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5814阅读
  • 176回复

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专帖  胡综胡凤的后代 ----胡正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40 发表于: 2019-05-16
http://www.doc88.com/p-3844861125097.html胡助诗文集研究论文

只看该作者 141 发表于: 2019-05-21
胡助诗文集研究网址如下
http://www.doc88.com/p-3844861125097.html

只看该作者 142 发表于: 2019-05-21
胡助诗文集研究网址如下
http://www.doc88.com/p-3844861125097.html

只看该作者 143 发表于: 2019-05-22
胡助诗文集研究网址如下
http://www.doc88.com/p-3844861125097.html

只看该作者 144 发表于: 2019-05-22
胡助诗文集研究网址如下
http://www.doc88.com/p-3844861125097.html

只看该作者 145 发表于: 2019-05-22
胡助诗文集研究网址如下
http://www.doc88.com/p-3844861125097.html

只看该作者 146 发表于: 2019-05-22
胡助诗文集研究网址如下
http://www.doc88.com/p-3844861125097.html

只看该作者 147 发表于: 2019-05-23
南马东湖:“湖”之东畔好日子
2010-08-02
  □ 记者 叶挺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讲起南马东湖村,知道那是一个大村,村里很多人打草席,可惜一直未能目睹其庐山真面目。因此,对于东湖,始终留有一种神秘的印象。借着同名村系列报道,13日,记者终于走进了既陌生又熟悉的东湖村。

  此“湖”竟是柽溪江

  “其实东湖的湖指的是柽溪江。”村民胡加德告诉记者,根据宗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原居住在现今南马夏屠村一带,因为临近山脚,土地有限,随着人口增加,原先的土地无法承载这么多人口,于是大家都想找一处面积更为开阔的地方。

  “从原来的位置看,柽溪江就像是一个湖,湖的东面、南面土地平坦,视野开阔,适合人口繁衍。”于是,800多年前,胡姓两兄弟分家,一房迁移到湖的南面,一房迁移到湖的东面,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南湖村、东湖村。

  原先的东湖村,包括东一、东二、东三,行政村合并后,红阳、王店也并入了东湖村。村干部胡德华说,现在东湖有1200余户3900多人,99%的村民都姓胡。

  特大洪灾留烙印

  因为临近柽溪,加之土地平坦,历史上的“七·二三”洪灾给东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据了解,东湖村上流有多条河流,水系呈伞状分布。1989年7月,洪水途径东湖时水流汇聚到了柽溪江里,柽溪河床原来就较高,排水能力有限,连续几天大雨后,水位更是居高不下。洪灾爆发前两天,村民们看着不断上涨的水位,心里有些发慌,刚好村民胡德胜家藏有很多麻袋,于是全村的壮劳力带上麻袋,直接到河边装沙加固河堤,可还是没能挡住肆虐的洪水。

  “7月23日早上9点左右,大水从东一和东三的交界处漫进来,没几分钟就淹没了整个村庄……”那时候胡加德刚好担任东三村的村长,对于“七·二三”洪灾可谓是记忆深刻。洪水漫过沙堤后,很快河堤也决口了,胡加德赶紧从溪边跑到大会堂用广播通知大伙撤退,两三分钟后,村里的积水就有一米多深了。那天,胡德华刚好从部队回来探亲,在防军下车后,听说回村的路已经被淹了,焦急万分的他只能在原地等地,直到下午五六点钟才涉水回家。

  胡德华看到的场面是悲壮的:村里大部分的泥房子经洪水浸泡后轰然倒地,家具、牲畜等随着大水漂走了,有些人家甚至没抢出任何财产……胡加德说,事后经过统计,村里85%至90%的房子倒塌,无家可归的村民只能栖息在桥洞、祠堂、凉亭、大会堂,或者搭起临时大棚。“直到一两年后陆陆续续造起了新房子,村民们才结束流浪的生活回到村里。”

  这些年,通过溪道整治,柽溪的河床降低了,加上河堤加高加固,东湖的水患已经彻底消除。

  席草基地产凉席

  南马草席曾经红极一时,而这就有东湖的一份功劳。村民们说,东湖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打草席,1994、1995年鼎盛时期,全村有三四百户村民以加工草席为生。“一天二十四小时,随便走在村里的哪个角落,都能听到打草席的声音。”胡德华说,刚开始都是一户一台机器,后来发展到每户两三台机器,那时候光在东湖打草席的外地人就有100多人。

  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东湖村还成立了两家草席收购点,其中一家为金华市农业龙头企业,一家为东阳市农业龙头企业,每年通过他们外销的草席不计其数。

