年(772年)中进士,历监察御史、佐观察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等职,后迁尚书膳部郎中,改任坊州刺史、舒州刺史。在任期间政绩显著,再迁尚书驾部郎中,因事得罪尚书李巽,被降职为凤翔少尹。李巽死后,迁少大理,改少詹事。元和十二年,官拜少府监,兼知内中尚,第二年(818年)以官卒,与夫人赵氏合葬京兆奉先。胡珦共有七子一女,其子逞、迺、巡、遇、述、迁、造,《韩碑》称:“公始以进士孤身旅长安,致官九卿为大家。七子皆有学守。女嫁名人。”这个名人就是唐朝著名诗人、广文博士吴郡张籍----“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枫桥夜泊”诗作者。而张籍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弟子,受其家人和弟子之恳请,韩愈作《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是千百年来了解唐朝胡珦生平及家族的重要史料,也为后代胡氏考证唐朝时期的先祖世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胡珦家族三代进士。这是我在整理唐代胡姓进士名录时的首次发现,其依据主要来自清代学者徐松《登科记考》。《韩碑》已明确胡珦与其父胡宰臣均为进士出身,毋庸赘言。关键在如何证实胡珦的七个儿子中是否有人也是进士。在网上搜索,得到一篇论文《张籍的婚姻及其与胡遇交游考说》--徐礼节(安徽师范大学)原载:《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第7卷第4期。从徐的论文中我们得知,胡珦的四子胡遇,曾和后来成为他姻兄的张籍交游甚密(张籍在未成为胡珦女婿之前,就有“登樓寄胡家兄弟”等诗酬和)。胡遇英年早逝,张籍写“哭胡十八遇”诗悼之,其中有“文场继续成三代,家族辉华在一身”的诗句,暗示胡遇有可能为进士,并且是胡珦七子中唯一的进士。如何得到证实?有线索就好办。《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八有沈亚之《祭胡同年文》云,“维长庆元年(821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同年韩复、张正谟、庞严、沈亚之,馔庶羞清酌之奠,祭於故安定胡君之灵”,知胡遇与沈亚之是同年进士及第,再查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八考沈亚之进士及第是在元和十年(815)年。而《登科记考》胡姓索引的最后一名进士“胡口(未名)”,也正是在这一年及第。所以,前有张籍“文场继续成三代”的暗示,后有沈亚之《祭胡同年文》的明写,加上徐松《登科记考》中其他几位同年的名录佐证,这位“胡口(未名)”当为胡珦四子胡遇。我们胡氏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三代进士,发生在胡姓进士数极少的唐代,我认为这一事实可以确定下来了(欢迎继续讨论)。

三。胡珦家族与胡氏世系。根据《烛溪胡氏家谱》卷首《世家原委旧序》以及胡同宗亲提供的《华林兴国胡氏宗谱》都记载了胡珦是华林胡氏在唐朝先祖之一:胡曦又名秀,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担任大鸿胪。胡曦子胡杰在朝中担任秘书郎。胡杰子胡珦字润博,在唐德宗贞元年间登进士第,担任少府监,为官期间政绩卓著。当时的丞相牛僧儒曾经为胡执笔墓志铭,陈鸿渐为他定谥,韩昌黎赋写神道碑。珦子胡钲儒担任金吾大将军,后迁职振武节度使。但胡海《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却将“胡珦”记作七十九世“胡珣”,称其父为胡杰,胡珦与胡珣两人为兄弟关系。然而又将胡珦事迹完全移至胡珣身上,胡珦、胡珣合二为一,令人不解。《世界胡氏通谱》在对《大通考》世系做了删减调整之后,将胡珣定为第六十世。上下世系、名称事迹均未作修改,现已刊印出书。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够严谨。唐代胡姓历史名人本来就不多,既然要用到这些名人,就必须尊重史料的记载。很多族谱都没有能准确表述胡珦家族真实的上下世系,作为华林胡氏新编世系考证,必须对此持严谨的态度。胡海《大通考》收录了大量有争议的世系,本来就是用以讨论,不能成定论的资料,怎么可以随便拿来用在正式出版物里呢?现在胡光宇、胡植诚还有其他人都看出来了,这套“通谱”在源流世系方面存在大量不严谨之处。我也不敢说有关胡珦上下世系绝对是错的,但起码是和韩昌黎所作《碑记》大相径庭:胡珦、胡珣(不知是否确有其人)的祖父是胡秀,父亲是胡宰臣。既然不是同一个人,胡珣就不应该用到胡珦的资料(牛僧儒曾经为胡执笔墓志铭,陈鸿渐为他定谥,韩昌黎赋写神道碑)。事实摆在这里,要么是同时代的韩昌黎搞错了人家的家族世系,要么是后代人不顾史实乱写一气,二者必居其一。现在有关胡珦的史料俯拾皆是,信息时代很容易得到,除非你不用胡珦,我也不会多说。

四。胡珦家族中有没有胡钲儒?《韩碑》已明确胡珦有“七子一女”,逞、迺、巡、遇、述、遷、造,“女嫁名人”。各地族谱中记载的珦子“胡钲儒”担任金吾大将军,后迁职振武节度使,无法得到史料的证实。《大通考》、《世界胡氏通谱》将“胡钲儒”记为了“胡珣”之子,缺乏各地族谱记载支持,同样不可置信。史料考证并不是坐在家里简单编排年代,只要大致对的上就算成功。我的观点还是如此,既然你要用到这些名人,就不能把现存的史料记载搁置一边另编一套。正如华林五宗中的瑜公支胡令仪(北宋时期淮南转运使),众多的族谱都记载是河南“陈留”的胡瑜之子,但对照同时代范仲淹所写《胡公(令仪)神道铭》,却是从三代祖先到后代子孙,几乎无一相符,令人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要么是当年的范仲淹搞错了陈留胡令仪公的先祖子孙,要么是华林后代修谱时部分借用了“陈留”胡令仪的史料。现在有人说,陈留的那个胡瑜、以及胡令仪都不是华林的,所以和华林谱的记载不一样。但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有哪部谱书上没有“陈留”二字,不管是旧谱还是新编谱。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胡珦家族中的胡钲儒身上,更早的还有东汉胡广家族、北魏胡国珍家族,认真考证起来,都有类似问题的存在。

南山 2011.06.13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3-10-22 21:24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15 发表于: 2013-10-22
南山看谱   87    关于明代礼部尚书胡濙远祖世系的考证
关于明代礼部尚书胡濙远祖世系的考证
http://www.hszqw.com.cn/bbs/post.php?action=modify&fid=15&tid=5394&pid=46144&article=115

最近看到《毗陵胡氏宗谱》乐善堂民国版的第一卷和部分世系表,结合之前看到的《东安胡氏族谱》民国版,黄启昌的《中华姓氏通史》胡姓卷中“晋陵胡氏世系表”,以及江西新建康熙谱琼公支世系图,感到有关明代礼部尚书、常州胡濙家族世系的记载,在这些资料里相互矛盾,令人无可适从。让人遗憾的是《毗陵胡氏宗谱》乐善堂民国版本身就不完善,世系部分多有缺失。经网路查询,得知天津南开大学藏有全套《毗陵胡氏宗谱》乐善堂光绪二年版,江苏常州胡氏宗亲已经联系,准备近期前往查阅。承蒙关照,他们将民国版谱拍照后发来邮件。我花了几个晚上时间,和其他资料对照,试图找出这些资料的异同之处,对明代礼部尚书胡濙远祖世系深入加以探讨。

