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1564阅读
  • 57回复

全国胡氏宗祠大汇展----胡氏宗亲网开通周年(2007年)庆典专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7-21
浙江泰顺雪溪胡氏大院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08-22 20:03:41 ]
http://www.langqiao.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

作者:三川一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15 更新时间:2005-5-31【字体:小 大】

  胡氏大院位于雪溪乡桥西村,当地亦称石门楼。胡氏大院系我县少有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做工精致,具有很高的文物综合价值。胡氏祖居庆元官塘,明天顺年间(1457—1464)胡道严徙居今泰顺雪溪西岸,为当地胡氏始祖。传至胡东伟一代,家业日盛,遂开始大规模的建造住屋。胡东伟,字震仁,号霁园,生于清嘉庆壬申(1812),卒于光绪癸未(1883)。胡东伟于光绪二十年(1894)以子胡一琨遇覃恩,诰封奉直大夫。胡东伟从道光十二年(1832)起至同治甲戌年(1874)先后建造了胡氏大院、凤垅厝、凤垅头厝等民居,前后历时40余年,胡氏大院亦是经过前后三次的建造才形成今天的规模。


 
胡氏大院

一、民居建筑
  (1)胡氏大院(石门楼) 胡氏大院周边的山水环境非常优美,群山围护,田野开阔,溪流逶迤环绕。胡氏大院坐落的基本方向是坐西(偏南)朝东(偏北)。四面环建石砌高墙,整座大院共有四座门,其中大门一座,小门三座。在房屋四周有水沟相通,是排水的主要渠道。石门楼的主要建材是杉木,建筑的结构部分与围护部分截然分开,柱子、梁架支起一片遮风蔽雨的屋顶。梁、柱、屋顶体系是开放的,空气可自由流通,在湿热的环境中,可保护木构架。胡氏大院共有上下两堂。上堂为三合院式建筑,下堂由南北屋及前堂组成,中间为沟通上、下堂的甬道。胡氏大院主体建筑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两侧厢房以及正屋都以这根轴线左右对称。大门原也处在中轴线上,后北移,现在大门正对前方笔架山的最高峰,可以说朝向环境更美了。


  下堂第一座门楼即为整座大院的门楼,主体石构,构筑简约,风格大方。门槛内外的地面用小卵石铺成精致的图案,进入石门楼后向左行即为大院的第二座门楼——族人亦称前堂。明间的柱头镜、月梁、牛腿、斗拱等构件均有精细的雕刻,内容有龙凤、狮子、花鸟、人物故事等,呈现出浓厚祥和的人文气氛。


胡氏大院石门楼

  下堂南北屋与前堂均建于同一时期,系胡东伟于咸丰二年(1852)七月建造。南北屋建筑风格和用材均无差别,小庭院内莳花种树,生意盎然。正房檐廊细部构作繁缛精致,月梁、牛腿、雀替等兼有雕刻,内容主要是人物故事居多。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一是在厅堂的楼板梁上也作雀替。厅堂太师壁前设长桌,厅堂两边有扶手长椅。扶手长椅的靠背装饰为泰顺较少见的冰裂纹。正房格扇花心部分用棂条拼装,棂条之间用小木块雕成梅花镶在其间,起到很好的装点效果。上绦环板的雕刻则以人物故事与花卉为内容。南北屋庭院前均建有门楼,门外之外即为通往上堂的甬道。
  甬道宽4米,长约17.6米,地面用规整的卵石铺砌。甬道两旁均建墙,为南北屋的院墙。临近上堂的门楼处的山墙则建成猫拱背式,整体高大端凝。院墙全部用卵石砌造,猫拱背山墙下段用卵石砌造,上段用砖砌,顶上铺瓦。胡氏大院的墙体砌得非常平整漂亮,而且很牢固,系出自泰顺著名的石匠张刚之手。张刚原名汤正现,仕阳人,号称“石精”。一生主建了许多重要工程,也留下了不少传奇式的奇闻逸事。一次在砌筑仕阳水尾宫石墙时,首事人嫌他出工拖沓,把他换下改用别人砌建,不久山洪暴发,别人砌的墙段尽尽被冲毁,唯独汤氏砌的部分安然无恙。但张刚有一缺点,为人心胸狭窄,稍不惬意便思报复。胡氏请他砌墙时,他每天午睡都要睡很长时间,东家不乐意,说了他几句。张刚自恃手艺高超,无人能接手其主持的工程,便在甬道旁的院墙砌成一半后,拎上包袱就走,东家追至门外对他说道:“我顶多把你砌的那堵院墙推倒,请别人重新砌两旁的院墙罢了!”张刚思忖之下又回去接着砌墙。还有一次他故意把大院的围墙砌成倾斜欲倒之势,东家问其原因,他含笑道:“我每天午休没睡够,人想睡,砌出来的墙也就歪了。”但他又劝东家不必担心,此墙保证不会倒塌。果然,该墙迄今尚保持原样未变。


