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5658阅读
  • 176回复

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专帖  胡综胡凤的后代 ----胡正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50 发表于: 2019-05-24
南马东湖:“湖”之东畔好日子
2010-08-02
  □ 记者 叶挺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讲起南马东湖村,知道那是一个大村,村里很多人打草席,可惜一直未能目睹其庐山真面目。因此,对于东湖,始终留有一种神秘的印象。借着同名村系列报道,13日,记者终于走进了既陌生又熟悉的东湖村。

  此“湖”竟是柽溪江

  “其实东湖的湖指的是柽溪江。”村民胡加德告诉记者,根据宗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原居住在现今南马夏屠村一带,因为临近山脚,土地有限,随着人口增加,原先的土地无法承载这么多人口,于是大家都想找一处面积更为开阔的地方。

  “从原来的位置看,柽溪江就像是一个湖,湖的东面、南面土地平坦,视野开阔,适合人口繁衍。”于是,800多年前,胡姓两兄弟分家,一房迁移到湖的南面,一房迁移到湖的东面,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南湖村、东湖村。

  原先的东湖村,包括东一、东二、东三,行政村合并后,红阳、王店也并入了东湖村。村干部胡德华说,现在东湖有1200余户3900多人,99%的村民都姓胡。

  特大洪灾留烙印

  因为临近柽溪,加之土地平坦,历史上的“七·二三”洪灾给东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据了解,东湖村上流有多条河流,水系呈伞状分布。1989年7月,洪水途径东湖时水流汇聚到了柽溪江里,柽溪河床原来就较高,排水能力有限,连续几天大雨后,水位更是居高不下。洪灾爆发前两天,村民们看着不断上涨的水位,心里有些发慌,刚好村民胡德胜家藏有很多麻袋,于是全村的壮劳力带上麻袋,直接到河边装沙加固河堤,可还是没能挡住肆虐的洪水。

  “7月23日早上9点左右,大水从东一和东三的交界处漫进来,没几分钟就淹没了整个村庄……”那时候胡加德刚好担任东三村的村长,对于“七·二三”洪灾可谓是记忆深刻。洪水漫过沙堤后,很快河堤也决口了,胡加德赶紧从溪边跑到大会堂用广播通知大伙撤退,两三分钟后,村里的积水就有一米多深了。那天,胡德华刚好从部队回来探亲,在防军下车后,听说回村的路已经被淹了,焦急万分的他只能在原地等地,直到下午五六点钟才涉水回家。

  胡德华看到的场面是悲壮的:村里大部分的泥房子经洪水浸泡后轰然倒地,家具、牲畜等随着大水漂走了,有些人家甚至没抢出任何财产……胡加德说,事后经过统计,村里85%至90%的房子倒塌,无家可归的村民只能栖息在桥洞、祠堂、凉亭、大会堂,或者搭起临时大棚。“直到一两年后陆陆续续造起了新房子,村民们才结束流浪的生活回到村里。”

  这些年,通过溪道整治,柽溪的河床降低了,加上河堤加高加固,东湖的水患已经彻底消除。

  席草基地产凉席

  南马草席曾经红极一时,而这就有东湖的一份功劳。村民们说,东湖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打草席,1994、1995年鼎盛时期,全村有三四百户村民以加工草席为生。“一天二十四小时,随便走在村里的哪个角落,都能听到打草席的声音。”胡德华说,刚开始都是一户一台机器,后来发展到每户两三台机器,那时候光在东湖打草席的外地人就有100多人。

  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东湖村还成立了两家草席收购点,其中一家为金华市农业龙头企业,一家为东阳市农业龙头企业,每年通过他们外销的草席不计其数。

  席草是编织草席的主要原料,生产草席的东湖村,也是我市的席草基地。原先东湖90%的席草都要向外面购买,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东湖村扩大种植面积,改良种植方法,席草产量大为提高。高峰时期,东湖席草种植面积达七八百亩,不过现在这一数字已经大大缩水了。胡加德家今年种了3亩多席草,平均亩产在2000斤以上。据了解,每年市农业局都要举办席草产量比武,从2007年开始,胡加德连续四年获得了一等奖,去年他种植的席草最高亩产达到了2600斤。