胡濙为明永乐年间礼部尚书(《明史·胡濙传》有载),他是建文二年二甲三十四名进士,初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永乐元年开始执行明成祖朱棣的一项特殊使命:外出查访建文帝的下落凡十四年,连母亲过世都没有被允许回来,但是否完成了任务到现在还是一个迷。后升任礼部兼户部尚书,历仕六朝,与于谦共稳朝政,保国安民六十年,卒年八十九。胡濙为华林胡氏琼公系常州(毗陵)支第20代后裔,在江西新建康熙十九年的谱上可以看到,胡濙在正统四年为毗陵奉新合谱所作的序文。

《东安胡氏族谱(民国版)》与《毗陵胡氏宗谱(版)》是华林胡氏琼公支在江苏常州一带分布的两个支系族谱。前者因王廷洽著《中华姓氏谱胡姓卷》有介绍而广为人知,后者因只有南开大学图书馆收藏其孤本,内容还鲜为人知。但从目前我掌握到的资料看,尽管东安、毗陵胡氏源出琼公属同宗本支,但在其世系记载方面也不尽相同。

两支胡氏在琼公之后哪一世共祖?华林胡氏五宗之琼公支,迁常州之后四代无异议,即琼公--持公--徽公--冧公,在欧阳文忠《贈太子太傅胡公(宿)墓誌銘》里有明确记载。东安谱载本支第二十世先祖胡洙与胡濙为堂兄弟,同为宋朝名宦,太子少師致仕贈太子太傅胡宿同胞兄弟胡饰的后代。既然如此,毗陵胡氏(胡濙支)与东安胡氏祖父辈(祯)同祖,两支胡氏的祖源非常接近。但要注意了,这是《东安胡氏族谱》的记载。在《毗陵胡氏(胡濙支)宗谱》里,在公美公之前的记载相同,但之后的记载与东安胡氏有所不同。于是我又查阅了江西新建华林胡氏康熙谱,其中记载的这两支却是胡宿之后而非胡饰之后。这种记载也被黄启昌《中华姓氏通史》胡姓卷中“晋陵胡氏世系表·(胡濙支系·五代至明)”所印证。

下面是各种资料记载的世系对比:

关于祖源为“饰公”说:
东安胡氏族谱:琼--持--徽--冧--饰--宗哲--永修--公美--渊--安国--宏--大时--亲礼--澜--中立--昭--庸--祯--(宗仁--胡濙)、(宗义--胡洙)
毗陵胡氏宗谱:琼--持--徽--冧--饰--宗哲--永修--公美--(澋、沆、渊、澄)--之后暂缺。。。
新建康熙族谱:琼--持--徽--冧--饰--宗哲--正修--公美--之后无载。。。

关于祖源为“宿公”说:
新建康熙族谱:琼--持--徽--冧--宿--宗尧--说修--坚常--大成--游--暂缺。。。
中华姓氏通史:琼--持--徽--冧--(宿?)--(宗尧?)--(?修)--坚常--大成--游--聪--(应发、应炎、应登)--松--(黼、黻)--中立--昭--庸--祯--宗仁--胡濙
胡濙神道碑铭:琼生持因家于常遂为武进人持四世孙曰宿仕宋为枢密副使宿十一世孙曰中立为常州制置中立生昭公之髙祖也曾祖庸仕元为江浙儒学提举祖祯为常州路医学録考宗仁隠居不仕
胡学谦编世系:琼--持--徽--冧--宿--宗尧--说修--坚常--大成--游

分析:
1.琼公(约公元900年间)至胡濙、胡洙(公元1375年)跨度共计凡20代,约23.8岁间隔一代,基本符合生育规律。
2.琼公至胡宿之后“修”字辈共7代,史料多有记载,可以确定世系无误。
3.中立至胡濙、胡洙共6代,有“(明)礼部尚书致仕赠太保諡忠安胡公(濙)神道碑铭”佐证,可以确定世系无误。
4.同上史料佐证:宿十一世孙曰中立,则《中华姓氏通史》胡姓卷,由宿至中立间11代记载世系无误。
5.新建康熙谱、《中华姓氏通史》胡姓卷、胡学谦编琼公世系均有“坚常--大成--游”3代,目前尚无法考证其资料来源,但从琼公至游公这10代世系基本可以确定下来。(《毗陵胡氏宗谱》民国版也可以查到“大成--游”这2代,大成之上世系缺失。)
6.目前因没有看到《毗陵胡氏宗谱》光绪二年版的完整世系记载,《中华姓氏通史》胡姓卷中“聪--(应发、应炎、应登)--松--(黼、黻)”这4代无法得到确认。
7.《东安胡氏族谱》民国版中有关公美之后“渊--安国--宏”这3代与史料记载不符,明显有误,不足征信。“大时--亲礼--澜”3代也需与《毗陵胡氏宗谱》光绪版加以对照确认。
8.结论:胡濙为胡琼公第20代裔孙的记载应无误。其中1-10代、15-20代经史料、族谱记载可以证明无误(世祖名讳待确认),仅第11-14代尚需继续考证。

目前最大的疑问还在于胡濙究竟是华林胡氏琼公支中“宿公”的后代,还是“饰公”的后代,待看到《毗陵胡氏宗谱》乐善堂光绪二年版。

南山 2013.02.22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3-10-22 21:37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16 发表于: 2013-10-22
南山看谱   88    有关华林胡氏(陈留)瑜公世系的探讨
关于华林胡氏(陈留)瑜公世系的探讨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0822&fpage=0&toread=&page=2

        《江西新建康熙十九年华林谱》(目前我所见到最早的华林谱):瑜,城次子,字可佩,官开封陈留,因家焉。娶吴氏生子一令仪。令仪,瑜之子,天僖进士,如皋令迁淮南转运使。绍,令仪之子,随父迁徙陈留,六世渊徙崇安从籍里。弼,绍之子,弼之子罕,罕生渊,渊生安国,安国生寅、宏、宪。父子道学渊源,陪祀圣庙。(该为华林珰公支系谱,对瑜公支记载不详)

        《安定胡氏华林堂光绪十三年大成谱》(距现代最近的一次华林胡氏大成谱):瑜公,字可佩,号雪宝(上窗下心),官邓城即开封府尹,陈留令,因家焉。迁建宁徙隐溪,卒葬华林宅后,冲霄凤形子山午向。娶吴氏,生子三:令仪、令濬、令熊;续娶刘氏,生子三:令绵、令綖、令絃。