胡氏大院甬道

  甬道尽端为十一级青石台阶,踏上台阶后即为上堂门楼。上堂与下堂有1.2米左右的高差。上堂门楼主体框架用条石建造,悬鱼雕刻有凤凰等图案,匾额为“日拥祥云”四字。匾额左边泥塑喜鹊、梅花,并按泥塑内容配有诗:“寻常一样窗前月,囗有梅花便不同”。匾额右边泥塑杨柳等,配诗:“数枝杨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门楼朝向正堂一方的匾额为:“山辉川媚”。旁边同样有泥塑,泥塑“松”配诗:“闭户著书多囗月,种松皆作老龙鳞”;泥塑“竹”配诗:“有竹一窠长数尺,囗令每日报平安”。
  胡东伟于道光十二年(1832)建造正房,道光廿一年(1841)建造左右厢房。正房两层明间均为厅堂,是家人集会待客与祭祀先祖的地方。其余各间多为住屋,首层后部房间为灶间和杂物间。二层楼厅之外还设有栏杆。正房屋脊中墩有灰泥塑铜钱式样,寓意财源广进。房后依山坡建有花坛,花坛两端各有一口水井,是先前饮用水主要的来源。
  (2)胡氏凤垅厝与下洋厝 随着胡氏家族人丁不断增加,大院内已不能满足居住。胡东伟又于同治壬申年(1872)大院的左后方建造凤陇住屋一所。凤垅厝为三合院式,共有两座门楼。正房面阔七开间,左右厢房面阔各三开间。正房绦环板、牛腿等构件雕刻故事情节,厢房的窗板花心中央有棂条拼装成双喜。与胡氏大院一样,凤垅厝正堂的楼板梁亦饰有雀替,雀替之下的墩座上有精致的双龙抢珠、双狮戏球等雕刻。下洋厝系胡氏月房族人建造,位于胡氏大院右前方,坐南朝北,系一字型民居,门楼木构,正房面阔九开间,悬山顶。下洋厝右边为雪溪,前方为胡氏小宗祠,左边为胡氏宗祠。

二、胡氏宗祠与胡氏小宗祠
  祠堂是一个宗族的圣殿,许多大事都要在此议决和进行,到祠堂参加祭祀仪式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族人的共同祭祀,活着的人便与死去的祖先在心灵上得到沟通,同时,也增强了宗族成员的同源意识,相互之间更加亲近和团结。


胡氏大院厅堂

  胡氏由庆元官塘迁居泰顺历数世未建祠宇,“各家只奉木主于室之西南隅,四时享祀,亦家自饮福”。后胡氏家族商议建造大宗祠,“以酬祖德、报宗功、序世系于无穷。而族无公项,殊难会合,不得已将珪公派下日、月、星三房共立小宗于樟大坪宫之右”。道光戊戌(1838)正月鸠工,越八月而落成,计费资一拾二万余金。建造宗祠所需费用由胡氏日、月、星三房族人捐助。古代较小的宗族只有族一级的组织,而稍大的宗族如胡氏家族则分为族、房,或是族、支,族、柱两个管理层次。每房或每支、每柱下辖若干家庭。还有些大族分三个管理层次,即族、支(柱)、房三级,或族、房、分房三级。
  从胡氏大院出发,穿过长长的卵石小巷,便可望见大樟树掩映下的胡氏宗祠。宗祠规模不大,只有两进,四面环墙。门楼为木构悬山顶,楹联曰:“祖宗忠厚裕后裔,过则思敬知本源”。寝堂面阔五开间,梁架为混合结构。寝堂梁架上悬有一块“进士”匾,系清光绪戊戌科会试中式的第七十名胡兆龙于光绪十五年(1899)立。胡兆龙系瑞安人。

  胡氏家族于道光戊戌年建立宗祠后,月房族人在胡景山的倡领下又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八月另建小宗祠于樟大坪之外洋,咸丰九年(1859)五月复建后堂,形成今天的规模,是为胡氏月房之“支祠”。

三、胡氏书斋
  从凤垅厝右边沿“书斋岭”登山而上,路旁山涧潺潺,林中鸟儿啁啾,步行不久便可望见坐落在青山怀抱中的胡氏书斋,竹木幽篁,殊有清趣,宜于读书习业。前方视野开阔,正朝隔岸山的笔架峰。书斋建于清同治甲戌年(1874),面阔七开间,为二层建筑,上下两层当心间兼为厅堂。二楼共有十二间读书房,除厅堂外每榴都分为里外两间,中设走廊。后成为恩贡的胡一琨、附贡的胡一琳、例贡的胡庆伟等都曾在书斋内念过书。雪溪胡氏近代还出过一位研究数学的学者——胡维基。胡维基生于1910年,自幼励志读书。曾任浙江省政府人事处股长之职,解放后返回故里致志攻研数学。胡氏族谱中载:“《任意角》研究成功后即寄北京,周恩来总理复函言迟一周,此项研究已被德国人抢先发表,并励继之努力”。胡维基并不气馁,以近十六年坚持钻研。于一九七八年四月间将高次方程研究成功,时不幸旧病复发逝世。“公生平磊落光明,不徇流俗之见,敬宗尊祖,邻里和睦,声望极高,为乡人所敬佩矣!”
[ 此贴被南山在2007-07-22 03:5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7-21
海南定安胡氏宗祠
http://news.hainan.net/newshtml/2006w7r20/112214f6.htm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09-03 09:29:28 ]

  胡氏宗祠座落在海南省定安县雷鸣镇后俑村委会仙坡村,座南朝北,是我县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物。199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祠始建于清乾隆戊戌四十三年(1778年)。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拆建重修。现在之规模体制,皆依当年所修。宗祠建筑面积约占地1300平方米。有山门,前殿、正殿、配殿、通廊等建筑。胡氏宗祠建筑雄伟,为目前省内发现的布局完整、丰富的宗族祠堂,庭院布局合理,木材坚实,特别是梁、柱(含蜀柱)上的雕刻极尽繁缛华丽,祠中驼峰之木雕、窗花、壁画有艺术价值,主要有花卉、麒麟、蝙蝠、云纹等。全祠有设计造型各异之石础二十六对,工艺精致、造型优美大方。前殿、正殿共有驼峰浮雕三十八块,形象栩栩如生。其中有四块为双面浮雕。另有工艺独特、图案精美的木鬲窗装饰七块,各种造型之石柱十八根,山门石柱上有一副阴刻隶字对联。山墙式样特殊,每进建筑的封火山墙均不同,为省内少见却与江西一带的建筑极为相似。是研究内地与海南建筑文化互相融合的典型实例。『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要拆毁该祠,遭到村中群众反对,因此此祠才幸得保存。

  胡氏是由江西庐陵(今吉安)的进士来定安做官的后代,他过世后葬于官娘脊(在定安县定安二中那里),明朝时的定安由胡氏统治.