  随着产品更新换代,草席生产的辉煌时代一去不复返,竹凉席加工成为东湖村新的家庭副业。保守估计,现在东湖有七八十户人家加工竹凉席,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村民包美卿家原来以打草席为生,五六年前,她家买了两台机器,请了四个人,打起了竹凉席。今年竹凉席的行情不错,以往7月份大部分加工点都歇工了,但今年包美卿家仍在开足马力生产,“一台机器一年能够生产一万多条竹凉席,目前销路还不错。”

只看该作者 151 发表于: 2019-05-27
南马东湖:“湖”之东畔好日子
2010-08-02
  □ 记者 叶挺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讲起南马东湖村,知道那是一个大村,村里很多人打草席,可惜一直未能目睹其庐山真面目。因此,对于东湖,始终留有一种神秘的印象。借着同名村系列报道,13日,记者终于走进了既陌生又熟悉的东湖村。

  此“湖”竟是柽溪江

  “其实东湖的湖指的是柽溪江。”村民胡加德告诉记者,根据宗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原居住在现今南马夏屠村一带,因为临近山脚,土地有限,随着人口增加,原先的土地无法承载这么多人口,于是大家都想找一处面积更为开阔的地方。

  “从原来的位置看,柽溪江就像是一个湖,湖的东面、南面土地平坦,视野开阔,适合人口繁衍。”于是,800多年前,胡姓两兄弟分家,一房迁移到湖的南面,一房迁移到湖的东面,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南湖村、东湖村。

  原先的东湖村,包括东一、东二、东三,行政村合并后,红阳、王店也并入了东湖村。村干部胡德华说,现在东湖有1200余户3900多人,99%的村民都姓胡。

  特大洪灾留烙印

  因为临近柽溪,加之土地平坦,历史上的“七·二三”洪灾给东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据了解,东湖村上流有多条河流,水系呈伞状分布。1989年7月,洪水途径东湖时水流汇聚到了柽溪江里,柽溪河床原来就较高,排水能力有限,连续几天大雨后,水位更是居高不下。洪灾爆发前两天,村民们看着不断上涨的水位,心里有些发慌,刚好村民胡德胜家藏有很多麻袋,于是全村的壮劳力带上麻袋,直接到河边装沙加固河堤,可还是没能挡住肆虐的洪水。

  “7月23日早上9点左右,大水从东一和东三的交界处漫进来,没几分钟就淹没了整个村庄……”那时候胡加德刚好担任东三村的村长,对于“七·二三”洪灾可谓是记忆深刻。洪水漫过沙堤后,很快河堤也决口了,胡加德赶紧从溪边跑到大会堂用广播通知大伙撤退,两三分钟后,村里的积水就有一米多深了。那天,胡德华刚好从部队回来探亲,在防军下车后,听说回村的路已经被淹了,焦急万分的他只能在原地等地,直到下午五六点钟才涉水回家。

  胡德华看到的场面是悲壮的:村里大部分的泥房子经洪水浸泡后轰然倒地,家具、牲畜等随着大水漂走了,有些人家甚至没抢出任何财产……胡加德说,事后经过统计,村里85%至90%的房子倒塌,无家可归的村民只能栖息在桥洞、祠堂、凉亭、大会堂,或者搭起临时大棚。“直到一两年后陆陆续续造起了新房子,村民们才结束流浪的生活回到村里。”

  这些年,通过溪道整治,柽溪的河床降低了,加上河堤加高加固,东湖的水患已经彻底消除。

  席草基地产凉席

  南马草席曾经红极一时,而这就有东湖的一份功劳。村民们说,东湖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打草席,1994、1995年鼎盛时期,全村有三四百户村民以加工草席为生。“一天二十四小时,随便走在村里的哪个角落,都能听到打草席的声音。”胡德华说,刚开始都是一户一台机器,后来发展到每户两三台机器,那时候光在东湖打草席的外地人就有100多人。

  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东湖村还成立了两家草席收购点,其中一家为金华市农业龙头企业,一家为东阳市农业龙头企业,每年通过他们外销的草席不计其数。