        《华林堂广济(武穴)胡氏三十三户源流序》:城公次子瑜。原配陈留里安乡吴氏,封开封郡君,生子三:令仪、令濬、令熊,继配刘氏生子三:令绵、令綖、令絃。瑜公长子令仪字圣卿,宋初进士,随父居陈留,初知如皋令,迁淮南转运使。令仪生子二:长统、次绍。瑜公次子令濬,字绍卿。令濬生子羽。瑜公三子令熊,字缙卿,居陈留,令熊生子二:长宗谅、次宗文。瑜公四子令绵字经卿,五代后汉时镇洪州(南昌)。五子令綖字总卿,后周时任京东济州任城令,为陈留支派。六子令絃字纯卿,仕南唐衡州府古茶陵(酃县)令,世居陈留,退居德安平地塘。

        以上三谱(序)都记载,胡瑜公为开封陈留令,年代不详。但从“长子”胡令仪的史料记载可以推断出其生活的年代。今人龚延明、祖慧著有《宋登科记考》五卷,仿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唐五代)体例,收集了两宋诸科进士四万余人的资料。其中记载:[胡令仪] 开封府陈留县人。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以明经中第,初授泾州长原县尉。历淮南、河北、河东转运使,终卫尉少卿。北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一一《胡公(令仪)神道铭》,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一八《胡令仪传》有载。范仲淹所写的《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碑铭》一文,与华林胡氏族谱记载如下不同:(经查,黄启昌《中华姓氏通史(胡姓)》对胡令仪家族的介绍也是出自该文)

        江西新建华林胡氏康熙谱记载如下世系:瑜公--令仪--绍--(美)弼...... ,  而《神道碑铭》则:“公諱令儀字某,開封陳留人也。曾祖瑜,祖紹,屬唐季五代之否嘉遁不顯。父弼,累贈尚書刑部侍郎,妣某氏贈滎陽縣太君。”这一世系完全颠倒的记载实在令人费解。按理说,范仲淹与胡令仪的私交关系极好,而且这篇碑铭可能也是应其家人所请而作。况且“父弼累贈尚書刑部侍郎”,胡令仪去世后归葬附“先侍郎之塋”,这些都说明其父为弼而不是瑜。

        很明显,开封陈留的胡令仪,其曾祖父胡瑜与祖父胡绍都未曾为官入仕,而不是华林各谱上记载的“官开封陈留”、“开封府尹,陈留令”、“封开封郡君”。 胡令仪的父亲是胡弼(父弼累贈尚書刑部侍郎)而不是胡瑜,华林康熙谱的记载正好颠倒。据我考证(详见胡氏宗亲网《南山看谱 82 对华林胡氏瑜公支“胡令仪”史料的探讨》,胡令仪出生于公元960年前后,与华林瑜公支系谱上的第五代“旦公”(958年)属于同时代人。尽管华林瑜公(湖北谱主编胡家钢推算为893年)与陈留瑜公(南山推算为885年)属于同时代,但因为范仲淹的这篇《神道碑铭》记载,我认为两个胡瑜并不是同一人,同样,两个胡瑜家族也不能混为一谈。

        有人怀疑范仲淹的《神道碑铭》失实,因为该文中有“字某”“妣某”等不确定文字,说明该文可能未经胡令仪家人审阅。范仲淹也为胡则也写过墓志铭,其中的家族内容与现在浙江永康胡氏族谱的记载就是一致的。很难想象类似这样重要的铭记不经过其家人的审阅。即使某些段落不很准确,但如先祖名讳、生卒年月都有错的话,那就很难想象范仲淹这样的名人,会犯如此大忌。但如果排除范仲淹写作失实的可能,那问题就十分严重了。这涉及到华林胡氏族谱早期记载的可信程度,两代人的世系差错大约有五、六十年,对华林五宗所有“令”字辈先祖的所处年代都要重新审视。

        可能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早期华林胡氏修谱的时候,把河南开封陈留的胡瑜家族错装进真正的华林五宗之一,江西德安瑜公支系里去了。江西德安胡瑜支为:瑜公--令絃--元仁--仲旦。。。 ,开封陈留的胡瑜家族为:瑜--绍--弼--令仪。。。,由于当时并没有严格考证陈留胡瑜家族的世系年代,导致没有发现胡令仪要比华林胡氏普遍的“令”字派晚两代。此错至今,无人纠正。

        关于“错装”,我还可以举出同样的例子来证明我的观点。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岁次丁亥 ,华林第九代后裔,朝散郎知峡州军事胡栝写过一篇序,全面阐述了华林胡氏五宗的详细分布。其中瑜公支是这样描述的:陈留支之祖瑜,生令仪,令仪生绍,绍生弼天圣中,授淮南转运使。安国、寅,宁、宏、宪皆其裔。首先,此记载与范仲淹写的《神道碑铭》严重不符;第二,瑜公娶吴氏、刘氏生六子,不可能只记载令仪一子;第三,“安国、寅,宁、宏、宪皆其裔”九个字,据我考证为后人加进去的(另文说明)。

        关于“王告”公支系的叙述:江州支之祖王告,其后有侍郎名则者,其后裔居婺女。发运使名师文者,居高邮。枢密使松年者,居朐山。胡则,北宋永康人,兵部侍郎,宋史有载,范仲淹也为其写过墓志铭。其先祖为三国时胡综,属浙江永康胡氏彭公支系第四世,与江西华林胡氏毫不相干。后来有的华林谱为了“统一”字派,不仅把胡则记作了“令则”,还将其始祖胡彭公也被记作“令彭”并列为王告公子。殊不知,胡则生于963年与陈留的胡令仪同年代,即便算做“令”字派,同样比瑜公家族里的“令濬、令熊、令绵、令綖、令絃”整整低了两辈。这也意味着,王告公与珰公、瑜公不是兄弟关系,而是祖孙关系了。至于王告公的其他几个后裔松年、师文(我看到其他谱序中还有胡瑗)等,都无法得到史料的证实是属于江西华林胡氏。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华林胡氏早期谱序记载,存在明显的名人串接、混接现象,不仅仅在城公之前的八十八代世系里,同样存在从北宋开始的华林世系中,而前一点胡海先生早已指出。反映在开封陈留胡瑜公支的记载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南山 2013.06.04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为便于阅读,提出上文的要点有三:

1.根据范仲淹所写的《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碑铭》,与华林胡氏族谱记载对照有如下不同:江西德安胡瑜支为:瑜公--令絃(六子)--元仁--仲旦。。。 ,开封陈留的胡瑜家族为:瑜--绍--弼--令仪。。。 ,相差两代人。华林新建康熙谱为解决此问题,将令仪前移两代,故与史料记载相悖。

2.据考证陈留胡令仪出生约在960年,而德安胡氏第五世胡(仲)旦出生约为958年,确属同时代人,因而也就排除了陈留胡令仪为华林胡氏第三世的可能性,结论是:开封陈留胡瑜公家族不属于华林胡氏一支。

3.华林胡氏早期谱(序)里,类似的家族“错装”现象很普遍,值得我们现代人认真加以辨析考证,以还原华林胡氏早期世系的真实性。现代的“通谱”编修,必须要先将中华胡氏各大支系的早期世系辨明理顺,不能一个祖先,各自表述。

南山 2013.06.05

讨论:

宗亲们好,关於华林瑜公子胡令仪的问题,我认为南山先生的分析有一定的理由,但是我个人分析并不象他所说的那么离谱。一,华林瑜公至旦公只有四代人,且四世同堂,当旦公当权修谱岂不知同过堂的曾祖瑜做过什么官?从公元八九三年至公元九五八年共六十五年难道瑜公的的事,旦公完全忘却了?所以有实据证明瑜公子令仪公非范公所写的令仪公,天喜进士令仪公是宋真宗末期,而瑜公长子令仪公没活到宋朝开国。难道令仪、元绍、元统与旦公相隔时间很远?难道远至我们今天?其原因是后代子孫由于其它因由老谱遗失,导至后来的错讹。试想,江西修水谱载:绍卿生元弼,弼生令仪字佐臣登天喜间进士,即与范公并入三贤祠。

另又有江西新余叚顿令濬公世系,作为瑜公次子,其世系至今只发展三十三世吗?作为瑜公小房的我支已发展四十六世,所以究其因是:令濬与令仪公兄弟不假,只不过不是瑜公子令仪的兄弟,而是元弼公之子令仪字左臣的兄弟,是瑜公之曾孙。令仪公又名羽仪,生子休征,令仪范公载生子三:远、规、拱辰。难道不是远字休征吗?由於后来的各种原因,导至混淆,这是我的看法,请南山先生及东方居士宗亲们谅解。

胡家钢  二零一三年六月卄一日
[ 此贴被南山在2013-10-23 07:1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17 发表于: 2013-12-07
南山看谱    89    胡安国支系在湖北地区的三个分支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182

胡安国支系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湖南为主要分布地。福建、江苏、浙江也有不少分支,但在湖北似乎较为少见。最近查看湖北各地的胡氏资料,发现有以下三支,请安国公支系的宗亲加以关注。

1.湖北江夏(原武昌县)一支  字派:以正绍先学,开承大尔方,立登名必荣,家世永其光
安国公后裔分布在:  江夏、郑店、老屋胡、九龙十八边。前二十世字派:安宏常谭彦,辰申廷胜友,朝元拱文宗, 应之自于作。新字派二十一世起:以正绍先学,开承大尔方,立登名必荣,家世永其光。据查,江夏郑店胡氏目前亦到二十六世“开”字辈,与湖南“在”字辈相同。这一支仅在宗亲网发过一帖: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1835   没有更多资料公布。经查族居地在江夏区的段岭庙周边地区,是江夏区较大的胡氏一支。

2.湖北通城(季满公支) 字派:守福庆清,自是以来,作德日昌,长发其祥,裕肇建(义均肇建?)
城公世系。城公次子瑜生一子令仪。令仪登宋真天禧进士及第,官淮南转运使,赠尚书虞部员外郎,配李氏赠夫人.生子绍.尚书职方员外郎,配李氏封夫人赠吉安县君,生子弼。弼登宋太宗雍熙三年丙戌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转大理迁光禄寺卿,夫人吴氏封宜丰县君,生子罕。罕官光禄寺少卿配雷氏例赠安人,生子渊。渊公登宋仁宗景佑元年甲戌进士及第,官都水监朝散大夫,卒赠少保金紫光禄大夫,配张氏,赠徐国夫人,生子安国。安国谥文定公,配钟氏,例赠夫人,生子四:寅、宁、宏、宪。长子寅,徽猷阁学士,号致堂先生,配赵氏,例赠夫人,生子三:大经、经纶、原纶。大经生子仪典。仪典生子二:高七、高八。长子高七生子三:溶二、溶四、溶六。溶二生子六:君敬、君通、君达、君表、君用、君义。次子君通,原配饶氏,生子一:季会。续配邓氏生子二:季受、季满。君通公于元至正元年辛己(1341)由江西豫章(南昌)携三子迁崇阳柴家畈定居。

3.湖北通城(北溪公支)  字派:北子,木正敬华,胜材亨群,必国正珍,饮衍天光,起清钟源,义均肇建
城公世系。城公次子瑜官河南开封陈留尹,卒赠少保。瑜生子令仪。令仪宋真宗天禧进士及第,官淮南转运使,赠尚书虞部员外郎。生子绍。绍公卒赠尚书职方员外郎。生子弼。弼公登宋太宗雍熙三年丙戌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转大理迁光禄寺卿。生子罕。罕公官光禄寺少卿,生子渊。渊公登宋仁宗景佑元年甲戌进士及第,官都水监朝散大夫,卒赠少保金紫光禄大夫。生子安国。谥号文定公。生子四:寅、宁、宏、宪。文定公三子宏生辅。辅公生佑。佑公生匡。匡公生耀祖。耀祖生宗虞。宗虞公于元至正元年辛己(1341)携子仪渊由江西豫章(南昌)迁居崇阳城下畈高庄。仪渊公,字北溪,官光禄大夫。元至治二年壬戌(1322)七月十三日亥时生,明洪武六年癸丑(1373)三月十六日申时殁,葬下禾厂四房先魁公屋后坳上,子山午向,有山图为记。配黄氏,赠和国夫人,元至治二年壬戌(1322)三月十六日子时生,明洪武七年甲寅(1374)十一月二十二日辰时殁,葬伴夫茔右。生子一:子鼎。

附湖南地区胡氏族源流(资料摘自湖南省图书馆)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2059:始祖文定公安国,由福建崇安迁荆门,再迁湘潭,筑室碧泉紫云峰,与张南轩辈讲学,所著《春秋传》为世所尊。长子寅,号致堂,后裔居零陵、衡阳。二子宁,号茆堂,居益阳、宁乡。三子宏,字仁仲,号五峰,后居衡阳、湘潭,今衡阳观音房及湘潭拗柴房、涌田房、龙田房皆其后胤。宏裔七世彦良,字德五,号碧云,元至正21年(1361)卒,葬湘潭石坝市涌田,九世衍为志仁、志聪、志贤、志员、志梁、志常、志彰、志忠八大房。族谱自宋嘉定13年(1220)至1916年凡八修,一修曰"衡湘胡氏族谱",二修敕修曰"闽楚胡谱",三、四、五修曰"中湘花石胡氏族谱",六修曰"胡氏族谱",七修曰"涌田胡氏族谱",八修分修名称各异。1949年,长房永澄公派下镛九修房谱。班次:(以安定公为一世,自十八世始)锡泽由于宋,洪基盛在湘,孝廉开甲第,正直得荣昌,作述家声远,贻谋世系长,修明逢泰运,继序有余芳。前十七世字派:“安宏常覃璨,顺彦震志永,锲时应文学,拱克”(六世为“王”旁单字、七世“页”旁单字、十一世“金”旁单字)

江夏支前二十字派与湖南闽楚衡湘胡氏前十七世字派:“安宏常覃璨,顺彦震志永,锲时应文学,拱克”(六世为“王”旁单字、七世“页”旁单字、十一世“金”旁单字)有相似之处,但从第五代开始就不相同了,后二十一世完全是湖北分支自拟字派。目前没有看到原谱,只知道有这一支系。