  席草是编织草席的主要原料,生产草席的东湖村,也是我市的席草基地。原先东湖90%的席草都要向外面购买,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东湖村扩大种植面积,改良种植方法,席草产量大为提高。高峰时期,东湖席草种植面积达七八百亩,不过现在这一数字已经大大缩水了。胡加德家今年种了3亩多席草,平均亩产在2000斤以上。据了解,每年市农业局都要举办席草产量比武,从2007年开始,胡加德连续四年获得了一等奖,去年他种植的席草最高亩产达到了2600斤。

  随着产品更新换代,草席生产的辉煌时代一去不复返,竹凉席加工成为东湖村新的家庭副业。保守估计,现在东湖有七八十户人家加工竹凉席,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村民包美卿家原来以打草席为生,五六年前,她家买了两台机器,请了四个人,打起了竹凉席。今年竹凉席的行情不错,以往7月份大部分加工点都歇工了,但今年包美卿家仍在开足马力生产,“一台机器一年能够生产一万多条竹凉席,目前销路还不错。”

只看该作者 148 发表于: 2019-05-23
南马东湖:“湖”之东畔好日子
2010-08-02
  □ 记者 叶挺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讲起南马东湖村,知道那是一个大村,村里很多人打草席,可惜一直未能目睹其庐山真面目。因此,对于东湖,始终留有一种神秘的印象。借着同名村系列报道,13日,记者终于走进了既陌生又熟悉的东湖村。

  此“湖”竟是柽溪江

  “其实东湖的湖指的是柽溪江。”村民胡加德告诉记者,根据宗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原居住在现今南马夏屠村一带,因为临近山脚,土地有限,随着人口增加,原先的土地无法承载这么多人口,于是大家都想找一处面积更为开阔的地方。

  “从原来的位置看,柽溪江就像是一个湖,湖的东面、南面土地平坦,视野开阔,适合人口繁衍。”于是,800多年前,胡姓两兄弟分家,一房迁移到湖的南面,一房迁移到湖的东面,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南湖村、东湖村。

  原先的东湖村,包括东一、东二、东三,行政村合并后,红阳、王店也并入了东湖村。村干部胡德华说,现在东湖有1200余户3900多人,99%的村民都姓胡。

  特大洪灾留烙印

  因为临近柽溪,加之土地平坦,历史上的“七·二三”洪灾给东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据了解,东湖村上流有多条河流,水系呈伞状分布。1989年7月,洪水途径东湖时水流汇聚到了柽溪江里,柽溪河床原来就较高,排水能力有限,连续几天大雨后,水位更是居高不下。洪灾爆发前两天,村民们看着不断上涨的水位,心里有些发慌,刚好村民胡德胜家藏有很多麻袋,于是全村的壮劳力带上麻袋,直接到河边装沙加固河堤,可还是没能挡住肆虐的洪水。

  “7月23日早上9点左右,大水从东一和东三的交界处漫进来,没几分钟就淹没了整个村庄……”那时候胡加德刚好担任东三村的村长,对于“七·二三”洪灾可谓是记忆深刻。洪水漫过沙堤后,很快河堤也决口了,胡加德赶紧从溪边跑到大会堂用广播通知大伙撤退,两三分钟后,村里的积水就有一米多深了。那天,胡德华刚好从部队回来探亲,在防军下车后,听说回村的路已经被淹了,焦急万分的他只能在原地等地,直到下午五六点钟才涉水回家。

  胡德华看到的场面是悲壮的:村里大部分的泥房子经洪水浸泡后轰然倒地,家具、牲畜等随着大水漂走了,有些人家甚至没抢出任何财产……胡加德说,事后经过统计,村里85%至90%的房子倒塌,无家可归的村民只能栖息在桥洞、祠堂、凉亭、大会堂,或者搭起临时大棚。“直到一两年后陆陆续续造起了新房子,村民们才结束流浪的生活回到村里。”

  这些年,通过溪道整治,柽溪的河床降低了,加上河堤加高加固,东湖的水患已经彻底消除。

  席草基地产凉席

  南马草席曾经红极一时,而这就有东湖的一份功劳。村民们说,东湖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打草席,1994、1995年鼎盛时期,全村有三四百户村民以加工草席为生。“一天二十四小时,随便走在村里的哪个角落,都能听到打草席的声音。”胡德华说,刚开始都是一户一台机器,后来发展到每户两三台机器,那时候光在东湖打草席的外地人就有100多人。

  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东湖村还成立了两家草席收购点,其中一家为金华市农业龙头企业,一家为东阳市农业龙头企业,每年通过他们外销的草席不计其数。