  胡氏也叫定安南门胡氏,去定安南门找姓胡的管事问一下.
  定安定城分东门,西门,南门和北门的南门.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7-21
广州黄埔村胡氏古祠堂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09-03 13:39:20 ]
http://www.gzclub.net/oubb/txt367359.html
http://blog.sina.com.cn/u/53886d4f010004cy

 


  漫步村中,随处可见祠堂,是黄埔村所保留的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屋一祠”,可谓黄埔村一景。每座祠堂门前均立着一对石狮子,大门两侧的门脚上大都刻有形态各异的浮雕,图案多为花鸟树木,线条精细,形象逼真,雕刻精妙,尽管经过漫长岁月的磨损,大部分仍然保存得较好。

  黄埔村有梁、冯、胡、罗四大姓氏,还有关、黄、卫、陈等小姓。村中传说,历史上最早到黄埔村的是罗姓族人,他们在北宋的嘉佑年间就迁到此地,而冯、胡两姓则分别在南宋、元时才迁到此安营扎寨的。梁姓在明代从番禺北亭迁至。黄埔村里的宗祠有始迁祖的宗祠,也有房份宗祠,其中以胡氏大宗祠、主山冯公祠、化隆冯公祠、晃亭梁公祠、榕川冯公祠、梁氏大宗祠、敬波梁公祠、文楷冯公祠、左垣家塾等最为完整。现黄埔村保存的祠堂中,建筑风格基本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的建筑风格和式样一致,青砖建筑,花岗岩墙裙、铺砌灰绿筒瓦顶的硬山建筑,风火山墙;中堂中基、石柱、石枋上的石雕狮子,雕刻风格粗犷,梁架上精雕细刻的花鸟、人物纹饰丰富。


  弯腰迈进胡氏宗祠,守祠的胡氏21代子孙,71岁的胡永堪大叔绽放菊花一般的笑容起身迎上来,热情地向我一一讲述祠内保存完好的精美木雕的外型及其或龙或凤的含意,祠堂内与其他祠堂迥然不同的“肥水不流别人田”的排水设施。翻开泛黄虫蛀的线装族谱,胡大叔为我讲述胡氏族人几百年来的变迁以及名人倍出的骄傲。胡姓祖籍福建崇安,其祖先到南雄保昌县,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迁到广州濠畔街,后迁至黄埔村。祠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头门两侧的门联上写着“派溯崇安源远流长绵世祚”、“基开黄圃根培本固大宗祊”。外檐房梁上的木雕,精致得让人瞠目结舌。



  离开胡氏宗祠,小巷渐渐变得开阔,巷子的两边整齐地排列着一座座带着泳池花园的西洋化的小别墅,令我不禁产生一阵精神错乱,难道那些锅耳山墙民居、麻石小巷,以及撰写着几百年历史的宗祠是白日做梦的结果?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7-07-23
青岛沧口胡氏客厅
青岛沧口胡氏客厅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09-10 20:12:08 ]
[上一篇] [下一篇]
青岛沧口胡氏客厅



胡氏客厅的一面外墙

  胡氏客厅位于板桥坊村,它的主人胡子宏,曾经是沧口地区屈指可数的首富,据传其家族鼎盛时期曾拥有土地近千亩,胡子宏本人曾做过公事,解放前遭人陷害致死。胡氏客厅有着近代北方官邸建筑的典型特征,是青岛地区昔日富宅的实物样本,现已不多见。胡子宏最为风光时期在上世纪20年代,客厅大约就建于此时。这座客厅如今虽破败了,但还残留着。

  胡氏客厅依楼山而建,昔日每逢下雨,从楼山上下来的雨水就会冲入板桥坊村,满村泥泞难行,这座客厅东边的胡同在当时就被村民称为“大水路”,这一状况直到1957年政府拨款修路才得以改善。

  据了解,胡氏客厅正前方约百米处,曾有胡子宏祖先的巨大坟茔(坟茔旁边也有小坟堆),坟茔前方有一处戏台,每逢演出,板桥坊村不爱带马扎的孩子索性爬到巨大的坟茔上大饱眼福。几经变迁,胡氏客厅1951年作了“合作社”用房,1952年变成板桥坊村百货商店,正屋曾卖过食品,此时胡氏客厅前的门楼尚保存得十分完好:极高的宽木门槛、极有炫耀意味的大型门扇,相当气派。这个门楼消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胡氏客厅遂由远近显赫的客厅变为普通民居。