通城这两支为安国子寅、宏后裔。将其列为华林胡氏城公--瑜公支,盖华林老谱所记。季满公支“寅生子三:大经、经纶、原纶”,这也是首次在湖北发现胡寅有大经支后裔。据王立新考证“寅子胡永(早夭)、大原、大端”,无大经。见《南山看谱 20  胡安国的第三代》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394&fpage=0&toread=1&page=3  北溪公支“宏生辅。辅公生佑。佑公生匡。匡公生耀祖。耀祖生宗虞。”据王立新考证,胡宏子大时、大壮、大常,此“辅”公为三者谁,不得而知。另外注意到以上两支安国系皆来自江西南昌,这也是较为少见的,一般来说,安国支系以福建和湖南为祖源地为多。另江西舍溪有一支宏公后裔,资料在胡氏宗亲网论坛“胡安国、胡寅的丝帛画像”一文中: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0609 又,详见:胡恒俊 《宋高宗敕赞胡安国像真迹与舍溪胡氏家藏方册的惊世之谜》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774

引用资料:《中华胡姓通谱》湖北卷P371

南山 2013.01.08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13-12-07 21:40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18 发表于: 2013-12-13
南山看谱   90    浙江永康龙山胡氏“霅川”时期先祖考证资料
浙江永康龙山胡氏“霅川”时期先祖考证资料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017

近日收到浙江宗亲来信,寻找修谱所需资料。现复信于后,并将资料转发于胡氏宗亲网上,以供当地宗亲参考。南山 2012.10.09

南山宗亲:
久未联系,甚歉!下位胡氏宗谱(下位胡氏是浙江永康龙山胡氏的一个分支 南山注),经过了这些年的努力,已于下半年组织了领导班子,并成立了工作班子,正在紧张地编写之中。为了进一步考证吴兴霅川胡氏的世系历史,进一步证实永康龙山胡氏出于霅川胡氏之祖,很想有一篇霅川胡氏宗谱序或其他什么可证明的资料。对于这一层意义在下位历届修(续)谱序中是有明确记载的。我们这一举措,无非是想澄清社会上一些非议之说,没有什么其他目的。今特信求您助我们一臂之力,以圆满完成寻根究祖之愿。 致礼!  浙江永康下位胡氏宗亲  胡帆  2012.10.03

胡帆宗亲您好!
来信收悉。关于永康龙山胡氏源于浙江吴兴霅(音咋)川(今湖州)一说,多见于永康、东阳一带胡氏谱牒记载。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东阳郡太守胡凤是否有后裔曾经生活在霅川?我这里查到的一份资料“吴兴郡乌程县二百五十八户,承吴侍中综之后子孙卜居”,此“乌程县”即现今浙江省湖州市,古称“霅川”。而“吴侍中”即三国时期的胡综----浙江永康、龙山胡氏的先祖。如果你们谱上也是如此记载,那就不是巧合而是同出一源了。二是龙山胡氏的始迁祖究竟是胡远,还是胡文质,抑或二者为同一人?这在永康、东阳一带的胡氏族谱上记载互有矛盾。我根据上面的资料推断,胡综的后代胡凤有部分后裔居住于吴兴霅川,之后有“神、远”两兄弟分别成为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和永康龙山胡氏两支系的祖先。严格地说胡远公只是唐朝或五代时期吴兴霅川的远祖,而胡文质才是北宋(也可能是南宋)时期龙山胡氏支系的始迁祖,他可能是从浦江或(东)南湖迁到龙山来的。胡文质这个名字在许多永康、东阳等地胡氏分支族谱里都有记载,然而他在永康龙山胡氏总世系里所处的位置及来历至今尚不明确,还需继续深入探讨。现将胡氏宗亲网上有关资料整理后回复于您,仅供参考。顺致大安!晚辈 南山敬上 2012.12.09

龙山胡氏总祠
胡姓在浙江永康市堪称大姓望族,据说目前胡姓要占全市总人数五分之一以上。从广义上看,永康胡氏的覆盖范围不仅限于永康市。其源流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是属于三国、晋时期胡综、胡凤的后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分衍成三个不同的支派:一是以胡库为中心,以五代胡彭公为先祖的永康胡氏支派,二是以胡远、胡文质为先祖的龙山胡氏支派,另外就是以胡神为先祖的东阳东南湖胡氏。这是以永康、东阳为中心,覆盖浙江中部地区,辐射延伸至周边十多个县市庞大的胡氏一族。因为没有详细统计资料具体总人数不得而知,但几乎所有的支派都能够归纳到上面三个分支里去。永康胡氏作为浙江胡氏的主要代表,完全可以成为国内几个著名胡氏支派之一。(胡南山)

东阳东南湖胡氏:
东南湖胡氏是三国胡综的后代,是奉晋东阳郡太守胡凤为先祖的。他们和永康胡氏的区别在于,胡凤有两个儿子,“瑞”即为永康库川胡氏的始祖,后衍发胡彭公及胡则系。“颖”则为东阳胡氏的始祖,若干代后有“神”公字远道,太平兴国(982年)由湖州霅川任仙居县令,继以兄退隐,迁徙到东阳东南湖。“神”公被认为是东南湖胡氏的一世祖。族中名人有元代胡助,字古愚,号纯白道人,著有《纯白斋类稿》20卷行于世。据史书《三国志》记载,胡综年少曾做过孙权侍读,其岁数与孙权相当。孙权(182-252) ,而胡综卒于赤乌六年(243年), 推算其孙凤应该是270-290年在西晋(265年—316年)做官,凤的两个儿子“颖”和“瑞”,生活年代应该是公元260年左右。据东南湖胡氏宗谱上记载,神公是“颖”公的第18代孙(永康库川谱记载为第11代,误差较大),由晋而宋平均40年一代,考虑到年代久远可能会有漏记现象,基本可信。但同谱记载之永康彭公系年代误差较大,因为同是凤公之子,从晋“瑞”公到五代彭公(钱氏吴越国年代)却只有8代,查永康库川谱记载同东南湖谱同样是8代。估计东南湖后来的修谱者已经发现了年代上的差错而增加了十几代进去,否则就很难解释清楚了。(胡南山)

缙云潜明胡氏:
潜明村在浙江省缙云县壶镇以北九公里处(磐安--缙云公路边)。潜明胡氏现分居潜明、李坑口、老臼岙、龙爪坑、北洪、后陈、应庄及松岩等各村,现有人口一千多人,现有最高辈份为义字行,最小辈份为让字行。远祖世系:三国东吴胡综——东晋胡凤——湖州霅川胡祐——东阳南湖胡远——永康龙山胡文质——缙云潜明胡长孺 (胡连山)

东阳前山胡氏
从胡公满至三国吴中书令监都乡侯胡综。综生七子,次子冲为吴中书令,后为晋尚书郎。冲生五子,次子凤为晋太傅车骑东阳太守。古东阳郡即今金华。后世子孙就在金华一带繁衍开了,形成了后来龙山总祠庞大世系。有许多史实人家都写了,我也不重复,其中分郡宗派我补上一笔。老谱上记载,胡冲生五子,畅、凤、育、鈉、砀。畅:丹阳子孙承;凤:东阳、台、乐安子孙承;育:睦、宣子孙承;鈉:湖、杭、苏子孙承;砀:常州子孙承。胡氏大宗分源处所,丹阳、豫章、庐江、吴越、东阳、宣苏、巨婺、睦?所承。东阳郡金华县五百户承吴待中综之后,综孙凤仕晋为东阳太守。东阳郡永康县四百九十一户承凤元孙车骑校尉隆,以东晋卜居于彼。东阳郡兴安县十一户,承凤之后,以元嘉二十一年随姻到彼。遂安郡一百户,承晋新安太守育卜居于彼。新安郡四百户,承育子孙往彼郡而家焉。吴兴郡乌程县二百五十八户,承吴待中综之后子孙卜居。余杭郡钱塘县二百九十六户,承晋太守鈉二子卜居。以上这些应是很早的时候传下来的,可能对各派寻源有所帮助,所以我抄写于此,以供参考。(胡一平)