  席草是编织草席的主要原料,生产草席的东湖村,也是我市的席草基地。原先东湖90%的席草都要向外面购买,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东湖村扩大种植面积,改良种植方法,席草产量大为提高。高峰时期,东湖席草种植面积达七八百亩,不过现在这一数字已经大大缩水了。胡加德家今年种了3亩多席草,平均亩产在2000斤以上。据了解,每年市农业局都要举办席草产量比武,从2007年开始,胡加德连续四年获得了一等奖,去年他种植的席草最高亩产达到了2600斤。

  随着产品更新换代,草席生产的辉煌时代一去不复返,竹凉席加工成为东湖村新的家庭副业。保守估计,现在东湖有七八十户人家加工竹凉席,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村民包美卿家原来以打草席为生,五六年前,她家买了两台机器,请了四个人,打起了竹凉席。今年竹凉席的行情不错,以往7月份大部分加工点都歇工了,但今年包美卿家仍在开足马力生产,“一台机器一年能够生产一万多条竹凉席,目前销路还不错。”

只看该作者 149 发表于: 2019-05-23
南湖村位于东阳市西南角,有南湖、郭塘下、两头塘、界牌4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农户1245户,人口3314人,耕地面积1614.2亩,现有绿化面积1600平方米,人均收入9645元,村有9公里长的阔宽的水泥路,通省级中心镇—南马镇,公路两侧有整齐绿化带及明亮的路灯,村里有休闲公园、广场、各种误乐设施齐全。在村两委的齐心努力,发动群众积极筹资135万元,总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南湖小学。
南湖村位于浙江省中部,金华东阳市南乡的较大村之一,隶属南马镇,即金华市行政中心村,座落在风景美丽的柽溪江边,西临永康市境域,距离东阳、永康、磐安三城区30公里,有南湖、界牌、二头塘、郭塘下四个自然村组成,面积约5.6平方公里,2017年1月止,有农户1245户,人口3592名,外地人口2000余名,耕地1722亩,人均收入23220元。南湖村百分之九十以上为胡姓裔孙,始祖为郡马胡神,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时任仙居县令,便道过访因世乱流寓南湖内舅,怜其孤单无邻,并乐其地之胜,遂任满迁居于此,繁衍裔孙,南湖早先原有曹宅、陈宅、马坟、花园、介塘塍、毛竹园等十多个自然村,日长月久,新陈代谢相继衰退流逝,南湖由于溪流曲折广阔,似湖处居住因而得名一南湖。1949年为柽溪江乡政府所在地,此时南湖更名为柽溪江一村,南湖历来祟文重教,南湖小学创办于1917年,其前身为设在乔荫祠的私塾,经胡松山筹划,全村公常拨租并自家捐租作为办学经费,1943年改设松山小学,生员来自东阳、永康两县20多个村,1950年复称南湖小学。南湖村南马二中,前身为东阳县初级师范学校,1956年7月从县城迁往南湖。1957年7月改设东阳县第五初级中学,1960年8月改称东阳县南马第二中学,2001年合并入防军镇中。改革开放前以农业生产为主,席草加工为副业,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有良种队(农科队)、蚕场、养猪场、养兔场、孵仿场(厂)、竹偏厂、席草加工厂,1972年建集体粮仓一座,曾储蓄粮食2.2万吨,是当年东阳县农村储备粮唯一的万吨仓,1974年创办幼儿班一座,是本县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齐的幼儿园,于1978年得到了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的表彰,1976年动工,于1980年竣工的南湖人民大会堂,投资二十万元,是东阳县内投资,占面积最大的村庄大会堂,可容纳1850个就坐席位,曾受到浙江越剧一团、二团,浙江婺剧团的多次惠临演出,1972年购置了25匹15千瓦发电机组,自发火电供全村照明,本村第一个结束了本县用油灯的历史,1984年投资六万元,建造自来水管网,供全体村民生活用水。南湖历史悠久,古代建筑荟萃,因岁月流逝,社会变迁相继灭迹,现存古建有禅智寺,建于宋开宝四年(971),门前保留宋朝古井一口,以及1929年由胡松山出巨资兴建的格义堂(又名花厅),与胡松山古居,极具民国时期东阳木雕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以及廿四间头等多处古建筑被完整保留。南湖人紧跟时代朝流的变化发展,从原来以农业生产,席草编织为主变迁到以仿古木雕为主产业,拥有仿古雕刻企业180余家,产品有屏风、花格门窗,牛腿、亭台楼阁、牌匾、坐椅、仿古傢俱等多种产品,远销国内外,欧美、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2016年淘宝销售额达到六个亿,被东阳市政府命名为淘宝村,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又有传统的纯手工雕刻技术,承接宾馆、酒楼、茶楼、园林、寺庙,祠堂、亭阁,大雄宝殿等古民居的修缮与建没,集设计制作于一体。
美丽古老的南湖村在各届领导的带领支持下,通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