  席草是编织草席的主要原料,生产草席的东湖村,也是我市的席草基地。原先东湖90%的席草都要向外面购买,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东湖村扩大种植面积,改良种植方法,席草产量大为提高。高峰时期,东湖席草种植面积达七八百亩,不过现在这一数字已经大大缩水了。胡加德家今年种了3亩多席草,平均亩产在2000斤以上。据了解,每年市农业局都要举办席草产量比武,从2007年开始,胡加德连续四年获得了一等奖,去年他种植的席草最高亩产达到了2600斤。

  随着产品更新换代,草席生产的辉煌时代一去不复返,竹凉席加工成为东湖村新的家庭副业。保守估计,现在东湖有七八十户人家加工竹凉席,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村民包美卿家原来以打草席为生,五六年前,她家买了两台机器,请了四个人,打起了竹凉席。今年竹凉席的行情不错,以往7月份大部分加工点都歇工了,但今年包美卿家仍在开足马力生产,“一台机器一年能够生产一万多条竹凉席,目前销路还不错。”

只看该作者 152 发表于: 2019-06-04
700岁“万年青”生命堪忧 盘点古树名木三大威胁
2015-12-25 11:29  |   东阳日报


现在的东湖罗汉松,树上挂着抢救用的“营养桶”。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胡剑文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胡剑文

冬天,万木萧瑟,东阳市南马镇东湖村的一棵700岁罗汉松也是枝条枯黄。作为常绿针叶乔木,这棵罗汉松本应该四季常青的,但是它“病”了,树身挂着数十只“营养桶”,有的村民甚至认为它已经“没救了”。

古树见证村庄历史



健康时的东湖罗汉松。(资料图片)

这棵古罗汉松,在东阳市首批古树名木中列第8号,树龄700年左右。像这样的古罗汉松,东阳市仅存三棵,另两棵分别位于林业总场和歌山镇西宅村。在三株700岁以上古罗汉松中,东湖这棵虽然树龄不是最大的,却是最粗的,胸围达5米。

对于东湖村民来说,这棵罗汉松除了树龄大,还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村庄历史的见证。

当地村民相传,这棵罗汉松是他们的先祖胡助(1278-1355)所植。胡助是元代文人,曾在朝廷为官。他从京都带回来两株罗汉松,植于庭院,目前这棵古罗汉松就是其中之一。

古罗汉松四季常青,再加上树龄大,当地人都称之为“万年青”。令人遗憾的是,“万年青”已经整整一年未返青了。

尝试搭接“脉管”拯救

拯救东湖古罗汉松,是去年春天开始的。

接到村民的反映后,东阳市森防站邀请金华一位专门从事罗汉松嫁接的师傅前来“把脉”,决定采用高位靠皮接技术,对古罗汉松进行科学救治。

古罗汉松枝叶枯黄,是由于树根部和树干大部分已经枯死,水分和养分无法向上输送。高位靠皮接,就是将一株株罗汉松苗螺旋式靠在古罗汉松树干上嫁接,成活后形成供输水分和养分的“通道”。树干上挂的一只只桶,就是为高位树苗提供养分的。

据说,这种高位靠皮接技术可以救活根系很少的大树。但是,它对这棵古罗汉松似乎不起作用。目前,古罗汉松上的高位嫁接树苗未见存活,只有植在树根处的几株可见绿色。

人为破坏对古树伤害大

对于东湖古罗汉松的现状,东阳市森防站站长胡中成连叹“可惜”,他认为已错过了最好的拯救时机。

东阳市古树名木众多,首批就有8000多株。目前,绝大多数古树名木得到很好的保护,但也有一些面临着人为、虫害、天灾的威胁。

胡中成说,对古树构成威胁的害虫主要有白蚁、天牛、蛧蝽、甲壳虫、蚜虫、樟蚕、蛾类等,如果古树闹虫害,只要及时发现,防治效果一般比较理想。

干旱、雷击等天灾,对古树的伤害也比较大。东湖古罗汉松,就是在2013年夏天那场干旱后开始出现衰退迹象的。高大挺拔的枫树,则比较容易遭受雷击的伤害。

最不可忽视的,是人为因素对名木古树造成的伤害。比如东湖古罗汉松,早年曾经遭火烧,后来又因路面硬化和周边建房,根系通透性极差。胡中成说,城镇乡村的发展,挤占着古树名木的生长空间,现在东阳市相当一部分古树名木位于民宅旁边。所以,人们更有必要关注和呵护祖先留下的“绿色遗产”,多给名木古树留下一些空间。