永康凤林胡氏
为三国时胡综的后代。胡综年方14,就跟随母亲渡江来到东吴,成为当时东吴少主孙权的侍读,得到孙权的赏识,官至会稽太守、中书令。据《凤林胡氏宗谱》卷1《金山风林胡氏重修宗谱序》、《吴越令公传赞》所载,胡综生子胡冲。胡冲生有5子:胡畅、胡凤、胡育、胡讷、胡砀。胡凤元孙胡隆生有4子:胡瑜、胡玖、胡填、胡圮。胡瑜生有2子:长子胡谔、次子胡谅。胡玖生子胡证。胡证生子胡彭。时值唐末,中原板荡,干戈四起,贤能、士大夫纷纷避乱隐居于山谷之中。当时唐镇海节度使钱缪拥有两浙十三州,在东南一隅建立一个小朝廷吴越国。在钱氏建国将近100年的时间里,选拔官吏并没有唯才是举,科举取士,而是采用世袭荫补的方法。因此儒学之风在吴越国渐渐消沉,大批饱学之士埋没在民间。但是另一方面,钱缪又喜欢收买名士,唐末著名诗人皮日休、罗隐、胡岳等人在吴越受到优厚的礼遇,甚至罗隐写诗讽刺他出身贫寒,他也欣然不怒。钱谬平时也跟着附庸风雅,吟风弄月。所以当时有才之士也受到一定的重用。胡彭就凭借自己淹博经史的学识,刚毅果敢的勇气跻身仕途,担任吴越令,官至仆射。从胡彭开始,胡氏迁居浙江婺州永康。----《中华姓氏谱胡姓卷》

永康峰川胡氏
远祖可以追溯到三国时的胡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昔日的繁华之地尽遭兵毁,中原一片荒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大批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渡,在江东另建家园。就在南渡的人群中,有一对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孤儿就是胡综。来到江南之后,当时孙策领授会稽太守,江东已经成为孙氏的天下。胡综虽然身在他乡,无依5S靠,依旧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渊博学识脱颖而出,赢得了孙策的赏识,成为孙策的弟弟孙权的侍读。当孙权成为讨虏将军,胡综也随之晋升为金曹从事,后官至偏将军,孙权视胡综为心腹亲信。胡综生有7子,其中胡冲与父同朝为官,天纪年间担任中书令。西晋问鼎天下之后,作为吴国遗臣的胡冲依旧得到重月,担任尚书郎、吴郡太守。胡冲生有5子:胡畅、胡凤、胡育、胡?、胡殇。次子胡凤辅佐东晋,担任东阳太守,车骑大将军,胡氏自此再次崛起。由于胡凤声名显赫,当时永康胡氏几乎都是胡凤的后代。----《中华姓氏谱胡姓卷》

永康龙山胡氏
永康胡氏为当地的望族大姓。北宋时,胡凤第十二代孙胡远从丰安(今浦江)迁居永康龙山。析居村落有适游(山下)、溪岩、石川(石桥头)、中山、苔川、白窑、西溪、弓塘、下位、龙山边、当渡(溪下?舟)、峰箬、大后、可投胡、石塔头、黄家等。在修建永康龙山大宗祠时,他们也是五十七个附主之一----下会(位)石湖支。《中华姓氏谱胡姓卷》里记载胡凤第十二代孙胡远从丰安(今浦江)迁居永康龙山。析居村落有适游(山下)、溪岩、石川(石桥头)、中山、苔川、白窑、西溪、弓塘、下位、龙山边、当渡(溪下舟)、峰箬、大后、可投胡、石塔头、黄家等。在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间的龙山总祠图卷上“下位”被记作“下会”。胡凤第十二代孙胡远是谁?从浦江迁居永康龙山,会不会是龙山胡氏之滥觞,带着疑问我们翻看了另一支永康胡氏的新修族谱--大后村志。大后村位于永康城北靠近龙山山脉的谷地平原,一种说法,“大后”与“殿后”谐音,还有一种说法,宋末元初,有一个庆四公为避兵灾,从龙山街迁居到祖可达公墓之侧,先定名为应龙山,五传福六公讳奇易时易应龙山为大后。而迁龙山之始祖胡远在《大后村志》里则是被表述为:“字元素,諡文质。”这在永康及东南湖胡氏族谱里并非如此记载。胡文质,这个名字在许多永康胡氏分支族谱里都有提到过,然而至今他究竟在永康胡氏总世系里所处的位置及来历尚不明确。各种族谱记载都不一样。如果胡远是胡文质的话,那定是永康胡氏无疑,否则,胡远后裔将是有别于永康和东南湖胡氏的另外一支。我注意到,这将是比较庞大的一支。永康一带胡氏目前尚未开展早期族源与析派分布调查,所以类似胡文质的祖源问题都没有得到正确的解释。(胡南山)

永康市唐先镇石桥头村
浙江永康的两大胡氏支派都是同宗于三国时期的胡综(有史料记载)。到东晋时期,有胡凤任东阳太守,其后代衍至五代时有胡彭公字道甫肇基永康。以库川胡氏为代表,形成胡彭公永康支派。目前这一支胡氏分布于永康、东阳、磐安、义乌、浦江、诸暨等地,是浙江中部地区重要的胡氏支派。而同宗胡凤派下,另有一支据说(东阳东南湖胡氏谱载)来自浙江霅川(湖州)两兄弟,其弟神公,肇基东阳东南湖,其兄远公,有裔孙胡文质从浦江(一说来自台州,还有一说来自南湖)迁永康北部龙山地区,其子孙分布于龙山村周边二、三十个村庄。(胡南山)

南山整理
2012.10.09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19 发表于: 2013-12-13
南山看谱   91     浙江湖州(霅川)与胡氏文化、名人、支系
浙江湖州(霅川)与胡氏文化、名人、支系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017

上面一个雨字,下面一个言字,可能很多人认不得,这个字(霅)念“zhá”。就地名而言,浙江湖州(霅川)于我们胡氏的支系、名人、文化渊源可谓久远。现将百度百科及胡氏宗亲网上有关“霅川(湖州)”与胡氏相关的资料整理如下,以供宗亲们收藏使用。