  胡氏客厅主体部分历经风雨总算保存下来,屋檐两侧墀头饰有云纹构件,横梁两端雕有龙饰,屋脊最高处离地面约8米,楼体宽约6米,建筑面积约为60平方米。飞檐瓦下的青砖表面极为细腻,据传是因其掺有米浆、胶等特殊材料制成,结实不说,这种砖胚还是制造上等“砖砚”的绝好材料。墙体下半部分用砖固然不如顶端,但比普通民用砖宽大且坚实。垂脊下有三层特制砖雕,第一层砖雕为富贵花饰,第二层则为象形龙蛇,第三层则为蝴蝶,厚度依次递减。木檩顶端各篆有完好无缺的“寿”字,砖雕下的砖体中砌有长约2米、宽约30厘米的石条,石条顶端恰好雕为墀头下端云纹构件。整个建筑左右为对称布局。

  说到胡氏客厅,就不能不说与它相邻的那条胡同,由石条铺就,今天看似寻常,在当时却甚为奢侈。从石条上行走,就可免除下雨时泥泞困扰。整条胡同长约百米,石条铺就约60米,到达胡子宏曾经住过的旧居门前,门牌号为板桥坊515号。整座平房一门四窗,高两米有余,分为正间、东间、东里间、西间、西里间,平房石基高出地面1米多,以上部分由青砖抵顶,这在当时也是出类拔萃,所用瓦当均“烧铸”古朴的桃花、梅花、荷花、菊花等瑞祥图案,大小均一,惟独门前正中的那块瓦当比其他瓦当足足大出一号,上面的图案为蝙蝠,象征“福到吉祥”。院子大约60平方米,院子里有2米、3米石条各一,似预备作碑之用,但无字,表面已出现风化,显然已废弃。

  胡子宏客厅及住房能够比较完整保留,恐怕与胡子宏为人有关。据板桥村80多岁高姓老人讲,胡子宏为人慷慨,出手大方,在板桥坊村颇有口碑,凡是有人向胡子宏讨钱,总能得到满足。有时胡子宏外出采购的东西,还没到家沿路就给分掉,这与越有钱越吝啬的“规律”大相径庭。胡氏家族自胡子宏命陨之后便走了下坡路。李沧区的诸多“乡村”都面临改造,胡氏客厅不属文保对象,面临消失之险。
[ 此贴被南山在2007-07-26 20:3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7-07-26
浙江奉化尚田胡氏宗庙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11-07 20:00:59 ]

摘自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讯 奉化尚田镇西岙村胡氏宗庙里有一块150年前的《又新学田碑记》,碑文中记载显示:早在1000多年前,龚原一带该族就有人带头重教办私塾,并置良田40亩,专供办学之需。昨天,当地村民向记者介绍了这一引以为豪的村史。

   据了解,这个带头重教办私塾的人名叫胡庆,字德威,号松溪,是迁奉胡氏始祖胡进思的次子。在胡氏家谱的《历代仕宦》中记载,胡进思在唐末时期曾任“吴越兵部尚书右丞、光禄大夫加大将军尚父”等职。公元950年,胡公称病辞官,率次子胡庆等退隐尚田镇蓬岛。据《松溪公学田记》、《松溪公事实》、《观德祠记》等资料记载,胡庆博学能文、尊儒重道,虽称富一方,但仍行俭朴。宋太平兴国年间,胡庆“发父遗财”,为家乡办了三件大事:一是公元979年,建楼房120余间以给族人居住;二是公元981年,置田3000亩,筑石契堤防,号“胡芝石契”;三是公元983年,在蓬山之下建义塾,取名松溪。学子不仅可以免费入学,胡庆还置良田40亩为常稔田,专供解决办学经费。后人有诗称赞松溪学堂“文风远播千万里,诗礼高贤邑外传”。明嘉靖任工部尚书的大堰王钫也曾作《松溪公学田记》,赞誉胡氏办学精神。

   世事沧桑,明末世乱,松溪学堂随着松溪学田的消亡一度湮没。1841年,胡氏沙栋头、水镇头东族派,龚原蓬岛派,西岙上道地派集会,复议学田,经过15年努力,三派共同出资赎回了40亩松溪学田,并命名这40亩良田为“又新学田”,同时恢复松溪学堂,竖碑《又新学田碑记》以志。

   随着战乱频发,社会动荡,40亩“又新学田”未能延续多久。不过,松溪学堂的校名却一直延续了1000多年,当地教育界人士认为:“松溪学堂在奉化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7-07-26
江西玉山官溪胡氏祠堂戏楼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11-13 15:50:06 ]
[上一篇] [下一篇]

戏楼,又叫戏台,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最原始的演出场所是广场、厅堂、露台,进而有庙宇乐楼、瓦市勾栏、宅第舞台、酒楼茶楼、戏园及近代剧场和众多的流动戏台。就其分布来看,也极为广泛,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区,大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几乎都设有或大或小、或今或古、或繁或简的戏楼。戏楼就是中国人的剧场。中国戏曲可称为“戏楼文化”。形态各异的戏楼构成了传统戏曲演出空间,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戏楼戏剧观演场所。



玉山县官溪胡氏祠堂戏楼,戏台建于大门的背后,与祠庙融为一体,形同楼阁。台面离地二米,台的梁柱上雕满人物图像;台前沿一排红色低矮栏杆将台面围住;中间有一大屏风。后台比前台稍高,与酒楼相通,衔接中堂。戏台左右为“报功”“泽德”两栋廊房。巍峨高耸。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7-07-26
福建武夷山胡氏四贤祠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6-11-26 21:34:58 ]
[上一篇] [下一篇]
胡氏四贤祠

http://www.whwy.org/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090

    “武夷翁”是理学大师胡安国的晚年自号。“霜松雪柏”是康熙皇帝赐其祠堂的匾额。生获文名,死享殊荣。胡安国是崇安县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五夫镇)人。他的理学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武夷山的知名度。《武夷山志》卷十六《理学》把他列为理学名贤第二位,可见的他的理学影响是不同凡响的。

