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1552阅读
  • 57回复

全国胡氏宗祠大汇展----胡氏宗亲网开通周年(2007年)庆典专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2007-07-21
— 本帖被 南山 从 长汀朱紫胡氏 移动到本区(2022-04-28) —
        祠堂也称祖庙或宗庙。它的主要功能是尊祖敬宗、收众合族。尊祖敬宗是一种祖灵崇拜,是孝行的一种体现,以达到家族团结的目的。旧时宗族往往十分重视修建祠堂,十分重视一年一度或一年两度的祖灵祭祀,乘祭祀活动之际,家庭、家族和宗族都会对全体人员进行一次郑重其事的家训、族规的教育。祠堂既是祭祀祖灵的场所,又是全体宗族人员聚会、接受教育的地方,因此祠堂通常是一个村庄、一个宗族中最好、规模最大的建筑物。而且在家族发展的历史上会屡建屡圮,屡圮屡建,有些祠堂成了国家、省市、地县的文物保护单位。

        在庆贺胡氏宗亲网(http://www.hszqw.com.cn)正式开通周年(2007年)之际,我们收集整理了全国部分胡氏宗祠的资料,编辑了《全国胡氏宗祠大汇展》网上专刊。由于时间紧,人手少,许多国内著名胡氏宗祠都来不及收集到资料。好在现在是网络时代,不存在所谓的初版和再版,我们愿将此专刊作为草稿集中发表,欢迎国内外宗亲踊跃提供各地本家宗祠、纪念堂资料,我们可以随时进行修改增补,将我们的设想付诸实施,更臻完善,让大家在我们胡氏宗亲网上能够看到最新最全的各地宗祠资料。

        说明:此帖为《全国胡氏宗祠大汇展》专帖,与此无关的内容请勿跟帖。跟帖者请提供:地区宗祠全称、所辖地区胡氏族源族居情况、宗祠所建年代修缮情况、文化遗迹特色等等内容。引用资料请注明资料来源,否则文责自负。附宗祠照片更佳,照片尺寸为640*480分辨率,最好不要超过两幅。为保持统一性,网站管理人员将对跟帖格式进行修改。

胡南山 2007年7月20日

[ 此贴被南山在2011-07-12 05:45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7-21
目  录
            目  录


安徽绩溪龙川胡氏宗祠
浙江永康龙山胡氏总祠
浙江永康胡公祠
福建永定中川胡氏家庙
江西兴国白石胡氏古祠
浙江缙云上宕胡氏宗祠
江西宁都黄陂胡氏家庙
浙江泰顺雪溪胡氏大院
海南定安胡氏宗祠
广州黄埔村胡氏古祠堂
山东青岛沧口胡氏客厅
浙江奉化尚田胡氏宗庙
江西玉山官溪胡氏祠堂
福建武夷山胡氏四贤祠
江西富田陂下胡氏宗祠
浙江兰溪生塘胡氏大宗祠
广东京华胡氏二世祖祠
浙江新昌胡卜村胡大宗祠
江西会昌西江胡氏宗祠
浙江慈溪伍梅胡氏宗祠
浙江绍兴张溇胡氏大宗祠
浙江绍兴后堡胡氏宗祠
湖北鄂东策湖胡氏宗祠
湖南华容胡广太尉祠
江苏泰州安定书院胡公祠
江苏如皋胡安定先生祠
广东南雄珠玑巷胡氏宗祠
浙江镇海芦江胡氏支祠
浙江萧山紫东胡氏宗祠
安徽歙南高山村明经胡祠
广东顺德容桂胡氏大宗祠
湖南嘉禾石燕胡氏大宗祠
建潮峡山华桥胡氏祖祠
湖北洪湖乌林胡氏宗祠
安徽西递胡氏宗祠
广东连州湖江头村胡氏宗祠
江西遂川新林胡氏宗祠
江西宁都大沽旸霁胡氏家庙
贵州冕宁胡氏安定祠
江西高安龙口胡氏宗祠
湖北黄石胡氏宗祠
湖南郴州临武西城胡氏宗祠
贝溪胡氏宗祠
浙江梅城望山村胡氏宗祠
安徽祁门县雷湖胡氏宗祠
[ 此贴被南山在2012-09-16 21:2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7-21
安徽绩溪龙川胡氏宗祠
http://www.tuniu.com/places/8877

  龙川胡氏宗祠位于绩溪县瀛州乡大坑口村南,距县城东12公里。这里山青水秀,穹林邃壑,景物幽胜;远处山色如黛,近处水溪湍湍。蕞尔的小山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象征着胡氏家族的宗祠,巍巍峨峨,矗立其间。 

龙川胡氏宗祠,体量宏大,砖木结构,悬山屋顶,抬梁构架,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46平方米,3进7开间,平面呈长方形。主体建筑分门厅、回廊、正厅、后进,均在中轴线上。一进高于一进,其长度等于宽度2倍,整个布局方正,对称,主次分明,组合达到巧妙的统一。

 


  门厅前台基占地100平方米,空间令人产生宽松、舒畅之感。阶墀、栏杆全部用麻石砌成,两边设花岗石旗杆础石6个。门厅两侧各有一只石狮,卧立于石座,互相对视,威风凛凛。祠堂在龙川溪北岸,利用水溪的自然环境“得景随形”。溪南有一道长24米的青瓦粉墙,花砖为脊的八字形照壁,它与祠堂隔溪相对。这种布局显示了明清以来徽派祠堂的典型风格。

  宗祠前进7开间,面宽22米,进深8米,高9米。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上所筑的八大戗角,气势雄伟壮观。这门楼又俗称“五凤楼”,取“丹凤来仪”之意。门楣上大小额枋全部精缕细雕,内容有人物、麒麟、走兽,额枋边雕以荷花瓣。额枋与檐口之间设斗拱16个,底座为云纹雕刻,使整个门楼成为一个木雕画面。门额后二门门楣上原悬有明代文征明题“龙川胡氏宗祠”匾一块,现已流失。门厅后是天井,占地158平方米,花岗石板铺地,两边为回廊。东西两廊用12根4米长、33匠米见方抹角石柱,同12根月梁衔接而成。

  正厅5开间,是宗族后裔举行祭典的地方,高10米,由14根直径166厘米的银杏树圆柱和大小21根“冬瓜梁”组成。立柱竖在莲花瓣柱?上,底层为八角形磉基。月染、雀替、平盘斗、轩顶桁全部缕空雕刻。厅两边有高4米、宽60厘米落地?扇32扇,上部为缕空如意花格,裙板雕成花草、走兽、虫鱼,技术精湛、雕刻逼真,有立体感。

后进是寝室,7开间,分上下两层,重檐建筑。东西厢各有落地?扇16扇,上部镂空棂花,裙板雕有形状各异的博古花卉。楼上朝南有一排窗棂,从窗口纵观整个屋面脊部全用田字花砖砌成,饰以走兽、鳌鱼为角,气势轩昂。

 