《百度百科》:霅溪,又称霅川、霅水,是浙江省湖州市境内的一条河流。“霅”是形容水流激越的声音。 东苕溪与西苕溪发源于天目山,分流至湖州市区后汇合,溪水湍急,霅然有声,如名霅溪,往北注入太湖。清·光绪《乌程县志》:“霅川漫流群山,环列秀气可掬,城中二溪横贯,此天下所无”。 湖州的别称  苕溪与霅溪源出一脉,自古以来是湖州的主要河流,因此,历史上往往以苕上、霅上、苕霅、霅川等别称来作为湖州的别称。霅溪在历史上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唐张志和“愿以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之间”,唐代张籍有《霅溪西亭晚望》一诗,北宋张先有“天外吴门清霅路”的句子,宋人梅尧臣有《霅上》诗:“共爱霅上风物美,春来清可鉴须眉”,文坛巨匠茅盾也有“泖溇汪洋,苕霅流长”的诗句。唐代颜真卿在湖州任内建霅溪馆,为历代文人呤咏之所,今湖州老城区馆驿河头仍存遗迹。http://baike.baidu.com/view/1607829.htm

《百度百科》:湖州,秦代称乌程县,北依浩淼太湖,南望迤逦群山,东部为水乡平原,西行则丘陵起伏,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尤其是六朝开始,地方文化日益繁盛,其地域精神内涵也愈益丰富。宋代从乌程县分置归安县。可惜乌程、归安这两个分别延续使用了两千多年和一千多年的名称到辛亥革命以后废除不用,今天不要说外地人不知道湖州原来有过乌程、归安两县,连多数湖州人自己对乌程、归安的历史也不甚了了。关于乌程县和归安县的历史文化辉煌只好任其沉埋在大量典籍文献中,成为一段近乎远去的精魂。http://ehzrb.hz66.com/hzrb/html/2011-12/23/content_34186.htm

《百度百科》:吴兴 古地名 吴兴为浙江省湖州市的古称,三国吴甘露二年(公元266年),吴主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改乌程为吴兴,并设吴兴郡,辖地相当于现在的湖州市全境,钱塘(今杭州)、阳羡(今宜兴)。隋代因地濒太湖而更名湖州,吴兴为下辖县。现湖州设有吴兴区,为市政府驻地。“三吴”之一,以人文物产名闻江南。自2003年起,湖州市区改名为吴兴区。吴兴区是浙江省湖州市下辖的一个区。面积872平方千米,人口56万。邮政编码313000。电话区号0572   行政区划下辖7个街道、6个镇、3个乡:   街道办事处:月河街道、朝阳街道、爱山街道、飞英街道、龙泉街道、凤凰街道、康山街道。   镇:织里镇、八里店镇、杨家埠镇、妙西镇、东林镇、埭溪镇。乡:道场乡、环渚乡、白雀乡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257.htm#2

《百度百科》:胡进思(?-948),浙江湖州人,五代时为吴越国权臣。参见《旧五代史》133卷,《资治通鉴》287卷,《十国春秋》88卷。 胡进思名万一,字克开,生于晚唐大中十二年(858),世居长安,后迁吴兴之霅川(今湖州)。四岁能识文,七岁会文章,十七岁时,因考进士不第,即弃文就武。当时国局动荡,朝廷腐败,他得悉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有个叫钱鏐的,时任都指挥使,胡公(以下均称胡进思为胡公)认定钱“雄略不凡”,就前去晋见,并和钱取得共识。钱很看重胡,就留他在身边“参赞军机”(帮助军中理事)。  唐中和二年(882),升为越州兵马使。 同光元年(923),被唐庄宗封为吴越钱王下兵部尚书右丞,第二年,加封为吴越兵部尚书,晚年偕妻携子安居奉化。《奉化市志》载:“胡姓,907--960(吴越), 自吴兴迁入白溪乡(今葛岙乡)蓬岛。”胡进思是浙江东部地区胡氏支系先祖,祖籍地也是霅川(湖州)。----胡信胜:《絮话浙东奉化胡氏》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681

《百度百科》: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一说现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1041年(庆历元年),胡瑗调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观察推官时,因父亲去世而辞官回家奔丧。翌年复出,改任保宁(今浙江金华)节度推官。不久应湖州太守滕宗谅之邀,到当地的州学任主讲教授,以致“四方之士云集受业”。其间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至理名言,并创立了卓有成效的“湖学”。晚年,胡瑗依旧苦读勤教,并参议朝政。1059年终因积劳成疾而卧床不起。后经仁宗皇帝钦准,领太常博士衔赴杭州长子胡志康任所疗养。临行前京城轰动,相送者“百里不绝”。不久即病故,被朝廷追谥“文昭”,胡瑗墓位于湖州市南郊7公里的道场乡青山坞胡峰基的幽谷处。墓始建于宋嘉佑五年(1060),元中被毁,后复建,历代又重建。现墓里圆形,高约3米直径约5米,后侧有圈形回龙墙,墓道长约200米。墓碑书“安定文昭胡公之墓”8个大字。另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被范仲淹遵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文学大家苏东坡更曾写下过赞颂他的诗句“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古”……。 胡氏后裔为纪念胡瑗毕生从教,玄歌不辍、桃李芬芳之盛况及其卓著的业绩,故多于宗祠上方题匾:“苏湖世第”或“苏湖流芳”。楹联:“淮海家声远,苏湖世泽长”http://baike.baidu.com/view/141018.htm

《太常博士致仕胡君(瑗)墓志 》:景祜中,范文正公仲淹,上书言君知古乐,召见论乐,拜试秘书省检书郎。康定初,元昊寇边,陕西帅臣辟为丹州推官,后移密州观察推官。丁父忧,举其族之亡于远者九丧归葬。服除,迁保宁军节度推官,治湖州州学,又召教授诸王宫,病家辞免,遂以太子中舍致仕。改殿中丞,驿召会秘阁议乐。除大理评事,兼太常主簿。寻复解罢。岁余授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仍与议乐。乐成大理寺丞,赐绯鱼,嘉祜元年,迁太子中允,充天章阁侍讲。既而疾不能朝,拜太常博士。还官政,从其子志康,杭州节度推官以就养。四年六月六日终于杭州,享年六十有七。明年十月五日,葬于湖州乌程何山之原,母随氏,赠京兆县太君。娶王氏,封长安县君,有子三人,志康进士及第,杭州观察推官。志宁志正皆力学,志宁永州知州。志正携父衣冠归葬如皋,太子中允墓左,遂守墓田于旧居。女婿大理寺丞腾希鲁次进士王伯起,季女尚幼,孙守约。瑞明殿学士蔡襄(君谟)撰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559

《百度百科》:胡宿(九九五~一○六七),字武平,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历官扬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两浙转运使、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以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四年,除太子少师致仕,命未至已病逝,年七十三(《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四《胡公墓志铭》),谥文恭。《宋史》卷三一八有传。知湖州 築石塘百里捍水旱大興學校學者盛於東南自湖學始既去而思之名其堤曰胡公堤。胡宿是华林胡氏常州琼公支系第五世祖(城公为一世祖)。 http://baike.baidu.com/view/224667.htm