    胡安国游宦在外,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毕其一生,虽在官四十年,而实历职不及六载,很长时间都在家乡武夷山留连栖息。其父去世后,他辞归武夷,“遂称疾不仕,筑室墓旁,种稼自给,聊以此终身”(《宋史》本传)。后来虽然重新起用,但他仍系心于武夷山。清《武夷山志》说他在晚年时因“廷臣诋毁,除永州,予祠加宝文阁直学士,退居武夷,自号武夷翁,年六十五岁,卒谥文定,(明)正统时,从祀孔庙,成化三年,追封建宁柏。”

    胡安国毕生致力于研究理学,他是洛学大师程颐的再传弟子,他的师父谢良佐与游酢、杨时、吕大临并称程(颢、颐)门四大弟子。《春秋传》是他研究理学的结晶。大家知道《春秋》是儒学经典之一,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胡安国独钟《春秋》中的“匡世”、“济世”思想,因此他殚精竭虑地阐释《春秋》,撰写《春秋传》。他从治《春秋》到著《春秋传》,历时凡三十载,足见他治学之勤奋和态度之严谨。

    寒暑三十载写就的《春秋传》曾被宋高宗列为经筵读本。元皇庆二年(1313年),朝廷下诏行科举制,更以《春秋传》定为经文,与“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榖梁传》的合称)并行。尊重《春秋传》之风延至清康熙年间。

    胡安国纂修《春秋传》,得助于他的次子胡宁。民国《崇安县新志》载:“安国之传春秋也,修纂检讨,尽出宁手。”胡宁不仅协助乃父纂修《春秋传》,还著《春秋志疑》30卷、《春秋通旨》。胡宁秉承其父“霜松雪柏”的气节,不向权贵屈膝,史书里记载着他与秦桧抗争的趣事。

    胡安国生前曾与一代权奸秦桧相交甚笃。秦桧没有暴露其本性之前,曾经以忠臣自居,因而蒙蔽了不少好人,胡安国也被他蒙在鼓里。民国《崇安县新志》载:“金人欲立张邦昌,秦桧抗议,安国益奇之……桧为左丞相,而吕颐浩自江上督师入,为右相,欲排桧,且去异已者,未得其方,或教其为朋党,指安国为魁……遂落职。”胡安国竟然因为与秦桧私交甚笃而被秦的政敌诬陷直到罢职。

    胡安国逝世后,秦桧的丑恶面孔暴露无遗,他的所有子侄毫无例外地对秦桧交恶。次子胡宁,以父荫补宦。秦桧当国时,胡宁被封为敕令所删定官。绍兴十八年(1148年),桧子熺自翰林学士承旨除知枢密院事,问宁:“儿子近除,外议如何?”宁曰:“外议以为相公必不袭蔡京之迹。”桧默然。(见民国《崇安县新志》)秦桧迫切期待故交子弟对他父子的擅权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岂料反被胡宁将了一军,被含沙射影地讥为“蔡京父子擅权”。又载:“桧问:令兄(指胡寅)近有何言?宁对曰,家兄致意丞相:善类久废,民力久困。桧意甚愠,因曰:‘先公《春秋》议论好,其如行不得何!’宁曰:‘惟其可行,方是议论……’既而宁上书,劝桧避相位以顺消息盈虚之理。桧益怒。”胡寅对秦桧残害善类,糜费财力的怒斥;胡宁维护乃父《春秋传》著作中的核心部分——安民匡世、尊王攘夷,与秦桧展开唇枪舌剑的论争;胡宁驰书秦桧,直言奸相退位让贤之理。这一切都保持了两宋绝大多数理学家所共同具有的高风亮节和抗金信念。胡安国和他的两个儿子满腹经纶,但因得罪权贵,终身不得志。胡安国的三子胡宏和侄儿胡宪,都因不满奸佞当道,先后弃官隐居林野,专心著述和讲学。后人仰慕胡氏四贤的道德文章,遂四贤祠于武夷山文庙东侧(今文化宫路),祀奉胡安国、胡宏、胡寅、胡宪,还勒石图赞。图像的线条生动流畅,或峨冠博带,或儒巾布服,因人而异,形象逼真。赞词用传统四言形式,概括了这四位理学家的一生业绩。碑文如下:

    赞胡安国 :
        道闻伊洛,志在春秋。格君化俗,扶纲阐猷。
        进则抗论,退则归休。大冬松柏,凛凛孰俦。

    赞胡宏:
        上绍父业,下友名贤。纂言纪事,提要钩元。
        衡山巍巍,湘水渊渊。南北仰止,孰不慕焉。

    赞胡寅:
        英伟之姿,渊源之学。挺挺乔松,昂昂孤鹤,
        忠鲠不移,迁谪自若,管见诸书,千古昭灼。

    赞胡宪:
        安贫乐道,祠禄养亲。身虽在野,心不忘君。
        晦翁东莱,俱列门人。言行之美,举世所珍。



    这四帧碑刻现保存于武夷山市博物馆。抚碑沉思,仰慕先贤之心油然而生。可是,曾与秦桧当面交锋的胡宁为何未被尊为胡氏之一贤,这也许是后人的疏忽吧!