 该祠堂初建于宋。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胡宗宪对祠堂进行一次大修缮,故建筑具有明代风格,以后又历经修葺,最后一次在清光绪二十四年重修,仍保持了明代徽派雕刻艺术的风格。宗祠建筑线条粗犷,作风淳朴,是徽派古建筑艺术集砖木石雕于一体的宝贵遗产,有“木雕艺术厅堂”之称。1986年,文物部门拨出专款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修复后的胡氏宗祠,面貌如故。1986年,龙川胡氏宗祠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此贴被南山在2007-07-21 20:39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7-21
浙江永康龙山胡氏总祠
《中华姓氏谱.胡姓卷》

    胡氏是浙江永康县的大姓之一,散居在全县的各个村镇。在同治年间建造总祠堂时,到祠堂设拊主、合谱的胡氏,竟有库川、溪芹、黄冈、胡塘、壶山等57个村镇,永康县境内37个村镇,附近的义乌、金华、东阳、台州的仙居等处,都有分支。由于我们未能读到永康县胡氏的家谱,故未在源流篇中作介绍。虽然上海图书馆藏有《龙山胡氏总祠录》,但所列世系是有问题的。所以该谱的序言明白地说明:凡永康胡氏,都拊于祠,合为谱,出于千枝一本而为大同。因此他们并不详细探究族系。于是需要建造一座总祠堂,以收众合族。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胡蹯溪乘修建祖坟于龙山之时,倡议建造总祠堂,得到各村胡氏的响应。于是开始筹集资金,购买地基,规划建造,从同治七年春正式开工,到第二年的秋天竣工。花钱1万串有余。

    总祠堂选址在县东南的龙泉坊,龙泉发源于附近的龙山,故称龙山总祠。祠堂建筑务求壮观,以至于成为永康城第一大祠堂。祠堂的主要建筑为三排大楼房,共三进。东西各翼以厢房,厢房也是二层楼。第一排为五上五下的高大楼房,设三扇庙门:中为大门,门框上方为砖雕“龙山总祠”四个大字;左侧为观德门;右侧是听彝门。进人大门即是厅廊,朱漆梁柱,东两首是楼梯。穿过大堂,便是一个大天井,两旁是楼厢,各有七楹,迎面看到的就是五楹七间的第二排大楼房,屋脊上为一顶清朝的官帽式的装饰。重檐歇山式,飞檐高挑,檐下悬挂着“一本堂”巨额大匾,取“千枝一本”之意。穿过“一本堂”,又是一个大天井,两旁是厢楼,各有七楹,迎面而立的是第三排楼房,同第二排楼房一样的规模,檐下高悬“敬立”二字巨匾。不称“堂”,是因为一座祠堂为一个堂号,故其他建筑都不称“堂”。第二、三排楼房宽约32米,高约10米,对于砖木结构的建筑来说,龙山总祠堂确实是壮观的。第三排楼房的西北角建有一排五开间平房,两边有厢房,檐下悬挂着“叙斋”大匾,故《龙山胡氏总祠录》的版心称“叙堂”,因为该谱汇辑于“叙”。“叙斋”的东首为东横门,有门房。祠堂还有规模较大的厨房、祠前楼屋、西边横门、通向大街的“龙山胡氏总祠”的庙亭等附属建筑。四周都有围墙。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600平方米。

    总祠堂三排主要建筑的底层为陈设拊主的神龛,正堂中所设的神主,当然是各支派承认的不祧之主和始迁祖,两边厢房的底层则为两庑,东西两庑的拊主即为旁支庶系。楼上的房间主要供前来祭祖的人员住宿的。可以设想:每大祭祀来临,57个村镇的耆绅及其子孙会聚到总祠,以每支派5人计,就有近300人,济济一堂,热闹非凡。祭祖的仪式必定在大堂中进行,祭祀仪式结束,摆开桌椅,便是大规模的分胙餐饮。由此可见,祠堂的规模通常是宗族盛衰的晴雨表。永康龙山胡氏在建造总祠堂后,便进行修谱、合谱的工作,远近57个村镇的胡氏纷纷前来参加祭祖、合谱、设立祔主,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和民国十九年(1930年)两次编修并刊印了《龙山胡氏总祠祔主录》,反映了当时在总祠堂设立的祔主在不断地增加。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7-21
浙江永康胡公祠
《中华姓氏谱.胡姓卷》

    胡公祠虽然名为“祠堂”,但它的意义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宗庙。胡公祠是为纪念北宋的兵部侍郎兼知杭州事的胡则而建,它的功能类似纪念堂。

    胡则字子正,为人果敢有才气,登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进士。是宋朝永康第一个中举的读书人。胡则初为宪州录事参军,为用兵转运使索湘所遣,入朝奏报兵备情况,宋太宗称赞他:“州郡竟有如此人才!”命左右记录胡则的大名,不久提拔为某州的观察判官。朝廷要减省冗役,派胡则到河北道执行,他竟减去10余万民众的劳役,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旋提升为太常博士,知永嘉郡,又改任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有官吏私藏铜数万斤,为首者因事发而自杀。胡则经过调查后,认为朝廷不要爱财货、应该重人性命,以铸钱时的必要损耗处之,得到铸钱工匠们的拥护。宋真宗要去河南的偃师举行较大规模的祭典,一时资费不足,胡则为真宗操办,不仅解决了资费问题,而且在礼数上毫无缺失,真宗夸奖他有才干,提升为三司度支副使,赐金紫鱼袋。后来他改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有外国的商船遇到大风而翻船,胡则派人救援,帮助修复船只,给予资助,获救人员都深深地感谢胡则。有某州判决犯有“大劈”罪19人,胡则进行坚决的辩护,其中有9人所判不当,由死罪改为流放。胡则因朝廷其他官员犯罪而受牵连,降职为福州知事。当时福州有官田数百顷,已经长久地租佃给农民,可是朝廷又要求农民支付20万贯钱。胡则三连上三本奏章,指出:百姓有疾苦,刺史应该奏明,如果皇帝不听取刺史的意见,设刺史有何用呢?朝廷同意减半。后来胡则的政绩斐然,朝廷又提升他为刑部侍郎、加兵部侍郎,知杭州事,他又为浙江的衢州、婺州奏免身丁钱。胡则一生真的为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在他去世后,衢、婺二州的百姓出资在胡则的家乡永康方岩山建造祠堂宋纪念他。朝廷赐额“赫灵祠”。祠堂的规模并不大,不过是一排平房,为祭祀的大殿。

    北宋衰亡,据说胡则曾经多次显灵,帮助当地的军民抗击金兵,因此在宣和、绍兴、淳祜、宝祜中,南宋的皇帝屡次地为他加赐爵号,为佑顺侯。并改名为“显应”祠。随着时间的推移,祠堂多次毁坏,人们就把祠堂移建成于县城内,可是到了清咸丰年间,又毁于兵火,仅留基础。永康胡氏在建造龙山胡氏总祠堂时,当地的绅士建议胡氏乘机修复胡公祠。龙山胡氏于是耗资1000多两白银,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建成五上五下的楼房,配以东西两厢房。大殿中设胡则公的神像。两厢房的南端砌有围墙。祠堂的重建竣工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1949年以后,县政府曾拨款修葺,改名为“胡公祠”。毛泽东在视察永康县时,曾题词于祠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胡则以他斐然的政绩而得到民众的爱戴,真可渭“留取丹心照汗青”了。而胡公祠则将成为永不磨灭的、胡姓的人文遗迹。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7-21
南昌市解放前有个百胡祠,主要供族人来省落脚,联谊的地方。听说在胜利路附近。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7-21
福建永定中川胡氏家庙
http://www.fjsen.com/fjxy/gzfj/gzfj23.htm