《宋史·胡交修传》:胡交修字已楙,常州晋陵人。登崇宁二年进士第,授泰州推官,试词学兼茂科。给事中翟汝文同知贡举,得其文曰:“非吾所能及也。”置之首选,除编类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政和六年,迁太常博士、都官郎,徙祠部,迁左司官,拜起居舍人、起居郎。昭慈太后垂帘听政,除右文殿修撰、知湖州。胡交修是华林胡氏常州琼公支系第八世祖(城公为一世祖),曾祖曾孙同知湖州,一巧也。http://baike.baidu.com/view/2655415.htm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生卒年不详),字元任,号苕溪渔隐,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父胡舜陟著有《三山老人语录》,《苕溪渔隐丛话》多加称引。胡仔以父荫入仕,曾任常州晋陵知县。约在绍兴十五年(1145年),胡仔退隐吴兴苕溪;后复出,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官闽中漕幕,乾道初再次归隐苕溪。胡仔一生蹭蹬仕途,著书自娱,以终天年。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由于流域内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散水上如飞雪,引人注目,当地居民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胡舜陟 (1083~1143) 字汝明,晚年自号三山老人,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胡仔之父。大观三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御史、集英殿修撰、庐州知府、广西经略使,为秦桧恶,受诬下狱死。后被平反昭雪,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新安伯、太师、明国公。”此后,绩溪金紫胡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登科进士,跻身仕途者更是不胜枚举。其后代中尤以清末“绩溪经解三胡”的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三人成就最大。 http://baike.baidu.com/view/829747.htm

《胡宗南》(1896~1962) 别名琴斋, 字寿山,化名秦东昌。生于浙江镇海霞浦镇(今属浙江宁波北仑区),幼随父叔迁居浙西孝丰(今属安吉)。湖州吴兴中学毕业后,回孝丰当过小学教员,1924年得同学章云家长资助,到广东投考黄埔军校。又:胡宗南,原名广德,谱名端德,字琴斋,又字寿山,号悦心,霞浦街道朱塘村堂楼胡家人。3岁时其父胡际春被任为孝丰县(今属安吉县)收粮主事,全家迁至孝丰县城西鹤鹿溪村居住。

《安徽绩溪遵义胡氏》:胡松字茂卿,明正德八年(1513)举应天试,次年中进士第,授嘉兴推官,拜江西道御史,嘉靖中累官工部尚书.时奸相严嵩用事,松据祖宗之制,力止伊王贿嵩.后俺答入扰,仇鸾以边众入卫,欲尽召其众充实京师,移武仗于营,以便给调.松认为:“此非所以重肘腋,杜微防慎也,”坚持不许.不久,引疾归里,居家以孝闻.著有《承庵集))行世.其先祖可上溯至宋代理学宗师胡瑗,安定先生.瑗后裔多散居湖州、海陵、如皋,吴兴,兰溪等地.宋徽宗年代,吴兴胡清迁至绩溪胡村(今临溪高车),传至十一世日严才迁入城内遵义坊。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7350

《浙江永康龙山胡氏》:浙江永康的两大胡氏支派都是同宗于三国时期的胡综(有史料记载)。到东晋时期,有胡凤任东阳太守,其后代衍至五代时有胡彭公字道甫肇基永康。以库川胡氏为代表,形成胡彭公永康支派。目前这一支胡氏分布于永康、东阳、磐安、义乌、浦江、诸暨等地,是浙江中部地区重要的胡氏支派。而同宗胡凤派下,另有一支据说(东阳东南湖胡氏谱载)来自浙江霅川(湖州)两兄弟,其弟神公,肇基东阳东南湖,其兄远公,有裔孙胡文质从浦江(一说来自台州,还有一说来自南湖)迁永康北部龙山地区,其子孙分布于龙山村周边二、三十个村庄。(胡南山)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12017

《浙江兰溪厚仁胡氏》:厚仁胡氏是江西婺源清华胡氏的分支,这是在我的浙江胡氏调查中首次见到清华胡氏支派。据他们清朝年代的族谱记载:厚仁胡氏第一代始祖为常侍公胡学,二世胡武,三世文敏,四世霆,五世置,六世廿一公,第七世信公从清华迁湖州以后四代无考。到第十一世谦二公从湖州迁兰溪成为兰溪始祖。浙江省图书馆的调查目录上是这样记载的:[兰溪]厚仁胡氏宗谱:十卷/胡宝书主修.—1922年报本堂木活字本.—10册。  始迁祖:学,(始迁祖应为十一世谦二公 南山注)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自湖州府城迁居兰溪县厚仁胡村(今属兰江街道办事处)。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世,排行字为亲。本支派排行字:产昭千万季泰福禄嘉纯良仁义惠富盛像永元享贞教文章志齐贤重睦亲宽慈培厚泽蕃衍绍延初道洽熙气象凤同煦焕春诗书传俊秀孝友叙彝伦。卷二:祠记、序文、行状、碑、修志、祭文、赋、诗、民风民谣、书、遗嘱;卷三:里居图、墓图、祀产、胡氏统会、族谱摘录;卷四:纪行,排行字;卷五~十:行传。本支名人:(南宋)胡时可、胡时中。珍贵史料:民风民謡、遗嘱。胡汝明寄给我的兰溪胡氏资料上说:厚仁《胡氏宗谱》,始迁祖谦二,为清华(今江西婺源地)胡学之裔。北宋时由湖州苕霅厚仁坊迁兰。绍熙间(1190-1194)定居百亩山,即今厚仁胡村所在地。(胡南山)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883

《浙江新昌胡卜胡氏》:221—0165[浙江新昌]胡氏宗谱八卷  (清)胡忠谅主修,(清)胡家耀、胡远超纂修。清嘉庆十三年(1808)木活字本,三册。谱初修於明代,此为四修本。  始祖进思,字克开,又字华远,行万一,五代吴越国人。始迁祖璟,字汝明,行九,五代末自乌程县(今属湖州市)霅川(古溪名,又名霅溪)迁居新昌县胡卜村。卷一谱序、凡例、家规、村居图、八景、堂记、传赞、排行字、源流,卷二至六世系行传,卷七赞、行状、记、寿序、传,卷八祀产、碑记。宋代人胡榘、胡矩、胡铨,明代人胡讷,清代人胡双麒出於是族。  收藏于新昌文管

《浙江湖州南浔胡氏》:我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横街的,我们村有胡姓几百户,但没人能说出,来源于什么地方,有没有朋友知道我们那一带的人应该从什么地方迁徙过去的,很想了解自己的祖宗是哪的,先谢了!湖州,五代时期叫霅川(音:zhá),是浙东胡氏胡进思支系的发源地。但后来湖州的胡氏多见于浙江其他地区迁过去的,年代都比较靠后了。一个村子有胡姓几百户,那应该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了。估计以前还是修过谱的,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找到。这是个重要的信息来源,要想办法去找,否则光靠口头传说可靠程度不够。我对浙江胡氏的情况比较感兴趣,如有新发现一定会及时通知您。也希望这位宗亲能经常关注宗亲网,一有新情况也请及时通知我,谢谢!南山 请见: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279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4914  非常感谢版主,有什么新情况我也会及时通知您的,原先村里也有一些传说,说是我们那祖先出过一位大将军,手下有七位大蒋,全称八蒋.村里以前还有些遗迹.但我离开也有十多年了,有时间我会回去好好打听一下的。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263

可能还有遗漏,请读者跟帖补充之。

胡南山 2012.10.11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