    胡寅是胡安国的大儿子,武夷山“夺秀亭”就是他修建的,那是在南宋初年,金人南侵,胡寅上书高宗,请朝廷纠合义师,北向迎请徽、钦二帝,不宜遽践大位,因而得罪了皇上,胡寅遂奉祠归,回到武夷山。此时恰好曾经协助韩世忠大败金人于濠的功臣、具有豪勇游侠之风的名士刘衡(字兼道,崇安人)也弃官回归武夷。两人意气相投,一见如故。胡寅因而相邀与其一道,在罗汉石上修建了“夺秀亭”。两人在一起纵论国家大事,或对酒当歌,或谈经论道,颇得山林之趣。而刘衡又善吹铁笛,有穿云裂石之声,胡寅曾为诗道:“更烦横铁笛,吹与众仙听。”(民国《崇安县新志》卷三)建炎三年(1129年),胡寅复出,任起居郎,后迁中书舍人。绍兴二十年(1150年)又因与秦桧有悖,被谤,“寅坐落职”(见《福建通志》列传),胡寅又回到了久违的“夺秀亭”。他在这儿谪居时,完成了数十万言的《读史管见》及《论语评说》等著作。(《宋史》本传)因为他在居室上题匾曰:“致堂”,因此学者们称之为致堂先生。

    自胡寅、刘衡相继辞世后,“夺秀亭”铁笛声声依旧,但知音寥寥。直到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创建“武夷精舍”时,重又寻访到了这个风景胜地,于是就在夺秀亭的故址上重新盖了一组新建筑,并取胡寅《题夺秀亭》中“更烦横铁笛,吹与众仙听”的诗句之意,改其名为“铁笛亭”,以为纪念。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7-07-26
江西富田陂下胡氏宗祠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1-14 20:46:14 ]
[上一篇] [下一篇]
富田陂下敦仁堂胡氏宗祠

摘自:http://www.jxcn.cn/34/2005-9-9/30009@178949.htm



富田红色旅游景点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富田镇参观旅游。富田镇是南宋英雄文天祥的故乡,也是具有纪念意义的革命根据地,旅游资源丰富。1930年11月中共江西省行委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在此办公。党史上的所谓“富田事变”就发生在这里。1930年3月,赣西南特委在陂下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会后成立了赣西南苏维埃政府。现富田陂下胡家保留有中共赣西南“一大”旧址。

“敦仁堂”是陂下胡姓的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近五百年。

陂下原名潭溪,唐朝罗让最先从栗付垅迁来立基,建有“评事堂”,同时迁入的还有陈姓。之后,又有曾、昌、张三姓迁入,住在陂下的村中心。北宋末年,胡晃才从陂头甲村迁入,因为胡姓人口发达,就建了这座“敦仁堂”。现在,胡姓人口已近两千,居富田各姓氏人口之首。胡姓人才辈出,曾任华北组织部部长、中央财政部副部长、中央人民银行行长和上海市委第二书记,现退居二线的胡立教就是这个村庄的人。

1930年春,陂头“二•七”会议之后,邓小平就先期赶到这里传达会议精神,掀起土地革命高潮。毛泽东也于1930年3月22日至27日,在这个祠堂里主持召开了“赣西南物委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祠堂后栋开办了“红军学校”,朱德、张震都住在这里。朱德既是校长,又是教官,向红军将士讲授军事理论知识。

富水河边的樟下,朱军长看见坐小船去割禾的群众在洪水暴涨中涉险过河,焦心如焚地向富水河发誓:“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在这里修一座石桥!”

http://www.hszqw.com.cn/bbs/read.php?tid=5693

陂下古村的总祠——敦仁堂。这座祠堂面积近3000平方米,长98米,宽29米,分上中下三栋。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近五百年。这里是赣西南第一次党代会旧址,也是红军学校首迁地。祠堂门楼又叫做朝天门,和村里的迎龙门、延福门、龙川阁形成了东西南北四座门楼结构布局。祠堂于明初洪武年间建造,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是以木质结构为主,外观上还过得去,但风化和破损仍很严重,需要想方设法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和修复。“敦仁堂”三个字是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绎的墨宝,他还为敦仁堂书写堂联一付,现保存的是下联,上联也待修复。
陂下原名潭溪,唐朝罗让最先从栗付垅迁来立基,建有“评事堂”北宋末年,胡晃才从陂头甲村迁入,因为胡姓人口发达,就建了这座“敦仁堂”。现在,胡姓人口已近两千,居富田各姓氏人口之首。胡姓人才辈出,曾任华北组织部部长、中央财政部副部长、中央人民银行行长和上海市委第二书记,现退居二线的胡立教就是这个村庄的人。
    1930年春,陂头“二·七”会议之后,邓小平就先期赶到这里传达会议精神,掀起土地革命高潮。毛泽东也于1930年3月22日至27日,在这个祠堂里主持召开了“赣西南物委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祠堂后栋开办了“红军学校”,朱德、张震都住在这里。朱德既是校长,又是教官,向红军将士讲授军事理论知识。
    富水河边的樟下,朱军长看见坐小船去割禾的群众在洪水暴涨中涉险过河,焦心如焚地向富水河发誓:“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在这里修一座石桥!”
      中西合璧的“陂下书院”始建于1926年,分为前后栋,中部廊楼相接,起初是作书院用的。1928年,毛泽覃偕夫人来到陂下后,就住在左楼。后栋是会议室,廊楼部分是办公室和印刷室。
      1932年春,公略县从吉水水南迁到陂下村,毛泽覃任县委书记,仍住左楼。当时贺怡生病,遍请名医治疗,均无效果,还是被一个叫“老闰师老”的胡姓老头开了一个八分钱的药方给治好了。据当年的童子军讲:当时任江西独立十三团团长的曾山,任团政委的陈毅同志在战斗的空隙,曾几次骑马来探视贺怡。
    “列宁台”是毛泽东从井冈山下来后,为了满足红军、赤卫队、青年团和群众开大会的需要而建的。
“列宁台”的前后左右到处写满了红军标语。红军撤到东固去了后,白军占领了陂下,又写了一些白军标语。我们从这些红白更替的标语中就可以看出,当年苏区的斗争是多么的残酷!
    1930年3月17日凌晨,国民党“五县联防”的民团趁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主力部队攻赣州城难克,苏区兵力空虚之机,大举进犯富田,企图将革命的新生力量扼杀在摇篮中。
敌人抢占了下坪这个防御制高点,红军、赤卫队、青年团几次突围都未成功,形势非常危急。
到了晚上,毛泽覃和胡发兴商量后,立即命令赤卫队带一连红军借夜幕的掩护,从富水河里隐蔽前进,迂回到敌人背后,一阵排枪打过去,敌人死伤不少。敌人见腹背受敌,吓得赶紧逃跑了。
    红军特务连驻扎在“鲁公祠”,他们负责警戒和侦察任务。平时,他则告诉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怎样站岗放哨、查路条。