更多东阳新闻,请关注东阳频道↓


只看该作者 153 发表于: 2019-09-16
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287528&from=timeline

东湖村民自导自演过中秋佳节

只看该作者 155 发表于: 2019-10-18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zMTAzMDcwMw==&mid=2247494574&idx=2&sn=493a009cab0e17981a7057971b8a0369&chksm=fa4a1c6ecd3d9578b052f21ceb2af9c5e098cc41fed8d974d56dbe5ec30a3eb6e4fcb15802ae&scene=0&xtrack=1#rd

只看该作者 156 发表于: 2019-11-25

只看该作者 157 发表于: 2020-03-17

只看该作者 158 发表于: 2020-04-01


  永康的第一大姓是胡姓,这一点无可质疑。那么,永康胡姓支系有几支?一些资料记载不尽相同。据1991年出版的《永康县志》记载,永康胡姓有6支,而应宝容先生编《永康姓氏志》所载,永康胡姓总列4大支。
  据永康胡氏总谱负责人之一胡连法介绍,编纂人员引证上述记载,并阅览永康胡姓数十个村的宗谱、志书,找到了比较可靠的依据。根据现有史料考析,永康胡姓支系有8支。
  永康胡姓同源,都是满公之后
  
  编纂人员发现,在不少的永康胡姓谱牒中,载有梁御使中丞东海王僧儒奉敕撰写的《图引》。《图引》称:“胡氏之先出于有虞。至虞,遏(阏)父为周陶正,武王以元女配其子满,而封于陈,是为陈胡公。年极胡耆,故谥曰胡,子孙因以为姓。春秋之末,胡为楚所逼,分官诸侯。战国之初,卫有胡行,知名当世。及秦置东郡,从野王县,行子孙避难,适秦家于河东。行六世孙建,为汉渭城令,为上官氏所陷,妻子不敢居三辅,北徙安定郡,家于临潼县安都乡卑祚里。以前所为胡姓,共同一祖,更无二源。其后,支派既多,随所居住,故乃血脉引之于图。”
  据此文称,永康各支胡姓,亦应是满公之后,同出此源。
  据调查,1985年永康有姓氏343个,在受调查的46.22万人中,胡姓人口占4.95万人,居各姓之首。也就是说,10个永康人就有1个姓胡的。虽然到如今,永康的人口量已由1985年的47.53万人,增至当今超百万人(其中流动人口49.2万人),人口量的激增和外地人口的涌入,难以再说明原永康各姓氏居民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了。
  