  从中川村虎豹别墅往里走百米许,就到了胡氏家庙。也就是胡子春、胡文虎、胡一川、胡仙等中川村胡姓的祖祠。许多到中川村虎豹别墅的游客,都不知道近在咫尺还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乡村庙宇可看,看完虎豹别墅后就匆匆辞别了,实在可惜。

  胡氏家庙建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854年),是为了祭祀中川胡氏开基始祖铁缘公而修建的祠堂,比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在永定城设县治还早106年。而中川村《胡氏族谱》的族史或许要比《永定县志》的县史还要老一些,因此也算得上是一座古董了。胡氏家庙里安定堂的牌联是:“开辟自前明五百年,岳秀山灵文武衣冠光上国;沿流及后嗣二十世,椒延瓜衍春秋俎豆祀中川”,记述了开基始祖铁缘公自下洋迁至中川,胡氏家族已繁衍了二十世嗣。二十世代,五百春秋,胡氏家庙的祖先自中原河南、安徽一带,迁徙至江西赣南,再迁徙至福建宁化,又迁徙至闽西长汀,之后才迁徙至永定下洋。可以说,胡氏家庙是胡氏家族的繁衍史、奋斗史、发迹史,以及自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史”,之后又向海外迁徙而去的“华侨史”的历史见证。也是处于不断迁徙之中的客家民系的一个闪光点。



  胡氏家庙坐落在中川村后的虎形山麓。走近胡氏家庙,首先看到的是庙前草坪上如石林一般簇立的石桅杆。桅杆丛丛,直挺高耸,仿佛在向世人阐述着胡氏家庙中“文武世家”之荣耀业绩。据《胡氏族谱》记载,五百年来,胡氏家庙高中状元、翰林、进士、举人的不下百人。清朝道光十三年(1888年),胡应卿登第进士,出任山西道监察御史,这是胡氏家庙旧时学人中最大的官职了。今世学人中最大的文官是胡赐道,于1985年出任新加坡政府财政部长兼卫生部长。此外,有影响的学人还有“七子五教授”:即胡应源的七个儿子,除长子和五子外,其余均为教授,分别在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大学执教。还有“兄弟两博士”:即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胡万旺,美国西里基斯大学物理学博士胡万亮,他们兄弟俩分别参加长江三峡大坝设计及咨询,指导建造台湾核电站。
  胡氏家庙曾五毁五建,可谓香火不绝。最近一次修缮是1983年,改革开放的年代,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出资。整座建筑没有用一?土、一块砖,全用木料和石料。由木桩承重,木板隔墙,石柱为基,石条为廊。屋脊上的彩磁浮雕,屋顶上的飞禽走兽,层檐上的玻璃翡翠屋梁上的镂刻木雕,回廊上的花岗甬道,甬道侧的木柱支撑,门扉上的神仙人物画像,大门外的围屏麒麟塑像等等,整个建筑,无不给人以金碧辉煌财气四溢之感。置身于如此美仑美奂的乡村庙宇,胡氏家族中的几代商业巨贾仿佛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出生在中川村的胡子春,父母早逝,家境贫穷,13岁随乡人到马来西亚谋生,先当学徒,10年后有了积蓄买了一片矿山经营锡业,日渐发达,最后拥有矿业实体30多个,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批的锡矿企业家。之后,又经营数千英亩的橡胶园和规模巨大的丁香豆蔻种植园。当时英国驻南洋参政大臣特封他为“太平局绅”,英王学特封他为矿务大臣。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两广总督岑春煊到南洋宣慰华侨,胡子春即向祖国捐献白银50万两。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胡子春因祖母去世回国奔丧,慈禧闻讯立即召见,胡子春又捐白银50万两。之后,开办粤汉、沪杭、漳厦三条铁路,胡子春又出白银20多万两。为此,清政府先后封他为邮传尚书,荣禄大夫。1921年,胡子春病故于槟城。

  胡子春病故的同一年,一代巨贾胡文虎正在崛起。1921年,胡文虎为了扩大永安堂业务,前往暹罗(泰国)曼谷开设暹罗分行。这是永安堂最早的分行,也是胡文虎人生事业迈出缅甸跨向世界的第一步。之后,胡文虎到世界交通要冲??新加坡开设永安堂分行,到1926年正式把永安堂总行从仰光迁往新加坡,实现了商业战略大转移。1935年,胡文虎又把商业重心从新加坡造往东方之珠??香港,再一次实现了商业战略大转移,成为富甲东南亚亚的国际大商贾,1931年,胡文虎应蒋介石特设盛宴接待,合影纪念。10年后的1941年2月,胡文虎飞抵重庆考察业务,并出席国民参政会。这次重庆之行,胡文虎分别与蒋介石、林森、周恩来、叶剑英等国共两党高层会晤接触。1954年胡文虎病逝于檀香山,享年72岁。



家庙草坪上竖立的石旗杆
  

胡文虎去世后,其女胡仙年仅23岁,以微薄的“星岛报业”起家,开始重新创业,度过了最初几年的艰苦日子,终于渐渐扭转颓势,开始“一枝独秀”。到七十年代,胡仙成立了“星岛报业有限公司”,把星岛报业的服从推向市场,获得巨大成功,开始发迹,红极一时。香港政府授予她“太平绅士”称号,得此荣誉的香港还没有第二个女性。此外,胡仙还成为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国际新闻协会主席(这是担任此职的亚洲第一人)。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奋斗,胡仙一度与李嘉诚等亿万富翁并列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1992年11月,胡仙访问北京,分别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

  不过,胡仙并不是胡氏家庙门正下的“最后富翁”。在她之前,还有一个胡日皆。清朝光绪十三年(1907年)胡日皆出生于马来西亚,周岁时随父母回到故乡中川,8岁失怙,家境艰难,18岁重返马来西亚谋生,先供职于怡保福锡矿公司,后在堂叔胡重益兴办的复万和锡矿公司任经理,以勤俭精神深受器重,继而与胡重益合营“复万和”,后陆续自办复万生、复万利、复万昌、复万亿、复万丰、复万泰等锡矿公司,成为亿万富翁,可惜的是,1961年8月,胡日皆不幸为劫匪所害,年仅54岁。

  置身于胡氏家庙,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想不到一个小小的乡村庙宇,承载着如此浓郁的笔墨情趣和艺术张力,以及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在“安定堂”前,留连于圯上受书、张良拾鞋、子牙弹琴、文帝耕田、刘备招亲、李白吟诗、白鹤图、迎客松等几十幅传说故事、戏曲小说中的人物和场面,以及花卉图案的壁画前,整体感觉不论是人物、山水、花岛、无不活灵活现,显示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宗教庙宇文化的相融性和民间艺人的大家手笔。胡氏家庙里的金粉题联,或上祖遗训,看去飞龙走笔,淋漓尽致,给人以妙趣横生的艺术感受。书法笔墨多出自当地的名流之手。其中的巫宜福,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应殿试,榜列二甲,赐进士出身,后入选翰林院编修,是永定县明清两代仅有的3名编修之一。其弟巫宜福则比他早两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巫宜福辞章博雅,邑中碑铭序记联语,多出自他的手笔,著有《木屑编》传世。胡氏家庙里的壁画屏幅,出自邑中画家宋省予之手笔。宋省予,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生于闽西上杭,7岁随父习画,早年专攻任伯年派写意花鸟,后结识张大千、高剑父、关山月等著名画家,吸取岭南派精华,作品多次参加日本、香港等地的画展,在东南亚一带享有很高声誉。