陂下,顾名思义,即水陂之下。这个村庄傍富水河而建。位于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宋时富田街先民在少傅山脚下拦河筑石陂一座,因村庄建在其下游,故名陂下。其实这个地方地理环境很好,富水河流经此地转了一个大弯,汇水如潭,河面突然变得狭窄如溪,故又名为潭溪,百姓视其为风水宝地。北宋末年,胡氏先祖胡晃公从下游的新圩甲村溯水而上,在此肇基立业,已有近千年历史。胡晃是进士及第,官至宋王府参军,为狄青军事幕僚;他的公公胡盛曾任吉州刺史,所以这个家族在地方上也算是望族。从家族源渊来说,这个家族和胡铨,以及胡耀邦的先祖为同一家族,即都是南唐时期胡霸公之后。胡铨为爱国侨领、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的先祖,是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其忠义刚正之气名扬天下,为海南三亚著名“五公祠”五公之一,是文天祥景仰的庐陵先贤和立志学习的榜样

陂下古村名人贤士辈出,据家谱记载,从明代开始,七品以上官员多达二十余人,文武兼备,民国时期的高级知识分子十余人。在大革命时期,陂下古村又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略中心县委、公略县苏维埃政府驻扎于此一年多。中国革命的伟人毛泽东、朱德、邓小平、陈毅、曾山及肖克、毛泽覃夫妇等革命先辈都在此战斗工作或生活过,第一所正规的红军学校诞生于这个村庄。全村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48人,建国后健在的长征老干部(4人)、苏区老干部20多人,包括胡立教、胡显筒等人,现都已去世。在48名先烈中,有中华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长胡海,江南抗日义勇军副司令胡发坚,泰和、万安县委书记胡家驹、公略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公万兴独立团团长胡发兴等人。古村的生态环境也有其独特之处,富水河依村而流,数百株古樟环抱古村,陂下古村的先人很讲究环境风水,全村地形是个排形,面积很大,地形却非常平整。为此在排水方面采用五水朝东结构,全村的屋檐水和生活废水通过五条沟渠汇流到“星聚堂”前的一个大池塘沉淀,再向东排至富水河,故全村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卫生状态。真可谓是红古绿熠熠生辉。

陂下古村现有农户四百来户,1800多人,以胡姓为主,占全村人口90%以上,全村因拥有36座祠堂(现仍保存25座)而被称为“祠堂村”;有100多人参加了红军而称为“红军村”;因有18口古井(仍保留九口),养育了十多对双胞胎和七十岁以上老人一百多人,而被称之为“双胞胎村”和“长寿村”;因周边樟树众多,尤以古、奇樟树出众而称其为“樟树村”。总之,这是一个奇特和令人向往的古村。今天能看到的景物仅是很少的一个侧面。

[ 此贴被胡盛泷在2007-12-14 00:25重新编辑 ]

原载: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
[ 此贴被南山在2009-08-11 15:3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7-07-26
浙江兰溪胡氏大宗祠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3-30 23:28:50 ]
[上一篇] [下一篇]

摘自:http://www.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5/08/07/006261717_04.shtml

  关键词:兰溪胡氏的大型宗祠地点:兰溪市水亭乡生塘胡村 时代:明•清

  生塘胡大宗祠是离兰溪市区最远的祠堂。据说,水亭乡生塘胡一带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形成了一个小村落,唐朝时已经十分繁华。如今,村里有90%以上的村民都是姓胡的。据《生塘胡氏宗谱》卷首第一页小宗祠兴废记:“……我族以晋太傅凤公为始祖分立大宗,不幸元朝回禄,至明万历年间(1573~1620)后行创建,第大宗既立……”由此推证大宗祠(左右两厢、前后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而中厅则是在清康熙时完工的(1662~1722)。

  站在大宗祠前,门梁上方“胡氏宗祠”四个黑字苍劲清晰,下面还有“瞻依”二字,为这祠堂蒙上了一层庄严的色彩。大宗祠坐北朝南,平面呈“回”字形,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前进、中厅和后进。现在的祠堂同时也是村里的敬老院,平时,门楼中就聚集着不少拉家常的老人。