  永康北镇坊胡氏和龙山下凤里胡氏
  都是晋东阳郡(即金华)太守胡凤的后裔
  
  为厘清永康胡姓的支系,编纂人员阅览了永康胡姓数十个村的宗谱、志书,找到了比较可靠的依据。根据现有史料考析,永康胡姓支系有8支:
  一是永康北镇坊胡氏,晋东阳郡(即金华)太守胡凤的后裔,五季仕吴越令胡彭支系。据考析,胡彭约生于公元856年左右,于后梁、后唐期间,事吴越王钱镠,授吴越令。约于公元932年钱镠卒后,告老回迁永康华溪(北镇坊)。其后裔已繁衍析居永康50多个村落,以及东阳、义乌、缙云、仙居等地。对于随官而迁居外地者,已不得而知。
  二是以胡远为始迁祖的永康龙山下凤里胡氏,这支胡氏亦是晋东阳郡太守胡凤的后裔,源自湖州霅川,因胡远随胞弟胡神(北宋太平兴国壬午年〈982〉仙居县令)而隐居于东阳南湖,而后又转徙永康龙山发祥。其后裔已繁衍析居永康40多个村落。
  三是永康古丽东街胡氏,胡潭支系。宋元祐戊辰进士、嘉议大夫胡鏊,世居三衢。宋宣和辛丑年(1121),因遭方腊兵燹之乱,其长子胡潭(1092—1165)从衢之履泰乡龙井原,避迁永邑东街。其后裔繁衍析徙夏川、古山等地。这支胡氏据有关文献记载,“已远者无所考,而近在宋代大学士伸公、侍郎炤公,皆公近祖也”。据查考,炤、伸属明经胡祖昌翼之后,其祖居为婺源考水。
  四是永康由义坊胡氏,胡志宁支系。据记载,胡志宁,宋进士,于元祐年间,从福建建宁崇安来任永康县令,居官清慎,爱民如子,为百姓称赞,后落籍由义坊。其后裔析徙地有魁山江瑶、胡堰等地。
  五是永康山西胡氏,胡穹支系。胡穹是东晋东阳郡太守胡凤之弟新安太守胡育(生年为1100—1187)后裔,出自山西省平阳府。其父胡廉于宋政和年间(1111—1118),仕汴之观察使。胡廉逝后,于宋建炎二年(1128),朝廷用其子穹补官,仕婺州通判兼劝农事。绍兴三年,胡穹挂冠,居永康太平乡宗仁里石櫃山西麓,复号其地曰山西,胡穹即成山西派、山西县派之祖。
  六是永康华溪、四路口胡氏。这支胡氏出自东阳东南湖胡氏胡神支系。胡神(952—1016)与徙迁永康龙山的胡远是同胞兄弟,亦是胡凤后裔。胡神于太平兴国七年(982),从湖州霅川任仙居县令,当“国步既更,则激流勇退”,后隐居于东阳南湖。其第5世裔胡亲(1178—1232),附籍于本里西山,生三子,奎、淞、景略。其仲子胡淞,字德泰(1202—1255),卜居于永邑清塘之上店川(即铁店),成为清塘下胡氏始迁祖。这支胡氏自称为“永康华溪胡氏”。其后裔又有析迁渔父里。而胡亲的长子胡奎,仍留居西山,日后,其裔又迁东湖、下宅,至第25世胡人凤,又从下宅析迁永康四路口。近300年间,四路口胡氏仍与东阳东南湖胡氏联宗共谱,属东阳东南湖胡氏的一个分支。鉴于这支胡氏的属地在永康,故称其为“永康四路口胡氏”。又因这支胡氏与“永康华溪胡氏”同宗同源,故总称之为“永康华溪、四路口胡氏”。
  七是永康郎村胡氏,胡德佐支系。据《郎村胡氏宗谱》载,郎村胡氏出自汉会稽太守胡综之后,至宋,其裔胡森(958—1030)仕武节大夫,居缙云黄碧,至清康熙癸卯年(1663),胡森的第二十三世胡德佐(1635—1716),从历山脚下风水村迁居郎村,郎村胡氏自此始。
  八是永康沧溪胡氏,胡资支系。这支胡氏的源流,因未觅到族谱而暂时不明,唯见清光绪《永康县志》祠堂录,内有“沧溪胡宗祠,祀胡资”之载。其载应源于族谱,胡资应是始居沧溪之祖。

只看该作者 159 发表于: 2020-05-15
东阳市:99岁抗战老兵不摆寿宴 捐4万元修缮大会堂
来源:东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0-03-25      日前,东阳市南马镇东湖村第一支部书记胡高尚家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99岁高龄的抗战老兵胡世禄在家人陪同下将4万元钱郑重地交到胡高尚手中,表示将这笔钱捐给村里,用于大会堂修缮。



据了解,东一自然村大会堂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平时用于村民办红白喜事、文艺演出、开会等,在村民心中意义重大。去年,大会堂开始修缮,住在附近的胡世禄就留意起了大会堂的修缮进程,并且非常期待新大会堂的建成。

“今年本想摆酒席庆祝父亲的生辰,但他不想铺张浪费。”胡世禄决定为修缮大会堂出一份力,子女们一致表示支持。捐资修缮大会堂并不是胡世禄第一次参与公益事业。

据悉早在胡世禄90岁寿辰时,老人便向村里捐赠了2个篮球架。其不摆寿宴、慷慨捐资的行为广受赞许,也将带动更多村民投身公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