  从胡氏家庙的壁画中,我们想到了一位从中川走出去的在我国当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 和知名美术教育家胡一川。

  胡一川,1910年生,原名胡以撰,少年时代在海外度过。1925年,胡一川爪哇沙拉笛歌回国,考入厦门集美师范学习,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929年,胡一川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研习绘画,同年参加“一八艺社”,1930年参加左翼活动,在鲁迅的影响下,开始木刻版画的先驱者和开拓者。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胡一川被捕入狱,与著名诗人艾青同监。艾青给他写了一首诗:“你用钢刀刻木刻,我用钢笔写诗篇。”1937年,胡一川出狱一年后即奔向延安,投身到革命的最前线去。这是胡一种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革命的火热生活使他进入了版画创作的旺盛期。1942年5月,胡一川收到了一张以毛泽东、凯丰两人的名义,用粉红色有光纸印的请贴,邀请他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后与毛泽东合影了一张集体照。北平解放后,胡一川奉命组建中央美术学院,任党委书记,与任院长的徐悲鸿共事多年。数年后,胡一川又奉命组建“中南美专”,任校长和党委书记,后中南美专南迁广州改为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任院长。

  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未的近百年中,胡氏家庙门下的胡子春、胡文虎、胡一种、胡仙四人,分别与清朝政府、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物有过会晤接触。这种现象,我们可不可以称之为“中川现象”?这种“中川现象”,在中国的各个乡村中,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吧?

  从胡氏家庙出来,一眼看见屹立于中川村中的巍巍土楼,似蘑菇,如飞碟,像城堡,若山寨……有人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有人说它是“世界东方神话般的客家民居”,有人说“圆楼是个句号,却引来无数的感叹号和问号”,有人把它绘制在邮票上,打上《福建民居》的美名,让它漂洋过海,流行世界。而有人则说:“圆楼是封闭、保守和落后的象征符号”。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我们试问:这些圆楼民居何以出现在闽西这块以汀江客家母亲河为流域的的客家聚居地?

  当然,我们还要问:胡子春、胡文虎、胡一种、胡仙这些与一国之主谋过面、握过手、对过话、碰过杯的客家后裔何以出现在这土楼之乡永定中川村呢?

  小小中川村,方圆里许,人口逾千,竟然成为藏龙卧虎之地,并非偶然。中国有句俗语:有为则有位。正是从这巍巍圆楼中,从胡氏家庙中,我们看到了客家人的冒险精神、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吃苦精神、乃至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我们把客家人的这种“处于不断迁徙之中而且有所作为’的精神统称为“客家精神”。
[ 此贴被南山在2007-07-21 20:51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7-21
江西兴国白石胡氏古祠
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02426&PostID=9592881

    兴国县城北部40公里处的胡氏宗祠??都使祠,雕梁画栋、斗拱层叠、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它雄峙于城岗乡白石村清澈柔娜的富水河岸。体态恰如一只展翅的大鹏,凌空而起。脚踩“鲤鱼嘴”,头望“仙石印”。据胡氏九修族谱载:都使祠建于明代初,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几经修葺,如今依然显得那么古朴、那么流光溢彩,其神韵将令世人所痴迷、陶醉。

    都使祠的左右两侧,一片层层叠叠的百年古树,拱托着数十幢纵横交错、井然有序、造型各异的明清建筑。一幢幢古宅,鳞次栉比,飞檐腾空,朱栏碧瓦,蔚为壮观。站在祠堂前,抬眼望,只见狮峰东立,虎岽西护,麒麟南耸,富水北流,流珠泻玉的溪水缠绵于盆地之中。山抱水环,“前有朱雀重重起,后有玄武步步高”,风水宝地,天然形胜,美不可言,真是“千年古村今无恙,山环水抱蕴明珠”,在这里繁衍了一支人丁兴旺的胡氏大家族。

    跨进门楼,有一宽敞的院坪全用卵石铺就,坪前月池碧波荡漾,荷花争艳。

    登上三级台阶,祠堂檐廊深4米,门首两侧默立两尊雄、雌石狮,左尊张牙裂眦,右尊闭嘴含笑,憨态可掬、形态逼真。它们或许在为守护数百年苦苦寻觅的一帘幽梦而恪尽职守。宗祠三门两进,左门曰“孝梯”,右门曰“仁义”,中为和合红漆大门。石鼓一对分竖于大门两侧。门厅为木质牌坊楼。令人叫绝的是四根大木柱支撑起风格独特、造型十分讲究的如意斗拱,俗名叫“鸦鹊薮”,其结构全是木榫,不衔铁钉一颗,重檐迭出,匠心独运。层层斗拱挑出,可以把向外伸展两米多的大屋顶的重量传递到两根柱上,显示出屋顶的气派,让人百看不厌。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斗拱四周悬雕的鸟雀、仙鹤,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牌楼为歇山顶,上塑鳌鱼一对,背向倒立。

    祠堂内分一进二进,中间为大开天井,长8米,宽4.5米。第一进深5米,宽19米,左右为游廊,硬山屋顶,风火高墙。厅中左配钟房,右配鼓室,祭祀则鸣。天花板上雕饰的花卉、鱼虫、人物活灵活现。无不生动地演绎着一个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寄寓着人生的冀祈和追求,起着儒家人文教化的作用。如果把这些雕饰集中起来,简直就是一座艺术宝库。厅中天井不仅可以采光、通风,而且使房顶四周的雨水各聚后沿四角的竹筒下流,谓之“四水归堂”,象征着客家胡氏不管到何处安家落户、开基创业,却不忘记同源同根,共宗共祖,一脉宗亲,血浓于水。第二进为祖堂,纵深为14米,宽19米,青砖高墙,硬山屋顶。

    二进大厅有高大的神龛,供奉历代高曾祖考先人之牌位。龛位分上中下阶梯级,按照辈份高低。用木板制成的先人牌位,各就各位,庄严肃穆,仿佛积蓄了上千年的魅力都焕发出来让胡氏后来人瞻仰朝拜。

    厅中梁上悬挂着许多胡氏老人们生日所赠送的寿匾(其中有两块百岁寿匾,一块五世同堂匾)。块块匾额制作精美、大方,虽然古旧了些,仿佛成了一坛坛陈封百年的老酒,极耐品尝。它们尽管蒙着尘埃,却掩饰不住客家木匠们艺术无穷的智慧。