  胡大宗祠有两奇,是其他宗祠中极为少见的:一奇是天井中有一棵百年铁树,如今依然枝叶繁茂;二奇是中庭的木柱上都写有对联,只是风吹日晒,漆已脱落,字迹难以辨认。此外,宗祠内还有个宝贝,那就是后进右侧角落立着的一块碑,据介绍,这块碑是宋代的,叫做兜率寺碑,是当时寺庙开光时刻的。碑阳为正楷的小字《太傅胡公置寺记》,邵明撰,宋庆历年间重刻;碑阴为楷书《兜率寺开堂疏》,宋元 戊辰(1088)刻。兜率寺也是唐五代著名书画家、诗僧贯休出家的地方。该碑因而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生塘胡氏的历史十分久远,自然也有着不少与氏族有关的故事,村里的干部告诉我们,很多故事都记载在他们的胡氏宗谱上。

  专家点评:生塘胡大宗祠历史久远,建筑大多建于明代。虽内部拆改严重,但雀替为花卉浮雕,其中少数是铜钱状,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 此贴被南山在2009-12-13 11:18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7-07-26
广东京华胡氏二世祖祠
[ 来源:胡氏宗亲网 | 编辑:南山 | 时间:2007-05-18 08:35:38 ]
[上一篇] [下一篇]
“建潮公世系”二世祖祠

本文由胡氏宗亲网会员胡一宾供稿!

  位于今广东潮南区峡山街道华桥乡寨内,为“建潮公”世系二世祖祠,以奉祀京华二世祖宣义公,因宣义公是京陇与华桥之裔孙新共祖也。

  建筑宏伟,禾巍峨壮观,瑰丽堂皇之潮邑华桥乡[胡氏宗祠]俗称下桥祠堂,为弛名潮州之祠宇,其建筑材料之罕见,石刻艺术之精华,尤为参观者所称赞。其著莫如后厅之楠木栋梁,大逾合抱,历时六百年而不朽,咸称奇迹。祠址是从练江发源至此99弯而定,祠堂坐向分金为乙向辛兼辰戊(坐东向西)建筑结构俗称[三厅二天井],前厅增建左右二库房,中厅及后厅,分为正厅,左右旁厅,左右库房,旁通左龙门。祠顶厝瓦中央51,左右各十吉,面积阔度24公尺,深度49公尺,墙厚60公分,祠堂前面灰埕与后厅地面高低2公尺,全座石柱99支,因龕后柱只有一支,瓦楞81槽,地师取《九九归原》法,为天地纲纪之意。

  前厅之大门楼,分为中正门及左右正门。全部建筑之石料,不论石柱,石梁,石匾,石屏,石鼓等,皆采用坚韧耐用,色泽美丽之花岗石叠砌,而不用灰泥镶接,石块连接吻合严密,粗看衣无缝。正中门楣上面镌匾[胡氏宗祠],后面镌匾[漳湖旧家],以记本源。匾额两旁及横梁上石屏,皆錾以通花(透刻)双面人物互异,前后俱见各种人物不同之美姿雄壮。左旁石壁上镌以浮沉[鲤跃龙门],右旁石刻以[丹凤朝阳],造形优美,工艺精细,形象生动,匠心妙运,堪称鬼斧神工,见者叹为观止矣!正门对照壁,以五色瓷片嵌成半浮沉式之人物塑像与祥禽瑞兽;中央[麒麟献瑞],左旁嵌[梅鹿寿翁],右旁嵌[松-廷龄],五彩缤纷,栩栩如生,活现壁上。集明代民间技艺大成,精美细致乃潮汕罕见,闻名遐迩,且恢宏雄伟,为潮汕地区明代的工艺代表作品。祠中奉祀南宋忠臣资政殿大学士胡铨遗像,追源祟恩。

  后记:上述为祠堂结构之構略,然刚建祠始于何时?末见有关文学之记载,建祠碑记现虽存在,但因年代[]远损坏湮没字迹难辨,只剩石碑轮廓,虚有其表而已。询之缙绅族长,皆言因年代久远,无法鉴定肇建于何时?惟据故老相传,建筑费白银一万余两而已。但据笔者浅陋推测:可能建于明朝洪武至建文期间(公元1368-1399年)迄今约六百余年,为京华原八世孙京陇乡禄公所倡建。

  蓋潮州京华源始祖道夫公之曾孙仕球,富甲一方,济贫施恤远近弛名,曾捐谷一千石助县济(见旧谱牒载)。仕球公长子申甫,讳仲堪,号崧山,登宋淳祜壬辰科正奏第五名进士(见潮州府志),官河南嵩州知府,富贵满门,显赫一时。

  申甫公之曾孙讳禄,号万山,文才迈眾武略超群。时值元末,天下大乱,公倡组义兵,捍卫乡闾,屡败匪冠,军威大振,朱元璋闻之,委任为潮州总管,助朱驱逐元兵,平息纷乱屡立大功。至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累功擢升嘉大夫,广东道宣慰司副都元帅。

  另据旧谱记载资料,京华三世祖朝聚公,于宋帝昺祥兴年间(公元1278-1279年)由惠之京陇分业卜居潮之华桥至八世华溪公,代代单传。华溪公字文学,季屬元末,四方大乱年攘及京陇乡,公夙背双亲煢煢孑立,逃难他乡,历尽艰辛。迨元滅明兴(公元1368年),始归故里重整家园。

  综合上述资料,明聚公至华溪公六代期间,并无富翁贵显据此可证明[胡氏宗祠]并非华侨乡裔孙所兴建,而系由京陇乡禄公所倡建以奉祀京华二世祖宣义公,因宣义公京陇与华桥之裔孙新共祖也。

    -------------以上是本人通过综合参考编写,让我们共同寻找“建潮公世系”胡道夫支系群,并加入“潮汕胡氏(漳湖旧家)”Q群:37182282。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