    左右回廊开有小门,左达副祠公堂谷仓,右通副祠香厨。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大厅左侧陈列的大橱窗。橱窗内展示出都使祠历代名人名流简历榜与胡氏源流居迁考:“胡氏其源远矣,自虞舜封胡氏满于陈厥后蔓延天下……从甘肃、泾川迁虔州、虔乡、二十四都邓村,再迁宁都蔡江山堂,公元936年,由山堂的胡大彦迁至兴国白石。”一位位胡氏先辈的人生足迹让人目不暇接,占居第一位的是开基一世祖胡大彦。生于公元912年,仕籍,宋初任华东都使,韶州(今广东韶关)知府,进阶荣初大夫。二世祖胡令珠(936年至994年),宋时始任团将,后升任江南招讨使,进阶正议大夫……

    思本堂人文尉起,在近现代史上出现名人名流不计其数:胡谦(1879年至1926年),1902年入江西武备学堂第一班,毕业后赴日留学,1908年回国后历任袁州都督,广州护法军政府参谋部第一局局长,军政部部长兼北伐军第三军军长,黄埔军校总教官、教育长,1926年11月在惠州遇害辞世,南京国民政府追恤为陆军上将。胡灿(1895年至1931年),中共兴国县党组创建人之一,中共兴国县第一任县委书记,1931年10月任江西省肃反委员会主任。次年被诬为“AB”团分子被害。建国后昭雪为革命烈士。胡信(1904年至1990年),陆军中将。胡豪(1908年至1937年),1926年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后任广东省鹤山县县长,1934年任国民党八十九师团长、四十师参谋长,参加抗日战争,在南京水西门与日本侵略军血战阵亡,葬南京烈士墓陵。……解放后,名人名流更是层出不穷:胡祥壁,中国科学院科技情报所副所长、研究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胡九成,南昌大学副教授。胡祥恩,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副研究员……

    整个大厅高峻空旷,都使祠无论是作为一道人文景观,还是一缕乡村古旧的风景,或是抚慰当地胡氏百姓灵魂与精神的一座摇篮,给了今人一种历史的追溯感。(张佛莲 巴辣)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7-21
浙江缙云上宕胡氏宗祠
http://www.jyr.cn/club/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00&ID=8353

对千年古村缙云县上宕(堂)村的思考

这是我3年前写的对家乡一篇小文章,现再贴一次,让大家更了解古方山脚下这个小山村的悠久历史:
 
为了响应浙江省政府提出建设浙江文化大省的要求,发掘浙江历史文物,包括文献和古建筑,加快抢救和保护好分散在浙江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显得更加重要,值得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热心支持。


上宕这座千年古村坐落在浙江省缙云县胡源乡,括苍山脉的古方山山麓,海拔500多米,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据《五云胡氏宗谱》记载,宋朝以来就有人居住,宋胡份(bin)创办的“万松书院”其遗址讫今仍在。此外还有始建于清乾隆丁已(公元1737)年的胡氏宗祠,祠中厅有各朝皇帝敕赐的匾,至今保存完好。上宕村还是浙南有名的革命老区,从1939年开始就有人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便建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成为浙南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

本人通过查阅《胡氏宗谱》,弄清了上宕村的历史文脉。据皇明永乐辛丑(1421)年编的《五云胡氏履历源流序》记载,“胡姓源本始自舜帝之后,胡公满宗焉,由禹王之封帝子商均于虞城,传裔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以女配之,生满,封于陈,赐姓‘妫’,以奉舜帝祀,是为胡公,谥姓为胡。其后子孙蕃庶,延及秦始皇”。“胡满之二十四世孙胡高之子胡森,为宋武节大夫,为缙云胡氏始祖也。”[胡森,宋武节大夫,生周显德戊午(公元958)二月初六日,卒于宋天圣庚午(公元1030)十月初三日,字世承,号公恩。

 
始建于清朝缙云胡氏宗祠全景


至第五世时,宋司业胡份(bin),字子文,别号嵩山,生于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二月初二日,卒于宋崇宁甲申(公元1104)八月初五日。“宋元丰乙丑(公元1085)登进士,其文章气节为学者宗,历官礼部员外,仕至国子司业,文华殿大学士,命守鄱阳。”据《五云胡氏宗谱》载,“上堂(今上宕村)之所以有,乃嵩山先生讳份者建也。公值鄱阳回家,游览于上堂古方山之石龙洞,悬崖削壁,明通开敞,公览不忍舍之,约以二三知友,诗酒自娱,故常隐玩于上堂,则与古方山相对也,坚卧四年而不出也。在这里创办万松书院,以便借境修业焉”。据缙云县教育志记载,胡份在古方山附近上宕村建房造屋,创立较大规模的学馆,名为“尚有堂万松书院”,书院设备完善,藏书充盈,“经史子集,无一不蓄”,并“择士之朴茂,有闻望者为领袖,以率其闾里之后学者居焉。”早晚讲习,互相切磋琢磨。因为全县远近各地纷纷送子弟前往就学,一时文士云集,书声琅琅,文风为之一振。为追念他对本县教育事业的贡献,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被奉祀入乡贤祠,位列首席。至今敕封的“道学正宗”四个金字还高悬在胡氏宗祠的正厅上。

胡氏宗祠的正厅上,还有皇帝敕封的“护国功臣”一匾。另外有“闻乎忾”、“见乎 ”、“    ”等匾。据考证《上堂胡氏家谱》,“护国功臣”是宋朝庆历三年(公元1043)二月十五日下敕命胡渊的。“通议郎胡渊,字源水,行显四,生祥符壬子(公元1012)十二月初十日,卒元祜戊辰(公元1088)十月十一日。累官朝散大夫。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奉敕镇守河南道,加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掌军民事赋,民养军而民不怨,整军卫民而兵不怼,其治得体,帝甚嘉之。”

胡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丁已(1737)年,历经多次扩建,共建祠宇一十三间,工程浩大。胡 于嘉庆丁已(1797)大吕月作的胡氏宗祠记中有详细记述。至今保存完整,大柱、雕龙依旧。但随着岁月的流逝,风雨的侵蚀,祠宇随时有可能倒塌。亟需列入文物类古建筑保护范围,将近300年历史的清代建筑才能保护好。但由于藏在深山,少有人过问,面临进一步破坏。



讫今上宕仍有多幢明清古建筑,人口500多,以胡姓为主。五云胡氏经过千年繁衍,胡姓分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缙云上堂、茶园头、周扎、黄连坑、黄碧、五云镇、杜桥、瓜园、云塘、渔溪、后胡、紫凤、合胡、胪膛、朱坑等,永康的白沙、川青,龙泉,还有迁徙于福建省崇安等地的。胡氏先祖居官宦者,不胜枚举,在《上堂胡氏家谱》中有仕宦录详细记载。

上宕村还有许多名胜古迹有待考证,如建于清朝的古石桥、石龙洞之谜、仙女洞之谜、在古方山顶建古方塘等;有许多名木古树;有传统地方特色食品——索面、黄花菜、生姜、藩薯干、冻米糖等。

上宕村处于缙云仙都风景区的大洋景区与岩门景区之间,现在已经有公路到上宕村,只要再建上宕村到石上村的一段,即可连通两大景区,也可将千年古村建成旅游区,以旅游的收入来弥补保护经费的不足。还可修建上宕村至黄连坑公路,这样可打通到寮车头的交通,可以拉近缙云仙都风景区到仙居人仙居风景区、缙云仙都风景区至永嘉楠溪江风景区的距离,进一步优化景区交通,促进缙云旅游经济的发展,早日让山区脱贫致富。

分布在浙江省农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许还很多,但由于农村观念落后,交通不便,文化不发达,很多文物还没有被文物保护部门发现,更谈不上被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农民文物保护意识谈薄,随时有被破坏的可能,请有关文物保护部门关注像上宕村这样有千年历史的山村,首先要给予保护,让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不至于再被破坏掉。由于当地村民贫穷,无力维护,所以在此呼吁要尽快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联系,请专家给予鉴定,早日列为文物保护对象,再进行进一步开发,让这一胡氏家族文化财富与关心她的人共享,让千年前的书院今天再现。
[ 此贴被南山在2007-07-21 21:0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7-21
江西宁都黄陂胡氏家庙
资料不全,以下内容临时贴上,待以后修改之。南山

江西宁都县黄陂镇山堂宗祠联
垂型创绩,芳流百世,宏基伟业绵祖祚;
裕后承前,泽及千秋,继往开来仗孙谋。(嵌堂名“垂裕”)

勤俭信义,如能躬践数样,便可无惭宗祖;
士农工商,止要各专一业,即为有望子孙。(原联如此)


江西宁都县黄陂镇山堂“胡氏家庙”及“刺史第”胜迹工程联:

喜众志初酬,名祠古第重绚丽;
望群英继起,创业兴邦续辉煌。

聚首话宗情,欣祖贵孙荣,前贤后哲频添彩;
同心恢胜迹,看风新景美,万紫千红共绣春。

作者:胡曼丁,派循甫,名林生,笔名灵参。毕生从教,退休教师。业余好诗联,尤精棋艺。
宁都《山堂胡氏族谱》第十五修常务主编。



论兴建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的必要性及宁都建馆的可行性
[ 作者:(中共宁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刘智武)  来源:本站原创  2005-12-21  值班编辑:黄红梅 ]
http://www.red-soil.com/redShow.asp?ArticleID=12780



1930年10月至1934年10月底,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围剿”。为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苏区军民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反“围剿”斗争。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斗争的主要内容,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军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没有反“围剿”战争,就没有中央苏区。正是因为党和红军团结和率领苏区军民粉碎了敌人的第一、二、三次“围剿”,才奠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的基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壮大,直至最后的丧失,都与反“围剿”的胜负有关。中央苏区斗争史,实质上就是中央红军反“围剿”斗争史。

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过程,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逐步形成的过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到了江西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时,诱敌深入的方针提出来了,而且应用成功了,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红军的全部作战原则就形成了。”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是周恩来、朱德率领红军继续贯彻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战术思想的结果。而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执行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这从反面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对军民的政治动员及对敌军的政治瓦解等政治工作原则和积极防御(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打好第一仗、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人民战争等作战原则,都是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中提出并形成的。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中孕育和形成的红军一不苦、二不怕死,英勇顽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苏区干部好作风和苏区人民团结一心跟党走的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其继承和发扬好,不但对于弘扬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三个文明”建设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形成的积极防御和人民战争等战略战术思想,不但在革命战争的各个历史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的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今后我国的国防和军队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宣传好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历史,既是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弘扬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而要真正宣传好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历史,就必须建一个用现代陈列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反映这段历史的综合性纪念馆。以此为载体,通过全面展示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这段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历史,使人们从中受到震撼和启迪,感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而更好地继承、发扬苏区革命传统和精神,这对于讴歌人民军队的丰功伟绩,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策应国家红色旅游战略之举,丰富中央苏区红色旅游线上的内容,提升中央苏区红色旅游线的品位,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地域范围广,涉及赣闽两省数个地市、十多个县份,这一纪念馆建在何处较为适宜呢?笔者认为,从是否有坚实的史实依据、丰厚的历史遗存、较好的办馆基础出发,基于赣南红色资源开发应突出重点,合理布局,能形成高效旅游产业链来考虑,此馆选点应定于宁都。

一、宁都建馆具有坚实的史实依据

1、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

“中央苏区前期”是指红四军1929年1月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发展起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止的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的1930年11月以前,根据地党和红军的领导机关,基本处于流动状态,没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驻地。只有到1930年11月底起,红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机关随军战略退却至宁都西北部的黄陂、小布地区后,才稳定地持续驻扎了4个月又23天。并于1931年1月15日在小布成立了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这两个机关,担负着“管辖全国苏维埃区域内党的工作”和“统一全国红军指挥”的任务。作为党和红军的首脑机关,以一个县的某块区域作为大本营,持续驻扎了那样长的时间,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之前,只有宁都有过。这表明宁都县的黄破、小布地区是中央苏区前期巩固的政治、军事中心。

2、毛泽东在宁都的实践活动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实事求事思想路线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对军民的政治动员及对敌军的政治瓦解等政治工作原则和积极防御(诱敌深入人集中兵力、打好第一仗、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人民战争等作战原则,都可以从其在宁都的实践中举出实例或在当时发布的命令、通令、训令、通告乃至后来写的文章中引出原话。

1931年春,毛泽东在宁都县小布赤坎整理了《兴国调查》和《寻乌调查》两文。1931年4月二日,毛泽东在宁都黄陂以中革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名义发出的《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提出了“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论断。这个论断与他在1930年5月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不同的是加了“正确”二字。显然,这是思想认识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飞跃。这一思想路线建设理论,对指导革命,不仅当时重要,即使在今天乃至今后都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此外,还有完善土地政策的思想,建设现代化、知识化军队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军政、军民关系建设思想,地方革命武装建设的思想,肃反思想等等,都可从毛泽东在宁都的革命实践中找到史实佐证。

3、宁都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

1930年10月,国民党调集10万兵力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反“围剿”。10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在新余罗坊召开“罗坊会议”。经激烈争论,10月30日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毛泽东认为:根据地中心区(即宁都西北部地区)的人民对封锁消息,侦察、运输、参战等事比边缘区为好,人民这个条件,对于红军是最重要的优势。因此决定主力红军全部东渡赣江,实行战略退却,到根据地腹地宁都黄陂、小布一带集结。12月1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机关及主力红军到达宁都县西北部的黄陂、小布地区。

12月上旬,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在黄陂中排主持召开了军以上干部参加的总前委扩大会议(史称“黄陂会议八。会议主要批评李立三“左”倾错误,重点研究战略反攻问题。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则在黄陂下排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宣传工作会议,研究了政治动员和瓦解敌军工作。“黄陂会议”后,总前委印发了毛泽东、朱德起草的《八个胜利的条件》,下发了《三十条作战注意入12月下旬,总前委在小布河滩麻糍石下召开了数万军民参加的“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作动员讲话并为会场拟就了表达反“围剿”战略思想的大幅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为配合红军作战,黄破、小布地区普遍组织了向导队、侦察队、担架队、运输队、洗衣队、慰问队、小布设立了临时兵站,儿童团和少先队组织起来负责站岗放哨,实行赤色戒严,严密封锁根据地消息。红军的粮款由地方党政组织负责筹办供给。黄陂、小布地区的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粮食方面,竭尽全力支援红军。

12月16日,各路敌军开始向苏区中心进攻。24日,一部分敌军深入苏区腹地。12月24日,总前委在黄陂发出红字第9号命令,决定在小布设伏,先行歼灭敌第50师。12月27日、28日,红军在小布隐蔽阵地中等了两天,敌不前,伏击未成。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取得龙冈战斗胜利。

12月31日,红军移驻小布,决定挥师向东,乘胜追歼敌第50师。l931年1月1日,总部发出胜字第1号命令,“决以全力扑灭谭师。”2日晚在小布又发出胜字第2号《追击敌谭道源师的命令》,“决于明晨追击东韶之敌”。l月3日下午!时,红军发起宁都东韶战斗。至下午5时许,东韶战斗胜利结束。这次战斗,红军共歼谭师一个多旅,俘敌官兵3000多人,缴获武器2000余件。

红军在五天内两战两胜,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结束。1931年1月5日红军总部在宁都县琳池石牛岗召开了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祝捷大会。毛泽东后在黄陂挥笔填写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壮丽词章以示庆贺。

4、宁都是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

1931年2月底,国民党调集20万兵力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为粉碎敌人新的“围剿”,驻于宁都县小布赤坎(后移驻黄陂山堂)的红军总部积极备战。一是告诫全军指战员,务必加紧备战,反击敌人新的进攻;二是于1931年1月10日在小布利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敌人的一部半电台,建立了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通讯队,加强红军的现代化建设;三是于1931年1月15日,成立了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加强了对各根据地的领导;四是红军总部在黄陂创立了红军随营学校;五是在黄陂开展了练兵活动;六是在红军中开展了学习运动;七是分兵发动群众。毛泽东在黄陂还以总政治部主任的名义,于1931年2月27日给曾山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写了《民权革命中的土地私有制制度》的信,正确解决了土地革命中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使农民获胜得了土地所有权,激发了苏区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八是作好了战前动员工作。毛泽东于1931年3月20日,在黄陂签发了总政治部《二次战争的意义目前敌我的形势和争取二次战争胜利的工作》的第4号通令,苏区中央局宣传部印发了《争取第二次大战胜利的宣传大纲》;九是加强了地方武装建设;十是做好了经济上的充分准备。1月中旬以来,红军各部队遵照总部筹款命令,筹足了3个月的给养。

为解决红军第二次反“围剿”的战备方针问题。1931年3月18日起,苏区中央局先后在黄陂山堂、青塘新屋召开了三次扩大会议,经过激烈争论,确定了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4月19日,毛泽东、朱德在宁都青塘发布《战前部队集中的命令》。由于战略方针正确,红一方面军在十五天中横扫七百里,五战五胜,痛快淋漓地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

5、宁都是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

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红军曾于宁都进行过黄陂战斗。1931年8月10日晚,红军进抵黄陂附近,兵分三路进击黄破守敌毛炳文师。红四军、红十二军(欠35师)由黄陂正面实施主攻,红三军团和红七军经小布以南的钓峰、杨依迂回侧击黄陂两翼,断敌后路。敌毛炳文师在黄陂圩抢筑地堡,企图利用一条旧壕沟,阻挡红军于圩外。11日晨,红四军扫清敌驻于黄陂圩外山头上的警戒部队,并向群众征集了大量稻草,做好进攻准备。中午11时,红四军向黄陂实施强攻,冲在前面的红军战士手中举一大捆稻草,投入壕沟,很快将壕沟填平。红军指战员越过壕沟,冒雨冲进黄陂,与敌激战,仅半个小时,一举攻占黄陂,歼敌4个团,缴获各种枪支3000多支,无线电台一部,子弹40多万发。

6、宁都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的1931年12月14日,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率领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起义后,部队成建制加入红军,成立红五军团,为中央红军又增一支劲旅。迅速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为中央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宁都起义”开创了我党我军大规模战场成功策反的先河,是我党早期统战和兵运工作的光辉典范。

第四次反“围剿”开始后,宁都作为“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发挥了巩固的后方基地和大本营的作用:1933年互月13日红军“南丰撤围”后,主力秘密西移至宁都东韶、肖田、洛口地区隐蔽集结。这一行动,是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决战胜利的转机。1933年2月26日,红军主力分头从宁都北部的洛口、东韶、南团、吴村、肖田地区和乐安南部出发,疾速进至宜黄的黄陂地区设伏,首创大兵团伏击歼敌的战例。宜黄黄陂大捷后,红军主力又转移到宁都北部的洛口、东韶、南团、小布、吴村、肖田等地休整,直至3月18日,才移至宜黄南部,埋伏在宁都界上至宜黄东陂一线的大山中,宜黄、宁都两县游击队1200余人,则担任了诱敌进入红军伏击圈的任务。

7、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中宁都曾发生过一系列在党史、军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中宁都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有:1931年1月10日,小布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通讯队;1931年1月15日小布成立了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1931年12月14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1932年12月16日,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l931年10月,召开了中共党史上有名的“宁都会议”;1932年底、1933年初,中共苏区江西省委、省苏、省军区迁驻七里和李园;1933年8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在宁都召开了中央苏区北部十一县经济建设大会;1933年9月,“少共国际师”在宁都誓师成立;1934年10月,主力红军机关汇同洛口县游击队在宁都北部地区坚持游击战争达7个月之久。

8、宁都人民为中央苏区反“围剿”作出了巨的大贡献和牺牲

一是积极筹粮筹款。早在1929年2月,红四军第一次经过宁都时,宁都地方党组织仅用一天的时间,就筹集到银元5500块(比原计划超过500块太白布300匹,草鞋、袜子7000余双,使红军下井冈山后第一次得到充裕的军需补充。在反“围剿”中,赣南第一大县,物产富饶,素有“赣南粮仓”之誉的宁都,一直被红军当作巩固的后方基地和大本营,数万红军曾数度在宁都北部地区较长时间集结、休整,仅一、二次反“围剿”期间,红军就曾在宁都连续驻扎了4个多月,光粮食就需消耗七、八百万斤,其中大部分由宁都就地解决。

二是坚壁清野,赤色戒严。为使“围剿”之敌得不到一点消息和补给,宁都人民实行坚壁清野,赤色戒严。如第一次反“围剿”时,东韶人民将粮食、食盐等生活用品藏起来,人员转移进山。使敌谭道源部不但得不到粮食补充,没有向导,还常遭到群众和地方武装的袭击,陷人被动状态。第三次反“围剿”黄陂战斗前,黄陂人民不但将食品藏起,人员转移,连锅也沉入水塘河中,使敌毛炳文师进占黄陂后不但找不到东西吃,连煮饭的锅也没有。整个反“围剿”期间,宁都各乡各村都设有岗哨,盘查行人,严防敌探混入苏区。赤卫队、儿童团还对地、富及反革命分子实行严密监视,并时常派出骨干分子到白区侦察,及时将情报提供给红军。

三是配合红军歼敌。在反“围剿”战争中,宁都人民积极配合红军作战,送物资、抬伤员、作向导。游击队、赤卫队等地方武装则整批开往前线直接参战。第一次反“围剿”的东韶战斗中,东韶源头村的赤卫队和群众凭借土枪土炮在牛角湾成功牵制了敌谭道源部两个团的兵力,为红军消灭敌人创造了条件。第二次反“围剿”期间,宁都地方游击队日夜为红军站岗放哨,并在南团配合红军围歼了敌二十七师八十一旅。第三次反“围剿”黄陂战斗中,当地群众冒着炮火帮助红军挖战壕、抬担架、送饭。小布模范赤卫队在队长黄三子、副队长李长工的率领下,在宁都、永丰两县交界的天子地阻击了国民党军约3000余人的增援。蔡江游击队300余人在龚远林的率领下,在麻陂坳埋伏,击退了敌赵观涛师向黄陂的增援。钓峰赤卫队模范连与赤卫队在王炭火率领下,在钓峰西口桥袭击敌毛炳文师残部200余人。在第四次反“围剿”时,宁都游击队参加了宜黄黄陂和草台同战役,并与宜黄独立团携手参战,将敌主力诱人红军伏击圈,取得配合红军全歼敌军的重大胜利。

四是安置伤员,慰劳红军。在反“围剿”中,红军伤病员抬到后方时,宁都人民都争着接往家里,精心护理。各级苏维埃政府普遍组织了慰劳队慰劳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肖田、吴村地区的群众组成几百人的担架队,把大批伤员转送到设在肖田的野战医院。黄陂、草台同两役大捷后,东韶、肖田、吴村等地的赤卫队员、运输队员为红军打扫战场,将大量的战利品送回吴村、长罗等地,然后集中转送到县城交给红军后勤部门。此外,宁都人民还大力协助红军安置俘虏1.6万多人。许多被俘的士兵后来加入到红军队伍,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

五是踊跃参军,扩充红军。在反“围剿”中,宁都有大量工农群众参加红军。仅1933年,博生、洛口、长胜(均属现宁都县域)三县就有两万多名赤卫队员参加红军,成为当年扩红模范县。1934年初,博生县一次动员1504名赤卫队员参加红军,长胜县一次动员1595人参加红军,受到中央表彰。从1930年4月至1934年10月,当时,只有32万人的宁都县,参战者达20多万人次,共有5.6万多名热血男儿参加红军,数以万计的人为国捐躯,仅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1.6万多人。

二、宁都建馆具有丰厚的历史遗存。

1、宁都有大量与红军反“围剿”相关的遗存

主要有: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黄陂中排旧址(含毛泽东旧居、“黄陂会议”会址);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黄陂上排旧址(含朱德旧居);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黄陂下排旧址;红一方面军总部小布田东西村旧址;红一方面军总部大沽阳斋村旧址(含毛泽东旧居);东韶龙潭“东部战斗”战场遗址;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小布赤坎“龚家祠”旧址;朱德小布赤坎“邱屋”旧居;中共苏区中央局、中革军委小布赤坎“新屋”成立旧址(含毛泽东旧居);红一方面总后方医院小布新木坑“高四大屋”旧址;苏区中央局黄陂山堂“胡氏家庙”旧址(合毛泽东旧居、红一方面军总直战士学习室、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会址);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黄陂山堂“雾山祠”旧址(含朱德旧居);红军随营学校黄破山堂“真君庙”旧址;红军黄陂山堂“九丘里”练兵场遗址;毛泽东黄陂柯树观音排旧居;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联席会议黄陂柯树了家排旧址(含朱德旧居);苏区中央局青塘河背新屋“青塘会议”旧址;朱德青塘河背中王陂村“抱薮下”旧居;东韶南团水角背“新屋下”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恢复地旧址:洛口严坊“星祥屋”总前委恢复后第一次会议旧址;红军总部大沽阳斋驻地旧址;“黄陂战斗”红军指挥部大沽刘家坊“城江庵下”旧址;“黄陂战斗”战场遗址;东韶永乐村“外阁屋”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肖田上街“肖大经布店”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东山坝小源“榜山祠”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旧址;县城耶酥堂“宁都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固厚红五军团成立地旧址;县城大校场少共国际师誓师成立地旧址,等等。据不完全统计,现仍保存的仅方面军级别机构和驻地旧地(遗址)就有60余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百余处。

2、宁都有大量与红军反“围剿”相关的宣传标语、壁画

主要有:红八军六师留于小布赤坎新屋的“武装起来实行阶级决战!”“留于青塘谢村的“实行阶级决战”,留于小布赤坎“熊家祠”的“扩大革命战争,加紧赤色戒严!”;红军VIII政宣书留于小布新木坑张保华屋的“勇敢冲锋!拼命杀敌!多缴枪炮!扩大红军!活捉鲁胖子!打倒蒋介石!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乐红特务营宣传科留于东部陂头白水的“勇敢冲锋!拼命杀敌!”;留于小布赤坎新屋的“昨日捉到张辉瓒,今日捉到谭道源,鲁胖子提来过年!”;留于肖田朗源横石的“同志们,请看第一期革命战争胜利表”;留于青塘谢村落款不详的“工农红军一致团结起来,争取二次大战胜利”;红III特务团一连委员会留于小布赤坎龚家饲的“活捉何应钦,打倒蒋介石!工农革命胜利万岁!”,红五军一师政治部留于东山坝村的“不替白军带路,不卖油盐柴米给自军,捉白军探子,砍白军电线,捉白军宣传兵,断绝敌人的交通,坚决进攻敌人、死不投降!”,红军留于石上江背村的“断绝敌人交通,保护红军打胜仗”,留于东韶村锦公祠的“红军出发好威风,势如破竹路路通,大炮枪声隆隆响,消灭白军到口口”;留于东山坝大布柞树下的“粉碎帝国主义国民党四次围剿”,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00余幅。

3、宁都有大量与红军反“围剿”相关的文物、资料

主要有:红军战士第二次反“围剿”白云战斗中缴获敌军官的怀表;地方武装在第三次反“围剿”战役前后拔除苏区白色据点缴获敌靖卫团的长手电筒;红军战士在反“围剿”战役中缴获敌军军官的佩剑;红军在小布兵工厂制造武器的鸭嘴、直嘴、叉扁嘴、鹰嘴、弯钳、锤;红军使用的军号;红军战士陈中亮、陈长金俩兄弟与其父陈富行的通信等文物,另有许多纸质的文告、文件和复制件、票证,以及多年所保存和积累的纸质书写材料,访问录、回忆录和文件、文告、文献手抄件等等共计2000余件。

三、宁都建馆具有良好基础和条件

经省、地同意,宁都早在1970年就建起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三次反‘围剿’历史陈列馆”,并得到了后来成立的中央党史征集委的认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该馆曾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国家外交部定为外宾考察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中共策反工作的参观点,接待过国内所有省、市、自治区和国外近二十个国家的参观者。先后到该馆参观过的领导有总参通讯兵部部长江文同志,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冯文彬同志、副主任陆毅和马石江同志,中央文献编委会主任李琦同志,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顾委常委肖克同志等。参观人数每年多达数万人。得到了许多领导、专家和参观者的认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虽然受当时经济实力、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该馆存在不少缺陷,但对宣传中央苏区反“围剿”这段历史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今后办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改(扩)建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005年8月25日,宁都县委、县政府就“改(扩)建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这一议题,在北京专门召开了高层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宁都改(扩)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不但完全可行,而且基础好,条件最佳。建议尽快付诸实施。

(编辑:书农)
[ 此贴被南山在2007-08-11 19:06重新编辑 ]
114412749@qq.com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